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29 14:24: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

  《安塞腰鼓》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有丰富的资源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安塞腰鼓》是新时期的经典课文,他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多学科融合,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

  一、教学思想的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带有诗情画意的散文,这种诗情是从黄土高原生长出来的,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又是从高原上“一群毛腾腾的后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充满生命的力量。

  语文学科它的工具性比较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特点,教学学生识文解字,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在课堂上只讲语文知识,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我们还要深挖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看看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教学中有音乐舞蹈的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有史地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明史鉴,晓天下,语文教学中有理化的融合可以让学生精准理性有逻辑的分析判断事物,多学科的融合,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可以增长见识,达到所有科目同步提高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反思

  《安塞腰鼓》一篇地域性很强的一篇文章,在设计之前,认真研读教材,查找资料,依据教师用书的参考建议,采用多种方式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课前让学生搜集安塞腰鼓的视频,安塞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安塞腰鼓有关的歌曲等,为上课做准备。

  导入的时候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欣赏安塞腰鼓集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大型表演,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做了详细的介绍:“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 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课中当学生问道“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才能生养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呢?”用地理知识来给学生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可以说只有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能生出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只有厚重的黄土,才有西北高原的汉子们,学生们对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的结尾播放: 李政飞演唱 ,孟海平作词 ,孟海平作曲的《吉祥腰鼓》 ,在音乐的激荡中,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再次显现出来,也把本课推向高潮,学生在欣赏中结束本课,余味悠长。

  三、教学过程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主题,由于诵读时间过多,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偏重朗读,导致后面分析课文不细,也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余地,在学科融合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缺乏,资料有限,虽然有其他学科的融合,但对深度融合欠缺,甚至是生搬硬套,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把握好量,导致重难点没有凸显出来。

  四、改进措施

  1、人文性和工具性极强的语文学科,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是不是有点强学科所难,但是受课题的约束,我们不得不融入其他学科,但怎么融入,怎么衔接的融入,怎么有机的嵌入,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思考。

  2、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要探讨,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从那些方面入手,安塞腰鼓就是让学生学习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习安塞腰鼓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进一步了解安塞腰鼓、黄土高原、西北汉子,学习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安塞腰鼓,在诵读中感受,在欣赏中审美,所以我要多角度,多方式,多思维恰如其分的融入其他学科,很好的的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

  一篇文章,却融合了地理、音乐,舞蹈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让不仅学会了本课的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了地理和音乐等方面的的知识,受益匪浅。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2

  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安塞腰鼓》,循着安塞腰鼓给我们的感觉,朗读着品味着,学习着排比句。今天,我们又回归整体,由“表演前的静”读到“表演时的闹”到“鼓声停息后的静”。再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来读第二部分内容,学习其反复手法:师生、男女生配合读,说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了解表现安塞腰鼓的四个方面后,再引导学生探究:这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感情是不是相同?仔细品读,大家发现作者在反复中表达的感情是层层深入的:赞叹——震撼——敬贺——沉醉。

  此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仅仅是在赞颂安塞腰鼓的无穷魅力吗?由鼓及人,学生找出了写击鼓后生的词。我在黑板上写下了:黄土高原、击鼓后生、安塞腰鼓。什么样的黄土高原呢?与我们这儿比较一下,学生说出了环境的`恶劣:荒无人烟、寸草不生、飞沙走石。大家一起想象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这样的人民击出了这样的腰鼓。我让他们比较“搏击”与“敲”有什么不同。学生埋头读第十二自然段,我启发:他们是在用什么与什么搏击?学生们纷纷举起手:他们用不屈的意志与恶劣的环境、厄运搏击。正因为“搏击”才有“鸡啼”,两相联系,学生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明天”。

  最后我总结道:“安塞腰鼓气势磅礴,惊心动魄,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天下第一的仅仅是腰鼓吗?”学生们更深刻地领会到,陕北人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精神。

  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和拓展,深入作者内心世界,从心里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学习,从浅层到达了深度,有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提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她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放、热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如何让学生走进这篇激情四溢的散文所叙写的动人场景中,感受安塞腰鼓别具一格、涨溢活力的精湛艺术,与作者感同身受呢?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腰鼓这种打击乐器并不熟悉,腰鼓舞这种民间舞蹈也不常见,所以,我先利用相关资源,让学生得到比较直观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回顾曾经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有关镜头;邀请会跳腰鼓舞的人表演一段;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在全班交流;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给学生看。有了这些课外资源的铺垫和分享,学生再来阅读课文,就容易入境了。

  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贯穿全文的句子,帮学生梳理一下课文的脉络,然后围绕“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几个方面展开教学。作为一抒情散文,文中有许多词语都较难理解,如果割裂开来,脱离课文语境进行教学,效果不一定理想,所以我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抓住重点进行理解,如“隆隆、隆隆、隆隆”一句,三个“隆隆”连续出现,学生易读成降调,那么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的`气势就很难表现出来,我指导学生用升调来读,而一声比一声延长,很好的表现了当时火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也很快被激发出来。

  另外,课文中有许多的排比、比喻,词语活用较多,内涵深刻,较难理解,运用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的方法,效果也不错。

  通过读,明显感觉到学生有激情了,回答踊跃了,教师不自觉的也和学生融为一体,互动性显著增强,学生真正从字里行间领略到了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4

  今天上午的《安塞腰鼓》一课是我来聚源路小学后上的第一节公开课,说句实话,我对这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太大的信心,因为我发现这些孩子在正式的场合没有信心和勇气展示自己的才华,在那么多的听课老师面前很容易表现出胆怯的样子,虽然我在上课之前给孩子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是没有摆脱孩子们的畏惧心理,我想这可能与他们自己平时的听课习惯有关,也可能与自己对回答问题没有把握有关,也可能与老师的引导有关。总之,我感觉这节课上完之后,觉得收获不少,但同时也有些遗憾。

  我不曾记得有谁曾经说过上课不要刻意追求十全十美,要依据学生的学情,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想也是如此,如果想面面俱到,到了最后却是面面都不到。细细回味一下,从课的设计,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我都经过了细心的考虑,认真地研究,甚至孩子们能说什么,哪个问题能回答上来,哪个问题回答不上来,哪个问题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得到答案,我都分析过,斟酌过。新的课程标准说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节课上也体现了出来。上完这节课后,我当时的思绪有点乱,冷静之后想一想,剪剪紊乱的思路,感觉收获有如下几点:一,这节课思路比较清晰,几个大的板块很明显,让听课的老师都能够听明白(课前活动,播放歌曲导入新课,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情分析课文内容,在理解中训练朗读,写安塞腰鼓的`广告语),孩子们也能够跟随问题的思路去走。二,孩子们的讨论很热烈,我巡看了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他们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了研究和讨论。三,有几个孩子的发言很有创新,比如有个姚洁琼她很干脆的给前面的一个同学纠正了一个词,并换了个很恰当的词亢奋,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很赞赏。还有个同学,他的回答话语里有我认为……我很高兴,其实每个孩子就应该有他自己的观点,老师再加以巧妙的点拨就行了。四、我知道了今后在上课时如何驾驭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那就是给他们鼓励,给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一节公开课上过之后,有时候失去的和遗憾的也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和最美丽的不足。一、由于今天早上升旗,上课时间晚了点,下课时间早了点,老师们到三十分钟的时候就离开了,这多少对我有点影响,所以本节课的时间明显不足。二、孩子们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课前能让学生唱会《黄土高坡》,可能开始的时候气氛就渲染起来了,我觉得孩子们还是没有在课堂上完全放开,这一点我今后应该给他们凝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不管说什么,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三、读得少,这样有激情的文章应该让孩子们多读读,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四、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有的孩子一节课一次都没有举手,有的很多次举手发言,让老师不明白这节课有的孩子懂了没有。我真的希望这节课能给我五十分钟的时间,我想那时的课会比这时的课更精彩。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上课也是一样,不管课上的好还是不好,都是一种收获,都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都能成为进步的阶梯,我希望自己再次进步。希望领导和老师们给与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谢谢各位!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5

  《安塞腰鼓》一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

  虽然前几年有教这篇文章的一点经验,但是还是和其他老师有同感,觉得不好教,也有点胆怯,所以课前也做足了功课,精心备了课。文中四处提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所以,我就决定从“好一个安塞腰鼓”着手,层层深入!我先让学生找出这四句重复的话,然后引领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好”在哪里。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引领学生疏通了课文脉络,为后面更深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到安塞腰鼓舞姿强健、响声沉重、力量震撼人心,将文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一疏通,学生就不觉得这篇文章有多么难理解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品词析句。文中有不少比喻句和排比句,也有一些值得理解的关键句子,我主要采用反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通过集体讨论和我的引导,逐步理解。

  总体来说,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可分析的点较多,较之前面的课文稍微深奥了些。不过,正因为有了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品读、欣赏能力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6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听朗诵录音,每一次观看视频、图片,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我确定,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而这些声光画面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想,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给予前期渲染,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基于这样的思索,我准备在课堂上给他们听陕北民歌,感知黄土高原的风格;看腰鼓表演片断,感受安塞腰鼓火烈壮阔的'气势;听课文朗诵录音,品味文字的同时,渲染赞叹安塞腰鼓的情绪。从上课后反馈的情况看,这些教学手段的确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下课后,学生一致要求再放一遍视频,再听一遍录音,再唱一次歌曲。对黄土高原及其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安塞腰鼓所折射出的不屈不挠、强盛搏击的精神表示了强烈的认同。

  然而,教学中,由于如何对教学素材进行取舍的问题没有处理好,课堂上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前松后紧,朗读品味不充分!

  其实,这堂课的重点应该是在朗读文本,品味语言上。由于课前渲染铺垫时间过长(约15分钟),在重点环节的处理上,只能匆匆而就。我想,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压缩导入材料。而可删的素材是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及腰鼓表演片断一。

  有时候,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舍不得,“舍得”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技巧。不要说导入的素材可以“舍得”,即使是课文内容,如果对完成教学目标意义不大,又未尝不可以“舍得”呢?

  “舍得”是一种策略,一种教学意识,更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敢于舍,巧妙地舍,才会重点突出,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7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一篇课文,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对于不熟悉、不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我们这里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想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看腰鼓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跟随视频范读,反复朗读课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贯穿于文章始终的修辞、想象,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颂。

  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几处是较为成功的:

  一、情境创设。新课导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频,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学生一下子感觉安塞腰鼓近了。之后让学生聆听一段配乐朗读,随着诵读者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们感受着生命的激越,课堂氛围完全为腰鼓声所感染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扫除完生字新词的障碍后,我请学生们齐读课文。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朗读是多么的到位,哪段该平和,哪段该激昂,哪段该舒缓……简直可以用“声情并茂”来形容。我心中暗喜,一个教学目标达成了。恰当的情境,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化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

  二、 注重朗读。精读环节中,学习重点落在品味语句。学生自主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识别排比句、比喻句,品读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在朗读感知。通过朗读品味,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自主朗读品味中得到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然这堂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指导朗读这一环节,我的形式过于单一,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只停留于示范,而没有具体指导,效果不是很好!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内涵,确实也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真正理解的。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课文虽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了解传达给学生了。可是我却没有把握,学生真正领悟了多少。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8

  物换星移,迎来了本学期的教学研讨课。刚好讲到第三单元,觉得《轮椅上的霍金》不错,思想性强,内容也精彩,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奥妙无穷的宇宙和神秘莫测的黑洞。

  决定了课题,还没开始着手收集资料,一个早读却改变了我的初衷。那天早读,孩子们一直读到了第14课《安塞腰鼓》,没有谁的指导,可他们却读得有模有样,虽然说不上气势磅礴,却让我眼前一亮。

  我有点动摇了,便在班级内公开征求意见,孩子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选《安塞腰鼓》吧。”

  那么就选这篇吧,作为老师,应该培养他们的这份自主与自信。

  《安塞腰鼓》是陕西作家刘成章先生的抒情散文名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思想内涵丰厚。作者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她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粗犷、豪放、热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文章既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每一次诵读文本,每一次观看相关的视频、图片,每一次阅读相关的资料,我都被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生存状态深深折服。这些文字打动了我,这些人们的生存状态打动了我。我想,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能够给予足够的朗读指导及感情渲染上的铺垫,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课堂上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

  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目标,即:1、了解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环境及背景,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通过朗读,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3、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掌握散文阅读赏析的'基本方法。围绕这些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的实践:

  一、情境创设,走近腰鼓

  在教学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奔放、动感的画面渲染烘托出激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黄土高原人民生命的激越有力,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个性。在这样的情感渲染下,最后再以“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主旨句的回旋反复来升华主题,赞美黄土文化,赞美黄土高原人民与恶劣环境的搏击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自主评价,在补缺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

  3、情感与态度: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感知西北汉子的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体验、情境设缺

  (播放光盘,让学生观看南丰蜜桔节上的腰鼓表演和北方腰鼓表演片段,共3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两段腰鼓表演,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腰鼓表演很美,但我们家乡人打腰鼓就是没有北方腰鼓表演那么有力量。

  生2:后面那段北方的腰鼓表演,更有气势,场面更壮观。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上都有这类节目。在黄土高原,腰鼓表演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后,曾令无数人魂牵梦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

  二、缺口边缘、整体感知

  (学生听课文朗读带,脑海里想象表演画面)

  师:我们刚才听了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也可引用文中词句。(师板书这一填空题)

  生1:狂野奔放!

  生2:豪放!

  生3:元气淋漓、惊心动魄、热情奔放!

  师:他说了这么多!(生鼓掌,继续评价)

  生4:火烈的、没命的!

  生5:粗犷的、壮阔的!

  生6:雄浑激昂的、奇伟磅礴的!

  生7:排山倒海的、让人叹为观止的!

  ……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抓住关键词句灵活板书)

  师:刚才同学们评价的非常好!

  三、确立缺口、体验感知

  师:根据你所做的评价,你能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你观点的句子、段落吗?读出来!

  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些句子能体现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好像没有把这种激烈的气势读出来。

  师:那应怎样读?

  生:要读得急速高昂些!

  师:那你来读读看!(生读)

  部分学生:好像比前一个同学读得更有气势。

  师(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句):那你们想不想试读一下?

  (生点头,教师示意学生读)(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把安塞腰鼓的气势读出来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明显特征?

  生(齐):运用了排比。

  师:对!那你们具体说说这些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

  生(部分):从腰鼓表演的场面。

  生(另有部分):从火烈的狂舞。

  师:不错!是从火烈的舞蹈场面来突出这种气势。排比的语句还有很多,继续找,并说说作者的描绘角度。

  生:“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这是运用联想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生:“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是通过描写击鼓的后生来突出这气势。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这是从变幻的舞姿描写来突出这气势。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这是从鼓声的描写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

  师:说得非常好!本文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这种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层层递进。(师点头)

  生:增强语言气势。

  生: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生:有如江河一泄万里。

  师:都非常好!我常用一泄千里来形容,我们同学更厉害,会用一泄万里来形容排比句的气势。那大家一起来读读9、10、11节!

  (生齐读)(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节)

  师:那我们换用小组轮读的形式来读出这种气势!

  (三小组轮读)

  师:我们平时参加过类似的激烈竞赛活动有什么?

  生(部分):拔河比赛、跑步比赛…

  师:那你看到拔河比赛的紧张场面,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那绳子会不会被拉断!

  生:我会想到射箭的时候,就像箭在弦上,那快要射出的一刹那!

  生:那一阵阵加油声使我想起黄河的浪涛,奔向前方!

  生:使我想到狮子的吼叫!

  师:非常好!还有没有能体现这种气势的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写腰鼓表演的?看哪个同学“火眼金睛”,能快速找到并读出来!(气氛很热烈,很多学生举手)

  生:“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隆隆,隆隆,隆隆。”这三段鼓声的描写都能体现安塞腰鼓的强劲有力。

  生:她读得没力,不像打鼓。这也是从激越的鼓声来写腰鼓表演,但她没有把这种强劲读出来。(师请该生读,好像读出了气势)

  师:我们来读这三段,先女生读一段,再男生读一段,后男女生齐读一段。(生读)

  生:课文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

  生:不光是排比,排比还和反复相结合。

  师:很好!这里用反复和排比的手法,强调某种感情,使语言更有气势!

  生:那一定是强调了安塞腰鼓的强劲!

  师:(做个握拳动作)想想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靠的也是这么…(生齐:一股劲!)

  生: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苦难、太多束缚,但重新崛起,满怀豪情走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靠的就是这么一股充满力量的劲!

  师:他说得多好哇!(生鼓掌)

  生:排比还和对比相结合,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

  师:那我们男同学来体会一下这气势吧!(男生用深情赞颂的语调读)

  师:这腰鼓真让人如痴如醉,我们平时在情绪低落时有没有什么突然使你兴奋了?

  生:那一次我考差了,心情不好,但听到音乐我的心情好了很多。

  生:那一次我正感到无聊,路过娱乐厅,一听到“蹦的”的音乐,我热血沸腾,心情振奋!

  师:非常好!还有谁发表意见吗?

  生:有!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为什么都用这么短的句子进行排比?

  生:突出安塞腰鼓迅猛的节奏。

  生:营造激越的气氛。

  (分男女生轮读这几段)

  师:像这样短句还有?

  生:“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生:“隆隆,隆隆,隆隆”

  ……

  师:这里鼓借人威、人借鼓势,人已不再是单纯概念上的人,而是成了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引导学生读类似短句,体会它的使用效果)

  师: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师:好一个刘成章!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师板书)。

  生:壮观之美!(师在空白处上一行填“壮观”)

  师:还有吗?(学生好像不好表达)

  师:(提示)你看这鼓,没人去敲它,它会响吗?

  生:力量之美!

  师:那这力量来自何处?

  生:来自人!

  生:体现人的力量美。

  师:人是生命的载体,生命与力量合一。

  生(齐):体现生命力量之美!(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课文22至30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每一位听课教师!

  (生齐读这一部分内容)

  四、课外拓展、缺口延伸

  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豪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使我想起苏轼的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使我感受到江南江北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能体现生命力量之美的壮观场面,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

  (有的同学在想,有的在写)

  师:你可以快速仿写几句然后读出来,也可以“君子动口不动手”直接描述出来!

  生1:我来描述一下运动会上的壮观:骏马一样,是跑步的健将;大雁一样,是跳高的选手;猿猴一样,是机敏的篮球运动员;浪涛一样,是此起彼伏的加油声……

  生2:我来描述一下南丰蜜桔节上的壮观美:人们像潮水一样聚集到一起,从前面一排往后面看,简直是一个人海,人们像着了魔一样观看演出,每次精彩的节目过后总有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就像人海上空卷起一阵暴风雨……

  生3:我也来描述一下蜜桔节上的壮观气势:看到这热闹非凡的场面,使我想起了沙漠里的旋风;使我想起了平原上的疾风骤雨;使我想起了大海中的波涛汹涌……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美,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精美。课后,让我们用最新最美的语言来歌颂我们的祖国,赞美壮丽的人生,描绘美好的生活吧!

  (生鼓掌,下课!)

  【教后反思】

  通过参加竞赛和听取评委们的意见,我深深感到:只有通过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感悟出新的教学理念。

  我把两个有梯度的教学缺口:“ 的安塞腰鼓”和“安塞腰鼓体现一种 之美”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表现过程中去发现知识,进行开发性学习。更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跃过学习这一过程,直接进入发现,就这个过程来说,学习就是发现,发现就是学习。在引导发现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发展能力。注重了学生求异求新思维的开启。这样,一方面对接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要求,一方面凸现缺口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的课堂生命意识。

  我想,如果在这堂课上只是截取文中的某一、两部分来学习和发现,留下部分作为让学生课后学习和发展的缺口也许效果会更好,那样,学生思想上闪耀的智慧火花也会让我们老师备受鼓舞。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0

  教研工作的便利,使得教研员对新课程标准学得早,学得多,宣讲得也多。而市局组织的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将新课标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的机会,我更将这节课视为检验自己对新课标语文教育理念的理解感悟准确与否、深入与否的实践标尺。

  《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为了能很好地体现对话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由课文解析型模式向活动建构型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由问题式(设计琐碎问题若干,组织逐个击破,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知道答案)向话题式(提炼少量话题,组织讨论交流,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建构生成)转变。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三读之后的一写(广告创意),既体现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的教学原则,又由于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作情境,给了学生驰骋想像力的较大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不少学生作品宣传意象准确,语言简洁明快,构思富有创意,使本节课由于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而显得较为丰实。

  当然,由于我平时较少与学生相处,相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状况等的了解不够细致,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在学生作品评点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创意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

  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1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和力量之美。

  2、理解文中运用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三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

  上课时,先播放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同学们对安塞腰鼓有直观的感受,并且将自己的感受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对安塞腰鼓进行简要的介绍。带着这样的感触与了解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课文,即本次课的第二板块:读腰鼓。朗读完成之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点评,第三板块:品腰鼓。找出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其作用。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勾画,然后小组交流,并且讨论:你所勾画的语句或语段是怎样传达自己的感受的?(提示:可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等角度考虑)第四版块:悟腰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作者借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表达了对黄土高原人们那种奋发向上精神的赞颂以及对那种强大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美之情。最后,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描写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击缶而歌》的场面。体会并运用作者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教学中,展示视频很好地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对安塞腰鼓简练的介绍使得学生对其有所认识,加深印象。但在读腰鼓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先读课文,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读出节奏、重音,把握语速和语调。因为学生的朗读,没有涉及到作者写作意图的领悟,整个朗读过程学生表现热烈整个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学生只是会读但却并没有读懂,显得有些华而不实。其次,在品腰鼓的环节中,学生没有读懂,在勾画出传递自己感受的句子,去品味那份属于自己的感受时,语言就显得苍白所以这一环节有些遗憾。而且由于学生对句式等知识没有接触过,所以即使给出提示学生也很疑惑,以至于出现了短暂的冷场。所以这一环节应先给出示例,以便让学生有所参考,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很多。学生的仿写环节,由于有了对安塞腰鼓宏大场面的感受,学生在看到由2008个击缶队员表现的同样盛大、壮观的《击缶而歌》时,很容易被感染。挑一两个句子或一段话仿写,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因此这一环节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总而言之,这节课一个课时完成以上三个学习目标有些紧张,前两个基本达成,但第三个目标由于时间紧凑,没有很好的完成,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属于安塞腰鼓和黄土高原人民的精神。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2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澎湃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丰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出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扮演,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澎湃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身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只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同学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同学充沛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同学得到充沛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沛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同学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同学的审美能力。

  2、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

  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同学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的安塞腰鼓”让同学整体感知课文。在同学看完精彩的腰鼓扮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同学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读:

  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竞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竞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澎湃,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也充沛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缺乏之处:

  1、这节课缺乏的是教师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有待于挖掘和拓宽;同学在某些环节表示不够到位。

  2、教师的板书设计较凌乱,书写不够规范。

  3、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时弥补,不时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3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

  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的安塞腰鼓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读:

  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比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比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这节课不足的是教师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有待于挖掘和拓宽;学生在某些环节表现不够到位。

  2、教师的板书设计较凌乱,书写不够规范。

  3、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4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注重对话意识

  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对话。除此,我还设计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环节,不同的读者对《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让学生思考,理解,探究,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 注重问题设计

  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在教学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这一环节,提问:你比较倾向于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选择,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时偏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如:有学生赏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句话时,她的答案完美无缺,我很欣然,其实这答案是教学资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不沉湎于这个完美的答案,而提问一下他是怎样理解的这个思考过程,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更实在,更有味。

  2、 问题设计有待推敲

  在朗读和品味这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两个问题是:①你认为哪几个段落比较精彩,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②你最喜欢的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其实有重复,一般来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应该把两个问题合并为:哪些段落你最喜欢,用你认为恰当的情绪和节奏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 缺乏追问艺术

  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老师缺乏追问的艺术,而平淡了不少。如一个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总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进步,这堂课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不断改进。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想象奇伟,意境雄浑。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在设计时,我采用“学、展、练”教学模式,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朗读。

  一、在组织教学中,采用了简约的设计思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二、在教学实施中,借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

  学生对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课的开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让学生感性认识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文本,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积淀。

  三、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学、展、练”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整个课堂分成了两个板块:板块一:创设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块二:感情朗读,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个板块中都设计了“学”和“展”的环节。在板块一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几次,组内交流说说好在哪里,然后在组内交流展示。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很容易找到并做了准确的回答。在板块二中,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 小组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说出并读出安塞腰鼓的美,让大家感受到它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展示,我还给了学生提示:例如: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在展示环节中,各组发挥小组智慧,采用了男女读、引读、齐读、组间赛读、挑战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过朗读展示在大家眼前。

  “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完成“学、展”环节后,我根据这课语言优美的特点,设计了小练笔:以“好一个韵律绳操!”为中心句,以我们的大课间活动“韵律绳操”为内容对个人或场面进行描写。(可以采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这个设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可在学生练习中,只有极少的部分学生写出了一段话,看来,对学生平时习作训练的太少了。

  透过这一节课,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在语文课中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把“读”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有效的手段,同时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学习写作。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5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对照生态课堂的要求,本课中教学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有差别,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生间互评,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