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合集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读后感1
学习《弟子规》有些年头了,记得第一次接触《弟子规》还是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我认识的字有限,只是按照幼儿园老师的要求死记硬背,虽然背诵得比较流畅,咬字也算准确,但对于《弟子规》的内容我根本就参悟不透。
小学一年级开始,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讲解,同时也看了相关的动漫剧情,加之自己开始识字,懂得逐字逐句去慢慢体会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到现在,已经读三年级的我,终于明白了《弟子规》上所阐述的内容。
一年级的时候,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督导下,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按照《弟子规》“谨”章节中所宣扬的内容,来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和作息,慢慢地去体会“时间”观念,懂得了人生只一世,匆匆几十载的意义。在不浪费时间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玩耍、休息时间,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地去学习。通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能够在不需要大人的监督和催促的情况下,自己起床、洗漱、就餐、着衣、上学。付出必有收获,这一年我受到老师和亲友的多次表扬,学习成绩也非常理想。
二年级的时候,全部的《弟子规》我可算是倒背如流了,我开始慢慢学习并按照《弟子规》中“入则孝”和“出则悌”章节中所宣扬的内容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如果说能做到“谨”的规定需要的是坚持,那做到“入则孝”和“出则悌”这两章的.内容,需要的就是培养自己有一颗爱心和孝心,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其贯彻实施。像“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些对于我来讲,都能够做得非常好,但“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一句做好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打小我就爱感冒,为了我这看似壮硕,实则体虚的小破体格,十年来,可没少让我的父母忧心。我的班主任邵老师给了妈妈一个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闭上嘴,迈开腿!”虽然我没能减肥成功,但二年级这一年的时间,我的体质明显比以前好了许多,这与我“迈开腿”有很大的关系。锻炼多了,我身体也就越来越好了,身体好了,“贻亲忧”的问题当然也就迎刃而解啦!
三年级了,我很高兴我的班主任还是邵老师!这一个学年,我会将《弟子规》中“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四个章节的内容,身体力行地做到并做好,争取秉承圣人训,做一名新时代至孝、至亲、至礼、至信,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2
寒假生活结束了,我觉得我的假期过的很有意义,因为老留的作业是背诵并理解《弟子规》。这跟我们平时的家庭作业不同,因为不仅锻炼了我们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尊敬师长和父母,怎样和兄弟姐妹融洽相处,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做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句,主要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召唤,回答不能迟缓,对于父母的命令不能迟迟不去行动。可我以前不是这样父母叫我做事时,我总是假装听不见,学了《弟子规》后,我意识到我错了。
《弟子规》中还有"置冠服,有定位。"这一句,是告诉我们自己的物品摆放要有明确的位置,不要太随意,而一直以来,我的物品经常随处摆放,需要用时,经常找不到,所以在这个假期里,我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其中就有打扫屋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摆放位置,现在我的'房间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妈妈眼里的"小猪窝"了,我自《弟子规》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收获,比如说,在学习上,不要拖拉,爱护书籍上要做到,尊敬师长上等等,很多很多。
《弟子规》对我的帮助很大很大,今后我一定把他背的熟熟的,作为我以后行为的量尺,相信在这个好朋友的监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学生!
成功要不断积累——读"孟母断机"有感沈阳市南京十校 二年一班 郭万达 指导教师 姜崇艳
今天,我背了《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具体意思是: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孟母断机"是关于这四句话出处的故事:孟子小的时候读了一些很深奥的书。有一天,他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孟母看见了他,立刻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孟子恍然大悟……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事情,如:爸爸怕我累,不同意让我补习英语,但是我还是坚持学了。因为我想:成功源于不断积累。只有学习的外语知识多,接触外语知识的面广,我才会比别人积累更多的东西,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还有很多例子,在这里就不一一道来了。
通过读这个典故,我悟出了一条道理:成功=1+1……+1!
《弟子规》读后感3
今天爸爸又叫我读《弟子规》。我可是读了N遍了,曾经背都背得滚瓜烂熟,现在还读,岂不是浪费时间?如果用来玩悠悠球该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愿意,可是又没办法,谁叫他是我老爸呢?!
于是我无奈地拿着书,有气无力地哼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哼着哼着,几年前第一次学《弟子规》的情景又浮现出来:和蔼可亲的蔡礼旭老师笑眯眯地问我们,《弟子规》是用来干什么的呀?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读的,也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背的'……蔡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坚定地说《弟子规》是用来"做"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对照《弟子规》我发现我有不少地方还没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有时只顾自己玩,对父母、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父母、老师没有打我是对我的爱护,我应该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从现在起要认真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我赶紧坐好,认真的读起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爸妈叫我早点起床,要么锻炼身体,要么诵读经典,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我有点懒散,有点拖拉,这其实是浪费时间,看来,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走如风!"又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会提高学习效率,爸爸说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现。
而"勿畏难勿轻略"则是鼓励我在学习中要知难而上,不要轻易言放弃,要刻苦钻研,在钻研中获得乐趣。
当读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时,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我读的就是圣贤的书,有些同学看一些不适合的书,读这些书,不但蔽聪明,坏心志,而且浪费了读好书的时间,损失可大了。
感谢爸爸又让我读《弟子规》,从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要把《弟子规》当作我的良师益友,让它作为我生活学习的指南。
《弟子规》读后感4
“孝”是一个多么平凡而又拥有深刻含义的字眼啊!多么像一个孝顺的儿子背着一个年迈的老人啊,这就是孝!那么孝又是什么呢?孝不就是长大了打工赚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吗?孝难道不是给父母买买好东西吗?不是的,孝是简单的多陪陪爱自己的人;孝就是过年回家多看看家人,陪他们说说话,交交心。孝是……
《弟子规》这本书讲了许多关于孝的语句,书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圣人教育学生的.一些发法。学生首先要孝敬父母,服从兄长,其次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人要讲究信用。对他人要有爱心,要亲近和崇拜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做好了这些之外,如果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应该多学文化知识。
当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我不禁想了想我自己,有这样做到吗?父母叫你的时候,就应该立即答应;父母有什么事情要你去做的时候,千万不要拖拖拉拉,更不能偷懒。记得有一次,妈妈叫我帮她做一下家务。我心想:我才不要,做家务这么累。于是我便找了个借口说:“不行,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妈妈听了,摇了摇头,继续开始辛苦地洗衣服。看着太阳高挂在天空,温度持续上升,妈妈在烈日当空下洗着衣服,汗水不断往下流。看到这里,我不禁脸红了,心里感到了愧疚。父母每次让我做点小事,我都拖拖拉拉,总喜欢说:“马上我就去,看完这一集就行了。”是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学着记住这句话,把它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每当父母让我做什么事情时,如有偷懒或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时,我便会用这句话来警告自己,做事情千万不能再这样马虎对待。
当读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的时候,我想到了古代的孝子王祥。她的母亲去世了,继母对他很坏。一天继母病了想吃鲜活的鲤鱼。于是王祥便为继母捉鱼,但河水已经结冰了王祥变脱掉自己的衣服卧在冰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捕鱼。对啊!虽然继母不喜欢他,但王祥依然孝敬继母,父母喜欢我,我孝敬父母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能很好地孝敬他们,那才是一种孝顺。
孟宗泣不管母亲说什么他总是照着去做。孔融四岁能让梨,这都是孝。孝无处不在,《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孝。
《弟子规》读后感5
我读起了《弟子规》,读着读着,心情越来越沉重,读到了"入则孝"这部分中的"亲爱我,孝何难。"时,突然想起了妈妈为我做的所有的事。
小时侯的我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关心别人,体谅别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
时间飞逝,眨眼间,我已经上了中学,首次接触了《弟子规》,并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基本改掉了"小皇帝"的风格。
在平安夜那天,教《弟子规》的于老师讲的是关于孝敬父母的事情,讲了很多类似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话,并且留了一个作业——为父母洗脚。这对于在家中颇有"小皇帝"的风格的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一般,虽然在学习《弟子规》的期间很努力的做家务,可洗脚这个作业还是无法让我接受,因为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字"脏".虽然明知应该孝敬父母,但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只是想在心里偷偷地把这个作业深深地埋藏起来。
第二天,于老师果然问了大家有没有为自己的妈妈洗脚,磨不开面子的我不知所措,只好随着大家举了手,老师好象猜透了我的心思,说的什么我也记不清了,只记住了一句话:"父母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连为父母洗个脚都不肯吗?"当我正回味这句话时,老师说:"大家也可以读一读《弟子规》,让心平静下来。"
放学了,写完作业后,我读起了《弟子规》,读着读着,心情越来越沉重,读到了"入则孝"这部分中的"亲爱我,孝何难。"时,突然想起了妈妈为我做的所有的'事,我便想努力地把作业再从心底挖出来。这时,妈妈回来了,我便拉着妈妈去洗脚。当脱掉妈妈的鞋和袜子是那一刻,我惊呆了,妈妈的脚被磨出了一块块的茧子,不知所措的我问了一句傻话:"妈妈,疼吗?""傻孩子,茧子怎么会疼呢?"妈妈边说边抚摩着我的头。
"小皇帝"终于知道了泪水的滋味,是咸的,它包涵了所有的自责和歉意,我认认真真地为妈妈轻轻地洗脚……
我要感谢《弟子规》,是《弟子规》找回了我的孝敬心,是《弟子规》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弟子规》改变了我,《弟子规》一定会让我更完美!
《弟子规》读后感6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弟子规》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一共分为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章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最喜欢的章节吧!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余力学文,其中很多都让我受益无穷,比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等。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讲在现实中发生的事吧!
一天,我翻了一下《弟子规》,翻完后,我就随手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我觉得越来越好看,就使劲往后翻,不一会儿,我就把那本书看完了。看完后,我才知道我看书的动力来自于《弟子规》。
一天,我做作业的时候,讨厌的钢笔没墨水了,我只好去吸墨水,吸完墨水后,钢笔不小心碰到了墙,我的手又很不听话地挤了下钢笔里的吸管,一大滴墨水沾到了墙上,我慌乱致极,连忙用手抹了一下,才稍微好了一点。
我另外一个喜欢的章节是谨,这一段讲了我们的日常行为,我给大家说一些吧!有: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一句我觉得写得很好,因为我做到了,所以我觉得写得很好。
中国古代的文化多么博大精深啊!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弟子规》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古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一共分为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章节。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最喜欢的.章节吧!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余力学文,其中很多都让我受益无穷,比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等。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讲在现实中发生的事吧!
一天,我翻了一下《弟子规》,翻完后,我就随手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我觉得越来越好看,就使劲往后翻,不一会儿,我就把那本书看完了。看完后,我才知道我看书的动力来自于《弟子规》。
一天,我做作业的时候,讨厌的钢笔没墨水了,我只好去吸墨水,吸完墨水后,钢笔不小心碰到了墙,我的手又很不听话地挤了下钢笔里的吸管,一大滴墨水沾到了墙上,我慌乱致极,连忙用手抹了一下,才稍微好了一点。
我另外一个喜欢的章节是谨,这一段讲了我们的日常行为,我给大家说一些吧!有: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一句我觉得写得很好,因为我做到了,所以我觉得写得很好。
中国古代的文化多么博大精深啊!
《弟子规》读后感7
我和很多人相比,是幸运的。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妈妈把《弟子规》“请进”了我们家,我和妈妈一起开始在家学习《弟子规》,是它伴我一路成长。
记得刚开始读《弟子规》的时候,我读起来有些困难,有许多字不认识,还有许多字与现在的发音不一样,妈妈教了我好几遍,我都读不会,就想退缩,而且还发脾气。可妈妈还是一遍一遍地教我,即使我不读,妈妈自己也坚持读完。就这样,在妈妈的带领和感染下,我也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反复跟着妈妈练习,很快就会读并且能够背诵了。当我第一次背诵《弟子规》的时候,妈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我会背《弟子规》以后,妈妈又一字一句地给我讲解字面意思和引申的含义。从《弟子规》中我学习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在理解意思以后,妈妈又进一步引导我用《弟子规》来解决我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当我犯错误的时候,妈妈就说:“过能改”,我马上接:“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又如有的时候我看完书随便放,妈妈就提醒我:“读看毕”,我于是紧跟“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现在我不仅知道看完书要放回原处,还知道了用过的其它物品也要放回原处,坏了赶紧修补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学会了------学习要做到举一反三,要做到闻一知十,要做到学以致用。
现在,《弟子规》我已经很熟悉了,但妈妈又告诉我:《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会念会背,没有用处,重要的是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一贯做到!不要成为“记问之学”。虽然我学《弟子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我真正能够做到的还很少很少,但是,我有信心把《弟子规》踏踏实实学下去,认认真真做到底!
我们翠微小学三(九)班的同学们也是幸运的,我们的班主任马静老师也把《弟子规》请进了我们班,我和同学们一起在学校学习《弟子规》,利用晨检时间让我们会读的同学带领全班同学诵读,虽然同学们还没有读完,相信同学们只要学习也一定会有大收获的,让《弟子规》伴我们全班同学成长。
《弟子规》点亮了我的心灯,也点亮了我们三、九班同学的心灯,当点亮自己的时候,周围的人也能得到光明。愿翠微小学的每一名同学都被《弟子规》照亮,处处是光明!
《弟子规》读后感8
题记:道德的光辉就像太阳的光芒,而一个人要想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自己心中要充满阳光啊!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早就知道《弟子规》是好东西,所以,几年前儿子上幼儿园时,我就教他背诵,后来,也推荐给学生,领着他们去背诵《弟子规》。然而,自从我接触传统文化以后,我再读《弟子规》才深刻地体会到:《弟子规》看似平淡无奇,而其中所真正的内涵只有用心体味。《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它是用来做的,而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很远很远的路,慢慢地,在践行《弟子规》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弟子规》是一本薄薄的厚书,浅浅的深书,小小的圣书,它帮助我从阴霾走向光明,甚至让我重新做人!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此文脱胎于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教育意义。它清晰明了的向我们传递着做人的基本准则。
《弟子规》的宗旨是“孝”,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把孝心装在心中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平和、又幸福的人,因为厚德载物嘛!所以我自己要以身作则,并带动我的孩子和学生们“孝敬”!
通过阅读《弟子规》,我感觉到了孝敬、诚信、仁爱、尊重……的重要,小小的《弟子规》,其中富含的'哲理足够我终生受用。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状态。为我指明了追求的方向。督促我将圣人的教诲贯彻于实践、落实于言语、行动中,并带动我的学生们一起学习和践行《弟子规》。但愿小小的我也能融入到社会进步的洪流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我万世开太平!”做一个真正播撒阳光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9
今天就是春节了!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就来到了爷爷奶奶家,刚进门,我立刻给爷爷奶奶拜年,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爷爷奶奶夸我有礼貌。之后,大家就开始紧张的准备年夜饭了。爷爷炖菜、爸爸炒菜、妈妈拌菜,大家都在厨房展示着自己的特长。过了一会儿,叔叔婶婶来了,还带着小弟弟,我很有礼貌的向他们问了声好,叔叔婶婶也夸我有礼貌,我知道这些礼节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老师教我之外,更多的都是在《弟子规》里学到的。《弟子规》顾名思义是我们学生一辈的行为规范,但是小小的一句问候,竟会有如此大的表扬啊!
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该到吃年夜饭的时候了,我看着一道道菜端到饭桌上,馋着我直流口水,但是我还是乖乖的.站在一旁,因为我知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一会儿,菜就上齐了,等到长辈们都上桌了,就开始吃年夜饭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着这一年的奇闻趣事,一边聊着,还一边吃着琳琅满目的菜肴。吃完饭,8点钟我和大家一起看起了春节晚会,春节晚会的节目真是丰富多彩啊!一会儿看得我泪流满面,一会儿看得我心惊胆战,一会儿又看得我捧腹大笑…
终于到了包饺子的时间了,我也主动地参与进来,大家忙碌了起来,一个小时左右,饺子就包好了,奶奶就开始下饺子了,过了一会儿,饺子伴随着炮竹声出锅了。看着那晶莹剔透的饺子,馋的我口水直流三千尺,刚想尝一个,但是我想起了学到的《弟子规》,硬生生的把流到嘴边的口水咽了下去,等到大家都上桌开始吃饺子了,我迫不及待的一个一个的往嘴里塞,不大一会儿,我就吃到了一个包着2分钱的饺子,我吃钱的小火苗顿时燃烧起来,我用饿狼般的眼睛,贪婪的审视着每一个饺子,终于我找到了一个皮破的“钱饺”,我立刻夹了起来,装模作样的吃着,令我意想不到的里面竟然有两个钱,这可乐坏了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说我厉害,我甭提有多高兴了!吃完饺子,我帮着收拾吃剩的残羹冷炙,大家都夸我,我没想到,这么一点小忙,会有这么大的表扬。
过年,我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放烟花,我非常高兴,但使我最高兴地还是,我懂得了如何践行《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10
《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我们正是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们达到的准则,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学习,如何讲究文明和礼貌。
“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的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君子。“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直言不讳,不要喜怒无常。“泛爱众”告诉我们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厌旧,要爱每一个人,要心胸宽广。“亲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但这一章中说的“非圣书,屏勿视”我不能认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难免使人知识面过于狭窄,失去读书的乐趣。
弟子规用平实的语言讲了很多大道理,让今天的我们深受启发。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能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弟子规》读后感11
今日,教师给我们读了一本书《弟子规》,其中的一部分。"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意思就是儿女不管多忙的时候,也要孝顺自我的父母。
同学们都喜欢过春节吧,因为能够收到亲戚和家人的压岁钱,可是在高兴的前提之下,千万不要忘记了一件事情哦,那就是在新一年的钟声敲响之后,我们要给父母和家人拜年,让父母明白你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啊。今年我就犯了十分大的错误,因为祖母提前给了我压岁钱。我就光顾玩了。只想着钱,并没有注意我们的风俗_小孩要给长辈拜年。
大年初一,我看再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想起来了,就立刻给长辈一一拜年了,爸爸妈妈一年辛苦了。我们如果连这一点小事都做不到。怎样能好好孝敬父母呢?同学们你们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吧,那就必须要及时改过来。弟子规教师读后感3
有很多人他都误以为在此刻礼貌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贴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能够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它的可贵。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日能够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能够说是茫然无知。
"弟子规"有很多块:"入则孝、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在看完弟子规的时候,在我生活不足的地方改善了。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长者没坐下吃饭,我们应当等着大人们吃饭。
还有,我们都明白,人一生出来,与我们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优秀的下一代。所以我们看到此刻社会它的动乱,我们能够说源于家庭不健全。如果说来改善这样的社会,应当要从我们的学习中着手,而我们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我们的根本。
你明白吗?在古时候,他们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当如何把儿童教好。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们很纯洁。如果你恶他就恶,你善,他就善。
《弟子规》读后感12
每天清晨,撒满光辉而显得生机一片的校园里,伴着悠扬的音乐,便会传来朗朗的诵读之声,整齐而又洪亮。同学们在读什么呢?哦,原来是我们第三实验小学人人都在诵读的《弟子规》。
《弟子规》为孔子编著。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学习《弟子规》(虽然他们早已当客成名)?不计其数。就连权力至上的皇帝也对它“怵”三分,拜倒在它脚下。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经常采纳下属的.正确劝谏,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批评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纠正自己过失的一面镜子。因为“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唐太宗对臣下的意见能够认真听取,择善而从,这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无人可比的,正可谓“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同时让我们懂得“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弟子规》教育人们首要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要谨慎、言语讲信用。每时每刻对众人都得有爱心,向每个人学习,有仁德情怀。然而生活中我也有做得很不够的地方,记得那一次……我刚熟背完“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就被爸爸叫去吃饭。我一边嗯嗯呀呀地答应着,一边慢悠悠地走出房间,然后慢腾腾地去洗手,磨蹭了好一会儿才到餐桌,还东张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不觉间,当回过神来时,才发现碗了多了好多菜:红萝卜、大白菜、香菇……似乎把白米饭也压得喘不过气来,简直就是喧宾夺主嘛,我满脸不高兴,不由自主把碗里的菜统统夹回盘子里。爸爸此时又开始了他的说教:“吃不能只是为了好吃,而要吃得健康,这些菜富含维生素……”我最怕听爸爸的“经书”了,只有乖乖把那些菜“物归原碗”,皱着眉头勉强“一扫而光”。可是,一旦有机会在串串香面前,我却是表现得那样“贪婪”,一连可以挑十几串,狼吞虎咽地吧唧吧唧嚼得欢。因为这样的“垃圾食品”若非特殊情况爸爸妈妈是绝对不会让我碰触的,可我就是嘴馋,怎会不把握机会狠狠地一饱口福呢?现在你该知道我为什么长得高却长得瘦的缘故了吧?是的,挑食!特别是对吃水果,从来都不主动,最让爸爸妈妈头疼。我可是在妈妈使出浑身解数后才开始慢慢喜欢上香蕉、草莓、奇异果、橙子、甘蔗的呢。“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相信在《弟子规》的不断感化下,在爸爸妈妈老师等长辈们的关怀教导下,我一定也会对最近被评为全球十大健康食物之首的苹果情有独钟的,对富含维生素A、B、C的青菜来者不拒的,因为它——《弟子规》乃是我成长之路的良师益友也!
《弟子规》读后感13
今天又到了我们每周二的师生阅读日,同学们和老师都各自拿着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津津有味的读着,我读的是《弟子规》,它里面每一个故事都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读完让我感触多多。这本由大教育家孔子先生编写而成的书,那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教育我们要如何做人,做一个会感恩的人。怎样感恩为我们呕心沥血付出的`爸爸、妈妈、老师、朋友。《弟子规》让我从中吸收到了阳光雨露,让我放飞自己的心绪。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些都是在说,从古代而得到的教导,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然后要谨慎约束自己,对人诚实守信,不失口,博爱民众,只要做好了这些有余力的事,就可以改变自身的毛病。书中不仅传授了我们许多丰富的文学知识,还教会了我们怎样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父母,人人都会”但未必人人都能让父母感到欣慰,“感恩”要有着端正的态度。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当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必须恭恭敬敬的倾听着;当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必须从容接受;当父母呼叫我们的时候,必须马上回应,不得迟疑;当父母叫我们办事的时候,应马上行动,不可以拖延偷懒。以后在生活中我会谨记于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我最喜欢“王裒闻雷泣墓”,这个小故事,王裒从小就是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人,父亲在他很小时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非常怕雷声,每当打雷时他立刻便到母亲的房间里安慰母亲,后来母亲去世了,作为儿子他十分伤心,虽然母亲去世了,但只要一打雷他就跪拜在母亲的坟前。
王裒这种行为,使我教育匪浅,深受感动。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却一点都不知心。读了《弟子规》以后,它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还使我可以穿越时空,纵横古今中外的知识,也让我懂得了怎么去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后做一个感恩父母的人。
教师评语:孩子“阅读点燃思想的火花,”希望让喜欢阅读的你一生与书相伴,不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还要做一个会感恩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14
同学们肯定都知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吧!但你们知道《弟子规》吗?它全文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作者李毓秀用朴实无华、压韵顺口的语言讲述了我国古代的基本道德和规范。我特喜欢!
《弟子规》里有“入则孝”、“兄弟睦”、“出则悌”、“信为先”等篇章,“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就是其中的一篇。它告诉我们,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就要向他学习,马上下决心,立志要赶上他;即使相差很远,也要立下一个长远的规划,逐渐赶上去。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见贤思齐”。由此我想到了一件事。我从小就学舞蹈,由于个儿小,练基本功特别费劲,老是比别的同学“慢半拍”。别的同学在学“倒立”了,我还不会“下腰”;别的同学已能笔直地跨“一”字了,我还在用力压腿……最让我头疼的是那个“侧手翻”了。我生性胆小,两手着地后右腿不敢蹬地腾空,所以只能像小青蛙一样跳过去。见到同学们一个个翻得像模像样,那样的轻松,那样的漂亮,那样的“贤”,我既羡慕又着急。怎么办呢?“思齐”呗!向老师请教,向同学们学习,非赶上他们不可。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去玩了,我马上跑到基本功王老师面前说:“王老师,我想学好侧手翻,您能再教教我吗?”“好呀!老师再给你讲讲动作要领。”王老师满面笑容地说。老师耐心地把整个动作分解开,一点点让我领会,还叫来一位做得好的`同学示范。就这样,我终有所悟,重新练习。一遍,二遍,三遍……当汗水浸透我的衣裳时,我已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一个侧手翻了。我十分高兴,坚定了学好侧手翻这个基本功中技巧性特强的动作的信心,继续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课间休息结束、同学们围过来的时候,我终于能稳稳地蹬、踢、撑、翻,表演似的来了一个漂亮的侧手翻。啊,成功了!我欣喜若狂。
古人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止”即“之”)。此话说得好,我们确实应当见到崇高的道德和品行就要“仰之”,“行之”。我想: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遇到众多的“高山”,一定会看到特好的“景行”。我们一定要“仰之”,“行之”,“见贤”而“思齐”。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功。
《弟子规》读后感15
《诵读古代经典》是我校校本课程,其中我们三年级阅读的是《弟子规》,学校给学生每人发了一本《弟子规》。早就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一直没有仔细读过。所以读起来也倍加细致,感慨颇多。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敬老爱幼,勤思好学,成为品德高,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对我们做教师的也不失为一本培训良好师德的好书。
读《弟子规》之前看了《论语》,里面有句话非常精辟,“其身正”,我自己身正了,“不令而行”,我们的学生就会跟着你做;“其身不正”,我们自己都做得不好,“虽令不从”。纵使学校校规订了二百条、三百条,学生也很难成为品行高尚的人。记的有一天刚上班,我在楼上看到了个熟悉的身影,是我们校长,他正在校园里走,沿路捡起地上的垃圾。校长的这个风范留在我的印象当中很深刻,从那时候开始我从来没有丢过垃圾,因为当我要把垃圾丢下去的时候会浮现什么影像?那我太对不起我的校长了!你看,一个“身正”者的行为对底下的影响是很深的,慢慢的.我们自己也会效法、也会学习。现在我做了多年的班主任,更是体会到了真正带一个团体的效率就在以身作则是最好的。作为教师我的们如何才能做到“其身正”?《弟子规》正是教我们如何“身正为范”,一本好书。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也是一名体育教师。我知道作为小学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弟子”也有“规”,古人都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养成教育。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不良社会风气时时侵害着我们的学生,个别学生的行为习惯已经引起我们的担心,所以必须注重孩子们的品德养成教育。在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从寨里中心小学走出去的学生个个都都是品行高尚之人!
让我们记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后感07-22
弟子规读后感09-16
弟子规的读后感08-08
《弟子规》读后感15篇10-26
《弟子规》读后感(15篇)08-18
《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5篇)10-24
弟子规读后感15篇08-06
《弟子规》读后感集合15篇09-17
《弟子规》读后感(合集15篇)10-03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15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