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20 14:33: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件的教材内容是《生命与健康常识》三年级下册条三课《心里话说出来》的第一部分《说出来,好处多》。

  《生命与健康常识》是一门旨在提升人生命质量的课程,心理健康是保证人生命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可如今,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据有关数据统计,全世界有接近两亿人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特别是一些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比如这次经历汶川大地震的孩子们,国家不是急着给他们复课,而是派出大量的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干预,心理治疗,由此可见,心理教育是多么地重要。选择这一课,我希望学生今后能更多地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从小学会说心里话,学会更健康地生活,为今后的幸福人生作好铺垫。

  可是心理话题因为它的不直观性,一直是老师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何让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使学生容易接受呢?我想到了制作精美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整个课件,我运用了清新的画面,生动的形象,轻快的音乐,给课堂营造一种亲切,舒服,放松的氛围,课件制作时,我秉承着实效性,针对性,创造性的原则,以此达到真正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整个课件,主要包括三组灯片: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第一组灯片:(出示课件)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父母离婚的小男孩林林的故事,因为时间的关系,故事暂且看到这,为什么我会用课件再现一个这样的故事呢?

  在教材中,编者使用了“爷爷去世”的素材,通过试教,我发现这一素材很好,却不太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我想能不能挖掘出更贴进学生生活的素材呢?我想到了离婚现象,有心理专家说: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离婚现象。如果课堂上创造性地运用这样一个素材,学生通过参与,讨论从而受到启发,就算能让一个孩子学会乐观坚强地面对父母离婚的困扰,这堂课也是很有价值的。

  主意已定,可是我想口头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显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我想到了课件。我利用一组形象生动的图片,为学生讲述了林林的故事,学生通过观看故事,讨论故事,感受着林林因父母离婚的忧伤,感受着他因把心理话闷在心理的痛苦,不用多说,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心理活闷在心理的危害,也实现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这样,通过第一组灯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生活素材,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因为素材的针对性,落到实处地指导了学生生活。如果今后万一有学生要面对父母的离婚,我想他们也会变得更加从容,至少有一个借鉴的例子。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第二组灯片,每个人都有烦恼,烦恼时你是不是很希望走进大自然里呢?听,海浪的声音!

  为什么选用这样一张灯片呢?本课有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把心理话说出来。

  可让学生大声地在课堂上说心里话,有点难,怎么办呢?我想起一次去海边旅游,面对辽阔的大海,朋友们在海边尽情地大喊着的情景,是的,置身于大自然的环抱,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喊、想说,可短短的40分钟课堂,我是没办法把学生带到海边的,于是我想到了,利用课件,把大自然搬进课堂,把大海带到学生身边,看着辽阔的大海,听着澎湃的海涛声,在我的带头示范下,学生大胆地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看,他们纷纷走上讲台,不仅说出了自己心底的烦恼,还大声地为自己加油,让自己做一个更快乐的人当时的气氛真是太棒了!此时此刻,学生的情绪非常高,可是上台的学生毕竟只是一部分,于是,我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说出来,不仅可以用嘴巴说,还可以写下来,在写心里话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营造更轻松的氛围,我用课件,给孩子们播放了一段轻快的音乐。

  瞧,这就是我的孩子们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围坐在一起写心理话的情景,他们在小卡片上轻松地写下自己的心情,然后贴到教室的贴吧里,或者找到好朋友一起分享心情。此时,音乐是流动的,课堂也是流动的,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心扉不知不觉地敞开了,整个课堂也达到了高潮,在课件的帮助下,巧妙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方式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通过这一组课件,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第三组灯片:

  孩子们是最喜欢动画的,课上到这也快接近尾声了,怎样营造课堂亮点,让孩子们流下深刻的印象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

  课件中,小动画形象生动,活泼可爱,加上心“开”了,开心了这句话,不仅是对课堂的升华,也是人生智慧的总结,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快成为了学生的流行语言。此时,课件的运用,提炼了课堂,也营造了本课的亮点,让学生记忆深刻。

  心“开了”开心了,随着课件,老师带领同学们轻轻地读这句话,感悟这句话,若干年后,学生可能忘记这堂课,忘记了上课的老师,但是,只要他们能偶尔还想起这句话,在人生品这句话,我想我就是最幸福、最欣慰的人。

  课堂的最后,我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心灵之窗”网页,这里就像一个心灵的小社区,希望学生在课后能经常来逛逛。网页上,内容丰富多彩,比如你打开故事口袋,可以读到一些哲理小故事,丰富学生对“心里话说出来”好处的认知。 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很多让学生参与的栏目,如:心灵小调查,大肚子信箱,心情贴吧等,孩子们可以在上面自由地灌水,轻松地交流,让“说出来”的习惯从课堂延续到生活。 如果累了,孩子们还可以到开心一刻和绿色心情里放松一下,那里有幽默的故事,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让心情顿觉愉快。

  一堂课再精彩,它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只有把课堂拓展到生活中,课堂的生命力才会更强大,这样,以网页为纽带,把孩子们的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延伸课堂,把生活的点滴变成更广阔的课堂,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我想,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的课件说课到此结束,祝愿在座的各位每天都拥有好的心情,也祝愿我的孩子们都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在前七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的“统计”内容是教学一个常用的统计量—平均数。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的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根据这一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景中学习求平均数,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密切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求平均数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二、说教法学法

  1、努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学生尝试中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到用各自的平均数去比较才合理。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已有的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移多补少”的实际操作,自己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身高”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每个小组通过合作、探究,在尝试中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知识基础,结合叠棋子,会发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操作求出平均数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算法。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学习思考。“移多补少”的方法与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初步运用,内化拓展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知识迁移与应运。第1个练习: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求平均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第2个练习2道题:一是求班上徐风同学上学期的平均数成绩,二是求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

  这样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4、实际应用。一是小组活动:求小组成员的平均体重,家里1到3月份的用水,一周的气温变化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二是求唱歌比赛中某位学生的得分情况。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三是一道选择题,通过练习,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在课的结尾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现在你对老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能解决吗?这样一个问题。

  四、课后反思:

  与过去教学“求平均数”的思路相比较,这节课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点。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教材的要求,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身高”导入,较自然地引出“平均数”概念。然后以叠棋子为教学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当然,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非一带而过。由于学生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上花费了较以往更多的功夫,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学生尝试解题、归纳方法不但费时少而且效果佳。至于“移多补少”、“汇总均分”、“假设调整”中的一些技巧,我想可以放在稍后的练习课中加以培养。上完课后,虽然教学效果还可以,但我总觉得课上得还不充分、不踏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平均数”概念的引入似乎过早,时机不够成熟。如能先组织两个小组进行口算等比较,在学生体会到比总数与比平均数产生矛盾的时候再引入“平均数”,这样设计可能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会更深刻。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枚金币》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心痛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给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来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本单元和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二、说学情。

  这是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语言通俗,内容易懂,但要明白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的很容易,于是出现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孩子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懂得金钱的真正价值。

  四、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围绕两次“受不了”,抓住相关的重点词: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辛勤、省吃俭用和懒惰、花钱如流水,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抓住“挣、当牛做马、苦差使”,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懂得亲自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儿子的.“受不了”。

  五、说教学过程。

  整堂课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首先,找出文中两个受不了后,师生共同体会父亲的心情,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体会受不了,带着伤心、愤怒心情作出的决定,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伤心气愤的“受不了”。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最后,揭示文章的主旨: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懂得去珍惜。

  语文课堂是听、说、读、写的主阵地。这堂课以“读”为主线,在自读课文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画,思考;然后创设大量的环节,使学生走进文本,品析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用读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在读中学习、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味情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勤劳的、省吃俭用 )老人 一扔 二扔 再扔

  (懒惰的、花钱如流水)儿子 一笑 又笑 抓出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一)中专题1第三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中的第一节。该节课在学生复习巩固初中所学物质的分离方法基础之上,再学习另外两种分离方法——萃取和分液及层析,并总结出这两种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之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化学与实验的联系更为紧密。化学家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怎样提纯这种物质,再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它的结构、组成。“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物质”研究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入和激发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第一步,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目的及确定依据: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学会蒸馏和分馏、萃取和分液、过滤、结晶、层析分离物质等实验技能

  能力培养:通过对初中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辩析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及提纯物质的一般方法的归纳整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拜科学,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科学品质:通过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一般方法的实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及提纯物质的一般方法的实验探索和总结、运用,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科学方法。

  确定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重、难点:掌握分离物质的原理和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是主要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实验以及总结深化的特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本节课上得有趣、生动和高效,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平时常见的实验入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进行探究总结,再积极发言,调动学生积极性,训练学习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本课采用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本课所用的教具有:多媒体教室设备,实验所需的仪器。

  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1.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让学生回答一些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汽油、柴油、盐)的来源,从而引入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总结出本课在科学领域中所起的作用,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视程度,激发学习兴趣。

  2.由于有些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在初中已经学过,所以我就以复习已学的知识为过渡,用练习为载体,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分离方法及适用范围,再通过要求学生设计“在硝酸钾固体和氯化钾固体混合物中提取硝酸钾”的实验方案来练习巩固已学的分离方法。设计的结果由学生发言讲述、评价,又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实验能力。

  3.在学生已熟悉了3 种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怎样把溴水中溴和水分离开呢?)。处理该问题我先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共同讨论比较出这种分离手段又是一种新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萃取和分液,并且得出其适用范围,在此时我再发问抛出一实验,让每位学生自已完成,通过实验又得出另一种新分离方法——层析。

  4.小结与应用

  小结出5种分离方法及适用范围,把学生已发散的思维统一起来,并在此种情况下进行所学知识的应用练习。我是利用选择一个实验方案设计来完成的,此实验(已知氢氧化镁难溶于水,硫酸钡既不溶于酸又不溶于水,碳酸钡可溶于盐酸不溶于水。现有主要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氯化钠)。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知道所学基础知识点的重要性。

  5.最后根据以上的实验特点,留给学生一课后思考题(在选择化学试剂时,应遵守哪些原则呢?)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同学继续进一步深入探讨,扩展知识面。使学习有一个延续性。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会学”是目的,在教学中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整体上,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机会,体现成功感。在学习萃取和层析过程中,我主要是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还有观察发现法,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应用过程。

  学法的重点及依据:

  观察、思考、类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是学法的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后总结、归纳的知识更易于掌握,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启发式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

  四、教学程序

  1.以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来源引入课题。

  2.回忆总结初中所学与本节课有关的分离方法,并利用所举的实验例子导入,让学生设计“在硝酸钾固体和氯化钾固体混合物中提取硝酸钾”的实验方案设计。

  3. 问题“怎样把溴水中溴和水分离开呢?”引入新课。

  (1) 教师演示该实验。

  (2) 学生动手实验,并以所学分离方法比较,发现此方法有异于所学的分离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新的分离方法叫萃取和分液。

  4.“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方法”的问题进行过渡。

  5.每位学生进行动手实验,并总结体会出又是一种新的物质分离

  方法。

  6.教师对这种分离方法补充讲解。

  7.小结。

  8.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五、说板书

  该节课的板书,我把它融入到多媒体课件中。

  第一节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一、 复习

  过滤 蒸馏 结晶

  二、萃取和分液

  三、层析

  四、小结

  五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过滤:适用于分离难溶固体与液体组成的混合物

  结晶: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的混

  合物

  蒸馏(或分馏):适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

  萃取和分液:适用于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层析: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被吸附性能不同的混合物

说课稿 篇5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操,达到“以情育智”“以情育德”的人文主义新目标。

  一、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以亲情为主题,所以,学习本单元要将情感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用新的教育理念,使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启发学生在社会中体味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真情。而《金色花》这首散文诗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奇特优美的想象和生动浅显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母子情深图,易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味作品情感。

  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倾诉内心挚爱。

  三、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学习文中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利用想象表达感情。

  根据以上重点难点,应把精力放在朗读和拓展练习上。(详细方法将在教学步骤中体现,这里不再赘述)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不同感官理解课文,并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练笔法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将按一课时、七环节进行教授。

  (一)导入

  朗读诗歌《真爱》,创设情境,话题导入:

  1、你生活中最爱的人是谁?

  2、你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你的爱?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用心朗读课文,感受母子情深。

  2、学习合理想象,表达内心真爱。

  (三)扫清文字障碍

  出示生字,齐读正音

  (四)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思考问题

  2、出示问题组:我以什么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我具体为妈妈做了那些事?

  3、板书总结:金色花(花瓣儿、花香、花影)母子情深

  4、齐读课文,体味真情。(配乐)

  (五)品读赏析

  1、找出最能表达母子情深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2、品读3-5自然段,体会想象的合理性。

  (六)拓展运用

  1、展开合理想象,抒发内心真情。

  2、小组讨论,互诉真情。

  3、纸鹤传真情(在折纸鹤的纸上写一段话或几句诗,再折成纸鹤送给最爱的人。)

  (七)布置作业

  用实际行动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说课稿】相关文章:

《秋天》说课稿02-02

《寓言》说课稿01-31

比尾巴说课稿04-12

《狼》说课稿04-07

口技说课稿07-21

《孔乙己》说课稿07-22

《跳水》说课稿07-22

《回声》说课稿07-26

《小屋》说课稿07-27

《太阳》说课稿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