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 幼儿常常用它来画画、写字、做手工作品。在观察中发现大班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主要是求异性发散性)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 为本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懂得只要用折叠等方法,改变纸的形状,纸就能承受一定的力。
活动准备:
1、长方形的白纸若干
2、一元硬币若干
活动过程:
一、 说说纸的用途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说说纸,纸可以用来干什么?(画画、写字、做手工等)
二、 尝试两张纸做纸桌
1、今天,叶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2张纸,请你做一张可以站起来的纸桌。
2、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幼儿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
我们的纸桌做好了吗?你是怎么做的?这是桌子的什么?(桌面)这呢?(桌腿)你做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
三、尝试纸桌的承重力
1、你的纸桌上可以放东西吗?叶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20枚一元硬币,请你试一试,你的纸桌有多少承重力。
2、组织交流:你的纸桌上放了几枚一元硬币?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桌面上可放硬币多些?在尝试做纸桌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四、进一步改造纸桌
1、怎么样的桌子是最牢固的呢?我们来试一试,这一张最牢固的桌子吧。
2、鼓励幼儿尝试实验各种形状的.桌腿承受力的本领,教师巡回指导。
五、挑战五百枚硬币
1、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诉我,他的纸桌上能放五百枚硬币。你觉得这件事,是真是假?为什么你觉得是真或是假?(幼儿明确的阐述自己的理由)
2、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
小结:小朋友想用实事求事的办法来试试。谁说得对,谁说得错?
3、无论是真是假,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叶老师这里有五百枚硬币,谁愿意用你的纸桌来试一试?
4、小结:有时听别人说的话,你觉得有点信、有点不信,最好呢!我们去动手试试,因为事实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六、活动延伸:
我们的纸桌上还可以放什么呢?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玩玩做做中,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体验探究的乐趣。
2、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想法,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准备蛋宝宝两组:一组为“不倒的蛋娃娃”,一组为“会倒的蛋娃娃 ”。蛋娃娃的数量同幼儿人数。小石块、小沙包、橡皮泥、胶带等。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幼儿观察并描述蛋宝宝的外形特征。
——幼儿自由玩蛋宝宝,观察并讨论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下来。
2、猜测并实验验证。
——猜测和交流。
(1)师:为什么有的蛋宝宝推来推去不倒,有的.蛋宝宝推一下就倒呢?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教师将幼儿的发现记录下来。
——实验验证。
——探究蛋宝宝不倒的原因。
(1)师:“为什么有的蛋宝宝身体里放了东西就推不倒,有的蛋宝宝一推就到了呢?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成功的作品失败的作品。
(3)教师小结并将幼儿的发现记录下来。
3、再次实验验证,解决问题。
(1)师根据我们的发现再试试能不能做成“不倒的蛋宝宝。
(2)幼儿自由制作。
(3)教师小结,出示饮料瓶能不能做“不倒娃娃”,给幼儿留下悬念,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作为科学活动,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兴趣,探究出一个结果不应成为一节科学活动的重点。不唯上、不唯书,存有一份好奇和质疑应是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带给孩子的珍贵理念,也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更新的观念。当然,活动中也存在较多的亮点。如教师能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索与兴趣,在探索发现环节弱化老师的控制,更多的把课堂交给孩子,使孩子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探索,自由大胆表达。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几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培养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3、提高幼儿比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向父母询问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2、物质准备:(1)生熟鸡蛋(生鸡蛋标上数字1、熟鸡蛋标上数字2)若干个;
(2)托盘、餐巾、小碗(没人2个分别贴上生、熟标签)、手电筒;
(3)记录用的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图、记录表、铅笔没人一套;
(4)快乐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兔妈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老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兔妈妈,今天我想请你们到我家做客,你们愿意吗?“幼儿听音乐入场坐好。
2、出示鸡蛋引出课题。
老师:“欢迎到我家做客,我为大家准备了煮鸡蛋吃,,可我不小心把煮熟的鸡蛋和生鸡蛋魂在一起了。小朋友们能不能帮我想想好的办法,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区分开,但是还是不能把鸡蛋弄破?”
二.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动手尝试区分生熟鸡蛋
1、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说说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2、幼儿动手尝试区分,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老师:“大家想了许多好办法,让我们来试一试吧。为了更好地把生熟鸡蛋区分清楚,我为大家准备了两个碗,请你用自己想的办法先试一试,然后把你认为的生鸡蛋放到写有“生”的碗中,在记录表示画×,把你认为的熟鸡蛋放到写有“熟”字的碗中,在记录表上画√。”
3、组织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区分的。
请幼儿把自己验证的结果、方法和记录表讲一讲。
三.引导幼儿通过看图来了解、验证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配班老师扮演小松鼠敲门:“我是小松鼠,听说小朋友正在帮兔妈妈想办法区分生熟鸡蛋,我也从电脑上搜索了几种非常简单的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图片内容,了解三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1)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分别用手转动起来,生鸡蛋转动的`慢,熟鸡蛋转动的快。
(2)用收晃动生熟鸡蛋,感觉里面有东西的是生鸡蛋,熟鸡蛋则感觉不到。
(3)用手电筒照生鸡蛋时比较透亮,熟鸡蛋不透亮。
教师和幼儿边看方法图,边用一组鸡蛋进行尝试验证。
四.幼儿利用已知方法,帮兔妈妈再次验证,并填写记录卡。
1、幼儿用每一种方法去区分生熟鸡蛋并填写验证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求幼儿用第一种方法试验后,把记录表写好:转得快的鸡蛋是熟的,画√,转得慢的鸡蛋是生的,画×。
用第二种方法试验后,在没有感觉的鸡蛋下面画√,在有感觉的鸡蛋下面画×。
用第三种方法试验后,在不能透亮的鸡蛋下面画√,透亮的鸡蛋下面画×。
2、组织幼儿说一说自己的验证结果。
3、请幼儿将熟鸡蛋剥开,进行验证。
老师:“孩子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终于分清楚了。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把熟鸡蛋剥开吃吧!”
五.简单讲解区分生熟鸡蛋的原理。
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能区分生熟鸡蛋?
教师总结:因为生鸡蛋里面是液体,转动时里面的蛋清、蛋黄也在自转,影响了鸡蛋的旋转速度,熟鸡蛋里面是固体,不会影响鸡蛋的旋转度;熟鸡蛋里面是实心的,所以晃动时不会有什么感觉,生鸡蛋则会感觉到里面有东西;用手电筒照时,生鸡蛋清很透明,而熟鸡蛋则不透明。
2.将生鸡蛋打开比较生熟鸡蛋的不同。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名称:有趣的复制活动对象:5-6岁幼儿(大班)
活动形式:讨论,观察,感受,动手操作
一,设计思路:
5-6岁的幼儿已经有一定知识经验,对于自身不理解的事情,往往会产生很强烈的好奇感。在一次活动中,我们的一名小朋友突然对我的小红花产生了兴趣,她就利用彩泥自己做了一个不太规范的小红花,然后高兴的对我说:“老师,我有自己的小红花了。”她高兴的沾着印泥,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纸上印来印去,不一会就完成了一幅画,并送给了我。孩子给我极大的提示,我想为什么不让孩子的兴趣得到更大的满足哪?我首先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大班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尤其是在捏,撮,团手工方面。幼儿接触到的彩泥比较柔软,能够随意更换横端面,然后进行有趣的复制活动,使用起来都比较方便,于是我开展了以下活动:
二,有益的学习经验:
1.引导幼儿了解复制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幼儿对复制现象的兴趣。
2.鼓励幼儿参加复制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自己复制的过程,互相欣赏,共同感受复制带来的方便性。
三,难点分析:
初次接触复制的游戏活动,幼儿很可能会盲目的模仿,但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大胆的开始创造自己的复制工具。
四,资源准备:
1,饼干,笔,书,玩具(相同的若干个)。
2,电脑,课件(表示“生物克隆技术——动物的复制”的课件),印糕模型。
3,卡通图案,复写纸,图画纸。
4,彩泥每人一份,印泥。
5,大沙盘,小果冻盒若干,小围裙15个。
6,轻音乐磁带。
五,活动流程:
认识复制的现象—→了解生活中的生物克隆技术—→尝试复制平面物体—→使用物品进行立体复制—→互相欣赏复制的`作品,并鼓励利用自己的方式复制。
六,活动环节:第一个环节:认识复制的现象
目标:请幼儿初步认识复制的现象。
准备:饼干,笔,书,本子,玩具(相同的若干个)。
过程:教师将相同的物品分散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将幼儿引导摆好的桌子前,请幼儿记住要找的东西,帮助老师收拾物品。教师请幼儿品尝相同花纹的饼干,并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们,你看看一片片相同的饼干,一支支相同的笔,一本本相同的书,一件件相同的本子等等,这样相同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你还知道有哪些复制的办法?”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
第二个环节:生活中的生物克隆技术——动物复制
目标: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更多的复制工具,扩大幼儿的视野。
准备:电脑,课件,印糕模型。
过程:观看电脑幻灯片:介绍克隆羊,了解克隆科技。并鼓励幼儿尝试说说生活中有那些复制方法,他们是如何的复制?鼓励幼儿大胆讨论。
第三个环节:尝试复制平面物体
目标:尝试自己动手操作。
准备:卡通图案,复写纸。
过程:
(1)出示平面模型,引导幼儿思考有什么办法来复制出一模一样的图样,请幼儿讨论。都有那些方法???
(2)请幼儿帮助自己复制可爱卡通图案,引导幼儿考虑怎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复制最多张,分成小组,鼓励合作。
第四个环节:使用物品进行立体复制。
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喜欢使用复制工具,以节省时间。
准备:彩泥,绘画纸,印泥。
过程:
(1)提供三个区域:让幼儿感受复制的方便性。
玩沙子,利用小果冻盒复制相同的小沙包。
用手的不同部位变换,印出不同花纹做画。
用彩泥,规则模型复制小用具。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尽量每个组都去活动,并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复制方式,体验复制活动带来的乐趣。
第五个环节:互相欣赏复制的作品,并鼓励创造用自己的复制方法。
目的:鼓励幼儿大胆表诉自己是怎样复制作品的,增强自信心。
准备:印泥,口红等。
过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复制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在尝试的过程中感知哪些东西是可以滚的。
活动准备:能滚动的物体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物体滚动”
教师:你们知道哪些东西能滚吗?
2、幼儿自由介绍自己带来的能滚动物体。
教师:你带来的是什么?它能滚动吗?
3、幼儿自由探索,尝试使物体滚动起来。
教师:你们玩玩、试试,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滚起来。
1、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并交流各自经验明确什么是“滚动”
(1)、引导幼儿根据尝试后的经验,将这些物体按照能否滚动进行归类。
(2)、请幼儿演示,明确什么是“滚起来”,并检验这些物体能否滚动。
(3)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和动作表达“滚动”。
(4)引导幼儿尝试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这些东西为什么能滚起来呢?
教师小结:这些物体,有的'像圆柱、有的像圆锥、有的像球体······在一般情况下,圆状物体都可能回滚。不过,事情不一定就像我们猜想的那样。只有试了才能真正知道它能不能滚起来。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26
科学活动教案02-20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10-19
科学活动教案[优秀]07-23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07-28
科学活动教案(15篇)03-27
科学活动教案15篇03-18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5-30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07-16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