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教师板书收束)
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分析: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分析:①内容: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分析:①内容: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 “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①内容:天各一方,忧伤终老。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06-14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02-22
《采山》教学反思05-28
《母鸡》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12-16
暮江吟教学反思04-04
《暮江吟》教学反思04-15
麋鹿优秀教学设计12-26
《蜜蜂》教学设计优秀02-23
《社戏》优秀教学设计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