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五、听听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歌。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育方面: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传世之作。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向人们倾诉了对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又有对痛苦生活无尽的愤怒与抗争,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慨叹,动人心弦。音乐本是天籁之声,只有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才能听懂;文字本是有温度的,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品词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点应落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方面,进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学习阿炳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领会曲子的意境。同时,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去面对困难、挫折。课前,可先布置学生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听听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歌,初步感受一下这首歌的旋律与意境。课堂上,我再把从百度网上搜索下载的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歌放给学生听,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
西方体验美学认为,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的交流。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咏,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在学完全文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状态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程度。课堂中在音乐的渲染下,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体现。在个性化的解读交流中,学生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使得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饱满,情感越来越复杂,符合现实。同时让学生走出文本,去拓展,去创造,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受到阿炳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还会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本课第一课时时,我首先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触动学生情感之弦,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二泉映月》的旋律与意境。然后通过自读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感受曲子美”这个教学环节,我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在最后的拓展质疑环节,这主要是课堂的延伸,我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教学本课第二课时时,在“了解阿炳”这个环节,我创设了适合学生想象、体验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情。接下去,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内心,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揣摩内涵、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进入课文、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如此,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就是主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情感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延伸拓展”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体现“整合”的理念,通过拓展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及本单元的理解和对人物有一个更透彻的了解。最后的“作业设计”,我主要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处处留心皆语文”的习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识阿炳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音乐渲染
1、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百度音乐
二泉映月音乐
2、听后提问:这段旋律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出课题并板书。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二、交流资料、了解阿炳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阿炳和《二泉映月》乐曲资料,认识阿炳。
2、教师补充介绍阿炳的生平。
(扣住阿炳生活的艰辛、创作的历程、名曲的影响等全面了解人物)
三、初读全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积淀坎坷富饶萦绕一泓清泉、
泯灭委婉跌宕倔强静影沉璧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
4、快速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并按照时间顺序给文章分段,理清脉络
四、感受自然美
1、过渡:再读课题,二泉这里的环境怎样?二泉映月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圈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词
2、交流并想象潺潺流水、树木葱茏、月光如银的情景,体会环境的优美
读出自然景色的美。
3、齐读第一自然段,脑中想象月光下的二泉情景,体会自然环境的美
五、感受曲子美
1、引导过渡:这首曲子就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美景。默读全文,找出描写月光以及月光下的二泉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
(1)出示词语:
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壁、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茫茫月夜
(2)多个指名读词、当成词串读、齐读,从读中体会景色的美,曲子的美
3、相机板书:曲子美
4、引导读好第五自然段中描写曲子旋律美的句子。
六、小结,提出问题
1、结合课题,小结从课文的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二泉映月》乐曲的旋律美。
2、引导过渡:由曲子让我们再来看看曲子创作者——阿炳
3、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思考:
(1)这么一个身患残疾,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么美的曲子?
(2)为什么同是中秋之夜,同为二泉池畔,当年的小阿炳除了淙淙的流水,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十多年后,他却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七、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写习字册,抄写词语
2、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赏月、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照耀、皎洁、茫茫月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延伸拓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教师小结上节课所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感受到了《二泉映月》乐曲的旋律美,还对阿炳有了初步的了解。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阿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二、了解阿炳
1、师过渡:阿炳是一个身患残疾,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这样的人生经历,课文里用一个词概括出来了。
2、默读课文请学生找出这个词
(“饱经风霜、坎坷”)
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3、拓展想象:
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句子“他双目失明,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体会阿炳生活的艰辛
创造情境,以填空的形式,练习说话:
场景一:当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二:当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三:当阿炳生病了,发高烧,浑身发抖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一个场景,想象画面。
4、再读句子体会阿炳生活的艰辛
三、感悟内心
1、《二泉映月》琴声的确很美,这是阿炳几十年的心血的结晶,更是他情感的真实表露。板书:感情真
2、抓住第五自然段“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1)理解:倾吐、积淀已久
(2)引导思考:在这曲子中,阿炳倾吐出了什么?从曲中,你听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3、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表现阿炳内心感情的句子。以“从《二泉映月》的旋律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交流表达(以填空的形式呈现)
4、交流重点句:
(1)第四自然段中“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倔强的呐喊。”
先出示“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这几个词组,再让学生说说阿炳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是什么,并联系上文中“师父的教导、坎坷的经历”,由此理解“积淀已久”
(2)第五自然段中描写乐曲丰富内涵的句子
a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
b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c再次引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d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5、小结: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6、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相机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对光明的向往
对音乐的热爱
四、深化理解
1、再次齐读句子:“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
3、交流并小结:
(1)家乡的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2)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
(3)他饱受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4、深化情感
正是这积淀已久的情怀,才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磨难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引导齐读第五自然段
五、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按先环境描写,再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顺序背。
2、指导背诵第五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3、自由背诵。
六、延伸拓展
1、教师总结:这首曲子饱含着阿炳一生的爱和恨,愤和忧。听着它,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阿炳那历经坎坷的痛苦,那寻求光明的渴望。惠山的泉,就是那失明的双眼热泪流,二泉的月,就是那生命中一叶不沉的舟。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对阿炳的崇敬。
2、拓展:
(1)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享有怎样的盛誉呢?
教师补充资料叙述: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2)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板书)
(3)联系上一篇课文《海伦凯勒》和上学期“滴水穿石”这一主题单元,加深本学期“有志竟成”这一单元的认识。
七、总结全文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再次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百度音乐
二泉映月音乐
八、作业设计:
1、在我国像《二泉映月》这样优美的传统乐曲还有很多,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
2、背熟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结合课文,以“阿炳,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些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九、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曲子美对命运的抗争
感情真对光明的向往
对音乐的热爱
六、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平。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教学过程中,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07-08
《彩球的设计》教学设计04-07
aieiui教学设计 《aieiui》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23
名师教学设计02-12
小班教学设计02-16
《赵州桥》教学设计08-04
《琥珀》教学设计09-12
剪纸教学设计05-22
数学教学设计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