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19 19:31: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说课稿 篇1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人教版教材编辑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孤独之旅》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本单元时,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讲“教材是例子”,作为课文《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例子,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最先弄明白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虽然在教学中我们并不一定要把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础知识强灌给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理应按照小说教学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习。基于此,我把引导学生按照情节变化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目标,这也是本篇课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处所和凭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作者曹文轩把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杜小康置身于“如万重大山围住的芦苇荡”和“仿佛世界末日来临的暴风雨中”,环境的单调、冷漠、恶劣,家景的败落、失学的痛苦、牧鸭的艰难和辛酸(人文环境),而就是这一切,这不可改变的一切,把一个胆小、柔弱、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的杜小康锻造得成熟和坚强。作为小说,出色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是本文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品读出色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我把它作为第二个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正确、准确的解读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熏陶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领会杜小康的典型意义,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我把它作为第三个教学目标。

  历史不能倒退!!!草房子,简陋、破败;破败、简陋。就是这破败、简陋的草房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群活泼、可爱,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少年儿童在里面学习了六年,在那时,草房子是一所学校;布局规范、窗明几净、书香袭人、广播室、因特网,这是现在的学校!很显然,我们的学生非但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即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那段生活恐怕也很难了。再有,杜小康为何失学而牧鸭?(生活所迫)。离家与父亲二人孤苦地行走五六天,途中渺无人烟,好似走进了一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这一切,学生又怎能体验?贫穷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到阅读中来,把我们的学生置身于杜小康的生活境遇中去”,理解杜小康的茫然和恐惧,理解杜小康的无奈和孤独,理解杜小康从万重大山似的芦苇荡中走出来,理解杜小康从世界末日似的暴风雨中长大了,这就成了课文学习的难点。

  杜小康在放鸭,但课堂不能放鸭,不能放羊!没有教师的课堂是散乱的、无序的。频繁出现在我表述中的“引导”和“理解”两个词语,奠定了我教学的思想和理念。既是“引”,“道而弗牵”、“不愤不启”,诱导是我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按照认读——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解读——领会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性→建构——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三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研讨。

  作为教材的《孤独之旅》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平常的教学经验,略读课文只安排一个教学课时。但课文篇幅较长,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为此我安排一节课预习,提出两个要求:一、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通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和12个生词;二、熟悉课文内容,用两三百字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一节课的预习,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有人说“说课是纸上谈兵,上课是实战演练”。下面我开始实战演练。

  导语:同学们,当你早晨背上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当你和同学们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还小三四岁的孩子,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只得跟随父亲到茫茫无际的芦苇荡放鸭的故事?此时此刻,你一定很难过,你一定很同情比你还小的那个孩子。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旅行吧!

  悲凉的语调,怜悯的言辞,三言两语,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营造了低沉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引导到阅读中来。

  按照我的教学流程,整个课堂我预设了4个问题。(问题用多媒体出示)

  1、浏览课文,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提示:课文以自然间行的形式已经把课文分成了几个部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失学离家→孤独行程→风雨寻鸭→少年长大

  概括: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

  引导学生一进课文,通过5分钟的自主浏览,拟定小标题,教师用3分钟时间引导归纳,力求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一个含义: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生活的孤独行程。

  2、浏览课文,按照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四个阶段,划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

  出发——到达——安顿(时间久了)——暴风雨后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无助→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概括:杜小康由茫然恐惧到孤独害怕到勇敢战胜孤独、战胜困难,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

  引导学生二进课文,自主阅读,估计用5分钟的时间可以找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五处标志性语句。教师再给3分钟的时间讨论:从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看似零乱的五句话,一旦连在一起,一个由茫然恐惧到孤独害怕到勇敢战胜孤独、战胜困难的杜小康就站到了学生的面前。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二个含义:杜小康牧鸭生活过程中心理上的孤独旅程。

  教师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在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说线索分明,一明一暗,由表及里揭示了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杜小康正是在牧鸭生活的孤独中,伴随鸭子的长大而长大了,坚强了。

  3、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与杜小康性格之间的关系。

  (1)对鸭群呈扇面形的描写(略):幼弱、孤独

  (2)“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无人和他们说话”:胆怯、害怕、孤独

  (3)对暴风雨的描写语段。(精读)思考:

  ①用一个词语概括天气的特点。(比喻、夸张)恶劣

  ②面对暴风雨杜小康有什么感受?

  仿佛到了世界末日

  ③本语段对刻画杜小康的性格有何作用?

  为杜小康暴风雨中找鸭作铺垫。

  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本文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课文环境描写的语段有十多处,教师引导学生三进课文,学生在自主完成思考题(3)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上面三个语段。“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环境一是小说主人公赖以生活的自然之景,二是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杜小康的成长在勾画蓝图。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妙处。对“暴风雨语段”教师设计了3个小题肢,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自主完成。整个这一环节预计15分钟。

  4、速读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这一段。讨论:

  (1)面对恶劣的天气,杜小康不去寻鸭行不行?(不行,迫于生计。)

  (2)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表现怎样?(勇敢、坚强。)

  你从小说主人公杜小康身上发现了什么?(略)

  暴风雨中寻鸭是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在速度课文(四进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三个看似很小的讨论题,却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讨论时,教师用多媒体补充杜小康生活的社会特征和家庭变故的文本资料,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比较深刻地认识了杜小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一个问题可以放在这里,也可以单独设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孤独之旅》的解读,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环节大概10分钟。整个课堂安排了4分钟的机动时间。

  下面这些答案,对学生来说已是水到渠成:

  生:要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困难。

  生:人的成长总会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

  生:要敢于面对磨难,磨难锻炼人,造就人。

  生:“人定胜天”。

  生:战胜自然,必须先战胜自己。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期望。通过充分的预设,我认为对课文《孤独之旅》的学习定能达到预期的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以小说的主要人物杜小康为中心,以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学生先后四进课文,梳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赏析暴风雨中寻鸭的精彩画面,深刻认识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杜小康就鲜活地站到了学生的面前。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架空的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走进了《孤独之旅》,走进了杜小康的心田,与作者曹文轩交流,与人物杜小康对话。“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至此,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说课稿 篇2

  本节课是牛津英语一年级第一册的第五课,本课的学习是对词汇量的扩充,也为本单元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以“任务型”教学为纲领,结合“TPR”教学法。通过听,说,读,演,唱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同学们大胆运用英语参与实践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下面,分析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英语课程目标》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结合这一目标要求,现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单词的认知,发音以及运用。有melon,lemon,apple, pear, banana, peach, orange。

  2、除了课文中的水果,我还增加了一些常见水果。有strawberry, pineapple。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新单词进行简单交际。

  2、能听说读画所学水果。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调动其学习兴趣。

  学习策略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小组,他人与小组,自己与他人,小组与小组的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

  重点难点:

  低年级学生接触英语还比较少,因此如何发音准确困难比较大。针对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看着我的嘴形来学习发音,并且刚开始教时做到发音缓慢清晰。所以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是单词的发音。

  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进行阐述:

  以任务型教学为纲,结合“TPR”教学。

  本节课我设计的任务是介绍给其他同学水果的名称。我把全班分成五个人一组的小组。每组同学的知识水平和性别各有参差。这样有助于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和男女同学平等相待增进友谊。在任务驱动型学习法过程中保证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TPR”教学法贯彻全课程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首先通过表演唱歌曲Good morning!创造英语课堂氛围,然后用实物认单词apple, melon展示单词物品,指出单词,然后认单词。这一系列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英语的运用能力。

  最后我说一下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的设计。

  Step1 Revision 热身互动,自然导入。

  在教学活动开始我设计了唱Good morning!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手舞足蹈的过程中复习了上一课,并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新课。布置任务。分页标题#e#

  Step2 Presentation 引入新知,层层突破。

  我将单词的学习与句子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实物教授apple, melon, lemon等并进行一系列与单词教学有关的活动。再由单词逐步扩展到句子。在由句子扩展到其他的单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Step3 Practice 趣味操练,巩固新知

  首先让学生听录音标号,然后跟读课文使学生读准语音,语调。最后小组操练并展示成果。

  Step4 Assessment 合理评价,培养兴趣。

  根据课文,自编对话进行表演,全班同学用五指评价法进行评价。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完成评价表。

  Step5 Additional activities 培养兴趣,发展个性。

  What's this?表演对话。画出本课单词的水果并涂上颜色。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8页的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渗透加减法的关系,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道理,熟练计算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二、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

  1、口算开火车,复习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2、看图写算式,复习用一幅图片写出四道算式。

  3、填空复习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出示十三根小棒图,看图片写算式,并说一说各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2)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算理。

  2、教学例6

  (1)出示11根小棒,再出示2跟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列算式?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在计数器上演示11+2=13的过程。强调2要加到个位上去,强调十位上的一表示一个十,个位上的一表示一个一。

  (3)演示从13根小棒中去掉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小棒?该怎样列算式?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请学生上台演示13—2=11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算理。

  (5)学习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简单介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老师任意指算式,学生说出该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看图片列算式。

  3、做练习十五的第1——5题。

  (四)、全课总结。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用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等方法,使学生探索发现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

  教授例5时,教师起示范作用,使学生理解并明白2要和单根的一根小棒合并到一起。那么在教授例6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了。

  3、实际操作法

  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采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更好的直观的理解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算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练习安排的是教科书第88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五的第1—5题。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例5和例6的小棒图和相应的加法减法算式。这样安排突出重点,简单大方。

  五、本课自评

  本节课在进行公开课之前我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并得到了数学教研组长贾老师的精心指导,因此整节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

  其他老师也反应和上节公开课相比有了很明显的进步。

  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分为复习、新授和巩固练习三大部分。教学各个环节安排恰当。

  在教授例5:10+3=13、3+10=13、13—10=3、13—3=10时,特别将算式后面的答案擦去,并提问:

  10+3,10、3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列式求什么?

  3+10,3、10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列式求什么?

  13—3,13、3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列式求什么?

  13—10,13、10分别表示什么?这样列式求什么?

  使学生明白一幅图片能列四道算式的算理。

  在教授例6时,特别采用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和动手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使学生明白2要加到个位上去,和原来的一个一合起来一共是3个一。使学生明白算理。

  在巩固练习时,出示8个写有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算式的动物图片,让学生小动物找朋友。寓教于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习兴趣浓厚,这样安排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本节课通过自我反思和其他教师的指点,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

  1、在做练习时,应该让学生先不要拿笔,听老师讲完注意事项之后,再让学生拿出笔来动手练习更合理。否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拿出笔来,会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听讲的现象。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动作不够干脆利索,应改进。

  3、在讲解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时,应适当的讲解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的区别。

  本节课经过众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点评,使我获益匪浅。在此感谢!

说课稿 篇4

  自我介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来自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脚踢球》本次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场地器材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们来对教材进行分析。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为高一年级跨栏跑,主要学习在中速跑过程中跨过3——5个低栏,改进栏间跑节奏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结合快速跑的各种能力练习,发展学生跑的能力,培养节奏感。本堂课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跨栏动作,学生分组练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动作的理解更加深刻,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与模仿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的.难度较大,对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及下肢力量要求较高,通过此教材的学习克服学生胆小、害怕的心理。

  2、 学情分析:1、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他们喜新、好奇、求趣。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2、该班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强,且勤于思考、善于学习。但部分学生有过栏心理障碍。3、现我国跨栏选手刘翔、史冬鹏等几名优秀运动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学生对跨栏跑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3、 教学内容:本次课是新授课,主要学习跨栏跑的基本技术动作

  4、 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及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跨栏跑的锻炼价值,介绍跨栏跑的相关知识及规则的运用。

  (2)技能目标:改进跨栏跑摆动腿、起跨腿技术,使85%以上的学生学会跨栏跑技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等坚强意志品质,以及战胜自我、完善自己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5、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过栏动作的协调配合。

  难点:上提前倾异侧臂前伸,维持身体平衡,跨越低栏时能有“跨”的动作。

  二、说教法:讨论法、讲解示范法、观察法、评价法

  三、说学法:讨论法、尝试法、评价法。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1、准备部分(10分钟)分为课堂常规,跑步热身和徒手操

  2、基本部分(30分钟):

  (1)跨栏坐练习,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引导、启发学生,教师示范,给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学生认真观察、思考;(3) 行进间(3--5步)从栏侧做摆动腿的攻栏练习; 要求:摆动腿屈膝高抬,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4) 行进间(3--5步)从栏侧做起跨腿的跨越练习;(5) 3--5步从栏侧连续完整练习;(6)栏间距3--5步从体操垫、低、高栏中做完整练习;(7)分层练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自选栏高、栏距、栏数。(8)每组派出两名学生示范,进行评价,给出得分,总分十分。(9)教师参与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竞赛。

  3、课的结束(5分钟):

  师生一起做放松操,使学生在快乐、优美的乐曲声中进行身心活动,消除紧张的心理,使身心得到放松。收还器材。

  五、说场地器材 : 田径场100跑道, 栏架10个、小垫子12个

  六、预期效果:练习密度36%——38%,心率120——140/分钟。

说课稿 篇5

  《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在幼儿园怎样开展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怎样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被孩子们接受呢?我有一些体会和一个教育活动方案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们在幼儿园开展文学教育活动时,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幼儿,我们要考虑作品的主题、情节、语言乃至篇幅是不是符合班级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认知发展水平。因此选择文学作品非常重要,我们应选择有新奇感、趣味性,能吸引孩子,打动孩子的文学作品。

  我今天选择的活动方案内容是一篇散文叫“流动的画”,这篇散文描述的是美丽的海上风景,海轮在海里前进,海鸥追随着海轮,海的景色因此“动”了起来。在这其中蓝蓝的大海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向往的,海轮、海鸥、螺旋浆、跳动的鱼也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而且散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具有很强的儿童性、审美性,能充分的满足幼儿的需要(因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与审美性是密不可分的,审美恰恰也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幼儿因感到有趣而被吸引而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基于以上原因,因此我选择了本篇散文来开展文学教学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标:

  1、体验感受作品中大海、海轮、海鸥亲密和谐的优美意境。

  2、能大胆的想象海上流动的画面,并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对作品的理解。

  为了达成活动目标我还做了以下准备:“流动的画”课件、彩色笔、白纸、橡皮泥、彩色纸、录音机等供幼儿操作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散文意境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描述大海景色的散文,你们仔细听一听里面说了些什么?)

  1、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老师富有情感的朗诵散文“流动的画”(那么这时对我们老师的朗诵技巧就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去认真分析作品的风格,是优美、抒情的呢?是欢快活泼的,雄壮有力的还是幽默风趣的。然后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方式来朗诵作品,从语气、语调、轻重音、快慢的处理等方面都应该去思考。比如:太阳、小雨点、云彩风儿、小蚱蜢等作品的朗诵技巧处理)。

  二、幼儿感受、体验作品,大胆想象画面

  (此时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幼儿,支持幼儿)

  提问:

  1)刚才你听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此时幼儿可能会说出散文中的具体事物,或者说出一些词语,感受可能会说听起来很舒服、很美、很愉快,想去坐海船、追海鸥、捉鱼等,此刻教师对孩子的语言即时进行点拨、肯定)

  2)你想到什么?脑海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此时孩子会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图画)。

  3)这幅画有声音吗?什么声音?这是谁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学(海浪的声音、海鸥的叫声、海轮的.声音、螺旋浆的声音等)。

  4)这幅画有颜色吗?什么颜色?蓝色的是什么?(大海)银白色的是什么(海鸥),彩色的是什么?(海轮)

  5)这幅画会动吗?为什么会动呢?(大海流动,海轮前进,海鸥飞翔,螺旋浆转呀转,鲜活的鱼在跳动)

  此环节如果幼儿不能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再朗诵一遍散文,教师根据孩子情况灵活掌握。

  此时为什么只出现声音,给予幼儿听觉的刺激而没有给予视觉刺激,出示画面呢?因为文学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孩子将文学符号转化成图象,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

  三、再次完整的欣赏散文,支持幼儿进一步体验作品情感

  我们来看看你们想到的画面,多媒体里有吗?

  1)展示课件“流动的画”(这时幼儿会激动起来,结合画面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老师给他们一点时间讨论,此时随着音乐慢慢响起,教师再次有情感的朗诵一遍散文,这时孩子对散文已较熟悉,具有了学习散文的欲望,个别孩子可能已经口中念念有词跟诵起来。

  2)让幼儿跟诵散文两遍,让幼儿熟悉散文中听语句。

  四、为散文命名,进一步激发幼儿情感,让幼儿主动接受文学作品

  对啦!散文还没有名字呢?你们来猜一猜这篇散文叫什么名字,答对了的话它就会自己跑出来哟。

  此时我为什么没有把散文名字直接告诉幼儿呢?我是以尊重幼儿的方式来开展的文学教育活动,此时我有意“留白”允许孩子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允许孩子对作品进行多样化解释,而没有直白地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传达给幼儿,幼儿取名字的过程就是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过程,因此我留给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体验,因为没有经过孩子自己体验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会真正进入孩子们心中的。

  五、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欣赏了这么美的散文,你们有什么感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此刻的心情(绘画、小组合作绘画、个人作画、学习朗诵、表演、手工活动——折纸、泥塑、玩具结构等形式来表现)。幼儿自主选择表达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同时反复播放散文录音。(在此环节中我采取了让幼儿自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因为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幼儿会打开多种感官通道来理解作品,但每个孩子反映自己对作品的感知结果时的“强弱通道”会有所不同,有些幼儿比较善于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些幼儿却更擅长用别的手段。如:绘画、表演、哼唱、塑形等,因此我支持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最后在幼儿动态的自主活动中结束活动,体现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征。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创设情境,发展语言——浅谈《四季》说课设计。”《四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全文用诗歌的形式,拟人的手法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再现了四季的特点。

  针对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课件)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抓住四季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感受、欣赏、创作四季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说教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件)这节课,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语文。(课件)课堂上注重语言训练,通过朗读、背诵和说话,实现语感积淀,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生动形象。铺设阶梯,辅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教学情境中自主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观察自然,搜集信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总之,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亲密、友谊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心灵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

  说学法

  那么,究竟如何有效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呢?我认为(课件)语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引导学生用“读—说—创—赏—画”

  (课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领悟课文主要内容,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过渡:为了实现我以上的教学设想,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2)个性朗读

  1、读有示范,激发兴趣

  过渡:在第一环节,我以“读”贯穿始终。(课件2)《语文课程标准》中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提出: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四季》整首诗句式相似,反复出现,有着鲜明的语言特点,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本身就是一种优美的韵律。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我加强自身的范读。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展示冬天雪地里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小雪人。我指着小雪人,亲切地说:“小朋友们,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你们看,冬姑娘把小雪人带来了。”此时小雪人那顽皮可爱的样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接着我笑着说:“老师可喜欢他了!让我来读读他的话。”

  (课件)于是我便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在我朗读的过程中,我可能发现有的孩子会迫不及待地在底下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调皮的还可能学着雪人神气地挺起小肚子……于是我抓住学生这种强烈的读书欲望放手让他们自由练读这一段。我走到学生中给予适当指导,努力保护他们的各种读书表现,积极引导学生读出雪人的顽皮、可爱。在学生们饶有兴趣的读完后,我又说:“刚才你们个个都把小雪人说的话读了几遍,有的还边读边表演呢!现在让大家来听听你是怎么读的,好吗?”紧接着通过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让孩子们感悟雪人的可爱,充满对小雪人的喜爱和向往。也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读出变化,突出个性。

  过渡:“读”能让孩子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语言的优美。但它更是一种学生的个性行为。(课件)因而我趁着学生这片兴趣盎然的读书气氛,再次通过多媒体,把他们带入充满生机的其他三个季节的景色中。(课件)并且提示学生:“这三个季节的景色也很美,你们也想读读吗?”有了前一段的读书体验,此时孩子们更是跃跃欲试。接着我向他们提出了朗读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两遍,然后在小组内读给小伙伴听,还可以下位找和自己读相同段落的同学一起读。在孩子们读书过程中,我鼓励他们相互读,相互评,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合作学习。然后在集体交流中,我通过引导学生看图,比较草芽、荷叶、稻穗所代表的三个季节景色的不同,应当选择不同的语气来朗读。比如我在指导春天这一节中,我这样引导学生:“小朋友,你们看,春天来了,小草长出尖尖的嫩芽。他多高兴呀!正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鸟呢!谁来读读他的话?”通过指名朗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方式,突出春天万物苏醒,生机盎然的特点。同样,在反复的朗读中,孩子们把荷叶、稻穗的语气和表情学得惟妙惟肖。并且学生在津津乐道的读书声中,已经不知不觉把诗句背诵下来了。这样的读背训练使使学生学会了语言感悟积累和扩展丰富的方法。而且课堂上真正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

  (二)巧设语境,创造说话

  1、再现情景,自由练说

  过渡:语文学习落实了“读”,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为了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我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大自然中四季的绚丽多彩的画面。(课件)并且激发学生:“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四季美吗?大自然可神奇了。细心的小朋友你能告诉我们,平常你还注意观察过四季的哪些特点?此时在声、乐、图中,唤起了学生对四季的真实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的话自由描述四季的其它特点。

  2、积累句式,引导创编。

  (课件)过渡:当孩子们娓娓道来时,我望着他们说:“你们说得可真好!但小作者更能干,他只用几句话就把四个季节的景色写得这么生动。/soft/我相信你们更能干,也能当个出色的小诗人。(课件)老师也想呢!让我先来试试。”紧接着我给学生示范:(课件)桃花红红,他对小河说:“我是春天。”然后我鼓励学生自己大胆的'尝试创编。并且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说,而且要抓住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想像插上了翅膀,一个个“小诗人”就诞生了。有的可能说:(课件)树叶黄黄,他对大雁说:“我就是秋天。”有的说:柳条长长,他对大地说:“我是春天。”……虽然是模仿,但仿中会变,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想象能力,语言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正如“课标”之中所提出的: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三)欣赏画面,丰富积累

  过渡:“在以上一系列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将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四季的词句、儿歌、古诗、图片等展示出来。于是,有的孩子把生活中常用的词语一一讲出来;有的把家长教他们读的古诗背了出来;有的甚至将自己外出旅游时的照片拿出来向别人介绍。这时我也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彩的画面让学生欣赏,(课件)让学生进一步鉴赏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并且教学生认一些好词佳句,(课件)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

  (四)想象绘画、拓展延伸

  过渡:“在多次的语言训练中,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在课堂接近尾声之际,我抓住孩子爱美、爱画的心理,鼓励学生拿笔当画家:“小朋友们一个个真是了不起!都可以成为“小诗人”了!那么我们赶快把自己想象的这么美的画面给留住,用手中的水彩笔画出来吧!

  学生个个动手选择一个季节开始做画。在孩子们的笔下,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极富想象性和创意性。然后鼓励孩子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他人介绍。再相互评价,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给每位学生以激励。(课件)

  五、说课总结

  老师们,综上所述,本课教学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各种有效的教法和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地环境中充分地读,自由地说,大胆地创、尽情地画,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张扬个性的课程价值。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这是中班主题活动《我搬家了》中的一节社会活动。《不一样的房子》这个故事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把小松鼠的粗心和乌龟的朴实、善良塑造的活灵活现,让幼儿感受到其中的幽默。此活动故事情节简单,充满童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且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年龄和现有经验。

  2、本班幼儿现状分析:我们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仍带有直觉行动性,还需要依靠动作、探索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目标定位:幼儿听故事,可以懂得一些道理,此外,通过故事教学,还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使幼儿获得美感,提高审美能力。因此特制定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中动态的场景变化与故事内容之间的关系。

  (2)增加对各种房子的了解。

  (3)养成做事情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活动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幼儿辨别大自然中的声音,理解故事情节,理解小松鼠的房子会动的原因。难点是体验朋友之间友好的情感。

  5、活动准备: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特作以下准备:故事课件、各种房屋课件

  二、说教法

  新《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让幼儿想说、敢说。"在活动中,我本着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的原则,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视听讲结合法: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以及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细致地观察课件,“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讲”就是幼儿的讲述,包括分组讲,自由结伴讲,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幼儿想说的愿望,视听讲结合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2、分段讲述法:在幼儿自由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利用教学课件进行分段讲述的方法,由于这篇故事描写了四个不同的场景,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运用分段讲述法,每一段设计几种不同形式的提问,使幼儿熟悉理解故事中的语句。

  以上两种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使语言与艺术极和谐的融为一体。

  三、说学法

  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了给今后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奠定基础,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本次活动结合目标采用的方法有: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活动中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在欣赏故事中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画面,声情并茂的解说,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然后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幼儿敢说、想说。多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探索仿编法:新《纲要》指出:“幼儿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教师和幼儿是构造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因此,我为幼儿创造了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我在引导幼儿进行仿编童话的同时,提供了各种图片以引起幼儿的思考,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的学习,突破难点。

  四、说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第一环节)

  活动开始部分,教师以:“小松鼠建了一座会动的房子,这事怎么回事呢?”我以这样的形式导入,目的是激发幼儿兴趣,带着疑问听故事。

  2、组织教学,学习重点(第二环节)

  这一环节是让幼儿理解掌握故事内容,也是完成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可分为三个小部分:

  (1)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通过观看电脑课件,幼儿园完整欣赏故事,使他们对故事内容有初步的印象。

  设计提问:会动的房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2)一问一答,紧扣重点

  幼儿分片段观看,教师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启发引导,帮助幼儿具体感知,理解故事内容。

  设计提问:小松鼠在哪里造了房子?房子造好了发生了什么事?小松鼠分别看到了哪些景物?接着,引导幼儿讨论:假如你是小松鼠,发现自己把房子建在了乌龟的背上,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3、请幼儿说说,乌龟还会带松鼠去哪呢?他们还会听到什么声音?

  4、结合课件,请幼儿欣赏不同类型的房子。

  最后,结束部分

  然后组织幼儿讨论:小朋友,你能象故事中的小松鼠学习吗?为什么?接着,对幼儿进行行为教育,教育幼儿改掉粗心的毛病,养成无论做什么事情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说课稿 篇8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

  二、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主题是“地球和地表变化”,让学生认识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本课是在前面五课基础上,综合认识地表的变化。活动是按照“变化的地表—人类的影响——合理化建议----课后调查”思路安排的。包括二个活动……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所产生的影响。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知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

  1.教学重点:探究地表改变的因素及现象。

  2.教学难点: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突破措施:

  一是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本课教学力求体现科学学科的开放性、活动性特征,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构建探究、合作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读、看看、议议、做做中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二是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教科书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因此,本课有形和无形的学习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等等,通过对知识进行拓展,展现变化多样的地表资源。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相应准备多媒体、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图片等

  2、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图文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家园——美丽的地球上。在她的表面,有雄伟的高山,辽阔的平原,纵横的沟壑,蜿蜒的山川……让学生欣赏地表变化的一组图片……[课件展示—四幅地形图]

  第二环节:活动一

  1.[课件展示—“世界屋脊”]展示到珠穆朗玛峰图片,引出一个故事:

  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里,住着一群善良的人,珠穆朗玛峰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个。她美丽、善良、正直,拥有人世间的一切美德。

  一天晚上,天气忽然变冷,一条被困在地下三千年的魔龙冲破了地狱之门,来到人世间残害百姓。他把村民的房子掀掉,又把所有的牲畜吃掉,还把村民变成了一座座石像。由于珠穆朗玛峰姑娘正好外出采茶,所以躲过了这一劫。当珠穆朗玛峰姑娘回来时,看到眼前这一惨景,悲愤欲绝。她忽然想起阿爸说过,山海关外的天山上有一座天池,天池中央有一朵圣洁的雪莲花,雪莲花的中有清澈的圣水,而这圣水,便是降妖伏魔之神物,可以拯救众生。于是,珠穆朗玛峰姑娘便踏上了远去的路。

  一路上,她机智地躲过老虎的追击,用美妙的歌声打动死神······一次又一次的困难终于被她闯过了。她将圣水装入头顶上的碗中,又将三碗神水顶到头上,轻盈的洒落与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奇迹发生了:村庄恢复了原来的容貌,恶龙消失了,世界变美丽了。珠穆朗玛峰姑娘兴奋地跳起了顶碗舞,那婀娜多姿的舞姿,净化了人们的心灵。突然,她像一朵鲜花掉落了似的,轻轻的倒在了地上,此时的她已是有气无力,慢慢地,她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山峰。

  她,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因为她舍身救人的精神感动了天地,天赐予她比天还高,地赐予她比地还厚,所以,至今也没有一座山会超过她神圣的高度。到底珠穆朗玛是怎样形成的呢?你有什么证据吗?

  2、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出示实例:一是珠穆朗玛峰发现了远古海洋生物的化石,集体讨论探究。

  3、 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变成的,而且现在仍在不断地变化着。

  4、接下来,展示六千五百万年前和现在的“海陆分布图”[课件],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资料。

  5、最后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交流地表变化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撞击而形成的。

  第三环节:活动二

  1、师:以上探究的是自然力量对地表变化的影响,那么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学生交流搜集到得资料)

  2、师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文字如:京杭大运河、化石等等资料。[课件]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6页,认识化石(课件化石)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先小组内讨论,再全班内交流。

  5、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环境。如:破坏植被、交通建设、采矿。

  5、地表形态的改变,反过来,对人类有哪些影响呢?

  通过[课件]展示沙尘暴、荒漠化、防洪蓄水等负面影响。

  6、引导学生小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第四环节:自由活动

  人类破坏地表的行为,会反过来危害人类自己,使人类受到惩罚,像洪水,干旱等。但人类要生存,要就难免对地表造成破坏。怎么办呢?下面结合人类的具体活动,提出保护地表的合理化建议。[课件]

  第五环节:拓展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我们的居住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调查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的变化,准备办一个小展览。

【说课稿】相关文章:

《秋天》说课稿02-02

《寓言》说课稿01-31

比尾巴说课稿04-12

《狼》说课稿04-07

口技说课稿07-21

《孔乙己》说课稿07-22

《跳水》说课稿07-22

《回声》说课稿07-26

《小屋》说课稿07-27

《太阳》说课稿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