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梅花岭记》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梅花岭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梅花岭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和难句
2、学习记叙为主,
3、有机结合抒情、议论的写法
4、学习史可法崇
5、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词语和难句2、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及流程学法点拨
一、二、三、自读提示,了解作者相关情况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再齐读全文自读练习
(1)给加点的词注音鲒埼亭()与城为殉()瞠目()呼麾下()神仙诡诞()蝉脱()(二)解释句中活用的词:
1、吾誓与城为殉()
2、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3、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4、与之有旧()
5、悟大光明法蝉脱()
(2)解释各组加点的词
1、江都围急()
2、忠烈持刀自裁()急呼麾下驱出()自有是言()
3、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为诸将所拥而行。
2、至小东门。
3、被执至南门。
4、无不泪如雨下。
5、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6、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翻译下列语句
督相史公知势不可为。
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入敌人之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四、内容理解
本文为何取名为《梅花岭记》?
根据表达方式,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段,属--------:第二部分-段,属-------、---------。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他的?
你认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附板书:
正面描述:立誓殉身、遗言认子、骂敌而死
记叙侧面烘托:传闻未死、托名举兵史可法的
反面对照:惶恐而问、狼狈不堪高大形象
(一生不如死,一虽死犹生)
议论批驳神仙之说画蛇添足
冒名之举更不必问史可法的
抒情立论忠烈之气常留天地
忠义之训圣贤家法伟大精神
忠烈面目宛然可遇
《梅花岭记》教案2
一、教学说明
安排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点拨引导检查落实,同时穿插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提高自读自求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学习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关键的文言字词以及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三、课文重难点
重点:记叙史可法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牺牲经过。
难点:文章末段议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性点拨
师:我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族入侵时,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明确:有抗击匈奴的霍去病,抵抗金人的岳飞、文天祥,打击倭寇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还有坚决抵抗清人入侵、最后不屈而死的史可法……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自然引出史可法)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梅花岭是史可法衣冠冢所在地,作者百年后登上梅花岭凭吊英烈,其文颂扬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清人入侵国难当头时,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点拨功能: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民族英雄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从而焕发起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2、整体性点拨
师:(指导学法①)
同学们学习文章,要学会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内容及其特点。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自读,要求读出声,给生字注音,然后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应该怎样整体把握。(学生边读边划,读完后由一个同学回答,不准确处让其他同学纠正。)
明确:文章记叙了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发表了作者的议论和看法。
师:那么从内容和表现手法看,文章可分几部分?(生答)
明确: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叙事实,包括前三节;第二部分是最后一节,为议论感慨。(板书)
记叙议论
[点拨功能:点拨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表现手法入手,居高临下地将文章一剖为二,起到了从宏观上整体驾驭文章的作用。]
3、重难点点拨
先解决重点记叙部分。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三自然节,大家认真听,帮助正音。(生读,另请其他同学给课本末注的重点字注音。)
殉xùn肇zhào殒yǔn恙huì麾huī
师:这三节分别记叙了史可法在围急、城陷及殉后的情况,请同学们按照板书要求有重点地口述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板书)
(在学生口述过程中,老师用概括的词语补充板书内容于后)
誓与城殉/拔刀自裁大骂而死/
传闻未死托忠烈名承畴大急
师:用一、二个词语概括史可法在围急、城陷时表现出来的精神。传闻未死、托忠烈名说明了什么?洪承畴是怎样的人?(生答,老师补充板书于后)忠义不屈视死如归/愿望影响/卑劣可耻
师: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回答不准确时,教师要相机点拨引导,然后补充板书于后。)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正反对比
师:(小结)通过上面记叙的内容,我们学习了史可法的崇高民族精神和气节。(指导学法②)阅读文言文,还要掌握重点词语的特殊用法和含义,下面提几个小问题,看看大家在阅读时是否注意了。(出示小黑板,由同学们协同完成。)
再解决难点议论部分。
师:集体朗读第四节,并请一位同学翻译。(由同学纠正读音和翻译不当的地方。补充注释:宛然,仿佛的意思。)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段议论的核心是什么?作者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四人一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老师板书。)
师: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正气,在我们今天看来,史可法“其气浩然”,“其气’俱体指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爱国精神,民族气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和发扬。
师:在作者的议论中,有哪些看法不可取?
讨论明确:圣贤家法,把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归结为圣贤的传统的道德准则,是错误的,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
[点拨功能:这是由整体教学进入文章局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深入研究和剖析文章,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求自得中品尝到亲自摘取知识之果的快乐。]
4、终结性点拨
引导学生总结两点:①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②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如何具体落实这种精神?(讨论略)
[点拨功能:这是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意义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站在时代高度,紧密联系现实和自身,使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
5、迁移性点拨
出示小黑板:“殉社稷(jì)只江北孤臣,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坏(póu)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师:这是史可法墓前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以梅花的高洁,象征并歌颂了史可法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时以身殉国的崇高民族气节。同学们富有激情地放声朗读三遍。(齐读,声音宏亮,感情激越)最后,课后每人创作一幅对联,可以赞颂史可法,也可以赞颂霍去病、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
[点拨功能:这是迁移训练,既强化了爱国主义情感,又锻炼了学生的仿写能力,同时又使教学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梅花岭记》教案】相关文章:
实用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三篇10-08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04-18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07-05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09-17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思06-25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10-22
梅花魂说课稿10-09
梅花小学作文08-17
《囚绿记》教案01-10
八达岭长城导游词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