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话剧观后感

时间:2023-02-18 18:28:5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的话剧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的话剧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的话剧观后感

《家》的话剧观后感1

  话剧表演的是别人的故事,但总是很容易走进每个人的心,因为每个人都会从话剧的角色中想到自己的故事。话剧《家客》就是这样的一部直叩人心的话剧。2018年6月日晚七点半,笔者有幸在浙江省话剧院观看了由宋忆宁、张先衡、许承先三位老艺术家所演绎的话剧《家客》。

  舞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陈旧的院落,在四周喧嚣,高楼群绕的上海,这栋简单的老房子显得与这个城市有些格格不入。紧接着,一个背着吉他的歌手出场,他在唱着摇滚的旋律:“1976 年,巨人陨落,天塌地陷……”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开始,而编剧利用戏剧的表演,假设“人生如果会有如果”,给了这个故事三种发展。第一种,已经花甲之年的纺织厂女工莫桑晚(朱忆宁饰)和落魄老人马识途(张先衡饰)生活在那栋破旧的房子里。马识途在1976年去唐山出差,因为地震,他弄丢了公款,当他沮丧地回到上海,等待他的是牢狱之灾,妻子莫桑晚因为丈夫的锒铛入狱,放弃了学习,进纺织厂当了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一辈子忙忙碌碌,到最后退休在家,与晚年的马识途坐在院子里的躺椅上,回忆着过去,等待着这栋房子被拆迁……如果,当年的马时途在地震后消失了,那么心高气傲的青年莫桑晚便会在独身一人的情况下,抓住恢复高考的机会,改变人生轨迹,成为一位著作等身的社会学学者。她会把对马时途的一切情感和与他的回忆藏在心底,重新生活,然后嫁给了文广局副局长夏满天。刘禹锡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莫桑晚和夏满天,仿佛就是这样一对命定恋人。他们一个知书达理,温婉美好,一个能歌善舞,才华横溢。他们在一起过了四十年。到晚年时,他们在这个院子里,诉说一些生活乐趣:夏满天退休后,每天去公园散步,跳广场舞,再也不是那个拘谨的副局长;莫桑晚也开始每天去菜市场买菜,与小贩计较几毛钱的菜钱,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也不再是过去那个“双手不沾阳春水”的文艺少女……

  如果这时,消失了四十年的马识途突然回来了呢?消失了四十年的马识途,真的就在此时突然回来了。编剧提供了这样一种“如果”。马识途回到了这栋房子,他走进了曾经与莫桑晚共同生活过的家,以前的回忆涌上心头。但当他看到莫桑晚的丈夫夏满天时,却导致了三个人的尴尬。人到晚年,身体抱恙的马识途向莫桑晚提出自己想在这老房子里住一段日子。当年地震的时候他没有死,因为弄丢了公款,深知自己难逃牢狱之灾,又不想连累莫桑晚,最终也没回上海。他给自己改了个新名字,叫“马新人”,意味着重新做人。但这四十年来,他一直都在默默收集有关莫桑晚的所有消息,在暗处默默关心着她。他说莫桑晚像是一个仙女,让他只能远观。起初,夏满天处处为难马识途,觉得他打扰了他与莫桑晚的晚年生活。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马识途的诚恳和包容也逐渐打动了夏满天,两个退休的老头逐渐打成了一片,他们不再计较过去的事,就想安稳地走完一生。三个人之间的尴尬不知道在何时,早就烟消云散了……

  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但发生过的故事终将不能改变,而话剧就是给与了这种能够改变历史的可能。在这场话剧的最后,背着吉他的歌手再次出场,他对全场的观众说:“其实,1976年,马识途根本没有去过唐山。”在场的观众们似乎都长叹了一口气,但又瞬间有些失落:嗨,那就不会有后面这一系列让人揪心的故事了;嗨,那就不再有莫桑晚和夏满天的故事了……看完这部话剧,笔者内心有些失落之感,不禁陷入沉思:人生总有遗憾,但过去的事情已经无力改变,当自己在历尽沧桑过后,风烛残年之时,回顾这一生,自己又能给为这段人生打多少分?这一生匆匆,真正能够留下的不多,个人的回忆和经历才是最珍贵的,无论生活是怎样,好坏与否,都是历练,都没有如果。

  借着话剧的设想,我们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未来选择的无数种可能,但《家客》的结局也在告诉我们,无论如何选择,都必须有所取舍,事情的结局都不一定尽善尽美,只要一生的决定不后悔,便足矣。

《家》的话剧观后感2

  读完曹禺的剧本《家》,又先后看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明星版话剧《家》(视频)和四川戏剧院出品的音乐剧《鸣凤之死》(视频),对整个剧本故事结构有了更为立体的了解。故事一开篇熙熙攘攘的描绘了一大家子娶亲闹洞房的热闹场面,七大姑八大姨的盘根错节,直观的就觉得像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越发的读下去,越觉得类似,通过描写觉慧。明轩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链条,全面展示一个大家族的衰亡过程。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映照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故事中刻画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印象很深,首当其冲的是扮演专制封建家长的高老太爷,败家子五儿子高克定,还有高老太爷荒淫的老友假道学冯乐山……瑞珏为人善良厚道,开篇的一大段独白活灵活现了一个遵守传统礼教的贤良淑德形象;三个高公馆的公子哥,觉新的矛盾与彷徨,结婚时睹〝梅〞思人的踟蹰,婚后遇见梅芬时的无限追悔与怜爱……在爱之间的纠结,在生活中的瞻前顾后都表现的漓淋尽致……

  林林总总的一大家子,复杂交织的人物关系,最要说的是大房的三公子觉慧。他是高家活得最积极。最有活力的一个人物。他敢爱敢恨,用力推着所有人往前走,不仅是剧中变化最多的角色,也是最抢眼的一抹亮色。他的人物命运交织着五四青年运动思潮的社会背景,他在革新的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感觉到那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下决心不再做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过来〞。他勇于打破封建观念,帮助觉民逃婚,后来从家里出走,到外面寻找〝新生活〞,尤其是他与婢女鸣凤的爱情故事,是本剧浓墨重彩的一笔。

  鸣凤是这个戏里最美丽最青春的角色,〝年约十四五,绰约多姿,一脸娟秀的灵气〞,〝没有一丝组笨的丫头相〞,而冯乐山在初见鸣凤倒茶的瞬间也连连夸赞鸣凤两次〝有点灵气〞。这样的姑娘,确实是上苍派来的天使,给五四热血青年觉慧带来一阵清新。鸣凤在《家》中所占的笔墨其实并不多,但她的〝白日梦〞却能唤醒很多女孩对爱情的执着,一个敢爱敢于做自己的美好形象引起很强的共鸣。鸣凤是个性格活泼却极有分寸的姑娘,第一幕中描写她时常一说话一脸笑,闪动着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人,可是她的内心却是冷静而理智的如在〝倒茶〞

  一节中,鸣凤要进屋服侍太太,而觉慧却偏偏不让他进去,她〝默默的站了一会儿〞随后小声说〝让我进去〞。这种独特的动作和语言都体现了觉慧温柔的善意。〝默默地站〞和〝小声说〞这两个极细节的动作中也包含了她的谨慎和克制,因为无论如何她也是要去服侍太太的,而同时考虑觉慧的感受,的确,她做到了这即是她爱的理智。

  鸣凤也是个充满美好情感的悲观主义者。第二幕中觉慧与鸣凤在梅园相会,月色溶溶,鸣凤与觉慧一唱一和的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鸣凤望着月亮喃喃的说着〝今夕是何年〞……〝何似在人间〞的诗句,满满的都是对现实的迷惘与渴望,然而当觉慧问到〝你顶喜哪一句?〞的时候,鸣凤却是包含着深沉的情感说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她与觉慧的这份爱是不平等的她和觉慧存在的家庭地位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七年间高家的生活已经使她深深地懂得阶级地位的不动摇性。因此,她清楚地明白〝有一堵墙横在她跟他的中间〞,这些不可抗的外力催化了鸣凤的悲剧性。在拒绝给冯乐山做姨太太的艰难境地中,跳鬼!〞这样的话语。所以与其说鸣凤之死是其对爱情忠贞的表现,毋宁说这是她无力反抗的自我解脱。

  解脱,便是一种救赎,便可以激血青春,便可以铭刻岁月。对于我们而言,这不会是对爱情期许的归宿,而是启程。

【《家》的话剧观后感】相关文章:

话剧观后感12-03

《雷雨》话剧观后感06-26

家校共育的观后感02-03

家校共育观后感04-21

《超级演说家》观后感08-22

《百家讲坛》观后感04-06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8

山子的一家观后感09-30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观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