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编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⑴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⑶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2.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3.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1.通过开展赠言活动,旨在告诉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从而使学生留心生活,注意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
2.通过学习写赠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3.初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设想:
1. 分小组研讨,让学生共同完成赠言。
2. 公开评选,评出最佳赠言写作手一名,优秀赠言写作手七名;最佳赠言一条,
优秀赠言七条,并编辑初一(11)班和初一(13)班“赠言集锦”。
3.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赠言的形式及写作技巧。
教学步骤:
一、 介绍什么叫赠言。
二、 赠言的'形式与写法。
三、 学生搜集有关新年的各种赠言,或自己曾得到的赠言,体会赠言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学习写赠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会欣赏及评价赠言。
教学步骤:
一、 简单复习赠言的写作形式及技巧。
二、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赠言写作。(可互相讨论,共同完成)
三、 分组选出优秀赠言,写到黑板上。
四、 在全班进行公开评选,公开竞争。
五、 评选出最佳赠言写作手一名,优秀赠言写作手七名;最佳赠言一条,优秀赠言七
条。
六、布置编辑“赠言集锦”。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设计概说:《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既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又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总分结构是本文构段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感受景美来体验情美。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客观景物所带来的物境之美,通过理解、想象感悟主观情感形成的情境,情景相融,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完成意境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3.学习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本课词句,展开想象意境,训练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有一个地方,人们把那儿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看老师写“荒”这个字。长满了野草,没有人耕种,所以这里有个草字头,什么都没有,注意中间是个“亡”字。能给“荒”组个词吗?(荒凉 荒芜 荒无人烟……)
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想象一下原来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
2.过去的北大荒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但是解放后,经过建设者们的开垦,荒地已变成了良田。现在的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东北的大粮仓。(出示图片)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北大荒”有关的课文,(板书:的秋天)一起走进北大荒的秋天。
(设计意图:“北大荒”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导入课题时层层深入,先从字面上理解“荒”的意思,再来想象北大荒原来的样子,通过图片的展示了解今日的北大荒。从一片荒芜到东北的“大粮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引入课文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二.检查字词、初读课文。
出示词语:几缕 橘黄 绛紫 顿时 漾起 豆荚 脸庞 榛树 转眼间
自由读,指名读。
正音,释义后齐读。
2.一叶知秋,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北大荒的秋天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中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的?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交流后出示句子: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3.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快速浏览,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指名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天空、小河、原野 ……
(设计意图:总分结构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对文本的初读过程也就是对文本内容的一个梳理过程。抓住文本的中心句,更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三.理解课文,感悟意境。
预设一:感受原野之美
1.课文哪一段写了原野的景色,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2.这段话中哪个词能概括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特点?(板书:热闹非凡)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热闹非凡的呢?
原野热闹非凡,到底热闹在哪呢?你们听到声音了吗?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这几句话,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吗?
3.交流:你读到声音了吗?
(1)预设1:(我听到大豆在欢笑。)能找到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吗?。
大豆已经长出了豆荚,还发出声音,这说明——豆荚已经成熟了。难怪这里的人们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赞美秋天,(大豆摇铃千里金。)
这里的“铃”指的就是豆荚,大豆摇铃摇来什么?(丰收、喜悦、快乐、财富)
带着这样的感觉谁来读读这一句?
(2)预设2: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我听到高粱在唱歌。)
我们书上的插图就画了挺拔的高粱,它们乐呵呵地在演唱,会唱些什么呢?
它们多快乐呀!谁能像它们一样乐呵呵地读读这句。
4.在作者的笔下大豆会欢笑,高粱会演唱,这是把它们当作人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拟人,这样写多有意思呀?我们一起来读。
5.而这时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又是怎样的景色呢?
出示句子: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看到那么美的榛树,看到原来的荒原变成了良田,人们的.心情怎样?(高兴、激动、兴奋)这种高兴快乐到了极点就说心也燃烧起来了。(点击变红:燃烧)让我们满怀激情的读读这一句。
5.这一段话先概括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再从大豆、高粱、榛树具体展开写出了怎样热闹。有总有分,条理很清楚。师生合作按总分结构读。
6.真不愧是东北的大粮仓啊!难怪作者要感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设计意图: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的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与欢乐相连的。”北大荒的原野是一派丰收的景象,隐藏在这丰收景象后面的是一代代北大荒人的辛勤劳作,文中的自然美、景物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美、劳动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景中有情、景中有理。在教学中透过自然美感受情感美是重点。)
预设二:发现自然之美。
(一)北大荒的天空
1.一来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儿的“天空”,天空美在哪?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2.天空的颜色不断发生着变化,读读这段,你能找到哪些表示颜色的词。
(1)“一碧如洗”这里的“碧”指碧蓝,天空一片碧蓝好像洗过一样。
(2)流云有哪些颜色?那么多的颜色,想象一下流云还会有哪些颜色?照着“银灰、橘黄、血红”这三个词的样子,前一个字代表什么东西,后一个字表示颜色,也来说说你想象中的流云。
3.这么多的颜色,书上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五彩斑斓。这么美的流云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个句子挺长的,谁能读好?课件帮助断句出示,指导朗读。
4.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那似锦的流云,出示图片。师范读
指名读,指导读好这个句子,注意顿号的停顿和“转眼间”这个词语的指导。
(二)北大荒的小河
1.静之美
(1)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是如此的美妙,而那儿的小河又别有一翻情趣。哪句话写出了小河的美,你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理解“如同”。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3)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它默默见证着北大荒的变迁,这是一种静静的美,指名读、指导朗读。
2.动之乐
(1)活泼的小鱼游来了,它打破了这样的宁静,带来了另一种美。
出示句子: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小鱼多调皮,它顶着水游过来,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点击变红:顶 漾)漾在这里指什么?看着欢快的小鱼,荡漾的河水,你的心情又如何?此时随着水波荡漾的还有我们的心情,所有的烦恼都随着水波一圈一圈漾出去。
(2)小鱼的出现,使小河有了勃勃的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指导读出欢快的语气。)
3.动静相宜
(1)如果说,小河躺在大地的怀抱中,那是一种静静的美!那自由活泼的小鱼则是一种灵动的美,这一静一动我们该怎么读好呢!先自己试一试。
(2)小鱼、小河,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他们在一起是那么和谐。(板书:动静相宜)我们一起来读。
(3)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美。看似常见的天空、小河在作者的眼中有了别样的美丽,难怪作者要感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齐读)
(设计意图:写景文的意境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情与景之美是通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推敲、比较进入文章的意境,从而来理解内容、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语言、品味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延伸
小结板书:北大荒的天空流云似锦、小河动静相宜、原野热闹非凡,其实美还不仅仅局限于此,
出示句子: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理解“草甸子”读好“沉甸甸”
那么多的美景,你能不能用总分结构的方式,以“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为总起句来写一写。(可以是书上提到的,也可以是你想到的。)
总结:处处皆风景,美景看不完,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扎根荒原、辛勤劳作,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美,用他们的双眼发现了美。使得昔日的茫茫荒原变成了今日的塞北江南,也让北大荒的秋天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an、en 2个复韵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教学重点:
1.学会韵母an、en 2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学会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读准音节juan、quan、xuan。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到目前为止学习了哪些复韵母?能按顺序说说吗?
(ai、ei、ui、ao、ou、iu、ie、üe、er)。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再认识几个韵母朋友,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这课书的内容比较多,有信心学好吗?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前2个韵母及音节。
板书:13 an en
二、看图学习韵母an、en
1.学习韵母an
(1)出示an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自己试着发an(安)
(3)教师指导发音:把嘴张大,摆好a的口形,让气流从前鼻腔里出来,也就是n的尾音。
(4)学生练习读,体会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5)同桌同学互读,纠正发音。
(6)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习韵母en
(1)出示en图,问:你们看这个人在干什么?
(2)借助“摁”的第四声交成第一声学生练习发en的音。
(3)en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e和n)发音时,先发e,嘴半闭,舌尖抬起抵住上牙床快速读,鼻子出气,一口气读出en的音。
三、书写韵母an和en
1.观察an、en 2个韵母,说说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字母要写紧凑。学生观察。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改。
四、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
1.学习b p m f与en组成的音节
(1)出示
让学生自己练习拼读。
(2)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
(3)指名读。
2.学习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
(1)出示
自己试着拼一拼
(2)同桌小伙伴互相拼。
(3)指名拼,开火车拼。
五、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1.出示yuan图,图上都画了什么呀?什么形状的?
2.把“圆”的'第二声变成第一声,让学生试试。
3.指名读,教师示范纠正。
4.师讲:yuan这个整体认读音节较长,可以用分解音节的方法帮助记忆它的形。yuan是由(yu)和(an)组成的。
5.采取多种形式读,巩固读音。
六、照着板书读读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镜泊湖,被誉为“北方的西湖”。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泊(pō)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指导读准“消灾弭(mǐ)祸(hu)”“天庭(tíng)”;理解词语“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读准字音“倒(dào)”理解词语“耸峙”。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1.导语:“镜泊湖”一个名字就那样神奇,镜泊湖的景色就更加神奇美妙了,课文上说镜泊湖的景色是——奇观。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一般学生会有这样几种观点: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
(2)奇在吊水楼瀑布。
(3)奇在地下森林。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愿组织学习小组,研究镜泊湖景色的神奇之处。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学生按小组汇报研读讨论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发挥主导作用。估计学生的.汇报会这样进行:
(1)认为“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的学生会认为峰峦绮丽多变,“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奇观,画一画镜泊湖的风光图,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认为“奇在吊水楼瀑布”的学生会认为吊水楼瀑布“溅起千朵银花”“势如千军万马”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第四句话:“本来清澈的湖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万斛”的意思;播放瀑布的响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瀑布的样子和气势;配上瀑布录像,音画合成,指导感情朗读。
(3)认为“奇在地下森林”的学生会认为“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和“林木却欣欣向荣”很神奇。同时会选择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朗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深约100米”想象火山口的“黝黑”,想象林木的欣欣向荣;指导感情朗读。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l)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镜泊湖奇观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2)比较这三处奇观有什么不同之处。(湖边峰峦和地下森林的静态与吊水楼瀑布的动态)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导语:学到这里,镜泊湖奇观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关于镜泊湖奇观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质疑,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l)在火山口,怎么会有地下森林?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会结冰?
(3)镜泊湖和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4)关于镜泊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3.教师引导: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仔细地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推想解决的。让学生给所提的问题分类:可以通过读书解决的,学生自己仔细读书;需要通过推想才能解决的,先自己推想,后进行讨论。
六、总结全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这篇课文先写了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然后重点描写了“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奇。
七、拓展延伸
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搜集、查阅有关镜泊湖的材料,可阅读书刊,也可网上浏览。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交流等形式学习课文。教师从课题引入新课,围绕镜泊湖奇观“奇”在何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祖国山河的壮丽。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本课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虚拟网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花钟》一文提到植物学家利用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制成“时钟”,可是“为什么不同
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本教学设计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就这专题进行研究型学习。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历史、地理、美术、环保、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等知识。
2、体会作者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句意。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鲜花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花的美丽与神奇吧!(媒体出示,配上轻音乐,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可以小声议论。)
2、你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学生自由谈感想,感受花的美)
〈学生踊跃介绍从多媒体、书中、课外等获悉的材料〉3、老师也想用一句话表达一下我的感受: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出示)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4、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么,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出示课题 齐读)
5、读了课题以后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三、自主朗读,感悟文意(利用电子课本进行阅读)
1、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在电脑上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有喜欢的句子吗?读给大家听听吧!(学生边读,边正音)
3、刚才有些同学提出了问题,通过读课文有哪些同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4、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瞧!(出示日内瓦大花钟)这就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最著名的日内瓦大花钟,它座落于瑞士这个“花园之国”。瑞士又称"钟表之乡",瑞士的能工巧匠绝妙地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制造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花钟”。
四、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2、交流:
A、边回答边出示带图片的花: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B、你认识它们么?来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
3、这么多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生边回答边或展示网站中的资料)
A、读这句描写花开放的句子。
B、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C、带着独特的体验朗读本句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在比较中体验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训练学生对好词的积累〉
4、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想不想知道还有哪些花也会在整点开放呀?就让我们上网看看,找到后,也用小作者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一下花。
A、上网浏览
B、句式说话。_____点,______花________。
〈拓展性处理教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功能〉
5、真能干,一个个都简直成了小诗人了。各位小诗人,刚才我们通过认花、了解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以及用诗人般的言语描绘网上的花,现在,你们对花的感受不一样了吧!带上你独特的体验齐读第一段。
6、读了这段课文,小朋友们又会很自然地发出哪些问题?(主要是“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会不同”)
五、小组合作,自主解疑
1、利用网络,自主探究
这么多的问题,如果一个一个回答,这节课肯定解决不了,怎么办呢?(小组合作,由同学解答一部分)这样吧,现在大家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展开学习。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利用网络查寻相关资料,共同讨论。
电脑出示学习步骤:
(A)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利用网络浏览相关资料。
(C)共同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介绍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2、组内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随机指导。
六、出示汇报,交流反馈
1、分小组汇报,从中理解“原来植物的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发挥小组学习的合作力量,从理解、模仿到迁移、创造〉
2、知识拓展“虫煤花”“风煤花”“鸟煤花”“水媒花”等。
七、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漫游了花之语,通过认真的阅读,积极的探索,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会了思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相信,大自然里还有许多许多的奥秘等着你们去发现。
1、利用本校校园网的BBS发表贴子“当当小诗人”
2、师生互评。
3、总结本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⑴ 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⑵ 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⑶ 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3个生字,正确运用“象、像”、“称、秤”,能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议论、果然”的意思,知道“直、才”在句子中的作用。
3、会用“又 又 ”和“誰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写句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重难点:
理解3、4自然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称象》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截水面,画上蓝色的`水纹;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的石头。教具的大小要易于操作,便于观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称象。
2、齐读课题,读后质疑,师梳疑:谁称象?这是头怎样的象?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说说。
2、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两个自然段尝试自学)
(1)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2)划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读正确。
(3)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得正确、流利。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读准字音“柱、秤、宰、沉”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都读正确
*指导学生评价
4、组内交流读懂的问题。
5、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课堂作业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或容易写错的字各抄两个。
2、同桌互相读课文,正音并学习对方的优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 侦察 愚蠢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自然对人类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话,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语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
(开火车复习词语)
2、把这些词带入课文中自由速读,想想作者一行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3、指名说。
4、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
5、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
2、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⑴ 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① 请同学自由选择3、4、5自然段中的任一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② 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③ 指名汇报,学生补充。
三段:表演 抓住 幼龟:欲出又止 侦察 踌躇
潮鸫:企图。
四段:指导读。
抓住重点词:焦急 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解释:规律
④ 大屏出示并比较句子。
Ⅰ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Ⅱ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⑵ 学习六 七 八自然段:
①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自由读6-7自然段。
② 同桌讨论。
③ 指名说。
④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⑤ 同学们,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
⑥ 指名说。
师引导:万事皆规律,有法天下和。(板书)
四、小结
1、出大屏,布置自选作业,生写师巡并指导。
2、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册。
2、推荐读课外书。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能紧紧抓住教学重点,以读,演 悟等多种形式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向导最后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理解了自然之道即万事皆规律,有法天下和。学生说的'积极性很高,最后小练笔,学生便水到渠成了。
本节课也有不足:
1、课题中的道还应在课尾小结时再点一下就好了。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所加强。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钻研,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11-23
小学语文拼音教案04-2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07
小学语文教案【热门】01-25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01-25
小学语文教案【推荐】01-26
【合集】小学语文教案08-30
小学语文教案【精】01-16
小学语文教案【集合】09-12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