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教案

时间:2023-03-07 11:38:15 教案 我要投稿

《孤独之旅》 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孤独之旅》 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孤独之旅》 教案

《孤独之旅》 教案1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当以对人物成长过程的分析和对故事的感悟为重点,并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教法上应当以讨论、感悟为主,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1.注意字词。

  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嬉闹掺杂,

  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乖巧给予

  2.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

  明确:这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有着完整的情节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认为有必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思考的角度,可以就全篇内容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个局部提出问题;可以就人物形象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文章表达技巧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一些:

  (1)当杜小康提出回家时,杜雍和为什么会置之不理?

  (2)在第一章节中,有一段景物描写:“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如何写出孤独之。旅中的“孤独”情绪的?

  (4)在第一章节的后半部分,又出现了一段景物描写:“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

  ……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这一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5)在到达芦苇荡后,父亲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张的,他为什么不干脆带着杜小康回家?

  (6)在第二章节中,有一段关于天气的景物描写,即“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7)文章在写到杜小康找到鸭子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8)当雨后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这里的描写是否符合事理,是不是有些夸张?

  (9)文章的标题命名为“孤独之旅”,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0)文章最后写到杜小康终于看到了鸭子下的蛋,这里的“蛋”是否是一语双关?如果是,该如何理解?

  (11)这篇文章写得好吗?理由是什么?

  3.当学生提完伺题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将之归类。

  不难看出,上述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一类是关于文章主旨、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一类是关于文章局部内容甚至是重点语句的理解;一类是关于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还有一类是关于本文的评价。

  4.学生就上述问题,相互讨论,交换自己的意见。

  在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比较法、整体把握法、层层剥茧法等等,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准确筛选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有关问题的答案请参看“教学设计(A)”,或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寻求答案。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之美

  五、学习迁移

  1.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时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2.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曾有过各种各样的经历让我们感慨良多,让我们体悟到生命中某些真谛。请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拒绝可怜

  阿红

  父亲进城买农药,把钱包丢失了。他记起城里有一位远房的表弟,就去向表弟借钱。

  虽然多年不来往了,但表弟还是借了50元钱给父亲。等到我进城时,父亲给我50元钱,反复叮嘱,要我一定要记得还给表叔。我不敢怠慢,一到城里就去表叔家。我最少有十年没到过表叔家了,他家盖了新房,非常漂亮,地板上铺了地毯,进门要脱鞋。

  我一脱掉鞋,表叔和他家人直往我脚上看。我脚上穿的是破袜子,几个脚趾露出来了。我索性连袜子也脱掉,让他们看个够,他们反而不看了。表叔笑一笑,问我有事吗?我说我是来还钱的。

  我掏出50元钱,递给表叔。表叔却不接,我就把钱放在桌子上。表叔说:“你没有借我的钱呀。”我说:“是我父亲借的。”表叔想了想,才拍着脑袋说:“噢,记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那次你父亲买农药,丢了钱包。”

  看表叔的样子,他并非装模作样,而是真的把这50元钱忘了。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还他。

  还了钱,我就告辞了,可在我穿袜穿鞋时,表叔拿起桌上那50元钱,说不用还了,要我带回去。我说:“这怎么行?我老爸反复交代,要我一定要还给你的。”表叔把钱硬塞进我的衣袋里说:“这50元钱,就当表叔给你买双鞋子穿。”我想反正表叔有的`是钱,就不跟他争了。

  傍晚,我回到家里,父亲问我把钱还给表叔没有,我说:“还了,但表叔不要。”父亲说:“是你没有诚心还吧广我怕父亲误会,就把还钱的经过详详细细告诉他。

  我以为父亲会高兴的,他却沉下脸说:“你知道表叔为什么给50元钱让你买鞋吗?”我说:“大约他看见我的鞋袜破了吧。管他呢,反正我们正缺钱。”父亲说:“我们缺钱,但不缺可怜。你把表叔的可怜带回家里来了,这是最糟糕的。”父亲的话使我想起表叔一家人看我的破袜子的情景,那确实让人难受。于是我说:“明天我再拿钱去还给表叔。”

  父亲说:“不行,那样显得我们太小气了。”

  我问父亲怎么办,父亲说:“不忙,等到秋天收茶果后,我们送十来斤茶油去给你表叔。”

  转眼秋天到了,我们收了茶果,榨了茶油。我和父亲装了一大壶上好的茶油,专程送去给表叔。打开壶盖,茶油就在表叔的家里飘香了。表叔一家又闻又看,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茶油。

  表叔是否知道,我们连同茶油一块送来的,还有他半年前给我的可怜?

  (摘自《希望月报》20xx年第9期)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这样的促你成熟的事情呢?如果有,请讲述你经历过的

  六、布置作业

《孤独之旅》 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

  以自主快速阅读的方法,整体感知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文章主题和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困难与挫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

  重难点:

  一、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二、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

  嬉闹(xī) 凹地(āo) 掺杂(chān)给予(jǐ yǔ) 觅食(mì) 撩逗(1iáo)

  2.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找出本文故事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并用“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故事”的形式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课前预备学生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们,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本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

  明确: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用“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故事”的形式概括)

  明确: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本文的题目是“孤独之旅”,请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杜小康的心理共有几次变化?每次的心理是什么样的?这些变化表明了什么?

  明确:刚刚出发时 茫然、恐惧 不成熟

  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胆怯

  芦荡安顿后 孤独、单调

  住一段时间后 不再忽然地恐慌

  雨后天晴时 坚强、长大 成 熟

  三、问题探究

  1、通过以上的感知,你觉得本文的题目“孤独之旅”有什么含义。

  明确:“孤独之旅”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感世界的孤独,指幼小的杜小康经受了离家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和远离小伙伴的孤独后变得坚强了,最终长大了。二是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一个小孩子,随着父亲到没有人,没有欢乐的芦苇荡中,整天只面对着父亲、一群鸭子和芦苇,在一个孩子心中的那份孤独是可想而知的,但最后经过了那些“暴风雨”的洗礼后,他不再那么恐慌了,说明他长大了。总之,“孤独之旅”也正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

  2、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讨论并归纳)

  明确:(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2)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3)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4)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5)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6)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7)“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学生找出后讨论并归纳)

  明确:(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拓展与延伸

  1、你的生活中有过“孤独”的经历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并谈谈你经历了这次孤独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2、搜集有关“孤独”的名言警句。

  3、“孤独”是一种心灵净化,有许多名人都是在这种净化中完成了惊世之作。你能举出几例吗?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巩固练习

  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孤独之旅》 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XX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XX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轩(xuan1)嬉闹(xi1)凹地(ao1)雍(yong1)掺杂(chan1)

  胆怯(qie4)撅(jue1)给予(jj3yu3)觅食(mi4)撩逗(1iao2)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开端:失学离家发展:孤独行程高潮:风雨寻鸭结局:少年长大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默读课文,按照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五个阶段,划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心理活动的发展:

  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4、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明确:一指杜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二是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孤独之旅实际是就是成长之旅,孤独=磨难

  5、主题小结:在这样的环境中,连父亲都几乎无法承受,而杜小康成受了。可以说这是一种磨难。在经历孤独的洗礼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这浸透孤独感的一切。既困扰他。又启迪过他。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该把他当作生活的调味剂。作家曹文轩有一段对孤独的评价,我觉得不错,希望给学生以共勉。

  “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6、本课环境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集中于三个方面: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1)。鸭群是杜小康亲密的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明确:鸭群的集体活动烘托出杜小康的幼弱,孤独。

  鸭子的叫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

  鸭子的恐惧感烘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风雨前:无家的'漂游者风雨后:长大了

  这既是鸭子的成长写照,又是杜小康的成长写照。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物。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磨难,长大,坚强。鸭们也长大了,长成真正的鸭。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四、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

  补充资料:

  1、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____巴尔扎克

  2、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一个阴霾的白天。

  惟其痛苦,才有欢乐______贝多芬

  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_______孟子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该把他当作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和磨难,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六、布置作业: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孤独之旅》 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教育目标: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策略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学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朗读。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掺杂,给予

  3.学生迅速摘抄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并记忆下来。

  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

  驱除,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乘巧

  4.要求学生反复记忆,并可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三到四个词语说一段话,以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三、朗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课文相当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可以采用选择重点段落朗读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朗读如下段落:

  (1)刚刚出发时,杜小康想回家,而杜雍和则“不肯稍微慢下一点来”,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学生齐读“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2)到达芦苇荡之后,父亲和儿子的内心感受是不相同的。杜小康“害怕”“有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而父亲也有所“慌张”,却竭力安慰自己的儿子。

  指名学生朗读“这才是真正的芦荡……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故事继续向前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两人感受着特别的孤独。这部分内容明显地应和着课文标题。

  学生朗读“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那种孤独的味道。

  (4)在那个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段内容对杜小康的.成长成熟有质的飞跃的作用,要注意体会文章是如何描写杜小康的言行的。

  学生自由朗读“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阅读文章要善于概括,迅速把握其中最主要的内容。要求学生用下面这个句式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关于这个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最终正确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主题。

  一、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一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一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明确:通过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标题“孤独之旅”

  的具体含义,并体会其中的妙处。

  五、寻读课文美点,深入鉴赏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所选景物描写的段落,是如何表现出一种美的,二是要注意所选景物描写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评论文章,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课后记:教本课时,我被杜小康的内心成长给感染了,同时他也感动了学生。反观自己,突然间发觉自己还是个孩子,因而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调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文中的有些话语,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实在太苍白了。

《孤独之旅》 教案5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

  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1)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四、品味语句

  1、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 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九、活动与探究

  1、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A、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B、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C、情感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孤独之旅》 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把握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理解小说内容,理清故事情节,体会标题含义,把握课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习重点

  理解小说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学习难点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把握小说主题。

  学法指导

  诵读法: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法:在研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有人在阳光下成长,有人在风雨中成长;有人在无忧无虑中成长,也有人在痛苦中煎熬成长……成长有成长的快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成长历程。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2、背景介绍:

  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嬉闹(x238;) 掺杂(ch226;n) 撩逗(liáo) 眺望(tiào)

  凹地(226;o) 胆怯(qiè) 戳破(chu244;)撅断(jǖē)

  2、理解词语。

  厚实:丰富、富裕。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三、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概括文章故事内容。

  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子,经受磨难,逐渐变得成熟、坚强的故事。

  2、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开端)——撑船赶鸭,出到苇荡(发展)——苇荡遇雨,经受考验(高潮)——与鸭共成长(结局)

  a、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理解他的心路历程,体会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之旅。

  不同阶段不同心理感受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茫然和恐惧

  到达目的地——芦苇荡害怕和胆怯

  在芦苇荡安静下来孤独

  在芦苇荡时间一久不会再忽然地恐慌

  经历暴风雨后坚强

  b、对杜小康来说,文题“孤独之旅”中的“孤独”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情感世界的孤独: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

  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对未来前途的恐惧: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c、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环境描写。

  文章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多,也很精彩,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用勾画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段落,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提示: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1、鸭群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突出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烘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

  (2)鸭们十分乖巧……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以鸭子“无家”“漂流”及对唯一的小船的依靠烘托出父子俩此时孤独、恐惧、无依的心理。

  (3)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深化了小说主题。

  2、芦苇荡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这样无边无际的芦荡渲染了气氛,更增添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3、暴风雨

  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可怕的暴风雨让本来孤独恐惧的主人公更加陷入恐慌之中,但也正是有了这暴风雨,让杜小康体验了真正成长的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结:本文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以芦苇作为人物心理变化的见证;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面对芦苇荡中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舞台,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到了烘托、暗示、促进、推动的作用。

  (一般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深化作品主题。)

  四、精读课文,探究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

  面对眼前的环境的孤独与寂寞,杜小康的心理由恐慌、胆怯、害怕最终走向了坚强。经过这一段心路历程,杜小康变得坚强、勇敢,成熟起来了吗?你眼中的杜小康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少年,懂事,有责任心,坚毅勇敢、通情达理,理解父母苦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坚强的男子汉。

  文章主旨

  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现实,谈谈本课给了你哪些收获?

  (1)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教学板书

  孤独之旅曹文轩

  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苇荡

  情节

  高潮:苇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成长

  鸭群

  环境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环节五

  跟着杜小康走完了这段孤独之旅,我想我们每个同学的内心一定品尝到了孤独的味道,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来品尝几份孤独,然后想想杜小康的孤独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鸣,拿起笔写写你的孤独体验。

  1、把自己亲身经历过“孤独”的故事在全班进行交流。

  2、每位同学用“孤独是……”写一句话,在全班做一次朗诵。

  3、课后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

  教学反思

  本文以第三人称进行写作,且小说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代入式”进行阅读,假设自己就是杜小康,设身处地理解杜小康的心理感受,对学生掌握小说主旨、理解题目含义都有很大的帮助。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孤独之旅》 教案7

  一、名师说课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人教版教材编辑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孤独之旅》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本文记叙了一个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的故事,令人感恩良多。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领会的基本内容,在朗读中逐步进人情境,体会中的美好情韵,逐步领略到中的深层意味。

  作为教材的《孤独之旅》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平常的教学经验,略读课文只安排一个教学课时。但课文篇幅较长,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为此我安排一节课预习,提出两个要求:一、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通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和12个生词;二、熟悉课文内容,用两三百字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一节课的预习,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二、名师引路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归类品读——将小说中心理、环境等描写进行归类,让学生在反复品析中感受阅读成功的愉悦,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

  [主要教学步骤]

  1.学生自由诵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2.好的小说离不开描写,请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好的描写。

  3.将这些描写按环境、外貌、神态、心理等进行归类。

  4.指导学生发现“心理描写”上的规律与特点。明确:课文基本上以心理描写贯穿,并且详尽地写出了杜小康心理的变化。从“想上学——茫然——害怕——恐慌——惊喜”。

  5.指导学生对文中的“环境描写”按对象进行归类。①有关“鸭群”的描写;②有关“芦荡”的描写;③有关“风雨”的描写。

  6.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描写的作用。7.学法总结:寻找——归类——品味——小结。

  [创新方案一]教学角度:层层扩读一通过对本篇之外的有关情节和类似作品的阅读,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成长中磨砺的痛苦与成长后甜蜜的喜悦。

  [主要教掌步骤]

  1.初读,基本理清课文中小说的三要素四部分;(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网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再读,思考:文题《孤独之旅》中“孤独”是什么意思?

  3.回读课文,用一句话评价“杜小康”。

  4.教师指点:本文是一篇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布置课外自读完整的《草房子》,再次评价“杜小康”,并跟上次的评价进行比较。

  5.布置课外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和《鲁滨逊漂流记》,再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孤独”的理解,也可以将心得体会写成读后感。

  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的内容和主旨。这篇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二、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E.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F.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GH.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G.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人环境的短文,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教学反思:

  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孤独之旅》 教案8

  一、主题和题目含义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二、结构内容

  这篇小说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写杜小康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写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结尾)写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节,第11~12小节,第20小节,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节,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节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20小节,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细腻的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一部分第10小节,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0小节,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节,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节,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20小节,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略)

  二、通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

  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l)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

  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五、讨论概括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有两方面含义。(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六、讨论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l)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七、总结、扩展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

  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八、布置作业(略)

《孤独之旅》 教案9

  一、作者简介

  曹文轩,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等。

  二、故事背景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理解词义

  1、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2、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3、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例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积极响应“光盘行动”的倡议,不能置之不理,肆意浪费。

  4、嬉闹:嬉笑打闹。

  5、撩逗:挑逗,招惹。

  6、胆怯:胆小,畏缩。

  7、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例句:他甚至歇斯底里地骂孩子,神经质地抱住老婆哭鼻子。

  8、仓皇:匆忙而慌张。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开端:杜小康因家庭变故失学,跟父亲放鸭

  第二部分(2—35)发展:放鸭经过,描述孤独之旅

  第三部分(36—49)高潮:暴风雨追鸭

  第四部分(50—52)结局: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变得坚强了。鸭也长大了,下蛋了。

  五、问题解疑

  1、“前行是纯粹的”,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含义?

  “纯粹”一词表明前行速度之快,强调父子俩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前行是绝对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难,也暗指前行是单调、寂寞。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父子俩对生活别无选择。

  2、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写鸭群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3、“前行是未知的,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句中的“撩逗”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撩逗”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杜小康在一个陌生地开始将对家乡的思念移情于一个全新的旅途境域——对“前方”的祈盼。

  4、作者把“芦苇”“芦荡”分别比作“浪潮”“大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明喻修辞,把“芦苇”比作“浪潮”,把“芦荡”比作“大山”,写出了芦荡的宽广厚重,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越真切,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的环境使杜小康产生了压抑沉重的心理。

  5、阅读36自然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连用四个“黑”,有什么表达效果?

  突出了暴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阴沉的景象,它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与后文战胜风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

  6、第36、37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着力描写?

  “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天气的恶劣,渲染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这场暴风雨也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7、“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里的“哭”有什么含义?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8、“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请赏析这段话。

  这是细节描写。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9、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用鸭的下蛋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同时,父亲的这一句话意蕴丰富,含有期盼与喜悦,还有回忆过去时的心悸。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记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孤独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孤独之旅》 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板题】: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与课文标题有关的主要信息。

  2、注意下列汉字的读音:(小黑板出示)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ǔ yǔ) 觅食(mì) 撩逗(1ióo)

《孤独之旅》 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⑵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能力目标:

  ⑴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⑵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⑶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

  2、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仔细体会。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⑴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⑵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⑶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⑷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三、探究学习

  1、主旨探究:

  ⑴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①情感世界的孤独。

  ②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⑵概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成熟

  2、语言探究:

  ⑴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①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②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心理活动的发展: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C、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D、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E、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F、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J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②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可以概括为两点:

  A、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B、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情感的孤独,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⑵品味语句:

  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①“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③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⑤“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⑥“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⑶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①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②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孤独之旅》 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抓人物语言为切入点,可以向环境、细节描写方面延伸,一句话串起了时空的网络。这种连接是两个层面: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技能成为课堂推进的线索,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而杜小康的语言很少,就四句话,也便于教学的展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品味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营造氛围。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正如歌曲中所说:阳光中在风雨后,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1、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概括故事情节。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2、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快速在文中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课件展示。)

  请一位同学读出四句话,体会情感。

  赏析人物的语言我们要注意两点:一.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样的话。二.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1)赏析第一句话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二自然段。

  思考:

  哪一段交代了杜小康放鸭的原因?这段中哪一个词鲜明地表示了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的态度?

  “只好”一词写出了杜小康无奈的态度,当他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怎么样?(害怕恐惧)为什么害怕恐惧呢?(要离开疼爱她的妈妈,离开熟悉的朋友,学校)

  你们知道放鸭之前的杜小康的生活状况吗?找一位看过《草房子》的同学来介绍一下。(看幻灯片)

  总结:家境富裕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父亲对他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现如今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

  于是他对父亲说了第一句话,应该怎样读?从这里看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

  (2)(一句简单的话就能读出这么多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的三句话,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一定要在文中找到语言依据。

  A赏析第二句话,你从第二句话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从说话的`环境和心理去理解)

  找出说这句话的环境:读21自然段,在这样空旷陌生前途未卜的环境里杜小康的心情怎样?(害怕恐慌)

  但这时的杜小康并没说要回家,那是在什么时候?(孤独想家的时候)勾画出写孤独的句子。

  指导朗读29至31自然段,变换人称,将杜小康改为“我”体会孤独对杜小康的威胁。

  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它吞噬这年幼的杜小康,终于在晚上梦到母亲说出了这句话。与第一句话比较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是一个有点懂事,逐渐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杜小康,能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B那么你从第三句话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呢?(一个成熟的,勇敢的、有责任感的,敢于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夜雨找鸭的情形能说明杜小康长大了,“分头”一词体现杜小康成熟了)

  老师范读夜雨找鸭的38自然段,同学们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总结:头上如万辆战车般在滚动,耳畔是呼呼的风声,身上砸着歇斯底里般的雨点,脸上和脚上以伤痕累累,可他还要孤军奋战。

  然后读第三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能把”吧“去掉,把句号改成问号吗?为什么?(这样才能突出杜小康的勇敢、坚决、果断)

  文中还有好多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杜小康的成熟,特别是能表现父子之间关系的句子,同学们自己去找找,这些都说明了杜小康的成熟和勇敢。

  C第四句话,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呢?

  一个感受收获喜悦的杜小康,一个激动的杜小康。体现了激动不已惊喜的心情。

  总结:通过对这四句话的品析,每句话都鲜明的表现了杜小康当时的性格,请同学们在读这四句话,读出情感。 三品味主旨

  1、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独立不依赖别人勇敢坚强)

  2、那么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呢?(孤独)

  杜小康年幼时家道中落,饱尝物资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一切。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的去面对,他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再回首课文,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作家曹文轩也这样说(看幻灯片)

  总结: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杜小康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让我们再次品味孤独。(看幻灯)齐读这段话。曹文轩在《青铜葵花》中说道“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四看幻灯片,拓展训练。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附板书:孤独之旅

  曹文轩

  杜小康:幼稚(不懂事)

  懦弱(逐渐懂事)

  坚强(成熟勇敢)

  激动(长大)

《孤独之旅》 教案1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P69 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P72 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P73 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 P74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P76 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孤独之旅》 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历程,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2、预读课文。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

  3、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检查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所得,教师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补充

  1、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字词检查在早读时完成。检查预习,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及内容

  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四、提问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软弱、恋家

  2、“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克服想家,展望未来

  3、“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4、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

  5、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镇定、勇敢、坚强、负责

  6、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情绪的发泄。是委屈的,激动的哭

  7、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

  8、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分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五、赏析环境描写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

  1、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2、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3、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六、理解“孤独之旅”含义(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深层次地理解主题)

  1、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2、“孤独”可以概括为两点:

  ⑴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⑵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七、总结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八、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习(作业)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课堂)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课后)

  3、《同步阅读感悟》的第10课。(课后)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做一个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人。板书设计10*、孤独之旅(曹文轩)

  1、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3、“孤独之旅”的含义: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孤独之旅》 教案15

  1.把握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咱们一起交流一下。(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

  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

  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

  (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明确:环境描写及语言描写。眼前的环境营造了一种迷茫而陌生的氛围,“我”离熟悉的油麻地越来越远,内心充满抗拒和孤独,甚至请求父亲让“我”回家。

  (2)父亲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我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明确: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父亲内心十分沉重,虽然不忍心,但是依然坚决地前行,面对父亲的漠视,“我”感到十分孤独。

  (3)当我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我害怕了——这是我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我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明确:环境描写。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我”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

  【教学提示】

  在品读“孤独”的过程中,注意向学生点明环境及人物描写等,注重分析细节的作用,将朗读与评析方法相结合。突出此时杜小康的无奈、茫然、恐惧、害怕、胆怯的心理。

  【学法指导】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故事情节。⑤暗示社会环境。⑥深化主题。

  目标导学四:面对孤独,收获成长

  1、当知道“孤独”不可避免的时候,“我”是如何面对孤独的?请结合具体的语段谈谈。(分享解读的过程如目标导学三)

  (1)后来,我和父亲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明确:“我”和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

  (2)我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我居然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我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我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明确:经历过生活的艰辛,感到辛酸,但是并不悲哀,表明此时的自己已经接受现实变得坚强。

  (3)我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我没有哭。我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明确:“我”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练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练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他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3、鸭群是杜小康最亲密的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明确: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保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成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下蛋了”的惊喜中。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1、转换人物角度,利用朗诵,让学生更加感同身受。

  2、将人物心理、环境描写等分析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涵。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限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很到位。

【《孤独之旅》 教案】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03-18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合集5篇07-17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05-08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05-02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集合9篇10-18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汇编七篇04-20

《孤独之旅》的读后感06-01

孤独之旅读后感04-30

孤独之旅读后感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