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2-02-15 10:40:01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3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父母亲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学习其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课前谈话】

  讲美军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录找阵亡士兵遗骸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人遗体的尊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非常熟悉!(母亲)

  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3.出示课题及作者(18、《永生的眼睛》),再范读: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

  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

  设计意图:配乐范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6页,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自由地读读课文,(点击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

  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

  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

  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盲童、屡屡、搂住、遵从

  4.交流读文体会:

  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了?

  ⑴课件出示句子一:“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

  ⑵课件出示句子二: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抓住“当然”、“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抓住“怎么能、、冲、哭喊、应该”等处体会我的反对;同时进行感情朗读)

  ⑶是什么让我如此反对呢?(预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

  ⑷反复引读:

  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

  师:“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深爱着母亲的我无法接受捐赠母亲角膜的决定,使我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师:使我忍不住深深地责怪父亲……

  师:使我忍不住痛哭失声……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同学们,一个对捐赠母亲角膜如此强烈反对的“我”最终会不会同意器官捐赠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学生读文)

  2.交流,引导质疑:课件出示:

  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师: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根据学生提问,梳理出主问题“我为什么同意了器官捐赠?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遗体捐献志愿者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结尾的疑问旨在唤醒学生的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文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

  读的能力;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9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语句,并反复地读一读,想想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2.交流学生学习体会:句子一:课件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⑴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⑵再读这句话,思考“在父亲的眼里,怎么样的死是有意义的?”(预设: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⑶引用资料,比较理解:

  课件出示: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角膜捐赠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数百万的患者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我们能给予他们什么?而父亲呢?

  ②反复引读(个体读──集体读):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因为在很久以前,我的父亲就认为……

  师:了却自己的心愿,拯救他人的幸福,这是一位博爱的父亲……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位崇高的`父亲……

  句子二:课件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⑴初读,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抓住“美妙、自豪”等词语体会父亲博大胸怀。)

  ⑵引导联想:(个体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想一想透过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⑶结合想像,感情朗读。

  ⑷再度想像,回归课题:

  师:是啊,我们会为这位父亲骄傲,透过盲童那双重见光明的眼睛,仿佛还看到了什么?那是一双“永生的眼睛”(回归课题,点击出示)

  句子三:课件出示: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⑴初读,指名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抓住“热泪盈眶、跑、紧紧、拥抱”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我”的影响)

  ⑵感情朗读。

  ⑶拓展想像:温迪会对外公说些什么呢?仿佛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呢?(预设:“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进入了探究与体验相结合的阶段。在“心理冲突”的推动之下,学生要在本环节中完成对“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问题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较强的文章,仅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人文思想的深度领悟。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本环节,或许让学生找到体现“我态度转变原因”的语句并不难,但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感悟”过程,却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钻到文本里面去”,也必须引领学生将“所得”倾吐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教师紧抓“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主问题,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追究下去。学生寻找理由,教师从旁引导,以移情体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很乐意参与。通过读句子、说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进行想像和表达,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二、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1.引读(课件出示):是啊,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2.解读句子:自由地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父亲还留下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抓住“真正”,“远非”来理解)

  3.回读父亲的话:

  师:父亲还为我们留下了“激动”,留下了“幸福”,留下了“一双永远闪亮的眼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4.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是啊,同学们,父亲的眼睛真是一双“永生的眼睛”(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读一读课题,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这双眼睛里留下了捐赠者宝贵的角膜,留下了父亲的谆谆教导,留下了为别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更留下了生命的崇高价值。这真是一双永远闪亮的永生的眼睛。

  设计意图:

  此环节,本课教学的点题、升华部分。将父亲的话在此作一汇总,并作配乐朗读,用意在于加深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人文把握,体悟“父亲”的崇高人格,为最后的点题做好引子,使课题及其内涵的揭示成“水到渠成”之势。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写一封号召人们支持器官捐赠的倡议书。

  五、教学反思:

  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遗体捐献志愿者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结尾的疑问旨在唤醒学生的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具有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2、在多向互动的赏析评改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修改方法,养成良好的习作评改习惯和态度,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精彩点评。

  1、师:同学们,老师已经认真地拜读了你们的作品,感到十分惊喜,这可是你们自上三年级以来的第一篇杰作,你们的文章给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现在我点到几位同学的作文,请写这些作文的同学站起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大家打个招呼。

  2、教师概括介绍学生的习作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则重点描述,学生一一亮相,教师用幽默、富有激励的语言加以简评。

  [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指出:“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本次训练是三年级上学期第一组,能否通过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消除畏文心理,增强习作信心,激发习作热情,至关重要。本环节力求通过激励性点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重视,初尝成功的喜悦。]

  (二)佳作赏析。

  师:瞧,我们班上有这么多才子,老师的手也痒痒了,昨晚加班写了篇文章,写的就是你们中的一位,名字暂时保密哦,想听听吗?现在咱们换一换,我当学生,你们来当老师,我把文章念一遍,大家要注意倾听,猜猜我写的是谁,并能讲出依据,还要想想文章写得如何?好在哪里?

  (教师选择班上最具典型的一位学生写一篇文章(如下),师读,读完让学生把猜测到的同学名字写在手心里,齐亮手心,互相检视。)

  教师范文:

  猜猜我是谁

  见过我的人都夸我五官长得端正,虎头虎脑的,只是眼睛小了点,爸爸妈妈有时干脆呼我“小眼睛”,眼睛虽小,可有神着哩,能望见很远的操场上的小麻雀,发现密密麻麻的树枝中的金龟子,喜欢军事的爸爸说:“这小子将来也许能当个海军航空兵呢。”

  我的胆子很大,每次体检要抽血,总是冲在前面,第一个跑到医生跟前,还不停地给后面的同学打气,抽完血,晃晃胳膊,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来。感冒了要打针,我从来不哭也不闹,即使疼得浑身发抖,也不吭一声,医生都夸我“好样的!”,“真勇敢!”。只是在没有旁人的时候,我会悄悄地跟医生商量:“能不能打小小针的?轻轻地打。”弄到护士阿姨笑得前俯后仰,我至今还没弄明白她们到底笑什么。

  我的爱好很广泛,踢球啦,下棋啦,旅游啦,看课外书啦,样样喜欢,尤其爱看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帅狗黑皮》、《足球小子》、《蜡笔小新》……一集也没落下,有的都看了两遍了还不过瘾,每天清晨或傍晚,我早早就守在电视旁边。看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地被“吸”到电视跟前,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手舞足蹈,弄得大人莫名其妙。每次看动画片,妈妈总忘不了提醒我:“不要靠得太近,伤眼睛呢。”

  最近《蓝猫淘气三千问》连续播出“宇宙探险”的精彩节目,我像着了魔似的,满脑子都是蓝猫、菲菲、咖喱,看多了,心里装满了疑问,向老师请教了很多问题:地球是不是在银河系里?太阳爆炸以后人类怎么办?黑洞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能不能回到过去?弄得老师都招架不住啦,许多同学听了都大为惊讶。

  这就是我,猜出来了吗?猜中有奖哦。

  师:我写的林宇微同学,你们猜到了吗?请猜到的同学起立(学生起立)。这么多同学都猜到了,真是火眼金睛啊!老师现在评你们为“孙小圣”,高兴吗?大家互相祝贺一下。

  师:老师感到很奇怪,你们是怎么猜到的?有什么“绝招”说出来让大家开开眼界?

  生1:我主要是从他的外貌描写中知道的。

  生2:我也是根据文章中的内容,写他胆子很大,体检抽血时总是很勇敢,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事情──他平时胆子就很大,我就和他一起抓过蜥蜴。到山上摘野果他也总是跑在前面,也不怕草中有蛇。

  生3:我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可他特别爱看,文中写得很真实。

  师:是啊!只有真实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特点。现在,请你们想想文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1:这段话里您抓住了最有特点的地方写。

  生2:您写林宇微的爱好兴趣很广,但重点选择爱看动画片这个方面详细地写,而且写得很精彩。

  生3:我补充:写他看电视时的表现最生动。“守”字用得特别好,还有,写他看电视时“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手舞足蹈”,十分形象。

  生44:我觉得林宇微感冒药打针时的表现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说明林宇微的勇敢是硬挺的,其实他也怕痛。

  生5:我最欣赏“望见很远的操场上的小麻雀,发现密密麻麻的树枝中的金龟子”这句话,说明林宇微的眼力很好。

  师:你的眼力也不错。同学们,经过交流,大家对林宇微同学的认识更清楚了,如果再写他,就会写得更具体、更逼真了。现在请大家想想,假如让你去写他,你会怎么写?

  生1:我会写他很乐于帮助别人,老师让他当小老师,他很认真负责,他还经常帮同学扫地。

  生2:我会写他的爱好是下棋,我觉得他特别喜爱下棋,飞行棋,五子棋、军旗、象棋、围棋都会下,他的'书包里经常藏着各种棋子,他还说每天都要和爸爸杀几盘,他还常常找我下,如果没有人,就干脆左手跟右手来,有时下到天黑了也不知道。

  生3:老师,还可以写他的体育方面的特长,他转呼拉圈会转两百多下。

  ……

  师:哈!你们知道的比我还多,的确,林宇微同学可写的地方很多,同一个人,我们写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兴趣,从不同的方面去写,写自己也是这样。

  (师生共同归纳写好本次习作的体会:①抓住自己真实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写;②表达时尽可能准确、具体、生动些,使人物的形象更突出,特点更鲜明。)

  [评:教师“下水”,能知道学生的习作困难所在,教师的下水文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佳作赏析,增强学生对优秀习作的感性认识,激起写好习作的热望。以班上同学为特例进行描写,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能激起学生的巨大的赏析、评改热情,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个人,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习作创新思维。]

  (三)例文引正。

  师:说话要有口才,打仗还需兵器,修改文章要先掌握什么本领呢?现在老师手头有三个习作片断,均来自班上的小秀才们,这几位同学的习作都不错,但还有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你们有信心帮他们改得更好吗?

  1、教师提供一个未抓住典型特征的关于描写外貌的片断。师读,学生判断写的是谁。(学生讲出好几个答案,均似是而非,无法确定。)

  例文1:

  我是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圆圆的脑袋,一双大眼睛,黑黑的头发,一只小鼻子,一双大耳朵。

  师:为什么不能确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生:我们班上圆脑袋、大眼睛的人不少,看不出写的是哪一个?

  生:五官几乎都写了,但没有写出明显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师:现在告诉你们作者是──王伟康同学,请大家重新观察,抓住主要特征说一说。王伟康同学请边照镜子边听同学议论,也可提出不同的意见。

  生1:我发现王伟康同学是个双眼皮儿,总喜欢理个平头,鼻子嘛,没什么特点,就不写了,耳朵也不大,他写错了。

  师:主要是没观察仔细。大家再观察他的脸型、肤色说一说。

  生:他的脸黑黝黝的,像包公。

  生:他的脑袋挺大,可是脸却不大,不是“国”字脸,好像是──

  师:是“甲”字脸。对呀!抓住最有特点的地方写就可以了。伟康同学,你认为大家的评价有道理吗?经过照镜子,再参考同学们的提议,现在请你把它整理一下,说一说。

  ……

  2、教师提供一个关于描写爱好方面的片断,但面面俱到,描写不够具体,主要性格特点不突出。

  例文2:

  我爱好体育,喜欢跑步、跳高、跳远,特别爱打乒乓球;我喜欢音乐,会唱很多歌,还会弹电子琴;制作手抄报也是我的强项,在比赛中经常获奖;最近家里添了台电脑,我又迷上了上网,在上网查到了很多资料,对学习大有帮助。我的爱好还很多,比如:旅游、野炊、饲养小动物……我是个一天也闲不住的人。

  师:文中描写的“我”有什么样的爱好?

  生:体育、音乐、制作小报、上网,还有旅游、野炊、侍养小动物等。

  师:你认为这样描写存在什么问题?应如何修改?

  生:介绍的爱好很多,但什么都写,没有一件写得具体。我们读了,留下的印象不深。

  生:应该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详细描写。

  师:你认为可以抓住那些方面写具体?怎样才能给我们感受到他真的喜欢某一方面的活动?

  生:我觉得他可以抓住“上网”这个方面去写,其它方面就简单一些,因为这个方面表现最突出,他几乎每天都要上网,一放学就钻进电脑里,他能查到很多我们查不到的资料,在上课交流时,老师经常表扬他资料查得好。

  师:“钻”字说得好,说明他确实是个小网虫。还有补充的吗?

  生:听她妈妈说,他一上网就什么都忘记了,经常忘了吃饭。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还是感觉他最兴趣的是体育,他是我们班上的体育“明星”,去年代表我们班去参加乒乓球比赛获得了学校第一名,跑步比赛获得了季军。

  师:能获得这么好的成绩,说明他对体育特别感兴趣,能举例说明吗?

  生:他课间活动几乎都在打乒乓球。碰上体育课他总是特别兴奋,做得很认真。

  师:(提问作者):你兴趣爱好广泛,这真是一件好事,你主要的爱好兴趣是什么?能比较具体的讲述有关这方面的故事吗?

  (生讲述故事,是关于体育方面的,教师引导发表议论,帮助学生表达准确、具体、生动些,建议把精彩的部分写入作文之中。)

  3、教师投示一个关于描写性格方面的片断,描写较为具体但存在一些标点、用词、语句方面的毛病。

  例文3

  我爱笑,整天嬉皮笑脸的,像个笑脸佛。最爱看漫画,搞笑图片,喜欢讲笑话,同学们经常被我讲的笑话笑痛了肚子。上课时老师讲得幽默,我笑得最开心,最快乐,同学回答错了,我的笑声最响亮,弄得我没少翻白眼,犯了错被大人批评,我痛苦了一会儿,又忘啦。同学们都说我是个乐天派。我就是这样的人,喜欢我吗!

  ①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章,指出哪些优点是大家必须学习的,存在哪些问题需要修改。

  ②学生思考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在上面规范修改。(交流的修改方案──标点方面:“翻白眼”后面的“,”该为“。”,“喜欢我吗”后面应把“!”改为“?”;字词方面:“慢画”的“慢”、“优默”的“优”都是错别字,“翻白眼”应改为“挨白眼”,“痛苦”应改为“扫兴”;语句方面:在第二句前应加上“我”,语句才完整。“我笑得最开心,最快乐”语言重复,最好去掉“最快乐”。)

  [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实上认识自己要比认识别人困难得多,学生在本次习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未能抓住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有重点地描述,本片断的设计就是要通过三个不同的方面的引导:相貌、性格、爱好(特长),使学生认识如何真实、具体地反映自己,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分析、思考、发现、评价、修正中感悟方法,锤炼习作修改的本领。]

  (四)互动修改。

  师:刚才已经学到了习作如何修改的本领,现在要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评改之中。那么,你们的习作要根据什么来修改呢?

  1、学生翻开作文本,把自己的习作认真朗读一遍,边读边注意老师的评语和批改符号,仔细领会其中的意思,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以便质疑。

  2、生质疑,师把学生习作本通过投影显示出来,师生共同解疑。

  3、师: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只有认真修改,你的习作才能越写越好,越写越有意思。修改时要独立思考,先自行修改,然后找到合作伙伴,互相帮忙。

  4、学生自改,互改。教师巡视,重点辅导习作水平较低的学生(侧重于字词、语句修改方面)。

  5、教师把在巡视观察中发现的修改较为成功和还存在问题的两个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评析,进一步指导修改。(略)

  [评:本环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把赏评过程中感悟到习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修改之中,并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提高文章修改能力。学生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习作总评,忽视教师的具体评议意见和修改符号,引导学生读文章,分析评语,理解修改符号,组织自改互改,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修改文章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还可培养学生审慎独立又相互协作的态度,这些看似细节问题,却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必经之路,不可等闲视之。]

  (五)课后延伸。

  师:回家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把修改后的文章念给家人听,让他们提提意见。第一次评作文,老师是按星级评价的,最好的获五颗星,最少的也有三颗星,现在大家还有两次机会可以提高自己作文的星级水平,修改得好可由三颗星提高到五颗星,凡获得五颗星的同学均有机会在班级习作园地中展示自己的作品,但暂时名字保密哟。假如这次没有成功,还有第二次机会,你可以去观摩习作园地中的同学作品,认真看,仔细判断是谁的作文,或者说写的是谁,判断准确率最高的可以再次增加一个星。下星期准备举行“群星荟萃”评比活动,看哪一组的同学获得的星最多,到时还会请大家欣赏《蓝猫快乐作文》的影碟片,大家有兴趣吗?

  [评:扩大读者群,把读者从单一的对象引向同学,引向家人,这种多维互动的方式,能培养学生认真对待习作的态度,增强关注、欣赏、评价别人习作的意识,并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能力与效果。语文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动态的过程性评价,能有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植自我有效感,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附:优秀学生习作

  “含羞草”+“故事迷”

  我是六一中心小学三年一班的同学,大名王希若,今年九岁。白皮肤,披肩发,左脸颊边有一颗“美人痣”,我爱笑,但总是抿着嘴笑。

  我性格内向,总怕羞。家里来客人了,我总是躲得远远的;上学要经过别的班级,总是低着头快步溜过,像猫走路似的;上课时,尽管许多问题我都知道,总不敢大胆举手。记得有一回,镇中心举行联欢晚会,那场面可热闹了,许多小朋友上台去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捧回了不少奖品,我多想也上去风光风光啊!可是我不敢,站在离舞台很远的一个角落,心里还咚咚直跳,生怕被主持人发现──万一被拉上台,那多难为情啊。前学期末,班主任在我的素质报告单里写道:“你是个聪明可爱的女孩,为人善良,做事认真,假如你能改掉胆小怕羞的毛病,就锦上添花啦。老师期待你能自信一点,含羞草要变成红玫瑰啦!”嘿,这回我铁了心,多参与锻炼,改变自己性格的弱点。

  我爱看课外书,特别是童话故事,其中安徒生的童话集是我的最爱。不仅爱读,我还爱讲,碰上好伙伴,我会拉着她,绘声绘色地说个不停。我还会编童话故事,把自编的故事写下来,现在都集了厚厚的一本。老师说我的故事编得活灵活现的,最精彩。最近,我又获了个“故事迷”的绰号。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自主选择识字方式,认识6个会认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选择识字方式,认识6个会认字。

  难点:正确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妈妈,我们都是在妈妈的呵护下慢慢地长大的。你能说说妈妈关心你的事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日本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3、谈谈妈妈关心自己的事例。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教师交代学习任务。

  2、出示与生字连在一起的词语,指名读,并带读。

  3、会认字要让学生自己去记,让学生(或师)适时总结识字方法。

  4、生字、词语回归课文,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1)看学生是否读正确。

  (2)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汇报、认读生字、新词。

  (4)自主识字。读课文、读后评价。

  三、理解感悟:

  1、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你喜欢童话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2)你知道课文为什么叫“妈妈留下的葡萄树”吗?这棵葡萄树有什么含义?

  2、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3、4小节描写狐狸妈妈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边读边悟,在读中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重读课文:

  让我们带着对母爱伟大的崇敬,想象一下童话中的画面,再重温一下课文《妈妈留下的葡萄树》。

  五、设置悬念:

  文中的结尾写到:小狐狸一直没找到妈妈,它的妈妈到底哪儿去了?大家想不想知道它的妈妈去了哪?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这个问题……(宣布下课)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讨论。抓住重点句子朗读,理解母爱的伟大。指导朗读,感悟亲情!指名朗读,溶入文中情境。

  板书设计:

  7.妈妈留下的葡萄树原因:

  小狐狸肚子饿

  经过:找吃的,喊起来,没回来

  母爱的伟大

  结果:小狐狸见到树思亲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11-21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11

小学语文《麻雀》教案07-24

小学语文尊严教案06-20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教案08-26

【荐】小学语文教案01-14

小学语文教案【精】01-16

小学语文找春天教案01-16

【热】小学语文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