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2-23 15:26: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丰收的喜悦》中的第1课时《采金秋》。《采金秋》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乡村儿童歌曲,它的旋律给学生们勾画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天景象。本课时就是以学习这首歌曲为主,让学生充分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学目标:

  包括对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创编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对歌曲《采金秋》的学习,让学生能用轻快明朗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丰收的良好情感,从中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歌曲中的节奏练习以及大跳音程的学习。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提问导入法、互动学习法、分组游戏法等等,同时运用现代信息。音乐课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所以在学习歌曲后,让学生用各种打击乐器给歌曲配上自己创编的节奏,同时分组进行表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秋天的美,从而使学生对歌曲的学习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过程由节奏训练、歌曲学习、创编表演三个环节组成。

  首先,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同时也度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现在我们即将进入什么季节呢?”这个问题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学生肯定会回答“秋季”;而后我接着提问:“那你们喜欢秋天吗?”这时大多数学生应该回答“喜欢”;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说出一系列喜欢秋天的原因,比如“景色迷人、气候凉爽”等等;与此同时,我借助学生的回答继续引导:“秋天是凉爽的,秋天是金色的,秋天不光景色美,而且秋天的声音更美!不信,你们听:淅沥沥沥沥沥淅沥沥沥!”这样,我就顺利引出了这节课的第一条节奏训练,同时大屏幕上也出示了这条节奏,然后我让学生跟我一起模仿秋雨的.声音来朗读节奏。接着,大屏幕上出现歌词,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今年又是大丰收喂!”并且要突出强弱,这样促使学生对歌词的旋律产生兴趣;随即大屏幕出现旋律,学生随着琴声演唱这一乐句,在演唱中即时纠正学生在音准或节奏方面的错误,从而顺利解决了大跳音程这个难点,也让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我采用同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第二条节奏训练以及乐句演唱,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节奏难点,也让学生对整首歌曲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节奏训练结束后,本课进入了第二个环节:歌曲学习。由于前面已经进行了两条节奏训练以及乐句演唱,所以学生对整首歌曲的学习不会感到很陌生。大屏幕出现《采金秋》的完整歌谱,我首先采用童声的演唱方法给学生范唱了一遍歌曲,同时让学生想象这首歌曲描绘的情景;接着,又让学生听一遍教学磁带中学生演唱的这首歌曲,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并顺势鼓励学生:“现在我们也来唱一唱这首歌曲,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们会比他们唱得更好!”接着,由我弹伴奏,并带着学生演唱《采金秋》,在演唱的同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此反复几遍,学生对这首歌曲逐渐熟悉,最后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最后,进入本课的第三环节:创编节奏。学习完歌曲后,我拿出准备好的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等打击乐器,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学生领取一部分打击乐器,要求学生利用乐器为歌曲创编节奏,同时完整地进行歌唱表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由于有了多种打击乐器的加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提高,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

  这就是整个课堂设计思路,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说课稿 篇2

  一、课程理念

  1、 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 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不难解读的散文,叙述的是作者在“文革”期间无力保护家中的小狗免遭劫难的一段憾事。作者给予读者的.不是情节的传奇性、叙述对象的坎坷经历,但读者却能感受到一股朴面而来的情感力量:含泪的控诉、严酷的自审,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真谛和人生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距离“文革”这个时代较远,对这段历史普遍不甚了解,更缺乏切身的感受,这对于深入理解“包弟”经历和作者感情都有一定影响,但只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在阅读上就不会成为一个障碍。这篇散文字十分平实、情节较为简单,容易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别人。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能力目标:

  1、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情感受价值观:

  1、 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2、 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别人。

  五、学法指导

  1、 自主学习――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 合作研讨――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学习的互动过程,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

  六、设备与学时

  多媒体 一学时

  七、学习流程

  交流导入 ――整体感知 ――主体研读――引导探究――延伸拓展 ――提升反思

  八、学习内容

  1、 交流导入

  采用交流感染的方法导入新课学习。先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搜集,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文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有感情地补充介绍,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由于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普遍不甚了解,更缺乏切身的感受,这对于深入理解“包弟”经历和作者感情都有一定影响,因此,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这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 整体感知

  ◆课文中哪些事件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小狗的遭遇与作者的情感变化

  包弟的经历 ――“我”的感情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悲伤 与小狗的亲密接 ――欢快 不知如何安排包弟 ――忧虑

  送走了包弟 ――轻松 送走之后心不得安 ――沉重 至今不能释怀 ――歉意

  转送给“我”――高兴 亲密相处 ――快乐 被追杀 ――忧虑 被解剖 ――歉疚

  3、 主体研读

  ◆学生找出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一两处文字做圈点批注,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共同研讨。

  (鼓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文段,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做好朗读评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深入研读文本而把握思想。)

  示例: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朗读时,“不怕”一词要重读,要表现出坚决、无畏的态度;“表示歉意”要读出深深自责的情感。)

  4、 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研讨,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抒真情的精神,理解文章主旨。

  学生共同探究,教师参与讨论。

  示例: (1)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5、 延伸拓展

  ◆学生自由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全班讨论。

  (让学生自主质疑,再提出来全班讨论,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可能出现的问题:

  ★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从那位艺术家的遭遇开篇?

  ★你对特定环境里的“狗性”和人性是怎样认识的?

  ★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布置课外阅读巴金《随想录》。

  (扩大阅读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巴金的思想。)

  6、 提升反思

  ◆请同学谈谈学了这节课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通过反思,使学生巩固对本节课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反思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九年级第十二章《欧姆定律》第三节的内容,第十二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化等基本理念。本节教材是欧姆定律的具体应用,结合前章所学的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可应用欧姆定律直接导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公式,我则比较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拓展,采用典型练习归纳新规律,通过例题巩固所的规律的教学思路,效果很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课程基本理念,我确立以下为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2会用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总电阻与原串联或并联的电阻之间的“等效代替”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等效替代的研究方法。

  2.通过推导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过程学习用理论推导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应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特点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体验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2.通过推导过程使学生树立用已知规律发现新规律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理论推导法,掌握串联和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同时借助于等效代替的观点分析串联、并联电路是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计算。

  (四)课程资源开发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 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一年多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知识整合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但部分学生会在电学部分感到难学,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求知,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

  (二)学法指导

  知识是认识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而不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根据本节的学习内容,从理论上学会分析并推导出串联、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实际上就是一个旧的知识的整合过程。另外课堂练习的进行,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同时新规律的得到过程的体验,是学生的思想有一定深度的发展,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

  三、 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特色,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理论推导的教学方法,同时穿插练习进行巩固,以达到掌握规律、会应用规律、提高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四、 说教学程序

  (一):问题引入:

  (二).新课教学

  1..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1)推导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2)学生语言表述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3)老师引导分析总电阻的物理意义(4)课堂练习应用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练习题(幻灯片):(略)

  学生口算,老师将答案出现在屏幕上。

  (5). 引导学生从六道习题中寻找有关串联电路电阻的新规律。

  2..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1). 推导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2). 学生语言表述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3). 推导R1 、 R2并联时总电阻R的计算法:

  (4). 创设问题:三个电阻并联时总电阻能用类似的方法 吗?

  (5). 课堂练习应用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练习题(幻灯片):(略)学生笔算,老师老师将答案出现在屏幕上。

  (6)对比串联电路电阻的三条新规律,通过此五道题的数值,找出并联电路的三条新规律:

  (7)利用新规律练习(略)

  3.例题练习

  例题1.

  把一个3Ω的电阻R1和一个6Ω的电阻R2串联在电路中,如图所示,如果电源电压是6V,则电路中的电流为多大?

  例题2. .

  如图所示,把一个3Ω的电阻R1和一个6Ω的电阻R2并联在电路中,它们的等效电阻是多大?如果电源两端的电压是3V,则电路中的总电流为多大?

  题打在幻灯片上,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例2挖掘出第二种做法。

  (三).小结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

  (四).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 2. 3.

说课稿 篇4

  好课是一次旅游。时间有限,景点多多,如何尽兴?导游设计最佳线路,鱼和熊掌兼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贮足何处,歇脚哪里,游客们各取所需。即便结伴同行,一同把玩,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所谓“人化的自然”。游玩中,间或碰到一口枯井,几块怪石,左端右看不明就里。这时导游上前细数古典,指点一二,却原来曾沐过秦时的风汉朝的雨,感慨之情顿生。

  ——引自海门周益民老师的精彩表达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发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保持社会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㈠直奔重点,引向最精要处

  课堂中的活动安排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

  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

  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它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却对自己将遇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等等,学生体会“自由自在”“悠闲”中强烈的讽刺意味就不难了。而其他几个具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浓墨重彩地进行处理。

  这一组块最后,我请学生借助关系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完成复述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的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老师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请学生讲给小弟弟听,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生动、简洁的口语来复述;再变换角色,老师当吴王,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

  ㈡多元体验,引向最广阔处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你小子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加深巩固。

  贾志敏说“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好好读书。“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把思维更向纵向深入。我送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看看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

  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寓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情势实际与寓言故事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2、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结合着少年的行为体会一下,少年几天来异样的表现有了原因。

  3、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取消了攻打的念头。”便是证明。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通!

  ㈢适时点拨,引向最深远处

  文及此,似乎意已断。但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因此,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那么少年这次说服成功的奥妙何在呢?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让学生讨论一下。

  通过交流,可以小结出两点:

  1、少年方式巧妙,增强了成功的可能性;

  2、少年是站在吴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以此类推,我们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这样两个原则。最后,我给学生留一道口语交际题。

  在试图说服别人时,先确定自己的目的,并把握住“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和“事情的可能发展”两大原则,就能增加说服力!请你也来试试看。

  先勾选你说这段话的目的,再写出说服别人的话。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四上第十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T让学生感知金钱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

  《一枚金币》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把儿子养大成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第二课时目标为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 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应体会儿子“受不了”时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引导孩子去思索,为什么有人花钱如流水。

  四、说设计理念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与表达的训练,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五、说教法学法

  鉴于以上分析,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3读写结合,训练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语言训练

  六、说教学流程及思路

  痹诮萄程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

  1、体会老人和儿子的两次受不了;

  2、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说出感悟。

  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一)体会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1)首先,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

  (2)父亲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

  (二)着重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文中还有一处受不了,在哪里?

  读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儿子为什么受不了呢?

  (三)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儿子的三次对话。让学生从“三扔、两笑、一受不了”中体会父亲和儿子的受不了及儿子对金钱态度的转变。

  课件展示:

  第一次: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二次: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进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起来,走开了。

  第三次:

  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到:“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到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问:为什么前两次儿子受得了,而后来受不了?

  (四)体会老人要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比较儿子和老人的两种“受不了”,可以体会到父亲当初的痛苦、失望、伤心和无奈等复杂的感情,再朗读父亲的话。

  然后,多媒体展示几位富豪父亲对待儿子和金钱的故事。让学生说说:老人和着几位父亲一样,要让儿子懂得什么道理。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

  (五)引发学生说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

  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六、说板书

  一枚金币

  父亲——扔、又扔、仍然扔

  儿子—— 笑、又笑、受不了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09

欢庆说课稿10-08

钓鱼说课稿11-17

氯气说课稿09-15

白杨说课稿10-03

《变脸》说课稿12-01

《赶海》说课稿11-05

《荷花》说课稿10-17

《上下》说课稿10-04

氧气说课稿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