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2 08:21:2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角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钉子板、三角尺、纸、小棒、活动棒、绳、剪刀、扇子等学生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手工吗?(出示主题目)。

  小明和小红也在做手工,看看他们都用了哪些东西?(剪刀、手工袋、直尺……)

  二教学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把三角尺,(出示三角尺)上面有角吗?(有)(指名指指)

  生:指点认为是角。

  师:出示铅笔的笔尖说:“笔尖也有一点是不是角?”(不是)(老师把学生指的点写下来)

  师:“所以角还有两条边(边说边比划,从点出发摸角的两条边)尖尖的这一点叫它顶点。”

  “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角吗?(指名比划)同桌相互指一指,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要求说出我摸的是角的什么?并且体会:角的边是直的,顶顶点是尖尖的。

  2、师:谁能找出剪刀、三角形和钟面上的角在哪里?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角画下来会是怎么样的呢?请你仔细看好(抽象出角)

  出示:

  师:这些图形都是角,是我们数学上的角,教师也来画一个角。

  说明:画时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开始用直尺画两条直的线作为角的边。认识顶点和边,这个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角。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3、谁能指出其它物品上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电脑演示)

  4、通过学习,现在你知道我们数学中的角是什么样的吗?

  生回答:演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师:老师想考考我们小朋友,学得怎样?

  练习:1、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

  A、指名判断第1题:是角、请你指出它的顶点和边。

  B、不是角是,请你说说判断的理由。

  2、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地方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角?

  三、做角

  师:我们刚才看看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个角呢?(想)

  师:老师给你准备很多材料,有纸、小棒、绳子等,你能用你身边的材料做一个角吗?(同桌合作做角)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生:(1)小棒:

  A指名摆一摆,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B谁能摆个比他更大的'角?

  (2)用钉子板围出一个角(指一指角的顶点和2条边)

  (3)纸:(指名演示用纸折一个角),如果想把角多大怎么办?变小呢?和同桌比比谁的角大?

  集体比较:A选出有明显差异的角先比一比

  B再选出有细微差异的两个角请大家比,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指名演示)(重叠的方法)

  (4)两根小棒做个活动的角(全班一起做一个活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两手捏住角的边一起张开,慢慢地合拢,这时你发现了什么?

  引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扇子、剪刀)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变化.

  (5)师:除了用这些东西外,还可以用什么做个角?(绳,但要拉紧)

  四、角的大小比较

  师: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到处都能发现数学中的角,瞧朱老师随意转动分针和时针,钟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1、出示四幅钟的面图,你能一眼看出这些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第三个最小)

  2、出示第二、四个钟面图

  师:这两个钟面上的角、你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有的说第一个大,有的说第二个大。

  师:谁说的对,同桌讨论,想个办法,能不能利用一些工具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事先用习题低印好相印的两个钟面,发给学生)指名汇报,交流,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种:目数格子的方法:第一个角分针与时针之间正好3大格,第二个角分针与时针之间3大格多一些,得出第2个角大。

  第二种:用纸第一个与第一个角同样大的角,把它放在第二个角上比出大小。

  第三种:用活动角比较将活动角,拉成与第一个钟面上的角一样大的角,再把它放到第二个钟上,得出第二个钟面角大。(指名演示)

  3、你还有其它比较方法吗?

  4、老师有这样一个角,(用手势在板书的角的基础上,把边无限延长)你能说出这个角和刚才的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想一想: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角的开口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

  四、想想做做

  1、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个()个()个

  2、下面的图形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出示)

  ()边形()边形()边形

  ()个角()个角()个角

  (1)学生先判断是几边形,再说说有几个角(指名数一数)

  (2)师:奇怪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那七边形、八边形呢?

  你知道这里有什么规律吗?(边数=角的个数)

  猜测十边形有几个角?(10个角),下课我们可以自己验证。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来说说你对角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你能在生活中找一找我们今天学习角吗?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第24页“想想做做”第1~3题。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与方法。例题1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并抽象出图形,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型概念。例题2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来“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更多的是关注它是什么,而忽视它为什么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添加了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角”中引出三角形,找到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后,回过来让学生给三角形取名,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名称存在的理由。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图形王国里有许多图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板书:认识)

  2、你想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了解这个新图形的哪些方面呢?

  【设计意图:认识图形正如认识人一样,一般要知道它的名称、形状、特征。三角形的名称和形状,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本课教学的重点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课前活动通过把“人”“物”进行关联,有助于学生明白需要认识三角形的哪些方面。】

  二、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同学们,赵老师要来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谁的记性最好,准备好了吗?

  2、多媒体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锐角三角形、圆。(2秒后隐去)提问:刚才出现的图形中哪种图形最多?再看一遍

  3、继续看下去,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2秒后隐去)

  提问:和第一次比少了什么图形?再看一遍

  4、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补充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名称和形状,通过这样一个“比眼力”和“比记性”的游戏活动,既让学生一下子集中了注意力,又巧妙地在“多”与“少”的比较中一下子推出了“主人公”——三角形。】

  5、(出示例题1的图片)你能在这张图片中找到三角形吗?

  在我们身边你能找到三角形吗?(指名说)在教室里你能找到三角形吗?

  6、谈话:生活中的许多物体上都有三角形,一起来看看。

  【设计意图:从在游戏中找平面图形中的三角形,到找实际照片中的三角形,到找身边生活中的三角形,强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视觉印象。】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感受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三角形,,那你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小组活动)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①用小棒摆的。(你用了几根小棒围成的?)(板书:3根小棒)

  ②在钉子板上围的。(把橡皮筋分成了几段?)(板书:3段)

  ③沿三角尺的边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④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3)同学们真棒,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三角形。请看黑板,这个图形认识吗?请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你能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吗?(指名到黑板上画)

  (4)你会把角变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能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5)通过刚才的做一做和现在的变一变,你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三角形了吧?

  (6)你认为还可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板书:三边形)

  不过啊,我们生活中还是习惯叫它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做三角形活动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汇报怎样做三角形中能够关注到三角形的构造。通过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角变成三角形的环节,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不仅可以来自生活的抽象,还可以来自知识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从角过渡到三角形,学生很容易得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另外,让学生自己思考三角形名称的由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借此进一步强化了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2、巩固与过渡

  (1)同学们会做三角形了,下面我们要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拿学生作业交流:你是怎么画的?(画三角形时我们可以先确定它的三个顶点。)

  (2)这三个点能画在同一条直线上吗?看来啊,只要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两相连就能够画出三角形,那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

  3、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围一围,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可以把每一次所用小棒的数据记录在作业纸的表格中。

  (2)交流:谁来说说你选了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3)同学们每次都是选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里面又有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先来观察这个三角形(6cm5cm10cm)。

  (4)仔细观察,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引导学生发现:6+5>106+10>55+10>6

  (板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5)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这个三角形(4cm5cm6cm)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

  指名交流:4+5>64+6>55+6>4

  (6)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出示6cm4cm10cm)

  (7)出示(4cm5cm10cm):指出:再次说明两条边的长度和要大于第三边,但现在有两条边的长度和等小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请同学们思考:在判断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两边之和都算出来和第三边作比较?

  【设计意图: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探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既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也能对这部分知识有深刻的印象。可谓一举数得。】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老师这里还有几组线段要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下面我们要采取抢答的形式,老师说开始,你就可以站起来回答,看看哪位同学的反应最快。好吗?

  ①6cm9cm3cm②7m6m5m③4dm10dm8dm

  【设计意图:此题采用抢答形式,强化了学生自觉运用三角形围成的快捷判断方法的意识。其中,变化了数据后的单位名称,用意是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

  2、放学后老师还要去趟少年宫,请看(出示地图),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呢?你是怎么想的,能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吗?

  3、拓展

  (1)有一个活动角,已知这条边是2cm,这条边是5cm,请问第三条边可以是几厘米(填整数)?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短边是5cm,另外两条边可以是几厘米?

  (3)如果三条边的和是5cm,三条边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题是开放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外,第(1)小题的设计与新授过程中“由角演变成三角形”这一教学环节相呼应,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四、全课总结

  刚才同学们都想了解新图形的名字、样子、特征,现在都了解了吗?谁愿意把你了解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听一听。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按角分类的方法,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 能够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关知道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渗透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迁移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欣赏的意识,感受生活中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

  1. 摆三角形

  (1)(课件演示)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仔细观察:看看这些事物中都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欣赏两遍)

  (三角形、圆形、梯形……)

  这节课我们来重点研究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2)(准备小棒)现在想想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听要求:请用手中的小棒快速地摆一个三角形。(生动手摆三角形,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三角形)

  2. 三角形的特性

  (1)师拿出准备好的插接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

  师拉动长方形,问: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变化了,说明它不稳定)

  (2)拉一拉刚才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变化,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板书: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三角形的特征

  1. 什么是三角形

  刚才我们动手摆了三角形,还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你认识三角形了吗?

  出示:

  手势表示哪个是三角形?

  根据刚才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围成”)

  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猜测: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什么?(边)三角形一共有几条边?(3条边)

  每两条边线段的交点叫什么?(顶点)三角形一共有几个顶点?(3个顶点)

  仔细观察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之外,还有什么?(3个角)

  谁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生回答师板书。

  三、三角形的分类

  1. 分类

  2. 刚才大家表现非常棒,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那现在看看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大家的合作能力怎么样?

  出示六种三角形

  看要求:(课件演示)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要求:

  (1)给每类三角形取个名字。

  (2)小组说说为什么这样取名?

  生运用学具小组合作,老师巡回指导。

  生汇报,师总结板书:

  锐角三角形 1个? 3个?

  直角三角形 1个

  钝角三角形 1个

  3、小游戏:

  猜角游戏 师只露出一个角,生猜这是什么三角形?

  说说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考考你:

  选择:

  (1)由三条( )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 )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A有一个角是锐角 B有两个角是锐角 C有三个角是锐角

  判断:

  (1) 有三条线段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2) 任何三角形里都有两个锐角。

  (3) 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

  (4) 有位同学看到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就说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投影仪,红色、白色细木条做的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

  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板书:有限长)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

  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边说明边画出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板书: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板书: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板书:无限长)

  用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边说明边示范)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

  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手电筒、太阳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做是射线。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谁来看着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板书: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板书:不同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板书: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板书课题: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用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的`画法,画出教材第110页上面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1)角是怎样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3)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谁能上来,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板书:顶点)这两条射线呢?(板书:边边)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

  老师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4、角的大小比较。

  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教师巡视)

  刚才同学们画的角与黑板上的差不多样子。你们还能再画一个角,使一条射线的方向跟刚才不同吗?请大家画一画。(指名学生画角,老师巡视)

  5、教学角的大小比较。

  提问:你觉得刚才画的两个角大小一样吗?

  指出:也就是说,角是有大有小的。(板书:角有大有小)

  演示两根红色细木条做成的角。说明:旋转这两根中的一根木条,形成的是什么图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提问:这两根细木条是这个角的什么?

  现在我把这根细木条继续旋转,使两条边比刚才叉开一些,你觉得现在这个角比刚才怎样?如果两边再叉开一些呢?(继续旋转)

  指出:旋转其中一根木条,就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角比较大?角的大小要看什么?

  指出: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板书:边叉开的大,角就大)

  角的大小怎样比较呢?现在看老师比一比,请你说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取出一个白色木条的角,把角重叠起来)

  指名学生口答哪个角比较大,为什么?

  谁来说一说,可以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方法:把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和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

  再请大家看一看,这两个角的大小怎样?(红色木条的角和同样大的白色木条的角重合起来)

  指名学生口答两个角大小怎样,为什么?

  说明看出两个角相等的方法。

  再用红色木条的角与黑板上画的角比较,(使木条摆的角和画出的角相等)要求学生说明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出来的。

  说明:把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和一条边也重合,如果另一条边重合,则这两个角就相等。

  6、做“练—练”第3

  让学生把三角尺按在课桌上,先用锐角分别比一比,(在下面放等腰直角三角形)说说哪个角大一些;再用两个直角比,说说大小怎样。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段、射线和直线各有哪些特点?什么图形是角?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二第1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老师巡视。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直线。

  提问:第(1)题过一点还能再画另一条直线吗?试试看。你还能再画吗?经过这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第(2)题还能再画一条直线吗?经过这两点只能画几条直线?

  3、练习二十二第3题。

  ‘学生先做在课本上,再口答,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第4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一个角。

  追问:这个角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请你再告诉大家,角是什么样的图形?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能找出它们上面的角吗? 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红领巾图)你在红领巾的什么地方发现角?(学生上前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钟面图)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课件红线标示)

  师:下面,我们把上面的这些角请出来.(课件显示)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师:仔细观察,说一说角长什么样子?

  生:尖尖的。

  师: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师:除了顶点以外,还有什么?

  师生共同观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2、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器。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你能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角(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点出一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为了便于区别很多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四)、练一练(课件)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

  教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藏在你们课桌里面,请你拿出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你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

  生:我把角的两边拉开,角就变大,我把角的两边合起来,角就变小。 师:角的两边拉得越开,我们就说,张口变大,相反,就是张口变小。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二)、比一比

  1、探索比角的方法

  比一比哪一个角大?(展示两组角,第一组可直接判断大小,第二组是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

  师:第二组无法直接判断大小,要怎么比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上前比,老师指导比的方法: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比另外的一条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那个角就大。

  2、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我这儿还有两个角(张口一样大,一个边长,一个边短),你们观察一下,哪个角大?

  生:边长的角大。

  师:怎样知道哪个大?

  生:两个重合。

  比两个角。课件演示

  师:哪个大?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总结评价 内化延伸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学生介绍角。

  师:介绍得真精彩。这些可爱的角,用处可大呢?

  五、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记作:∠1

  读作:角1 1

  教学反思:

  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能很快将图形分成两类,一类有角,一类没有角,这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角是尖尖的。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层面,教学让学生在剪刀、红领巾、钟面等实物上找角,并利用课件抽象出角的形象,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积累操作活动经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不足:

  1、让学生画出不同的角,学生的思维受先前老师示范性的影响,有的学生画出的角张口方向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可以将问题的指向性再明确一些,可以是方向不同或是大小不同的角,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探索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的比较方法时,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方法,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比给其它学生看,学生操作的全员参与面小,可以让

  同桌合作,用活动角做出一样大的角,使学生不得不思考怎样操作才能做一个一样大的角,从而进一步体验重合比角大小的方法。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6

  本课时《认识角》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触摸和体验中学习新知,就是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进入实质性的、体验性的学习进程,让学生自己多实践、多操作、多交流,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正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典型体现。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比较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几何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参与数学教学,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图象能促进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培养空间想象力。小学中的几何初步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们在获得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及其相互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空间想象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是高一级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现思维

  过程,以促进学生这一能力的提高。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都首先是在对现象感受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的。所以在课的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从图形王国里的图形元游戏导入,让学生找到躲在实物中的角娃娃,抽象出角这个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关。鼓励他们,只要课上能积极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智慧顺利地闯过三关,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为学生打开"学习闯关"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进而在挑战和体验中学习新知。

  第一关: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认识角。我将出示一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如三角板、剪刀、数学书等,让学生找实物图中的角,由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接着,通过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让学生

  亲身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联系触摸时的感觉,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然后通过一些判断练习,进行辨析,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触摸式"、"体验式"、"建构式"的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关:做角。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将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工具,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关:比较角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怎样能直观的将这两种情况演示给学生看,并能验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紧跟着展示角这个环节,我选两位同学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个是活动角)。即而提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果然出现两种答案。这时候,我不急着判断,我出示一个实物钟面,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学生很容易发现,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在逐渐变大,于是我追问:"可是,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并没有变化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将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学习的角度重点指向了学生,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角度的转换。在学生顺利地闯过了这三关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角乐园"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准备好一个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等各种图形,老师走到某个学生身后,他将有机会在老师的帽子里摸一个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那个图形就送给他了。我将再一次让学生体验触摸的感觉,而这次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摸到圆这样没有角的图形。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我想让学生与数学知识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

  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履行了课一开始自己的诺言,大家闯过三关以后,将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的诺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异常重要的,而这些五颜六色的图形,在孩子们心里已经是个不错的奖励了。短短几分钟的轻松,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益又有趣。

  本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三种。第一:在初步认识角之后,随之出现5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该5个图形是否是角。这个练习我把它叫做"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第二:在完成认识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学之后,设计了一次练习,我把它叫做"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第三:在课的最后,留下课后练习,我把它叫做"开放"练习。题目是这样的: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看看还剩下几个角。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是留给学生课后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完成。

  以上就是就《认识角》这节课进行的教学反思。更多的是想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实验的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以及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和帮助,以此来更好的完善我们的教学。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7

  [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练习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

  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

  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感知三角形

  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

  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6、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

  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画三角形,并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故意“捣乱”,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打好基础;通过自学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

  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回到课开始的关于“老师去学校”的生活情境,现在可以说说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近呢?

  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设计意图:三个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前后呼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习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四、总结延伸

  1、 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

  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研究研究。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6,所以围不成。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5+4>66+4>67+4>68+4>69+4>6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3.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目标导学

  1. 播放暖场音乐—《一闪一闪亮晶晶》

  2.出示主题图,板书课题

  师:(出示三小校门照片-主题图)走进我们整洁美丽的校园,隐藏着好多好多的数学知识,有三角形的小旗子、长方形的匾额……这么多的图形就组成了我们美丽的校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图形——角(板书),你能找到角吗?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教师指名多位学生上台展示

  师:当这些生活中的物品脱去华丽的外衣,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

  二、合作探究 互动雅学

  (一)角的特征教学

  过渡:(板书抽象的角)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独立思考,指名多位同学说

  1. 教师归纳:所以角有一个尖尖,我们把它叫做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我们叫做边。

  2.同桌互说

  3.小结: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和老师一起说一说。

  4.数学游戏:谁的眼睛明又亮

  过渡:为了奖励大家……,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游戏,你们想玩儿吗?

  (1)第一关:判断角。出示红卡:第1题

  师: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是火眼金睛,最快地找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请拿出红卡第一题

  独立思考、同桌互查、全班汇报

  师小结: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或者找角的时候,都要用到角的特征。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有一个条件不满足,那么它就不是角。

  (2)第二关:找生活中的角(指角,并说明原因)出示红卡:第2题

  师:大家都会判断这些是不是角,其实角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本数学书上就有好多角,在这个面上,这里有角,这里也有角,在这个面上呢,这里有角。(摸面、圈角、指顶点和边)

  师:那这个物品的'哪些表面有角呢?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师小结:我们从生活中的物品抽象出了许多数学角,希望大家以后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物品。

  (二)角有大小

  过渡:生活中处处都有角,我们这把折扇……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角

  1.课件演示,感受角有大小。

  2.小结:所以角有大有小。

  3.比角

  师:这怎么比啊?(上台演示说理由)

  4.折角(出示学习指南卡)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折的角?请大家竖起耳朵认真听。(2组上台汇报,展示一组奇形角)是角吗?

  (三)画角

  1.自主尝试画角

  2.播放动画,规范画角

  3.拍照作业,欣赏角

  三、点拨指导 提升领悟

  反思小结:到这里,我们和小精灵的旅程就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和角有关的哪些知识?

  师:我们不仅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还知道了角有大有小,通过比、折、画的方式认识了角。那你们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蓝卡吗?请拿出蓝卡第一题。

  四、检测反馈 博学拓展【出示分层实践卡】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0

  课题名称: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第42页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大头针,两根硬纸条,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最后出示角的图形,教师边出示边提问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认识吗?”同学们回答:“认识,角。”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儿童在的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教学时间大约用2分钟。

  二、新课讲授

  1、电脑出示一幅校园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图中有正在做操的学生”,“正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景中有角吗?同桌学生讨论找角。

  学生汇报,

  生1:老师手上的三角板上有角、老爷爷修剪树木用的剪刀上有角。

  生2:球门上有角、角球线有角。

  生3:表的两根针形成一个角,正在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形成一个角。

  ……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教学过程说明:教学伊始,借助情景图创设情境,这样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内迫切想知道新知,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感知角。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现在,咱们就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角。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角指给大家看看。在日常生活中,角实在太多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都能找到角。

  学生汇报,

  生1:黑板上有角。边说边上去指角。

  生2:数学书上有角,边说边指角。

  生3:课桌上有角。用手比划。

  ……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图形有角吗?(多媒体出示例1的3幅图),大家找一找,学生指出后多媒体演示抽象出角的图形。

  通过找日常生活中的角以及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剪刀、吸管、水龙头)中抽取出角,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认识角,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大约用了4分钟。

  3、折角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认识了角,大家观察得都很认真。接下来,老师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折角(出示一张圆形纸),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最多。

  学生动手折角,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什么感觉;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怎样的`?教师示范。指名学生回答。

  生1:这儿是尖尖的,这两边滑滑的、平平的。生2:这儿有些刺手,这两边直直的。师:噢,原来角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尖尖的,直直的。

  师:大家看!这尖尖的一点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边说边标出角各部分名称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折出的角(多媒体出示3幅图),大家看一看这几个角的大小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角是有大有小的。

  填出自己折出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折角让学生比较得出:角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角的大小这一特点进行了初步认识。同时角的不同折法这一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大约用了6分钟。

  4、做和演示活动角

  (1)师:通过刚才折角的活动,同学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小朋友们已经会折角和画角了,老师这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角,你们看。(师电脑展示出活动角)你们想知道这个活动角是怎样做出来的吗?

  (2)师展示活动角的制作过程。大家想不想自己做一个活动角呢?请两个同学为一组,互相帮助,小心图钉,注意安全。

  (3)请小朋友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动作。(慢慢张开)这时这个角变得怎样了?(叉开得越来越大,角也越来越大。)(慢慢缩小)这时这个角又变得怎样了?(叉开得越来越小,角也越来越小。)看来,一个角的大小与它叉开的大小有关,叉开得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

  师:像这种角我们就把它叫做活动角。屏幕上有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成的活动角,我们来看看这个活动角(屏幕演示)。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边张开的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大了),角比原来大了还是小了?

  生: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两条边又怎样了?角又怎样了?

  生:两条边又张大了,角比原来大了。

  师:这能够说明什么?(四人一组讨论)

  生: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教学过程说明: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的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关键了,可是红角和蓝角却不知道,你看它们正在吵架呢?

  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争吵的对话。你能想办法帮他们比大小吗?课件演示比较大小的过程。教师解说。

  课件演示大小一样,边长不同的两个角比大小。

  师:你从刚才的录像中能发现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学过程说明: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通过观察,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结论,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的看问题。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5、画角

  师:通过刚才的多种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角,如果要把角画下来,该怎样画呢?让我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下面的例2,请根据书上的提示画一个角。

  学生先自学,然后再画角。

  师:有不少小朋友已经学会画角了,谁能教教老师。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画一个角。

  媒体演示,教师讲解:这个小老师到底教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看看大屏幕。先画一点作为角的顶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学画角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当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适时的演示画角的过程。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留下的表象也非常深刻,角的画法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大约用了5分钟。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八的第1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是动物园里的四只小动物却不太清楚,它们每人画了一个角,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画的是角吗?

  媒体出示小动物画的角,教师请学生判断它们画得是不是角,再说出理由。

  2、做练习八的第2题。

  3、剪一剪、猜一猜。

  师:你们的表现都很好,教师奖励你们做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剪一剪,猜一猜,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小朋友猜一猜用剪子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再剪一剪、试一试,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反馈后,媒体演示。

  师: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想出不同的方法。

  教学过程说明:这种开放题的设计让学生动脑动手,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激发探究兴趣。教学大约用了8分钟。

  四、全课总结大约用了2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游览了角的乐园,我们在角的乐园里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课题

  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一个顶点,两条边。先画一点用尺子从这个点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线,

  就组成了一个角。

  六、教学反思:

  七、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我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在主题图导入时,设计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观察、寻找校园里角,还有在演示活动角的时候设计变魔术的情境以及让学生伴随轻松优美的音乐找角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3、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而本节课课件的使用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从学生学习的效果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折一折、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剪一剪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第一课时(课本73-74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工作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车的工作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角,知道平角、周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

  2、在观察、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角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3、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自觉运用角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教育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周角并会画平角、周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直尺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师:(课件)仔细观察信息窗,你发现了什么?

  (将发现集中到: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生1:画面上有4台挖掘机和一辆大卡车在工作。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辛苦。

  生3:我发现挖掘机上有角。

  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生5: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

  2、师:谁能用手指指一指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哪位同学愿意到台上来指出角来,大家看仔细,看看有哪些发现?

  生到黑板上指角。

  师:要指一个角,正确的方法是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出两条边。(动作说明)

  生再次指角。

  (动作与语言相结合:从顶点出发,先指出一条边,再指出另一条边)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角,你们真了不起!

  3、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的各种角分别是什么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下面我们运用我们制作的活动角研究一下。

  师提要求:

  (1)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2)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

  (3)小组同学说一说,你得到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生:学生自主研究,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操作,并随时指导。)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转动的角?

  生1:我通过转动得到了一个锐角

  生2:我得到了一个钝角

  生3:我得到了一个平平的角

  ……

  2、,并且教师选择学生画的有代表性类型的角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3、汇报交流、分类

  看黑板上的角,认识它们的名称。(老师指,学生进行辨认)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生4:平角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学生动手操作)

  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

  生1我把直角分为一类

  生2:我把锐角分为一类,

  生3:我把钝角分为一类。

  ……

  4、认识平角。

  (1)质疑:

  方案一:学生画出平角

  师:刚才有位同学画出了这样一个图形(指着学生画的平角)这个角是谁画的?

  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这个图形?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转动,转到两条边成一条直线。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师: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请问同学们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1: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2: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方案二(预设):学生作品中没有出现,教师演示,面向提出疑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释这个图形也是角

  (2)画平角

  师:那么平角怎么画呢?自己试着画一下

  生动手试着画角。

  (规范画法,示范平角的画法,学生跟着一块画)

  师:先画顶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画另外一条边,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1:感觉像一条直线。

  ……

  师:想一个办法,能使它看起来更像平角?(学生疑惑的表情告诉老师“他们没能相出办法”)

  还记得刚才我们是用什么办法得到的平角吗?

  生1:转动的办法

  师:看来只有在图中把旋转表示出来,看起来才更像是平角。那么,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旋转呢?

  生1:箭头

  ……

  师:一般情况下,在角的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来表示旋转所成的角。你们修改一下吧!

  生:动手修改。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1)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2)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问: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质疑辩论)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一起用活动角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

  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并提醒学生,用弧线表示旋转。)你能自己再画一个吗?

  生自己画

  6、小结(用课件):今天我们见到了以前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又认识了两种新的角——平角和周角。你都认识他们了吗?他们都有哪些特点?

  生汇报:生1: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

  生2: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练习:课件出示课本77页自主练习1

  (二)角的表示方法(把定义放前面小结,画法与前面重复)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生思考,创造符号(两生上台板演)

  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活动角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1:我们发现:平角是直角的2倍

  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

  生3:周角还是平角的2倍

  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课件播放,学生回答: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2、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比如在钟表中就有角的学问(出示课件,看钟表中分针和时针所成的夹角)

  生汇报交流

  3. 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见到过角?

  生1: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

  生2:我的直尺展开就是一个平角,中间是顶点

  ……

  师:你们说的都非常好,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存在着角。

  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国旗、钟表、剪刀、房屋等等)

  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生1:角有很多用处

  生2:生活离不开角

  生3:角的作用很大

  ……

  四、回顾整理

  师: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平角和周角

  生2:我会画平角和周角了

  ……

  师:同学说的真好!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家里、校园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今后我们将会了解更多关于角的知识,今天的课上到这儿,下课!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让学生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程度有关,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一些实物或图形,课件。

  学具:活动角的模型,小木棒,硬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板)

  师:你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做三角板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

  识角。(预设:因为它有三个角。那你知道什么叫做角吗?)

  (板题:认识角)让学生试着画一个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课件演示:出示剪刀、三角尺、闹钟等物体中的大小不同的角)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角,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2)角的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

  (3)找出教室里物体表面的角。

  同桌协作:摸一摸角的顶点与边,进一步明确角的组成。

  (4)让学生利用小棒来摆一个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A、学生摆角后交流。

  B、教师用两根小棒摆一个不是角的情况学生判断,并请学生说出为会么不是角。

  师总结:看来,要摆出一个角,至少要用2根小棒,我们把他们叫做角的边,这两条边相交的点叫做角的顶点。

  (5)判断角:正确让学生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边,错误说明原因。

  (6)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A、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B、学生标出图形中的角,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明确角的记法、读法。

  2、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三个钟面,观察它们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

  同学们,你觉得:哪个角大?为什么呢?

  (角的两边*开得大角就大。)

  课件显示:把最小角的钟面变大。你觉得:哪个角大?为什么呢?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大小嘴巴的游戏,让学生明白角是有大小的。

  师:下面我们要来动脑筋了。看老师的这个角,你能调整手中的角,使它比这个角大吗?你能调整手中的角,使它比这个角小吗?

  想一想:你如何使角变大变小的?

  (把两条边向外拉,张口大,角就大:向里推,张口小,角就小。)

  (3)与老师比赛:

  你能够制作一个角,比老师这个角大吗?

  学生做角。

  学生上台演示:为什么说你的角比老师的大吗?小结比较的方法。

  同桌两人比较角的大小:你是如何判断的?

  (4)比三角尺上角的大小

  拿出相同的三角板,猜测:哪个角最小?师生合作比较角的大小。

  三、巩固拓展

  1.第65页想想做做

  2.拓展一:给你两张纸头,最多可以摆成几个角?三张呢?

  3.拓展二:一张长方形纸头,有几个角?如果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师:角的用处很大,角身上的秘密也很大,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小秘密。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河北版二年级数学上册p

  56、57页例

  1、例2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的编排结合生活情景,教材的主题图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学情分析: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理解不透彻,不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由于儿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直观感知、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并及时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根据角的特点辨认角。

  教学难点: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教具准备:4根小棒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师自制的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你们能用4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师:摆好了吗?

  生:好了。

  师:摆成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现在拿走1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

  2 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题—读题—激励)

  (设计意图:由已知的事物产生新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校园情境图。

  师:请仔细看图,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师:校园里真热闹,你们能找出我们刚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生: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踢球、老师带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用剪刀修剪花木......过渡: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在图中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角就是这样的,大家看清楚了吗?

  2、(出示课件)生活中的角。

  A、生观察发现角。

  B、师介绍角。

  过渡: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生活中认识了一些角,你们能从身边找到那些角?

  3、折角。(学生用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纸试着折一个角,折好了把角举起了,让大家欣赏。并指明说你是怎样折的?谁折的和他不一样?)

  4、摸角。(把折好的角,用手摸一摸,感受感受。并指明说,你摸的是角的什么地方?有何感受?)

  5、玩角。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玩一玩,发现了什么?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的张口越小,角越小。

  6、猜角。猜一猜哪个角大?猜一猜——演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7、创造角。(4人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学具创造一个角)

  8、画角。(课件演示——师板演示范——生试画——评价——读画角儿歌,加深画法)

  师:大家画的都非常好,看来大家不但聪明,动手能力也很强,可谓是心灵手巧,可老师还是想考考大家的动手能力,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认真听老师说要求。

  你们的学具袋中有这样的长条和图钉,你能用两个长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每两名同学进行合作做角。做角时一定要注意尖尖的图钉不要扎到手。做好后两名同学互相说一说哪里是角的顶点,哪里是边,一会儿找同学在全班进行汇报,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后到前面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

  ①判断;

  ②下图中有几个角。

  2、书上p58页练一练

  1、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谁愿意来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学生设计一幅简单的美丽图案,用上角的知识,或者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指给家人看看。任选一题。

  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会画角,知道角有大小。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单元主题图“校园早晨”,引导:校园的早晨不仅美丽,而且还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图中许多物体表面有角,你能找到吗?

  2.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的三角板、剪刀、时钟等实物中找角。

  3.(课件闪烁)三角板、剪刀、时钟上以及伸开两臂正在做操的小朋友身上都有角。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学生接触过生活中很多广泛意义上的角,对角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上课伊始,教师借助单元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有角,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指角。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例1实物图:剪刀、插有吸管的可乐罐、水龙头。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你能从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

  (2)学生从例1的图中找角,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这些物体中所隐藏着的三个不同方向的角。

  (3)学生从身边和生活中找角、指角,同桌相互交流。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引导学生谈谈对角的感受,说说角的组成部分。

  (2)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9页,思考: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引导学生指出例1中各角的顶点和边。

  3.判断角、数角。

  ①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4.折角、变角。

  (1)用圆形纸片折角。

  ①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引导学生动脑动手用圆纸片折出一个角。

  ②让几个学生展示所折出的大小不同的角,并介绍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2)用绳子变角。

  ①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绳子,同桌两人合作,用手中的一根绳子拉出一个角。

  ②全班学生听教师口令把拉出的角变大或变小。

  ③小组讨论,在变角的游戏中,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

  5.比较角的大小。

  (1)从刚才的.变角游戏中找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说说比较的方法。

  (2)比较两个大小相等、两边长度不同的角。

  ①多媒体出示两个大小相等但两边长短不同的角。

  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比较的方法,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动手比较课本中第42页第三题中两个角的大小。

  ③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和结果,并演示比较的过程。

  ④多媒体演示两个角动态重叠的过程,证实两个角大小相等。

  6.体验画角。

  (1)教师示范画角,学生观察后说说画角的步骤。

  (2)学生动手画两个大小、方向不同的角。

  (3)让学生展示所画的角,师生点评欣赏。

  (4)引导学生小结画角的方法。

  (5)多媒体直观演示画角的完整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找角,通过课件演示,直观地展现角的抽象过程,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研究。接着,让学生从身边的实物中找角、指角并摸一摸三角板上的角,进一步体验到角就在身边,感受到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折角、变角的动手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从中感悟到:角的大小变化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系,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最后,运用观察、模仿、思考、操作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初步掌握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三、创新设计,拓展提升

  1.多媒体出示:由角组成的美丽的图形。

  2.学生观察欣赏图形,说说观察后的发现。

  3.学生自由创新设计:用角创作图案。

  4.展示学生作品,全班欣赏交流,分享创作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角、了解角、会画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用角来设计作品。这是一个拓展提升练习,既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又能放飞学生的思维,彰显自由发展的个性,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想火花。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做角、画角、认识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1个顶点、2条边,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能辨认角,能在物品图片上找到角,并画角。

  3.在用小棒拼角、用活动做角、用纸折角等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操作感知

  1、师生谈话,引出用小棒拼图形,先讨论“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再动手拼,最后交流拼出的图形。

  用小棒拼图形是学生喜欢的活动,用4根小棒拼图形是学生熟悉的,先想一想,再动手拼,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拼图形,高兴吗?知道“拼”是什么意思吗?

  生:一根接一根的连在一起。

  师: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出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看一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拼,然后交流。把正方形展示出来。

  如果学生拼出菱形(平行四边形),告诉学生图形的名称。

  2、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使学生了解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拼出一个三角形,为认识角生成对此的素材。师:请同学们用3根小棒,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拼完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拼出开口的图形,如,,先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学生把开口拼在一起,成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展示出来。

  3.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并交流拼成了哪些图形。

  在学生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都是“开口”的。师: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试一试!

  学生自由拼图,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拼摆。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拼成的图形?

  学生在投影或磁力板上摆角,展示4-5名学生拼成的开口方向不同,大小不同角。∧∠∨>┌……)

  4.比较用4根小棒、3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角,有利于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师:请同学们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图形,你发现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这样的图形是敞口的;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围起来的图形……

  只要学生的回答意思对,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5、教师简单小结,同时,告诉学生: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角,初步认识角。师:同学们说得对,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用小棒围起来的图形,数学上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也就是没有口的图形。(指着学生拼成的各种形状的角)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叫做角。

  板书课题:角

  二、初步认识角

  1.让学生观察拼出的角,说一说有什么共同点。

  观察、发现图形的共同点,为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做准备。

  师:观察用小棒拼出的`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用2根小棒,都有一个对接的点。

  如果学生说出: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给予表扬。

  2、教师结合小棒拼成的图画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认识角有1个顶点、2条边。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清晰的角的表象,建立有关角的空间观念。师: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角的图形上表示出来。这样画:先画出两根小棒拼在一起的点,再从这个点画出两条直的线表示小棒。

  教师边讲边画出一个角。

  师:在数学上,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从顶点画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讲边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

  师:现在,谁能用角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角的共同点。

  生: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

  三、角的大小。

  1、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利用活动角做出大小不同的角,生成课程素材。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2条边,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现在,我们用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的角。

  师生共同做活动角。

  2、转动活动角,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并画出这些角,标上角度符号。

  转动活动角,再画出大小不同的角,为下面比较角的大小做铺垫。师:同学们,看老师转动手中的活动角,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生1:老师我发现这个角会动。

  生2:我发现转动活动角的一边可以形成许多角,形成的角开口不一样大。

  生3:形成角的大小不同……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跟老师画出几个角。

  教师转一个角,照样子画一个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并在图上画出角度线。

  3、让学生指出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巩固对角的认识。师:你能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吗?用手比划一下每个角。

  再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

  4、先让学生指出画出的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使学生了解,角的两条边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在充分操作、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形象直观地体验和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的各部分,知道角是一个开口的图形。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画的这些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学生先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说明理由。使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越小。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这个较小角的两条边延长,观察一下,这个角变大了没有?为什么?

  生:这个角没有变大,因为两条边延长后,顶点那角度并没变。

  师: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和什么没有关系。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9-25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11-2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5篇07-18

《认识角》教学反思10-12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4-18

角教学设计03-3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7-07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7-08

《线与角》教学设计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