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因为临时换初三的班级,考虑他们文体知识已陌生,故修改导语,不从文体入手。)很高兴认识咱们班的同学,有个小问题调查一下,咱班有旅游爱好者吗?(有,则问:游过哪些地方或为什么不去?没有,则从我的旅游心情谈起。主要是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入手。)老师现在教初二,正在教说明文,同学们也学过。有人说,说明文学起来很枯燥,你们当时感觉如何呢?(只请一名同学发言)老师却觉得在说明文里可以游历很多地方呢,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让老师重温旧地,乐不可支啊!今天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有缘和咱们同学一起跟着梁衡到晋祠去看看了。顺带我们也温习一下说明文文体知识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
1、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ò
悬瓮山 拾级 皴裂 荫护 偃卧 老妪 脉脉
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
亭台轩榭 冉冉不绝 鳞甲须髯 牌坊 瀛胜楼
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
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树、水)
2、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
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
(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
(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
(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第4组概括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
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1、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a把握行文思路。
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c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本文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
六、小尝试,激发兴趣
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
例: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
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
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
七、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
咱们的伯乐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看图连贯地说一段话,并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重点和难点:连贯地说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把借书、还书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准备: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小朋友,我们有时要向别人借东西。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出示课题,齐读。要求大家仔细看图,并且把话说正确、有顺序。]
明明买了一本故事书,丁丁想借来看。怎样学会借书呢?这节课就来学学这方面的内容。
二、逐幅看图说话。
⑴、看图1。
问:这是哪一天?(3月5日)图上画了什么?明明有本新的故事书,丁丁向明明借书时是怎么说的?(明明,这本新书借给我看看好吗?)
⑵、看图2。
问:丁丁来到什么地方?(家里)他在干什么?他在干什么?(把借来的'书包上封面。)为什么要包上封面呢?明明是怎么想的?
⑶、看图3。
问:丁丁看书时怎么样?(丁丁看得很认真,也很小心,不把书弄脏。)
⑷、看图4。
问:丁丁什么时候把书还给了明明?
丁丁还书时会说些什么?(明明,这本书我看完了,现在还给你。谢谢!)
明明怎样说?(不用谢。)
三、把4幅图连起来说。
1、提示:丁丁的言行要说具体,明明的话要说得简明。
2、让学生自由准备,再指名说,老师作点播,注意用好过渡语。
3、指定几个人说,评议,说出优缺点。
四、情境表演。
1、自由组合,表演“借书”。
2、指定一组表演,评议。
3、迁徙说话训练,可表演借铅笔、借橡皮等,练习借和还时的言行。
五、总结。
1、你喜欢丁丁的哪些地方?
借了东西要爱护,要及时归还。借和还的时候要使用礼貌用语。
2、针对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板书:
借书 (请 谢谢)
包书 (爱护)
看书 (认真)
还书 (谢谢)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时代背景。
3感悟罗伯特对残酷生活的积极、豁达的正确的人生态度。
4学会正确、积极地实现自己的梦想,造福他人。
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的刻画及生活在种族歧视阴影下儿童心灵的创伤。
教学难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伯特生活在种族歧视阴影下的画面。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黑孩子罗伯特从小生活在贫民窟,因为肤色问题常常受到同学丽莎的奚落,但后来他为了救治得病的丽莎,却毅然捐出了自己苦心积攒打算购买心爱玩具的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黑孩子罗伯特》,去了解事件的缘由。
二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背景资料。
三 自主学习
(一) 解决字词
霉臭 冲鼻 橱窗 攒钱 捐钱 寒颤
撵 出殡 奚落 怦怦 蠢
灰暗:暗淡,不鲜明。
霉臭:发霉腐烂,散发臭味。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寒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的现象。
惊恐:惊慌恐惧。
哽:因感情激动等喉咙堵塞发不出声音。
(二)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文题”的理解:“黑”指罗伯特的种族,在这里着重指出“黑‘字,意在说明在当时乃至今种族歧视严惩的社会,罗伯特的天真、善良、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就尤为珍贵了。
2、说说文章讲了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本文叙述了黑孩子罗伯特为了救治得病的白人同学,毅然捐出了苦心积攒打算购买心爱玩具的钱,刻画了一个天真、善良、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黑孩子形象,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不同种族的人应如何相处。
3、文章结构
1) 1马丁·路德·金的讲话。
2) 2—5交待罗伯特生活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
3) 6—7罗伯特为买战斗机模型辛苦攒钱。
4) 8—20罗伯特把买战斗机的钱捐给丽莎治病,这行为感动了丽莎的父亲, 让他重新认识了种族关系。
四 小结
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面对歧视,学会生活
五 板书
罗伯特
丽莎 战斗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1、听写生字
2、文章主题
3、我们该如何面对歧视,学会生活
二 合作学习
(一) 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我们从何处看出罗伯特生活在“种族歧视”环境中(结合具体语句说明)
1)生活环境 2)罗伯特的经历及其心理感受
2、看到罗伯特的遭遇,你感受到了什么?
3、如何评价罗伯特这个孩子?(结合事例用自己的话)
(二) 学生小组讨论:对课文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三) 各组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出来在课堂上交流。
三 探究学习
1、 跳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并说明其所用方法及作用
2、 找出文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说明理由
四 回顾反思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认识种族平等的意义,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
五 作业:略
《黑孩子罗伯特》练习题
一、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霉臭( ) 模型( ) 奚落( ) 玫瑰( ) 店铺( )
攒钱( ) 寒颤( ) 禁不住( ) 捐献( ) 救济( )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lǜ dǒng chú shuì yìyì
失业( ) ( )事 ( )窗 上( ) 小心( )
yǒng zàng niǎn pēngpēng bìn
( )出 ( )礼 ( )出来 ( )跳 出( )
3、 文中几次提到玫瑰花红得像丽莎的脸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第四段中提到了玩具店的店主,他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5、 文章开头一段似乎与整个故事情节无关,能否删掉呢?
6、 希特勒对犹太人,澳洲对土著人的灭族屠杀,我国古代称一些少数民族为匈奴、鲜卑等,这些种族歧视现象在今天的'世界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能列举一两件事吗?人们常说“以史为鉴”,你认为我们应从这些历史中得到哪些教训?
二、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在教室里,罗伯特一天的心思都放在那架战斗机上了,好不容易才等到该放学了,谁料尤金太太突然宣布说:“丽莎得了肺炎,住院治疗需要很多钱。她爸爸自从S纺织厂倒闭后就失了业,家中生活很困难,希望大家能帮忙捐点钱。请同学们回家后和父母商量一下,捐多捐少都没有关系。”
“肺炎严重不严重?得了肺炎会不会死?”一个女孩问。
“可能。”教师点着头回答道。
丽莎可能会死?罗伯特听了禁不住打了个寒颤。要是丽莎死了,岂不是永远见不到她了吗?呃,天哪,丽莎,你不能死,不能死,绝不能死!罗伯特摸了摸裤子的口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三步两步地冲到讲台前,把钱全部掏了出来。他把钱交给尤金太太说:“给丽莎治病。”
“哦?”教师愣了一下说,“最好先回去跟你妈妈商量一下。”
“我妈妈不知道我有这么多钱,这些钱——都是——都是我存着要买战斗机用的。”罗伯特一提到战斗机就想哭。
“罗伯特,这些钱你存得很不容易,你要全捐给丽莎 ?”
“……”罗伯特点了点头,就赶紧转身跑出了教室。一出教室,他的泪水就大颗大颗地涌了出来。他怕老师再多问两句自己就会改变主意。他是多么喜欢那架战斗机呀!可是他也怕丽莎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想到战斗机,想到丽莎,他一路伤心地哭着回了家。
1、 概括选段大意。
2、 文中画“~~~”的句子采用的是对人物的何种描写?如何理解其作用?
3、 如何理解文中加点的动词?请你简要谈一谈。
4、 “这些钱——都是——都是——我存着要买战斗机用的。”此处的破折号表明人物说话断断续续,请你分析一下,小罗伯特为什么会这样?
5、 罗伯特为什么“一路伤心地哭着回了家”?
6、 如果你是罗伯特,你会怎么样做?说说你的理由。
三、课外阅读
黑人州长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第五十三任州长,也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
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到会的记者提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什么把你推向了州长宝座的?面对300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他仅说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后来人们才知道,皮尔保罗是他小学的一位校长。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wáng)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老师合作,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的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是有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
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跑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使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能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着污言秽(huì)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来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真的成为了州长。
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有这么一句话:“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
1、 罗杰·罗尔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是谁把罗杰·罗尔斯推向州长的宝座的?
3、 皮尔·保罗先生用看手相的方法给学生上课,是不是“迷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4、 罗杰·罗尔斯为什么能真的成为纽约州州长?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 、读拼音,写词语。(24分)
jué qǐ zhēng tú shén zhōu bù fá
( ) ( ) ( ) ( )
chūn huī huá xià zì sī xiāo huǐ
( ) ( ) ( ) ( )
zāi nàn jiāo yáng jiān dū zuì’è
( ) ( ) ( ) ( )
二 、把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的序号写在括号里,并且把错误的拼音用“__”标出来,再在横线上改正过来。( )(8分)
1.燕山(yān) 鸦雀无声(yǎ)_______
2.露天(lù) 露马脚(lu) _______
3.一幅画(fù) 兴奋(xīng) _______
4.捋胡须(lǔ) 铿锵(kēng) _______
三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18分)
跌( ) 骄( ) 罪( )
秩( ) 娇( ) 罢( )
征( ) 忧( ) 崛( )
证( ) 扰( ) 掘( )
请你再写两组字并在横线上组词,要求其中一组既是形近字又是同音字,而另一组只是形
近字不是同音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四、 积累与运用。(6分)
1.老鼠钻进书箱里——( )。
2.小葱拌豆腐——( )。
3.人们把( )的人称作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4. 这个家伙一辈子狡猾奸诈, 终于在临死之前( ),原来是这么一个小人。
再写2条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给出的意思写词语。(8分)
1.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
2.形容景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
3.形容诗文优美,声调铿锵。( )
4.形容人或车马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
六、 把词语补充完整。(24分)
( )离( )散 ( )( )万千
春潮( )( ) ( )( )更新
万( )千( ) ( )( )如潮
( )( )如镜 ( )( )如神
( )( )似锦 ( )( )似火
请仿照加点词(“( )离( )散”)的结构特点写2个这样的.四字词语:
七、 用“滋润”的不同意思造句(4分):
①含水分多;使不干燥:__________________②舒服:__________________
八、默写______的《马诗》(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并能用有关词语造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 真切的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缅怀那些为和平英勇战斗的英雄们,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2。
三、教学方法
启发点拨、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步骤
(一) 激情导入,乐中求学。
齐唱《二小放牛》,带学生再次回到硝烟纷飞的战争年代,感受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生活与感情。
回忆本组课文,完成学案1题。
(二) 着眼整组,明确目标。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制定复习目标(同教学目标)。(三)整体回顾,知识归类。
这组教材有四篇课文,通过学习,我们掌握每篇课文的字词、内容和中心,完成学案中的综合训练,归类复习。
(四)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反馈矫正。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阅读《山里的孩子》完成课后题。
(五)单元小结,增强自信。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编排的',学生要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复习情况予以鼓励,增强自信。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3、能从课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并能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中心的。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以及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本课
你喜欢养花吗?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板书:13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2、多音字: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
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给课文编写提纲。
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2、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
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会认 11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掌握多音字“晃”。
2.了解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的生活,感受“我”与祖父的心情与“我们”之间的亲情。
二,教学重点;
会认 11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掌握多音字“晃”。
教学难点 :
了解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的生活,感受“我”与祖父的心情与“我们”之间的亲情。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出课题
1.介绍作者,引发兴趣。
师:有这样一位作家,她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洛神”。她是谁?她就是萧红,黑龙江呼兰区人。l940 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引出课题,猜测内容。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祖父的园子》就选自《呼兰河传》。
板书课题、作者,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用自己的方式自学生字词;
(2)读通句子,遇到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词。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并组词,利用形声字构字方法纠正难词发音。
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辨别多音字“晃”:
[huàng]摇动;摆动:摇头晃脑。
[huǎng](光芒)闪耀:明晃晃。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日光明晃晃)
识记所有生字并开火车检测。
3.学写生字。
学生自主练习写生字并组词,同桌互阅,教师指导难字书写。
预设:
“蝴、蝶、蚂、蚱”都是什么偏旁的字?为什么?(它们都是虫字旁的字,因为蝴蝶、蚂蚱都是昆虫)
“拔”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朋友拔萝卜,出了一点汗)
“承”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中间是“了”,不要多加一点;注意笔顺先写中间,再写两边)
4.小组读课文。
分小组读课文,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最流利,小组互评。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板书:园子里的生活)
(二)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我”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认谷穗;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浇菜泼水;歇凉睡觉等)
2.其中详写的是哪件事?
(“铲地认谷穗”)
3.自由读这一部分,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天真可爱;把“韭菜”割掉,把“狗尾草”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
②从祖父拔锄头杆给“我”铲地,可以看出祖父对“我”的疼爱,鼓励“我”尝试,让“我”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从“我”把韭菜当野草割掉而“祖父”也不生气,可以看出祖父对“我”的宽容;从祖父耐心地笑着教“我”区别谷穗和狗尾草,可以看出祖父的慈祥与独特的教育方式,把知识寓于生活,用实践与体验教“我”生活常识,即使“我并不细看”,也无心“学习”,祖父也不急不躁,安心等待“我”成长)
(板书:祖父?慈祥、宽容,教育方式独特)
4.分角色读这一部分,体会祖父与“我”浓浓的亲情。(板书:祖孙情)
5.除了这件事,你还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哪一件事情最有趣?说说你的感受。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爱模仿祖父的行为,举止天真、幼稚、可爱等。
②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见异思迁”,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非常喜爱园中的一切;“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③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
(板书:“我”?自由快乐、天真好奇)
6.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子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了下来,写出了“我”的天真、顽皮,写出了真情实感。
四、发挥想象,写话训练
如果你也生活在这样的园子里,你想和“祖父”一起做什么?请写下来吧!注意把动作、语言写具体。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 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11-23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07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4-21
小学语文教案【荐】01-26
【精】小学语文教案01-24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01-25
小学语文教案[实用]11-04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07-20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09-12
小学语文教案【精】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