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汇编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旧教材中,这节内容安排在《解析几何》第二章“圆锥曲线”的第三节讲授,而在新教材中,这节内容被安排在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中“简易逻辑”的第三节。除了教学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与充要条件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也作了相应的扩充。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还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特别是“逻辑联结词”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进入中学数学教材,安排在充要条件之前讲授,既可以使学生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
2、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注意: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教学难点:“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学生对”充分条件”的概念较易接受,而必要条件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对于“B=>A”,称A是B的必要条件难于接受,A本是B推出的结论,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对这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关键:找出A、B,根据定义判断A=>B与B=>A是否成立。教学中,要强调先找出A、B,否则,学生可能会对必要条件难以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2、通过对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相对性,培养同学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结构设计: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我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加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合作——探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体现“参与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促进学生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的发展。
整体思路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给出定义 例题分析(采用开放式教学) 知识小结 扩展例题 练习反馈
整个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1)由生活事例引出课题;
(2)例1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3)扩展例题2是分析生活中的名言名句,又将数学融入生活中。
努力做到:“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是概念课,要避免单一的下定义作练习模式,应该努力使课堂元素更为丰富。这节课,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添加了一些与例题相匹配的图片背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将学生的自编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分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考虑到高一学生学习这一章的知识储备不足,为了让学生更易接受这一节内容,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提出本课的问题,并与学生共同利用原有的知识分析,事例中包括几个问题,为后面定义的分析埋下伏笔。
我用的第一个事例是:“做一件衬衫,需用布料,到布店去买,问营业员应该买多少?他说买3米足够了。”这样,就产生了“3米布料”与“做一件衬衫够不够”的关系。用这个事件目的是为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充分条件的定义。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有3米布料;B:做一件衬衫够了。
第二个事例是:“一人病重,呼吸困难,急诊住院接氧气。”就产生了“氧气”与“活命与否”的关系。用这个事件的目的是为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得出必要条件的定义。这里要强调该事件包括:A:接氧气;B:活了。
用以上两个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数学中应研究的概念、关系,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助于提高兴趣和深入领会概念的内容,特别是它的必要性。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实例,给出定义。
在第一部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紧接着开展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让学生从事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在引导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结合事例帮助学生分析。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水的净化》是9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的内容,这个课题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是没有特别涉及的,如此安排也是为了符合新课程与学生生活贴近,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强调了一个初中的基本实验操作——过滤,也提及了蒸馏装置的组装与实验。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解自然界水的分布以及自来水厂净水过程;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探究讲授过滤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如何将硬水变软的方法(蒸馏)。
本课题内容根据不同教学思路,既可以一课时上完,也可分两课时进行,为了能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我选择用两课时完成,本次授课为该课题第一课时,即上述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重点:过滤与吸附等净化水的方法、过滤操作。
教学难点:水的净化方法、过滤操作。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纯水与自然水;认识吸附,沉淀,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水的净化方法与自来水厂的净化流程,了解水的净化。
3、情感与态度:通过水的净化处理过程,懂得卫生健康饮水,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细心标准操作的科学品质。
三、说教学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结合实验来完成。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从鲁滨逊荒岛取水的故事情景入手,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水中所含杂质的种类,并引出课题(贴合教材内容的故事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讲授新课
【投影讲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把在校学生平时想知道却又无缘接触的工业生产过程带进课堂,既起到激趣的作用,又能化繁为易,让课堂充满生机)。
【投影讲解】结合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按顺序整理出常见的两种(静置和吸附)沉淀净水法及其净水原理。
【再次强调】明矾的净水作用(以上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观念,并能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化学问题的探究欲望)。
【动手实验】吸附沉淀并过滤,除去池塘水中的不溶杂质(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正确地进行实验的能力,充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讨论小结】该实验目的、仪器与试剂、操作要点(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对比提问】为什么有的小组的滤液不澄清?应该怎样补救?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疑过渡】刚才实验所得的澄清的水是不是就能安全饮用了呢?为什么(再次激疑,把学生的思维又一次引向高潮,有意注意被激活)?
【知识回顾】生产自来水时,沙滤后的水又被引入了活性炭吸附池,它不但可以进一步过滤不溶杂质,还可以除去部分可溶杂质。
【投影讲解】活性炭的过滤吸附作用(以旧激新,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对知识加以结构化、系统化)
(四)练习巩固
【投影展示】
(五)课后作业
独立完成本课后习题;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及时练习,及时反馈,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因为车祸,一个可怜的小男孩失去了自己的妹妹和母亲,他想送给自己最爱的亲人最后一份礼物却因为钱不够而犯难,作者不仅凑钱帮助他买下了洋娃娃和白玫瑰,还亲自去了殡仪馆悼念小男孩的母亲这样一个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其中1——3小节描写的是“我”与小男孩在商场相遇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后一部分体现了“我”对小男孩及其一家人的关切。
从全文行文来看,可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全文立足于小男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立足于作者的心理活动(所感所想)及付出的实际行动,用平实易懂的文句自然流畅地叙述了小男孩因悲惨遭遇而带来的买洋娃娃和白玫瑰的故事及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小男孩的过程。基于文章这样的行文特点,全课的教学更适宜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品味感悟文本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心情,提升语文素养。
第二,文章虽没有精选的段落或文句可以提炼中心及文本主题思想,却在全文的字里行间都可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友情、真情。例如,第二小节在描写小男孩语言的文句中,“埋在”、“更加悲伤”等提示词语的`出现,可让读者进一步洞察小男孩由“洋娃娃”表现出对妹妹深深的爱怜上升到会因为同时失去两个亲人而感到无比悲痛的内心情感变化。这种无比渴求洋娃娃的“天真无助”过渡到痛失亲人而“伤痕累累”的形象感悟,正是“亲情无价”的初步体验。第三小节中小男孩的语言描写,“永远”、“非常”、“但愿”、“低下头”、“再不说话”等词的体验,又是感悟小男孩对母爱的无比依恋和内心无奈、伤痛的生发点,是对“亲情无价”这一情感的升华。另外,“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和“我含着热泪离开了……”等句的品味,又全然渗透着一个陌生人浓浓的友情和真情。故而课文的教学更适宜以语言文字为依托进行悟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感。
第三,文章前后连贯,人物言行描写丰富,也可成为学生抓言行感受人物形象、联系上下文解词悟句、学会质疑问难、抓词眼研读文句等学习方法指导的有效载体。例如,“我心里安慰着自己——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与下文中“……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儿跟这事有关”两处的笔法叙述正是作者处于内心矛盾的煎熬之中、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相冲击的一种体现,完全可以成为联系上下文读懂文本内涵、学会阅读时质疑问难等学法指导的有效载体。另外,上已有所述,课文许多句子中关键词语的体验更是让学生学会“抓词眼来读懂句子”这一方法的重要媒介。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的教学可组织为: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在品味和研读文本语言的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培养悟读能力,提升理性认识,受到情感熏陶。同时,以情感渲染为统领,丰富学生的阅读历程,并学会将自身体会与文本情感的共鸣通过读写得以外化。
二、设计理念:
1、尊重小语教学的“情”性:全课以浓浓的亲情、友情之体验为统领,带领学生自主体悟文本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与升华,并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加以外化。
2、尊重小语教学的“悟”性:全课指导学生在充分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懂得遵守法规的重要,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友情的无价。
3、尊重小语教学的“童”性:采用“整体→局部→整体”的导学程式,让学生的学习基础、情感经历与文本探究得到有效衔接,重视感性体验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中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设计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学会抓词句阅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丰满小男孩与作者的人物形象,通过朗读和写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以全文浓浓的亲情、友情统领学生学习,在感悟研读文句的过程中渗透学法,内化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亲情的可贵,爱心的无价,并懂得“遵守法规,珍爱生命”的重要。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读懂小男孩的懵懂与可怜,读懂作者的真诚与善良,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研读,力求与文本情感达成共鸣,并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五、教学流程:
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点以及难点,我进行了课堂实践,具体情况如下:
揭示课题之后,进入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环节,让学生了解“我”和小男孩的关系。结合板书,指导学生根据时间和地点顺序将课文分成两部分。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再由小组讨论,重点我心情变化的原因。
结合第1小节中“我”听见、看见的内容,了解“我”好奇的原因。并由学生进行阐述。从“我”和小男孩的对话中,了解小男孩的情况。在此学习标注的学习方法,完整地说清小男孩的情况。
学习第3小节,读懂小男孩的情况,了解“我再也忘不掉那男孩儿。”原因
朗读第4节,感受“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的内涵!学习5,6两节,深入体会亲情可贵、真情无价。 学习最后一节,体会“我”内心复杂的情绪
在深入理解了我的心情变化之后,总结全文,引导体会作者命题的用意。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可以说这是学生学写植物类文章的典范之作。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3.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习写植物类的作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不能泛泛而谈,需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五.说教学流程
这篇文章比较适合朗读教学,因此在对文本具体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朗读”始终贯穿整个课堂。
本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对夹竹桃韧性的品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取“学生自学——交流展示——整合提高”这样的教学流程。首先出示两个问题:(1)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2)精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的?划一划品一品!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学第3、4小节,然后交流自学成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如交流第一个问题时,学生通过自学发现了其它三季花儿很美,作者之所以也作了具体描写,是为了对比映衬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再如交流第4自然段时,孩子们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最后,我由夹竹桃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作者季羡林身上。因为第一课时学生已对季羡林有了了解,所以现在尽管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但是此时学生对夹竹桃以及作者季羡林的感受定会更深入一层。
第二板块: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给人美好的幻想。在教学时,我着重抓住中心句“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展开的。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学生不难找到原因所在。于是,我顺势引领学生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的奇妙,由此再引出作者幻想的那三幅有趣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也适当地加以范读,再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幻想夹竹桃还是什么?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整堂课在一首小诗中结束,这可以让学生再次感受夹竹桃的品质美及文学本身给人的那种美的享受。作业的布置,我采用了“星级作业”,这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作业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学习的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对《夹竹桃》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小冰熊》是二年级新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题为《小冰熊》。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童话。通过小熊在妈妈的帮助下,知道了怎样照顾小冰熊,使它不会融化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科学知识:冰受热会融化;而棉被能隔热、保温。将科学知识融入于童话故事中,既生动又有趣。文中的小熊是一个又爱心的孩子的化身,他非常喜爱妈妈送的新年礼物——小冰熊,又抱又亲,睡觉还怕小冰熊受冻,将冰的特征通过妈妈的之口讲出来,亲切又浅显易懂。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小学语文低年级各阶段学习目标》我制订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拦、伤、严、裹、独、隔、持、度、掀”9个生字,正确书写“拦、伤、严、独、持、度”6个生字;积累“严严实实、果然”等8个以上词语,句子不少于三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妈妈和小熊对话的语气。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找出描写给小冰熊盖棉被原因的句子。
3、能发挥想象,说一说小熊一家外出旅游时,会采取哪些办法,不让小冰熊融化。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故事的同时,接受科学知识。
指导学生通过圈划词句的方法读懂课文。
情感与体验:
知道冰受热会融化,棉被等能隔热、保温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几方面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围绕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板块:
1、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4、朗读课文,拓展练习。
5、巩固生字,练习书写。
由于本课属于“圈划词句”单元,下面就围绕如何指导学生圈划词句这个重点从几个方面加以简单的说明。
《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要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着重进行词句的'训练。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在圈划词句上才刚刚起步,因此教师一定要给予指导,教会方法。
1、教会学生到文章中去找关键句、关键词的方法。
在学习课文1-3节时,着重帮助学生体会小熊对小冰熊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去找找课文中体现出喜爱的句子。
A、小熊别提有多高兴了,它抱着小冰熊用嘴亲了又亲。
B、晚上,小熊舍不得小冰熊一个人睡,就把它抱进了自己地被窝。
C、小熊不情愿地把小冰熊抱出来,果然,小冰熊浑身湿漉漉的,还比原来瘦了些。学生在交流句子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说原因,哪里体现了小熊对小冰熊的喜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舍不得、不分离,并用“爱不释手、形影不离”这两个词来总结小熊地喜爱程度。
2、教会品词、品句的方法。
在体会“妈妈为什么要给小冰熊盖棉被?”这个问题时,当学生找到关键句,明白了“棉被会隔开外边地暖空气,替小熊保持原来地温度”这个道理,再回到课文第四小节,来体会“严严实实”的意思,学生自然明白了妈妈要严严实实盖好被子地用意。这样反复品词。品句,学生才透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再课文环境中分析词语、分析句子的意识。
说课稿 篇6
一、说初一作文训练的总体目标:
初一阶段能完整生动的记叙一件事,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就可以了。每个学期中,片断练习应多于成篇练习,多作分解性的,专题性的练习,设置台阶,最终使7个成篇的大作文达标,甚至达优。
二、所教初一学生在人物语言描写这个环节上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的设计都要以生为本,以自己所教学生为主,那么学生的上一次,甚至上几次所写出来的作文就是我们老师作文教学最好的备课教材和依据。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专项专题指导训练,可能是一节课,甚至是几节课。这样从学生自己的现文出发,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更能有的放矢。
在同学们写一个人物时的作文里,作文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特点写人,并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通过作文训练,我们发现学生在人物语言的描写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人物语言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单一,死板,不会灵活运用提示语的位置变化,读起来不富于变化,也不能和人物情感的起伏相呼应,更谈不上吸引人。学生并非不知道人物语言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变化,但他们缺乏清晰的感悟,需要教师的点拨。
2、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你说”、“他说”,人物好像冷冰冰的在说着台词,读不出情感的变化。 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
3、有少部分同学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不够真实、不太自然、不太合乎情理。让人感觉假大空。
4、可能是写作的随意性以及孩子本身平时语言的随意性,孩子在人物语言描写时没关注场合情境。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语言描写的相关写作知识,指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过程与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语言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写作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依据不同的写作对象,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可是学生写出来的人物往往公式化,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很欠缺。我觉得如果学生掌握了人物语言描写的技巧,再联系生活和写作经验,写出较好的文章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根据学生在写作中的这一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教学重点定为:学习语言描写的相关写作知识,指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难点定为:学生学会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能在写作实践中应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组织学生学习语言描写的前提下,教师给出语言描写的思路,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描写训练。在教学设计中,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铺垫,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推进,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学生课上有一种“原来作文并不难”的感觉,好像在做一种有益的游戏,树立学生的信心,指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逐步学会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语言描写。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所以教师应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材让学生审读,规律让学生寻找,疑问让学生议论,错误让学生辨析,知识让学生梳理。大纲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合作教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和学生关系,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合作法、拓展法、实践法。
学法:激发兴趣法、讨论法、评议法、举例法、探究法。
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就告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调动学习主动性的“广”度上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通过问题探究,学习语言描写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看两段文字(大屏幕展示):问题探究:
1、以下两个片段的B组句子主要采用哪种描写方法?
2、比较一下, B组句子运用这种描写方法后有何好处?
A:哈尔威船长不准男人走在女人前面。
B:哈尔威船长说:“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A老大臣认为这布料很美,他很满意。
B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我选择的这两个语段,一是《皇帝的新装》中的一段话。虽然没学这一课,但是孩子们很熟悉这篇童话故事。看到题目自然会高兴;二是刚学过的课文,看到以前学过的文章,还会减轻对学习新课的压力,所以我设计这两个语段来明确语言描写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想借助这段话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读和写是分不开的,有读的兴趣逐渐会养成写的兴趣。
通过这两个语段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了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学生知道了运用语言描写这么好,肯定就有运用的欲望。
(二)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1、※语言描写的基本描述形式
(一)、提示语在前面(学生常用的格式)(多媒体展示)
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心疼地说:“瞧你,这两天人都瘦了。以后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
(二)、提示语在后面
“瞧你,这两天都瘦了。以后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心疼地说。
(三)、提示语在中间
“瞧你,这两天人都瘦了。”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心疼地说,“以后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
(四)、提示语在两边
妈妈轻轻地摸了摸我的额头,“瞧你,这两天人都瘦了。以后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她心疼地说。
(五)、没有提示语
直接引用人物说话的内容。 这种形式必须在一定的环境里使用。
“瞧你,这两天人都瘦了。以后可得注意保暖,不能再感冒了!”
“妈,我知道了。”
后四种,让学生自己变换,并写在课堂篇子上。
我们在作文时,不要只用一种描述形式,而是随事情发展的情境出现,灵活运用提示语的位置变化:提示语在人物语言之前,在人物语言之后,在人物语言中间以及无提示语,让人读来富于变化,感觉波澜起伏,人物的特点也蕴含其中了。学生并非不知道人物语言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变化,但他们缺乏清晰的感悟,需要教师的点拨。认识到人物语言提示语的位置这么多,还愁他们再干巴巴地写“你说,我说”吗?
2、语言描写要真实、自然、合乎情理
由于人物的地位、身份、个性、经历、年龄、职业、文化教养等不同,这就决定着人物的语言必定是色彩斑斓的、变化万千的。语言应力求真实、自然、合理。
先举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家哥俩闹分家,几天也没分清,就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
甲:“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里碗里分不清。”
乙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
丙接过话茬儿:“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丁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哆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
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提问:从文中你能看出甲、乙、丙、丁都是谁吗?厨师的媳妇又是干什么的呢?
( 这个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读者根据人物语言去判断这几个人的身份. 明确:这说明这些人物的语言能够表现鲜明的个性特征. "锅了碗了" "针过去线过去" "前有车后有辙"这些极具职业特点的用语显示出它们的使用者分别是厨师,裁缝,车把式和船老大.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透露出厨师媳妇的身份—商人.因此,我们要写好人物,必须写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努力做到"话到人到"
接着请看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断:(大屏幕展示)
八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班就回家,不准喝酒打牌……” 八岁的小孩会这样说吗? 应该是谁说比较合适?
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食盐的化学名称)放得太多了。” 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吗?作为李大伯,该怎么说?
因为这两个例子比较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我通过这两个例子引导学生明白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文化教养等,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如果不符合,会给人很假的感觉。特别是在讨论李大伯时,同学们很积极,有说自己妈妈的,奶奶的,还有爸爸的,各有特点。
3、语言描写要注意场合情境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
请同学思考: “你的语文课本不见了,在课堂上、下课时、在家里会怎样呢,说的话一样吗?”
课堂上不见课本:
下课时不见课本:
在家里不见课本:
我设计的这一内容并不难,都是同学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况,通过设计这个小片段让学生明白了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让同学们知道作文并不难,其实就是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样同学们就不会一提到写作文就皱眉头了。
当然,既要有全体学生达到的基本要求,也要有层次、有坡度地分类要求。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后,为了让学生当堂利用,我让他们把自己丢书的情况用文字语言描绘出来,可以写一个场景,也可以写三个场景;看谁写得多。写完之后,选同学读,师生共同评价。
4、语言描写要能够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情境练习:
某一同学乱泼污水,玷污了墙壁。大家纷纷议论,是否该主动告诉老师。针对这一情境,请同学们进行对话描写。
要求:用A、B、 C、 D、E代替人物姓名,写一群不同性格的人对话内容。
A:“你闯祸了,等着挨罚吧!” (幸灾乐祸的人)
B:“不怕,只要你自己不承认,谁知道是你泼的水呢?” (不诚实的人)
C:“我看你还是快去自首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嘛!’” (幽默的人)
D:“那不是自投罗网吗?” (固执的人)
E:“我有办法了,你去拿一根棍子来,绑在背上,去负荆请罪。” (恶作剧的人)
5、描写人物语言时,配以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在描写人物语言时,配以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人物性格就会更鲜明、生动,人物形象更富感染力。有些学生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你说”、“他说”,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
作文片段举例: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说:“谁弄坏的?”董小天说:“没看见。” 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了?”李星说: “没看见。”
:这一段描写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加上符合他们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就会好象真的听见他们的声音,同时添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就会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
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瞪着眼:“谁弄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道:“鬼才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们一定要看好玻璃窗?”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个鬼脸:“哈……,开了口,好凉快哟!”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她大声说道:“是董小天,他和张小勇在玩,拿扫把大闹天宫,张小勇推了董小天一把,董小天一火,抡起扫把朝他死劲地打去,结果张小勇一躲闪,董小天就打到了玻璃,碎了。”董小天一跺脚:“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高芳芳理直气壮:“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耍嘴。”老师望了望四周,说:“还有谁看见了?”“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下口水,神情恍惚。
改动后我们可以看到捣乱鬼无事生非,油嘴滑舌,张小勇油嘴滑舌混淆是非,高芳芳正义,勇敢,不留情面,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
(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同学没写完,我留在课后继续写和整理)
把“某一同学乱泼污水,玷污了墙壁。大家纷纷议论,是否该主动告诉老师。”那段不同性格人物对话的练习再配以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比较其效果。
我呆呆地站在教室门口,同学们围了上来。
A眯着眼睛笑嘻嘻地说:“你闯祸了,等着挨罚吧!”
“不怕,只要你自己不承认,谁知道是你泼的水呢?”B瞪大眼睛说。
C凑了上来:“我看你还是去自首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嘛!”
D打断他的话愤愤不平地说:“那不是自投罗网吗?”
“哎,我有办法了,”E手舞足蹈地说,“你去拿一根棍子来,绑在背上,去负荆请罪。”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
(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同学没写完,我留在课后继续写和整理)
(三)本课总结
语言描写的基本描述形式要交替使用
语言描写要真实、自然、合乎情理
语言描写要注意场合情境
语言描写配以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四)布置作业
重点训练语言描写配以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1、继续把那段不同性格人物对话(把墙壁弄污了)的练习配以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2、继续写(玻璃窗被砸坏后)的对话
七、教学反思
1、引导学习思路,为学生自主学习搭设平台。
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初中的作文教学浩繁且没有头绪,就像整个宇宙一样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学生找到写作灵感呢?这当然需要教师的点拨功夫。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像一架梯子,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至高点,让学生去摘取那颗最美的星辰。在本教学案例中,我努力设置“支点”,精心架置“梯子”,使写作的内容适合学生的口味,把写作的内容渲染到最浓的程度,带领学生捕捉写作灵感,给他们创作最佳的写作环境,让学生课上有一种轻松感,好像在做一种有益的游戏。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在知识点,导在关键处,拨在疑难中。
2、创设交流情境,拓展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
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对一个成功的“人脑风暴”来说,许多创造性的方法都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创造性的人才通过相互交往成为独立的人。创造心理研究表明:阐述、争辩、议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在本教学案例中,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多种形式的交流情境: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同桌合作、人机合作,随堂写,当即评,人人动手,个个动口,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工程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动、学会分享。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3、不足
这节课我选取的点太多,有些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写得还不够不透,所以就把它们放在课后继续写。
教学形式还单一。
4、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调整:
这节课就指导语言描写的基本描述形式要交替使用和描写人物语言时,配以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两个点,其余点到为止或者有必要在设计一个专题。这样学生完全可以就在课上练实练够,而且还能当堂修改整理本上已写的成文。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九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 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在整式的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作为整式的运算的一部分,它是整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下一节课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重要部分。
2、就第一章而言,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整式的运算这一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是很重要的一块,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实际上就是要转化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进行的。整式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整式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除法又是学生接触到的较复杂的整式的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整式的运算中转化思考方式及推理的方法等,都在本节中。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3、教学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二)能力培养点
1)通过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运用法则进行计算,训练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让学生通过法则的归纳,渗透集合、转化、对应等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法则简洁性、规律性的美感,让学生自主探索,加深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体验到探究与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与应用.本章的重点是整式的乘除,作为整式除法内容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同底数幂除法性质的延伸,又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与应用。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法则的探究和运算准确性是本节的难点.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计算过程中,既要对两个单项式的系数进行运算,又要对两个单项式中同字母进行指数运算,同时对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及其指数加以注意,这对于刚刚接触整式除法的初一学生来讲,难免会出现照看不全的情况,以至于出现计算错误或漏算等问题.
二、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在本章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以及单项式乘以乘以单项式的法则等知识,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发现、探索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同时在本章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探究整式加减以及乘法运算的过程,为探究除法运算打下了基础,并且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
三、教材处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 ,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引例,让学生自主参与,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 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五、教学过程 的设计。
1、回顾与思考,通过幂的运算性质的复习,完成同底数幂相除的练习题,为本节课探索规律,概括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做好铺垫。
2、探索规律:法则的得出重要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我通过了一个尝试练习启发学生自主解答,使学生该过程中体会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规律。由于采用了较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3、例题解析,通过课件生动形象的课件,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例题,加深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4、巩固练习:再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由学生完成,并且做适当的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的课进行说明。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达到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目的。
说课稿 篇8
《父亲、树林和鸟》是西师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环保专题中的一课。课文没有直接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是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人与鸟是那么亲密无间,领略人与自然的融洽,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课文最后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多么稚气又多么纯真,蕴含着我的护鸟心愿。
我认真阅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文本,认真地进行了学情的分析:父亲、树林和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课题便能引起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每个孩子都有质疑、解疑的追求,在读父子的对话,深深理解父子的对话中,孩子们不断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鸟飞,没有鸟叫,没有鸟味,父亲却知道林中有鸟?为什么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乐?为什么在最快活的时刻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为什么父亲如此了解鸟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疑问都将激励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去,同时感受人鸟的亲如一家。同时,当我走进文本时,就感觉像在温习着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让人领略到人与自然本应是十分和谐、十分融洽。反复诵读,用心体味,就会对文本产生更多更深的感受。综合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主动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练习用一瞬间、舒畅等词语说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本课教学中我拟运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教学。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指导。
在分析了学情,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法、学法后,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并努力追寻语文教学的诗意:
一、想象描摹,浸润心肺
上课伊始,一曲美妙的《鸟叫》,把孩子们带入了鸟的天堂,并让孩子们说说,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些词语或诗句。
二、揣摩文本,情思相融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演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1、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然后说说听到了什么?
2、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第一遍时,要读准字音,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读第二遍时,要用心感受,看看有什么新发现。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并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读文后的感受。
3、品读课文
抓住重点句突然,父亲站定,朝幽深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道。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轻声,他生怕惊动了鸟。父亲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等句子进行品读。在教学中,采用抓重点词深入理解、想象父亲的神态、动作、语气及教师导语煽情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如:在体会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这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句子。
(2)幽深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3)喃喃道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4)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5)师:父亲在幽深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4、演读课文
请同桌分别演父亲和孩子,练习对话。全班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孩子的话,老师给课文加入提示语。
三、积累拓展,情思飞扬
1、交流关于鸟类的知识及有关描写鸟的词语和诗句。新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而且注重学科的整和。通过收集资料,既培养了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关于鸟类的知识。
2、积累词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指导学生运用课后2题中的词语说话。在作业超市中,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用舒畅和一瞬间写句子;抄写课后的词语;抄写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对话;搜集爱鸟、护鸟格言。
3、写一写。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写一写,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课件出示)在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的歌声中,鸟妈妈带着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突然一声枪响,鸟妈妈被击中落地。受惊的小鸟只有躲在树林中哭泣。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故事,可提示,如果自己碰到那只没有妈妈的小鸟该怎么做?如果你看见那个猎人该怎么做等等。
四、升华情感,余音袅袅
尾声时,我让孩子们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一句中体味出孩子的爱鸟之情、护鸟之愿。并动情地说:孩子们,父亲经常来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父亲一样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
并配上轻快的音乐。
板书:
26、父亲、树林和鸟
喜欢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09
说课稿范文04-08
《送别》说课稿07-02
鲸的说课稿07-15
《坐井观天》说课稿11-14
幼儿说课稿11-14
心理说课稿11-06
童年的说课稿02-22
《比的应用》说课稿02-11
《翠鸟》说课稿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