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时间:2022-01-11 15:35: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一、相关基础知识

  (一)关于作者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长篇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二)学法指导

  课文情节单纯,是一篇富于诗意的小说。虽是长篇小说节选,但作者经删改,行文更为洗炼,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一篇独立的作品。鉴于此,学习本课,除了要抓住小说三要素之外,更要潜心品味语言,带着想象进行诵读,走进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语言积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一落千丈、哭腔、置之不理、嬉闹、觅食、打消、撩逗、驱除、青森森、肥硕、歇斯底里、没头没脑、稠密。

  二、内容理解

  本课为自读课文,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重点扣紧课文题目《孤独之旅》来深入理解课文。

  可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课文故事中的时间变化,及主人公心理的变化,理情故事情节。或编写课文提纲,或简要复述故事。

  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思考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从两个方面来写“孤独”:

  一是以杜小康的心理活动来写“孤独”。在放鸭的生活中,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行文中对此有细腻的描写: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

  二是以环境来凸显“孤独”。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孤独”的具体含义可以这样来理解:①失去交流环境。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②失去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③恐惧自然环境。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④恐惧未来环境。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三、形式把握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应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所起的作用。

  (一)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迸,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二)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三)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四、语言揣摩

  要引导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让学生自主找出并点评自己认为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以下示例可供参考: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2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文学作品集:

  《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大水》、《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三、学习目标:

  1、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2、品味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审美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领会优美的意境

  4、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塑造坚强的人生

  四、学习方法:

  1、速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跳读——品味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3、赏读——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研读——在交流体验思辨中,加深对“孤独”“成长”“哭泣”“坚强”“责任”等情感的认识,在探究中自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五、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2、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六、品味赏析

  跳读课文,品味一下作者是通过对人物的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过程的?

  (请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分析他的成长过程)

  细节描写:前景茫然 —— 害怕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语言描写: 幼稚 —— 懦弱 —— 坚强 —— 激动

  七、合作探究

  1、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请赏读课文,欣赏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小组合作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分析

  (鸭群、芦荡、风雨)

  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杜小康坚强的性格

  2、“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麽?

  (1)离开同学、学校,离开村庄、人群,交流减少,寂寞空虚。

  (2)对自然环境恐惧,对前途恐惧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主人公): 杜小康

  情节: 恐惧孤独 —— 面对孤独 —— 战胜孤独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九、拓展

  杜小康给你留下什麽印象?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麽?

  十、当堂检测

  (一)、填空:

  1、《孤独之旅》选自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作者是( 曹文轩 )。本文主要刻画了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 恐惧 )孤独、( 面对 )孤独、( 战胜 )孤独,最终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与鸭子一起成长起来。

  2、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孤独的气氛,造就坚强的性格)。

  (二)、说话训练

  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通过生活中一些小事,懂得关心别人,热爱劳动,懂得某种道理等。请以“我长大了”为题谈谈自己成长的经历。

  十一、送几句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 怀特曼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嬉闹(xī) 觅食(mì) 驱除(qū) 雍(yōng)

  旧茬儿(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2、导语: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三、正课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提问: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

  ⑴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⑵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⑶ 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⑷ 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⑸ 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⑹ 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⑺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你有过这种成长的经历吗?请与同学交流。

  4、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 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⑵ 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 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⑷ 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入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F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G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H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I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J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K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5

  【自读导言】

  在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把小说的学习推进到欣赏评价阶段,这其中蕴涵了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训练,相信学生能满怀兴味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

  (解说: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

  (解说: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

  (解说: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自读程序】

  一、导入

  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解说:导语既要涉及文章内容主旨,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2、再次浏览课文,以小说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解说:在两遍略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了解了小说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既回顾了小说的相关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如果你是这部作品的作者,你可能会给它取什么名?你喜欢小说现在的题目《孤独之旅》吗?为什么?

  (解说:这两问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给予他们自由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体会孤独二字。)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解说:这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

  4、读小说第二部分,品味杜小康在这场暴风雨中的表现。选出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品评他长大了,坚强了的形象。

  (解说:可参见自读参考内容。)

  5、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解说: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讨论、交流。)

  三、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自读点拨】

  一、关于题目

  让学生自由命名,可以从很多角度人手,如:介绍人物(主人公),概括内容,渲染环境,揭示主题,引起悬念等。只要恰当,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既然有如此多的可能性,而我们的作者却独独选用了孤独之旅,匠心何在?

  明确:

  1、文学意味浓郁,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孤独之旅,实际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的一个概括。

  3、孤独充满字里行间,渗透了杜小康放鸭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

  (解说:这是一个既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又与小说内容紧密相关的一个好题目,它对我们学习为文章命名有颇好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孤独

  课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比比皆是。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惟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读思考】

  1、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你能体会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他们一点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写鸭群也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的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文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语句,请将它们找出并加以鉴赏。

  明确:如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少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出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3、反复朗读并摘抄文中精彩句段,积累语言。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6

  【设计思路】

  1.名人效应,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中学生喜欢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由曹文轩20xx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鉴于是自读课,入题宜有趣并且简洁,给足同学们读和思的时间。

  2.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孤独之旅》的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学生运用在前一课或前两课的学习方法中获得的阅读小说的经验,自读课文并且梳理出小说情节之后对课文进行缩写,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作品风格、语言特点等,再联系题目,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初步的判断。

  3.品位细节,批注式阅读。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中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改革力度最大。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自读课文的旁批准确有用、指向关键、导向语言、深度思考、语言简明;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精要指导,延伸阅读。为了体现课标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理念,让学生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在分享交流时用心去听,适当鼓励,关注学生的成长,理清思路,打造和谐的、互相倾听的课堂。

  4.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自读、批注中应该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思想情感状况,应该关注到不同学生所能够达到的阅读层次,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解决个性问题和同学们提出的共性问题,巧妙推进,理解主题。

  5.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的阅读体系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的不同层次推荐一定的与课文有关联的读物,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得到提升。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了解原作《草房子》及其作者。

  【学习目标】

  1.借助小说三要素对这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缩写故事情节。。

  2.通过批注式阅读精读文章的方法,深层欣赏这篇小说的语言魅力。

  3.能在自读、自思、自批注中悟得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孤独,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名人效应,点燃探究热情。

  ①聊聊这一本书:《草房子》所获得的荣誉与名人对它的评价。

  ②百度一下作者:曹文轩在20xx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曹文轩的其它被学生们所熟悉的作品。

  ③知道一点背景:请同学说一说杜小康来放鸭的原因。

  二、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同学们自主快速阅读课文后,联系前面所学的小说的三要素,谈粗略的感受和认识作品的独特之美。然后梳理出故事的情节并尝试把3509个字的课文缩写到300字左右。 分享,最后明确在缩写中哪些因素是必不可少,哪些因素是可以去掉的。

  三、品位细节,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

  教会学生自读批注的有关方法:答书之问、赏语评人、生发联想、剖析写法、质疑问难、寻心明旨。其中课文旁边的提示和问题就指向对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赏析。在批注中学生对杜小康的心理和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老师巡察,指导,然后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展示,师参与全班交流并对上来展示的同学的批注进行等级评定。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对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同学们也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孤独之旅”是指杜小康在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四、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学生批注的时候,老师巡察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对于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讨论,并且顺势而为体会孤独也是一种美。

  师也提出一个问题:48自然段原文里有“甜津津”几个字,现在拿掉了,为什么?因为作家说,他想读者肯定能想象那味道,甜津津的什么味道?

  明确:既是芦苇根的清甜的味道,又是经受住磨难的洗礼,体会到孤独带来成长的喜悦。

  单元目标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可以结合同学们批注时的“生发联想”思考:读杜小康,思考自我,想想与杜小康相比,自己或缺什么?读了这篇小说,你收获了什么?

  五、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在课的“尾声”,老师送给大家几句话,请同学们读起来: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蒋勋《孤独六讲》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

  ---曹文轩

  然后选同学们选择喜欢的一句话摘抄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并且推荐阅读初级阅读书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阅读中级书蒋勋的《孤独六讲》。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2、理解编者“孤独之旅”的含义。

  3、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进入作品情境,理清课文内容。

  2、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师准备】

  布置学生准备个人成长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成龙演唱的《真心英雄》这首歌曲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演唱这首歌,好不好?

  (插放歌曲《真心英雄》。)

  同学们,歌词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句意蕴丰富。不错,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小黑板展示)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教师点评:

  《孤独之旅》这一文,就是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三、诵读、整体感知

  同学们,现在我们自由诵读这篇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自由讨论、体现合作精神,然后找学生回答。)

  老师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具体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整体把握:

  师问:同学们回答很正确,在理清了故事情节之后,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自由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3、师问:请同学们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思考一下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变得坚强。

  4、师问:在我们了解了杜小康的心理活动之后,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师归纳:“孤独的含义”可以概括以下两点:

  ⑴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⑵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孤独之旅”的含义:既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的概括,也是对杜小康心理历程的概括,“孤独”很好的概括了杜小康的心理感受,它充满了杜小康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

  5、师问: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请学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归纳:

  ⑴有关鸭群描写: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有关鸭子的描写在小说中占有一定的篇幅。

  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的如此肥硕的鸭子”,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鸭子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在生活的“阳光”下变得茁壮。

  ⑵有关芦荡描写:

  让杜小康“害怕”、

  “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生活,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⑶有关风雨的描写:

  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有孤独的时候吗?请你们讲述孤独的情况和心理感受。

  (找学生讲述。)

  五、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的记叙文。

  【板书设计】

  (一)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杜小康因具体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自然环境描写

  杜小康逐渐成长

  【反思】

  《孤独之旅》这篇小说是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反映的是少年杜小康成长的历程,我在设计教案时,紧紧围绕小说具备的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进行分析,充分表现杜小康在成长历程中的心理活动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以及杜小康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成长,从而揭示人物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体现了人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意引导学生,设置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由于师生共同活动较多,学生们回答问题特别积极,情绪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成长体验,细节欣赏。

  【教学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读

  1、导语: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了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2、作家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现为全国作协委员,北大教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3、预读课文。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

  4、积累词汇:

  ⑴读准字音:

  嬉闹觅食驱除旧茬儿戳破撩逗

  ⑵解释词语:

  厚实:富裕。

  觅食:寻找食物。

  嬉闹:笑着闹着。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撩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二、情节梳理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细节与成长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软弱、恋家。

  2、“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克服想家,展望未来。

  3、“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4、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

  5、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镇定、勇敢、坚强、负责。

  6、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情绪的发泄。是委屈的,激动的哭。

  7、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

  8、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孤独之旅”的含义是: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过程。

  四、环境与语言

  1、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试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①鸭群:鸭子的恐惧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鸭子的长大是杜小康成长的写照。

  ②芦苇荡:前部分那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制造了杜小康的恐惧与孤独。

  后部分的芦苇荡衬托了杜小康的“长大”。

  ③暴风雨:给了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语言有的生动细致,有的意味深长。

  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体会。

  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

  “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鸭们也长大了”……

  五、漫话成长

  以“我的成长”为话题说说自己的成长经历。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9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略)

  二、通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

  (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五、讨论概括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有两方面含义。(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六、讨论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

  (1)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七、总结、扩展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八、布置作业(略)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速读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领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学习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品味“孤独”。

  学习难点:品味“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收听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感受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请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下面的句式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从 中我读到了一个孤独的杜小康。

  从 中我还读到了一个 的杜小康。

  2、找出环境描写,体会作用

  请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的语句,并思考这些描写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

  1、梳理心理成长过程,品味孤独

  2、理解“孤独之旅”内涵,感悟人生

  五、展示交流

  六、归纳总结,教师寄语

  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七、布置作业:

  1、请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必做)

  2、阅读《草房子》(选做)

  学后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二、细读赏析

  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人物形象分析:

  杜小康是一个______________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体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

  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1)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四、品味语句

  1、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 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九、活动与探究

  1、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A、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B、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C、情感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3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写在前面:

  同样是小说。所以最根本的,还是把握情节中孕育的另一个故事。而且和《故乡》相同的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人物的内在。对于景物描写的理解,也就应该建立在这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中,似乎能听到一个孩子精神滋滋生长的声音。

  初读:

  划出“刺你眼”的词语(凭感觉,不需要理由)

  一、旅程——

  读课题。尝试各种语气。

  谈谈对课题“孤独之旅”的理解

  引导1:

  既是旅程,就有它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从油麻地到芦苇地;从小鸭培养到下蛋;从已经失学到复学有望;从脆弱敏感到勇敢坚强……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孤独相伴。

  引导2:

  交流所划的词语,想必写人物内心的词语较多:

  回家、永恒、前方、茫然、恐惧、回头、陌生、寂寞、振奋、未知、撩逗、茫茫、漂游者、依托、重复、害怕、绿色的浪潮、万重大山、逃不走、胆怯、慌张、安静、清香、家、孤独、单调、干巴巴、注满了的孤独、想家、迫切、大哭、哭、没有哭……

  (重新理解课文标题)

  引导3:

  交流勾画的心得——所可勾画的词语越来越少。

  任凭外在的世界如何狂风肆虐,我们也看不到他内心的波澜。

  分析与小结:

  杜小康的精神世界在发生着一种变化。越来越坚强。

  孤独感呢?……最初的那种心潮起伏、情绪波动呢?……

  找到更多的句子验证这一点(坚强的“证据”):

  读思39-41段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以及“就”、“又”。

  读思第44-48段杜小康的“哭”与“没有哭”。

  哭——

  幸福的泪奔;幸福有两种;即将凯旋的小英雄。骄傲地读课题。

  (他的伤痕就是他的`勋章;极至的疲累和困倦提醒着他的幸福与荣耀)

  没有哭——

  对比之前杜小康梦醒时分的痛哭;相似的情境,不一样的反应。

  形成对“旅程”的两重理解:

  是杜小康精神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孤独的。

  但孤独也在变化着;孤独之旅,是属于孤独的旅程。

  二、孤独——

  孤独感这样的来去,缘起缘落,难道不值得琢磨吗!

  什么是孤独?人到底为什么孤独?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这个故事)

  引导1:

  孤独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消失的——

  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很可能触及它的本质。

  引出预习时学生的两个问题:

  1、既然鸭群是“最亲密的伙伴”(教材语),那为什么他还孤独呢?

  2、既然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干巴,为什么不可以谈心?

  (注:文中已说,聊天已无意义;但是谈心,是说双方心里想要的)

  (学生应该还记得,《故乡》中“我”为什么视那番谈话为“闲天”)

  引导2:

  读课文中写父亲的段落——

  第3段、第5段、第22段……

  (注意内容上的共同点;注意“也”字的反复出现)

  父亲由自己的慌张完全可以推知孩子的慌张、孤独,而且试图缓解这种情绪: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中有芦雁的窝……

  第29段、第30—第32段……

  所以,当文中写到父子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他们之间真的没什么可说了吗?杜雍和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想要的、想听的吗?

  (当然不是;就像闰土与“我”一样,知道,但不能说;“除了用大手去安抚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孤独的意义: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强烈,却无法表达。孤独意味着我们有更大的成长可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战胜它呢?从父子俩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第33段……

  (关键的一句话是?——“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言下之意,就只有面对。怎么面对?——安家。就像鸭子把芦苇荡当成一个家;鸭子的下蛋意味着落地生根、以此为家;其实当他们以此为家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家”不远了)

  模拟《变形记》的情境,采访看到鸭子下蛋时的杜小康:杜小康,此刻,你最想干的是什么?

  (卖蛋,赚钱,回家,念书!)

  引导3:

  联系我们未来的生活——念大学、出远门,最初的不适应。

  (再读第48段:长大了,为什么还是会想到母亲想到家?回家的欲望,也是生活的动力)

  结论:

  孤独感存在于:先前的精神寄托已经推倒,新的寄托尚未抵达、尚在重建之时。(而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恰恰常常处于这种“临界”的状态)

  鸭群一直存在,但最初却不是我的依恋与专注;为了斩断与过往的联系,父子也绝不可再谈过去之事。我们内心里的“不安分”,不正是孤独的源起吗?

  简析如下:

  杜小康一开始根本就不想去,占据他心灵的,是“他的”油麻地(第11段)。

  但生活却催逼着他不得不去——他仿佛是鸭群里相对独立的一只;虽说独立,却又因为渺小,被鸭群和水流裹挟着向前、向前(第4段)。急促有力,容不得半点犹豫。是压力也是动力。

  何止父亲和鸭群,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他的伙伴,——兔子、芦雁、水鸟、萤火虫、芦苇、香草,甚至是炊烟、浮云。但是,由于他的精神尚未来得及重建、新的家园尚未来得及垦种,杜小康不停地徘徊于过往与现实之间,而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面对当下,所以,这些事物最初也并没有真正地进入“他的世界”。

  杜小康乃至父亲,因而孤独无比。所以,课文前半段就出现了太多太多安静的画面(13段,24、25段),——无聊、单调、安静,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恐慌,折磨着这两个人,也磨练着这两个人(35段)。而那种悄无声息的变化、那种孤独感的松动和溃败,是第33段开始的: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不可能回避,就只有面对!“鸭下蛋了”,这样的呼喊也许就是与新生活的拥抱。鸭的生长史,就是放养它的孩子的成长史。杜小康就是一只孤单单的小鸭(第4段,10段,15段,34段,50段)。但是,孤独感的溃散,并不意味着要斩断与过往的联系、要与过去的自我彻底决裂,而是重新建立起一种抵达“故乡”的可能。——卖蛋,赚钱,回家,念书!所以杜小康不哭;想起母亲和油麻地的孩子,不会只有伤感,而更能给予他前行的力量(48段)。鸭子身体里深藏的野性早让它们做到了这一点: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从此,“想念”就成了“念想”……

  我们总以为,断了过去,是为了让生活好好继续;杜雍和也正是这么做的,他拼命地向前、向前,绝不回头,绝不停顿徘徊,而且也绝不和孩子谈心。——但真是这样吗?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4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人教版教材编辑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孤独之旅》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本单元时,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讲“教材是例子”,作为课文《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例子,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最先弄明白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虽然在教学中我们并不一定要把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础知识强灌给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理应按照小说教学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习。基于此,我把引导学生按照情节变化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目标,这也是本篇课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处所和凭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作者曹文轩把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杜小康置身于“如万重大山围住的芦苇荡”和“仿佛世界末日来临的暴风雨中”,环境的单调、冷漠、恶劣,家景的败落、失学的痛苦、牧鸭的艰难和辛酸(人文环境),而就是这一切,这不可改变的一切,把一个胆小、柔弱、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的杜小康锻造得成熟和坚强。作为小说,出色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是本文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品读出色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我把它作为第二个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正确、准确的解读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熏陶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领会杜小康的典型意义,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我把它作为第三个教学目标。

  历史不能倒退!!!草房子,简陋、破败;破败、简陋。就是这破败、简陋的草房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群活泼、可爱,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少年儿童在里面学习了六年,在那时,草房子是一所学校;布局规范、窗明几净、书香袭人、广播室、因特网,这是现在的学校!很显然,我们的学生非但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即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那段生活恐怕也很难了。再有,杜小康为何失学而牧鸭?(生活所迫)。离家与父亲二人孤苦地行走五六天,途中渺无人烟,好似走进了一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这一切,学生又怎能体验?贫穷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到阅读中来,把我们的学生置身于杜小康的生活境遇中去”,理解杜小康的茫然和恐惧,理解杜小康的无奈和孤独,理解杜小康从万重大山似的芦苇荡中走出来,理解杜小康从世界末日似的暴风雨中长大了,这就成了课文学习的难点。

  杜小康在放鸭,但课堂不能放鸭,不能放羊!没有教师的课堂是散乱的、无序的。频繁出现在我表述中的“引导”和“理解”两个词语,奠定了我教学的思想和理念。既是“引”,“道而弗牵”、“不愤不启”,诱导是我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按照认读——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解读——领会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性→建构——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三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研讨。

  作为教材的《孤独之旅》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平常的教学经验,略读课文只安排一个教学课时。但课文篇幅较长,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为此我安排一节课预习,提出两个要求:一、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通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和12个生词;二、熟悉课文内容,用两三百字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一节课的预习,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有人说“说课是纸上谈兵,上课是实战演练”。下面我开始实战演练。

  导语:同学们,当你早晨背上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当你和同学们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还小三四岁的孩子,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只得跟随父亲到茫茫无际的芦苇荡放鸭的故事?此时此刻,你一定很难过,你一定很同情比你还小的那个孩子。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旅行吧!

  悲凉的语调,怜悯的言辞,三言两语,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营造了低沉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引导到阅读中来。

  按照我的教学流程,整个课堂我预设了4个问题。(问题用多媒体出示)

  1、浏览课文,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提示:课文以自然间行的形式已经把课文分成了几个部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失学离家→孤独行程→风雨寻鸭→少年长大

  概括: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

  引导学生一进课文,通过5分钟的自主浏览,拟定小标题,教师用3分钟时间引导归纳,力求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一个含义: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生活的孤独行程。

  2、浏览课文,按照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四个阶段,划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

  出发——到达——安顿(时间久了)——暴风雨后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无助→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概括:杜小康由茫然恐惧到孤独害怕到勇敢战胜孤独、战胜困难,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

  引导学生二进课文,自主阅读,估计用5分钟的时间可以找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五处标志性语句。教师再给3分钟的时间讨论:从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看似零乱的五句话,一旦连在一起,一个由茫然恐惧到孤独害怕到勇敢战胜孤独、战胜困难的杜小康就站到了学生的面前。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二个含义:杜小康牧鸭生活过程中心理上的孤独旅程。

  教师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在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说线索分明,一明一暗,由表及里揭示了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杜小康正是在牧鸭生活的孤独中,伴随鸭子的长大而长大了,坚强了。

  3、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与杜小康性格之间的关系。

  (1)对鸭群呈扇面形的描写(略):幼弱、孤独

  (2)“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无人和他们说话”:胆怯、害怕、孤独

  (3)对暴风雨的描写语段。(精读)思考:

  ①用一个词语概括天气的特点。(比喻、夸张)恶劣

  ②面对暴风雨杜小康有什么感受?

  仿佛到了世界末日

  ③本语段对刻画杜小康的性格有何作用?

  为杜小康暴风雨中找鸭作铺垫。

  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本文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课文环境描写的语段有十多处,教师引导学生三进课文,学生在自主完成思考题(3)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上面三个语段。“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环境一是小说主人公赖以生活的自然之景,二是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杜小康的成长在勾画蓝图。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妙处。对“暴风雨语段”教师设计了3个小题肢,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自主完成。整个这一环节预计15分钟。

  4、速读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这一段。讨论:

  (1)面对恶劣的天气,杜小康不去寻鸭行不行?(不行,迫于生计。)

  (2)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表现怎样?(勇敢、坚强。)

  你从小说主人公杜小康身上发现了什么?(略)

  暴风雨中寻鸭是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在速度课文(四进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三个看似很小的讨论题,却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讨论时,教师用多媒体补充杜小康生活的社会特征和家庭变故的文本资料,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比较深刻地认识了杜小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一个问题可以放在这里,也可以单独设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孤独之旅》的解读,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环节大概10分钟。整个课堂安排了4分钟的机动时间。

  下面这些答案,对学生来说已是水到渠成:

  生:要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困难。

  生:人的成长总会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

  生:要敢于面对磨难,磨难锻炼人,造就人。

  生:“人定胜天”。

  生:战胜自然,必须先战胜自己。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期望。通过充分的预设,我认为对课文《孤独之旅》的学习定能达到预期的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以小说的主要人物杜小康为中心,以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学生先后四进课文,梳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赏析暴风雨中寻鸭的精彩画面,深刻认识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杜小康就鲜活地站到了学生的面前。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架空的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走进了《孤独之旅》,走进了杜小康的心田,与作者曹文轩交流,与人物杜小康对话。“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至此,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细节、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2、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吗?当你面对父母的唠叨时,当你面对网吧门口十八岁以下禁止入内的牌子时,当你面对成堆的作业时,你是多么盼望长大!可是,在成长过程中烦恼与孤独随之而至,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就让我们从一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心灵的养分——《孤独之旅》。

  二、浏览课文,完成各题。

  1、自学生字词,完成习题1、2题。

  2、本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三、品味语言

  1、跳读语言描写,赏析人物。

  每句语言的`背后分别站着一位怎样的杜小康?(提示:1、联系相关内容。如时间、地点、状况等。2、言为心声。关注人物心情、心理、说话背景。)

  例如:“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这里站着一个的杜小康。

  2、文题“孤独之旅”含有何义?

  讨论明确:一指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

  二是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小结: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四、关注环境描写,拓展延伸。

  齐读36段,完成以下问题。

  1、此段都用到了哪些写法?(可从修辞、结构、顺序等方面分析)

  2、此段有何作用?

  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这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

  布置作业

  小试牛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试以“那次我真的很孤独……”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任性、撒娇--害怕、胆怯--有责任心--坚强、收获喜悦

  不成熟→成熟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05-08

《孤独之旅》 教案03-07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03-18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合集5篇03-03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集合9篇10-18

孤独之旅教案范文汇编七篇04-20

《孤独的小熊》教学反思06-10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孤独之旅》的读后感01-31

孤独之旅读后感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