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时间:2025-10-27 09:59:16 教案 我要投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解释字意,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这狂喜的时刻。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札记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

  拟 2 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搜集与之内容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名词解释: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他的一生创作的大量的诗篇,当时的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真实的反映出来。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2.理解相关的字词

  涕泪: 妻子:

  青春: 便下:

  即: 穿: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

  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3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读通顺。

  1、欣赏配乐范读。

  2、师: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七、作业。

  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附: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我认为他们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像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4

  教学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风格。

  3. 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设计理念

  以读、诵为主线,层层深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聊聊诗人,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安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

  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简介时代背景,揭课题。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以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

  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写的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读读古诗,整洁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蓟念“jì”,涕念“tì”

  3.再读古诗,指导学生接古诗的音韵与节奏,读好每一句全班齐读。

  三、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意。

  (1)学生回忆交流弄懂古诗诗意的方法。(结合注释,反复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串联词义等。)

  (2)请同学综合运用以上方法,默读弄清诗意,不理解的可以打上“?”。

  (3)同桌相互合作,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全诗大意: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这个消息,止不住的泪水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愁颜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直奔那旧都洛阳。)

  (1)教师评价。(注意侧重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遣词造句的精当。)

  (2)带着对诗文的理解齐读古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导学生想象全诗意境。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人听到“收蓟北”时,有何感受?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教师相机小结:“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时,自然想到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当看到亲人们都不在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板书: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愁何在

  喜欲狂

  (2)你还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相机小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情感的第三

  次爆发。诗人像小孩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尽兴,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歌唱。他恨不得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真实写照。“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穿行疾驰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全诗用了好些地名,如“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因为贯穿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的真切,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板书:白日放歌

  青春作伴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3.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4. 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五、感悟方法,拓展延伸

  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行,五、六两行讲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工整,有极其贴切自然。

  2.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5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涕”、“洛”、“巫”。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妻子”、“漫”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喜欲狂”等词语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3.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阅读相关事迹,理解诗文意思,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丰厚人生积淀。

  4.丰富学生对与本课古诗相关知识的认识,体会诗歌语言精练、感情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资源

  1.PPT课件。

  2.配套光盘。

  3.上学期看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关于“安史之乱”和“靖康之耻”的故事。预习设计

  1.读熟古诗。

  2.搜集相关资料: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完成《习字册》。学程设计导航策略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古诗(3分钟)

  1.交流杜甫的相关资料(唐代的大诗人;被称为一代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齐背诵以前学过的《绝句》

  2.齐读课题,在课件上认识河南河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闻:听

  预习作业2

  3.交流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奴、郑’等州,房屋当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诗人携家带子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梓州,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再读课题。

  第二板块:朗读古诗(5分钟)

  预习作业1

  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读,评价同伴。

  3.体裁形式:每首有八句,每句七个字,七言律诗。

  第三板块:与文本对话,理解诗意(15分钟)

  预习作业3

  1.交流预习成果。剑外:剑门关以南的地方,也称剑南。当时杜甫在梓州,正处剑门西南,故云剑外。蓟:指蓟州,今河北蓟县。蓟北:泛指河北北部,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最后剿穴。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本文指兴奋得不能读书了。青春:明丽的春天。襄阳:在今湖北省。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

  2.学生先自主后合作学习。

  3.展示交流:

  读诗一二句:理解:(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齐读三四句:理解: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和孩子;(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我胡乱卷起诗书,高兴得快要发狂了。)

  齐读五六句:谈自己的理解:放歌:放声歌唱;纵酒:尽情饮酒;青春:明丽的春天。(在大白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齐读七、八句诗:即:就(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第四板块:体悟诗情(7分钟)

  1.听师介绍历史背景。

  2.读《春望》。(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忧国、忧民的泪……)

  3.心情: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

  4.心情:欣喜若狂、喜欲狂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5.说话练习

  6.(即从、便下……)板书:归心似箭第五板块:读懂诗人,练习背诵(5分钟)

  1.齐读最后两句诗。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2.诵读感悟,读懂诗人。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

  2.配乐齐读。

  第六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5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古诗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人。今天,我们要走近其中的一位。

  板书:杜甫。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以前学过他的《绝句》(齐背诵)。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齐读课题,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预习作业23.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吗?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喜讯,诗人心情如何?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再读课题。

  第二板块:朗读古诗预习作业1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检查反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相机指导正音。

  3.想一想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第三板块:理解诗意

  预习作业3

  1.昨天大家己经预习了这首诗中的词了,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

  2.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①读读诗句,看看插图,写写每行诗句的意思。

  ②在你觉得有难度的诗句旁加上“?”。

  ③写完后小组交流,尝试解决你的问题。

  ④自学时间:6分钟

  3.学生先自主后合作交流,教师巡视。

  4.导学:在理解诗句的意思时,要字字到位,语句尽量通顺。

  第四板块:体悟诗情

  1.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吗?师介绍背景

  2.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吧。指名读《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在逃难的路上,被叛军所虏时所作。诗人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4.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些,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描绘一下你见到的诗人和他妻子欣喜若狂的样子。

  5.语言训练:

  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放歌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

  6.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

  第五板块:读懂诗人,练习背诵1.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最后两句诗。

  2.诵读感悟,读懂诗人。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3.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完成《补充习题》一、二(1)(3)、三(2)。

  课后作业:

  1.再找几首杜甫的诗读一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

  3.《一课一练》一(1)(2)、二(1)、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7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進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8

  一、导入新课

  1。班级同学开展诗词诵读比赛,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和大家一起进行诵读比赛。

  要求:

  (1)自由选读诗词。

  (2)读出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第三首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他就是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自由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尽量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3。出示生词:

  (1)蓟北、衣裳、涕泪、襄阳。

  (2)进行多音字“裳”的古今异义学习。

  衣裳:读音:cháng古义:上衣和下衣。

  读音:shāng今义:统指衣服。

  (3)学习词语: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4。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读懂诗词的意思。

  三、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自由朗读古诗,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

  (2)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试着和同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2、默读诗词,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诗词的意思,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

  3、猜一猜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

  (1)闻:听。

  (2)官军:是指王朝的军队。

  (3)收:解释为收复。

  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收复了叛军盘踞之地的喜讯。

  4、资料补充: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同中央政权争夺权力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5、出示诗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

  (1)“涕泪”是很悲伤的意思吗?

  预设:不是,是喜极而泣。

  (2)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预设:喜。

  (3)为什么“涕泪满衣裳”呢?

  预设:因为听到首付消息以后的激动、欣喜。

  6、出示颔联: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1)“喜欲狂”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欣喜欲狂。是这首诗的“诗眼”。

  (2)这句诗中,作者“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预设:漫卷诗书。

  (3)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回望妻子和孩子,也是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7、出示颈联: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9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有选择地讲述,不必讲这么多)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放课文录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 告乃翁

  蓟北 襄阳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 /article/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在学生的质疑中相机指导理解诗句)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soft/ 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让学生在读诗句中理解,不必逐个讲解)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六)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

  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理解每个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知背景。

  1、师语: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生简介)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诗?

  2、知背景,释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晚年的遭遇吧!(师简介)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初读诗,读通顺。

  1、课件范读全诗。

  2、生自由读诗。

  3、点生读,并进行评价,纠正字音:妻子(qízǐ)不读(qīzi),漫卷(mànjuǎn)

  三、细读诗,明诗意。

  1、小组自学: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件,读一读,演一演。

  四、品读,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大家能找到吗?(喜欲狂)

  a、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祖国重归统一,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

  b、明明是喜讯,为什么诗人还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以悲衬喜)

  扩展一: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理解“漫卷诗书”。(以乱衬喜)

  诗人视书如命,此时却一改初衷,漫卷诗书,为何?

  3、诗人“喜欲狂“还表现按在哪儿?(放歌、纵酒)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相隔路途遥远,诗人却只用四个词语连接起来,再加上“即、便”二字,让人感觉如何?(归心似箭)

  扩展二:李白《早发白帝城》

  5、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六、快乐作业:

  1、给古诗配画。

  2、想象此诗情境,叙说故事。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忽传 却看 放歌

  初闻 漫卷 纵酒

  即从……穿……

  便下……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1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五、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录音朗读)

  六、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七、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2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X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4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5

  一、导入

  我们班级是一个书香班级,平时大家都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你能朗诵几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吗?(请你来说——《示儿》)

  《示儿》这首诗,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因不见九州同,而感到悲伤遗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找一找这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2、谁来说说?你来说一说。(喜)板书:喜

  3、作者因何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就是“听闻、听说”的意思,“官军”指唐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指的是洛阳等地。

  3、接下来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看一看作者喜到什么程度?(喜欲狂)板书:欲狂

  4、你能表演出诗人的喜欲狂吗?(手舞足蹈、仰天大笑)

  三、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呢?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找到的诗句?

  第一小组来说说。

  (你们认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诗最能表现出诗人的喜欲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须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你们小组也想来交流交流。

  (他们找到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裳”,和平时的`读音不一样,在这里是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当作者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不禁泪洒衣衫,这是高兴的泪水,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喜极而泣。)

  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还有呢?你们组来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作者白天高歌痛饮,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启程返乡,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激动、兴奋)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是啊,你瞧,作者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好了。一起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回家了吗?(没有)是啊,从巴峡到巫峡,从襄阳向洛阳,这么远的路程,他想立刻回到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归心似箭)好,带着作者的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短短的八句诗,却传递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四、熟读成诵

  怎样才能读好古诗?

  对,请大家带着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假如你就是杜甫,此刻,你已踏上回家的路,你想对家乡,对祖国说些什么?

  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诗作,你都知道有哪些呢?(补充《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时候,诗人多么想携妻子回到洛阳,落叶归根,安度晚年,于是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总结写法

  六、布置作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相关文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09-02

教官军训心得体会11-02

收房委托书11-04

手机被收检讨书09-17

被收手机的检讨书07-02

收房委托书10-20

河南导游词10-29

河南的导游词10-28

河北赵州桥导游词10-25

关于河北的导游词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