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使幼儿通过探索发现涂蜡的纸杯不漏水,知道一次性纸杯是既卫生又方便的饮水用具。
2、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次性纸杯若干,其余各种纸(新闻纸、马粪纸等)制作的纸杯若干。记录卡,笔。
2、各桌一壶水,一个小桶,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分组探索,了解不同纸杯盛水后的不同反应:
1、请幼儿往纸杯中倒水,观察水在各种纸杯中的变化。发现有的杯子漏水,有的不漏水。
2、让幼儿往各个杯子里倒入等量的水,观察,记录不同杯子的漏水现象。
3、提问:所有的`纸杯都漏水吗?哪种纸杯漏水快?哪种纸杯漏水慢?哪种纸杯不漏水?
展示各组的观察记录结果,小结。
二、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纸杯,探索饮料纸杯不漏水的原因
1、组织幼儿互相观察比较、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杯不会漏水,有的纸杯会漏水?
2、启发幼儿通过探索发现不漏水的纸杯内涂了一层蜡。
三、组织幼儿讨论一次性纸杯的用处
1、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种纸杯?他们都有什么用处?(请幼儿互相交流、回答)
2、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认识这是常见的一次性纸杯,它制造方便,既卫生又便宜,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
四、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做实验,给一般的纸上涂一层蜡,检验其漏水程度。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分析: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时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河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吹、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和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易造型的特性,了解沙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欲。
3.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爱护周围自然物的情感。
4.学习能两人和四人合作玩。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难点:加水后沙在造型功能上的'不同。
活动过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纱窗布代替筛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在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分享关于沙的用途的经验。
2.介绍沙漏。
活动延伸:
1.沙能不能种养植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组做好纪录。
2.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3.制作“沙雕”。
活动反思: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沙,因此在本次的活动里,孩子的兴趣是非常高的,但是要怎么在玩当中有目的的去引导孩子去观察和感受沙的特性,就是这本节活动的重点。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椭圆形的名称,了解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并会用语言进行描述。
3、能从生活中寻找类似椭圆形的物体。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认识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物质准备:PPT课件一份,人手一份椭圆形、圆形和吸管的操作材料,不同形状的实物图片若干,5个贴有不同形状标志的篮子等
活动过程:
1、以“小猴卖圈”的故事导入,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都听过“小猴卖圈”的故事,故事里的小动物都买到了自己需要的圆圈圈。今天,听说儿童百货商店里进了一批新货,又有一些小动物来买东西,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要买什么呢?
(导入部分我以“小猴卖圈”的故事引题,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为接下来认识椭圆形做好铺垫。)
2、结合课件,引导幼儿复习基本图形。
师:小猪来了,它手中的纸片上画的是什么?
幼:三角形。
师:小猪说,妈妈让我用这个三角形当早点,于是小猴递给它一块三明治。
师:小鸡来了,它纸片上的图形是什么?
幼:正方形。
师:小猫说,我感冒了,要用它来擦鼻涕,小猴给了它一条手帕。
师:小老虎来了,它要买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幼:圆形。
师:小老虎说,它的新球鞋有了,就差一个圆圈圈踢着玩,于是小猴给了它一个足球。
师:小乌龟也来了,它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幼:长方形。
师:小乌龟说它要去上幼儿园了,想用它来画画,小猴递给他一盒水彩笔。
师:这时小熊来了,把纸片递给小猴。小猴一看,愣住了,“咦?这是什么形状呢?”
(这个环节我改编了“小猴卖圈”的故事情节,以生动直观的课件演示了小猪、小鸡、小猫、小老虎、小乌龟和小熊到百货商店买不同形状物品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在对话互动中复习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
3、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1)出示椭圆形,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快告诉小猴,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呢?
幼:椭圆形。
(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在课件中出示椭圆形的图片,引导幼儿自己说出椭圆形的名称。)
(2)引导幼儿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师:小熊说今天它请客,要用来它来装红烧鱼。小猴递给了它一个圆盘子。小熊看了看,连忙摇摇头说“不对!不对!”
①课件出示椭圆形和圆形,观察讨论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师:那么椭圆形和圆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圆形是圆圆的,椭圆形是扁扁的。
幼:椭圆形看起来比较长,比较扁。
幼:圆形是圆圆的,椭圆形是长长扁扁的。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说的很好!椭圆形和圆形还有哪些不同呢?我们动手来比一比。
(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从图形的外形特征上充分观察,并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②幼儿分组操作,探索发现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师:我先把圆形纸片左右对折,再上下对折,打开后有两条折痕,看一看,你们觉得这两条折痕怎么样?
幼:它们是一样长的。
幼:不一样长。
师:我把椭圆形也这样对折两次,打开后也有两条折痕,你们比一比,这两条折痕怎么样?
幼:不一样长。
幼:一条长,一条短。
●幼儿分组操作,验证猜测,教师观察指导。
师:先把圆形纸片左右对折,再上下对折,用吸管量一量,这两条折痕一样长吗?量完圆形,也用一样的办法对折比一比椭圆形的两条折痕怎么样。
●师幼分享交流操作结果,梳理提升经验。
师:你刚才是怎么比的?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幼:我把吸管放在圆形的折痕上,发现两条折痕都和吸管一样长。
师:你发现了椭圆形的两条折痕比一比怎么样?
幼:我把吸管重叠放在椭圆形的折痕上,发现一条折痕短,一条折痕长。
师:所以椭圆形的两条折痕一样长吗?
幼:不一样长,一条长,一条短。
师:(小结)原来,圆形的两个折痕一样长;而椭圆形的两头比较长,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的折痕不一样长。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问题启发、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教学策略。首先我以问题“椭圆形和圆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先让幼儿用眼睛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差异,在幼儿发现两者外形不同的基础上,我把问题进一步深入和推进,引导幼儿关注和探索两个图形本质的差异。我把圆形和椭圆形分别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请幼儿猜想判断,“圆形和椭圆形的两条折痕,比一比怎么样?”为了支持幼儿验证自己的想法,我为每个幼儿投放一个圆形、一个椭圆形和一根吸管,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与材料互动,从而发现两个图形的两条折痕的不同。其中,这根吸管的长度就是圆形的直径,投放的圆形的直径与椭圆形的短轴一样长。在幼儿操作探索后,教师鼓励幼儿以两两交流、小组交流、师**流等方式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
(1)幼儿和同伴分享交流生活中类似椭圆形的物体。
师: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椭圆形,收集一些椭圆形的物体和图片。现在,请你和旁边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能为百货商店添加什么椭圆形的商品呢?
(2)教师结合PPT提升幼儿对椭圆形的认知经验。
师:除了小朋友刚才说的这些物品,我也找到了很多看起来像椭圆形的东西,请你们看一看,这些物品的什么地方像椭圆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和同伴互相说一说之前在生活中寻找的类似椭圆形的物体。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我以课件的形式展示了生活中常见椭圆形的物品,梳理提升了幼儿对椭圆形的感知经验。)
5、以“整理货柜”的游戏,引导幼儿按照图形进行分类。
师:今天百货商店里又到了一批新货,小猴请你们帮忙整理。先看看图片上的物品是什么形状,然后把它放入贴着这种形状标志的篮子里。
(这个环节我延续“小猴卖圈”的故事情节,请幼儿为小猴的百货商店添加商品,并以“帮小猴整理货柜”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根据图片上物品的形状放入贴有相应图形标志的篮子里进行分类。)
6、分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椭圆形的认识。
(1)图形大搜索:投放几何图形装饰卡,引导幼儿找出椭圆形,并进行装饰涂色。
(2)图形棋:投放包含各种图形的棋纸,引导幼儿和同伴按指定规则下棋。
(3)添画:投放画有椭圆形的底图,引导幼儿为椭圆形添画变成新形象。
(4)拼图:投放画有不同形象的椭圆形底板,引导幼儿根据椭圆形特征进行拼图。
(本环节我设计投放了多种层次、难度不同的材料,引导幼儿在小组操作中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内化迁移。)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中班 中班科学领域教案06-21
【精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11-14
【推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4篇07-13
【热门】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7-29
精选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4-15
【推荐】中班科学活动教案5篇08-26
【实用】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4-12
【实用】中班科学活动教案3篇10-23
【精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三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