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4-08 07:29: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范文

说课稿范文1

  一、说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过程中,基本是以儿童蜡笔画为主。而我园的特色是版画,由此接触的颜料比较多,而托班的目的是对版画有个初浅的了解,因而接触不是很多。有一种现象,引起我的注意和反思。托班幼儿,你让他用蜡笔画画,有许多孩子束手无策或随意乱抹一通,但是,你如果让他们画棉签画,孩子都很乐于参与;而且完成作品的比率很高。是不是棉签画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于是,我决定先从作画材料人手,丰富操作工具,引起幼儿作画兴趣。手指点画《小鱼穿新衣》这一活动由此产生。

  二、说目标:

  1、尝试用手指点画的方法进行绘画活动。

  2、愿意大胆点画,感受点画的乐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找空的地方点画,不重叠。

  难点:掌握点画技能,能利用指肚点画

  四、说活动课前准备:

  事先对红黄绿三种颜料有所了解、

  五、活动环节过程:

  1、音乐游戏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请阿姨放小鱼游游的音乐)老师把小鱼图片贴至手背上,随音乐做小鱼游的动作,激发幼儿兴趣。以音乐《小鱼游游游》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吸引幼儿注意力使幼儿自然地进入活动之中。

  “宝宝,谁来了呀?”(把小鱼图片贴到黑板上:引导幼儿说出是小鱼宝宝来了。)(这一步,给了幼儿视觉上的感受,让幼儿直观的了解小鱼宝宝的到来。)

  “小鱼,今天要去参加海底世界的舞会呢!可是它没有漂亮的衣服,心里感觉好难受啊,宝宝们,那该怎么办呢?我们赶快想个办法吧!(老师做焦急的样子)

  幼儿想办法回答:(这里是拓展幼儿的思维,发挥幼儿想象,让幼儿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2、教师示范,幼儿尝试给“鱼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

  (1)介绍材料,激发兴趣。

  宝宝们想的办法可真多呀!有的说是橡皮泥捏、剪刀剪一件衣服、还有的说做一件衣服……可怎么做呢,看!一个朋友来帮忙了,是谁?(这是我们的朋友——颜料,一一介绍红、黄、绿颜料朋友)。(用颜料作为朋友来讲述,这一点我也是从托班幼儿年龄特点来思考的,托班幼儿对正而巴经没有童话色彩的话语是不怎么感兴趣的,基于这点思考,我就采用了这一夸张的手段)

  (2)教师示范:“我帮小鱼做一件彩色的衣服。”

  看我怎么用红颜料来做衣服?袖子拉一拉,食指、食指,翘翘,颜料盘里亲亲,鱼儿身上用力点点点。给小鱼做衣服喽。宝宝蘸颜料的时候要用食指的指肚,蘸好颜料找个空地方点上去。换色时用抹布擦下手再蘸黄色的颜料……。示范是在激发兴趣基础上帮助幼儿热爱绘画的过程,本活动的示范伴以通俗易懂的儿歌来进行,使幼儿自然而然而习得绘画的方法。

  (3)请个别宝宝上来尝试,那个宝宝愿意上来试一试给小鱼宝宝做衣服呢?(个别幼儿边尝试教师边指导)

  瞧!你的小手真能干,小鱼的衣服做好了,小抹布上擦一擦,集体拍手鼓励下自己!

  3、幼儿操作材料

  这一环节让幼儿通过切身的感受做漂亮的衣服送给小鱼宝宝,使他们享受操作活动带来的快乐。

  4、幼儿伴着音乐送鱼宝宝去参加海底世界的舞会

  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采用游戏化的方式送鱼宝宝参加舞会,使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

  六、活动后反思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其中蕴含的教育契机日益受到重视。把游戏因素与绘画结合起来,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尤其是对正处于绘画初级阶段的托班幼儿来说,游戏更应作为绘画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托班幼儿教师应如何将游戏因素和教育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画画成为幼儿的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从中实现教育目的。

  此次绘画活动由音乐游戏《小鱼游游游》拉开帷幕,使幼儿很自然地进入到绘画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如何帮助鱼妈妈和鱼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参加海底世界的舞会。在示范时,我注意了与幼儿的互动,并不是一味地要把技巧交给幼儿,而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和掌握绘画的技巧。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最后的结束部分让所有幼儿送鱼宝宝去参加海底世界的舞会,让幼儿体验到了操作活动结束后所带来的快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喜欢美术活动。

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五册第8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本课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让学生在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机器人制作时感受到创新的乐趣,通过了解机器人的知识,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本课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剩余资源,因材施教,变废为宝,提升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机器人的有关知识,知道机器人对人类所起的作用。能运用多种材料制作机器人,在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作业时,锻炼写作能力和互助精神,提高艺术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机器人制作的步骤和方法,分析机器人的功能及外形,掌握制作机器人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机器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儿童从小热爱科学,诱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能按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出各种类型的机器人。

  教学难点

  掌握机器人的设计需要符合它的功能以及制作的基本技巧:粘贴、挖洞、卡接、打针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活动我采用感知欣赏法、情感熏陶法、游戏法,在幼儿在欣赏、想象、操作、评价等活动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准备

  若干机器人,各种类型机器人的图片、课件等。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有关机器人的图片资料或相应课件、有关智能机器人的影视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采用“欣赏—畅想—操作—展示”这四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环节:教师放一段“宝莱坞机器人”的录像,以引起幼儿设计的兴趣和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然后播放各种机器人的图片,此时,学生就会与录像中的机器人共鸣,教师顺势便问:“机器人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种机器人。你们想不想设计自己的机器人啊?你想让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帮助人们做些什么事?”从而激发幼儿设计自己的机器人的愿望,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已就顺利达成。

  第二环节:学生畅想并用语言描述自己想要发明的`机器人,引导学生说出其构造和用途。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问题不在于教它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研究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幼儿回答后肯定他们的设想,并提醒他们设计得更好,既要考虑构造上的美观,又要考虑它的用途。

  第三个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操作,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列宁曾说:“实践高于知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势,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

  第四环节:欣赏学生作品,并进行评价。在作品完成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各类作品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提高,教师小结时肯定学生的所有设计,并提出好的建议:如果怎样设计就更好了。从而把学生创造活动引到更好的高度。

  五、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教师给了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提供足够的可操作的材料,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在学生操作后给予一定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采用感知欣赏、情感熏陶等方法,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说课稿范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为背越式跳高,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五教学内容,从教材从课的性质上看背越式跳高属于跳跃类教材,本节课是背越式跳高第一节课,背越式跳高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个技术环节组成,为了获得必要的速度、高度、更有利地进入腾空过杆阶段,快速有力地起跳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技术,也是教学重点,而弧线助跑起跳技术则是本次课教学的难点。

  其动作要领是:直线段助跑加速积极,动作放松;弧线段助跑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最后3~4步节奏快,迈步放脚动作果断,起跳阶段紧腰挺髋,以全脚掌快速滚动落地,摆动腿和两臂积极前上摆,起跳腿充分伸展、脚跟内转,用脚尖蹬离地面,身体半背向横杆。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在运动技能上,初步掌握基础的技术动作,运动能力较强,生理心理趋向成熟,已经不满足一般性的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先是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之后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了解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活动,发展学生爆发力,学生能够跳过一定的高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后倒成弓背

  2、教学难点:助跑和起跳技术的衔接

  五、教法、学法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才用讲解法、示范法、比赛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我将本节课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一)开始部分

  在开始部分时,我迅速集合整队,点名报数,安排见习生,宣布本课内容并强调安全意识,随后安排见习生,设计意图为: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堂,防止运动损伤的出现,学生带着目的进行学习,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准备部分

  在准备部分时,我带领学生进行螺旋跑,在跑的过程中,通过口令的.形式发展学生动作速度能力,随后进行徒手操练习,设计意图为:用螺旋跑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慢跑,学生能够感到新颖,具有趣味性,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练习,从而达到热身的目的

  (三)基本部分

  在基本部分开始时,我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入,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跳高运动么?哦都知道,那谁知道跳高最长见的形式是什么么?对,是背跃式跳高”从而导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组织学生观看挂图,并分组讨论跳高有哪几个环节构成,设计意图为:通过挂图形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之后,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示范讲解技术要点:背越式跳高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个技术环节组成,直线段助跑加速积极,动作放松;弧线段助跑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最后3~4步节奏快,迈步放脚动作果断,起跳阶段紧腰挺髋,以全脚掌快速滚动落地,摆动腿和两臂积极前上摆,起跳腿充分伸展、脚跟内转,用脚尖蹬离地面,身体半背向横杆。

  通过讲解示范,学生对技术动作建立完整的表象。随后我才用三种练习形式。

  首先,我进行1—3步助跑练习,在练习中强调步点,学生体会助跑的技术动作

  其次我组织学生进行原地挺髋练习和跃起挺髋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强调技术要点,技术要点为:双脚起跳,空中成弓背姿势

  通过练习,学生体会膝部放松,挺髋的动作感觉,随后我进行助跑和起跳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出现起跳点不正确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讲解技术动作并示范,最佳助跑步数为8—10步,随后在地面上画标志物,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当学生快到标志物时,我通过口令提示学生进行起跳练习,通过讲解和辅助练习的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掌握技术动作。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跳高接力的游戏,我将学生快速分成4组,要求每组人数相同,看哪一组,最先完成跨域哪一组为胜利方,通过游戏更好地巩固技术动作,学生对技术动作达到连贯的状态,提高跳跃能力

  (四)结束部分

  在结束部分时,我带领学生进行身心放松练习,重点放松腿部肌肉,通过放松的形式,消除乳酸堆积,缓解学生紧张心理,随后总结技术要点,背越式跳高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个技术环节组成,通过总结,学生回顾技术动作

  组织学生进行回收器材

  本节课预计心率为140次/分

  负荷强度为40%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指证

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2,被除数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3,被除数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定位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定位为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实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2、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涂一涂,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倒数为基础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与倒数紧密联系,因此,在引入新课之前,带领学生系统深入地复习倒数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展示多媒体: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了一个“买白糖”的具体情境,并展示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同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数除以整数。由于设置了三个递进的问题,学生不会觉得问题3的提出很突然,并且,由于有了问题2的铺垫,列出问题3的算式也较为容易。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

  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里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2=,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设计意图】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得到的算式是÷3= 。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 = 。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五)再次验证,分层练习

  多媒体出示:

  1、 3/5÷3=; 3/4÷4=;4/11 ÷5=; 8/9÷6=; 6/7÷8=; 4/15÷12=;

  2、()×9=1/3 ;8×()=; 5×()=4/3;()×5=1/2;()×2=4/5;4×()=1/4;

  3、找规律填数:8/9,4/9,(),1/9,1/18,()。

  【设计意图】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四、说板书设计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集条理性、科学性、整体性和概括性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能够体现出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

说课稿范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学内容及其所处的位置与作用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3、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领域提出了这样一条具体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白纸若干张、彩笔、圆规、直尺、圆形物体一个

  教师: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具体特征。用“小组合作法”让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学会画圆。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教师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着实实在在的孩子,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二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圆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1)找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小组议一议,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能画无数条,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也能画无数条,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探讨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分组讨论在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 = 2r与r = 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3、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试着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圆,并要求一边画,一边想画圆的步骤有哪些。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

  (1)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

  (2)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

  (3)旋转画圆。接着我会示范一次画圆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五、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一

  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圆的直径。

  (2)半径是连接圆心与圆上的直线。

  (3)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4)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说课稿范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这六方面分十个环节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是冀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初读此文,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美国作家格拉迪·贝尔讲述了他八岁那一年的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在一个春天的夜晚,他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坐在门槛石阶上,感受万籁俱寂的乡村夜色时对生命——这种神秘东西的独特体验,然后回到现实生活中,以一个成人的视角,诠释了一个孩童看到的生命之形,听到的生命之音,触到的生命之感,表明一切生命的涌动都是美好的。

  生命究竟是怎样的?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作者从一个孩童的角度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地球在旋转,江河在奔流,生命在活动”,“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美好的时刻”。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直点主题——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

  第二——五自然段写“我”八岁时在一个春天的夜晚,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感受万籁俱寂的乡村夜色时对生命的的独特体验,表明一切生命的涌动都是美好的。

  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回扣主题。

  二、说学情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课堂学习,通过在生活的大量积累,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适当的引导下,走进文本的深处,读出文章的深意。本课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语,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并且针对本班中一些语文素养非常好的学生,我设计了一个拔高的教学环节:诗意的文章,诗意的表达。通过教师示范引领,激励学生用诗的语言去理解,提高他们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万籁俱寂”“烤炙”“莫名其妙”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

  3.在阅读中领悟“生命是最美好”的情感。能够通过学习此文进而学会感悟和体会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四、说存在的障碍和学生差异

  1、这篇文章是美国作家格拉迪·贝尔的一篇随笔,初读此文,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文章的作者在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描述中,更要表达自己是在怀念一种平静温馨和幸福的家庭。文章中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其中有一些词语比较生疏,学生不易理解,要借助字典或工具书解决,或者联系上下文来品味与感悟,才能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深意。

  2、班级中学生学习情况存在差异。因为客观原因,我班存在一部分对于读书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与其他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差,需要教师适时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鼓励、引导、启发,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主动参与学习。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透过文字获得幸福美好的感情体验,并升华至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多读,教师合理引导。在阅读中领悟“生命是最美好”的情感。

  突破方法:

  针对本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与课文的内容相结合来展开突破。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所以本课我将通过教师范读和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忆一忆生命中的美好时刻、读一读文章中的生词、品一品重点语句、吟一吟小诗、想一想我们的生活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教学。学生在读、看、思、议,吟中交流与感悟,教师再给予合理地引导、启发。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中,充分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本课各环节的安排及时间分配

  (一)谈话导入(本环节占4分钟)

  首先由老师的亲身体会导入新课,让孩子感觉自然、亲切。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本环节占8分钟)

  教师范读,掌握本课重点生词读音,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思考什么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上标记。

  (三)回忆学习方法,自学课文。(本环节占8分钟)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自己学习。让孩子回忆本组课文学习方法,温故知新,进而能够自学课文。自由读课文,运用学习的方法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四)交流所得,领悟情感。(本环节占16分钟)

  引导学生对问题“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指的是什么”,统领全文,同时,针对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再次阅读课文。结合文字指导学生看图来理解,深刻感受那种温馨的场景,动人的画面,深入品味第五自然末尾的语句的含义。

  (五)回顾全文,拓展写作。(本环节占4分钟)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真实的感受,以老师的小诗来引导、鼓励学生诗意的表达。

  七、本课教学活动设计

  (一)引进状态,导入课题。

  (1)板书“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引用文章第一段“人,在他的一生中总有一段最美好的时刻”,让学生回忆自己感觉幸福和美好的事或物,并交流。此时可出示图片加以提示。

  (2)(停止交流,给予肯定)

  老师:那么,现在咱们看看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美好时刻。(指向标题)

  (二)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老师的发音、语调、语速,把握好生字词的读法。

  (三)学顾学法,默读学习课文。

  (1)回顾学习方法,提示默读课文的要领。

  (2)提醒学生处理好文章中的陌生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找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师生一起朗读。

  (1)询问学生默读情况,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字词问题,提醒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句段旁做标记一会儿要用到。

  (2)老师领读,注意观察学生口型,了解其对课文熟悉程度,以及有没有明显错误。

  (3)抽学生分段朗读,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注意发现并纠正错误。

  (五)老师引导产生审美体验。

  (1)老师引导阅读。

  引导中注意重难点。

  首先,“我们就这样待了很久,谁也没有说话。”

  老师:我们经常一句话来形容晚上的安静——夜深……,对就是夜深人静。夜晚本来就是宁静的,两个人“谁也没有说话”使得宁静变得“无边无际”。

  板书:无边无际的宁静。

  其次,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末尾那句: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它在活动,它在生长,它在壮大。这句话是难点,涉及到破折号的用法,可将破折号里的内容从原句抽出这样句子就变的容易理解了,然后讲述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将抽出的内容再放进去,整体理解。

  同学们先理解这句话: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在活动,它在生长,它在壮大。无边无际的宁静指的是什么啊?

  老师可选择讲述破折号的作用,引导理解破折号里面的内容在整句中的作用。

  (2)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再读课文。

  ①.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喜欢的句段。

  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写下如下事物:

  母亲

  看门狗

  野兔、小松鼠、负鼠、金花鼠

  野李子

  瓜藤

  根据情况定,没有必要把描写的事物全找出来,足够产生审美体验就可以了。

  ②.老师出示与文中提到的事物相关的图片(学生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教师引导欣赏,在视觉上起到回忆和联想,加强审美体验。同时起到中途放松的作用。

  ③.老师提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作者是用喜爱的语言还是厌恶的语言来描写看门狗、野兔、野李子等生命的?作者是不是通过对这些动植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啊?作者对上述生命做出什么结论啊?

  老师板书:在活动,在生长,在壮大

  ④.板书:在做引导时,在列举的动植物前加大括号,批上“生命”二字,并适时写上“赞美”二字,做箭头指向“生命”,再由“生命”指向“在活动,在生长,在壮大”。

  (3)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理解怎样得出“这就是最美好的时刻”。这无边无际的宁静,这迷人的夜晚,这美好的感情使八岁的孩子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这就是生命。在母子相偎无语时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体味到那“不那么宁静”的生命,因此八岁的那个晚上,那段“待了很久,谁也没有说话”时间就成了作者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4)学生默读,根据老师讲解体会全文。

  (5)引导学生在诗意表达中感悟生活。

  出示我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一首小诗,引导学生总结感悟全文的同时鼓励他们诗意的表达:

  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是偎依在母亲怀抱中

  那温馨的感觉

  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是森林里小动物们

  那自由的跳跃

  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是花草树木悄然萌发

  共赴一场春天的盟约

  我们的生活往往是有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组成的,我们同学应该像作者样,从生活的细节中感悟生活。

  (六)扩展阅读。

  课余时间,学生在家长引导下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资源,获得喜欢并容易接受的阅读素材,培养阅读能力和情趣。

  八、说板书

  9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美国】格拉迪·贝尔

  无边无际的宁静中:

  母亲

  看门狗

  生命松鼠、负鼠、金花鼠 在活动,在生长,在壮大

  (赞美)野李子、甜瓜

  ……

【说课稿】相关文章:

美术说课稿12-14

《麻雀》说课稿12-15

《雷雨》说课稿 12-15

《赵州桥》说课稿12-24

《琥珀》说课稿12-18

荷花说课稿12-19

《氯气》的说课稿12-21

《将心比心》说课稿12-21

钓鱼说课稿05-15

欢庆说课稿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