说课稿

时间:2023-04-18 19:29: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集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范文(集合15篇)

说课稿范文1

  一教材分析

  CAI动态麻雀图

  听,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这就是麻雀,生活中平凡得让我们常常忽视的一种鸟儿,可周涛先生为什么要写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隔窗看雀》。

  XX600余字,11个自然段,构思新颖,语言质朴,蕴意深刻。XX前5段,作者描写了麻雀的“跳跃”、“翘尾巴”“飞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如果继续这样写下去,也仅仅只是一篇优秀的状物范文,妙的是作者笔锋一转,在第6自然段提炼出麻雀在平凡生活中的心灵写照:“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并进一步诠释它坚忍、乐观、有责任感的生活态度,敬重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描写了麻雀是“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欣赏之情倾泻无遗。

  扬扬洒洒的文字让人浮想联翩,更令人感慨不已。但作者由“雀”到“人”、寄情于物的写法,特别是“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含义,学生很难理解,一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贫乏,二是因为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还很欠缺。作为教师,我应该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掌握文本的重点,理解文本的难点,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以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推进。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CAI出示: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重点指导“翘、禽、庸、栽”的写法;理解“忙碌、羞愧、平庸、自卑、幼稚”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味语言,想象画面,理解“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掌握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4、从作者观察和描写麻雀的写法中受到启发,模仿描写小动物。

  【教学重点】体会麻雀在平凡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含义。整篇XX的教学,我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点落实教学目标1,初步落实教学目标4,整体感知全文,理解麻雀的忙碌和平庸;第二课时重点落实教学目标2、3,理解“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我始终牢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就要有语文味,语言学习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而教法和学法往往是相互交融的。因此,我选择了如下的方法。CAI出示: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抓词扣句体会情感以读代讲引发共鸣创设情境想象补白拓展练习深化感悟三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这个中心句上牵下联,层层剥笋认识麻雀的形象,理解句子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CAI:

  激趣整体感知雀儿巧妙登台

  课中练笔铺垫雀儿跃然眼前

  抓词扣句体会雀儿深铭心中

  图文并茂想象雀儿点缀生活

  隔窗放飞思想雀儿唤醒生命

  第一个环节:激趣整体感知,雀儿巧妙登台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开课时,我分步板书“雀”字,由“小”和“隹”合起来就是“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结合字形和平时生活,初步认识麻雀的形象:一种很小的、短尾巴的鸟。

  紧接着是对课文整体感知。师生交流学习生字新词的情况,归纳出XX写了麻雀:“忙碌平庸、不羞愧不自卑、点缀生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最后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贵有疑”,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文本对话,同时直奔重点,抓住本课的核心问题,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麻雀外在的生活情态,感受它的“忙碌、平庸”

  进入到第二个环节:课中练笔铺垫雀儿跃然眼前课堂上,我由学生质疑入手,提出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麻雀的“忙碌、平庸”?

  默读课文,圈点批注,集体交流:首先感受麻雀的“忙碌”。学生说到哪就让他读哪;读到哪,老师就评价、反馈、指导到哪。(CAI出示:

  它总是不停地跳,仿佛一个冻脚的人在不停地跺脚(不停地跳)

  它的尾巴总在一翘一翘的(不停地翘尾巴)它常常毫无缘由地“噗”的一声就飞走了,忽然又毫无缘由地飞回来。(不停地飞)

  它们从这棵树飞往另一棵树的时候,样子是非常可爱的,途中划着几起几落的弧线。眼看着往下栽了,它赶紧扇动几下小翅膀,往高处飞,就像一团扔出去的东西在降落的弧线上突然重新被扔高。(飞行的特点))

  其中第5段,描写了麻雀飞行的特点,语言表达很精妙,是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描写小动物的极好范例,同时作者也明确表达了自己对麻雀的喜爱之情。

  这一段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充分朗读外,还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划、栽、扇动”和“几起几落的弧线”、“像一团扔出去的东西在降落的弧线上突然重新被扔高”,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画面,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从课文的1——5段中,学生们抓住了麻雀不停地跳跃,不停翘尾巴,不停地飞上飞下,充分地感受到了它的忙碌。在此基础上,我相机地引导学生以“麻雀真是忙碌呀”为中心句写个小练笔。

  CAI:

  “麻雀真是忙碌呀!它总是不停地跳,像个冻脚的人在不停地跺脚;它总是不停地翘尾巴,那是为了保持平衡;它总是不停地飞,忽上忽下,忽直忽曲,似乎在练习空中表演。雀儿真是不知道累呀!”

  通过这样一个练笔,既有效地落实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又让学生对麻雀的“忙碌”有了一个完整地认识。你又从哪里感受到麻雀的“平庸”呢?一是外形很不起眼;二是飞得太低。其中描写麻雀飞行的一个句子,我进行了重点指导。

  CAI:

  “它不会翱翔,也不会盘旋,它不能像那些大的禽类那样顺着气流,直上白云苍穹之间,作大俯瞰或大航行。它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个楼檐到另一个檐台,与人共存,生存与市井之间……”

  (1)师:你从哪些关键词感受到它很“平庸”呢?

  (2)师:你真会读书,抓住了“不会”“也不会”“不能”这些关键词去体会它的“平庸”。

  (3)师:那么,它会些什么,又只能做些什么呢?你能结合课文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CAI:

  它不会翱翔,也不会盘旋,不能作大俯瞰或大航行,它只会低飞,只会跳跃,只能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与大禽类相比,它是多么平庸呀!

  (4)师:是啊,与那些会翱翔、会盘旋的大禽类相比,它真是微不足道、平庸至极!来,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通过练习,麻雀与大禽类之间的差距形成鲜明对比,学生不由得从心底里感慨麻雀是多么“平庸”啊!

  以上环节我设计的意图是:任何语言训练都需要通过“读、写”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相机引入了几处练笔与拓展,让雀儿的形象跃然眼前,对它的“忙碌、平庸”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过渡)在此基础上,我继续紧扣中心句,提出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即核心问题:为什么作者认为它“不羞愧,不自卑”呢?由此进入到第三个环节:抓词扣句体会雀儿深铭心中学生们很快发现了文中第6段中的一个重点句:CAI:

  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

  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

  通过自读,学生们汇报体会:从“坚忍”、“欢快”、“有责任感”这些关键词体会到了,麻雀总是叫个不停、忙个不停,很坚强、快乐的活着。

  正如课前对学情的分析一样,学生的理解只停留于文字表面,比较肤浅。这时,我相机出示了句式比较,让学生在对比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

  CAI出示:

  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孵蛋和育雏……活着。

  学生们感到:去掉这三处形容词,XX逊色很多,感受不到周涛先生的情感倾向,也很难读出自己的感情。

  教学到这一步,我又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教师演绎)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在最难熬的冬天和夏天,或者当雀儿面对遭遇时,它是怎样地活着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CAI出示:

  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雀儿依然坚忍地活着。夏天,烈日炎炎,酷热难当,雀儿依然欢快地活着。当雀儿遭到追赶、啄咬时,雀儿依然坚强地活着。为了自己的孩子,雀儿必须乐观、有责任感地活着。师:是呀!雀儿就是这样“坚忍、欢快、有责任感”“不羞愧、不自卑地”地活着啊!让我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吧!师: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我相信在大家的心里,这绝不仅仅是一只“忙

  碌平庸”的麻雀那么简单了。你能用“虽然……但是……”这个关联

  词,来表达你对雀儿更深的认识吗?CAI出示:

  虽然雀儿,但是,依然地活着。

  生1:虽然雀儿长得不好看,叫声不好听,但是它一直欢快地叫着,依然乐观地活着。

  生2:虽然雀儿不能翱翔长空,但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依然有责任感地活着。

  生3:虽然雀儿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是它没有屈服,依然坚强地活着。

  师:是呀!麻雀在忙碌的生活中,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它始终乐观、坚强、有责任感。难怪作者会产生深深地敬意,发出这样的赞美,一起读!

  ——“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

  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中,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抓词扣句,由字面理解到对比理解,由想象理解再到个性理解,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理解了“不羞愧、不自卑”的含义。尤其是通过2个拓展练习,引导学生由外而内,整体、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麻雀的形象,同时听、说、读、写、思的语言训练,使三维目标整体达成,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第四个环节:图文并茂想象,雀儿点缀生活

  课文进入到第9自然段,作者以审美的眼光重新看着窗外的雀儿,用精妙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四幅画面,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了雀儿的点缀。

  CAI出示:

  它是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落在冬季枯枝上时,是逗号;落在某一个墙头上时,是句号;好几只一起落在电线上时,是省略号;一对儿追逐翻飞,累了落在上下枝时,就是分号。

  我着重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文字的精妙之处。学生们很快就发现:这段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的手法:把雀儿比作活标点,形象地写出了雀儿体形小巧、形态各异的特点;排比句流露出对雀儿喜爱欣赏之情。“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同学们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把这美丽的瞬间定格在自己的脑海里吧!”(配乐读)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赏析精彩语段,变“话”为“画”,对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接下来就是本课最后一个环节:隔窗放飞思想,雀儿唤醒生命。

  紧扣课题,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理解课题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作者看的仅仅是雀吗?他还看到了什么呢?”原来作者是透过看雀来看人,看的是生活中像麻雀一样生活的人,虽然很忙碌平庸,但依然快乐地生活着。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当学生谈到身边的普通人时,我展示了一组生活中平凡人工作的画面,让学生静静地看,静静地思考,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同学们,这就是“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平凡人,踏踏实实地工作,本本分分地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透过这一扇窗户,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和敬佩!让我们怀着这份对生命的敬意,对生活的热爱,再读一次课题吧!——隔窗看雀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学生们由看雀引发对XX层层深入的思考,入情入境地读书,扎实有效地练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和收获。而我也收获了更多。

  我引导学生走近雀、认识雀、理解雀、敬重雀,层层剥笋地认识了麻雀的形象;用自主、探究、品读、感悟的方式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尤其是,我把作业引进了课堂,通过扎实有效地练习,突破教学重难点,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落实了语文高效课堂,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当然,课堂是一门永远充满的遗憾的教学艺术,如果在对学生的评价反馈的语言上,我能更精炼,更丰富一些就更好了。这需要我今后不断地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培养教学机智。谢谢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说课稿范文2

  一、内容分析

  《树叶》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5句。小诗从“树枝拿它当扇子”“小虫拿它当被子”“鱼儿拿它当花伞”“小鸟拿当风筝”……从而形象地写出了树枝、小虫、鱼儿、小鸟……都非常喜欢树叶,树叶给它们带来了温暖和欢乐,同时也反映了树叶与大家亲密、协和的关系。本诗多处运用拟人的写法,浅显易懂,琅琅上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喜爱之情。课文想象丰富,语言朴实,富有童趣,为儿童喜闻乐见。让学生读后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初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识字和读背训练,体会到大自然的美。

  二、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篇儿歌,儿童诗,认识了不少生字,掌握一些识字的途经和方法对识字和朗读诗歌都充满了兴趣。本课趁热打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识字和朗读兴趣,让学生从读中识字,读中感悟大自然的美。

  三、说教法

  1、自学、合作、探究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2、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树叶》这一课时,我利用电教手段,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文的内容。

  3、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树叶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4、重视朗读

  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初读、细读,教师有意识地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比如,在朗读本篇课文不同角色时,就要求学生用不同语气读出他们的心情,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懂内容。

  四、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为此,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游戏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二类字,并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以摘树叶的游戏形式,突出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又动口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主动学

  习,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积极讨论,在“摘树叶”的游戏中,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积极参与的精神。

  2、兴趣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 落在地上,蚂蚁拿他当( )

  漂在河里,青蛙拿它当( )

  飞在空中,蝴蝶拿它当( )

  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读、思、议结合: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读中理解。

  4、扩展学习时让小朋友贴一贴树叶画。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本框题由“种种侵害”和“身边的保护”两个知识点组成,是学生在学完“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未成年人身边的种种侵害及种种保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以后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和法律支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身边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

  2、了解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能力目标

  1、学会认识和判断面临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提高收集处理各种侵害资料的能力。

  3、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与组员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4、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勇气和信心。

  5、学会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自己,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说教学重、难点

  从学情上看,中学生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权益是否被侵害,在受到侵害时,也往往采取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的方式来解决;同时由于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往往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伤害。基于这些认识,我把“了解身边存在的种种侵害及危害”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在“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需要,采用案例组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如小品表演)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

  3、合作讨论法:针对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神,教学应“授人以渔”,我准备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习的能力方面采取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针对案例自主探究,动脑思考,提出问题,相互谈观点,谈看法,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阅读讨论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习热情,开拓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

  3、参与学习法: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答问,学会质疑,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学会归纳,学会评论。在相互影响下,彼此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一:视频《麻将桌上的被告》探究:

  1、故事中,陈伯飞的父亲有没有尽到作为一个父亲应该承担的责任?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陈伯飞最后用什么办法来维护自己权益的?

  目的是运用视频的良好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活动二:《七嘴八舌话侵害》

  探究:1、学生说身边的侵害现象,教师归纳分类。

  2、这些侵害给未成年人带来哪些危害?

  3、为什么未成年人容易受侵害?

  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侵害,了解侵害主体的多样性,危害的严重性,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活动三:《法律常伴我身边》多媒体展示未保法的相关规定探究:

  1、图片中的行为(多媒体展示)侵害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方面规定?

  2、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家长、老师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所造成的伤害呢?

  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活动四:《自我保护我最行》

  情景剧表演《流星雨之夜》

  探究:

  1、请你给故事续一个合理的结尾。

  2、你觉得导致马文波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马文波,你在整个事件中会如何处理的?

  4、这个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加深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学会在各种保护缺失的情况下保护好自己,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五:总结:本课的知识结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

  五、说板书设计

  ㈠身边的侵害与保护

  ⒈身边的侵害

  ⑴家庭侵害

  ⑵学校侵害

  ⑶社会侵害

  ⑷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

  2、身边的保护

  ⑴家庭保护

  ⑵学校保护

  ⑶社会保护

  ⑷司法保护

  ⑸自我保护

说课稿范文4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本课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八单元,主题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学习本组教材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积累生动的语言,感受古人丰富 的想像,从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所谓乞巧,就是向民间织女们在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 日子七夕节向天上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因而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理解诗句意思是教学的重点;而教学难点则是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乞、霄”2个生字,会写“乞巧霄渡”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2、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将用五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知人解题(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上课伊始,我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简单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导入课题《乞巧》,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板块: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这 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 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习后,我用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 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 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板块: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出示诗第一行)读后,借助课件:夜空图,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碧霄”?。然后引出两颗织女牵牛星。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

  这两行诗吗?然后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

  2、我以问题“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引出三、四行。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这第三四行诗句的学习,我引导学生抓住“家家、穿尽、千万条”等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当时乞巧节的盛况。“

  (这一环节,我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第四板块: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本课要写的生字“乞巧霄渡”四个生字。新 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正确,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我先出示 生字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老师请来了一些小动物,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字,要仔细认一认。如果这些字你都能读正确,写正确,它们就能成为你的朋友啦。第二 层次:写美观。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我范写,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静心写字的氛围,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下列内容,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天上 相会

  乞巧

  人间 乞巧

  五、 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说课稿范文5

  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本册教材每一课编排分成三大模块:一为“写写偏旁”,意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法;二为“描描写写”,旨在训练偏旁在例字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三是“自己练练”,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稍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书写的熟练程度。我将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部分:

  1、看书法家的'小故事,使生认识到学好书法必须持之以恒,刻苦勤练。

  2、掌握隹字旁的书写要领。

  3、了解带有这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4、写好“难、雄”,要求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围绕这个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点是“书写隹字旁和两个例字”,难点为掌握书写规律。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关键是仔细观察字的结构以及笔画形态特点。

  我觉得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行为,为了更好地落实本次的教学目标,我利用班班通激发学生兴趣,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掌握书写规律。

  教学流程是这样设计的:视频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书写练习、展示评价。

  通过让学生观看书法家小故事,让学生受熏陶受感染,学习他们刻苦习字的精神。后通过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书写后再进行评价在整个环节中知识结构得到提升。

  在写字之前让学生背诵写字姿势歌,提醒学生:注意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桌一尺,胸离桌边一拳。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用激将法提问:谁会写隹字旁?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课本上写两个“隹”字。然后同桌先评一评谁写得好,说一说写好“隹”应注意什么,总结注意点。再让大家推荐两位同学上台写两个“隹”字,大家来评一评。然后,我在黑板上范写放大版的“隹”。第一笔单人旁,单人旁较窄长,撇斜直,竖的起笔靠近撇的尾部,以及右边的写法。

  临摹是写字的基本方法,可以感受原帖的提按转折,领悟基本的用笔方法。描红要求一笔完成,不可涂改。描一个,临写一个。再请2位同学上黑板写2个,然后评价。

  接着让学生一边讲解“难、雄”的结构特点和书写要点,我一边范写。同时邀请同学们拿出手指在桌面上书空,体会写的按捺提点的变化,再进入描红和临写、书写评价环节,最后再有一个大的书写练习和展示评价环节。

  同时学生在练写时,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宁静优美的意境中写字。

说课稿范文6

  本课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从教学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一、说教材

  《弯道跑》是水平三(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属于田径教学范畴。本课内容是学生已在三年级初步学习耐久跑的基础上实施教学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田径中各类跑的教材作基础。辅教材是以投掷为主的综合类游戏《你追我赶》,与主教材搭配,相辅相成。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认真分析和钻研,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弯道跑的技术原理,明确跑的目的是发展速度,为中长跑打好基础。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弯道跑的技术动作,掌握好适当的身体倾斜度和合理的摆臂方法。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为终身体育活动打基础。

  4、能力目标:发展速度、耐力、灵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提高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身体内倾、手臂的正确摆动、脚的正确用力。

  难点:克服离心力,提高速度。

  二、说教法

  为达到教学目的,充分突出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本着从教学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原则出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问题激励法、情景教学法等教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小组讨论交流、游戏与比赛等学法的指导,使其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其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做准备的。

  四、说场地器材

  为解决场地小的弊端,教师精心准备了两个双圆圈(R=10m;r=9m既当田径场,又作游戏园)

  五、说教学程序

  课伊始,教师从学生的.精神面貌入手,通过表扬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学生认知目标后,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拴在课堂之中。

  热身活动中教师安排了《开飞机》游戏、动作定格,并机智地结合《开飞机》游戏的情节(听信号,学生成一路纵队在弯道上变速跑进)和学生切身体会,巧妙创设情景,让学生说出感受从而巧妙提出问题,导出课题。

  第一次尝试

  对于弯道跑教学,教师摒弃传统的“示范-讲解-学练”模式,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体验弯道跑,首先解决弯道跑的“身体姿势如何”这一问题。

  通过游戏《开飞机》(分四组,学生鱼贯沿跑道逆时针方向快速跑回各“大本营”),初

  步体验弯道跑。

  第二次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出各自的体验,然后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表演者的身体姿势(找一学生演示绕圆)。这样学生就会形象地联系生活实际并能得出结论:弯道跑时“身体要向内倾斜”,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第三次尝试

  教师进而示范弯道跑技术,让学生看一看“两臂的摆动有何不同?”再让学生在《开飞机》游戏中去主动体验和探究,学生很快就能找准答案,会得出“右臂摆幅及力量要大于左臂”的结论。

  教师概括弯道跑的正确技术,安排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第四次尝试

  通过组织《你追我赶》游戏,进一步让学生试着应用并验证所学的知识可信度,解决在弯道上跑如何取胜的实际问题。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进行比赛,一是为加强练习密度,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二是为培养学习小组的合作能力,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束阶段安排放松活动《翻烧饼》,让学生自由表现和模仿,使之达到愉悦身心、益智收心的目的。

  最后,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把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及技能的掌握,小组合作情况,心理体验和进步表现等情况罗列出来,归纳总结。这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将大有裨益。

  六、说教学设计特色

  一是始终突出和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着眼点;二是注重落实新课程体系所赋予的内涵,即力求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和谐统一;三是大胆改革教学手段,未用任何器材便解决了本节课的安全因素制约的问题。

说课稿范文7

  教材说明:

  《所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3课。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浅显易懂,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的快乐机灵。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所见》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学情分析:

  古诗短小浅显、琅琅上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会背诵。这首诗小学生应该喜欢,因为它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语言充满机趣,且这些夏天里的故事、景致也是很多儿童所能经历,感受的,但由于它是古诗文,意蕴较为丰满,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导。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词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引导解释。 教学过程:

  诗中,小牧童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那么专注。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感知童趣正是教

  学的重难点,那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童趣呢?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学古诗的要求,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上,以此达成感受童趣的目的。首先通过看图猜诗,激发起学习兴趣,同时画面中一个个充满童趣的人物形象也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先进行简单的想象,感知诗歌大意,然后借助于插图、音乐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对所想象的内容逐步进行扩展细化,使所想象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力争使牧童形象愈发饱满,有血有肉,学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到牧童的快乐自由,活泼机灵,体会到诗中盎然的情趣。在想象感知的基础上指导感情吟诵古诗,读出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读出意欲捕蝉时的专注,读出诗人对牧童的喜爱。最后背诵积累。

说课稿范文8

  一、教学思路:

  《分香蕉》一课是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在此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为后续的有余数除法打下基础,重点是理解除法等分性的意义,淡化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区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经了解,学生通过之前的三个课时已经对平均分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从熟悉的分香蕉入手学生比较好理解。

  1、创设情境,为小猴分香蕉,勾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分的时候有分给2只猴子的、3只猴子的、……其中穿插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以及读法的'熟练。

  2、专项训练,提高技能。

  书本第38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注重学生意义的阐释,以及图、文字、算式三者的结合。

  3、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数学只有联系实践才能显示其特有的魅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图)(教科书第38页)

  2、分一分,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帮猴妈妈分一分。(学生分)交流反馈。

  3、写一写,读一读,认一认。

  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样表示吗?(12除以2等于6)(师板书:12÷2=6(根))

  理解12,2,6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两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4、读算式。

  5、自学书本除式各部分名称。

  6、猜一猜,分一分。

  师:到了中午,猴兄弟家来了客人,猴妈妈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来,让兄弟俩平均分给客人吃。猜一猜,兄弟俩是怎样分的呢?它们家来了几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先分一分,再写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指导,学生在投影仪上演示。生1: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小猴家来了6位客人。

  生2: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小猴家来了4位客人。

  生3:小猴家来了3位客人,每人分得4根。12÷3=4(根)。生4:小猴家来了12位客人,每人分得1根。12÷12=1(根)。

  师:你能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吗?(教师指着生3写的算式。)

  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二)巩固练习,辩证运用

  1、第38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师: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熟练地列除法算式,读除法算式,熟悉各部分的名称。)

说课稿范文9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点搬家》的练习课,即《快乐之旅》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只安排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这三部分内容,都是对小数的研究。在三年级下册的“元角分”单元中,学生已经借助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了小数、学习了简单的加减运算知识,他为我们今天学习提供了直观具体的模型。学生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将最终脱离具体模型掌握小数运算法则。

  北师大版教材《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所在的《小数乘法》单元,改变了与以往教材分为小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小数乘小数的小步子,教材突出转化思想:即如何将未知的小数乘法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整数乘法问题,紧紧抓住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这一关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又是后续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小数点搬家》这一课时主要探究的就是——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我们从可以感受到本课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现状,本着“活用教材”的思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个知识,我们组全体成员共同创造性的设计了《快乐之旅》即:小数点搬家的练习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准确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帮助人的快乐。向学生渗透“我助人、我快乐”情感,促使学生产生“我也要帮助人”的情感渴望,使学生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重点:

  灵活地运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教学难点:解决移动小数点时产生的添零问题。

  为了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帮小数点找座位”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一步感知小数点的移动规律、解决移动小数点时产生的添零问题。这样做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接受,使难点得以突破。在以后不同层次的练习中让学生解释移动的方法,则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得以发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充当小数点的围棋子。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下特点:

  1、以练习为主线。

  本课是一节练习课,离不开学生的大量的练习。为了改变练习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现状,我们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童话王国中畅游。这样做学生动手写、动手操作的比例得以适当调整,使学生感觉不到练习的枯燥,又收到了练习的效果,达到了轻松练。对练习题进行弹性化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和调整,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识内化、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

  2、一个背景两条主线

  一个背景是指以小数点帮助山羊伯伯之后,感到非常快乐,就和同学们一起帮助他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的——快乐之旅。这个大情景为背景。

  本课设计始终贯穿两条主线:一是知识主线。“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与应用为主线。二是情感主线。“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为主线。发现小数点帮助别人能获得快乐——向小数点学习并感受到助人的快乐——产生我要帮助他人情感。

  具体教学思路是:首先采用猜谜语方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小数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回想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六个帮助:帮棋子找座位、送小狗过河、小乌龟解难题、动物回家、小林计算纸的厚度和为园艺师设计草坪的几部分练习活动,在活动中逐步掌握规律、并加以应用,落实本课的训练重点,而且每一个小活动都渗透着情感教育,渗透并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要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观察、分析、比较的学习方法。(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设想:

  学生来到教室心情一定非常紧张、激动,大屏幕上的`《快乐之旅》四个字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学生不由猜测:快乐的旅行,多令人期待,是上数学课吗?这样的心理暗示,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使课未开始已成功了一半。

  第一环节: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本着简洁高效地原则,我们设计了猜谜语的问题情境,“圆圆的身子,个儿小,爱在数字脚边跑”,这样做的目的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谜语说出了小数点的特性,使学生易于找到谜底,不在猜测上浪费时间。接着,教师寥寥几语便引导学生回忆起“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达到了回顾再现的目的。最后教师以“小数点帮助了山羊伯伯,它好快乐啊。这节课我们就和小数点一起,到童话王国转一圈,去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吧。”来揭示课题的含义,学生明白快乐之旅的意义,向学生渗透提出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

  第二环节为: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根据策略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们在本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在基本练习中我们设计了:帮小棋子找座位、帮小狗过河和帮小乌龟解难题,这三个环节。帮小棋子找座位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在实际教学中用了5分钟左右,这是因为学生要通过操作,使小数点的移动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不但要对移动的方法加以掌握,更要突破教学难点:移动小数点位数不够是要补0。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究,用数字卡片、游动的小数点对这一情景具体展示,脱离了繁琐的说教,学生更容易理解。当学生有所收获时,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最简单的乘除法计算问题,也就是课件中展示得:帮小狗过河。这是最浅层次的应用。接着在帮小乌龟解难题中我们设计了难一点的题目,我们设计的原则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解决,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跷一跷脚就能够到,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树立好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综合应用“小数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练习。包括“帮黑猫警长断案”、“帮小动物回家”、“帮小林计算纸的厚度”三个小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沟通了“小数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这一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帮黑猫警长断案”判断题是帮助学生对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加以强化,避免易错题的失误。“帮小动物回家”则把以练习为载体把情感的提升作为重点,向学生进行教育“把小动物送回了家,你的心情怎样?现在我们也回家吧”。“帮小林计算纸的厚度”是上学期让学生寻找解决测量一张纸的方法的后续,直到这时,这一问题就圆满解决了。接着到了第三个练习层次:提高练习。

  我们结合学生实际,联系上单元学习的图形的分类,设计了这样一道(见课件)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为下一节课学习《街心广场》作了铺垫。

  第三环节: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为了让教师、学生都清楚地了解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本环节,我们设计了三个梯度的练习,并以练习纸的形式呈现。其实在“分层练习、强化提高”这一环节已练的很充分了,但为了充分体现练习课的策略,完整展示我们这节练习课的设计,我们把“评价完善”这一环节在课内完成,哪怕是拖延一点时间。

  第四环节:归纳小节,课外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们采用了“补充谜语”的形式,掀起学生探究的另一高潮,突出重点和难点的,这样对本课学习进行小节的同时,和课始的“问题引入”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有有始有终、完整的感觉。而数学周记《快乐的小数点》作为课外延伸,能对学生的周记进行指导,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写周记习惯的养成。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板书使本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而且学生的补充板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为他人做了好榜样。

  这就是我们对这节课的理解、初步设计的过程,设计不周,不圆润的地方还有很多。欢迎并感谢大家随时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范文10

  一、说教材

  《夏夜多美》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它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在危险时刻,睡莲姑姑弯下腰救它上来,热心的小蜻蜓牺牲休息时间,在萤火虫的带领下,把小蚂蚁送回了家。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夏夜美丽的荷塘夜色,更被小动物们相互关爱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这篇文章文辞优美感人,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温情,是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佳作。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夏夜之美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之美。

  二、说教法

  阅读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首先大胆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夏夜中进行学习。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体验、感悟,使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心灵受到熏陶和触动,感受夏夜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学会关心别人,培养良好的品质修养。教学方式上以“导演和演员”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表演课本剧。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提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途径。评价方式上,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由传统单一的教师对学生评价转变为学生互评、学生评价老师,从而培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别人的情感和价值观,激发其自信心、成就感。

  三、说学法

  以读为载体,感悟文本。初读时,要求读准音,读通课文。再读时,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初步感悟夏夜不仅景美,人物的心灵更美。细读时,引导学生从“喜欢谁”入手,感悟睡莲是如何关心帮助小蚂蚁的。通过朗读、理解、想像,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情感,感受夏夜“内在”的美,体现阅读的层次性。朗读采用自读、齐读、引读、边演边读等形式,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朗读感悟文本,在反复的朗读中读通课文,理解内容,而且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互助学习

  四、欣赏范读,体会感情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画出你眼中美丽的夏夜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复习生字

  有一天,蚂蚁妈妈带宝宝们去公园里锻炼身体,瞧,他们正在练习跑步呢!在每一条跑道上都有一些关卡,读出了卡上的字才能过关。哪一组小朋友愿意帮帮他们啊?

  过渡:天都黑了,可蚂蚁妈妈的另一个宝宝还没有回来,它到哪去了呢?

  (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在情境中巩固识字,既扫除了学生的阅读障碍,又很自然地引出文中的故事。同时结合了本文中心,让孩子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二、想像朗读,激发感情

  1、想象读:闭上眼,听老师读,你听到了哪些小动物?(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2、交流,粘贴带名字的小动物图片,学生边看图,边读出词语。

  三、自读自悟,读出感情

  1、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2、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话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并告诉他,你为什么喜欢。

  3、反馈交流。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悟。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反馈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四、创设情境,指导表演

  这么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吧。

  1、在这美丽的夏夜里,公园里静悄悄的,大家都睡着了,池塘里的睡莲也闭上了眼睛……突然,怎么了?

  找两个学生演蚂蚁和睡莲。(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鲜活的情景,通过表演,加深对字词的理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了解课文内容。)

  2、爸爸妈妈找不到小蚂蚁,该多着急啊!这时,谁来了?找学生扮演蜻蜓。

  3、天太黑了,见不到路怎么回家?找学生扮演萤火虫。

  4、旁白: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坛前,小蚂蚁到家了。(欢呼状)

  (穿针引线地使故事情节自然发展。)

  5、出示:星星看见了,高兴地眨着眼。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在师生共同读演中感受到小动物之间互帮互助的真挚情感。)

  6、组长分配角色,小组试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演。(之前的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小组再演,让每个孩子都亲身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这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动、喜欢小动物、对分角色朗读表演感兴趣。)

  7、展示表演。

  五、深入感悟,深化体验

  1、指读14-16自然段;借助动画、音效,集体诵读,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地辅以动作。(利用多媒体动画、音效以及学生自己做动作表演诵读,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

  2、是啊,夏夜多美啊!碧绿的河水,粉红的睡莲,青青的假山,绿绿的草坪,美丽的.鲜花,闪闪的星星。读完了这则小故事,你觉得还有什么比这景色更美?生结合各种小动物具体说说“心灵之美”。(用优美的语言再现故事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熏陶,得以深化。同时,积累语言,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六、感悟,小结

  1、读完了课文,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小道理。让语文学习成为孩子们学会生活的一种能力。)

  2、老师相信你们会成为外表美,心灵更美的好孩子。

  七、课外延升,拓展思维

  1、夏夜很美,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你画的夏夜美不美呢?请大家先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小组里的同学,然后选出你们认为画得好又说得好的小朋友上来说一说。

  2、小朋友们不仅读得好,画得好,说得也棒,大家能把刚才所说的美丽的夏夜写下来吗?

  (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拓宽了学生想像的思维空间。将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延升,以画促话,给学生的心灵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让其个性在绘画与解说中充分张扬。)

说课稿范文11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陈从周先生的《说“屏”》,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五篇。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2)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掌握常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阅读鉴赏能力还比较欠缺,为此我把理解本文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讨课文的重点段落,参与说话,让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分为教学环节设计和师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由于上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口技》中提到过屏这种家具,因此由《口技》导入。

  2.观赏几幅屏风的精彩图片感受屏文化的内涵。(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几幅不同色彩、风格的屏风图片,并让学生谈谈这些图片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从而初步感知屏文化。)

  (二) 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堂课学习任务。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大家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已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课文的复习引入新课,既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为创设情境做好铺垫。由精彩的屏风工艺品画面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明确学习任务,同时也检验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限时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四)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1、 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 文章语言上有何特点?

  (五)品味赏析 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那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六)布置作业,经验存储

  1、美读课文三遍。

  2、从课堂上所说的其它那些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的器物中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整理好,写在周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如:《说“屏”》陈从周。 作用: 实用性 艺术性。说屏分类: 金屏、石屏、木屏。设置 :大小因地制宜、讲究造型、色彩、绘画 与整体相称、曲屏折度、视线远近得体。

   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两个问题旨在对课文写作特色做全面探究,体味文章语言的诗情画意。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更明晰的掌握。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传统的器物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激发大家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伸。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说课稿范文1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买球》。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 学法指导和 教学流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买球》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第76—77页的内容,本课知识是在已经掌握了2—7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编制口诀的基础,教材在口诀的引入和解决问题时设计了买足球、买蓝球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得出8、9的乘法口诀。在8和9的乘法口诀中,没学过的口诀只有3句,教材创设的情境中的两个问题都是针对还没有学过的口诀提出的。这部分知识是为学生以后学习乘法、除法打基础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 1)让学生经历编制8,9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8,9的乘法口诀。

  (2)能正确运用8,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合作意识,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8、9的乘法口诀。

  难点:发现8、9 乘法口诀的规律,探索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二 、教法运用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数学理念,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法:

  1、创设问题情境,运用迁移规律,做好知识铺垫。教师创设一个买球情境,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情境中的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8×8=? 9×9=?的算法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口诀来推算,然后组织小组或全班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探索、概括、推理能力。

  三、 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学法有:

  1、自学研讨法:学习8、9的'乘法口诀时,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8×8=? 9×9=?的算法,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研讨,然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质疑解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自学探索过程中,主动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和概括推理能力。

  2、尝试法:教学中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编出口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讲出自己的依据,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轻松、自由,学生在探索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加深对学习知识的理解。

  四、 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采用以下步骤: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索新知——深入探究、寻找规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课堂小结、激励评价五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体育用品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导入新课。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取有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解决问题一,“买8个足球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然后班内交流。在学生探索8×8=?的算法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口诀来推算。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计算独立编出8的乘法口诀,师板书。

  2、解决问题二, “买9个蓝球一共要花多少钱?”,编出9的乘法口诀。

  (三)深入探究、寻找规律

  1、让学生观察8、9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能出现5—6种情况)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做出评价,并指出这些规律可帮助记忆口诀。

  3、教师与学生交流记忆口诀的方法“手指游戏”记忆法。使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口诀的方法。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对口令,同桌合作;1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几条腿?

  2、比一比、连一连;

  3、根据图中的素材解决问题;

  4、“九九歌”;农谚中的“九九加一九,共多少天”?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结合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

  五、板本设计

  买球(8、9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 一九得九

  二八十六 二九十八

  三八二十四 三九二十七

  四八三十二 四九三十六

  五 八 四 十 五九四十五

  六八四十八 六九五十四

  七八五十六 七九六十三

  八八六十四 八九七十二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说课稿范文13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这是新教材修订后的新内容。教材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后安排的这个活动课,通过合作测量、计算比值、比较发现看似平常的树叶中隐藏的秘密。

  先来说说我选择这个内容的想法吧。首先是我一贯的挑战心理,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校内公开课,我的尝试较少,记得只尝试过一次,四年级的《一亿有多大》。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准备起来相对麻烦一些,因为操作的比较多,且操作结果的不定因素更大,这更加激起了我的挑战心理,所以想再次尝试下。其次是我的好奇心理,实验教材在认识比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课是《大树有多高》,而修订教材又改成了《树叶中的比》,有何区别呢?各种原因,让我选择了这一课。

  原本上课的时间要早很多,由于自己的严重拖延症,一直拖到了现在。不过,也因为拖延,让我有了两次学习的.机会,一次是新区小学,另一次则是黄老师带回来的录像课。两次听课,受益匪浅。

  本课着力体现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教材设计了“提出问题一探索实践一回顾反思”的活动线索,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发现树叶中可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并通过讨论明确研究问题的方法;再组织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树叶长和宽的比值,计算比值的平均数,比较不同树叶长和宽比值的平均数等活动,发现同一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值都接近某一个确定的数值。经历这样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又有利于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从中体会到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能从纷繁、无序的自然现象中发现一些规律。但是怎样比较树叶的形状,求长宽比比值的引入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只能想到比较树叶的面积(大小),根本想不到求长与宽的比,在一筹莫展之际,听到了徐建文主任的一节《认识比》,整个过程颠覆了一贯的设计,在研究求比值比糖水的甜度,比滑滑梯的陡度,比各类长方形的形状,比价钱贵、比速度快慢、比哪个图书馆拥挤,一系列比的价值的体现,让人茅塞顿开。于是我借用徐主任的想法,设计了一个《认识比》的练习课,从而向学生渗透了比可以比出图形的形状,由此为本课作好铺垫。

  个人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些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叶子,谁能想到除了展现美丽,它们身上还藏着这些秘密!就如学生最后感悟的那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整个操作过程又让学生感知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是研究现象、发现规律的常用手段,测量、计算时得到有用数据的常用方法,合作交流、分享想法……过程让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对数学的热情不断提升。

  所以,综合实践课,让我们上起来吧,不要让它成为摆设。虽然,课的准备是个繁杂的过程,话说为了这课,树叶被我摧残了不少,虽说同一种树叶形状相似,长宽比的比值接近,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同一个树杈上的树叶测量出来比值相差也较大,毕竟是用毫米作单位,所以课前老师要提前测量所有树叶的数据,并计算,尽量选择差距不大的树叶作为操作对象。这个过程花费了很多时间,由于自己的拖延症,错过了收集大量树叶的最好时间段——秋季,第一批树叶准备好后,发现数据不够合理,于是放弃部分树叶,重新选择,然而由于自己考虑不周,树叶没有夹平整,结果第二批树叶50%以最终上演‘变形记’收场,三次折腾后,树叶终于尘埃落定。不过,我觉得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发现数据不够合理重新选择的过程,就是对教材深入学习与理解的过程。

  具体过程已经呈现在各位面前,整个教学过程还有很多处理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提意见。

说课稿范文14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沈阳大学理学院08物理的王超。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电动机”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六节的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五方面内容进行展开。(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下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九章电与磁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简单电路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电与磁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电和磁在生活中简单的应用。而电动机既是电磁现象的具体实例和综合应用,又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思想。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后继课程磁生电作了铺垫,起着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起着连接前后知识的纽带作用,电动机的原理,,电和磁的一个重要规律。为什么是重点,因为是一个重要规律。突出重点,做好探究实验,放大实验现象。

  难点: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电流和磁场是不能够直接感知,他们之间的规律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并且学生还未涉及到受力分析,力的平衡及力矩平衡知识,因此把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作为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放慢电动机的转动,直观的模拟出电流和磁场方向,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突破难点的学习。

  学情分析:在知识基础上,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础知识,磁场的基本性质,电流的磁效应。在认知层面上因为生活中的电动机基本上是封闭的,学生很难对其内部结构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而初中学生思维虽然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知道电动机的基本原理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2)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3)了解电动机的基本构造以及换向器在直流电动机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培养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制作电动机模型和看电动机内部结构的图片,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初步了解物理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策略上,本节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探究、讲解、讨论等相结合的综合性启发式教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分为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回顾反思,课后作业四个部分。首先是新课导入,向学生们展示四幅图片。电动小汽车,电风扇,摩天轮,洗衣机。向学生提问,它们能够运转是因为有一种共同的.动力装置,这种动力装置是哪种用电器?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电动机。

  新课教学:首先向同学展示电动机的内部结构,经过观看,同学们不难发现电动机的内部有磁体和线圈。这时向同学提问:为什么电动机通电就能转动?磁场和通电导体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设置了对比与猜想环节,同学们知道磁体之间存在作用,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通电导线放入磁场中会有怎样的现象呢?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带领同学进行探究实验。用锡箔纸卷成纸筒代替铜棒,放大实验现象。用包了锡箔的格尺做轨道,轨道更加平滑,在纸筒行进过程不会受到阻碍。经过实验同学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分析后,可以得到如下的接论。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磁场的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导体棒是否只向一个方向运动?让同学们做出猜想,并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假设。经过思考同学们已经有了答案,这时给出采用控制变量法的表格,做实验,完善表格,最后通过分析表格,不难的出这个结论。

  导体棒的运动长度受到了轨道和磁场的限制。电动机中的线圈能够持续运转。引导学生思考将线圈放入磁场中会有怎样的现象。

  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将线圈放入磁场中。同学将会看到线圈在磁场中扭动,不能连续转动的实验现象。

  学以致用。我设计了玩一玩的环节。让学生拿出在课前制作的小电动机模型,利用线圈在磁场中扭动的规律,让小电动机转起来。制作小电机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亲手制作,亲身经历,才能记忆深刻。

  借助小小模型和图片向同学们介绍下电动机的构造,定子和转子。

  玩过之后就进入了科学探究环节,为什么线圈在磁场中不能够连续转动呢?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然后我通过三幅图对比的方式,解释线圈不能连续转动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线圈连续转动?经过对线圈不能够连续转动的分析,同学们可以给出如下三种方法。分别是改变电流方向,断电,和磁场方向。

  这时向同学们介绍电动机中一个重要组成换向器。它的作用是每当线圈经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线圈在后半周也受到动力,线圈将会更平稳、有力地转动。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难点。

  在向同学们展示换向器的图片,给以同学们更直观的认识。最后让同学生思考,电动机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有哪些优点?

  新课教学结束。进入回顾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的过程及知识本身进行反思。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认知的主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归纳总能力。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新知,并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让同学设计一个电路,让电动机既能正转也能反转。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电导体受力方向相呼应。

  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的接触生活中的电动机,我让学生对电动机进行一个调查,帮助学生学习。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帮助同学更加而精准的抓住本机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说课稿范文1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的内容,对本节课,课标的要求有:

  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情况。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我的解读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

  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字说明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输出情况。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分析中东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能分析出中东战争频繁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

  2、 了解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的地位及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

  教学思路:

  本节整体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才有可能发展提高。我为学生预设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和课本上,并能将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自主学习中去。在教学中要紧抓教材,通过学生自学、小组探究合作边学边练,达到掌握新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效果。

  导入采用学生分角色扮演的形式,所选四段新闻都发生在今年三月份,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即“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我设计的方法很简单:读图指图。因为地理的学习是不能脱离地图的,所以在这个知识点上我为预设学习目标是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落实在地图上。学生在对本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了解了中东的地理区域后我设计了3个练习:

  1、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一人说地理名称,另一人在地图上找出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进来,进一步认识中东的地理位置,让每位同学通过互动练习,切实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同时锻炼同学之间的共同协作学习的.能力。

  2、找两个不同层次的同学在大屏幕上找出我所指出的地理位置,其目的让我对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的了解。

  3、完成课本上P52活动题1(1),这道题比较简单,我先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通过快速抢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生自学的空间。同时让学生的大脑时刻处在一种兴奋状态,提高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的学习效果。

  最后通过学生的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总结出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通过讲解与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理解中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轻松的获取知识,真正教会学生读图。养成学会和善于使用地图的习惯。

  本节课的第二个重难点则是中东石油的分布,生产与输出。为了让学生了解中东石油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石油资源对中东当地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我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设计为:

  首先让学生通过读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饼状图,确立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

  其次通过读世界主要产油国石油储量柱状图,得出结论世界主要产油国主要在中东地区及中东主要五个产油国;

  然后了解中东主要产油国的分布情况,分析出中东石油的分布地区;

  最后查找中东石油输出路线,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及影响。

  这样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希望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中东石油问题。通过讲解全球石油资源的供求关系,让学生知道中东的石油资源对世界是经济的作用。

  中东石油输出路线的确定是本节课一个重难点,所以在这里我采用了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课本P53活动题3,让学生通过讨论与合作来完成中东石油的输出路线,这样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告诉大家,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并将知识点落实在课本上。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个班级中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信心。

  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能源,为了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我预设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中东一旦石油资源用完该怎么办?”,回答这一问题学生需要的较广知识面,我将其设计为学生通过讨论来共同完成,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既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结部分采用了学生谈收获共同完成板书的方法,这样既对本节知识做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去表达、表演。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

【说课稿】相关文章:

翠鸟说课稿06-09

《坐井观天》说课稿06-10

称赞说课稿06-21

牧童说课稿06-16

《祝福》说课稿06-28

台阶说课稿06-28

《村居》说课稿06-29

《过秦论》说课稿06-29

《争吵》说课稿07-01

《牧童》说课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