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汇编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瓦尔登湖》读后感1
“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我认为这是一本孤独的书。
这本书描述的是作者梭罗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了一个小木屋,过着自食而又富有诗意与哲理的生活故事。
书中并没有运用太多华丽的词藻,但却很生动的描绘了那时的情景,一幅心中向往瓦尔登湖的景象。
梭罗用自己的实践向人们证明了,不需要许多物质,我们依旧能好好的`活着,并且快乐的活着。他的观点也许不完全符合现代人的想法与做法,但我却认为依然有许多可以参考的地方。
作者并不是要表达任何一种他他所无比深爱的大自然的哪一个孩子,甚至不是他自己,这么多年的林间生活,他用自己的双手双脚,自己对周边花草树木农田湖泊或者说鱼儿兔子或是阳光微风雨露的描写上,来用心感受大自然。大自然的一切物质在他心里都有生命。他的语言对大自然无比舒坦,他对社会的见解是赤裸而指人心的,他的情感无比细腻真实。
或许他唤醒的人们心中丢失的最美好的最真实的东西,唤起的是一种原始的不自我欺骗的对事物的见解和情感,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让你无端端变得坦率和真诚。这也正是让人爱这本书的原因所在吧。
物质上的简朴至极,精神上的丰盈充实。这是我最后对这本书的评价。
《瓦尔登湖》读后感2
走近梭罗的小木屋,走进那片翠蓝色的湖畔,呼吸都变得顺畅而舒适,仿佛终于觉察到了,自己在这世间,是如此美好而又独特的存在。
我走进文字,不由自主就走入了那片比桃花源更美好而生动的世界中了。春夏秋冬,稀疏的人来车往,几个偶尔拜访的客人,小木屋外各种被作者细心用文字照料到的.珍木花草和各处栖居的小生灵……
当然,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就是那潭湖水,倒映着碧蓝的天空,通往无限的湖底,我永远都会记得,冬天,那湖水会结成碧蓝的,翡翠一样的冰,里面还有各种形状的小气泡……
作者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眼睛,湖岸上的树木花草是它的睫毛,周围的山脉则是眉毛。自然最杰出的作品应当是水,是这万物之源啊!
我想,瓦尔登湖不仅仅是地球上的一个坐标,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一片广阔而深远的地方,清澈,明亮,包容所有,润泽万物。
“至于未来或者前景,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态度,顺其自然,别明确限定我们将来应该是什么模样,至于过去或者从前,那就像我们的影子,无非是表明我们还在阳光下活着而已,应该将其抛在脑后。”
当然,我也并不是完全的认同书中提倡物质极简的朴素主义,因为在现代社会里,那些凡事自给自足的情况已经相去甚远,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成为某种产业链所连接的共同体。
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外界所困,要让内心时刻保持独立,清醒地期待每一天的晨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3
一直想拜读美国大作家梭罗的著名散文《瓦尔登湖》,奈何却苦于没有时间和机会。今年暑假终于拿起了这本文学巨作,没想到一读就入了迷,因为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实在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又求而不得的地方。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社会发展迅猛,人人都为了名利而奋不顾身,但作者却在此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这份勇气实在是令人钦佩。他厌倦了城市工业带来的喧嚣,只想远离一切,去寻找内心深处真正的平静。
一抱起这本书,我就觉得放不下来了,为作者笔下那个神秘而宁静的瓦尔登湖而深深着迷,也为他这种勇于追求灵魂生活的精神而折服。在瓦尔湖旁,作者与木屋相伴,跟飞鸟对话,亲自开垦荒地,耕田劳作,这种生活状态,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活着。反观当下社会的我们,为了追名逐利,早就抛弃了内心世界,每天早上坐着拥挤的地铁上班,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跟他人争吵,我们没有在生活,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试问,你有多久没有停下脚步好好直面自己的内心了?你有多久没有离开繁华的'城市回到淳朴的乡村了?想到那句很有名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话虽如此,可是我们做不到像梭罗那样回归自然,也缺少陶渊明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因为我们肩上的担子太多,我们的思想负担太重,我们没有办法把什么都抛下,只去寻找那种诗意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还是要为了学习和生活所奔波,但这并不意味着《瓦尔登湖》对我没有影响,相反,它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我理想中的乌托邦,是能时时刻刻地让我找到内心的淡然与恬静。
永远不要远离自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更是要如此。
《瓦尔登湖》读后感4
《瓦尔登湖》里有一句话:“假如可以证明生活的卑微,那么就要把生活中所有卑微的地方弄明白,昭示一切人;假如生活是崇高的,那么去体验、了解它,这样在下一次远游时,把它如实记录下来。”
觉得生活是矛盾的,它的确很卑微,但我却不知道哪些地方卑微。小时侯,生活的卑微就是困苦的家庭还有父母劳累的双肩,但这种日复一日的卑微却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儿女长成、又添了新房,这是一种崇高吧!
体验、了解崇高的生活,就必须以卑微的方式去进行,也就是说,没有卑微就没有崇高。
《瓦尔登湖》里有一句话:“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或者说,指明了他最终的归宿。”
生活中有这么一部分人,可悲的是对自己没有什么看法,就象一片树叶,任凭风将它吹向哪里,一度的我也是这样的一片树叶,孤零零随风飘落,有时我想回到温暖坚实的大地,但风却不止。越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走,越被伤害的严重。我想做一棵树,这就是我对自己的看法,宁可做树而不愿做树叶。
做为女人我如此悲伤,生活对于我是卑微的。做为妻子我是卑微的,做为母亲我也是卑微的。在家庭里、在工作单位,我就如一只卑微的蚂蚁,忙忙碌碌毫不引人注意,这就是我的生活,但蚂蚁的崇高在于,它在不停地思想、不停地做事。
《瓦尔登湖》读后感5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资料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1845年,亨利·戴维·梭罗拿了一柄斧头,一个人走到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木,盖起了一间小木屋。在自我亲手建造的小天地重,他默默地聆听、感受、思索着一切,以自然为师而又非遗世独立,现实、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时时在他心头交织升腾。两年的独居时光给了他很多,付诸文字,便有了我案头的这本静静的书——《瓦尔登湖》。
瑞士的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瓦尔登湖》正是一个纤尘不染的心灵境界。它静,太静了。仅有在红日斜坠的黄昏以后,平静躁动,心清神澈。
看着这本绿色封皮的《瓦尔登湖》,眼晴似乎透过这层绿的'书皮,已经看到了湖畔翠绿的森林和那碧波荡漾的湖水。湖边有一间精致的小屋。一切都安静极了。心灵似乎被那清澈的湖洗涤了一遍,也变得安静,恬淡了。而到万赖俱静之时,心便为之神往了。正如徐迟先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境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泌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赖俱静之时,我更为之神往了。的确,在读这本书时心灵会逐渐寂静不来,在慢慢的嚼读中,你逐渐找回了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瓦尔登湖》读后感6
这是一个有点像“如果西恩潘漂流记”中的故事。梭罗认为,以他的经验相结合,证明人们可以活得更简单,而且更安静,而无需放弃追求物质发达的人类是高贵的优越位置。湖梭罗完成了自己的深度,“测量”,“瓦尔登湖”今天,梭罗再次成为人们文明出行的生活。
现代生活的人几乎任意的便利,建筑水泥高楼,水泥路,没有灰尘,而地下水污染,臭氧空洞在南极上空的天空,和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的酸雨侵蚀的背面。我们征服,并在同一时间改造自然,并给了自己种植的生态陷阱,导致恶性循环,因而只能用在回归自然的挫折带来的便利。当奴役我们的祖先,自然,敬畏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崇拜,也是我们的孩子和孙子,但反过来,撕裂,奴役,和自然的统治。读“瓦尔登湖”,让受污染的水安静心脏凉一点,多了几分沉稳和无忧无虑,减少冲动,其实不是时髦,而是一种必然。
豆类和住房建设,烤面包,并享受城市最文明的人,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方便和先进的城市生活的今天,还有那些谁渴望呢?在越来越紧张,收缩自然环境今天的土地上,人们可以有这样的.梦想在哪里做呢?
看完后,我不能完全明白梭罗的行为,他的书有关的思想和行动不能去更多的认可。在夏天的夜晚多年后,我在海湾走在沙滩上,突然你面对自然公园的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我意识到,梭罗和他的著作“秋登湖”与被列入的富人和隐士有巨大的相同之处。
最后,我明白了:无论多么卑微你的生活,你一定要显露在脸上,不要逃避。即使你是非常差的,而且你的生活的热爱。即使在逆境,你仍然也有快乐和幸福,骄傲的时刻。
梭罗所看见的人民,那里的生活就像是在宫殿一样,很幸福的生活,并乐意这样做平静和安宁。
《瓦尔登湖》读后感7
每个人最不缺的都是时间,然而却都显得没有多少时间来阅读思考。在读瓦尔登湖的过程中,一些想法明显的拓宽了我的思路,虽然有些问题没有能够得出最终的结论,但还是多了一些方向,而不是仅仅身陷于原本的想法。
偶尔无聊会在想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干嘛,我们光溜溜地来到世界,最后什么也没有带走。像玄幻小说里,最后主角都是自己创造了世界,自己成为了世界里的神,但是他们却还是没有脱离受想行识、色香味触法等,最终还是没有脱离亲人、爱人抑或是朋友之类的感觉。或者当一个人不需要旁边的其他人的时候,他是不是需要不断地满足自身的感觉来促使自己更好地活下去,所以最终我们是否是都是为了过日子而过日子,或者是为了一种感觉,但是到最后都变成了一种空。
就像是当一个人做慈善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做了一件正能量的事情,但是却没有想过他们所在的困境是他们今生所必须经历的[]磨难,我们可能传播了一种负能量,打破了他们自己所应该走的`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的过程中,是不是只是为了找寻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思路更加宽广?为了寻找一种另类的方式么?
然而,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几乎都是活成了同一个人、同十个人,是因为在前人的经验模式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让自己生活吗?所以我们是否只是另一种模式下别人的延续呢?就算最终我们能够活成了自己,到了那一种传说中的情况,是否真的是?
《瓦尔登湖》读后感8
《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读后我也发掘了自己身边的瓦尔登湖,对我来说,大学就是一个瓦尔登湖,一个全新脱俗的环境。我通过这两个月的生活我越来越能发掘生活节奏,变得适应和恬然,心境也越来越好,逐渐开始安静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会思考的问题。可能很多会在大学应接不暇的`节奏中乱了方向,而我却借由这股乱流让它成我我的瓦尔登湖,让我变得更好更优秀。
在大多数人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平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其实这个瓦尔登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慰藉心灵的地方。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就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尔登湖》读后感9
“无论你的生活多么艰难
请正视它 好好的活下去
别逃避它 也别咒骂它。
它并没有你那么糟糕。
当你最富裕的时候
你的生活反倒最可悲。”
亨利.戴维.棱罗于1845年7月4日搬至瓦尔登湖独自生活。
在阅读本书导语时,看到这句话,我的脑海中很自然的联想到了陶渊明的归隐。当我慢慢的开始往后翻阅时渐渐的明白了其中的不同。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常常能够看见许多对人性的批判与对官场的抨击。而《瓦尔登湖》更类似与棱罗的生活杂记 ,它更多在于表现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世之间的思考。他的思考往往会给人一种戳中靶心的痛快,正因为他的特立独行,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是孤独的。对于棱罗的“孤独”人们有了许多的理解,有人说,这让她想起了黑麦笔下的树“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的确,这能够很好的比喻棱罗。
比起中国古代多数因厌倦官场而隐逸的隐士们不同,他的归隐更多的是享受于被自然沐浴的独居生活, 一个人搭建木屋,耕地,制作生活用品,一个人目送着四季的变迁,一个人漫步在广袤的森林里,听风呼啸的'声音,安静,美丽又平和。真正热爱自然,就是用心来拥抱它,感受它,棱罗做到了这一点,也获得了自然的馈赠——比大多数人观察到更细微的事物。
当我一次次翻阅《瓦尔登湖》我心中隐隐燃起了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这并不是说我厌倦了庸碌的生活 ,我爱它,而我却不能够在这两者中做出选择,只能沿着生活原本的轨迹继续打转。我想,这便是我无法达到这样的人生高度的最大阻碍。
我想,当我们面临许许多多零零碎碎的小挑战时。我们才会明白棱罗的伟大,生活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我们久久生活在世俗的繁乱之中,时间久了自然就会产生厌倦感,可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就不一样,大自然永远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就是一个鄙弃功名,讨厌上流社会,追求自然的人。因此他独自在瓦尔登湖待了5年,开始了神仙般的生活。
他在这里固然贫穷,可他每天耕种很快乐。虽然没有人与他交谈,但是它有许多的动物伙伴。他虽然要拼命地种庄稼,但他过得很充实很快乐。他可以在上午种田,在下午看书或去勘测山川与河流,还可以采摘山中的野果,与小动物亲密接触。这种无人打扰的生活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啊!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没有上流社会的腐臭味,这儿的空气都弥漫着自由的气息。我们仅仅在匆匆的生活着,为了什么?为了钱?可在森林中根本不需要钱。我们有时甚至忽视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可我们却将它贱卖了,它们变得一文不值。
与此同时,我发现作者梭罗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活得很真实,不畏强权,他会在任何场合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感受。遇到那些攀附他的人,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回绝他们,令他们难堪。
其实,我倒是十分欣赏他的性格,那么的桀骜不驯,那样的真实。恐怕现在没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了。
他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一草一木胜过爱自己的生命。
美丽的自然,我们只有真正远离喧嚣,才能走近她,感受她的气息与活力。不过,现在或许我们永远都感受不到了。难道还有哪一片森林是完整的吗?由于人类的介入,她变得残缺不全甚至是狼藉斑斑。我们,是我们,都是人类毁坏了她的容颜,使她变得“喜怒无常”。是了,我们永远也无法贴近她了,是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最近,我阅读了《瓦尔登湖》这本书,得到了启发颇多,收获了很多感悟,除了向大家推荐这本世界名著,同时也分享自己的心得。梭罗是一位哲学家,因此他的书籍往往不是简单的写故事这么简单,即便是像瓦尔登湖这样的散文集,也是充满了人生和反思,让我们产生哲学上的思索。
在书中的《经济篇》中,梭罗与附近的农民们生活在一起,他通过这段时间的交往,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富人的生活生产了巨大的发叉,底层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当他们还在为谋求生计而兢兢业业的工作时,富人们却是骄奢淫逸的另一番姿态,这样强烈的对比让梭罗感到非常不公平,认为奢侈的生活方式阻碍了人民的共同利益,有碍于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书中的《阅读》一篇中,梭罗阐述了自己对读书的思考和心得,而读书是人类共同的话题。他认为读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可以把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有助于自己的生活,让人生有了厚度。如今,我们也面临着教育的思考,为什么核心的'技术和优秀的创新都来自于西方国家,同样是非常重视教育,我们泱泱大国却没有核心竞争力?
读了瓦尔登湖,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其实并不是直接用金钱就可以买到的,因为这是一种精神状态,并不是物质的,只是间接地辅助。而劳动才是获得幸福的本源和根本,梭罗在《种豆》一篇中,亲自种地,收获豆子再卖出,从这样的生活体验中,他揭示了幸福和快乐的本质!
以后我要做一个爱劳动、爱学习的人,让自己获得幸福!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一本散文集,宁静而思,作者在这本书中详细的叙述了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对与人相处,与环境融合,与人生的思考。感受自然,摒弃自己浮躁的内心,享受经历人生过程的乐趣。
前段时间工作事务较多读了这本书,当时一读就喜欢上了,书中开篇的宁静生活吸引了自己。这本书在某些方面,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动,让我明白原来孤独不是贬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工作生活中只要能够忍受住孤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多来自于大自然的感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这让我想到了叔本华的一句话“享受孤独”,两者观点可谓不谋而合。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如何生活是一个恒久的哲学命题,而作者梭罗在书中给了很好的诠释。
书中没有华丽感人的`词语表达,但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在处世之中的淡然、从容。悠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经过了两年的所谓逃离现世的生活,让梭罗领悟到了生而为人的真谛,也深深的感染了我。
我在读完了这本书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有了一种想法,也想要和梭罗一样,搬到某个偏僻的地方去生活,或者找一个深山寺庙去修行,也想要让自己彻底地孤独起来,可是现实的生活还是不允许。无论生活变成什么样子都必须要勇敢面对、去接受;逃避是没有用的,要积极面对,遵从自己的内心,享受美好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记得曾经有人对我说:当我身在顾虑和追逐过多的东西而感到不堪重负、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罗便是能让我解脱并接受心灵洗礼的最佳方式。在读完《瓦尔登湖》后,我的心仿佛也成为了一潭宁静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尔在说“人,当诗意地栖居”。 并纯粹地因深陷梭罗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终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始终穿梭于行行亲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终光着脚投入地细数瓦尔登湖畔第一片落叶的脉络;始终戴着草帽爬到树上去找老鹰或松鼠的窝;时常夹着旧乐谱来采集植物标本而乐此不疲;时常顶着最灿烂的星空,静静观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
而他从来没有受过职业培训,从未婚配,孤独一生,他不去教堂,不参加选举,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晓香烟的作用。他改良的铅笔完全有希望申请专利,朋友们盛赞他已打开了财富之门,他却说以后再也不做铅笔了;作为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和爱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为美国工程师的领袖,而他却更愿意做一位不顾一切与天合一的草民,一位大自然的艺术家。这也正如爱默生所说:“他不肯为了任何狭窄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的是一种更广阔的行业,一种生活的艺术。”
不去讨论如果他是个积极的'入世者是否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因为他只是选择了他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了成全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并在这过程中将永远宁静的瓦尔登湖化作了最纯净的眸子,带领我们去探索和发现生命与生活全新的可能。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当我合上《瓦尔登湖》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将心境洗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它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写下来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这本书中用很大的篇幅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片段。静静的抛去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看完这本书的我,心是震撼的,他教会我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瓦尔登湖般干净。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是那样的,他的一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虽然短暂却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精妙绝伦。
书中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梭罗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简朴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远不会来临。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了,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洗涤。
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苏东坡有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梭罗在《瓦尔登湖》写道:“我想饮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铺底的天河垂钓。”《瓦尔登湖》以思想的斧凿打穿现实的铜墙铁壁,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他无心劝导他人,只真诚地给我们读者抛出一个凭窗遥望的机会。
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压缩了地理空间和心灵疆域,喧哗浮躁的'风沙早已弥盖了心灵的沉静。梭罗挣脱时空的藩篱,将身心远离尘嚣,追求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找寻一种更诗意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以自然为友,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他崇尚自然,乐于湖水、森林和飞鸟,闲来或在船上吹笛,或在湖边垂钓。
《瓦尔登湖》已出版一百六十多年,而今时代巨变,社会发展迅速,人类世界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繁华发达无所不在。然而,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未被人们所遗忘。初读时不知其中诗意的添补,正如徐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读它,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梭罗是一棵树,超脱人世,却在瓦尔登湖的夕阳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都要努力去找寻并坚守内心深处所热爱的生活,终有一天,你历遍的山河会全然化作尘埃,当尘埃已铺满你的目光之外,再也看不见海,愿你也停不下来,心里那泓湖水还在,“那里风清月朗,湖光十色,那里日暮温柔”。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04-15
《瓦尔登湖》读后感【热】11-25
【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4-21
《瓦尔登湖》读后感【推荐】04-21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04-12
【推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4-16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04-12
(优)瓦尔登湖读后感08-29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03-20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5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