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高中生物说课稿(共1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有关于生长素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生长素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归纳。从高考的考点入手,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把重难点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史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是光照偏转问题和生长素的双重性。对于重难点,采用例题加习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分析进行突破。
说学情
这节课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二(28)班的学生,这个班学生的中男生占大多数,因此课上课气氛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思维灵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对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一味的去追求难,偏的题目。而高考中,出现偏题怪题的可能性不大,高考注重的还是一些基础和重点内容。所以针对28班学生这种特殊的知识现状,我力求从最基础的开始,通过反复的强调一些该掌握的知识点,考点。加深,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辅以从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相关习题的变形,逐步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和解题的能力。
说设计
作为一节复习课,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是罗列知识点,强调学生去记忆,而这种强调记的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也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这样,复习的效果就会很不理想。所以这节课,我设计的亮点是对于生长素的发现史这个知识点采用 “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让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引导”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
另外我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认同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科学实验,领会生物学实验中材料选取、理化技术的使用、巧妙的.设计以及对复杂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说反思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当然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加上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的展开,因此每个知识点,我都力求精选习题,通过习题训练活动使学生“动”起来,对考点进行逐一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种处理方法也是正确的,当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如更应该关注个别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上差异,从而在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智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三、教学过程概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
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
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一亲代噬蔺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5S蛋白质外壳32P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反馈运用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四、教后体会
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在平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3
自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以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本次说课就以理念为基,以学生为先,以问题为导向来展开。
一、说教材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授课前要悉心研读,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理解的。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五节,主要内容是演替的概念、演替的类型、顶极群落。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群落的主要类型,通过一些实例,初步感受了各群落的特点,所以本堂课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而学好本课,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打下了基础,所以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对教材非常熟悉,还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下面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特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但是学生在理解演替类型这一知识点时需要借助一些实例,并进行全面的比较,因此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快速掌握知识点。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列举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及所面对的学生特点,我把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五、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将重点说明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学生经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能够得出森林群落的特点。进而我再向学生追问森林群落是如何演变过来,遭到破坏后又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出新课——《群落演替》。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课程的开始就设下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好奇。
(二)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分组讨论,思考两个问题:(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它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大致理解群落演变的过程。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尝试描述这种群落间演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我再来强调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通过这种方式,依次递进,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群落演替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能将火山演替的认识迁移到其它类型的演替上,我还会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演替现象?然后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思考后不难得出——火山裸岩演替和常见的农田弃耕演替,各自的起点不同,一个从裸岩开始,一个从草本植物开始。但最后都走向了森林阶段。进而我总结出:群落演替如果是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这种演替就是原生演替。如果是由于火灾、洪灾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并补充讲解,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的在经历时间上的不同。
在此环节中,我主要以举例为主,通过让学生分析各自异同,使学生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学生掌握演替类型的基础之上,我还会向学生讲解顶极群落的概念——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深化该部分的概念。
(三)巩固提升
在巩固环节,我会展示群落演替的图片,请学生小组讨论《群落演替》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加深对于群落演替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组织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将知识串联到一起,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由于群落演替的内容较多,在课上无法全部讲解清楚,所以我布置了查阅资料,撰写科普文章的作业,在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基础之上,还能将课堂延伸到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结合教学过程设计了此提纲式板书,以此来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课题
新陈代谢与酶
(二)课型
探索性实验课
(三)教材内容及位置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45~48页
(四)课时安排
本节重点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与酶的发现史联系起来的,可采用讲述法。酶的特性是通过探索性实验实验四、实验五,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得出。
根据教参,讲述和实验约2课时。如果将两节课分开,不利于整体教学,因此,我计划用两节连堂课在实验室内完成该节全部教学目标。
(五)编排意图
教材绪论说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既然是化学反应,就有催化剂。教材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探索性实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也是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生物学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后联系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学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观察唾液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本节从酶的发现史入手,简单介绍过程,总结得出酶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得出酶的特性,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其它生命现象奠定基础。
(七)教学目标
1、酶的发现(A:知道)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①实验五:
a、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b、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②实验四:
a、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标是按《大纲》要求确定的。
(八)教学重点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的特点
实验教学是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故本节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教学同等重要,同为重点。
(九)教学难点
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实验。
(十)教学关键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方法和过程,对本节内容,学生知识的获取来源于正确的实验操作而总结的结论,故应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程序,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是本节关键所在。
二、学情分析
(一)现有基础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生物》时,本应有多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我市具体条件限制,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尤其是生物学科基础差,前后联系不强,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个实验”,给本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
(二)学习动力
高中学生正处青春期,好奇心强,加之才开始接触生物实验不久,所以学生对实验教学喜而不厌,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又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
(三)学习能力习惯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和其它条件限制,学生习惯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理解记忆和习题解答,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这种状况短时间内还无法纠正,学生往往抽象思维能力强,实验技能差,实验时习惯于得出“先入为主”的结论,达不到探索性实验的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须在实际课教法上采取相应措施。
三、课前准备
(一)实验分组
宜将操作能力强与书本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合理搭配;选择实验能力较强、组织纪律性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以带动各组实验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准备
1、实验器材: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过氧化氢2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实验现配),热水。
2、其它器材:
试管、量筒、烧杯、试管架、温度计、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卫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实验员准备。
(三)预试实验
教师必须先做预试实验,可验证或修正实验步骤等,使实验的关键和难点能心中有数,以便调控实际教学程序。
四、教法分析
(一)讲述法
通过教师的语言阐述,让学生知道一些有关本节内容无法验证的知识,也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验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确结论。
(二)实验法与演示法
实验法与演示法是生物直观教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使学生手脑并用,从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从现象中总结出结论,同时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验中,老师演示方法步骤的.关键和难点是必不可少的。故两种方法是本节课联系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发现法与对比法
探索性实验要求课前不必预习,以避免“先入为主”,通过教师指导、设问;学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实验中发现现象。同时,对实验前后的认识和现象进行对比,再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得出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从而培养基础技能和训练思维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学法指导
(一)强调规范操作
规范的实验操作具有科学性强、效率高、目标一致,节省材料等特点,故应提倡并强化操作程序,纠正错误的操作习惯,提高实验效果,以达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二)指导观察
观察是学生获取实验现象的重要环节,指导学生观察要具体、细致,且忌目无重点。
(三)引导讨论、归纳
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地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六、教学程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先用讲述法学习酶的定义,再用实验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对酶特性部分,教师讲解宜少而精,大量时间应由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突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实验四与实验五同时进行,所以,进行实验时宜采用分段式,即讲解一段,学生独立操作一段,学生总结出结论后再进行下一个实验。具体如下:
强调几点:教学与实验一并进行,要遵守组织纪律,一切听从指挥。
(一)组织讲解酶的发现
1、酶的发现史
2、酶的概念
(二)组织教学酶的特性
1、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统一讲解和演示
①简析“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
②简析目的要求:学会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③演示规范操作:按预先标明的步骤规范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骤,不说明结果。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指导
指导要点及设问
①加入过氧化氢酶液和FeCl3液后,应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并立即观察实验现象。
②向试管内液面上方放入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时,动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气泡中,以免使卫生香潮湿而熄灭。
③过氧化氢溶液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应提醒学生注意,加药品时切勿溅到皮肤上。如果溅到上面,应立即用清水冲洗掉。
④当分别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已知数量的Fe3+和过氧化氢酶分子后,哪个试管产生的气泡快、多?(加过氧化氢酶的试管)
⑤哪个试管内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熄灭的卫生香猛烈地复燃?(加过氧化氢酶的试管)
⑥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各是什么?(均为氧气)
(3)引导总结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实验五:
(1)统一讲解和演示
①简析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有无还原性糖。
②浅析目的要求: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学反应,探索淀粉酶是否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③演示实验操作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要点及设问
①制备的可溶性淀粉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如果温度过高,会破坏淀粉酶的活性。
②注意两支试管应放在水温为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会降低化学反应速度。
③如果加蔗糖的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要指导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时间过长,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影响实验结果
b、试管未洗干净也会影响
c、蔗糖本身不纯净
④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杜绝随意用火。
⑤在实验过程中,两支试管的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
加入淀粉的试管: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加入蔗糖的试管:浅蓝色不发生变化
⑥保温5分钟的目的是什么?(保证有足够条件供酶分解)
(3)讨论总结
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确: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对蔗糖不起催化作用,从而得出酶只有专一性,也推导出酶的多样性特征。
(三)课堂小结
1、通过讲述法和实验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多样性特征,酶的催化效率需适宜的外界条件。
2、纠正实验课中学生的不正确操作。
(四)练习设计
1、本节练习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学程序中的设问,让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各小节实验的总结提问。
3、课后练习
①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练习,落实基础。
②完成一个探索性实验: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正板书(大黑板)
新陈代谢与酶
1、酶的发现史:1773年斯帕兰札尼实→1836年施旺→1926年萨姆纳→1980年切赫
2、酶的意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化合物的反应
注:由于酶的专一性,反应也如此复杂,酶具有多样性
(3)酶需要适宜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38℃左右催化率最高
适宜的PH:绝大多数酶在PH=7的环境催化效率最高
小黑板板书
实验四: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
实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5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一、
说教材
1.该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细胞生活的环境。本节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内环境的概
念,为下一节稳态的重要性及下一章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做铺垫。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①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目标确定依据:主要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特点。3.重难点及依据
(1)重点: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依据:根据课标要求,同时是高考考点。
(2)难点: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学生缺少相关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且内容相对枯燥抽象。二、
说教学方法
1.教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2.学法:语言表达法、练习法。
*依据: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且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再加上适当的讲解可
启发学生思维。直观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
说教学过程
(3)情感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方面:
测定人体体温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2、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3、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法、直观性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2、甲烷的化学结构模型3、“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教学设计思路】
说明:本节内容的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实验的模式。本教学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本着“提高生物素养”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本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力图实现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稳态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内环境,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因此在本概念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通过甲烷中C原子的稳定性类比推理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分析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讨论体温的日变化规律;体验内环境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事实。在逐步的体验过程中,稳态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从而突破重难点。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因为后面还有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通过“资料分析”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承上启下。
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分析稳态失调的病例,使学生深刻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这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保持机体健康的具体做法,使知识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 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 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由于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分裂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板书如下:
&nb
sp;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精子
(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2n 2n n n n
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
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本节课内容前后呼应。
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讲授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7
自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以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本次说课就以理念为基,以学生为先,以问题为导向来展开。
一、说教材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授课前要悉心研读,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理解的。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第一节,主要内容是生物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变异,通过一些实例,初步感受了生物变异的来源,所以本堂课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而学好本课,也为后续学习进化性变化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对教材非常熟悉,还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下面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特点。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但是学生在理解生物体模式的统一性这一知识点时需要借助一些实例,并进行全面的比较,因此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快速掌握知识点。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举例说明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
2.运用生物进化的观点,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明白人与其他生物均有一个共同的由来,领悟保护自然人人有责。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及所面对的学生特点,我把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重点: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统一性的概念。
难点: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统一性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将重点说明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新课导入
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和上帝创世的图片,提问: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讲了什么故事?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迅速说出图片中的人物。进而我再向学生追问生物的进化源头在哪?各种丰富多样的生物从何而来?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课程的开始就设下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好奇。
(二)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分发物种概念相关的资料卡片,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分组讨论,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物种?(2)什么是生殖隔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先突破概念的学习,为后面讲解生物的`多样性做好铺垫。之后,我会补充讲解判断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易错点。
然后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六界分类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自主思考:(1)生物界将生物分成哪几大类别?(2)现存的物种总数有多少?他们的结构、功能、行为、生活方式一样吗?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结构与功能上的不同点,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由我来总结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这些生物在结构、功能、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这种方式,依次递进,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能将生物多样性的认识迁移到生物统一性上,我会借用一句过渡语:生物界虽然在类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样性,但是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然后展示脊椎动物中,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和蝙蝠的翼手比较的示意图。提问:这些器官有异同点?学生思考后不难得出——它们的外形和功能不同,但结构相似。进而我讲解并总结同源器官与生物统一性中的生物体模式的统一性。而后再次展示展示一组动物、植物和真菌细胞中内质网的电镜图,提问:能否分辨哪个内质网属于动物、植物和真菌?学生基本分辨不出来。这时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细胞模式的统一性。最后我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生物大分子模式的统一性。
在此环节中,我主要以举例为主,通过让学生分析各自异同,使学生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生物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基础上,我将顺势抛出问题:怎么解释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学生依据现有的知识无法解答该部分的内容。之后我则在多媒体呈现进化论的资料卡片,组织学生自主思考后同桌交流。
之后由我总结学生回答,并升华本课主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利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三)巩固提升
在巩固环节,我会提问人的手臂、海豚的鳍肢、鸟和蝙蝠的翼手,虽然功能相似,却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从分子水平分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加深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组织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将知识串联到一起,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由于内容较多,在课上无法全部讲解清楚,所以我布置了查阅资料,撰写科普文章的作业,在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基础之上,还能将课堂延伸到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结合教学过程设计了此提纲式板书,以此来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单元,第_______章,第_______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判断、辩认活动中培养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不定期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难易适中。我首先安排了__________________。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___________________”一课的设计过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解决了本节的问题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学学习道路上的一只 “拦路虎”。
2.教材的处理和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量大,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如果一节课讲完,时间肯定很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锻炼,因此我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节课完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并配以少量的练习,第二节课完成对孟德 尔遗传定律的实质的理解,辅以较多的练习。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当时就是因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的不相信和对萨顿的怀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
4.重难点的确定
如果要记住“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这个结论的来历,学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 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 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 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四.说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请 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怕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那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从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上面的导入很容易 过渡到萨顿的发现以及假说,但是要说明一点,假说的提出不是无根据的乱说,而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因为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这里面需要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推理,并强调其重要性),然后是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讨论”: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体)吗?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P28图)
这个“思考与讨论”必须让学生来完成,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还没有发现减数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这个时候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标注在染色体上是一点都没有问题。
(三)摩尔根的实验
由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实验图解(略)
对于摩尔根的实验我想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材是关键(果蝇)
2、所研究的性状(红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关注特殊的现象(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是实验最终的突破口。
4、性染色体的发现推动了这个实验的进展。
将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实验现象的导了合理解释。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写出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遗传图解:
还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现象提出合理解释之后还必须有一个验证,即测交实验,因此这里也需要多摩尔根的解释进行验证,这个过程让学生完成,有利于对前面遗传图解的巩固。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苏教版高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基因分离定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这3部分内容,共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此次说课主要围绕第1课时展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这位学习本节课做好了铺垫,同时学习本节课也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和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相关计算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必修2教材中起到了呈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初步了解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这也为本节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毕竟两个知识经验之间距离太长,此外关于如何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来分析杂交实验,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还是十分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多采用直观展示法、讲解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性状分离的概念,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说出基因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及运用遗传图解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学习,认同敢于质疑、勤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性状分离的概念和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把分离定律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我会采用复习的方法进行导入。提问学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揭示了什么现象?接着介绍,最先揭示遗传相关规律的科学家是孟德尔,然后顺利引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孟德尔两大定律的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由俗语导入,并简介科学家的小故事,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
2.新课教学
在新课讲授部分,主要分为4小部分进行教学,分别是:性状分离概念、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测交实验和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会简述孟德尔实验的过程,并提问,子一代只表现出亲本的性状,是否控制另一性状的基因发生了丢失?以此加深学生对于该实验的思考。接着结合着实验中的现象讲解表现型、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然后我会将孟德尔统计的7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结果展示在多媒体上,并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计算显隐性性状数目比,随后师生共同发现,对于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子2代显隐性性状之比为3∶1,并追问学生,这是否是偶然现象?以此顺利的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对于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由于过于抽象,并且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着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梳理与讲解,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用遗传图解对其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讲清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概念。这样设计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性,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对于此部分知识形成初步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但是上述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只是一种假设,孟德尔是如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顺利进入到第三部分知识的学习。由于前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运用遗传图解的方法,在对测交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结合教材进行推算,在学生充分讨论结束之后,提问学生上黑板进行讲解,并集体纠错与改正。像这样,将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帮助全体学生刚好的学习。
最后在证实了孟德尔的假设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并提问,教师做好补充,从而最终共同得出分离定律的内容即:成对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巩固提升
在巩固提升环节,我会继续追问学生:基因型和表现型具有什么关系?预设学生在充分思考后,结合一些生活实例能够说出基因型很大程度上决定表现型,但是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型有时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帮助学生理解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4.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强调出本节课的核心要点。
5.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环节,我组织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便于展开后续授课,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在板书上主要呈现了关于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和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谱,这样设计,重点突出,更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细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中细胞的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细胞增殖以及生物体的发育过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课又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依照《新课程标准》中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识细胞分化的概念与意义。
2.基于生活实例分析,探究细胞分化的生命现象与规律。
3.能辨别生活中的迷信和伪科学,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及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分析。
二、说学情
新课改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科学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很有必要。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生物体的发育有了较浅薄的了解。上节课,学生学习了细胞增殖的原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但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的主导性。
三、说教法
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抽象性强、基础性强,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真实的图片和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是如何体现的。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构建发现式学习方法。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的资料:在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为120d左右,白细胞的寿命为5-7d,这些血细胞都是失去分裂能力的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血细胞明显减少。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治疗白血病。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②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细胞分化的概念
展示两组不同的细胞图片(动物细胞: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软骨细胞;植物细胞: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对其进行简要介绍,重点突出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细胞都是由一群相似的细胞发育而来的。引导学生概括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思考细胞分化的特点。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入学生,指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回答,最后师生总结得出细胞分化的特点:
1.细胞分化的持久性:发生于整个生命进程中。
2.细胞分化的差异性:高等生物比低等生物分化显著;动物比植物分化显著。
3.细胞分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有性生殖》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精作用和动植物的有性生殖,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有性生殖的方式。本节课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本次说课主要围绕第一课时进行展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的过程,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教学也为后期学习第二课时动物的有性生殖做好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中生,他们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探知欲,同时本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以独立进行思考分析总结知识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绿色开花植物双受精的过程。
2.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双受精过程,提高分析、总结归纳能力。
3.感悟自然界的奥秘,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植物的双受精是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生所必须要掌握,因此设计为本节重点内容,而植物的双受精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设计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我运用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和讲授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生物的生殖方式都有哪些?从而帮助学生梳理生物生殖方式类型,之后顺势提问在众多的生殖方式里边,哪一种生殖方式不仅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而且使生物多样性变得更加丰富?从而顺势导入本节课课题-有性生殖。
之所以采用这种导入方式是因为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新课教学
对于新课环节,主要包括受精作用和植物的有性生殖两部分的教学。
首先是第一部分,受精作用的教学首先我会组织学生观看人类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到新生儿形成及成长的视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受精过程具体是怎样进行的,受精之后所形成受精卵的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自主阅读教材总结得出受精作用的概念及相关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我会顺势提问受精作用的意义有哪些,组织学生结合减数分裂的过程,梳理总结出受精作用的意识,掌握本部分的相关知识。
对于第二部分,植物的双受精作用,我会采用小组讨论与直观教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我会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有性生殖的概念,通过阅读对比知识海洋,找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之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花的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花的结构,为后期讲授双受精现象做好铺垫。对于双受精的相关知识,由于受精现象是比较微观,不易观察,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植物双受精的过程,组织学生观看动画后展开小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双受精的具体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掌握相关知识。
在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植物双受精现象后,我会顺势讲解该现象为被子植物特有的有性生殖的方式,同时展示受精后的发育历程,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发育过程。
3.巩固提升
在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植物双受精现象后,我会顺势讲解该现象为被子植物特有的有性生殖的方式,同时展示受精后的发育历程,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发育过程。
4.课堂小结
在课程结束环节,我会通过师生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5.布置作业
同时布置开放性的作业,组织学生课下搜集动物进行有性生殖的相关实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可以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有关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复习,主要采用提纲式板书将知识点进行罗列,帮助学生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植物有性生殖的特点。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3
接下来进行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巩固、小结和作业五个环节。
(一)导入
多媒体呈现“满头白发的老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并讲解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出现白头发,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头发往往会越来越多。白头发生成的直接原因是毛囊细胞合成黑色素的功能下降。并顺势提问:老年人白头发的形成与毛囊细胞的衰老有怎样的关系?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的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在学生疑惑之际,引入本节课题——《细胞衰老》。
(二)新授
环节一:细胞衰老的特征
我会呈现“细胞衰老特征示意图”,并引导学生结合这一示意图,对衰老细胞的特征进行描述。学生在观察示意图后,我随机请学生描述衰老细胞的特征并对发言的学生给予相应评价。在学生发言结束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衰老细胞的特征包括: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我还会再对细胞衰老特征进行补充讲解,如可用“水、酶、色、核、透”五字对衰老细胞的特征进行记忆等。观察示意图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辨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二:细胞衰老的原因
我会先提问:细胞为什么会衰老呢?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之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124页相应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完毕后请学生对细胞衰老的原因进行阐述。而我则适时对发言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在发言完毕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细胞衰老的原因包括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我则对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进行补充讲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解决我提出的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发学生对生物教材的重视。
环节三: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
我会再度提出问题: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后,组织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开展讨论,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学生讨论结束后,随机请学生代表发言,我则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并和学生对学生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的关系为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但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一回事。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着,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状态。然而从总体上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紧接着我会呈现教材125页中“思考讨论”中的两个实验,并提问:年龄因素和细胞衰老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细胞核还是细胞质对细胞分裂的影响大一些?学生在观察两个实验后可以得出细胞核对细胞分裂影响较大,年龄越大细胞增殖代数减少。此时我会顺势补充讲解:细胞衰老是人体内发生的正常生命现象,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例如,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以替代衰老的细胞,血液中的'红细胞快速地更新,可以保障机体所需氧气的供应但是机体中众多细胞及组织的衰老,就会引起人的衰老人衰老后就会出现免疫力下降、适应环境能力减弱等现象。组织小组讨论和对两个实验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长,在分析实验中获得进步。
(三)巩固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会用多媒体呈现多道练习题,请学生思考后进行作答,并给出评价和总结。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复习,深化理解。
(四)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谈谈自己的收获,教师予以评价和完善。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化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作业
在这一环节,我会布置一道开放性题目:怎么抗衰老?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这样既将本节学习内容进行升华,又引发学生对自身的关注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板书设计,我采用了提纲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突破难点。
细胞衰老
一、衰老细胞的特征:水酶色核透
二、衰老的原因: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三、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
高中生物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索。而第二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说学情
本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知识,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和课件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导入,多媒体展示: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随后提出问题,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颜色和患者尿液颜色的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随后补充,正常人的细胞膜没有破坏,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导学生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与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本节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示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并且渗透健康饮食习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师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教师提供实验验证,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将课本中的结论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一个验证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组成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一和实验二)
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循序渐进、层层诱导。并顺势引导学生提出何种假设?又如何来证实你的假说?学生根据实验一、二,能够得出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随后称热打铁,继续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又是如何组成细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资料和实验三)
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磷脂的性质和细胞生存的条件,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以及假设组织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况,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师评价,给出意见。最终得出细胞膜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只有这种结构才可能稳定于细胞内外均为水的环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多媒体展示资料4和冰冻蚀刻显微技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如果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会得到怎么样的假设?同时表述模型。学生根据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的实验结果,描述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的存在状态。培养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4.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多媒体展示变形虫视频和实验五)
视频展示变形虫运动,动画展示荧光标记技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应结论,并设计新的验证性实验证实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通过视频和动画的辅助,增加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质疑、创新、探索的科学观点。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模型)
多媒体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实验探究上进行回顾,用自己的话说出基本要点。教师纠正、展示完整内容并进行详细讲解并补充糖蛋白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进行回顾,增强口语表达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并检验教学效果。
环节三: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外思考题,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中,哪些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哪些又体现了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
通过学生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有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后以思考题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识,应用新知,又能激起学习生物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下面阐述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清晰直观的展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
【高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说课稿06-11
高中生物教案11-16
高中生物教案04-25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7-02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6-23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3-23
说课稿06-09
《背影》说课稿05-23
《细胞》说课稿05-23
英语说课稿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