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

时间:2024-11-24 07:00:0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书笔记1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书笔记14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1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日正是端午节,蒲艾暨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自知是昨儿的原故。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金钏儿昨日之事,他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他。林黛玉见宝玉懒懒的,也只当他是因为得罪了宝钗的原故,心中不自在,形容也就懒懒的。凤姐儿昨日晚间王夫人就告诉了他宝玉金钏之事,知道王夫人不自在,自己如何敢说笑,也就随了王夫人的气色行事,更觉淡淡的。贾迎春姊妹见众人无意思,也都无意思了。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

  以前看到这段文字,很是觉得奇怪,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在想贾府的端午节不该过得这样冷淡。你想民间的节气除了春节以外,端午、中秋就是最重要的节气了。要说贾府不重视端午节吧,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准备了。你看,二十四回,也就是饯花节前的四月间吧,王熙凤就开始收集贾芸的麝香、冰片。二十八回元春又恩赐贾府大小老少一干端午节的礼品。为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还特地安排从五月初一开始接连三天在清虚观打醮,实际就是热闹热闹。想来到了端午节这天,不知贾府要热闹到什么程度啊!你看贾府的春节就不用说了,什么除夕夜、元宵节、中秋节哪一次不是热闹非凡,又是唱戏,又是喝酒说笑听书的。就是宝玉、凤姐、宝钗的生日,大家也都是喜气洋洋激情万丈的,更不用说贾母生日的排场和气势了。然而为何独独这个端午节,前期都搞得那样热闹,反而到了正期却如此的冷淡?太奇怪了,太不可思议了!

  后来通过认真的看书、思索和分析,终于感觉到了这冷淡的玄机与奥秘之所在。原来,在端午节前,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最关键的一事,就是元春赐端午节礼物时,单独把宝玉和宝钗的礼物赐成一样,而黛玉的礼物却和三春的一样,降低了一个层次,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为宝玉宝钗赐婚。这就引起了贾府内的当事人和相关人的极大震动。当然王夫人和薛姨妈两姊妹肯定是欣喜若狂的就不用说了,宝钗虽然“羞笼”着红麝串四处招摇显摆也不忙去说她,黛玉、凤姐的酸苦麻辣我们也暂且不表,只说这当中就惹恼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人是谁?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为什么贾母要恼?贾母对宝玉的婚姻人选一直是看中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的,而且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这大孙女皇帝娘娘的意向赐婚一出现,这不就没林黛玉什么事了?贾母的前期努力不也就付之东流了?贾母如何不恼?如何咽得下这口气?贾母虽然恼,虽然不赞成、不认同对宝玉宝钗的意向赐婚,但她不会象一般人那样去吵去闹来表示反对和发泄自己的不满,那也太丢自己的`身份了。她凭在贾府中的威望地位和自己的智慧,很艺术的来消除化解意向赐婚的影响。怎样化解呢?她采取了三大措施,艺术化地知会了三方面的相关人:一是知会元春,二是知会薛家母女,三是知会王夫人。我们来看贾母是用什么办法来知会这些人的。

  知会元春:贾母得知元春赐了宝玉宝钗一样的东西以后,叫宝玉“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她要让元春知道,“一个”的意思,就是不能成双,让元春知趣。知会薛家母女,这是重点:贾母利用清虚观打醮这个项目,号召全家人都到清虚观去看戏。王夫人拒绝了,理由是“元春有人要来”。贾母没管她,但专门邀请了薛家母女俩。你家打醮做法事关人家薛家有何相干?照理也可不去,宝钗最初也说不去的,但是贾母邀请,不去也不好处。况且按贾母的说法是去乐,当然就是看戏了。看的什么戏?薛家母女做梦也没想到,看的是戏中戏――贾母演的戏!贾母在清虚观导演了两出戏,第一出叫《张道士提亲记》,第二出叫《通灵引来金麒麟》。

  第一出戏很有趣:男角主人翁张道士在大庭广众下对女角主人翁贾母说:“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个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的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说去。”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我认为,这段提亲之说就是贾母与张道士事前商量好了而在薛家母女面前演的双簧。第一,提亲的场合首先不对劲,提亲一般都是先私下窃语,哪有在大庭广众下提亲的?而且还当着当事人贾宝玉的面,在那的时代,真是不可思议;第二,张道士说的那位小姐实际上就是影射的薛宝钗,你看宝钗也刚好十五岁,也是聪明智慧,模样也好,根基家当也配得过宝玉;第三,贾母听张道士一说完,马上一口回绝了,再没问问那家小姐的具体情况。为了掩饰回绝的唐突,才说了后面的那些话。第四,通过这样的提亲对话,意在让薛家母女明白,宝玉的婚姻是我贾母说了才能算数的,我不同意你家宝钗和宝玉成婚,从而间接否定了元春的赐婚意向。宝钗是冰雪聪明,一踩十二头翘的人,肯定懂得贾母的用意。我想此刻的薛家母女,心中一定是五味坛子都打倒了。

  第二出戏更精彩:张道士用了一个盘子作道具,把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盘子端出去让人观赏,又用盘子端回来一堆珍宝玩意儿。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外面人多手杂,如没有预先安排好,贾母能让他端出去冒风险吗?在那堆东西里,贾母看到其他东西都没说什么,唯独一看见金麒麟,就说:“这东西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特有意思的是,这时众多的观众演员纷纷抢了上来表演(不过,他们也是有感而发的)。宝钗首先抢答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刚说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马上紧跟道:“他这么往我们家里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一针见血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刻薄的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过头装作没听见。细细看看这段,再品品这味儿,你说精彩不精彩?

  在这出戏里,宝钗是被装进去了的演员。贾母怎么可能不知道湘云有个金麒麟嘛?只是那么故意一问,宝钗就上当了。我估计这时贾母正在心里说:我家早就有个带金麒麟的女孩,都还没说配不配的话,你个带锁的就配?就是金玉良缘?宝玉的话也打击人:湘云在我家住那么久,我也没看见他的金麒麟,言下之意,对你的金锁,我也视而不见;探春口直,“宝姐姐有心”,一下就点到了宝钗的五寸子,这已经很让宝钗不堪了,再加上林黛玉的话更刻薄,我想宝钗此刻已是坐如针锥,无地自容了。但又不敢走,只好头车一边装聋作哑了。宝钗是这样,薛姨妈在一傍难道又好受吗?在这两出贾母导演的戏中,没见到老薛婆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估计她最大的感受就是:今天真不该来,遭贾母带到深沟里去了。我也相信她很快就会把这种感受传递给王夫人的。: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2

  红楼里每个人都是那时受伤害的人,所谓: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雪芹先生不会只是想写写“ 往年人事伤心外”,空做感怀旧人旧事而已。管他人事如梦,世事如梦,说到底,按照《红楼梦》的说法,凡人在人世间走一遭,只不过是做了一场梦罢了。人生的悲剧性早已注定,只剩下各种鲜活的人性在那个社会里扭曲挣扎而已。

  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红楼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体,悲剧的结尾更有艺术的高度,尽管太悲剧了中国人是受不了的。以黛玉为例:这世上每个人都有他的来龙去脉,每个人都有他的`酸甜苦辣。为什么黛玉却那样牵人衷肠,甚至有人心甘情愿为她而死呢?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原因很多,但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无疑是最首要的原因。她寄人篱下,处处要看人眼色,为了保护自己,她不得处处小心。她不允许自己的爱情里掺杂着一丝杂质,勇敢地追求“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诀”的境界,所以她的爱情之路从一开始就坎坷跌撞,直到后来含愤死去,用生命去祭爱情之魂。套用一句俗话: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悲剧就因为它的悲情,才能愈发的打动人。

  大观园女儿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悲至极,于繁华过尽之处,只剩下一片焦土。我在这里也给他们默默唱着挽歌。和现代社会相比较,不管在何时何地生活的人都有其不幸,有其大幸,所谓俗世沉浮,而结果大异,“亦有幸有不幸尔”,用在这里也许不大恰当,只求取其意。平心而论,我对红楼的体会感悟是很浅薄的,这里把有感而发的一些体会随意撷取一些,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期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3

  曹雪芹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以他所写的四大悲剧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而著名,而曹雪芹的一部经典之作中就有七百二十一个人物,曹雪芹历时20多年才完成这部巨作,在一部作品中,721个人物,各个都有鲜明的性格与典型事例,这使我不得不钦佩曹雪芹,但是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这部缺憾美的作品虽然结局仍待考察,但是曹雪芹的文学功底是无可厚非的`。

  曹雪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例如:林黛玉入贾府一回,刻画的凤辣子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泼辣豪爽的性格十分鲜明,这也为后文与贾琏吵架埋下伏笔;宝钗为逃难进贾府,充分体现了温柔贤惠,能说会道的性格特点。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性格刚烈,宁死不辱,忠贞不渝,因未婚夫误解而以死明志的尤三姐,书中刻画她则更多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虽是书中的一个小人物,但与她的姐姐尤二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是一母所生,但尤二姐攀附权贵,爱慕虚荣,贪婪,致使最后吞金自杀。

  《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无时无刻而不再进行着鲜明的对比,其中不乏德高望重,掌权的贾母,又不乏泼辣直率,为权势不择手段的王熙凤,乃至伶牙俐齿,同样心狠手辣的萍儿。这些都是《红楼梦》中有血有肉的角色。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4

  贾探春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湘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王熙凤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宝钗,李纨等人主持家务,此期间,探春查看家中大小账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她虽为妾生,但处处要求自己的主子身份,为了得到平等的地位,她不得不与自己的生母赵姨娘割断“天然脐带”,与正室夫人王夫人接上一条“人工脐带”。她不认自己的亲舅舅,却满口叫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为舅舅。其实探春很无奈,在这个“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她不得不这样。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5

  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很喜欢研究林黛玉这个人物。多愁善感使得她极具才华,放在现代,她将是卓越的文艺工作者。但仔细品品她的言行,她有很多思维的认知错误,使得她产生了错误想法,陷入在受害者心态中不能自拔,委屈、小心眼、闷闷不乐、忧郁,生活怎么能快乐呢?

  我以下面“送宫花”事件为案例分析林黛玉的几种典型认知错误。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薛姨妈有12支宫花,好心好意送给几位姑娘。王夫人劝她都留给她女儿宝钗,薛姨妈自知宝钗不喜爱花儿粉儿,请周瑞家的送给其他姑娘,迎春、探春、惜春和黛玉各两支,凤姐四支。周瑞家的因为顺路,先送给了迎春探春,收到后两人停止了下棋,表示感谢;惜春和尼姑在玩,开了玩笑也请丫鬟收下宫花。之后给了平儿四支转交凤姐,最后去给黛玉送了宫花。黛玉有那么多选择, “谢谢薛姨妈惦记”“谢谢您送花过来”……黛玉偏偏说了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其一,黛玉在并不知道事实的情况下添加了自己的故事:别人把不要的东西给自己。这犯了典型的“读心术(Mind-reading)”错误。她忿忿不平,却没有和周瑞的家确认下事实,“是因为别人挑剩下的花才给我吗?”而周瑞家的也许会说,“这些花都是相似的,没分别,先送给了顺路的人。如果你这么介意,以后就第一个送给你。”从而转变林黛玉看问题的视角。但林黛玉偏偏自己认定了一个自己版本的事实,不沟通,生闷气,她能开心吗?

  其二,黛玉认为有了好东西,她就应该首先得到它,这犯了“应该”句式(Shouldy)的错误。为什么林黛玉就一定要第一个得到花儿呢?为什么不是宝钗,三春姑娘?只要别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期待做事情,她就先生气。可是每个人都拥有自由意志,别人为什么要按照她的想法做事呢?林黛玉怀有一种对于“公平”的执着,只要认为是不公平就生气。如果怀着同样的心态,惜春、平儿也要嚷嚷,“为什么这花不先给我?”。宝钗也可以嚷嚷,“为什么没有问我,就不给我留花?”。薛姨妈也可以很委屈,她的一片心意被黛玉误解,她还有理由生气呢,以后有花还会送给黛玉吗?

  其三,林黛玉过度关注了消极信息,犯了“心里过滤(Filtering)”的错误。在一件事情中她只挑负面的细节,却忽视了积极的一面。一共12支花,分给了5个人,那么很多姑娘都没有得到花,她是那个得到的人,却在挑剔,她是最后一个得到的。换一种心态,她可以想,“薛姨妈没有把花儿留给自家女儿和其他姑娘,却留给了我,我真是得感谢她。”如果是个盲目乐观的人,“我一定是最幸运的人,最好的花儿才会被保留到最后给我。”有时候,何妨一点儿盲目的积极呢?

  其四,书中未明确提及,但林黛玉也很有可能犯的错误,是“贴标签(Labeling)”。她可能会认为薛姨妈或者周瑞家的“看人下菜碟”,产生怨言,却忘记了她们大部分时候都很友好。在生活中,“窝囊废”“蠢货”等等对人贴标签的做法只能推远人和人的.距离,引发人和人之间的恶战。如果林黛玉能够分清楚“人的行为”和“人的本质”,她也可以想,“这次的花即使最后给了我,就算这是我生气的行为,但也只是这一次,完全不妨碍她们平素对我不错的。”

  这几种认知错误是导致人生气、忿恨、抱怨的几种典型想法。大家会笑黛玉刻薄,却不一定意识到这些认知错误和自身的关系。其实只要留心,这些认知错误在生活中,电视剧剧情中随处可见。

  在日常生活中,与爱人、孩子、父母、朋友、同事等等人际关系中,你是否有给任何人“贴标签”,只因为偶发的行为,就将对对方的判断提升至人格层面?

  是否只关注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常常念叨,却忽视了大部分时候他们都还不错?

  是否认为他们应该像自己所设定的规则一样行事,如果他们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生气愤怒?

  是否没有搞清楚事实,不了解真相也不沟通就对他人下判断?

  ……

  如果你曾经做过上述的行为,就无需笑话黛玉,在某种程度上,你也犯了林黛玉的认知错误。

  如果黛玉能够辨析出自己想法中的认知错误,她应该会成为另外一个人。而如果能够识别我们想法中这些不符合现实的部分,扭转认知错误,我们也会减少情绪波动,更少生气,生活更加愉悦。

  为什么林妹妹有这些认知错误呢?可能因为自身患病,疾病本身的疼痛令她不能愉快。而由于不良的情绪也会影响人的想法,故而产生出种种错误的念想;或者由于基因的缘故,她本身比其他人更容易不开心;又或者她自幼丧母,父亲大概忙于公务,疏忽了对她情绪上的照顾,而她的老师也没有关照到她的情绪问题……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林妹妹似的行为或话语,我们首先可能会本能不愉快,但接下来应当认识到,这都是认知错误在作怪,林妹妹需要的是一次思维范式转变。无论为什么产生了认知错误,我们都需要看到,我们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去转变自己的思维范式,改变认知错误,或者帮助我们最珍视的那些人看到他们的思维错误,愉快生活。

  当然了,也许有些人就是得保留着这些扭曲和极端才能够创造美,为全人类做贡献,那就任由他去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6

  英莲,人如其名,应为人所怜。

  她幼时生得粉装玉琢,被路过的一僧一道说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后来,果真应验了此说。她原是个乡宦之女,本是衣食无忧、受人怜爱,却在元宵佳节因霍启的疏忽被骗子拐走当作买卖的筹码。此为英莲之有命无运。

  当英莲被买入薛府时,改名为了“香菱”。香菱随薛姨妈和宝钗刚入贾府时,周瑞家的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哪里呢?今年十几了?本是哪里人?”香菱听问,摇头说:“不记得了。”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不记得了”,体现了她因自幼被拐,无缘于父母亲人疼爱,甚至是记不起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身世也毫不知情之悲。

  当然,香菱的一生也不全是灰暗。香菱在贾府大观园时,还有学诗这一值得回忆的时光。当作为师傅的林黛玉发现她的诗“措辞不雅”时,香菱“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站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甚至是“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满心中还是想诗”。从这里,我更能感受到香菱对诗之执着。

  而“秋菱”一名,是有着盗跖性气的夏金桂所要求改的,“秋”字别有一番风味,给人一种萧瑟、哀颓的感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秋菱正走向人生的终结。她不断地被夏金桂设计陷害,被薛蟠虐打。此又为英莲之无运无命。

  无论是英莲,香菱,还是秋菱,最终都逃脱不了以一首悲曲了结一生。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7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他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近家里姐妹和丫鬟;他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蒋玉菡、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可是到头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他所欣赏的女子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唬得他疯疯傻傻。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青埂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宝玉由于从小在丫鬟姐妹们的身边游荡,很喜欢女儿,而不喜欢男人。贾宝玉是一个女儿尊贵洁净神力论者,“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是宝玉的名言他将女儿神圣化,说“女儿”两字比佛教的`阿弥陀佛和道教的元始天尊这两个宝号还尊贵无比,不许手下小厮随便乱说,否则凿牙穿腮,他读书时须得两个女儿陪着才认得字。每当他被打疼痛之时,他便姐姐”“妹妹”地乱叫,说这样叫了以后便不痛了,女儿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因此,宝玉喜爱女儿,日夜同她们厮混在一起。

  宝玉跟女儿们之间也是发生了各种事情。就说宝玉与黛玉的凄美爱恋,这是红楼梦里面的一大重头戏。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为木;宝玉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口中衔玉而生,而玉是女娲娘娘补天所余的一块石头,为石,所以有“木石前盟”之说。《红楼梦》曲子“终身误”中曾借宝玉之口唱道,“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足可见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人可比,但宝黛两人最后仍是落得个劳燕分飞终成空的下场。宝玉与黛玉是知己,两人之间的爱是诚挚和深厚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方旧手帕都可以心领神会,可谓是灵魂伴侣,真正达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

  宝黛两人是自由恋爱,对于两百多年前的他们来说,是公然违反伦理道德的,是大逆不道的,这也正是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他们的爱情不能修成正果是必然的。不管两人彼此之间爱得有多深,在当时都是不可能被社会和家庭所允许并认可的,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分手的悲剧。他们的爱恋已经触碰了道德的底线与根基,作为名门望族的贾氏家族,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家族利益发生尖锐的对立,因而为家族统治者所不容。宝黛爱情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黛玉泪尽而逝,宝玉在家庭操控下还是与薛宝钗结了婚。

  在结局宝玉出家做了和尚。各个角色死的死,惨的惨,出家的出家,贾府没落了。

  作者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8

  细细品读红楼,看他们如棋盘般的人生走到残局。花落人亡,红楼梦段,曾经的荣华富贵被时光的青苔缓缓淹没只留下无尽的遗憾。

  《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不得不被曹雪芹的文笔所折服,可谓一滴水照见太阳,半辫花描绘世界。在这个大家族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宝玉,宝钗,黛玉,三人的爱情纠葛,我听过最动听的情话就是“这个妹妹我见过”。

  在当时的社会三,人的爱情是在长辈的操控下的,记得凤姐将暹罗国进贡的茶叶赠与姐妹们,并问大家怎么样,宝钗说味道轻,其他人也说茶一般,唯有黛玉说好喝,宝玉听了便要将他的茶送与黛玉,但凤姐说,她要送并与黛玉开玩笑:“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从凤姐的话中不难看出贾母希望二玉成家的心思。

  王夫人是中意金玉良缘的,她对宝钗则是满意的,尽管元妃省亲时对二人的评价相同——“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娇花软玉一般。”这是对二人“貌”的评价。作诗之后,元春说;“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这是对二人“才”的评价。可是元妃端午节时赐的东西,只有宝玉和宝钗是一样的,这也表明了元妃的立场,且让贾母无话可说。

  在这种多数人都支持金玉良缘的情况下,黛玉却深得我的喜欢。黛玉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从她进入贾府,到与宝玉相爱,最后早早夭亡,泪逝而尽。不过这也许也是一件好事,她没有经历贾府后来的衰败。

  黛玉是个敏感的女子,他的性格就像猕猴桃,外面是很不起眼的褐色果皮和浑身的毛刺。但剥开果皮,里面却是颜色晶莹味道鲜美的果肉,这里面的内容才是黛玉性格的实质。她常常会使一些小性,记得周瑞家的送宫花,黛玉冷笑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锐家的听了,一声不言语。对于寄人篱下的黛玉来说,感情既敏感又脆弱,此时她并不在乎这花有多高的价值,她在乎的'是自己在贾府众人眼中的地位是不是遭到贬低,说到底还是心中的自卑感需要一种外在的强势和自尊心去维护与捍卫。

  黛玉是个很少有等级观念的人,她怜恤下人,对香菱等丫头均是平等的,“黛玉正在情思萦逗,缠绵固结之时,忽然有人从背后击了一掌,回头看,不是别人,却是香菱。而香菱想学诗,黛玉毛遂自荐做老师,甘愿为香菱效劳,完全是情同姐妹。就连大观园里人人厌恶的赵姨娘,她也没有另眼相待,赵姨娘前来拜访,黛玉忙赔笑让座,说难得姨娘着想,怪冷的,亲自到来,又命人倒茶。

  黛玉是个聪慧的女子,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元春省亲时,宝玉被作诗难住,完工在一旁的黛玉看到后,急忙又作一首赐予宝玉,获得元妃和称赞。史湘云入社后,请大家吃蟹赏菊时,大家纷纷题诗,黛玉先是从容不迫,最后时辰挥就一首,一举夺下“花魁的称号。

  黛玉在封建制度下向往着自由恋爱,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她对爱情执着却不乏真诚,对世俗不屑一顾,令她显得更加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如同一株芙蓉,在当时的社会傲然挺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9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喜欢扑在书堆里的感觉,嗅着淡淡的墨水香,仿佛亲临了书中的境界。我喜欢外国的短篇小说,也青睐中国的古典巨著。曾多次梦回红楼,让我感激万分。

  《红楼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书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我认为名《红楼梦》之最也。

  我最欣赏的是此书中描写人物的手法,作者将闺中秀女无一不叙述得详略得体,内外兼中,无一疏漏之处。譬如,在描写王熙凤出场时,文笔就非常巧妙,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衬托出王熙凤的大大咧咧,也表现了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勾勒她的外表时,“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眉梢,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从面部到身材的'刻化,充分显现出她的刁钻狡黠,谄上欺下。

  又如,在林黛玉第一次与宝玉见面时,作者是这样叙述的:“泪光点点,娇喘嫩嫩。娴静时如娇艳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委婉的表现出她的美丽绝伦,聪慧灵秀,体弱多病。

  从头到尾,作者把贾府的上上下下都描绘得十分详细,连一个小丫头也不放弃对于她的笔墨。在描写黛玉和宝玉初次见面时,文笔更是清新秀丽,焕然一新。在这一段,作者还用了反复的手法,如宝玉看到黛玉是就想:“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在后来跟黛玉说话时,又说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样的反复描写,从侧面反映了林妹妹和宝哥哥的缘分,好似这段情缘前世就已经注定了;另一方面也为下文作者叙写他们的感情做了铺垫。

  我十分欣赏曹雪芹的文学涵养,他的写作风格焕发着一种自然的气息,十分华实,十分到位。

  看了《红楼梦》,我也摘抄了不少名句。从中学到了不少描写人物的手法。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10

   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所以,《红楼梦》的悲剧美,才会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悲痛,和无法自拔的深深陷入。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11

  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考试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12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共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黛玉的'疑问,侧面描写出了王熙凤在家中地位非同一般。

  头上戴着束发嵌玉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一大串的外貌描写,对于主角描写极为详细,详略分明。

  第三章写了贾雨村官复原职,林黛玉初进大观园。

  通过一连串的语言,动作,刻画了王熙凤虚伪,玲珑见风使舵的形象。

  林黛玉谢绝邢夫人的挽留,不仅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感激,表明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处事处处留心,言行小心谨慎。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13

  “侬今葬花笑人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而我也被这句话中所体现的悲凉和伤感深深吸引。

  古往今来,不少名家大作被世人传颂,但没有一本书像《红楼梦》这样将我深深吸引住。

  初读红楼,是稚嫩,是无知。我只看到了宝玉的轻浮,黛玉的柔弱,宝钗的宽厚,王熙凤的小家子气还有其他人物的尔虞我诈。我单纯的以为这本书,只是记载了贾氏一家的兴衰史。于是,我将它弃在了书架上。

  时隔几年,再读红楼,我拂去书上的细尘,慢慢品读。这一回,我看见了宝黛之间的凄美爱情,看见了作者的煞费心机。作者在写书时将人名、地名、物名全部都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好比如贾宝玉在大荒山无稽崖上的青埂峰上开始了“荒诞无稽”的“假宝玉”生活;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原应叹息”;王熙凤最终“亡西风”;潇湘馆中黛玉“消香”,怡红院中宝玉“遗红怨”等等都透露出了人物的悲凉结局。且作者曹雪芹也在四大家族“贾、史、王、薛”中说明了是“假史枉写”并透露出《红楼梦》这部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核心的小说是一部“家亡血史”。并且,红楼梦中诗词含量惊人!黛玉的葬花吟更是经典著作。从此,我对红楼爱不释手。

  现在,我每次拿起这本书,都带着对作者深深的敬佩和对这本书的欣赏,它使我看到了创作的巅峰所在。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红楼梦始于言情终于言情而不止于言情,不错的,它记载了对当时社会的披露;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更不错的,它的所有都值得我们欣赏。

  如今,再拿起红楼,扑鼻而来的,是饱含着深刻思想和醉人感伤的淡淡书香,我已沉醉其中。

  红楼梦读书笔记 篇14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题记

  红楼梦一梦古往今来,赚得了多少叹息,多少惆怅,可是又有谁读懂了曹雪芹背后的凄凉,午夜梦回他是否会想起自己的年少,想起那大观园的喜怒哀乐,然后轻轻一声叹息,面上平静如初,实则内心百般波澜。

  有友人问我,在这本书中你认为曹雪芹更偏爱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轻笑不语,其实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不过是那颗顽石命中的一片浮云,片刻间便烟消云散,干净的不留下一丝痕迹,无论当初发生了什么,都是对的,可如果一旦结束便真的是结束了。

  都说红楼梦最著名的便是那一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呀!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了作者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荒唐”不仅指作者在书中引出了“炼石补天”“青埂峰”等荒唐故事,而是指出全书描写的当时社会的腐朽,残酷,互相倾轧以至于走向灭亡的道路。这书不仅是曹雪芹对而是生活的迫忆,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讽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作者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时济世,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做诗人”的慷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便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当时那个黑暗卑劣的社会不相融,那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排斥他。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解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语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挽歌。

  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本书。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百年后世人对红楼梦可谓是褒贬不一,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是无论怎样,认识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要有辩证统一的眼光,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但《红楼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07-25

红楼梦读书笔记07-19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2-15

红楼梦读书笔记06-27

红楼梦读书笔记【经典】01-12

《红楼梦》读书笔记12-12

《红楼梦》读书笔记10-21

名著红楼梦读书笔记07-18

【推荐】《红楼梦》读书笔记12-04

(热)红楼梦读书笔记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