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案

时间:2024-01-11 11:37:4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窗》教案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窗》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窗》教案范文

《窗》教案范文1

  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活动,能认识人性的美丑,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

  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课堂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窗,在我们的'生活中寻常不过,但窗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字眼,它是迎来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了望口。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课前同学们读了泰格特的小说《窗》,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这个“窗”的故事呢?听讲

  2指名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听讲故事

  3组织评价评点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过渡:故事的结局除令你感到意外、震惊,还给你什么感觉?关于故事悲剧性的结局,有人说都是“窗”惹的祸,也有人说一扇窗户有什么错,究竟谁对谁错呢?我们不忙下结论,等真正读透读懂了课文,我们才有发言权。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读书、思考,写下自己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或想提出来和老师同学探讨的问题(从内容、写法切入)

  3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交流提出的问题交流并确定小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上交

  4筛选问题选代表和老师一起筛选本节课拟讨论的问题

  5组织招标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领回感兴趣的问题,自选学习伙伴,结成小小组,明确分工,讨论问题讨论前明确要求

  6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三、语文活动: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1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

  将续编的故事写出来,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

《窗》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真善美。

  2.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窗”双关含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让我们打开课文《窗》。

  二、初读课文:

  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小说情节。

  讨论、明确:

  开端 病重静养

  发展 谈天绘景

  高潮 电铃事件

  结局 只见秃墙

  三、再读课文:

  要求:初步分析人物内心世界。

  (一) 分析情节发展部分,初步展示病人甲形象。

  思考、讨论:

  1. 他们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明确:病人甲描述窗外景色。(指名朗读第4段)

  2. 窗外景色怎么样?

  明确:景物多多、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3. 病人乙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候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4.窗外美好景色是真的吗?病人甲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窗外景色是病人甲虚构的,这从课文结尾可以看出。这美丽的慌言,让病人乙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小结:病人甲,面对病魔,不仅没有屈服,还不断用自己微薄力量和仅有条件,创造生活, 给他人带来生活的情趣,给病人乙以力量、温暖。 病人甲,为他人着想,以生命为代价,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情趣鼓舞病友。

  (二)剖析情节高潮部分,初步揭示病人乙形象。

  思考、讨论:

  1.对于占据窗口的病人甲,病人乙有什么想法?(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2.在电铃事件中,病人乙有什么表现?

  明确: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见死不救。

  四、深入分析课文:

  (一) 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给课文拟副标题

  从人物角度拟:

  1.两个病人的故事

  2.一个……的病人 (病人甲)

  讨论、明确:乐观、善良 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

  一个 ……的病人 (病人乙)

  讨论、明确: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

  从情节角度拟 (略)

  (二) 分析标题“窗”含义:

  “窗”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也是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病人甲、乙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

  (三) 分析结尾:

  “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结局,卒章显志,“于无深处听惊雷”,使小说产生了艺术魅力,耐人寻味,令读者掩卷长思,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

  (四) 归纳主题:

  就课文主题写一副对联。

  提示: 1.颂扬美德,鞭挞私欲。

  2.颂扬高尚品格,鞭挞丑恶灵魂。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五、迁移训练:

  (一) 给课文续写结尾。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让小说故事情节再向前发展一步。

  提示:1.病人乙追悔莫及,羞愧不止,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2.病人乙懊悔,病情好转,出院后向别人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3.病人乙后悔,学习病人甲,为病人丁讲述“窗外美景”。

  让病人乙活下去,教育更多的人,既符合善良人的心愿,又符合小说的情节。

  (二) 比较阅读。

  阅读欧·亨利的《最后的一片叶子》,并与本文比较在人物、主题方面的异同。

《窗》教案范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野炊吗?想帮野炊的`同学解决问题吗?

  野炊时大家一共带了9个面包,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二、运用情景探求新知。

  1、图上这些同学出去野炊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想帮助他们解决吗?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说,师板书可能出现的问题。

  投影出示“面包”问题:

  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四人小组用学具分,每小组选一人填写统计表。

  (2)各组代表汇报分的结果,请一个学生代表用学具演示。

  (3)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4)根据表格进行小结:同学们把9个面包进行了平均分后,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9个面包平均分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后没有剩余;

  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余下的数叫余数,这种现象叫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 根据分的结果推导除法算式。

  教师板书:9÷4=2(个)……1(个)

  结果是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3、 结合算式讲解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4、 同位互相说一说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读一读算式。

  三、试一试。

  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小组的同学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口述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独立写出其他除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先摆一摆,再填空。

  (1)8个○每3个一份,分了()份,还剩()个?

  (2)11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

  指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2、自主练习第一题。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先小组说,再全班说。

  同位互相说说每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再读一读算式。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后剩余部分叫余数,学会了列式计算。

  作业设计:

  把家里的水果平均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窗》教案范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担任不同工作的人所组成的,而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蜜蜂也跟人类一样,它们生活在一个蜜蜂王国里,今天我们就一起到那里了解一下蜜蜂们的生活吧。

  (出示课题及课件。课件内容是介绍蜜蜂王国分工的.科教片片断,里面有提供各种小蜜蜂只数的信息)

  2、看完后,学生交流感想。

  (鼓励学生像小蜜蜂一样互相合作,共同进步)

  [设计意图]改变以往数学课只讲数学知识的传统,将课外知识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在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知识,增加知识量的同时,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加以教师适时的品德教育,使整节课既有一个完整的情境,又充满人文色彩。

  二、利用旧知,学习新知

  谈话:根据课件提供的小蜜蜂只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将学生所提问题按解决方法的不同分成用加法解决的一组和用减法解决的一组,为后面分组解决作准备)

  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谈话:要求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应怎样列式呢?应怎样计算呢?

  (1)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指出这是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4)算法比较:说出最喜欢哪种算法及理由

  小结:做这道题时很多同学都喜欢用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让它们分别和另一个两位数相加,最后再将两个结果加起来的方法进行计算。

  (5)练习: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的说一说口算方法。

  2、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谈话:要求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应怎样列式呢?应怎样计算呢?

  (1)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指出这是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4)算法比较:说出最喜欢哪种算法及理由

  小结:做这道题时很多同学都喜欢用学过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用被减数依次减去的方法进行计算。

  (5)练习: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的说一说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分为两部分进行,可以有效地减弱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良好的指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同时体现出算法的多样化和算法优化。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解决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面对众多的方法,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方法,所以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和算法的优化,帮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

  三、掌握方法,巩固应用

  谈话: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现在我们也像蜜蜂王国里的小蜜蜂一样,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做完这些题目。

  (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还原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关注学生是否已扎实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蜜蜂王国,了解了许多有关蜜蜂的知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窗》教案范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5。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明确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算理,掌握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通过学生对口算的不同角度思考,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优化的算法进行口算。

  初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灵活性。

  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20个十是多少?

  36个百是多少?

  5个千是多少?

  80里面有()个十

  130里面有()十

  500里面有( )个百

  4000里面有( )个千

  2、口算

  70+20= 90-50= 80+5=

  47-40= 38-8= 4+50=

  30+70= 80-2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知识的迁移类推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城乡小学生们的“手拉手活动”结束了,但城乡小学生们常常回忆起他们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这节课我们先看看城里的小学生回忆起哪些乡村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看信息窗右侧一幅图,发现有用信息。

  谈话:从这些情境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一共放养了多少尾鱼?

  ②鲤鱼比鲢鱼少多少尾?

  ③山坡上一共有多少只羊?

  ④黑羊比白羊多多少只?

  谈话:今天我们只解决前三个问题,问题d我们放到下节课解决好吗?

  (二)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讨论交流解决问题①

  谈话:如何列式解答问题①?

  学生列式:300+400=

  谈话:口算这道题可以怎么想?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l 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l 300是3个百,400是4个百,3个百加4个百是7个百,7个百是700

  l 因为3+4等于7,所以在7后面加两个0就是300+400=700

  l 个位0+0=0,十位0+0=0,百位3+4=7,所以是700(对这种相同单位上的个数相加的办法给予特别关注与引导,为后面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作铺垫)

  l 用笔算方法

  2、算法迁移,解决问题②

  谈话:对解决问题②,如何列式?

  学生列式:400-300=

  谈话:你想怎样口算这道题?

  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对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巩固算理,优化算法

  出示第一组口算题:

  500+300 600-200 200+700

  900-500 600+300 800-400

  学生口算,挑几个说明算理。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口算得又对又快,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教师顺势板书课题: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

  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可以怎样想?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

  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

  (三)类推练习(用你喜欢的方法口算)

  出示第二组题:

  第二组:

  5000+3000= 3000+20xx=

  9000-6000= 7000-20xx=

  4000+5000=

  谈话:同学们这组题与第一组题有哪些不同?(顺势板书: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你想怎样口算?

  学生类比、推理出算理并口述。

  (四)解决问题③

  谈话:如何解答问题③?

  学生列式:120+50=

  谈话:你想怎样口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拨计数器

  2:12+5=17,所以120+50=170

  3:个位上0+0=0 ,十位上2+5=7,百位上1+0=0,所以120+50=170

  4:笔算。

  谈话: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那种方法?

  学生谈想法和理由。

  (五)类推练习

  第一组:

  270+20= 450+40=

  980-50= 690-90=

  330+40= 560-20=

  挑几题让学生说算法。

  第二组:

  1200+400= 6400+500=

  8500-300= 8900-600=

  9900-900= 4800-700=

  7600-7000= 6300-300=

  谈话:第二组和第一组有何异同?你想怎样算?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着“学生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发现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口算的不同算法,明确算理,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又在多种策略的选择中,树立优化意识。同时,在巩固练习中给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探索内部原理的机会,灵活地通过算法迁移类推来学习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思想。

  三、综合应用

  1、开火车口算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29④,集体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四、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实现知识的系统小结。

《窗》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复述等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阅读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4.进行创造性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小小说的结构特色。

  2.品味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

  1.直观,诵读。2.启发,引导。3.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是呀,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

  1.提问:这篇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吗?

  鼓励:很好,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好方法,孔子曾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方法指导:

  提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预习的,都预习了哪些内容?

  点拨:预习一般应该包括:查字典,疏通文字障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以及体裁特点;在此基础上质疑,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同学们预习的效果怎么样?

  3.展示课件,填写内容。

  三、学习新课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大家都已经了解了作者情况和文章体裁,初步扫清了文字障碍,那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怎么样了呢?下面同学们不要打开课本,听老师朗读课文,锻炼一下“听”的能力,看谁听得又快又准又全。

  (2)复述课文:

  大家听得都很认真,很专注,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一说”,请看图片,复述课文内容。(出示多媒体课件。)

  (3)比较:

  现在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阅读并找出原文中描写公园风景,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容,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些内容,大家比较一下:同学的复述和原文内容表达效果有无差别?

  读书就是要这样“咬文嚼字”,这样才能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2.分析课文内容

  (1)情节结构:

  提问:小说情节发展有哪些环节?

  提示: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小说,如《项链》、《荷花淀》等,回忆一下这些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让我们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温故才能知新”。

  同学回答:(情节结构发展的过程)

  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引导:本文既为小说,是否也符合这样的情节发展规律?如果是,具体应该如何划分?

  学生回答

  展示课件内容,明确情节结构

  引导:本文又为小小说,自然也有小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让我们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找到结构的独特特点。

  提问: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为何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窗外风景?

  提示: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增强了悬念,造成了落差。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公园美景,这些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这些可以看成是蓄势,而最后却是一堵墙,自然是陡转。陡转既要出乎意料之外,又要合乎情理之中。总之,悬念、蓄势、陡转是小小说鲜明的结构特色。

  (2)人物形象:

  技巧是为人物形象服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才是小说的生命。当然“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性格和阅历对人物形象作更为具体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就是创新。而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本文这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拿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提示:分析人物形象要看仔细,看全面,不能放过一个细节。

  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一组,最后每组各选一个代表把本组的认识汇总起来。

  老师巡视各组,随时指点、点拨。

  学生汇总:近窗者: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远窗者: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

  提示:近窗者的性格大家总结得都不错,不论他主观上是否为他人考虑,但客观上的确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和希望以及生命的勇气,作者对他是持肯定态度的,大家也很赞赏他,老师更是佩服他。远窗者的性格,同学们也概括得较好,老师从大家的情绪上看出了你们讨厌和憎恨的态度,但老师希望大家注意以下细节:

  ①“只能仰卧……”

  ②“津津有味地听……”

  ③“感到惭愧……”

  这些细节如何理解?同学思考、回答。

  提示:这说明他还是对生活有着美好追求的人,还是有良心的人,他的嫉妒心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终贪欲战胜了善良,我们能否给他一定的宽容和理解呢?

  提问:小说是通过哪些手段和方法来塑造这两个不同人物的?

  同学回答,老师补充。

  (3)环境描写:

  提问:小说的第三大要素是什么?本文的具体描写在哪里?

  明确:环境描写虽然很少,但是这就够了,因为这样一个人生舞台,足可以让人物充分展示他们的人生观、生死观了。

  3.拓展思维,探讨研究

  文章我们分析到这儿,同学们似乎都读懂了,其实要想真正读懂和理解一篇小说,仅仅分析这三要素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仔细品味,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让我们做个比赛吧,我们来就文章提问题,同桌为一组,一人提问一人回答,看谁提的问题多,看谁回答得更准确。

  同桌提问,互相回答。

  找三组同学展示评比

  (例(1)公园美景有必要写那么具体吗?

  (2)远窗者的性格是如何变化的?

  (3)远窗者两次盯着天花板想法一样吗?

  (4)医生为何对近窗者的死不惊奇?

  (5)远窗者最后看到墙又在想什么?……)

  4.联想、想像,学写小说

  通过分析探讨,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来改写或续写这篇小说,当一名创作者,体会成功的快乐。

  下面有改写和续写两道题,任选一题,这就是我们的课后作业之一,之二就是用今天所学的理解欣赏小说的方法,阅读同类结构特点的小说,或“同题不同类”的其他作品。

  5.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打开心灵之窗,扫除掉灵魂的阴霾去迎接窗外灿烂的阳光吧。

【《窗》教案】相关文章:

《窗》教学设计05-22

以窗为话题作文05-21

以窗为话题的作文04-06

以窗为话题的作文12篇06-18

以窗为话题的作文9篇04-14

以窗为话题的作文11篇04-06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02-13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11-06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11-24

2021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