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叹为观止”、 “茂腾腾”的意思。
3、背诵课文12——16段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孩子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从文字中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壮阔,体会文章的节奏美。
教学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学准备:
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读通全文。初步感知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交流了解有关安塞腰鼓的相关资料。
3、学习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4、学习鼓响前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鼓响前,蓄势而待起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将文章分成哪几部分内容,分别是文章的哪几节?
3、我们已经学习了鼓响之前的内容,一起来读一读。(出示PPT)
二、览全文,一叶而知秋
1、快速浏览课文,文章几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请你划下来,读一读。
2、出示这四句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
[设计意图:由全文的整体感知,将文章细分为三大段,再将重点段细划为四个部分。在教学中,有意地渗透段的意识给学生,训练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三、鼓声起,沙场秋点兵
(一)场面壮阔
[这一环节,训练点重点放在析句方面。以重点句为抓手,指导体会,再由朗读来感悟安塞腰鼓的场面壮阔、火烈。]
1、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先看第一部分。指名读
2、出示重点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A、指名读。指导朗读。
B、这个句子还可以说:急促的鼓点像( );飞扬的流苏像( );蹦跳的脚步像( );闪烁的瞳仁像( );强健的风姿像( )。
出示对比这两个句子。
C、作者为什么要反过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倒装句,强调的作用。)
(概括板书:场面壮阔。)这样壮阔的场面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D、再指名读,齐读。
E、教师引读过度:这安塞腰鼓是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啊)!
3、重点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燃烧的火花,飞溅的瀑布)(设计意图:把抽象的感觉具象化,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安塞腰鼓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鼓声震憾
[设计意图:仿说练习的设计,旨在一方面可以说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一方面想象仿说,可以将作者的感受内化,将学生带入文章描写的意境。在积累优美的句式的同时,加深体会课文内容。]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概括这一小节的内容。(声音震憾)
3、指导朗读
4、出示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拓展学生的思维,便于下面的想象练习。
4、填空练习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 ),( )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 )。
先把课文中的内容说一说。鼓声还能碰撞在什么地方?照样子再说一说。
5、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6、安塞腰鼓,它的声音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慨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鼓者强健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理解重点词语。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认识]
1、出示句子读
2、重点句: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指导朗读这句话。搏击的理解。怎么急速?大起大落什么意思,你做一做动作。这是惊心动魄的搏击。配上鼓声再读。
你有什么感受?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啊?(朴实得像高粱一样的后生,充满着力量的后生,鼓起来就忘记了一切的后生。)
结合内容理解“茂腾腾”
[联系前文理解词语,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加深印象,又帮助理解本句话。]
3、重点句“它使你惊异于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A、联系这句话,说说这还是一群怎样的后生。指名读。概括板书:鼓者强健
B、他们要证明什么?他们要证明——我们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生存着,而且生存得很好,很精彩!
C、是谁给了他们这样的力量?(黄土高原)
D、只有在黄土高原上生长起来的后生们才能有这样的力量,也只有黄土高原这样厚重的土地,才能承受这样的搏击。
E、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感叹——好一个高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舞姿火烈
[本环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优美词句的'积累。这一节本身就是对前三部分内容的一个总结。回读的设计旨在照应全文,既将文章很好地进行复习,又用以前的内容学习了新的段落。最后设计了背诵的指导,教给背诵的方法。]
1、出示文字第十五小节
2、安塞腰鼓还好在什么地方?(舞姿火烈)概括板书:舞姿火烈
3、联系内容,回读全文。
每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回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4、这美妙的舞姿美得到了极点,让人惊叹,这就是——叹为观止。
[设计意图:联系前文理解“叹为观止”,既是联系这一小节中的内容,又是联系整篇课文的内容。]
出示填空,运用刚才的方法自由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 ),使人( )。
5、这样的舞姿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惊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五)观看视频
[由直观的视频资料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更加深刻地理解内容,感受安塞腰鼓震憾人心的力量美。]
1、教师引读第十七小节。
2、(看视频)老师朗诵《安塞腰鼓》中的句子
四、鼓声止,无声胜有声。
[设计意图:在轰轰烈烈的视频结束后,耳畔似乎还回响着安塞腰鼓沉重的声音,教室会显得出奇地安静。教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以字幕的方式出示文章的最后一段。无声的字幕,此时,可能比有声的朗读更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1、以字幕方式出示文章第三段。
2、教师学生默读文字。
五、动手做,润物细无声。
1、教师总结: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还有许多民族艺术为世人所瞩目。
2、课后可以读一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了解有关黄土高原和民间艺术的知识,制作一张小报
板书设计:
好一个安塞腰鼓
场面壮阔声音震憾鼓者强健舞姿优美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背景资料;第二课时,重点语句赏析。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介绍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描写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文中语言铿锵有力、句式变化多样、修辞手法多样化、感情激烈奔涌。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感情。
2、 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感情充沛,有激情)。
三、学生读。
a) 现在请大家带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要放声朗读。
b) 刚才我范读了课文,大家也自由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出气势来。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文章)。
四、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五、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的发言和认真听讲,我认为本课我的两个教学目标都已达到:
1、学生认真朗读了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了文章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激烈喷涌的感情。
2、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而且效果很好。学生对浙江以外的世界了解的实在太少,因此对于外界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告诉学生陕西的风土人情时,往日吵闹的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在静静地、认真地听着,并且不时还做些记录。课后还到办公室询问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语文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泱泱中华、大千世界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徜徉,尽情地领略,使贫乏的内心世界变得充实、丰富起来。
【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0-02
《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06-16
部编版《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1-12
安塞腰鼓教案范文汇编八篇11-11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0-13
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7-11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08-21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教学设计09-28
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