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时间:2022-01-28 14:58:4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1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当叶嘉莹先生用饱经沧桑的声音吟诵出流传千年的诗篇,当龙门石窟飘雪披白、庭院竹林翠影闪烁,古典诗词所讲的“境界”,就这样呈现在观众眼前。

  作为《掬水月在手》记述的主人公,叶嘉莹先生如今已经96岁了。她是要眇宜修的诗词女神,也是无数人通往古典诗词海洋的引渡人。她生于1924年,长于百年收拢的动荡时代,历经迫害、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一度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王国维所讲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大抵就是叶先生的生命写照。

  这部影片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是属于现代艺术的表达。奇妙的是,叶嘉莹先生正是一位勾连古今、遍游海内的人。我真的被这种无与伦比的手法震撼,它不像往常的纪录片一样告诉你制作者的想法,而是让你自己串联起看似琐碎的材料,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正如叶先生讲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李商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叶老师啊。

  我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一整部影片下来,其中饱含着不知从何而来的温暖,虽然纪录片的基调是略显萧索的。因为《掬水月在手》做到了展现传主人格的魅力。叶先生在大陆被捧成了一位神,而纪录片将她的`形象降到了一个恰好合适的位置,可以让我们不敬畏地仰望。结尾,她在温哥华时期的同事说:“她女儿女婿突然走了的那阵子,我们在亚洲中心见到她,她迎面走来看到大家,只是眼眶一红,但也就这样了。一个人把自己退到了那样的一个位置,对每件事都有一个统一的态度。什么人能称为‘君子’呢?”

  影片中讲述了叶先生经历的多场苦难,可听她吟咏当时的诗作,你感受不到沉重的痛苦,反而心底涌出了幸福……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2

  这周看了《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其中介绍了叶嘉莹先生传奇的一生,她的一生十分坎坷,经历了战乱,迫害,被迫漂泊海外,直到晚年才回到祖国。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叶嘉莹先生所写的古典诗词,并且借《杜甫秋兴八首集说》隐喻她所经历的岁月的动荡。

  这一部电影和以往看到的电影不一样,应为它并没有在某一个事件上叙述,而相反地有许多壁画,文物的空镜,再加上叶嘉莹先生朗读的诗,于是就仿佛置身于古代是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体验。叶嘉莹先生也是一位勾连古今的人,很多人都受到她对于新旧诗词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是她让古代诗人和现代诗人坐在同一个桌子上吃粽子了”。

  我还有一个特别的感受,就是一整部电影看完了,心中莫名地饱含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温暖,尽管整部电影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电影来说比较无趣的。在我心目中,叶嘉莹先生的地位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在影片中却让人觉得特别亲近。影片中叶嘉莹先生自述了她自己经历的许多苦难,可是当我听到她吟诵作品时,却感受不到他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也许这就是人说的“微笑只是一种表情,与快乐无关”。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3

  《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是由许许多多的采访碎片组合而成的,虽是碎片,但是整体的结构并不凌乱,电影的整体结构都是那种很安静,祥和的气氛。

  电影并不是一直都是在采访叶先生,而是在采访其中穿插着很多关于叶先生的诗词,关于那个年代的一些图片,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事情,从而更好地去了解叶先生当时所处年代所写下的诗的其中所包含的值得令人深思的情感。

  “我觉得古诗词救了她,她把它们平淡化了,她的古诗词很平淡,把那些负面的东西也写的很美她把苦难都描写的很美,她的一生让我觉得很美”叶先生存在的感觉,她对她生命的方方面面,她都是可以用一种态度去接受——那就是平淡。

  她对不被世人接受这件事是以平淡的态度。

  在这一大段电影当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那一段,讲的是叶先生找到两只蓝鲸的这一形象去叙述、描写当时对于发生的事情的心情。叶先生找到两头蓝鲸的.形象,是认为蓝鲸可以隔洋传语。蓝鲸是对于现代人来讲很神秘、巨大而壮丽的事物,“即使现代人不接受这些东西也没关系但是我留在大海上的余音总会被人听见被人理解”可见当时的叶先生所发表的也许是不被人待见的,但她并不感到不公,而是在等待一个像子期那样的知音去理解她。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4

  周五晚上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这部影片是对叶嘉莹这位现已96岁高龄当代诗词大家的传记电影。

  在这部影片中,有对多人进行采访,其中包括白先勇、席慕容等人。而其中更多的是对曾经的学生。其中就提到,当她在学样教书时,她是十分害羞的,但是通过提到的“意暖神寒”便可以看出她内心是十分友善的。而当她到南开大学教书时,无论是或不是她的学生,都前来聆听她的课,不管是座位上,还是台阶上,甚至是窗台上,都坐满了人,由此可以看出,她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她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人——在平时,她对吟诵十分注重,在她看来“吟诵是你自己对于诗歌的内涵,诗人的感情在你的声音里边复活”,由此可以看出,她对于诗词有着自己独道的见解。在电影中她更是讲道:诗是顺着她的感情跑出来的。叶先生的文笔也无一不让人惊叹。

  她为什么能长寿,和她的心境有很大关系的`。当她在准备安定下来时,大女儿与女婿出车祸的这个惨痛消息却传了过来,这个消息必然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从她写下了《哭女诗》中就可以看出。但是,她在影片中只是平淡的描述,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她又是怎样度过的呢?是古诗词救了她,同时也是她将诗词传承。

  “弱德之美”在叶先生身上便是体现。从她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她对诗词无穷无尽的热爱,更是她面对多重坎坷却不屈不挠坚定的精神。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5

  隔着银幕,叶嘉莹先生的吟诵诗词声,通过这种光影语言,与坐在黑暗中的观众交流。叶嘉莹先生的吟诵看似并不着调,但这却是她自己对于诗词内涵的一种理解。

  叶先生的一生饱经忧患,她在用诗词度过生活中的苦难,正所谓"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真是你要身经过忧患,你才会对这个词有很深的理解,这也就是叶嘉莹先生吟诵的不同之处。

  当面对大女儿与女婿双双车祸时,叶嘉莹先生的情感放的很平,她的悲与乐就像一杆天平秤,她不会倾向哪一边。她把凡事看淡化,看得很平,这是绝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的。她把情感都放在了诗词上,她用诗词度生活中的苦难。

  叶嘉莹先生曾说,"在苦难之中,你还是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就是弱德"。"弱德之美“就是一切之中凝华的生命主线,就是叶先生的`传奇一生,这里的"弱德"不是示弱,表达的是一种在逆境之中最艰难处仍坚守的定力。

  这部纪录片让我们了解到,叶嘉莹先生也是一个普通的老奶奶,有自己的小心思,而不是坐在人间烟火的神坛,而是活在凡尘里经历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只是她用诗词度生活中的苦难。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6

  这周末看了一部电影名叫《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传奇的人生,我认为这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一部纪录片,通过采访叶嘉莹,来让她自己讲述自己的人生,更是一部传记,叶嘉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战乱,通过这些战乱,她才能从中提取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就挥笔将这些感受写成属于自己的一首诗。

  在电影中,我记得最清楚和让我没想到的是席慕蓉也同样认识叶先生,她和叶嘉莹的.关系也是很好的,她们一起去吉林寻找叶赫古城——她的祖先“叶赫那拉氏”来自那里。有好心的人先爬了上去,和叶先生说:“上面什么也没有,不用上来了。”可是她还是坚持要上去,到了上面,她不经感叹到:“这不就是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吗?”没有想到叶先生竟然是这样会欣赏一切事物!

  看这部电影之前,根本不认识叶先生,听同学们说叶先生,还以为她是男的,但没想到,先生都是古代的尊称。但是看完纪录片,她整个人都在我的眼前眼前闪亮了起来,她是多么的有才华啊,从纪录片中了解完她的生平,就明白了在介绍里讲的话:“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她,她就是一种感觉,那种感觉,她对一切事物都平淡化了。”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7

  这是一部关于文学的电影,是由导演陈传兴拍的,主要拍了关于诗人叶嘉莹的一生,陈传兴是一位专门拍摄文学性电影的导演,加上这一部共有三部这类电影了。

  电影一开始便介绍了“最早的记忆在几岁”,通过图片和诗词,有一种处于大自然之中的感觉,随着影片看下去,可以发现叶嘉莹先生是一个对文学非常喜爱的一个人。

  在其中一个回忆中,介绍她小时候一直被关在院子里,没踏出门外一步,直到后来才出来,这里可感受到当时所受的封建礼教、重男轻女思想伤害之深,也令她感到愤怒,养成一种与封建思想抗争、独立自强的思想。

  她的一生是悲惨而又有意义的,她受到封建思想的伤害、女儿的死去,都令她十分痛苦,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并建立了强大的信念,坚持诗词的'创作,她对诗词的理解对古代名人的评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看了让我们对文学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今社会,生活、学习、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低头族”随处可见,有多少人会停下来去阅读一首诗词、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我们安静下来,细细品味、感受诗词的美好,让生活因此而更加丰富和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