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6 12:32: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设计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邓小平爷爷从小认真练字的故事,懂得认真练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第2自然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师:(展示一本小朋友的作业)小朋友你们看!这是我们班王立群小朋友的习字册,你看上面有那么多的'红圈圈,都是老师送给他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送给他这么多红圈圈吗?

  (因为他的红圈圈的这些字都是写的很漂亮的字)

  (出示邓小平爷爷的字)你看!老师这里还有一篇毛笔字,你觉得这幅毛笔字写的怎么样?

  (写的很好很漂亮)这幅毛笔字也同样得到老师许多的红圈圈,你们想知道这幅那么漂亮的字是谁写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出示课题)谁来读?

  (红圈圈最多?)意思就是———(比任何人的红圈圈都要多就是他写的字最漂亮)

  那谁再来读?(读出最多指名读)

  老师板书课题(一起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

  (1)他是谁?

  (2)他为什么得到的红圈圈最多?

  (3)他的字怎么会得到那么多红圈圈的?

  (老师板书问题)

  师:刚才小朋友们对这幅毛笔字的作者都很好奇!

  那么谜底就在课文中,打开书到57页,读一读课文,你就会知道很多!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邓小平爷爷从小认真练字的故事,懂得认真练字的.重要性。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第2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师在题目上打上小问号。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将生字词带入课文中读一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课文中的长句子能读得正确、流利吗?(出示长句)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用评议。

  4、再次练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

  2、解答刚开始上课时提的问题。“他”是谁?“红圈圈”是什么?

  3、你们了解邓小平爷爷小时候什么事?

  4、文章讲了邓爷爷小时候什么事?

  四、教学生字

  1、巩固生字字音。

  2、教学新偏旁。

  3、自学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

  4、反馈,检查。

  5、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呢?

  6、指导写字。

  7、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结

  六、教学后记:“次”较难掌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在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继续学习生字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邓小平认真练字的事,懂得认真练字的重要性。

  教具: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理解词句。(指名读)

  (3)看图进一步理解句意。(出示图一)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正在干什么?先生的表情怎样?他会说些什么?

  (4)指导朗读。

  2、精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句。

  (3)指导朗读。(自由读)

  三、赏读课文。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这篇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读一读。

  四、巩固练习。

  1、用“先……再……”和“每次……都……”等写话。

  2、课外阅读《邓小平爷爷小时候的故事》。

  五、总结

  六、教学后记:

  学生邓小平的故事了解更多了。也能背诵课文。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设计 篇3

  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把握题眼。

  1、认读“圈(quān)”字,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师在题目上打上小问号。)

  预设:(1)他是谁?(师简介邓小平生平。出示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突出表现他的字刚劲有力。)

  (2)“得红圈圈最多”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4)他得的红圈圈最多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

  2、学生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3、说一说,“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和什么有关系?

  三、品读课文,领悟情感。

  1、出示问题,按要求在课文中做上标记。

  (1)“得红圈圈最多”是什么意思?在文中用“ ”标出。

  (2)为什么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在文中用“ ”标出。

  (3)他得的红圈圈最多的结果怎样?在文中用“ ”标出。

  2、品读文本,学生联系学习实际,交流讨论。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1~3句话。思考:你读懂了些什么?

  预设:

  ①理解“功课”,我们现在的功课有哪些?突出写好铅笔字也是我们的功课。

  ② 实地操作示范,了解“用纸蒙着字帖描”(即“仿影”)和“照着字帖写”(即“临帖”)是怎么一回事。

  ③比较我们练习铅笔字时的“描红”和“仿影”,“临写”和“临帖”。

  ④用“先……再……”说说我们练习铅笔字时,描红和临写的关系。

  ⑤画个红圈圈是对学生写得好的字的奖赏。我们的'铅笔字写得好,老师用什么来奖赏呢?(用红“√”和小红花来奖赏。)

  (2)齐读第4句话。思考:为什么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①先生的要求是什么?

  ②我们学过的《怀素写字》一课中,怀素是怎样写字的?

  预设: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

  ③我们平时练习铅笔字时,老师有哪些要求呢?

  预设:“写字姿势”,手离笔尖一寸,头离课本一尺,胸离课桌一拳。

  “识记字形”,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注意间架结构匀称,了解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④朗读时抓住“每次……都……”体会邓小平爷爷学习态度一贯认真,刻苦练习。

  ⑤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练习说话。

  (3)自由读第5句和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些什么?

  预设:①体会母亲和先生高兴的心情。

  ②邓小平小时候练字取得优异成绩,能写一手好字。

  ③联系自己取得好成绩后,妈妈和老师的表现,体会人物的感情。

  四、迁移运用,体验情感。

  过渡:邓小平爷爷小时候每次写字,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母亲心里高兴,先生也经常夸奖。今天,我们也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写本课的生字吗?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2、学生:书空,掌握字的笔顺;描红,注意字的结构匀称和重点笔画的位置。

  3、学生临写。

  4、学生把作业带回家,让家长写上几句鼓励的话,然后打上小红花,举办作业展览。

  教材分析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二册第四组中的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邓小平爷爷从小认真练字的事。从课前了解学生情况得知,由于当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般不练习毛笔字,对邓小平爷爷“得的红圈圈最多”的奖赏,比较陌生。而另一方面,课文叙述的先生对写字的要求,邓小平爷爷一贯认真的学习态度,先生的表扬和母亲看到后的高兴心情……这些内容又和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内容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教学理念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阶段目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结合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借助表象进行直觉的形象思维的年龄特征,本课的设计根据课文的叙述特点,紧扣题眼“得的红圈圈最多”,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感悟情感、体验情趣。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满江红》教学设计05-17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设计08-04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彩球的设计》教学设计04-07

aieiui教学设计 《aieiui》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23

面积教学设计04-07

《太阳》教学设计04-14

丰碑教学设计04-16

《称赞》教学设计04-16

《天窗》教学设计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