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2-01-14 18:36:1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初中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8篇

说课稿初中 篇1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本场7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创新改变生活》。

  2、总结语

  我认为上好一堂课需要老师做到对教材的熟悉把握,还有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法学法的灵活应用。基于此,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3、总结语

  那么首先呢,我来说一下对教材的看法要想上好一堂课对教材理解尤为重要。《创新改变生活》这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主要通过科技创新的事实向同学们展示出创新的重要性,旨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同时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和师生合作等方式把握创新思维应体现在生活中每个方面。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

  有了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也呼之欲出,本堂课的重点是: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本堂课的难点是:学生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观念。

  5、学情分析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九年级的学生对“创新改变生活”十分认可;具有较强烈的表现欲,通过参与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但是九年级的学生很难把创新与责任及国家发展相联系,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培养创新精神动力不足。

  06、教学教法

  那么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法。本节课我将针对学生对科技感兴趣的特点选择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开展学习。

  07、教学过程

  以上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出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从导入、新授、小节、作业几个环节阐述这一过程。

  导入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多媒体导入法,接下来是一个简单示范:上课啦同学们 ,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一天的智能生活》,好,视频看完了。在视频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事情都被智慧生活系统安排好了,非常的方便,对不对。这说明科技创新已经悄然进入到我们每个家庭,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改变生活》这个话题。

  新授

  整体感知:学生带着“什么是创新,创新重要吗?”等问题进行整体阅读课文。然后提问一到两位同学,在黑板记录回答。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本课有一个初步认知。

  以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学生带着“为什么创新如此重要?”的问题对课文进行具体分析。再进行两到三组提问并在黑板记录。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出的结论,由老师进行语言规范或者做总结得出完整正确的答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把从课本当中学会的创新思维,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创新。

  小结

  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我会以师生合作的方式,一起在黑板右侧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要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道理。

  作业

  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个去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贡献这样一个开放式的作业。

  8、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就像现在呈现的这样 分为左右两个功能区,清晰明了。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全部说课内容,辛苦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走人。)

说课稿初中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学生主动学习发展放在主体地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知道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及用力顺序。发展学生上下肢、腰腹、肩部、背部力量和身体协调素质;70%以上学生能正确的用力顺序,达成个人目标。

  2.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合作,学会竟争,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三、教材内容:

  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游戏“8”字跑跳长绳。

  四、教材分析:

  投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又是锻炼身体,增强力量的锻炼手段,按田径规则的投掷方法,是田径运动的比赛项目。投掷教材包括投掷能力及投掷技术的教材。发展投掷能力是初中投掷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必须通过发展速度力量和掌握合理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本次课是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第一次课,重点是正确的用力顺序,难点是上下肢协调配合技术。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以增加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

  投掷教学要注意安全,要有自信,同伴有相互帮助。

  五、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用力顺序。

  教学难点:

  用力不协调,只追求投掷远度。

  六、教学策略:

  1、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效果。

  2、 实心球教学时,教师采用讲解、示范、传授、启发、设问等方法,引导学生知道正确的.动作方法及用力顺序,满足学生的学会目标,探究动作顺序的好奇心,从尔达成个人本次课目标及与别人挑战的信心。

  3、 “8”字跑跳长绳游戏,分组有序、自主、合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每人参与、配合、投入、分享,体验集体的乐趣与力量。

  七、学习评价:

  1、 评价学生学习实心球练习时,做到及时、有效、语言简洁,采用诊断性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学会新技术的方法,提高自我的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2、 评价游戏时,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互相帮助、自主性与合作性、引用竞争机制的目的性。

说课稿初中 篇3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本节课主要通过几个简单的引例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数来表示,这些数是1,0和大于0小于1的数,由此给出概率的定义,导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本节设置的几个例题目的主要是巩固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了解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并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意义,会用例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统计在简单问题情境中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种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可能性事件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有关概率的概念,本教科书将在八年级下册学习“频数和频率”的基础上,主要安排在九年级上册学习,因此学习本节课主要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说目标

  1.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大纲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概率的意义。

  (2)了解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

  (1)会辨别等可能事件。

  (2)会用例举法(包括类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3)进一步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进一步探索的乐趣,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思。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率的意义及其表示。

  难点: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计算概率。

  说教法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采取发现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精心编排、设计题目,由简到难,层层递进,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

  2.学法指导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学习数学的主旨。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导出概率公式,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等可能性,怎样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例小花、小君和小芳三个朋友准备一起出去玩,她们要玩跳大绳,两人摇绳一人跳。小花愿意先摇绳,但小君和小芳都想先跳,于是她们决定用抽签的办法来决定:做4个纸团,其中只有一个纸团里写有“跳”字,由小君从中任取一个纸团,抽出有“跳”字的纸团,就决定由小君先跳,这个办法公平吗?如果不公平,怎样改正才会使之公平?

  2.师生互动,探讨新知

  从引例中得到,在客观条件下使小君、小芳两人抽到“跳”的可能性大小相等(也称机会均等),那样才是公平的。而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指明可能性大小的情况,我在教学中举了一些描述实际生活中有关可能性大小的几个例子:

  (1)小明百分之百可以在一分时间内打字50个以上.即小明在一分时间内打字50个以上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

  (2)小华不可能在7秒内跑完100米.即小华在7秒内跑完100米的可能性是0.

  (3)通过随机摇奖,要把一份奖品奖给10个人中的一个.每人得奖的可能性是十分之一.

  接着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独立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最后教师归纳出概率的定义。在教学中给出概率的定义后,我还要求学生回答引例中3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接着教师给出一个求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P(A)=事件A发生的可能的结果总数/所有可能的结果总数。着重强调学生容易疏忽的适用条件: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的可能性都相等。还可请一些学生再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些辨别各种可能性是否相等。

  3.讲解例题,综合运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在弄清等可能性的含义后,我设计了以下一个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概率公式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是正数的概率是多少?是负数的概率是多少?

  教学中,教师着重讲清解法的思路和方法步骤:

  (1)先分析判断是否使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

  (2)统计所有可能的结果数和所求概率事件所包含的结果数。

  (3)把它们代入公式求出概率。

  1.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练习(1)从你所在小组任意挑选一名同学参加诗朗诵活动,正好挑中你的可能性是多少?

  (2)转盘上涂有红、蓝、绿、黄四种颜色,每种颜色的面积相同。自由转动一次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指针落在红色或绿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练习2(抢答题)

  (1)一个布袋内有8个红球和2个黑球,它们除颜色外都相同.求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

  ①从中摸出一个球,是白球

  ②从中摸出一个球,不是白球;

  ③从中摸出一个球,是红球;

  ④从中摸出一个球,是黑球

  (2)20瓶饮料中有2瓶已个过了保质期。从20瓶饮料中任取1瓶,取到已过期的饮料的概率是多少?

  (3)一次问题抢答的游戏中,每个问题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抢答者随意说出一个选项,这个选项恰好是正确答案的概率是多少?

  2.变式练习,拓展应用

  多媒体显示:一个红、黄两色各占一半的转盘,让转盘自由转动2次,指针2次都落在红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一次落在红色区域,另一次落在黄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6.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反思有什么样的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参与反思的学生更多,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布置作业,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说课稿初中 篇4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所讲内容----网络安全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问题出的最多的一部分,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伤害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懂得安全使用网络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经历身边案例的分析过程,使学生体会网络成瘾的危害,熟悉网络成瘾的特征及预防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归纳能力、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探索的能力及判别能力。提高对不良诱惑的免疫力。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并从中学到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安全利用网络。

  (2)难点:使学生有针对性的避免网络成瘾及解决办法。

  二、学情分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也有安全陷阱,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网络不良诱惑和伤害,如何引导他们正确的使用网络,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

  1、教学理念

  (1)教学以贯彻探索、体会、讨论、总结的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理念。

  (2)树立以学生为本位,尊重主体性、承认差异性、关注发展性、鼓励创造性的学生观。

  (3)树立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终身教育理念。

  2、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上网实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选择“创设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结合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思考、观察、讨论、验证与交流中自然得出结论的方法

  3、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 以学生讨论为主,力求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合作性、互补性。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扩展研究等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现代网络科技的发达及应用功能。

  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案例一、中学生上网过度猝死

  案例二、 福建五少年为上网杀死同学勒索20万 警方缴获军用shou枪

  案例三、【病毒与黑客】

  案例四、网络暴民秦火火

  案例五、由网聊引起的血案

  案例六、广东深圳“1009”特大网络赌博案

  总结

  (1)网络利大于弊。网络非洪水猛兽,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应正确、全面地对待上网的利与弊。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有意义的事情,文明、安全、健康上网。

  (3)如有网瘾,多参加各类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循序渐进少地上网的时间,如严重需尽早到医院诊治,必要时可安排心理治疗。

  3、观察特征,深入探究

  根据网络成瘾的特征,深入探究,深刻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摧残身体,影响健康 2、心理受损,人格异化

  3、滋生是非,扰乱治安 4、影响学业,贻误终生

  5、安全隐患,危及生命

  4、范例解析,深化新知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海峡女巫,她用自己的歌声诱惑所有经过这里的船只,使它们触礁沉没。智勇双全的奥德赛船长勇敢地接受了横渡海峡的任务。为了抵御女巫的歌声,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船员把自己紧紧地绑在桅杆上,这样,即使他听到歌声也无法指挥水手;并让所有的船员把耳朵堵上,使他们听不到女巫的歌声。结果,船只顺利地渡过了海峡。

  5、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的探讨结果,教师归纳总结出戒除网瘾的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解决网瘾的办法

  想要摆脱网瘾,就得先要评估网瘾的程度,再采取相应的办法。根据网瘾深浅的不同,可以分为3个级别。

  1级:对网络有所依赖,但程度较轻,或成瘾时间较短,此时治疗大有可为。

  2级:对网络的着迷,已经对学业和人格成长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此时的治疗就需要一些时间。

  3级:病理性的网络成瘾,属于最严重的网瘾状况。

  网瘾的治疗方法

  除了求助于专业医生及机构,帮孩子有效戒除严重网瘾之外,父母也可在家中,辅佐孩子一步步地摆脱网瘾还要充分利用社区活动达到目的。

  五、作业及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延伸新知

  1、抗拒网络诱惑的计划

  2、我受网络诱惑的表现

  3、目前给我带来的不良后果有

  六、教学评价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了 解到网络成瘾的危害,并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告诫自己不要重蹈覆辙,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力争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 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学习

  2.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自主学习

  3. 开放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学习

说课稿初中 篇5

  说教材: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教学难点: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学法: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俗话说:“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世界。”当今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而在20世纪初的浙江余姚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很长时期内,信客沉重的脚步成为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故事”,去解读信客的平凡人生。(此导语的设计,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信客生涯有一个整体印象。)

  二、探究感悟:

  此环节是通过三个逐层推进的小组活动,来完成对整篇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我利用早读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解决了生字、词,熟读了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为活动的进行提供了需要的准备。)

  活动一:“焦点访谈”要为信客做一期特别节目,题目暂定为“平凡人生”。请同学们客串编导,速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位信客的人生历程。附:老信客的一生:有信→失信→后悔弥补。

  信客的一生: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此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文意,并把握了全文的脉络。)

  活动二:“创意大比拼”——人生“焦点访谈”栏目组对“平凡人生”这个题目不太满意,请同学们伸出援助之手,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最佳创意。要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师提供事例,抛砖引玉)苦涩人生;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此活动使学生立足文本,抓住典型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把握,并为揭示信客品质做好需要的铺垫。)

  活动三:“小人物-----大精神”由两个问题引出:1.如果时光倒转,你会做信客吗?2.你认为信客应具备哪些品质?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作结,归纳“信客品质”: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此活动使学生不仅感悟到信客精神品质,而且也能审视自己,达到德育的目的`。)

  (此环节三个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轻松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读赏析:品味语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我选了臧克家的《老马》做比较阅读。(播放配乐朗诵《老马》)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上同为赞美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美德,但语言风格不尽相同。除了《老马》语言的朴实,《信客》的语言又多了些什么?我重点指导学生从本文中画出佳句、诵读佳句、点评佳句,并作需要的点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作者个性气质、不同的语言习惯决定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表达(记叙、描写、议论等)和修辞等多方面赏析语言,看看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精神和性格的,又是如何通过精彩的句子提升文意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秋雨散文“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风格。(比较阅读可让学生了感受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请同学模仿本文语言,为两信客写“墓志铭”。全班展示交流后,师出示“墓志铭”示例。写“墓志铭”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为了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我还提供了余秋雨的相关资料及作品,编排作品名,连接如下:“《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推荐学生阅读,扩展视野,并巩固本课所学。

  五、总结感言:

  苍凉孤寂原是生命的一种底色,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但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好人终有好报!祝天下所有任劳任怨、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们一生平安!

  本课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教师仅作点拨引导,而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讨论探究为主,旨在实践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说课稿初中 篇6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全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是实验的操作(让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匀速运动)和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

  请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什么原因?

  (二)新课学习

  1.什么叫摩擦力

  用2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2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3种摩擦的区别。对于滚动摩擦因为其实质是一种力矩,可以一带而过;而对于静摩擦可以作一点补充:当两个物体之间相对静止且又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是静摩擦,并且也可以用二个毛刷作演示。这对学生的理解并没有什么难度,况且在“科学世界”里面也提到了“走路时要利用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如不讲一下静摩擦,学生在这里当联系课本中的摩擦的定义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还会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指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后,还要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可以对有的猜想进行归类,比如有的同学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重力大小有关,而有的同学说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以指导他们将这二个猜想归为压力这一类。在各种猜想都列出来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很复杂,对于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日,我们只对4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4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同学们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不是);那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调零)。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起到了复习的效果,又为他们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铺垫。

  再让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因为在八年级的学习中,研究弦振动的音调和欧姆定律时,已多次用到过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这里对学生不算一个难点。

  然后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3.摩擦与我们

  回顾刚上课时播放的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分别举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并且让他们在对“科学世界”内容的阅读和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全班抢答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要求学生回去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第4题的科学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说课稿初中 篇7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 这节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 这节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

  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确定研究的方法。

  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老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老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老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

  1、各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五、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新的求知欲望。

说课稿初中 篇8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 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说课稿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11-24

初中体育说课稿07-20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05-04

初中数学说课稿02-22

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01-31

初中英语说课稿04-30

初中语文说课稿12-24

初中数学说课稿15篇02-17

初中生物说课稿02-27

精选语文说课稿初中三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