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4-30 18:01: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 山村的早晨》是一篇诗歌,描写了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村早晨的喜爱之情。优美、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中应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章中的优美的语句。

  2、读懂课文,想象画面,完成读、说、写有机结合。

  3、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情感,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山村早晨的美丽。完成读说写有机结合

  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 作、反复朗读中感受早晨的美丽与希望,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运用合作探究、品读感悟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思、议、写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使其在乐于参与的情境中主动、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教学,如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课件:欣赏山村早晨)能说说你看完画面的感受吗?而后,引用古代诗人邵 雍 的诗自然的转到:“那么现代诗人盖尚铎笔下的山村的早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一句 话,拉近了孩子们与课文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引导探究,读中感悟

  1、初读课文,质疑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动机,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实践。因此,在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引导他们想一想:“你觉得山村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从而找到本文的中心词“美丽、宁静、充 满 希望” (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这一步骤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绝招》这篇课文讲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绝招,没能取得好成绩,觉得丢脸,经奶奶的点拔认识到绝招是可以练的,他终于下苦功夫练出了一手绝招:口算乘数。小伙伴对小柱子十分佩服,约定暑假再比绝招。

  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小柱子的形象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学生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课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这是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的一种价值认同,这也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前后的不同。

  2、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3、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刻苦求知的愿望。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和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小柱子两次比绝招的前后不同,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激发学生刻苦求知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讨论法、点拨法。虽然学生自学课文也有自己的体会,但游离文本,脱离体验的体会的是口号式的。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点拨促悟,达到学生自悟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文,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教学中力求达到在赏析语言中感受刻苦求知的道理,在感悟刻苦求知中习得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时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说教学设计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我设计了这样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整体把握,梳理脉络(这个环节设计符合学生先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

  导读赏析,品味语言(在这个环节中,带领学生明白小柱子两次比绝招前后的不同,体会小柱子之所以不同的原因,从感悟到刻苦求知的愿望。)

  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根据以上教学流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都喜欢动画片中的谁?他们都有什么本领?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来小结:同学们,这都是他们的绝招。你知道什么是绝招吗?

  【如此导入,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都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

  2、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你想看看其他人的绝招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的一群小朋友也有自己的绝招。赶快打开课文去看看吧。主意,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阅读时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培养学生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同学们读的真认真,这里有几个词语很难读,谁来试试?

  【三年级,虽然向阅读教学过渡,但字词教学还是占主要成分。】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这次你可以快速的浏览。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快速度读了课文后,我问,你能用“尴尬”和“羡慕”这两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真了不起,这么长的文章竟然读成一句话。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赶海》一课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选了三篇文章,虽然描述的内容不同,但都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学习后学写一篇自己觉得有趣的事。《赶海》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趣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因此它是完成后面教学任务的桥梁和铺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巧妙地以人们熟知的歌词开头,很自然的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三到五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具体记述了“我”童年时代的一次赶海的经历:“赶到海边—抓蟹—捉虾—快乐而归”。其中“抓蟹”,“捉虾”是记叙的重点,具体生动,充满趣味。结尾再次引用同样的歌词,从内容上说,突出的抒写了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从结构上说,照应开头,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颇具所谓圆合之美。

  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是激发学生热爱童年生活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听说能力。

  (b)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段话。

  (c)能理解课文内容

  (d)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不是很多,虽说桥头人生活在海边,但对大多数同学来讲:赶海是有点遥远的。因此,我把“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尤其是像赶海这样的事较难有真切的体验,因此,我把“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的思想感情以及通过文章的语言描述感受赶海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属于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虽掌握的知识不多,但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

  (一)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加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的进行学习,才能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本课时我使用这样的教学语言“谁来充当小作者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的事?”“为什么螃蟹不甘束手就擒呢?”,“我”又是怎么捉拿“武将”?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情景。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非常感兴趣的氛围中自主的掌握知识。

  四、说学法

  (一)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本篇课文教学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思”感受赶海的乐趣及文章的语言美。

  (二)合作学习法

  我们培养的是新时期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以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让学生小组讨论,让他们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借鉴。

  五、说教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帮助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也就完成本课的重点,难点。

  下面 ,我着重讲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赶海》这一篇课文,那么赶海这件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让学生简要说说.师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的人童年是快乐的,有的人童年是幸福的,那么课文中的小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充满童趣的课文,让我们也跟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赶海的乐趣.(教师板书11赶海)课一开始,我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并结合课文的图画,把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提起来了,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就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理解全篇课文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自然段

  首先指名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接着提问:“是什么勾起了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唱《大海我的故乡》)教师提醒:在朗读时,带上对赶海趣事幸福甜蜜的回忆,朗读时要充满对大海故乡的深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每当……便”说明了什么?然后用导语过度下一自然段:赶海对我来说是那么的有趣,那么我童年赶海时是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课文。

  2、讲读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思考问题:

  (1)、文中哪个词表现了我赶海的迫切心情?

  (2)、“我”初到海边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情景?

  (这样使学生明确了为什么样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口、动笔的习惯。)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浪花回头,追赶浪花

  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作者赶海时的喜悦心情。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体悟赶海的乐趣,以及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同时发动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本自然段运用恰当的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浪与赶海人相互依恋、嬉戏的情趣。

  3、讲读第三自段

  这一自然段类似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自学为主,辅以引导,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要求他们找出:

  (1)、在海边“我”看到人们在干什么?

  (2)、这些动作用什么关联词语连接的?

  (3)、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

  (4)“我”又有什么活动?

  (5)、你觉得哪个场景最有趣?

  (带着问题阅读,这样使学生明确了为什么样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口、动笔的习惯。)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趣

  抓海星 捉 捞捡 捉蟹、虾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讲读第四、五自然段

  (1)、细读第四段,展开想像,理解课文内容。

  (2)、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不得不回家……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赶海的人们都带些什么东西回家?(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有助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师述把学生带入情境: “我”提一大堆“来之不易的海鲜”,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三)、总结

  总结在升华,我这样设计结束语: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海了,并且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有机会我们也要亲自去感受一下抓蟹、捉虾的乐趣。

  (四)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我主要板书赶海过程所看到与所做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赶海的趣事 ,并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11 赶海

  浪花回头 追赶浪花

  趣

  摸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她是我的朋友》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含蓄隽永的佳作。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先在读者头脑中埋下一个谜,以引起强烈的期待和追索,继而谜底揭开,真相大白,使读者从中获得惊喜和教益。这篇课文讲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救护受伤的同伴,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神情、动作的真实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学习这篇课文,要继续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品格。

  2、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心情。

  二、 说教法

  1、情境法。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课文中的插图,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本课分三步进行:

  (1)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2)精读品味,体会感情;

  (3)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2、扣题法。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她"是谁?"我"是谁?为什么要用人物的语言作课题?再简单介绍小女孩、阮恒的情况,用二三句话说清楚这对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训练学生审题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谈话法。本课教学,多处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时,为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谈话营造紧张、危急的气氛。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自学、讨论后,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使学生对所理解的内容得到及时反馈,在谈话中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思维,发挥主动性。

  三、 说学法

  1、读书方法的指导: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问题;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体会感情;最后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2、思维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由表及里地深入领会语言文字的内在意蕴。如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时,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哭"的词,再辨析这些词语的细微差别,讨论:阮恒当时的心态怎样?使学生明白:阮恒从啜泣到呜咽再哭泣,可以看出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痛苦、紧张、恐惧的心态,可他没有中断输血,而是在不断地掩盖自己,这正是他舍己为人,无私奉献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3、迁移方法的指导:在指导学习第五自然段后,引导学生结合思考练习2的要求小结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办法学习第九、十自然段。

  四、说程序

  (一)披文入情,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时,通过语言描述把学生带进课文中的"输血迫在眉睫"的情景,唤起学生对小姑娘安危的关注之情。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进故事情节,拨动学生的心弦。

  3、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中自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4、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二)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1、抓关键词,了解危急。抓住"迫在眉睫"一词,质疑、释疑,了解事情的起因和所面临的严峻情况,明白给小姑娘输血是救命的关键,刻不容缓。

  2、品词析句,感受悲壮。

  (1)决心献血。以课后思考练习2为例,让学生找出其小手的动作:颤抖——举起——放下——举起,从这一系列动作变化的语句中,引导学生感悟他献与不献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为了救小姑娘,下定决心举起手来,以自己的死去换取她的生。

  (2)献血时的表情、动作。采用以上的方法来学习,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哭"的词,引导学生比较"啜泣"、"呜咽"、"抽泣"这几个词的意思,提出问题:阮恒为什么会这样?他当时的心情怎样?再划出他不断地掩盖自己痛苦的动作,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讨论,明白:他是在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害怕和恐惧,再大的痛苦也改变不了他救人的决心,他那不让别人看到自己为朋友牺牲时的痛苦的高尚灵魂也越来越鲜亮感人。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真切地感受这悲壮的气概。

  (3)解除"死亡"警报。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他立即停止了哭泣,好像没事似的,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虽然输血不会死,是虚惊,但他那纯洁无瑕、愿为朋友献出一切的美好心灵却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三)指导朗读,陶治情感

  1、把握环境特点读。如指导读面临严峻的局面的句子时,语速要稍快,读出紧张危急的气氛。

  2、把握感情基调读。如"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为表现孩子的思想斗争,"沉默"要读得缓慢、轻声;为强调精神紧张,读"颤抖"的声音稍带发颤;"举——放——举"这三个动词要读出语速的变化(从慢到快),特别是最后"举起来"语气要坚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品味人物的心声。

  3、图文对照情景交融读。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画面向学生展现直观的形象,让学生图文对照进行朗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朗读课文第九、十自然段,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再图文对照读,强调重音、停顿、节奏、语调。体味其情感变化,使阮恒的心灵美自然而然渗入学生的心田,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5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进行授课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或上网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材“国际理解教育”这一鲜明的主题。通过交流资料, 学生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以及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文后的“资料袋”介绍的是中国国际救援队,也放在教学课文前作为新闻背景来阅读,以增加学生对这一组织的了解。

  开始讲课时由于本课是一篇通讯,在教学时没有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热爱课文,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文训练,在读中悟,在悟中思。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先抓住课文中最主要的信息。这一次的阅读要求是“宜粗不宜细”,鼓励学生用跳着读的方法。随文识字,多种方式再现巩固生字;结合语境理解重要的词句。创设情趣,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教师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后,抓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迅速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这些内容学生不一定全部答全,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那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里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学生口述、理解分析、师生共同研究。再经过朗读感悟。如:“来到这座城市……坚持战斗。”投影出示:“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有声波……搜寻着废墟下的幸存者……”指名读——学生练习读——小组集中精神诵读→学生理解分析→教师小结过渡引入图片→投影出示相关图片。同学们面对着此情此景,你难道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畅所欲言)。这时候回读: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又如:“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前往救援。”

  学生理解分析。

  由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教师小结:因此,他们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在这时回顾前文、感悟文情,所以在送别时,前来送行的阿尔及利亚群众又送上了他们真诚的祝愿:投影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齐)“‘中国万岁!’这是阿尔及利亚群众在送别中国国际救援队时,发自内心的祝愿。”把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最后图片赏析,结束全文:这就是我们的国际救援队,不仅在阿尔及利亚,在世界各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队员们的身影出现。下面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们的风采吧!→学生看图片→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学生表述)这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小结: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呢?(学生齐: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在清楚课文内容后,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使学生在入情入境的学文中,领悟深刻的主题思想,激发起热爱和平感情。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新闻的语言要求客观、准确、朴实、简洁,尽量让事件本身说话,作者的观点就在事件的叙述当中。这篇通讯虽然也有抒情、议论,但也是融合在事件的客观报道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并在平时阅读报纸时,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篇课文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又有细节的描写,如搜索犬救出男孩的事。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创设情趣,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围绕重点,体会国际社会中的理解与帮助。

  在《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一书中曾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

  结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在学习本课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或上网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材“国际理解教育”这一鲜明的主题。通过交流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问题的提示,在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课文学习的环节。以几个浅显的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

  板书是一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散文。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描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网络浏览、查询、筛选、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从中感受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收集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通过本次学习活动,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策略:

  使用网络课件,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西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她的富饶和美丽,对于生活在祖国北方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十分陌生。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她无穷的魅力,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带领学生们走进西沙群岛的怀抱是最好的办法。教师在课前制作准备了网络课件。(切换至课件,边说边演示)它包括地图、全文朗读、海水、海岛、海底、海滩、未来、西沙遨游、海洋链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再按照教学要求,随机调控、综合处理。学生们畅游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自然而然地有一种置身于西沙群岛美丽风光中的感觉。下面我就具体谈一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深化教学的。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

  教师联机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出西沙群岛。(出示课件地图页)为同学们讲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并以假想参观的方式进入西沙。很快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读为主线,首先让学生点击课文朗读,自由欣赏,初步感知课文。(点击播放一小段课文朗读)教师适时抛出西沙群岛什么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件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让学生到西沙小站尽情地畅游。有的同学来到了海滩,在这里读懂了千奇百怪、庞大等词的意思。有的同学来到了海底,威武的大龙虾、蠕动的海参、美丽的珊瑚、神奇的鱼都深深吸引了他们。在这里还可以自读、自探、自得自乐。进入海水、海岛的同学也很快弄懂了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栖息等词的含义。

  接下来,就是小组交流、汇报融通。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大家汇报。下面我给大家放几段课堂实录。(播放课堂实录)让学生自由汇报,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使有限的时空所有的学生参与了学习,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他们交往的愿望也得到了满足,既受到了尊重,个性又得到了张扬;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环节:网络搜索,知识拓展。

  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也了解到课本上仅仅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一部分,自然想了解得更多。于是教师请同学们点击西沙遨游、海洋链接,进入网络去探索更神秘的西沙群岛。教师巡视点拨,个别辅导。这时学生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结伴而学,收集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再由学生将自己查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有的同学查阅了海底的生物,来到这里,真是大开眼界!有珍奇的动物,由奇怪的植物,有科学常识,还有海洋趣闻。(演示课件)有的同学查阅了西沙群岛的风光,美丽的海滩、辽阔的`大海、壮丽的日出、历史的见证尽收眼底,仿佛置身其中。(演示课件)同学们争先恐后,众说纷纭。积极地参与探究。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有效地发挥,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自学。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提取、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学生借助网络资源的检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了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自然而然地倾泻出对祖国的热爱。让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收获,感情自然充沛,达到了教育教学的最高潮。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鉴赏语言文字,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检索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提高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所流露的情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帮助学生抓住西沙群岛的特点,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教师旨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平等、愉快的氛围中,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7

  当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对故事都会有不同的独特感悟;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更会有一个个知识点的在我们眼前涌动。我认为语文教师此时面对文本,应该考虑的是预测学生阅读这个文本时,会对什么最感兴趣;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后,给学生最终留下点什么?下面我就我上的这堂课说一说我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夸父追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的课文,集体备课时,我在阅读文本后产生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夸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夸父心中的宏愿“希望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至死也未能如愿。读后让人有一种淡淡的酸楚,深深的遗憾。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这不禁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荆轲可谓英雄也!项羽自刎乌江,壮志未酬,然他仍是一代枭雄。真是成亦英雄,败也英雄。

  观点二: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是课文的精髓。阅读的兴趣点应该在故事的神奇之处。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上得了天,入得了地,下得进海,令人非常羡慕;女娲用泥土捏出个泥人,仙气一吹便成了真人,这是神奇。课文《夸父追日》也是一个这么神奇的神话故事,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应该不会在于夸父是否是英雄?而在于故事的神奇在哪里?

  根据本单元课文都是神话故事的特点,我确定了第二种思路。根据本文的重点是

  难点是,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有所感受。

  2、细读课文,从读夸父的神奇到感受夸父为追求光明,实现愿望的决心和意志。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意图从神话故事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原需求出发,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读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并逐渐的认识神话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这种以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阅读的兴趣点为基点组织课堂,又不失教师的引领,如此更能够赢得学生的欢迎,更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力图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适意安居”。淡化了教学行为,淡化了僵硬的学习,让学生却学得那样轻松自然,愉快充实。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通过几个重点句子:

  ① “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夸父的手杖变成的。”们

  2“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一眨眼跑了两千里。感受速度快得神奇,并明白为什么要奔跑得如此快。引出句子:“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3“夸父伏下身子……可是还没止住口渴。”感受喝水速度快得神奇,肚量大。

  4(重点处理)“他还没大泽就像……闭上眼睛长眠了。”(抛)

  的指导, 让学生通过读、辨、悟,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愿望。尊重学生经历了可贵的情感体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课上,我始终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国家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注重朗读、默读等综合感知的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是抓住一条主线辐射全程:你从哪里感受到神奇?让学生自己去找有关句子,去读去理解,去感悟。

  2.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前谈话,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古老和厚重,神话故事的神奇。课后拓展:引用〈山海经〉中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感受这个故事的悠久历史。

【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精品】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篇08-27

有关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篇09-02

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汇总8篇09-10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1-09

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09-30

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07-25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11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01-10

一年级语文下册树和喜鹊说课稿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