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设计理念:
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守财奴的形象入木三分。作者仅仅抓住严监生的几个动作,但也正是这种个性化的动作,将他爱财如命的卑微个性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作者刻画人物的成熟笔调,正是学生习作的一个绝佳蓝本。“取法其上,得法其中;取法其中,得法其下。”秉乘这样的理念,我想将本文的教学重点落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学习作家写作的技巧,让学生在读悟中掌握抓住动作刻画人物的.习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在朗读中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两天我们正在学习第五单元,一次次的领略到“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大家都知道四大名著了吧?谁知道?喜欢吗?其实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不乏优秀的著作,比如——(投影《儒林外史》)
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我们今天就去认识其中一个人物,(板书:严监生)
2、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念“监”,齐读,解释“监生”,
3、了解人物背景
严监生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的家境又如何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资料,请看——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丫鬟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一次,严监生病情不起,睡在床上却想着田里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数百个仆人下乡去,这一收一卖就是几万两银子。有人估计,严监生的银子加起来,一个挨一个地摆,能绕着他家那诺大的后山摆上一圈。)
4、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
(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
——就是这样一个有钱的财主,在临死前(补充板书,揭题)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举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师:让我们打开书,好好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和我们现在文章的有些字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请几个同学接龙读书,随时正音,并指导个别难读的句子。
易读错字音:重似、诸亲六眷(juàn)、严监(jiàn)生、已后、那里、登时、睁的、穿梭的、两茎(jīng)、一声不倒一声、总不得断气、灯盏、挑掉一茎。
4、读了故事,想想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情?(主要写了严监生临死前为了两茎灯草迟迟不肯断气,最后妻子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终于咽下气。)
要求学生说说你觉得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品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你觉得严监生哪个动作让你印象深刻?(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倒着一声,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生读;
(2)说感受;①读着读着,面对严监生的病情,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②就是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
师:总不得断气就是——(生:一直没有断气)这里的总就是——(一直)
③教师手指“总”,从这个字眼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有心事放不下)
指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师:来,融入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齐读)
2、他这两个伸着的指头是要向诸亲六眷交代些什么呢?还有什么事情让他如此放心不下呢?请大家再仔细默读文章,看看他旁边的诸亲六眷是怎么认为的?用---画出。
3、交流:指读
大侄子认为:有两个亲人未曾见面(两个亲人)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生读: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认为: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两笔银子)
他又是什么反应呢:(课件出示: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手指越发指得紧)此时的严监生和刚才面对大侄子的反应更激烈了,你认为如果这时严监生会说话,他最想对亲人说什么?
奶妈认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板书:两位舅爷)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奶妈仍然没有猜中,他已经命悬一线,随时都可能送命,但仍然坚持着,他心里是怎么想的?生交流,并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赵氏认为:用两茎灯草怕费了油(板书:两茎灯草)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5、学到这里,我们不免感慨,原来这家财万贯,而已是奄奄一息的严监生至死不能闭目,不肯闭目的仅仅是为了那两茎灯草。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中的“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和文中“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体会在他临死前点两盏灯茎,并不是很过分的事情。”))
(四)、体会表达,学习语言
1、再读读这些语句,你发现了吗这些语句的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神态展开。
2、虽然作者抓住特点刻画,但作者所描写严监生的神情,动作都是一样吗?
3、正是作家吴敬梓对人物的传神刻画,才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严监生从文字中站了起来,下面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体会作者那凝练的语句。
(五)、拓展运用,尝试人物描写
1、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可以用多种描写方法去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和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试一试,能不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描写人物的不同方法来写一写曾经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可以是你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而见过一面的人,只写一个片段,两三句话也可,一段话一行,只要能表现出他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就可以了。〈生写片段,小组交流,个别汇报〉
板书:
临死前的严监生——吝啬鬼表现
两个亲人把头摇了两三摇
伸着两个手指头两笔银子眼睁的滴溜圆,狠摇,指得紧
两位舅爷闭眼摇头,手指着不动
两茎灯草点头,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2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摘录课文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课文的词句中感受“凤辣子”鲜明的人物性格,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还原人物形象,能对人物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3、能从课文中找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细心揣摩,体会这些词句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写一段人物描写。
学习重、难点:能说出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描写写一段人物描写。
知识链接:(见反面)
学法指导:
1、要牢牢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充分阅读,细细品味,可以将个人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通过个人读、小组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有条件的可以欣赏从电视剧《红楼梦》中剪辑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片段,进一步直观地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学习内容——自学成才我最棒:
★ 1、自立自强——下面的词语我能正确地写出来,并牢记下去。
xí fu jiē shì fēn sāo xié zhe liǎn shēn bǐn qì
( ) ( ) ( ) ( ) ( )
dí qīn zǔ zōnɡ kě lián shǒu pà fànɡ dàn wú lǐ
( ) ( ) ( ) ( ) ( )
★★ 2、合作愉快——小组内讨论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写下来。
纳罕:可怜:
敛声屏气:
放诞无礼:休提:
嫡亲:
3、走进大观园——边读边思考,并在课文中批注自己的体会、理解后再讨论。
★★★ ①“凤辣子”指谁?用标出对她的外貌描写,读一读并说说浑号“凤辣子”的来历。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四个生字:监、侄、痰、郎,能正确读写:诸亲六眷、侄子、穿梭、郎中、喉咙几个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很多银子,请大家设想一下他临死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生:
师: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短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我们读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请同学们打开书p133,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老师板书:22、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严监生临死前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生自由朗读数遍)
(指多名学生读)
师:请同学读读屏幕上的几个生字。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穿梭、郎中、喉咙)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师 :读得真棒!看见你们读得如此投入,我也想试着读一读课文,好吗?我读的时候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师泛读课文,生想象画面)
师:请把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告诉大家,好吗?
生:......
(多指名几个)
师:你们真会想象!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
师: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刚才说的样子?
师: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做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想想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交流)
师:谁能对照课文具体谈谈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
(出示句子)
师:请一、二组读没带点的字,三、四组读带点的字。
师:读得真好!严监生就因为两茎灯草而久久不咽气。那么,你能猜出他在两个侄子说完话后、奶妈说完话后、赵氏说完话后分别想什么吗?
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这地主当时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师:这是多么可笑而可悲的严监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
生:......
师:体会得真好,严监生师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
(板书:严监生:守财奴)
四、朗读课文
师:我们请5个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分角色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请用眼睛听。
五、体会写法
师:读的真好!多么高明的`作家啊,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
生:动作、神态描写。
(板书:严监生:守财奴——动作、神态描写)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呢?
生:因为他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师:你很会思考!我们在写人时,也应该选择恰当的描写方法。
六、作家吴敬梓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在外国的名著中有四大吝啬鬼,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比较阅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出示四大吝啬鬼)
七、课堂练习
写一段关于人物描写的话,在这段话中要用上动作、神态描写。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尝试着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不同人物:
师:同学们,在你看过的电影、电视里,读过的故事里,或者在平常的生活中,有哪些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吗?他是个怎样的人?简单地来说说。《个别生在全班交流》
师: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特点。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里,这个人物又是谁呢?他又有什么特点呢?示题: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人的名字叫“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生再读课题。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 师:让我们打开书,好好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和我们现在文章的有些字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请几个同学接龙读书,随时正音,并指导个别难读的句子。
易读错字音:诸亲六眷(juàn)、严监(jiàn)生、已后、那里、登时、睁的、穿梭的、两茎(jīng)、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灯盏、挑掉一茎、
4、读了故事,想想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情?(主要写了严监生临死前为了两茎灯草迟迟不肯断气,最后妻子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终于咽下气。)
三 品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师:在这个故事当中,你觉得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勾画出相关语句。《生生在班级自由交流》
2、师:这样的人在病重时临死前是一副什么模样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病重时临死前样子的句子。《生勾画,同桌互相交流再汇报,师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倒着一声,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反复读读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病得很严重,一口气没上来就没命了,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总不得断气,一定是心里有所牵挂》根据学生不同的感受指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3师:是呀,他这两个伸着的指头是要向诸亲六眷交代些什么呢?还有什么事情让他如此放心不下呢?请大家再仔细默读文章,看看他旁边的诸亲六眷是怎么认为的?用---画出。《生默读勾画汇报》
4师:大侄子认为:有两个亲人未曾见面(板书:两个亲人)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生读: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认为: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板书:两笔银子)
他又是什么反应呢:(课件出示: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手指越发指得紧)此时的严监生和刚才面对大侄子的反应更激烈了,你认为
如果这时严监生会说话,他最想对亲人说什么?《生交流,并回扣到朗读上》
奶妈认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板书:两位舅爷)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奶妈仍然没有猜中,他已经命悬一线,随时都可能送命,但仍然坚持着,他心里是怎么想的?《生交流,并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赵氏认为:用两茎灯草怕费了油(板书:两茎灯草)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5师:原来,他的心思还是只有最了解他的妻子赵氏知道,待赵氏挑掉一茎,他登时就没了气。原来让他一直牵挂的,就是这两茎灯草。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中的“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和文中“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体会在他临死前点两盏灯茎,并不是很过分的事情。”》
四、对比回顾,感悟写作方法
1师:严监生的吝啬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是抓住严监生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吝啬的呢?《请学生关注板书和课件提示:》
板书: 课件:
两个亲人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两笔银子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手指越发指得紧
两位舅爷 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两茎灯草 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有动作、神态上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动作描写:伸着两个指头,闭着眼,摇了摇头。》
2师:看来我们在写人时,可以抓住这个人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大家来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一边看一边想:这篇文章抓住了人物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呢?
〈一〉出示《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的片段:“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株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3师:〈学生可翻到教材132页学习发现:片段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小嘎子身手机灵但沉不住气,小胖墩儿看似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实际上却是心中有数的特点〉请学生找出最能表现出他们性格特点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4师:除了动作描写,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描写方式来表现人物特点,来看看这段话。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运用了哪些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孙悟空威武霸气、不畏妖魔的特点〉
〈二〉孙悟空尖嘴缩腮,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大喝一声道:“不要闲讲!快还你老外公的袈裟来!”那妖怪道:“你是那寺里和尚?你的袈裟在那里失落了,敢来我这里索取?”行者道:“我的袈裟,在直北观音院后方丈里放着。只因那院里失了火,你这厮,趁哄掳掠,盗了来,要做佛衣会庆寿,怎敢抵赖?快快还我,饶你性命!若牙迸半个不字,我就推倒这黑风山,铲平这黑风洞!”
五 拓展运用,尝试人物描写
1师:看来,我们去刻画、描写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有多种描写方法的。不同的人物描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请大家试一试,能不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描写人物的不同方法来写一写曾经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可以是你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而见过一面的人,只写一个片段,两三句话也可,一段话一行,只要能表现出他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就可以了。
〈生写片段,小组交流,个别汇报,生生点评〉
六 小结
师: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可以用多种描写方法去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和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写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
作业
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亲人?
两笔银子?
两位舅爷?
两茎灯草。
〈附“伸着两手指”图〉
吝啬、小气 动作、神态描写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5
1、浏览课文,看看从哪些语句能感受到严监生的.病情很严重?结合资料谈谈他的病为什么会一日重似一日?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2、严监生在病重时临死前是一副什么模样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病重时临死前样子的句子。反复读读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
4、指导朗读,要用嘲笑,讥讽的语气来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6
一、单元重点简析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材
1、节选自清朝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课文是一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三、说作者写作意图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说学生
1、五年级学生基本能整体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
2、五年级学生对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写法并不陌生,但是如何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却是难点。
3、学生爱读书,但是读中外古典名著相对比较少。
五、说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诸亲六眷、郎中、监生、哥子、医家、穿梭、揩揩、记念、插口、登时、故此、一声不倒一声”等词,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初步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7
1.初读:读准字音
师:刚才学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一点,一篇文章反复读,我们就可能有新的发现。《临死前的严监生》我们要反复读,有的文章是值得反复读的。我做一个调查统计,课前这篇文章你们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师:注意我的用词,这篇文章课前至少读了一遍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那位女同学你读了几遍?
生:3遍。
师:3遍肯定得举手啊,我说至少读了一遍的就得举手。非常好,蒋老师伸出一个手指表示对你们的赞赏,因为严监生喜欢伸手指头嘛。(生笑)你们猜猜蒋老师伸出哪一个手指表示对你们的赞赏。
生:大拇指。
师:都说是大拇指,为什么?
生:我觉得大拇指是对人的一种赞扬。
师:是啊,约定俗成了,大拇指表示赞赏。很好,至少都读了一遍了,有的读了三四遍了。这篇文章应该能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读。只要他读错了,字音读错了,其他同学马上举手示意,帮他点出来。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
(一女生读课文)
师:表扬她预习还比较充分,字基本上念对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把这篇课文如果要读流畅,还要反复地读。
师:下面再做统计。这篇课文至少已经读了2遍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蒋老师当然要伸出2个手指。猜猜看哪两个手指?有人如果要猜2个大拇指趁早把手放下。(生笑)
生:应该是大拇指和食指。
师:象形的吧,一个钩是吧?还不是的,道理是有的。谁再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中指和食指。是yeah的意思。
师:一般一二三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说声yeah,是吧?一二三
生:yeah。
2.再读:感受“人物形象”
师:既然至少已经读了2遍了,蒋老师请你做一个判断题:严监生是个穷光蛋。(生示意错)那严监生不是穷人,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因为屏幕上说他家有十多万银子。
师:从这段话里面,看出他不是穷人。那么从课文里面能不能看出来?
生:在这篇文章的课题下面,它有一个蓝色的方框,后面一句说,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师:显而易见这是对整本书的介绍,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严监生是一个有钱人。除了背景介绍之外,文章的一些细节能不能让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有钱人。
生:奶妈称呼他为老爷。
生:他的二侄儿问他,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说明他已经吩咐了好几笔银子了。
生:他把管庄的家人都从家里叫过来,说明这一个庄都是他的。
生:医家就说明把医术很高明的人都请来了。
师:所以种种蛛丝马迹,我们都可以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有钱人。(指幻灯片)有钱到这个地步,这个时候可以看资料。我帮你们来读一遍: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换到现在,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千万富翁。所以他是个有钱人。
3.三读:梳理文章“情节”
师:再统计,这篇课文至少读了3遍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好,大部分读了3遍以上。这时候蒋老师要伸手指头,哪3个手指?很多人在比划这个手指,什么意思啊?ok
师:蒋老师这样跟大家比划,无非想要跟大家证明,严监生的这个手指很重要。这是一个经典的细节。他没有像我们这么变换,他伸出了几个手指啊?
生齐:2个。
(师板书:两个指头。)
师:我请一个同学迅速地跟我一起来梳理课文的情节,这2个指头很多人纷纷猜测,前面猜到了吗?请个同学跟我一起来完成这个情节,哪位同学愿意?
师:首先谁来猜?
生:首先是大侄子。
师:猜成什么了?
生:两个亲人。
(师随即板书。)
师:猜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摇头。
师:后来,二侄子猜成什么了?
生:两笔银子。
师:猜到了吗?
生:没有,还是摇头。
师:奶妈猜成什么了?
生:两位舅爷。
师:猜到了吗?
生:没有。
师:最后。
生:两茎灯草。
师:是谁猜的啊?
生:赵氏。
师:猜到了吗?
生:猜到了。
师:课文的大致情节是不是这样的?这是我的板书,很简洁,但是有时候简洁会出问题。你最不满意的是蒋老师哪个地方的记录,写得不够准确?
生:严监生的动作。
师:你为什么不满意?
生:他每次都是不一样的。
师:怎么个不一样呢,有谁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生:第一次的时候,他把头摇了两三摇,第二次的时候,把两个眼睛瞪得提溜圆,第三次的时候,他是把眼睛闭着摇头。
师:有这样一个变化。为什么强调这个变化的动作这么重要呢?
生:因为一开始,他伸了2个指头之后,他以为别人能知道他的用意。但是大侄子没有猜到,他有点失望。
师:我注意到了你的用词是有点失望,请你抓住这个特点继续往下说。
生:后来他发现他的二侄子也猜错了,所以他的感觉就很失望,这样两个人都没有猜到了。
师:有点儿失落,继续往下讲。
生:后来奶妈说是不是两位舅爷,他就失望至极了。
师:失望之极,还要往下说吗?
生:然后他就认为已经没有人会猜到了。所以他就闭上眼睛摇头,结果他的夫人出来说是两茎灯草,然后就挑掉了一根,他就满意了,因为他节省了最后一点油。发现他是一个守财奴。
师:他刚才是有点儿失望,有点儿失落,失望至极。你们听明白了没有,哪位同学再说一遍,更简洁一点。把变化过程说清楚。
生:我觉得严监生的心情就是从有点儿失望变得很绝望,从很绝望到了他妻子说了他想要的之后,他就很放心地走了。
4.感受“情节”设计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所起作用
(1)方法一:复述
师:也就是说他的动作里面可以看出他心情、心理的变化。(师边说边板书)所以这个地方要强调要了两三摇,这个地方要强调狠狠地、眼睛争得提溜圆,这个地方要强调眼睛闭上了。下面给大家个艰巨的任务,根据这个板书,把这篇课文的大致情节说下来。就从这严监生伸出2个指头,大侄子走上来问。不一定要一模一样,大致把这个情节说下来,开始准备。
(生练习复述。师板书:情节)
师:好,不是背课文,谁先来试试看。所以你要说上蒋老师的课很轻松,未必哦。大家听一听。
生:严监生伸出了2个手指头,大侄子上来问,是不是有2个亲人没有来?严监生摇了两三下头;二侄子来问是不是有2比银子没有吩咐,严监生眼睛睁得提溜圆,狠狠地摇了几下头;奶妈走过来,问是不是有两位舅爷没有来,严监生闭上眼睛摇了几下头;最后赵氏走过来问他是不是灯盏里面点着2茎灯草,唯恐费油,严监生点了点头,然后就走了。
师:大致情节对不对的。课外再去练,这个对我们五年级来说很重要,再去练。
(2)方法二:还原“说书”场景
师:古代的说书人是很喜欢说《儒林外史》的,更喜欢说《临死前的严监生》,而且蒋老师明确地告诉你,古代的说书人当说到这个情节的时候,有一个地方都会停下来,停下来的地方都会说一句我们很熟悉的话: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你们认为,那些说书人会在哪一个地方停下来?
生:我觉得会在两位舅爷之后停下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后面是最精彩的部分。
生:我觉得因为前面三个人怎么猜都猜不对,所以把那些听的人都很想知道伸出2个指头是什么意思。
师:听的人很想知道啊,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停下来,就是留了一个?
生齐:悬念
(师板书:悬念)
师:那些从来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听到这个地方停下来,第二次想不想去听啊?想去听的当然得买票。
生:吊人的胃口。
师:说的好,有悬念,悬念的作用就是吊人的胃口。那我就吊一吊大家的胃口,我来说一说。话说,那严监生伸出2个指头,大家纷纷猜测,这2个指头表示什么意思呢?这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位亲人未见面?”只见那严监生摇了摇头。二侄子也走上前来问:“二叔,你莫不是有两笔银子未吩咐明白?”再看那严监生时,只见他把眼睛睁得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摇。奶妈忍不住了,抱了哥子插嘴道:“想是两位舅爷未在跟前,故此纪念。”那严监生闭着眼摇头,那手指头指得更加紧了。赵氏慌忙揩了揩眼泪,对严监生说:“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心思。”那么这赵氏有没有猜中这严监生的心思呢?她到底说了什么呢?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你看,想不想继续往下听呢?我做了个实验,没有看过这个故事,看过这本书的人,我问了好几个人,没有一个人能猜得到答案。为什么这个答案这么难猜?
生:一定是有钱人,他不会想到严监生的答案是这样的。
生:以前的灯草也是很便宜,所以那么一个大富翁肯定不会为了2茎灯草,在临死前不顾自己的姓名伸出2个手指头。
师:是啊,怎么猜得到一个大富翁临死前竟然惦念着2茎便宜的灯草。
生:他一个富有的人,都有十多万银子的人。他在临死前竟然不肯安心地去世,还一定要别人省下这么一点点油来。
师:这么一个强烈的反差,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太吝啬了。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爱财爱过生命的人。
生:前面二侄子说是2笔银子,但是他摇了摇头,所以大家猜测跟钱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师:是啊,按照常理来推测,前面的铺垫觉得跟钱没关系了,因为已经有人问过,可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明白。结果为的还是钱。也就是说这个答案太出人意料了。
生:他可能是一个很寒酸的人。因为他有钱,那么便宜的灯草,他还不肯拿出来。为他处理后事那么多钱也应该够了。
师:是啊,按照这个情节要担心2茎灯草,让我们感觉这个人应该是很寒酸的。所以一个强烈的反差,就像那位女同学所说的,真是太吝啬了。因为这个结局太意外了。(师板书:意外)
(3)方法三:同类材料阅读
师:有悬念,有意外,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严监生是这样的一个人。这就是情节的魅力。古今中外,写吝啬鬼的文章多了,很多人也都是通过情节来表现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位国外的作家的描写。
师:契科夫的《醋栗》里面的两个片段。我读给大家听:从前我们城里有个垂危的商人。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端来这碟蜜是为了干什么呢?悬念出来了,而且这个答案很意外。而且这个意外的答案体现出他是一个吝啬的人。再看第二个片段:有一回我正在一个火车站检查牲口,正巧有个马贩子摔到火车头底下,压断了一条腿。我们把他抬到候车室里,血汨汨地流,样子真是可怕,可是他老求大家找回他的`腿,老是着急……干嘛要找回他的腿呢,悬念产生了,答案是很意外的,而这个意外的答案就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吝啬鬼。考虑一分钟,请大家猜测。
(生思考)
师:好,我请同学来猜一猜。第一个,端来一碟蜜是为了为什么呢?
生:在临死前尝一尝蜜的味道是怎么样的。他守财得连蜜都没有尝过。
师:比较常规,虽然合情合理。
生:把蜜卖掉,再赚一点钱。
师:第二个,已经伤成这个样子了,还要找回她的腿,为什么?
生:腿里面有个袋子,可能里面还有很多钱。
生:他是个吝啬鬼的话,可能装在袋子里的钱并不多,他也想拿过来。
生:我估计他惦记着可能是腿上的鞋子或者裤子。
生:他是个马贩子,他摔断腿,把腿当马腿卖了。
师:有些艺术不能模仿,是来欣赏的。因为有些东西是学也学不会的。我们来欣赏契科夫的这两个情节的设置,看看他怎么留悬念,怎么给我们个意外的结局。(师出示完整片段)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把他所有的钱钞和彩票就着蜜一股脑儿吃到肚子里,让谁也得不着。再看第二个:他老是着急;原来那条压断的腿所穿的靴子里有二十卢布,他深怕那点钱丢了。哪位同学也猜对了,给她点掌声。
(生鼓掌)
师:你看,临死前的严监生和这两个片段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跟我读:情节、悬念、意外。
(生跟读)
师:但是,这是表现吝啬鬼的一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细节,就像凤辣子里面的语音、动作、神态。下面请大家欣赏另外一段描写吝啬鬼的,他是用语言来描写的。
师读:可是,没多一会儿,后面花园里传来阿巴贡捉贼的喊叫声:"捉贼!抓凶手啊!抓杀人犯啊:我完蛋了,我的脖子让人割断了,我的钱叫人偷走啦!……我那可怜的钱啊,我亲爱的朋友啊!他们硬从我手里把你给抢走啦;你没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我要死,我死了,我已经入土啦!你们没人肯告诉我是谁偷的吗?我要去报告法庭,我要请法官来审问全家的人:女仆、男仆、儿子、闺女都得审,连我也得审。你们不管谁我瞧着都可疑,都像偷我钱的贼。把你们全绞死才好。我求你们告诉我那个贼在哪里。如果我不能把钱重新找回来,我自己也得去上吊。”是不是吝啬鬼?这段话不是白听的。请大家拿起笔,当这个情节发生到这里的时候,我相信严监生肯定有很多心理活动,请你将心比心,把严监生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你甚至可以像这位作家一样,稍微夸张一点。联系上下文,以严监生的口气、心理活动来写。
(生写,师巡回。)
师:我们来欣赏几位,严监生在这样的关节点,心里会想什么?
生1:完了,完蛋了。我的钱啊,我的钱。我的一文钱啊,还可以买个包子呢。你们的家人干什么吃的。还不是我供你们吃穿啊!你们帮我拿走那根灯芯啊!一群败家子,没用,太没用了。我对你们无话可说了。一群笨蛋,这点思维都没有啊。我养你们干嘛的啊?我死了,哇太好了。可以摆脱你们这群笨蛋了。太好了啊!
师:有点夸张,言语中反复出现那群败家子。
生2:你们怎么那么笨啊!什么人啊,钱啊,我也管不了了。竟然点了2茎灯草,你们还想不想活了。我就是做鬼也不会放了你们的。感情不是你们赚的钱,这可是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你们这群败家子,赶快把那灯草挑一根下来,我还有一口气,就是一块石头也不允许你们搬走。
师:感情不是你们赚的钱啊,我最喜欢这句话。
生3:每个人都不明白我的意思,一问三不知。求求你们,来个聪明点的,各个都不中用。这两个都白活了,你们都不知道,这个灯芯啊。要是再不弄,挑掉一根灯草,我真想把你们打死。你们各个都不聪明,我干嘛要在这里跟你们废话,大不了我直接上吊了。就算我上吊也要把灯草吹灭。
生4:我就要走了,留2茎灯草做什么。我的钱都是一分分赚来的。灯草就是钱,我的一生的陪伴。啊,费了油,那都是我的辛苦钱啊。你们谁赶快去挑掉一茎,枉费你们都日日夜夜在我身边,却不知我心里想着什么。
师:枉费你们日日夜夜陪在我身边,却不知道我心里是想法啊。
生5:又费了油,又费了油,我又多了一笔开销。我都要死了,还在花钱。啊,我的心都要碎了,我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啊,你就要离我而去了。我宝贵的钱啊,我重要的钱,比我的生命还珍贵的钱,要是没有人猜中我的心思我就死不瞑目,你们怎么都这么笨呢。看,又掉了一滴油,我的财富又少了一笔。这都是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啊。
师:同学们,以你们这个年纪写成这样很不简单了。如果我来写,我可能不这么写。但是你们已经写得很好了。从这个心理活动我们可以感觉到,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但是我们这么多精彩的心理描写是不是要把他加进去呢?
生:不要加进去,因为如果加进去,我们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就没有悬念了。
师:悬念还是有,但只不过情节已经读出他的心理了。所以这篇小说胜在情节。最后跟我读这3个词,我们下课。情节、悬念、意外。
(生跟读)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临死前的严监生》,下课。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三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个人在临死前,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我们看看大地主严监生临死前是怎么做的?
〔这样的导语紧扣课文内容,直奔主题,为下面的学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 出示课题。(板书)
3.严监生是谁呢?大家阅读书上133页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轻声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利用上下文、参照课文注释的方法理解不懂的字词。实在读不懂的字词就划出来。
〔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理解词意的方法,扫清阅读障碍〕
2.指名朗读,正音。理解不懂的词义。(出示小黑板)
〔这个环节通过大家的交流,理解难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快速默读课文,交流: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形象 〔〕
1.师范读课文,生看着课文,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①严监生临死前是什么样子的,谁来介绍给大家?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严监生临死前样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②严监生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本质的)
〔让学生从整体感受人物的形象,这是一个综合理解的过程。〕
③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测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也是一个感知语言文字的分析过程。通过交流,互相补充,互相提升。〕
③指名交流。(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四、精读课文,体验人物内心世界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你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①由“总”字体会到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
②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副词、动作描写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提高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
2.出示以下四个句子,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①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②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③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④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紧紧抓住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细节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品读,深切地体会了人物的焦急内心以及爱财胜过生命的吝啬鬼的形象。〕
3.感情朗读。
五、体会写法
1、短短五百多字的文章就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个吝啬鬼、守财奴的形象。
2、谁能说说大作家吴敬梓是用什么方法刻画出人物的鲜活形象的?(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进行细节描写。)(板书)
〔在阅读中渗透写法,为写作积累方法,打基础。〕
六、阅读拓展(机动)
1、出示一篇文章《豆腐西施杨二嫂》,让学生快速阅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
〔将课外阅读挤入课堂,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检验学生阅读水平的最好途径。〕
板书设计: 22、人物描写一组
临死前的严监生
伸着两根指头:为了两茎灯草→吝啬鬼、守财奴
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儒林外史》。
师:课前,同学们阅读了《儒林外史》的某些章节,这部小说作者是谁?投影小说。你认识了吴敬梓笔下的哪些人物?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选自《儒林外史》。示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板书课题。这个人的名字叫“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他的原名叫严致和,那为什么叫他监生呢?你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理解。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师:让我们拿出课文纸,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再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2、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哥子、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挑掉、
齐读正音,要求读准确读出节奏。这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理解:诸亲六眷(文章中的诸亲六眷是指哪些人?)、侄子(你有叔叔姑妈吗?那你就是他们的侄子侄女。)、哥子(在座的男孩子古时就叫哥子。)两茎(实物理解“两茎灯草”。)
书写生字:监、侄、郎。(在方格中书写)
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让我们再来读读文章。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说说哪句觉得特别难读的,再个别指导读。
3、刚才我们读了几遍课文,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借助课题概括。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还念念念不忘两茎灯草。)板书:两个指头
三、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面对临死前严监生的那两根手指,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
2、指名读诸亲六眷作出的猜测。
他们猜对了没有?
出示句子
第一次: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第二次: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依然是两根手指
第三次: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还是两根手指,真是白思不得其解啊!那么,同学们,严监生的身边就没有人能明白他的意思了吗?扳书:两茎灯草
3、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可是在严监生的眼里,…………都比不上那两茎灯草重要啊!面对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什么词语来评价严监生?
补充严监生相关资料:
严监生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的家境又如何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资料,请看——
第五回节选: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
●便是我也不好说。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十多万两值现在的多少钱,最保守的估算恐怕也值千万元的人民币吧!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他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是银子、生命)。
四、回读课文,品味作者语言。
1、为了那两茎灯芯,严监生之前是怎么念念不忘呢?让我们再来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读一读,品味品味,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怎样的形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体会作者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
2、引读交流:
当大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
句子一: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是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当二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时——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面对大侄子、二侄子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急切、心急火燎)他急的究竟是什么呀?所以,他把两眼……把头……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当奶妈猜想也许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身边故此记念时——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没人能理解,没人能读懂他啊,此时的严监生把眼闭着摇头,他的内心只有(绝望),难道真要让我死不瞑目吗?生一起读
此时的是严监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你们呀!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当赵氏走去挑掉一茎灯草时——
句子四: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那么,当赵氏终于读懂了他的心思,挑掉了一茎灯草,此时的严监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四、比较阅读。
1、我国古代作家吴敬梓仅用了几句话,抓住了严监生死前两个指头这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就把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其实在世界文坛上还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投影出示四大吝啬鬼)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请看——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女儿欧也妮把金器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冲着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2、这是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的片段,描写了主人公葛朗台临死前的一幕。在他临死之前的片段,读了之后,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与《临死前的严监生》相比,你觉得在这个片段在描写方法上与课文有什么异同之处?
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进行描写,就可以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文中我们所看见的人物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物而已,若想知道更多,老师建议你推荐同学们看吴敬梓写的这部《儒林外史》。
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10
1、师:这诸亲六眷都知道这伸出的两个手指头代表着严监生临终前的遗愿,那大家是怎么猜测的,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又有几次的变化呢?请大家默读剩下的内容,思考这一问题。
2、学生汇报后,请各小组同学自由选择其中的一次变化,可以通过读、说、演等形式汇报,同时猜想一下,每一次的变化,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3、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感受他内心的变化。
4、原来让他一直让他惦心的就是这两茎灯草,如果你此时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5、小组内分角色读这四次的不同变化。
6、师生合作共同分角色读全篇。
五、对比回顾,感悟写作方法
作家是抓住严监生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吝啬的呢?是动作神态。我们平时在写人的时候,也可以抓住这个人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总结,布置作业
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而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可以与这四大吝啬鬼相媲美。课后希望同学们找一找这方面的资料读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严临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描写是的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
【设计理念】
有效的课文课堂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感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自觉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习这篇课文,注重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通过品读语言,感悟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监、侄、郎”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子、穿梭、郎中”等词语,能正确读准“监”的读音。能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3.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学习,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有兴趣阅读如《儒林外史》《欧也尼·葛朗台》等中外名著。
【教学重难点】
1.画出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品味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作业】
1.认识“侄、痰、揩”三个二类字,正确读写“监、侄、郎”三个生字。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把课文读准确、通顺。
3.查找有关作品《儒林外史》及作者吴敬梓的资料,并作简单记录。
4.用铅笔画出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并在书上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新课,了解作者吴敬梓作品的特点。
2.简介《儒林外史》。
(过渡):《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是清朝作家吴敬梓花了近20年写成的。在《儒林外史》中有一个场景,虽然只有区区三百多字,却一直被人们视为人物描写的一段“经典”。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神奇的文字──《临死前的严监生》,请大家齐读课题。
①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抓住“临死”一词体会,要读得轻)
②老师板书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③相机指导“监”的读音,再指名读出“监”字的另外一个读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读课外书谈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并从读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眼通过朗读表达感情。
二、初读课文,感受“富有”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插图,以及课文题目下的“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注意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边读边想: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3.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监、侄、郎
①指名读生字,相机提醒这几个生字易写错的地方
②交流难读懂字词,如:监生、再不回头、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等。
4.了解课文大意。说说从阅读提示中知道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有钱人)
(出示课件):《儒林外史》一书中的描写
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①指名读这句话;
②交流读后感受。(引导学生感悟严监生家财万贯、富可敌国。)
【设计意图】:由于文中一些字词学生较难读懂,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儒林外史》中关于描写严监生富有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的富有,为下文感悟严监生的吝啬打下铺垫。
三、二读课文,感受“病重”
(过渡语):请同学们现在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严监生临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大家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不动笔墨不读书。
1.学生再读课文,感受“病重”。
2.交流读书情况:谁能用一些词来形容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
(生答:如:奄奄一息、病入膏肓、身患重病、气若游丝等)
3.出示课件: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①指名读句子。
②点评学生的朗读情况。
③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指导,指导朗读的时候要读得轻,语速稍慢
④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按照常理,严监生那么富有,如今人之将死,他应该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感情朗读,入情入境地读,深入体会临死前严监生病入膏肓的情形。为下文体会人物形象作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吝啬”
(过渡语):同学们,《儒林外史》这部著作享誉中外,只要一说起严监生,大家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招牌动作,你们知道是什么动作吗?请大家动笔用“──”画出这个句子。
1.学生默读课文。
2.指名读句子。出示课件: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3.教师读句子,学生想象画面。(师范读句子)
4.交流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指头
5.理解“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鼓励学生模仿咳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用一些词来形容此时的严监生吗?(奄奄一息、病入膏肓)
7.濒临死亡的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这个“总”字用得好呀,说说你从中体会什么?
8.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感悟严监生的吝啬。
(生读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感知语言的温度,想象画面,并亲自演示模仿,体会当时严监生病入膏肓的情形,让学生不断积蓄形象感受,为后面体会严监生的吝啬作铺垫,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9.师: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真难受啊,真痛苦啊,可他在难受中总不得断气,在痛苦中挣扎着伸出两个指头,到底严监生有什么放心不下,有什么牵挂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猜测内容、严监生表现这两项为学生填写内容)
出示课件:
(1)学生默读课文,动手完成表格
(2)指名汇报表格填写情况
①结合表格,看看严监生奄奄一息,濒临死亡之际,他牵挂的是什么呀?
(两茎灯草)(师相机板书:两茎灯草)
②指名读描写严临生的句子,其他同学想象一下,当时他心里有什么感受?(难受、焦急)
③指导学生带着难受、焦急的感情把描写严监生的语句读一遍。
④师:同学们,严监生苦苦挣扎,总不得断气,竟然是为了那两根灯茎!读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能否找个恰当的词送给他?(吝啬;小气;爱钱胜过爱生命等)
师板书:爱钱胜过爱生命
【设计意图】:要体会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的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一个春雷慢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读文,品味关键句,从而让学生一步一步感受到严监生总不得断气的啼笑皆非的牵挂,让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深入脑海。
五、感情朗读,体会写法
出示课件: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1.指名读句子。
2.出示课件:(出示描写严监生的语句,学生带感情读出严监生的吝啬)
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3.结合上述语句,说说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来刻人物形象的?(生汇报)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动作、神态
4.师小结:描写人物可以从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几方面进行。有道是:言为心声,但是为什么本文却没写严监生的语言呢?我看是作者忽略了吧?(生汇报)
5.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还得联系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描写。
【设计意图】:老师有意设疑,激发学生思维,懂得描写人物应该从实情入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描写。
六、学习方法,升华练笔
(过渡语):我们写作刻画人物的时候,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描写,相信我们也能写出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来。请大家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写出他的特点来。
1.学生进行小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小练笔,其他学生点评。
3.师小结练笔情况。
【设计意图】: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让学生把习得的表达方法运用到写作中,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到写,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拓展阅读
1.出示课件:①莎士比亚剧作《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③莫里哀剧作《吝啬鬼》中的阿巴贡;
④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2.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名篇,感受同是写吝啬鬼,但作者的写法各有千秋,鼓励学生学习不同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由学习本课,感受名著名篇的魅力,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另一方面学习不同作者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
八、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修改堂上写的小练笔,抄正在作文本上,并读给家人或自己所写的那个人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精妙笔触;另一方面,让学生能根据课堂上学到的表达方法修改自己的练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愿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本次作业布置学生把练笔读给别人听,就在于让学生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并从中获得进步。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尝试着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游戏导入。
根据性格特点猜名著中的人物。
孙悟空、哪吒、诸葛亮、武松、
二、介绍《儒林外史》,解题。
师:这些都是出自于名著中的人物,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部名著《儒林外史》。
1、教师出示小黑板。介绍《儒林外史》。
师: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一个人物是“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2、介绍严监生。(给学生正音“监”)
严监生姓严,“监生”是他花钱买来的一个称号。
严监生何许人也?(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大米成仓,鸡鸭成群,牛羊成行,良田百亩,金银典当每年收入少有几千两银子。)
3、师:同学们想一想,这样有钱的人,在临死前会怎样处理他的银子呢?
学生交流,抽生谈。
4、板书课题:“临死前的”
师:但严监生的做法与众不同,那今天让我们走近“临死前的严监生”。
全班齐读课题,让学生区别“临”与“监”。
三、检查读书、指导生字、生词。
师:临死前的严监生有哪些不同寻常的表现呢?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读读课文,其它同学帮他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一边看看严监生临死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1,抽生读,评价。
2、师:课文中的确有些字词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教师出示小黑板,抽生读。
诸亲六眷、侄子、郎中、穿梭、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挑掉一茎、登时,灯盏
3、这些词课前已经预习了,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吗?
全班再一起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师:刚才我让同学读书思考严监生临死前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是怎么写的?
1、抽生读“严监生喉咙里的痰响得……,伸着两个手指头。”
2、抓关键词“两个指头”,根据以下板书整体梳理本段。
3、一起与学生把板书连起来说一遍。
五、精读,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师:这就是我们了解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你们刚才说的他与众不同的行为。不过,我们光读懂了名著片段的`大致内容还不够。
1、书是读出来的。我抽一位班上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下。(从严监生喉咙里的痰起)
2、老师范读,学生评议。
师:老师之所以读的与同学们不同,是因为我读过《儒林外史》,知道了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接下来我们从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来揣摩一下他的内心活动,让同学们读的比刚才更好。
板书:动作、神态、内心活动
3、指导体会、朗读第一部分。
a、读句子;
b、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板书:摇了摇
c、再读,再评。
d、教师读资料,学生总结严监生性格形象:
教师板书:吝啬鬼守财奴
4、放手体会第二部分。
a、小黑板出示第二部分内容,抽生读。
b、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选喜欢的一段体会严监生内心活动,试着写下来。
教师板书:狠狠摇、闭眼摇
c、抽生读、学生自由读。
5、第三部分放手体会,放手读。
6、小结板书:从严监生三个动作,体会一个“吝啬鬼、守财奴”形象。
六、课内延伸,布置读《儒林外史》。
1、出示材料让学生猜人物——设疑。
当时,他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他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他中举的喜报,他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他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他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然死了。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他更是毕恭毕敬。
2、引导读《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描写了近二百个鲜活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神态、动作性格
大侄子?摇了摇吝啬鬼
二侄子?狠狠摇守财奴
奶妈?闭眼摇
赵氏挑掉一茎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学习重难点】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小黑板、挂图等。
2、学生:阅读《儒林外史》,收集关于作家吴敬梓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阅读铺垫
1、交流《儒林外史》的读后体会。
2、教师小结:
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去世不久,他的家就遭遇变故。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追求功名,这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的,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下层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为熟悉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样就从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转向对社会不满与批批判上来。也正是在1736年前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极端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也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市民心态以及在名利驱使下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对一个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与心灵刻画,成为“千古绝唱”,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这篇课文的生字并不多,相信同学们经过认真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检查平时读书机会相对较少的学生,随时正音:
严监(jiàn)诸亲六眷(juàn)两茎(jīng)。
4、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谁?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学生自读思考。
6、交流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三、纵向联系,感悟“吝啬”
出示语段: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摇了两三摇。”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
(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老师故意读漏“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
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
(让学生揣摩人物内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训练。)
4、这句话中,有几个关于严监生的`动作的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5、从几个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6、在听了大侄子的话后,他又有怎样的举动?“摇了两三摇”,如果把它换成“摇了摇”可以吗?说说你的见解。
(让学生体会严监生此时的焦急。)
7、此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呢?
8、练习朗读,学生评读。
9、在本文中,像刚才提到的动作的描写还有几处,你能找出来吗?
10、根据学生回答梳理:
与大侄子的交流伸出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与二侄子的交流越发指得紧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与奶妈的交流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把眼闭着摇头与赵氏的交流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11、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12、体会人物的心理,练习朗读后面话,要读出心理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
有条件的同学阅读《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段。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14
设计意图: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清朝的白话文,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是第一次接触,文章中有不少字词的用法与现在不太一样,读起来也很拗口,所以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是个难点。《儒林外史》是一部大作,严监生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典型,小说中对他的描述有大量的篇幅,如果从头读下来,严监生吝啬的形象会慢慢深入人心。而课文只是节选了一个很短的段落,仅靠全文这三百来字的描述,不立足于《儒林外史》这本书,学生理解时就会断章取义,所以,教学时,我适时补充相关资料,为学生设下一次次情感铺垫,帮助学生认识严监生的吝啬和可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多音字,正确书写生字“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悟严监生这一入木三分的吝啬鬼形象。
3、揣摩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流程:
课前游戏:我做你猜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儒林外史》
2、揭示课题
二、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多读几次。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精读,感知吝啬形象
1、研读病重部分
(1)文中哪些语句写到严监生的病很重,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来。
(2)严监生临死前的哪个动作让人捉摸不透?
2、研读猜测部分
(1)引读大侄子的话,补充严监生哥哥的资料。
(2)引读二侄子的话,补充严监生家境资料
学习重点句子,体会严监生内心的焦急,指导感情朗读。
(3)引读奶妈的话,补充严监生请两位舅爷帮忙照顾儿子的资料。
(4)写话练习,感受严监生一次又一次没有被猜中后的心情,指导感情朗读
3、揭示谜底,感悟吝啬形象
四、回读,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五、扩读,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欣赏大作家巴尔扎克写的葛朗台临死前的精彩片段。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名著,关注细节描写。
累并收获着
赛课已结束数日,激动的情绪也渐渐平静,回想赛课前那一周的日日夜夜,我不禁感叹,课难上,比赛的课更难上。
还记得学校选拔赛后,领导通知让我参加这次语文教学比赛,当时的我既感到幸运,又有些忐忑不安。虽然大大小小各类赛课也参加过不少,但参加语文教学比武近十年来还是第一次。(97年曾参加过一次)语文教学中高手如云是众所周知的,我更加担心、胆怯、不安。
挡不住对清代白话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喜爱,我选择了这一课。为了对这课有更深的了解,我特地买来了《儒林外史》,研究了有关严监生的部分,为了避免学生将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迟迟不肯断气仅仅是为了一茎灯草,理解为节约,我决定将《儒林外史》中了解到了资料补充到课堂中,为了突出细节描写,我把严监生临死前的三次表现放在一块学习,以便让学生从严监生神态和动作的变化中感受严监生的吝啬。我兴冲冲的备好课,原本以为这课上起来一定很有意思,没想到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第一次试教就把我浇了个透心凉。看来,把三位亲人的三次猜测放在一起先学,再学严监生的三次表现,显然不行,完全失去了作家写作时设下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目的。我还隐隐发现有个别同学还在下面嘀咕,严监生这么有钱还如此节约,值得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一人物形象,上出本文的特色呢?学校几位老师马上献计献策,确定一定要顺着文路来教,把学生引入那一步步悬念中,最后揭示谜底。补充的资料还要更翔实些。晚上,我马不停蹄地的修改教案和课件,不停地思考,不停地修改,这样一写就是4个小时,看着没脱衣服就熟睡了女儿,心里酸酸的。
第二天,再次试教,效果比前一次好多了。但是对严监生家境的'补充资料应该放在三次猜测过程后还是放在二侄子猜测后,我感到为难了。虽然补充严监生家境后,学生对这么富有的严监生竟会为了一茎灯草差点死不瞑目感到更意外。但转念一想难道有钱的人就可以不在乎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吗?这样势必会让学生误会。只有把一茎灯 草和亲人、生命等无价的东西进行比较,让学生意识到,在严监生的心中,一茎灯草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之常情,是一种过度的节约,不合情理的节约,才能深入领悟到严监生的吝啬形象。我决定将这一次的资料补充放在二侄子猜测后。再一次试教,学生对严监生的认识在我一次次的感情铺垫中步步深入,水到渠成地感到严监生行为是多么可笑和吝啬之极。
比赛已经结束,不管结果如何,我的心里都洋溢着一份暖暖的幸福,一份铭记于心的难忘。记得上完课后,我对好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此生足矣。是的,我很满足,我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机会,曾经的遗憾已不在;我很感激那一路陪伴着我,支持着我,引领着我的每一位老师;我更难忘那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后的顿悟。这一段累并收获着的日子,将是我人生最珍贵的记忆。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五年级语文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看过的电影、电视中,一定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那么你知道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十万多的银子,他在临死前是怎样一种情景吗?
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在临死前与众不同的情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临死前的严监生》。
“监”字读四声,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严监生的原名叫严致和。齐读课题。
二、介绍背景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本文选自吴敬梓的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读给大家听听。
三、熟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要求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同时思考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
四、品评课文,感悟形象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04-22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彩球的设计》教学设计04-07
安监科工作总结07-25
公司安监部工作总结09-14
周长教学设计07-15
古诗教学设计08-08
《秋游》教学设计07-22
《iuü》:教学设计08-05
《绝招》教学设计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