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济南的冬天》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济南的冬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济南的冬天》教案1
教学目的: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重点
1.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景物描述的方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链接:相关知识
[北京娱乐信报20xx年6月23日] (十大文化偶像出炉) 时间:6月6日—6月20日 参加人数:14万多人 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于6月20日正式揭晓,十大获选偶像名单出炉,老舍以25220票位居第五。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如果老舍不是自投太平湖自尽,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授予他。作为一名满族作家,老舍狂热地迷恋单弦、大鼓这些俗文化,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老北京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话剧《茶馆》更是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
三、字词处理
1.生字辨识
济(jǐ)南 奇迹(jì) 伦敦(dūn) 暖和(huò) 看(kān)护 水藻(zǎo) 贮(zhù)蓄
2.重点词语注释
[温晴] 温和晴朗。水墨画] 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画的画。 [贮蓄] 存放、储藏。
3.同义词辨析
宽敞:宽阔,宽大。本课例句:“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
宽阔:宽广空旷。查预习: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参考:天气 山景 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2)用了什么写法?
参考: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突出“温晴”,为下文铺垫。: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课堂练习,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2.巩固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二、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写什么?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鸟瞰全城,写阳光下济南的全景。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以上两段写小雪后的山色,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图。第三段是近看,第四段是远望。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清澈透明。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写济南的水色。。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三、问题探讨
1.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
(1)《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句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人一筹。
(2)《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2.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试分析本文如何运用此法写出济南冬天暖和舒适的特点。
本文开篇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突出“暖和安适”,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衬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舒适的气氛。
3.本文与朱自清的《春》都是写景散文中的`精品,试比较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①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②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③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不同点: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②《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③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
4.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甲生: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乙生:“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济南的雪后山景,想象一位秀美、娇小的姑娘穿上花衣的情态,喜爱之情不言而明。
丁生:“古老的济南……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师评: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再补充一点:“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是一块晶莹绚烂、玲珑剔透的水晶,是人间的瑰宝。
5.本文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温晴”(对比)
鸟瞰全城 济南全景
济南的山(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
济南的水:城外远山 卧雪眠房(紧扣“暖”字)
岸边垂柳 绿萍水藻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作业
1、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2.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3.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
《济南的冬天》教案2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4、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盛情。
【教学设想】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谈谈所见过的北方的冬天的印象,再用老舍赞美之词引入
二、简介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三、正字音(见书、课件)
jǐ děi zhuó chǎng zhù chéng huó jì zǎo 济南 得 着落 宽敞 贮蓄 澄清 暖和 髻 水藻 响晴(很晴朗,晴朗无云。)
响亮(很明亮)。
慈善(温和,合乎人心意。)
秀气(美丽而柔弱。)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四、分析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济南冬天?
──先写异地之冬与济南的冬天对比(天气),再写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写山分别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3、分析对比作用(三种感受之对比)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宝地”表达爱济南的感情。
4、朗读分析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
──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5、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
──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
6、朗读分析第3段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7、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山景?
──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从上到下,如工笔画,描写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特别的娇柔秀气。“顶、镶、穿、露”动词准确生动。
8、朗读,注意用较轻声和喜爱欣赏的语调读。
五、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济南城山的特点
二、分析
1、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2、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
──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不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3、作者感情?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
4、小结写作特点:
⑴ 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⑵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⑶ 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
⑷ 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一、济南的天气
异地之冬 北平 伦敦 热带
(对比)
多风 多雾 日光毒,响亮
(奇迹) (怪事) (害怕)
济南的冬天 无风声 无雾响晴 温情
引出 “宝地”(喜爱)
二、冬天的济南
济南冬天的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适、可爱、充
满温情
(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
(看护妇、镶银边、穿
花衣、害羞)
城外远山──素淡、雅致
(小水墨画)
济南冬天的水:暧──不结冰
绿──温暖多情,富于生机
(不忍冻)
活──清亮通透
(空灵的蓝水晶)
处处围绕“温晴”来写
《济南的冬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济南的冬天 课堂教学设计Ⅱ。
2.继续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本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朱自清先生绚丽多彩的春景图使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老舍先生描绘的冬天也一样具有可爱之处。
(二)引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第二段,以此作为阅读思考、圈点批注的主要依据。
(三)自读课文,圈点批注。
教师提出导读题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题目事先写好,以小黑板或投影片形式展示。1.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圈点批注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肯定和表扬批注好的,对欠妥的给予指导。学生发表意见后由教师明确:
1.天气的温晴;老城的暖和安适;阳光朗照下山的可爱,小雪点染下山的秀美;雪后村庄的秀丽典雅;水的暖绿明净。总特点——温晴。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山景绘水色,全力表现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特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 课堂教学设计Ⅱ》。如把环卫济南的山比作“小摇篮”,把卧雪的山庄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拟人的手法把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山水写得脉脉含情,景与情紧密结合,以景感人,以情动人,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3.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开头的“宝地”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有力地总结了全文。
(四)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划分课文的结构,教师补充强调.
《济南的冬天》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精妙语言,提高语言分析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进行片段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
重点难点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解决字词;整体感知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学时重点
积累字词,整体感知内容,学时难点
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导入: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
这是我们这里的冬天,那其他的省会比如“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领略吧!
活动: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走进作者——老舍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走进写作背景
测试: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3、听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读一读,写一写
(2)、词语解释
活动: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Q: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词语?
温情宝地
Q: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对比异地之冬济南之冬
Q:作者通过哪些具体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
山水
Q:冬天济南的山、水有何特点?
山:慈善秀气淡雅
水:暖绿蓝
总结
阳光普照下的山——温暖(2—3)
练习:各抒己见
Q:四幅景物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第二课时
4.2.2学时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精妙语言,4.2.3学时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精妙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的手法,进行片段描写。
4.2.4教学活动
复习旧课,巩固词语
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
Q:第四自然段中,文章按什么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Q:“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雪色、雪光、雪态
Q: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雪后山景?
比“喻、拟人
Q:这段文字与第六段在情感抒发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感情:喜爱、赞美
修辞:比喻、拟人
Q:和第六段在写景顺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4:自上而下6:自下而上
深层品味,精妙语言
1、比较几组语言的优劣,说说好在哪里?
2、可否将标题换为“冬天的济南”?
3、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请找出来。
........
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Q:想一想,为什么作者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运用修辞、情景交融
《春》多种感官角度描写
写好文章,必须好好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作业:小练习
请你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的冬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
《济南的冬天》教案5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四季景色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个性特色。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及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紧扣“温晴”二字,描绘了一幅济南冬景图,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现在,让我们在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的引导之下,一起——
1.感受济南冬天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感情。
2.学习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品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景物的语句。
4.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走进作者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二、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三、相关知识
[北京娱乐信报20xx年6月23日] (十大文化偶像出炉) 时间:6月6日—6月20日 参加人数:14万多人 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的 “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于6月20日正式揭晓,十大获选偶像名单出炉,老舍以25220票位居第五。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说的是,如果老舍不是自投太平湖自尽,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授予他。作为一名满族作家,老舍狂热地迷恋单弦、大鼓这些俗文化,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老北京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话剧《茶馆》更是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
融入文本
一、跨越障碍
1.生字辨识
济(ǐ)南 奇迹(ì) 伦敦(dūn) 暖和(hu)
着(zhuó)落 髻(ì) 看(ān)护 镶(xiāng)
宽敞(chǎng) 水藻(zǎ) 贮(zhù)蓄 澄(chéng)清
2.重点词语注释
[响晴] 晴朗无云。 [响亮] 这里指天气晴朗、燥热。
[温晴] 温和晴朗。 [安适] 安静而舒适。
[水墨画] 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画的画。 [贮蓄] 存放、储藏。
[澄清] 清澈明亮。 [空灵] 清净透明。
3.同义词辨析
宽敞 宽阔
宽敞:宽阔,宽大。本课例句:“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
宽阔:宽广空旷。
二、整体解读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突出“温晴”。】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鸟瞰全城,写阳光下济南的全景。】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一段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以上两段写小雪后的山色,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图。第三段是近看,第四段是远望。】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写济南的水色。极力描绘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作者使水藻啊,垂柳啊,水啊都带上了感情,似乎都在为这个济南美丽的冬天着想,添一点美。景活了,情也就出来了。作者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收束全文,与开头呼应。】
“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
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温晴”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睛”的原因。
“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身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好像日本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一个“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暗黄”的“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穿”字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
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
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大”字,赞美之情全出。
“卧”字恰当地渲染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字是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冒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个比喻扣住了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天空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
最后一段中,“这”是指济南的冬天“温晴”、“慈善”、“秀气”、“像水墨画”、“水色澄清”等,蕴含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问题研讨
1.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
(1)《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句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人一筹。
(2)《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2.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试分析本文如何运用此法写出济南冬天暖和舒适的特点。
本文开篇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突出“暖和安适”,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衬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舒适的气氛。
3.这是一篇成功的写景散文,全文充满诗情画意,反复诵读后,不免让人产生遐想:那是怎样的一幅令人陶醉的图画呀!总该要亲眼看看才心满意足。产生这样的效果,与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是分不开的。你感受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1)作者从纷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物景的主要特征来进行描写。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见假山耳。”老舍正是用的“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法。作者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绘城,不绘城的东南西北,只绘冬天济南的秀美睡态。绘山,不绘山的上下左右,只抓住小山的主要特征:“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绘人,不绘形体,只绘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正是因为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绘,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②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③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霎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4.本文与朱自清的《春》都是写景散文中的精品,试比较两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①两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②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③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不同点: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②《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③语言运用的不同:《济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结合。
5.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甲生: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乙生:“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济南的雪后山景,想象一位秀美、娇小的姑娘穿上花衣的情态,喜爱之情不言而明。
丁生:“古老的济南……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师评: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再补充一点:“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是一块晶莹绚烂、玲珑剔透的水晶,是人间的瑰宝。
6.本文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济南的冬天——“温晴”
济南的山:鸟瞰全城 济南全景
一城山色 雪后斜阳
济南的水:城外远山 卧雪眠房
岸边垂柳 绿萍水藻
四、语言品析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作者想到的,为什么恰是“摇篮”?只因为“形”似吗?如果是,那作者为什么不说“竹筐”?)
“小山”挡住了“寒”风,让山圈里的济南人感到温暖;“摇篮”能挡住“寒”风,让摇篮里的孩儿感到温暖。温暖,是“摇篮”与“山”的“神”似点。“竹筐”则不具备这些。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与的什么地方相呼应对?)
“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气。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3.天儿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分水里照个影儿呢!(景物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可是作者往往把它们当“人”来写。试说说加点的部分应如何理解,有什么好处。)
“不忍得冻上”表示水对“绿的精神”的爱怜,对垂柳的心疼。“在水里照个影”表明垂柳也爱美。这样,不仅描写了藻绿、水清、柳美,而且通过它们的相互爱怜表现它们的协调配合,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并使人感到这些景物好像有了灵性而更加热爱它们。
提至“摇篮”,唤起了你的什么感受?是不是感觉仿佛又回到妈妈的怀抱——温暖舒适。这正是小山的可爱之处。
你注意过小雪后房屋的情态吗?好好观察观察吧!
你能感受到景物间相互爱怜的情趣吗?你是不是更加热爱它们了?
体验活动
1.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写过《一些印象》,其中包括《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已如此令人向往,济南的秋天又有什么特点呢?课下阅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你一定能有所发现。
2.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的冬(春)天”的短文。
练习全解
一、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本文首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晴”二字,统领全文。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文中二至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二、细读课文第三段,说说作者如何形象而有序地描绘了雪后山景的美妙。
先说写作顺序:第一句先用“最妙”二字概括雪后山景的特点。然后分别描写了小雪下的矮松、山尖、山坡和山腰的不同风景色,基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
再说写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多用比喻、拟人,语言形象生动。写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作者把它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非常贴切,而且新颖;描写山尖上的雪,把它比作给蓝天镶上的“一道银边”;写山坡景象,把那种黄白相间的景色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把山坡本来的面貌比作“山的肌肤”,色彩和形态逼真,富有动感,十分传神;而写夕阳下山腰的雪景,则把山上的薄雪当人来写,说它“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三、朗读下列三组句子,体会每组两个句子之间的细微差别,并讨论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本题中的几组句子,它们的不同点就是每组中第一个句子分别用了语气词“呀、吧、呢”。在表达效果上,第一组,用了“呀”,就把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之情传达出来,而这种感慨和赞叹之情又是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来的,读起来让人感到自然、亲切;第二组,用了“吧”,不仅表达了推测的意思,而且增加了商量的语气,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读起来非常亲切;第三组,用了“呢”,使语气变得更加舒缓、自然。
这些词语反映出老舍语言的一贯特色: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就像和老朋友话家常一般,但在平易朴实之间,又时时闪烁着作者非凡的智慧和语言方面的灵性。这种语言上的杰出成就正是作者长期积累、不断琢磨的结晶。
四、反复朗读全文并背诵第三段,体会作者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
此题旨在引导同学们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加强语言感受能力,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济南的冬天》教案6
教学目标
1.识记课文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type="#_x0000_t75">。
3.学习老舍的写景方法,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
课后
小结本文重在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思路,而后再掌握描写济南的`天气和山水的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写景的技巧以指导学生写好家乡冬景,实现由阅读到写作能力的转化。
备注教学环节的用时随学生的课堂反应作灵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type="#_x0000_t75">活处理。
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品读课文,学习写景的方法以及练习写作。
一、复习导入(多媒体显示题目)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原名____,字___。
冬天的济南真是一个__,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济南的__和__(景物)
济南的山__、__、__(特征)济南的水__、__、__。(特征)
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___,作者通过济南和___、___、___的对比得出这个结论。
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天时描绘了几幅画面,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齐读课文(给学生配乐朗读)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优美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你对这位语言大师的语言表达技巧的感知表达出来吧!
三、自由探究
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提示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描绘山水?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些语句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四、品读课文(多媒体显示景物图片及课文分析要点)
思考讨论: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薄雪覆盖下的山如何娇美秀气?雪后山景“妙”在何处?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城外的小山如何像一幅小水墨画?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济南冬天的水的?
本文写景抒情有何特点?
(学生找出课文语句品评分析,多媒体显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归纳要点。)
五、总结写法
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语言如此优美。在写法上有何值得借鉴?
明确: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运用修辞情景交融
六、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仔细观察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色,倾注你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借鉴本文的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要求仔细观察、用心揣摩、投入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抓住特征
安排顺序
运用修辞
情景交融
《济南的冬天》教案7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从而能更好地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技法。
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品味济南冬天的“温晴”之美。
2、学习作者对景物特点的多方面描写,更好地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腻传神的景物描写的技法,从而提高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法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这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主要是向学生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通过文章美的语言的描写,进一步感悟祖国的美好河山。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之“美”,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此外,初一学生应当适时提高自我感知阅读能力,因此讨论法也必不可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呢,我想让同学们先看两张图片。这两张图片,一张是瑞士的夏景图,一张是西湖的春景图,同学们,这两张图好看吗?其实让同学们看这两张图是因为老舍先生曾经如此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的步伐,一起来领略济南冬天的特有魅力吧!
二、整体感知感受美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对济南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
2、学生默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并说明这样划分的原因以及每个层次的段落大
意。
3、带着问题听教师朗读,把不懂的字词的拼音或意义找出来。
a、济南冬天的天气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手法?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温晴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再写城外的远山——淡雅,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
对祖国山河真挚的感情)
4、全班齐读课文,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三、品读美文发现美
1、听录音朗读,让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让学生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创新延伸
假如你是导游,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你将分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先列讲述提纲,设计一下导游词,然后说给同桌听听,再找三名学生到班上给大家当导游。(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当导游这种活泼的活动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口语交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此环节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整体感知课文是品味妙词佳句的前提,可为下节课研读课文奠定基础,抓思路教学能纲举目张。)
4、《济南的冬天》无处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笔法,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呢?下面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然后大家一起来寻找以下的美,在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美的句子,并画出来:
修辞运用之美
俯瞰仰视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景物映衬之美
明确
1、修辞运用之美:
第2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舒适和暖和。
第3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害了羞”写出了小山的可爱。
第4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远山的美。第5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
色全拿出来了。”还有“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美。
第5节“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蓝水晶。
2、俯瞰仰视之美:
第2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这是?
《济南的冬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文章的意境美
2、品味语言,了解语言美的写法
3、拓展训练,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其表现方法
三、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游济南请老舍做导游
1、作者简介(图1)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戏剧:《茶馆》《龙须沟》
2、老舍先生将带我们去神游济南(出示课题)(图2)
济南的冬天
3、说到冬天,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图3、4、5、6)
4、总之是冰天雪地,那么,济南的.冬天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听老舍的介绍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读课文
2、思考并回答
(1)作者告诉我们济南的冬天的特征是什么?
(2)文章写作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归纳(补充图2)
济南的冬天
语言美
温晴
(三)品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其表现方法,了解描写景物的方法
1、逐段品读,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言并说明理由
2、回答:怎样才能使语言优美?怎样描写景物?
3、阅读第二节时,出示幻灯片
4、穿插比较句子的优劣
(图7)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2、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的冬天特别暖和。
1、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快日落时,阳光斜照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1、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第三节的色彩美(图8)
()的矮松
()的山尖
()的蓝天
()的山坡
()的阳光
()的薄雪
色彩艳丽如水墨画
小结:本文使语言优美的方法是什么?本文是怎样写景的?
(补充图2)
济南的冬天
运用修辞——比喻拟人
语言美展开联想
倾注感情
抓住特征——温晴
写景
多角度描写——山水
(四)拓展感悟
运用上面学到的知识,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只苹果”
(图9)
一只苹果
1、大小
2、形状
表面3、颜色
4、手感
5、香味
6、内核
内部
7、尝味
(五)课外延伸
以《**的秋天》为题,写一篇散文
(图10)
谈桥的秋天
蜜梨飘香
丰蚕茧满簇
水稻弯腰
收鱼虾满塘
鸡鸭欢唱
《济南的冬天》教案9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的方法。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语言。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对于冬季这个季节来说同学们应很熟悉,现在也即将进入初冬,请你用一句话来描绘你眼中的冬天,(凛冽的寒风、白雪飘飞……)是的,在许多人眼中冬天就是冷的、枯燥的代名词,但是作家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却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他笔下的一幅冬天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2、带着以下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握语气、语速、语调等)(投影,指导学生把问题带入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⑴ 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最能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为什么是个宝地?
⑵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⑶ 请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明确:
⑴ “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征,济南的冬天与北京、伦敦、热带相比无风声,有日光,日光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水,像在小摇篮里。
⑵ 作者主要抓住了济南的冬天里的山水,阳光下的山,薄雪覆盖的小山,城外的远山,泛绿的水。
课堂小结:文章与北平、伦敦、热带作比,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细致的描绘济南冬天的山水,处处渗透了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赏析、探究(四人一组讨论)
指导读2~5节(投影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
2、细读第3节作者的写景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认为这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把你刚才划出的'喜欢的句子读几遍,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
1、阳光照耀下的山—温静或暖和、安适;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水墨画或淡雅;水—绿。
2、自上而下、山上、山尖、山坡山腰…,为了突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细致的描绘薄雪下的山之美,依山写景从上到下的描绘,如把山坡上的斑驳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使山活了起来;把夕阳照耀下的粉色薄雪比喻为害羞的少女:“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我们带入想象联想的境界,使事物具体形象可感。
3、示例:
⑴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写村庄写雪写其形态活灵活现。
⑵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水有了灵气,更为了突出写绿。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如此的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山水。
四、拓展延伸
请用你的笔勾勒出你对家乡冬天的感受。(多角度)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读写一体,一篇小作文。)
五、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冬天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提示:简要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介绍老舍及其笔下的冬天,查阅一下资料)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山
温晴
水
《济南的冬天》教案10
教材分析
1、文本内容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最大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能引导读者去体会济南冬天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2、学情预测:
人教社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景物,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的神韵。《济南的冬天》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课。学生们在学习了《春》之后,初步具备了学习这一类情文并茂的文章的学习方法:通过美读,品味文中跳跃的灵性。因此,学习本文,同样应该通过美读,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去体会文本的神妙。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去探究文本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并领悟写作的技巧。由于是初一年级学生,在领悟文本的意境美上可能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中应大胆的采用互动式教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与文互动,尽可能的在教学中让学生生成问题,共同探讨,从而体现出真正的“对话”情景。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领会济南的'冬天之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⑵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描绘济南之美的。
⑵揣摩关键词、句的精妙,领会作者写景之妙。
教学重难点
1、朗读:通过反复阅读,体会语言之美。
2、领悟文本的意境美。
3、揣摩关键词、句的精妙,领会作者写景之妙。
教学方法
对话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预测
1、情景感悟、引入课题
2、秋天即将过去,冬天正悄悄向我们走来。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给你的感受如何呢?(学生谈冬天)
3、概括学生所说的冬天的特点,以神秘激趣:你可知我国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却是另一个世界,是一块宝地,它就是。感受情景、触摸冬天。让学生谈对冬天的不同感受,引入济南冬天的特别。
4、解题板书课题了解作者及济南的环境特点。学生对济南的地理环境的了解,可结合地理所学,也可教师补充。
5、整体感悟配乐朗诵课文听说训练:
6、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7、文中抓住哪些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来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学生听后感悟各不相同,应注意学生的差异,重点是整体的听、说训练。4、突出抓特点、研读首段写法指导(对比)1、济南的冬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8、本段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区别:“没有风声”和“没有风”
特点:温情5、与文本对话、探究活动(学习重点)
1、引导抓住济南的地理环境特点与山、水的联系去探究。
2、概括能力的训练。
3、你觉得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学生质疑答难:由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回答,必要时教师引导理解。
5、根据课文的精彩描绘,选取你最拿手的方式,再现济南冬天中你认为最美妙的画面。(阳光朗照的山、雪后小山、城外远山、水)
6、济南的山水给了你如此美的感受,你认为分别用哪一个字(词)最能概括济南山水的每一副画面?1、充分调动学生赏析优美词句的能力,特别应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7、特别注意学生对问题的生成。
8、再现方式:感情朗读、语言描述、简笔画勾勒等因人而异。特别突出美读。
9、抓特点。
10、回应开头、突出感情。济南的山,美、妙、是一副画;济南的水也多情。所以说济南在作者眼里“真算得个宝地”。领会“宝地”的内涵。7、与作者对话、揭示主旨。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潜在的感情:通过联想和想象,用比喻、拟人表达真情实感。作者把济南的冬天写得如此美丽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老舍在济南的生活经历,引导挖掘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流露的自豪之感。8、分享美景、创造美。教师巡视,指点。你曾欣赏过最让你感动的景物吗?家乡的、媒体中、还是旅游地,请把你认为最美的景物描绘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阳光下的山美
山雪后小山妙
温晴城外远山画宝地
绿暖
水情
清亮
教学反思
曾经有人提出,我们的学生自己读美文很有韵味,但一经老师讲解后就索然无味了。不知是老师的讲解太程序化,还是太烦琐,总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济南的冬天》无疑是一篇经典美文,因为他融注了作者对济南的深情!如果我们的教学仍然按部就班去抓实物,还不如采用“模糊教学”,让学生去想象起探究去创造,做到即与文本对话,又与作者对话。通过对话,挖掘出文本的潜质,这正是我们的教学应该追求的。因此,我认为,本文的教学不宜采用多媒体(我对多媒体也比较感兴趣),如果采用多媒体,济南冬天的实物一出现,学生的思维就定格在画面中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济南的冬天》教案11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生公开课
2、学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济南的冬天》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查找老舍以及济南冬天山水或济南名胜风景的相关资料
5、课前进行朗读预习,掌握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6、教师准备:1、搜索作者以及济南名胜风景的图片,选择本文的朗读素材。
7、教师自己也要多次跟着朗读素材进行训练。
8、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以便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教学课题
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比较的方法引出课题,突出事物或季节的特点。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本文主要是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4、文章始终抓住温晴的特点进行描写,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观察。
三、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共有四篇文意和三首古诗词诵读欣赏,正好是对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一年四季景色的喜爱之情。
本文是现代作家老舍在1931上任教济南齐鲁大学时写的一篇声情并茂的优美的散文,编者把它编排在这一单元就是让我们在诵读的基础之上,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本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通过对比得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这一特点从济南的山水两个方面入手,从济南的地理特征,济南人的神情态度,济南的雪后景色以及水的绿与亮两方面表现济南冬天的温睛。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景物的描写之中,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教学重点:
1、描写景物要紧扣的特点。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
2、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文章的构思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2、学习作品的结构。
四、教学方法
1、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春》,因此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回忆朱自清的《春》对相关知识进行再现,以便更好的学习《济南的冬天》。在教学中采用复述法与引导法来学习课文。
2、因为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抒情散文,所以诵读法是必不可少的。
3、多媒体可以营造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因此我会选择用多媒体让学生去听课文范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春》导入新课
1、出示问题: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我们学习了著名的学者朱自清的《春》,在这篇散文中作者
借助、、、、、描绘了五幅图画,它们是图
和图、图、图、图,概括了春天的三个特点分别
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2、引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是对一年中另一个季节的赞美,且表达了喜爱之
情。这是什么季节呢?(学生回答)。作者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语言大师。对
这位作家同学们了解多少呢?他表达自己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是借助哪些事物
呢?借助这些事物写出了济南冬天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这篇《济
南的冬天》。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zhù____立水zǎo ____chéng ____清宽chǎng
发髻镶边济南
2、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老舍。
3、让学生看一看“百度搜索”中对老舍的介绍,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借助百度搜索了解很多知识。
4、老师讲述文章背景:1930年前后老舍来到山东任教,共有7年时间,山东被称为他的第
二故乡。他对山东产生浓厚的感情,写下了多篇散文。《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1931年春天
在济南大学任教写的一篇辞情具佳的作品。现在我们就随老舍到济南的冬天去感受一下吧。
三、让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自由的交流。
要求:1、小声自由地读。2、用笔画出你认为能体验出对济南赞美与喜爱的句子。
四、让学生看视频并听朗诵(多媒体链接)。
五、听过朗诵后,让学生再找找是不是自己还有没找出来的,在班级进行朗读交流。
六、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问,作者之所以对济南的冬天充满赞美与喜爱之情,这是因为
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明确:温晴 (此处应当解释温是温暖、晴是晴朗)
七、作者是怎样引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的呢?
明确:是通过与伦敦和北平进行比较得出的(如果此处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
1、写济南的冬天之前写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2、这与济南的冬天之间形成了
什么的手法?)。
板书:对比:北平(大风) 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济南的冬天的温晴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温晴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明确:地理环境是原因;体现在人、山、水三个方面。
九、具体分析写人、山、水的部分。(如果时间紧张先分析第五节写水的内容)。先欣济南冬天山水的图片。
1、这一节那些是表现句子是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暖与晴朗的?
提示:作者写水的温睛是从水的本身以及与水相关的事物来表现这一特点。
板书:水冒着点热气(温)
水藻真绿(晴)
柳树照个影(温睛)
2、能表现作者喜爱与赞美之情的是哪些语句呢?
十、总结本课所讲内容并再听一遍朗诵。链接:
十一、布置作业:写一篇作文《校园的秋天》
要求:1、仔细观察;2、要抓住校园秋天的特点;3、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突出校园秋天的特点。
教学反思:
1、温故而知新:这节课能运用学过的《春》的知识来分析《济南的冬天》,通过景物描绘表现季节的特点。并对其进行了迁移训练。
2、化难为易:在提问时如果遇到学生不会时及时通过分解问题,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3、多媒体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准确,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老师的能力在这样的教案撰写中也得到了提高。
4、本节课的特点还在于灵活,恰当的掌握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济南的冬天》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伦敦 宽敞 水藻 济南 贮蓄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秀气
绿萍 澄清 空灵 水墨画 蓝汪汪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响晴 唤醒 空灵 境界 慈善 贮蓄 狭窄 澄清 设若 宽敞 着落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
2.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目标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老舍先生对济南山山水水的一片深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思路结构
《济南的冬天》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先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赞扬济南是个“宝地”。然后用了三段文字写济南的山,由济南的地理环境想象小山充满温情,再写到雪后的山景等。最后写济南的水,紧扣“暖”字来写,写出水的澄清和多情,充满赞美之情。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概括以上所写,与开头“宝地”相呼应并扣题。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写济南的天气。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第二段为过渡段。
三、情景交融的写法
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作者对济南山山水水的深厚感情,一方面描写景物时做到了情景交融,另一方面,有时又直接抒发感情。阅读时应当细心揣摩,体会意境,并注意那些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如: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结尾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无限情意。
还有一些虚实结合的句子,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阅读时也要注意体会。
四、清新朴实的语言
本文语言清新朴实,充分展示了作者散文的主要风格。
文中词语的`运用十分讲究,如写济南的冬天没有大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说济南的山坡上有小村庄用的是“卧”一词,恰当地渲染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写“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个“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好似拉家常一般,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态,但又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而文中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准保暖和”、“着落”、“干啥”等,富有生活气息,并且带有老北京的语言色彩。
五、比喻与拟人手法的运用
文章较多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六、预习指导教学方法建议
可以采用“画面再现法”。很多文质兼美的选文如画一般,预习时可让学生用画笔再现课文的内容。若能画出来,学生对课文也就理解了。预习《济南的冬天》,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出“小山雪景”。
七、诵读训练教学方法建议
在诵读训练中,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语势。语势是声情表达时的自然态度的流露,有时还伴以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具有渲染气氛、强化语感色彩功用。在课堂上要多进行情境描绘,把学生带入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境界中,启发他们体会感情,再指导表情朗读,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济南的冬天》教案1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济南的冬天教案。
2、领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生动的写景语言。
4、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形象化语言抓住景物特征描绘美景的方法写片断作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作者简介及其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三、听读课文,感受济南冬天美景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
xiānɡ xiǎnɡqínɡ wēnqínɡ ānshì jīfū xiùqi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肌肤 秀气
lǜpínɡ shuízǎo zhùxù chénɡqīnɡ kōnɡlínɡ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shuǐmòhuà lánwānɡwānɡ
水墨画 蓝汪汪
3、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想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一幅幅美景。
(过渡)下面,请大家借着美妙的音乐,循着课文的范读录音,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温晴、慈善。
四、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1)济南的冬天——“温晴”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三组对比是: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温晴”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2)济南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3)济南的水:岸边垂柳绿萍水藻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四、细读课文第三段,说说作者如何形象而有序地描绘了雪后山景的美妙。
先说写作顺序:第一句先用“最妙”二字概括雪后山景的特点。然后分别描写了小雪下的矮松、山尖、山坡和山腰的不同风景色,基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再说写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多用比喻、拟人,语言形象生动。写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作者把它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非常贴切,而且新颖;描写山尖上的雪,把它比作给蓝天镶上的.“一道银边”;写山坡景象,把那种黄白相间的景色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把山坡本来的面貌比作“山的肌肤”,色彩和形态逼真,富有动感,十分传神;而写夕阳下山腰的雪景,则把山上的薄雪当人来写,说它“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五、从修辞角度欣赏本文的语言美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讨论并归纳:(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六.提问:
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七.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八、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课后思考题: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本文首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与北平、伦敦及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晴”二字,统领全文。在写过对济南的总体感受之后,分别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文中二至四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济南的冬天》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 写作特点。
2. 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读-思-议-练相结合的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语句,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赏析写景抒情的散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已是浓浓的深秋,“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不会)
著名的现代作家老舍在他的《济南的秋》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济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赢得了上帝两个季节的恩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济南的冬天去看看。在去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此行的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2、 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 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三、整体感知
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同时,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用来说明济南冬天的特点?
2、文章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的这个特点?
四、赏析词句
大家刚才读了济南的冬天,它美不美?(美)你想把你发现的美分享给大家吗?(想)那好,老师把课堂交给大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绘声绘色地向大家展示你最喜欢的词、句、段,用你的'美读感染大家。(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通过对词、句、段的赏析,把握济南冬天山、城、水的特点,并体会作者蕴含在文章的情感。)
1、比比看,谁更好: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2、雪后的小山
(1)、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雪后小山的特点?
(2)、文中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雪后小山的美景的?
3、赏析第一段
济南的冬天山暖山妙,水清水蓝,如诗如画,怎不令人向往。《济南的冬天》一文发表后,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往济南去看济南的冬天。回来后,大家纷纷相告,自己上当受骗,济南的冬天没有老舍笔下的那么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觉得济南的冬天就是那么与众不同呢?你能在文中找到依据吗?(运用对比和排比的修辞,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五、小结
学习了《济南的冬天》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找赏析方向)
1、文章应该抓住特点去写。“温晴”
2、文章要生动起来,可以多用修辞。“比喻”、“拟人”
3、文章中要融入自己的感情。
一篇文章做到这几点,它就不仅仅拥有了生动而美丽的外表,也拥有了感人至深的灵魂。
六、拓展
济南的冬天无疑是美的,我们现在是没有机会去看了。但是,看看我们身边,你是否发现我们的美也无处不在呢?家乡的冬,美吗?家乡的秋,美吗?家乡的雨,美吗?既然发现了这么多的美,何不动手把它记下来。(指导学生运用小结中的要点,尝试写几句话,让他们学会通过优美的词句去表现景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 舍
山:暖 妙
温晴 城:如画 宝地
水:清 蓝
《济南的冬天》教案15
【教学目标】
1、欣赏济南温晴的冬天,体会作者醉心的情意。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
3、培养热爱河山的感情,提高学生审美的情趣。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语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于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本文是他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一个词语来概括。
──温晴
五、深入探究
文中是怎样写出温晴的?
1、第一段:通过对比,突出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
2、第二段:通过阳光朗照下的山的描绘,突出温晴、温情的特点(比喻、拟人的修辞)
3、第三段:通过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突出温晴、美丽的特点(比喻、拟人的修辞)
4、第四段:通过城外远山的描绘,突出温晴、安适的特点(比喻、拟人的修辞)
5、第五段:通过冬天水色的描绘,突出温晴、明净的特点(比喻、拟人的修辞)
六、品味感情
1、读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喜爱、赞美之情。
2、此情何处可见?
──见于充满感情的描绘中,见于直接抒发的胸臆里。
七、再读课文,尽情欣赏
八、课堂练习
九、作业布置
【《济南的冬天》教案】相关文章: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04-07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05-31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优秀09-15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学设计01-10
济南的冬天微课教学设计范文12-14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04-30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04-30
中班冬天安全活动教案04-11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12-22
济南购房合同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