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用语言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小鸟的认识。
2、通过故事《鸟类大罢工》,引导幼儿了解鸟类和人类的关系。
3、知道爱鸟、护鸟的方法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课前完成调查表,了解小鸟的种类;有关鸟类及环境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小结:小鸟会唱歌、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有的小鸟还会捉害虫,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小鸟。
欣赏故事《鸟类大罢工》,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小鸟的故事,仔细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师讲述故事提问:
1、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2、什么叫罢工?(就是不愿意再工作了,小鸟罢工就是鸟儿们不再捉虫、唱歌了) 小鸟们为什么要罢工?
3、猎人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不能伤害鸟类,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做小鸟的朋友应该保护小鸟)
4、小结:小鸟为树木捉害虫,保护着我们的森林,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关心、爱护小鸟。
二、了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我们要做小鸟的`朋友,保护它?小鸟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森林邮递员、森林医生、果园卫士。有会报春的鸟,会播种的鸟、供人们欣赏的鸟。)
2、教师小结:有了小鸟,森林才能更加美丽,小树才能茁壮成长,果实才能获得丰收,小鸟帮我们做那么多的事,它可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谈谈如何保护小鸟。
1、讨论:小鸟为人类做了这么多的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鸟呢?
2、老师介绍人们是怎样爱护小鸟的。(在广场上喂鸽子,搭鸟窝、司机给小鸟让路)小结:小朋友真能干,知道这么多保护小鸟的方法。我们大家都来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样我们的周围就就会变得更美丽。当春天来到时,小鸟一定会来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除了保护小鸟,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师:我们要保护小鸟,可最近一些鸟类,像鸽子、鸡、鸭等都生病了,你们知道他们生什么病了吗?(禽流感)我们应该怎么预防禽流感呢?(不能养鸽子、吃禽类,远离鸟类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浮力作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感受自然之力的强大,体会事物的相对性。
3、联系生活,节约用水,养成正确的用水习惯。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水的浮力作用,感受自然之力的强大
难点: 理解水的浮力作用,体会事物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每桌一大盆水、纸杯、封闭的纸盒、铁片、木块、苹果、纸制小船等
活动过程
一、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 教师出示一组关于水的图片,幼儿观察。有大海、小河、下雨、温泉、海啸、洪水、冰川、海难、等
2、教师提问:你喜欢哪些图片,不喜欢哪些图片?
3、要求幼儿自由选择来分类,将图片放入相应的圆圈中
喜欢
不喜欢
4、根据分类提问:你喜欢它的哪方面,为什么?
幼儿回答:对于幼儿不同观点,教师要尊重,从科学的方面进行解释,
如:有的幼儿喜欢海啸,教师应从自然灾害和水力资源两方面谈它的利弊。
二、提出问题,展开探索
1、教师讲述:小朋友们从这些图片我们知道水是有力量的,即使它看起来很安静,但它仍然有强大的力量。现在你们面前有一盆水,我们来试试它的.力量。
2、幼儿自由选择测试物品,放在水中进行探索。(提醒幼儿注意有水溅出时,用抹布擦掉)
教师提问:你发现水的力量了吗?它有多大?
幼儿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
(幼儿的疑问很多,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发现而不代替幼儿讲述。)
于此点出“浮力”一词,并归纳定义
三、针对疑问,进行相对力量的探索
1、请发现相对特点的幼儿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引起多数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找找原因?
幼儿探索、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因。
2、引导幼儿归纳:物体大、轻——水的浮力大
物体小、重——水的浮力小
物体大小相同 轻的 浮力大
重的 浮力小
3、播放音乐幼儿自由测试
四、播放关于全球水资源缺少、恶化的图片
1、 教师讲述图片来源,幼儿讨论解决方法
2、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办法
节约用水,关好水龙头
不向水里扔垃圾,不向水里倒污水
用洗手的水冲厕所
用雨水浇花
多种树、草
教学反思
水是我们常见的液体,幼儿从小就对它感兴趣,玩水成为主要的游戏之一。怎样玩,从玩中学到知识,启发智慧。幼儿《纲要》中提到“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课充分运用幼儿身边最见的水,用试验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其中容易代替幼儿去解答问题,应坚守幼儿才是探索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向标,在幼儿深陷谜团时给予点拨。
教学中幼儿积极参于,大胆提问,自由探索的目标很明确,对自己的发现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可能表达不是很准确,但发现的过程足以让幼儿对科学活充满好奇,激发出潜在的探索欲望。由于本课操作居多,课程的条理性要求很高,从观察——体验——总结,发现的过程就是在成长,幼儿的自主讨论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好奇,和幼儿一同去寻找答案。同时将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幼儿,我们的生活因水而有生机,同时因水的缺乏,失去希望。启发幼儿热爱生活,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条形码是由粗粗细细的线条和一排数字组成的。
2、比较各种物品上的条形码,知道条形码的作用。
3、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各种条形码。
2、知道每件商品上都有条形码,并初步了解条形码的作用。
3、活动室四周布置一些标有条形码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一)了解条形码是由粗粗细细的线条和一排数字组成的。
1、请幼儿把带来的条形码和好朋友进行交流。
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许多商品上的条形码,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一起比一比说一说。
2、集体汇总:条形码是由什么组成的。
师:刚才小朋友和自己的好朋友比较了条形码,那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条形码是粗细不同的直线和一排数字组成的。
(二)比较条形码的不同,了解条形码的作用。
1、师:请你找一件物品,并和你旁边的好朋友比较一下它们的条形码。看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相互交流后小结:各种商品上的条形码都是不一样,这些线条的粗细排列和间隔的距离不一样,下面数字的排列也不一样。
2、比较相同物品上的条形码,发现它们的'异同。
(1)师出示幼儿所拿的两个不同品牌的牙膏,请幼儿猜猜他们的条形码是不是一样,并用比较法进行验证。
(2)师出示两条大小不一品牌相同的牙膏,请幼儿说说它们的条形码是不是一样的,用比较法进行验证。
(3)设疑
A、为什么相同品牌的牙膏,它们的条形码不一样?
B、如果是一种品牌、一样大小的牙膏,它们的条形码又怎么样?
幼儿交流各自的看法后小结:条形码是商品的身份证,它包括了商品的价格、型号、产地等。品牌相同大小不同的牙膏的价格、型号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条形码也是不一样的。
(三)去附近的超市验证条形码的作用。
活动延伸:
条形码是商品上的身份证,我们人也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同一天出生的人,身份证号码也是不同的,请幼儿收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于下周带到幼儿园和好朋友交流。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的秘密。
2、学习用表格记录自己猜测、验证的结果。
3、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蛋宝宝、纸老鼠、钢珠、玻璃球、棉花、纸团、弹簧等材料若干;斜坡、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纸老鼠翻跟头的秘密。
1、玩不同重量的纸老鼠,发现纸老鼠翻跟头的`秘密。
①这里有许多纸老鼠,其中有一些纸老鼠有一个特别的本领,请你们玩一玩,看谁第一个发现?
②纸老鼠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幼儿讨论)
2、探究纸老鼠会翻跟头的奥秘。
①提问:这些纸老鼠为什么会翻跟头?
小结:原来是肚子里的东西会帮他翻跟头。
②你会翻跟头吗?一起翻翻看。
3、按能与不能翻跟头,给纸老鼠分类。
二、猜测、验证并记录。
1、猜一猜哪些材料能够帮助蛋宝宝翻跟头,并记录自己的猜测结果。
①看,纸老鼠的好朋友蛋宝宝也来了。哎,他不会翻跟头,可着急了,你能帮他吗?
②幼儿讨论。
③小结:小朋友想到给蛋宝宝肚子里放东西帮他翻跟头。猜一猜,哪些玩具能够帮助蛋宝宝翻跟头,请你记录下来。
2、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并记录。
看,这里有纸团、棉花、弹簧、钢珠。动动小脑筋,哪些玩具能够帮助蛋宝宝翻跟头,你去试一试。
3、相互交流自己的探索、记录结果。
①讨论:刚才你在蛋宝宝里放的什么材料,他会翻跟头吗?
②幼儿讲解演示自己的探索、记录结果。
③讨论:为什么只有圆溜溜的钢珠能帮蛋宝宝翻跟头?
④老师小结。
三、迁移已有的经验,制作会翻跟头的小胶囊。
1、利用材料制作一个会翻跟头的小胶囊。
别看小胶囊长长的,他也能翻跟头呢,不信你试试!
2、在不同的材料(自制微型斜坡)上,玩一玩会翻跟头的小胶囊。
四、结束部分。
带上你的会翻跟头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玩一玩。
整理操作材料,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讨论:是不是蛋宝宝肚子里的铁珠越重,蛋宝宝就会翻得越快呢?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农村最常见的一些野菜,萌发幼儿观察农村最常见事物的兴趣。
2、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分工、分享,培养幼儿爱惜自己和他人劳动成果的好品质。
3、知道一些野菜的烹调方法、乐意品尝野菜。体验自己动手烹调的愉快心情。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挖的野菜及买的野菜(幼儿挖野菜时的录像或照片)
2、各种调味品与餐具、洗菜筐、幼儿围裙、菜板、面粉等。
3、创设厨房环境,摆放各种调味品,让孩子随意取放.
4、亲子调查有关野菜的相应资料(名称、生长特点、营养价值、烹饪方法)
活动流程:
回忆展现——交流互动——商量合作——幼儿烹制——品尝分享
一、交流回忆
1、小朋友,我们上次才参观秋天的小树林时挖了一些野菜,挖到了什么菜,你能不能说一说在挖野菜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出示图片或录像。
2、为什么这些菜叫野菜?(幼儿自由讲述)
教师小结:野菜生长在田野里、小路边,不需要人们去种、去浇水,施肥料,它可以制成野菜食品。野菜没有受到污染,所以营养很丰富。
二、互动交流
1、啊!我们一会儿就要开野菜品尝会了,这次我们小朋友挖了这么多的野菜,也认识了野菜,那你吃过什么野菜,怎样做的呀?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野菜可以怎样吃,一会儿我们就要做野菜了,快说说你们的做法吧!
2、个别幼儿介绍(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三、商量合作
1、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野菜的吃法,那请你找几位小朋友一个组,商量一下,想做什么菜,需要什么东西,然后你们自己分工,洗菜,切菜,做菜。(请配班老师主动介入活动,如:小朋友,老师也想参加你们的烹饪小组可以吗?教师和孩子一起商量厨具的摆放位置,给予必要的帮助并注意倾听幼儿商量意见,了解商量结果:分工情况、烹调方法等)
四、幼儿烹制
1、准备:每组一份野菜.一套洗菜筐.菜板.炉具.餐具
2、幼儿进行烹制(1)分类、洗菜、分工(2)切菜(3)在老师帮助下烹调(这一环节可以请保育员或厨房伯伯适当帮忙,关注幼儿安全)
五、品尝分享
1、小朋友请你们先品尝自己小组作的野菜,尝尝味道怎么样,请把另一份放在大餐桌上,一会我们要开野菜品尝会。(老师巡回了解、询问孩子制作过程及味道怎么样。)
2、这些野菜味道很好,有股清香味,营养有很丰富,您们吃的这么开心,我们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尝尝,让他们也来分享我们的劳动成果好吗?
设计思路:
1、关注幼儿园实际情况,选择幼儿需要的主题。
在二期课改新理念的引领和指导下,我们幼儿园在XX年申报了《农村幼儿园系列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肯定,并列入为市级规划课题。自从我们幼儿园的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立足于本土、闪亮于系列、致力于探索为出发点,充分挖掘身边的各项资源,开展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主、行”系列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同时引导我们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对新教材中的有关主题进行梳理,再将农村得天独厚的各项资源得以充分的开发与运用,积极尝试了“园本课程”的开发,我们以《桃花盛开的地方》为我们的一级主题,再形成衣食住行四大系列的二级主题,它们分别是《布衣秀》、《美食林》、《农家乐》、《镜绣路》。有用的植物这一主题是在中班《好吃的食物》主题上的拓展和延伸,结合我们家乡特有资源——立足于本土:主要立足于农村地理位置优势,利用农村本土资源,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在我园,大多数孩子看到最多的是农田,接触最多的是农村的特有资源,对此有目的的进行开发和利用,以拓宽我们的教材,顺应周围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因此,选择了家乡的小树林和绿色菜篮子这两个三级主题,从在本土性的基础上突现发展性的原则,同时引发幼儿对科技种植的兴趣,了解什么是绿色植物,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活动只是课题进程中一次孩子生成的活动。
2、关注幼儿的实际,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
孩子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活动从孩子的一次秋天的野外家乡的小树林参观活动开始,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季节的变化,他们感到天气凉了许多,好多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纷纷掉落下来,这是忽然一群孩子不走了围在一起观察着什么?见我走了过去,唐朝对我说:“老师我们发现了小路边有许多菜,它与人们种菜的地方不一样在路边,可我知道它也好吃的?”旁边的王瑜说:“我知道叫荠菜,可以包馄饨吃的”。“我也吃过”、“我也吃过”,其他孩子纷纷叫了起来。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挖荠菜吧,孩子们已纷纷挖了起来。这时我想,我应如何回应孩子,孩子对田野边生长的野菜产生兴趣,但他们对野菜的名称、营养、作用及烹调方法不一定有深入的了解,为了推动主题的深入开展,我就预设了本次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对野菜的观察、认识、烹调、品尝,让幼儿了解野菜的营养价值和烹调的方法,增添生活情趣,萌发幼儿观察农村最常见事物的兴趣,养成爱吃野菜的习惯。体验操作劳动的快乐,明白天然食物对身体有益。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2、了解简单的串联电路。
3、知道加速空气流通产生风。
4、幼儿通过完成风扇的制作,体会成就感并提高动手能力。
5、激发幼儿自主制作风扇意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6、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采用的科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法 。
幼儿材料:
小马达、风叶、电池(电池属于公共材料,留下或下次带两个)
双入电池盒、风扇纸模
教师材料:
同上
实验步骤:
1、将电扇图片抠下
2、将图片有线处折叠
3、将电池与电机相连接
4、将电池盒粘贴在图片后部
5、将电机如图安装在图片上, 将图片上面固定
6、将扇叶与电机连接
7、完成
8、安装电池和叶片,观察现象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1、猜谜语:冬天不用夏天用,有风不用没风用。插电扇叶转起来,凉风快快跑出来。谜底(电风扇)
2、电风扇有什么用途及原理
电风扇有什么用?它为什么能使人感到凉快?(能使人感觉凉快,加速空气流通产生风,)
3、吸引幼儿制作兴趣:小电扇真有趣,,我们大家一起制作一个电风扇吧。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
(1)认识各种材料,知道其用途。
教师出示各种材料:小马达、扇叶、开关、电池、双入电池盒、风扇纸模,并进行说明和提问。依次说出材料的名称和特征(名字、材质、颜色、形状等)
再让幼儿猜想各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扇叶要怎样安装?马达的`作用是什么?开关有什么作用?
(2)了解电池的正负极
如果想让电风扇转起来,怎么办?一定要用电。那么我们把电池装入电池盒,怎么装?电池的安装:正极和负极安装正确才能发电。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1)教师组装步骤:先将电池装入电池盒,扇叶插入马达,将红线和黑线分别插入马达的铜口内系住,然后将与马达连接的红线与电池盒上的红线连接,与马达连接的黑线与电源开关一端连接,电池盒上的黄线与开关另一端连接,组装好后,开关电源,风扇会相应开关。
(2)引导幼儿组装电风扇。
(3)教师指导幼儿操作。幼儿一起来快乐做风扇
3、总结: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促使空气流通产生风,
(三)互动课堂
1、根据互动课堂问题进行提问
(1)小朋友们想一想,手指能放在电风扇里吗呢?(不能)
(2)莱克和波波在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吹电风扇,可以吗?(可以)
(3)身体出汗时能吹电扇吗?(不能)
(4)电风扇在转动时,能直接拔插销吗?(不能)
2、游戏: 脑筋急转弯:有个人一直对着风扇吹,为什么还热的大汗淋漓?答案:因为风扇没转,而那个人在吹它。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和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促使空气流通产生风,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评:谁的电风扇转起来后能感到凉快?
(五)总结延伸
什么事物会用到串连电路?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活动反思:
教师在活动中思路清晰,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指导明确具体,能够用多种方式积极、及时、有效地应答幼儿的需求,始终以支持、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幼儿勤于思考,敢于发言,在整个活动中,良好的师幼、同伴关系有效地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小百科:电风扇简称电扇,也称为风扇、扇风机,是一种利用电动机驱动扇叶旋转,来达到使空气加速流通的家用电器,主要用于清凉解暑和流通空气。广泛用于家庭、教室,办公室、商店、医院和宾馆等场所。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同月亮、太阳的关系,以及它们的运行情况。
2、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环境与材料】
1、幼儿搜集相关的信息。
2、手电筒、乒乓球每组1份。
3、《科学》下P.28。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启发幼儿自由讨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上有什么?地球是怎样转动的?
活动目标:
1、运用以有经验,尝试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运用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感受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小毛巾、大块积木若干,海绵、卫生纸、玻璃瓶、塑料瓶、小桶、小盆、水若干,胶管、石子若干,虹吸现象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看图,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回答解决的办法。(图上有一个小桶,内装满水,另有一个空盆。)
老师提问:不用倒的方法,怎样将小桶里的水运到空盆里去?
二、操作活动:
1、进入操作场地,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设想,找出合适的操作材料。
2、幼儿交换自己的'设想和想法
3、进行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老师巡回指导。
二、认识太阳以"太阳的本领"为话题进行交流。
三、认识月亮
1、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月亮会发光吗?为什么月亮有时圆,有时弯?
2、教师给幼儿介绍一些有关月亮的传说。
四、看画册《地球和它的伙伴》,进一步感受地球与伙伴们的关系。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7-23
大班科学教案【实用】10-29
[优秀]大班科学教案07-25
大班科学教案【荐】10-19
大班科学教案[必备]10-27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09-1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四篇04-20
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03-25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吸管》11-03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3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