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1-10 16:18: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间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美。

  3.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间真情。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朗读悟童话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堂

  1、师出示大雪纷飞的图片,学生欣赏并说说感受。

  (上课!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幅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啊?大家喜欢冬天吗?大家在冬天都有哪些有趣的活动呢?)

  2、生自由回答。

  (是的,大家都喜欢这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看孩子们的雪人堆上了,瞧,他们在雪地里玩得多欢啊!)

  3、师:孩子们,是不是也期盼着快点下雪,好美美的露一手呢!今天老师就带给大家一个发生在冰天雪地里发生的童话故事《雪姑娘》。(板书课题)

  二、复习生字词,回顾课文

  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并用自己最喜欢的词语造句。

  嘴唇 照耀 欣欣向荣 花冠 夜莺 无影无踪

  忧郁 依然 欢欢喜喜 榕树 似乎 繁华似锦

  (首先,老师要考考大家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请大声的读出你认识的词语吧!谁能选一个你最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呢?)

  三、回顾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浏览课文。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你觉得雪姑娘漂亮吗?为什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雪姑娘的。

  2、指名学生回答。

  (请你读一读,读出你对白雪姑娘的喜爱之情。)

  3、指名学生读描写白雪姑娘外貌的`句子,注意读出白雪姑娘的美丽。(赛读) (你对他的朗读满意吗,有没有想挑战他的?)

  (甜蜜的笑意 可以看出白雪姑娘肯定是个开朗大方的孩子。)

  4、品读伊万夫妇和孩子们喜爱白雪姑娘的句子。

  (同学们,不仅你们喜欢白雪姑娘,伊万夫妇和孩子们也很喜欢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呢?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伊万夫妇和孩子们喜爱白雪姑娘的句子。)

  四、精读课文 品味文意

  (白雪姑娘要是能一直和大家在一起该多好啊!可是随着日子越来越暖和,白雪姑娘的心情却越来越差,为什么呢?)

  品读白雪姑娘离去时痛苦的句子。

  1、指名学生读5----9自然段,划出描写雪姑娘的句子。

  白雪姑娘却倚坐在窗边,神情越来越忧虑。

  (雪姑娘神情忧郁,她在想什么呢?)

  (指导朗读,将雪姑娘心事重重的感觉读出来。)

  白雪姑娘却更加悲伤了。她总是离开小伙伴们,躲在不见阳光的阴冷角落里,像大榕树底下一朵胆怯的小花。

  (冬去春来,冬天最后的一点残雪也融化了。到处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而白雪姑娘却高兴不起来,甚至躲起来了!可见,她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

  白雪姑娘不情愿地去了。 忽然,背后传来了一声叹息。

  (雪姑娘为什么不情愿和小伙伴出去玩呢?既然不情愿去,为什么最后还是去了呢?从这里可以看出雪姑娘的什么样的矛盾心理?)

  2、范读,分小组朗读。(读出白雪姑娘对我们的留恋和离开时的痛苦)

  3、品读大家爱雪姑娘、关心雪姑娘的句子。

  (可是,大家非常爱她,关心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你这是怎么啦,亲爱的孩子?”玛露莎爱抚地把白雪姑娘抱了起来,“你不舒服吗?为什么不高兴?”

  (模仿关心你的人,读一读这一句。)

  (白雪姑娘的话虽然很简单,但却隐藏了很多很多的感情,想一想:雪姑娘为什么不把这个秘密告诉妈妈呢?)

  (多么纯真善良的姑娘啊,又想让别人不担心,内心又很痛苦,只能努力装着平淡的语气。)

  小伙伴们邀请白雪姑娘一起去采草莓和鲜花。

  (大家越是这样对待白雪姑娘,白雪姑娘就越痛苦。最后白雪姑娘融化了。大家的心情怎样呢?)

  4、体会大家失去白雪姑娘的心情。

  (齐读,指名读。模仿爸爸妈妈的口吻,体会玛露莎痛苦的心情。)

  五、课文赏析 感情升华

  活动: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孩子们,如果白雪姑娘知道了大家都在找她,她会怎样呢?假设你是白雪姑娘,你想对爸爸妈妈和孩子们说什么呢?)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伊万夫妇和孩子们对白雪姑娘的喜爱和白雪姑娘对人世间的依恋之情,这些都是金钱都买不到的人间真情。

  七、快乐作业 巩固知识

  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1、冬天到了,雪姑娘又回来了。……

  2、大家呼喊着:“雪姑娘,你在哪儿啊?”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边相识到,险些全部的爸爸妈妈都知道本身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庆贺,孩子们因此而感触自满和快乐,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庆贺生日。猛烈比拟之下,孩子们缄默平静了,老师捉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明白了要体贴怙恃,并学会以举措回报怙恃的爱。捉住人物的样子容貌形状、行动,举行过细、生动的形貌,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15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4)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教学难点是:体会沉默的可贵。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在平等对话中获得启迪,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融合,并与自己的阅读实践期待相结合,形成新的感知。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把学生当作女娲来对话,在不断的角色体验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外化,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我准备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研读1-9自然段,感受沉默前的热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研读课文10-17自然段,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体会沉默的可贵。下面我详细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老师导语: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堂,走进沉默。

  2、老师依照课前已经写好的板书“热闹、沉默、热闹”,指名学生简介全文。

  3、师生演读1-9自然段。老师小结过渡:是呀,生日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浓浓的爱。(板书:感受——爱)

  【新课伊始,让孩子们通过演读1-9自然段,再次感受沉默前的热闹,既复习了旧课,也可以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聚焦沉默

  1、我让学生自由读10-13自然段,边读边划,划出描写沉默的句子。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反馈,并用课件出示以下三个句子:

  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对于这三个重点句,我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请大家再去静静地读读这三句话,用笔圈一圈,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沉默?根据学生的反馈,课件强调点红:“安静,安静寂然无声”这几个词语。

  然后:我让学生从三句话中选择一句,自由练读,读出沉默。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指名学生展示朗读,并相机点评:比如:你读得真安静。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你为什么把“足足一分钟”读得那么长?

  最后:老师小结,齐读这三句话。

  2、利用插图,进一步感受沉默

  首先——课件出示插图:这就是那一群沉默着的孩子,看看,他们的神情是怎样的?通过仔细观察,孩子们可能会说:他们都皱着眉头,他们都红着脸,他们可能觉得无脸见人等等。

  课件出示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画面连着说一说?

  然后——引导想象:孩子们就是这样沉默着的。透过这些神情,透过这些动作,他们在想些什么呢?首先,课件出示刚才的插图和那三句描写沉默的话,我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他们在想些什么,然后引导反馈:比如,有个学生说的是图上那个托着腮,红着脸的女孩子,觉得很不好意思,我就说:你就是那个女孩,挑一句,读出那份不好意思来。如果有个学生说的是那个趴在桌子上的男孩,说他很惭愧,我就说:读出你的惭愧来。在学生每选择一句话,进行朗读时,我都要用指名读,齐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读出那份沉默。

  接着——引导思考:沉默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我会提示:如果今天是爸爸妈妈的生日,你准备怎么做?这时,学生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有的可能会说:我要给爸爸妈妈买生日礼物,有的可能会说,我给爸爸妈妈捶背……在孩子们热闹的交流中,我进行小结:这份沉默,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又让我们懂得回报爱,这真是一片可贵的沉默。(板书:←回报)

  最后——再次齐读三句话,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这沉默的可贵。

  【本环节,我抓住三句描写沉默的句子,通过看图想象,想象说话,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说话训练,而且自然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感受变化

  (1)老师导语:沉默后,孩子们又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呢?请大家读读14.15.16自然段,同时出示课件:14.15.16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找出相关句子划出来。

  (2)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汇报交流:预计学生会交流下面这三句话:

  象获得赦免一样,那一道道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对于这两个重点句,我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课件出示第一句:象获得赦免一样,那一道道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在引导学生熟读这句话以后,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赦免”,并通过这个词,来感受孩子们内心的变化,回顾沉默时的想法。对于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这句话,我主要抓“七嘴八舌”,通过指名说,全班表演的形式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并感受沉默后的热闹。

  (3)这一份热闹跟沉默前的热闹一样吗?我准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明白:这一份热闹跟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回报爱了。引导朗读:孩子们就是这样变化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份热闹吧。学生齐读。

  (4)快速朗读16.17自然段,看看还有什么变化?

  (5)孩子们的变化,也多亏了老师的提醒,课件老师的话: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我让齐读,课件点红“只要”,再读。

  小结:是啊,在这一片沉默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爱。感谢这片可贵的沉默。

  【感受沉默后的变化,是对“可贵的沉默”的深入理解,这一环节,我还是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研读,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表演来理解“七嘴八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渗透了学法的指导。】

  四、感悟可贵

  (1)我这样引导:孩子们的变化离不开谁?学生肯定能说是老师。课件出示10自然段,引导学生自由读,再谈体会: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预计学生对于“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不太了解,我这样引导:

  首先让学生通读10-17自然段,想一想,这极为珍贵的东西老师找到了吗?基础好的孩子会找到17自然段,我随机指导朗读,在读中感受到老师已经找到了。接着我让学生观察板书,这节课,老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预计学生会说:孩子们会感受爱,也会回报爱了。

  我直接引导:原来,这极为珍贵的东西就是会回报爱。同学们,你们会回报爱了吗?你们快活吗?还有谁也会感到快活?预计学生会说是爸爸妈妈。在充分交流的同时,指导读句:谁能读好这一份享受?指名读,齐读

  【10自然段的这个句子,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我把它放到第四环节,一是降低学生理解起来的难度,二是点明中心,可贵的沉默,到底可贵在哪里。】

  五、写话

  我如许引导:同学们,读了难得的缄默平静,你们肯定有许多话要说,或谢谢,或悔恨,那就来一次心灵独白,把你想说还没有说的话写下来吧。

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次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童话表达了作者美好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本文情节简单,但包含的内涵很深刻。围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致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精读品悟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感受文本蕴含的教育意义。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设计了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认识本课8个生字,正确认读10 个生词,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

  在能力目标上,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在情感态度目标上,体会爱心对别人及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引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课文,通过生动活泼的读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读中识字、写字,积累语言、感悟语境。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直观教学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文识字,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练生字,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感情朗读。使学生不但领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读、说、思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遭受过一次特大的旱灾,接连几个月滴雨未下,每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流干涸,草木枯萎,地球上的生灵面临着死亡。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就生活在这里,你最想得到什么?

  2、师:是的,水意味着生命,意味着希望。为了生的希望,为了母亲的健康,一个小女孩在一天夜里手捧着水罐走出了家门……她找到水了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课《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二)讲读课文

  1、师:同学们打开书80页,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勾画新认识的词语。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1)开火车读生词。

  师:刚才大家读得真认真。看,老师让生字带着它的朋友一齐走进了咱们的课堂,谁能读一读?

  师:大家真踊跃!好,咱们开启一列小火车吧!1

  (2)指导“罐、忍”两个生字。

  师:同学们把生词读得这样好,老师奖励你们一则谜语:心上有把锋利的刀。(忍)

  师:对于这个字你有没有提醒大家注意的?

  师:大家再观察其他的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生说哪个字就指导哪个字。引导生说出记忆的好办法,适时书空。)记忆生字有很多好办法,课下让我们再去交流。

  3、指生分段读课文。

  师:大家对生词掌握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也一定不错,请你们推荐四名同学读课文。好!我们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谁读得准确。

  4、整体感知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那么专心致志,真好!听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自由回答。抓住水罐很神奇,会变化适时板书:

  空木水罐——装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一下课文内容呢?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下,再看看有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注意呢?

  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水源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说明了当时动植物和人都会因为缺水而死,因此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

  2、那么在这个干旱之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复习生字词(小黑板出示)

  焦渴而死 清澈新鲜 劳累   竟然 哀伤  舔水   反正

  涌出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递给 忍住  凑上去  咽唾沫

  二、学习课文

  (一)导入:同学们的生字记得真熟,上节课我们简单学习了课文,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吧!(学生朗读)

  1、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生自由回答。抓住水罐很神奇,会变化适时板书:

  空木水罐——装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

  2、师:水罐会变,真神奇!请同学们赶快到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水罐特别神奇?请你勾画出来。

  3、小组讨论、交流体会。

  师:找出来的同学可以和你的小组同学共同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4、师生交流。(随机播放课件)

  (1)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多神奇呀!谁能再读一读。(生读)小姑娘寻水那么辛苦,都累得晕倒了,醒来突然发现了水,她的心情会怎样?(喜出望外)

  (指导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再读体会。)

  就带着这种心情,谁再来读一读。(多找两个学生读。)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再体会读。

  师:谁能接着往下说,还有哪很神奇?

  (2)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师:摔了,水竟然没有洒,真神奇!还有神奇的吗?

  (3)“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水罐变成了银的。(适时指导学生读出来,体会小姑娘对动物的爱心。)

  (4)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体会到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抓住机会让学生读出来,启发学生母爱的伟大。)

  师:“一瞬间”多长时间?(眨眼间、霎时、一刹那)

  师:是呀!就在妈妈说完话的这一瞬间,水罐变成金的,你能再读一读妈妈说的话吗?生读。

  师:听了她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读。

  师启发: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端着妈妈舍不得喝下的水,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

  (5)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宝贵的钻石,太神奇了!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跳出来的?生读。

  师:听了她的读你有什么想说的?

  (体会小姑娘的爱心、善良,启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师读“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同学们请睁开眼睛,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副怎样的画面呀!

  生想象: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跑来喝水、打水;小动物们也都跑来喝个够;小河丁冬丁冬想起来;土地湿润了,草木生长了……

  (6)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师:神奇!钻石怎么会变成星星呢?

  (三)总结扩展

  师:请同学们往前看,从交流中我们知道,水罐从一个空空的木水罐,突然间装满水,然后变成银水罐、金水罐流出清澈的水,最后跳出七颗宝贵的钻石,这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师:一个孩子把爱不仅给了亲人,还给了自然界里的一个小动物,甚至一个陌生人,那这样的爱是又是什么样的爱呀?(伟大的爱、无私的爱……)

  师:对这就是广博无私的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爱,水罐才最终会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升到天上,让这爱永远在空中闪烁。现在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你们被小姑娘的爱心感动了。在生活中,你可能给过很多人爱,也感受过别人的爱,你能用一件事简单地说一说吗?生谈。

  (四)赠送格言

  听了大家的谈话,我很受感动,你们和文中的小姑娘一样,都是有爱心的孩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位朋友《七色花》、《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其中《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是我国九岁的刘倩倩写的一首诗。诗中写到“我要把蛋糕和棉衣都送给她,你要知道她是谁,就请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小姐姐。” 《七色花》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就留做大家课下阅读,相信在读完这两篇童话,你会对爱有更深的感悟。

  有一首歌中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师生一起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请大家记住这样两句话。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半部分是围绕神奇的变化为主的语言文字线,右半部分是一条贯穿全文的思想线。纵观我的板书,做到了简洁精练。


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说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的合理的进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或不知道)

  生:知道。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查找的答案?

  生: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琥珀”,(板书并指点学生读准课题,之后出示“琥珀”片)

  琥珀大多呈浅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褐色的,可以做装饰品,老师这有一幅很特殊的琥珀化石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仔细观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学生描绘琥珀。

  (这样通过谈话拉近师生距离,展示琥珀图片给学生清晰印象。让学生初步见识琥珀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

  生:想!

  师:好,打开书,看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回忆,前面我们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你一定还记得这篇童话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由实在事物进行合理想象。

  师:那我们这篇课文是否也有这一特点呢?

  如果有哪些段落是写实在事物,哪些是合理想象?读课文时别忘了做上记号,15分钟自由读课文。

  (三)自学过程

  (以前介绍过高效读书法①看课题,提问题②接提示,归问题③初读文,读通顺④再读文,理内容⑤细读文,深研究。并且介绍过读书时的六种圈点符号:字加点,词横线。重要句,波浪线。分部分,双竖线。划层次,单竖线。疑问处,问号现。六种符号要记全。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正体现了自主教学的特点,而且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一任务并不难。)

  (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巩固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而且能自觉吸收“活”知识。)

  (四)师生交流,互动互学。

  师:好极了,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认真,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呢?我们交流一下。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生: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一大片松林里。

  生:我知道了小苍蝇是飞累了想休息一下,被松脂包住的。

  生:事情很巧,偏偏有蜘蛛想吃苍蝇,刹那间,蜘蛛和苍蝇都被松脂重重包住了。

  师:刚才,同学说这件事很巧,你发现了吗?究竟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巧呢?

  生:第7自然段,刚、突然、刚好、一齐等这些词都可以看出事情真得巧极了。

  师:你读一下这段突出巧极了,试试看。

  生:读。(师指点生读,读出感情。必要时师可范读)

  师:咱们接着交流所得好吗?好,接着来。

  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那只小苍蝇很可爱。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作者这样描写小苍蝇(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里快乐地飞舞。)

  生:老师,我也同意这个观点,第四自然段写道(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说的好,我也同意。

  生:我知道了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

  1、有松柏树。

  2、夏天,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松树林。

  3、蜘蛛和苍蝇碰巧在一起被一大滴松脂包裹住。

  4、松脂不断往下滴。

  生: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还需两个条件:

  1、经过漫长的时间,

  2、地壳变动。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呢,同桌交换一下意见。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桌互相复述,看谁说的好。

  (生练习复述之后师点同学复述)(略)

  (此处,展示课件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清晰、形象的认识,他们刚刚十二、三岁,新奇感占优势,看看动画,肯定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怎会不活跃呢?同桌互相复述,给每个孩子同等的锻炼机会,活动面广,正符合现在提倡的课上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的思想。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贴近学生成为他们喜欢的伙伴、合作者。)

  师:你们的收获真不小,还有什么高见?

  生:我发现科学家的想象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的发现过程上,他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

  师:同学们同意吗?如果同意说说理由。(找学生读14—17自然段,再阐述理由)

  生:儿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才发现了琥珀。如果换了大人他即使踩着硬东西也不一定挖出来看看究竟是什么。

  生:爸爸很识货,知道这是一块罕见的琥珀,这样琥珀才被发现。

  生:我知道1-17自然段是想象,18自然段是事实。

  (五)学生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收获,那么还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学生质疑:1、书中说“一个小苍蝇”为什么不说“一只小苍蝇”?

  2、第8自然段中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为什么不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汗珠里”?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有价值。那究竟为什么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生:前面我说过作者把小苍蝇写得很可爱,他是不是有意用“个”而不用“只”更能体现小苍蝇的人格特征突出小苍蝇的可爱。

  生:我同意,作者其实就是把苍蝇当成了可爱的小生灵,就好象是人一样。

  师:也许正如同学们所说,我赞成同学们大胆的推测。第二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意见?

  生:我认为用“汗珠”更合适,因为当时正是夏季,而且晌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老松树一定很热。

  生:我认为用“泪珠”好,作者这样写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得句子形象生动。

  生:用“汗珠”也是拟人句啊。

  生:我认为用“泪珠”更合理,老松树是多么不情愿看见两个小东西被自己伤害啊!

  师: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我为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而感到欣慰。其实我觉得作者用“泪珠”比“汗珠”好,正像最后的同学所说他多么不情愿伤害两个小东西呀,这充分体现了老松树人性的善良。如果你愿意用“汗珠”的话,让它出现在你的故事中。

  (六)学生总结一节课所得。

  (让学生把一节课的重点总结、归纳是个好办法,它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 于老师了解学生课上所得)

  (七)听录音再次欣赏这个故事。

  (八)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熏陶,便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九)拓展统习

  师:这是科学家的想象,那么你们这些未来的小科学家们,你们是不是有更生动、更精彩的设想呢?发挥想象也写《琥珀》,千万注意:想象要合理,要有科学根据。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

  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

  想象 炎热的太阳光

  松树渗出厚松脂

  琥珀

  包裹两个小东西

  推测

  陆沉海升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都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本人,提升本人,同时引发对天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单元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教学设想及教学目标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结合本单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这一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能力目标:煅炼学生口述能力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1、撰写人物小传。通过撰写人物小传,学生可以进列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时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朗读想象法。本堂课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在头脑中再现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使他们活起来。

  三、说教法:

  1、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学生读课文后再讨论。

  2、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列。”“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篇小说列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四、说教学程序

  首先让学生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对它的着墨不多。让学生撰写他的小传,结合本人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这一空白。这一步可看成是复习旧课导入。

  第二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

  2、勾画人物描写的句段

  3、分组讨论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并由学生用“从……这一句看出了……”或“……这一句表现……”这样的句式发言。例如,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看出父亲的虚荣心,他想打肿脸充胖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列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列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其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进出“我”的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亲要射开于勒时,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借这一问,指导学生在阅中应读出本人,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列德育渗透。

  第四步:探讨小说主题,提倡不同声音。

  问题设计一: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质疑法,能过提问,为学生的思维进程铺路搭桥。

  学生讨论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理解。

  问题设计二:过去的教参对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这样概括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显然与社会体制毫无关系,它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要突破这难点,其实也不难,教师可以这样提示: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一环节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

  第五步:课外材料键接,联系实际生活。

  材料键接: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出示小黑板)

  阅读这些材料,结合课文用日常生活谈谈你对钱的看法。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并提高学生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列小结

  第六步:教学效果巩固,也就是课外作业布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列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请编写小剧本。

  五说板书:

  本着直观简洁原则,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虚伪的外衣

  自利冷酷的内心-人性弱点

  浑身铜臭味

  认识本人

  提升本人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组成。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几次历险并不单纯是孩子的游戏,还穿插着“乔埃”这个真正强盗的故事: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恰巧目睹了乔埃杀死医生的场面;和哈克到鬼屋寻宝,恰巧听见了乔埃和另一个强盗商量藏金币的话;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又意外地遇见了逃跑的乔埃!最后,再次进洞寻宝,挖出了乔埃埋藏的金币。正因为有了真正的强盗,故事就格外地惊险和引人入胜。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这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把握人物的性格;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汤姆有几个好朋友:乔奇、班恩、吉姆,但最和他“臭味相投”的是镇上那个脏兮兮的流浪儿哈克。

  “臭味相投”本是贬义词,但是作者加上了引号,一下子就使它们显得不同寻常。这些词语,透露出作者戏谑的意味,同时也传递出他对孩子们自由活泼性格的喜爱和赞赏。

  ②阴风吹拂下,他们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医生鲁宾逊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

  在梗概中还有这样一句——“镇上要开庭审理彼得杀人案了,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这两句话似乎互相矛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汤姆和哈克的正义和勇敢!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读梗概产生的疑惑,引导他们读整本的书。

  ③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树、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梗概中只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汤姆和伙伴的“海盗生活”,但是从中不难看出,与其说“小海盗”们向往做海盗,毋宁说他们向往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顺应天性、以自然为伴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孩子内心纯真的向往,使他们的淘气调皮带上了可爱的色彩。

  ④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切的听众。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

  汤姆是主人公,关于他,梗概中有简单的概括——“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我们看看汤姆在山洞里回来后的表现:因为他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所以“躺在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把他们回来看作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

  (2)对词语的理解。

  萌生:萌发。

  无赖:指撒泼放刁,不讲道理的人。

  凶悍:凶暴强悍。

  游手好闲:懒惰成性,不爱劳动。游手,闲着手不做事。

  落荒而逃:离开大路向荒野逃去。

  嫁祸:转移灾祸、罪责等。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溺水:沉入水中。

  二、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猜测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在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感受小说的有趣。

  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矛盾或不明之处,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4.如果有条件,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班级读书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交流读原著的感受,评价书中的人物,朗读有趣的片段。

  四、教学案例

  一、猜想书的内容,激发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打出《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面)教师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以。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

  四、结合课后的提示语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梗概,你对哪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提示语,“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五、相关链接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35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20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马克·吐温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发表于1876年。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优质说课稿05-13

语文说课稿11-21

《劝学》语文说课稿03-28

小学语文说课稿06-09

《白鹅》语文说课稿11-11

《安塞腰鼓》语文说课稿07-15

《太阳》的小学语文说课稿03-24

高三语文说课稿05-19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01-19

初中语文说课稿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