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尽管“以学为本”“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如何体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如何基于学情设计教学目标、提出教学策略、生成课堂教学,成了每位教师研究的焦点。笔者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的教学为例,尝试在低年级开展借助“预习单”导学,依托学情诊断把握真实的学习起点,顺学而导。
【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单反馈识字学情,借助拼音、查字典、课文情境、体验学习等方式识字学词,通读课文。
2.通过学生有疑反馈,自主解读课文,借助质疑课题、朗读、品味语言、课堂讨论等形式,立足体验,言意兼得,初步感受大画家的高超画技和虚心求教。
3.积累“一……就……”“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夸赞、称赞、赞扬”等词句运用,感受课文遣词造句的准确、表达的言简意赅。
【课前预学】
(一)课前学生根据预学单自主学习课文
(二)教师根据学情整理反馈,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觉得困难的词语基本集中为“戴嵩”“浓墨涂抹”“阵斤愧”“和蔼”几个新词,尤其是“浓墨涂抹”,这个成语学生感到十分陌生,构词规律不清楚,有的圈成“浓墨”“涂抹”,有的甚至圈成“墨涂”或“墨涂抹”;课文朗读重点基本集中在第一段“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一句的断句和第五自然段中牧童的语言。因此教学重点确定为读准“惭愧”“和蔼”等词语,理解、积累“浓墨涂抹”。
教学难点:学生对课文中两个人物的自主解读停留在浅层次,如70%的学生认为戴嵩是位“著名的画家”“和蔼的画家”,只有20%的学生解读到戴嵩的“虚心”“敢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而有25%的学生则认为戴嵩“粗心”“不认真”。因此教学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语言品读、课堂讨论,感受大画家的高超画技、虚心求教,提升自主学力。
【学程预设】
一、课前预热,赏画识人
借助课后资料袋欣赏国画,初识“戴嵩”。(正音识形“戴”)
二、引入课题,了解大概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与戴嵩的《斗牛图》有关。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这与课题有什么关系?以后我们给故事取题目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意图说明:题目是故事的眉目,故事的题目具有多重教学意义,可以渗透命题方法,可以了解故事梗概,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等。)
三、通读课文,识字学词
师:课文中的哪些句段写画家,哪些句段写牧童呢?
第一板块:通读写画家的句段。
学情预设:
1.学生尝试读相关句段。
2.教师根据学情导学。
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意图说明:根据学生的学情反馈,跟进针对性的指导练习。这一长句学生朗读的重点在断句,教师设计“滚雪球”的趣味挑战练习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巧妙地解决了长句朗读的停顿,学生学得趣味盎然。)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师: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有不理解的词语,几乎每个小朋友都圈了这个词语。(出示预习时学生圈画“浓墨涂抹”的情况,有的圈成“墨涂抹”,有的圈成“墨涂”)这是个固定成语,浓墨/涂抹。“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是我国国画两种不同的绘画技巧。徐悲鸿的《八骏图》,哪儿用“浓墨涂抹”,哪儿用“轻笔细描”?(生上台指)
(意图说明:依托学生的先学诊断学情,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借助课后插图《八骏图》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可谓情境学词,有情有趣。)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小老师教学“和蔼”“拱手”“惭愧”。
第二板块:通读写牧童的句段。
学情预设:
1.学生尝试读相关句段。
2.教师根据学情导学。
“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章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用尾巴驱赶牛蝇的样子。您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相机结合识字教学“驱赶”“牛蝇”,多音字“夹”当堂查字典,师指导根据意项选择读音。
(意图说明: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倡导“语文课堂上要把字典利用起来”。字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运用字典自己解决问题所获得的体验,要极大地优于教师的告知,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良好习惯,也就是养成思考、求索、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用。)
四、深读课文,言意兼得
师:课文读通理顺了,那么,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画家?老师从你们的预习单上发现30多个小朋友都认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还有个别小朋友认为他是个虚心的画家、粗心的画家,读书读出自己的感受非常棒,我们可以展开有趣的讨论,各自说说是根据哪些句子读懂的。
学情预设:
1.著名的画家。
唐朝有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他的画一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花大价钱购买。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如“教书先生”读错引导学生查字典验证)
师:“一……就……”写出了戴嵩的画非常受欢迎,你能不能也用“一……就……”来夸夸戴嵩的画技?(随堂作业:他的画一____,就____。)
师实物投影点评学生生字书写。(重点是“钱”)
师:课文中商人用“绝妙之作”、教书先生用“神笔”来称赞戴嵩,如果你也是围观的人,你会怎么称赞呢?(根据学生学情相机出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神来之笔”引导学生运用。)
2.虚心的画家。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棋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诸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师:刚才我们用“一……就……”夸了戴嵩的画技高超,现在你能不能也用这个句式来夸夸他的虚心求教呢?(随堂作业:戴嵩一听牧童说他画错了,就____。)
师实物投影点评反馈书写。
(意图说明:“一……就……”是本文的一个语言训练点,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让学生在课文情境中循序渐进地积累并运用这一关联词语,并借助这一关联词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表达出来,同时结合生字词的书写,先尝试写,再指导。)
3.粗心的画家。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粗心”?(学生可能会说“很快”)很快画成一定是粗心吗?其他画家来画牛能很快画成吗?这说明了什么?
(意图说明:认为“戴嵩是个粗心的画家”虽然为数不多,但却是很典型的儿童思维方式,几乎每个班中都有25%左右的学生会这样认为。课堂是个容错的地方,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出现了有疑解读,是最真实的学情,教师鼓励学生阐述个体的感受,引发群体的对话讨论,这不仅是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差异的“内化”过程。)
五、小结课堂,后续存疑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2
一、创设对话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创设情境,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相互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教师悉心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引发学生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是体验的前奏,是创新的需求。教师要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指模拟情境,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方式来创设。在《触摸春天》一课中,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春天的图片,学生看了后纷纷抒发感受:有的说:看到了春天到了,鲜花盛开,听到了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觉得春天真是太美了。有的说:仿佛闻到了花香四溢,置身于美丽的花园……这一情景的创设,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春天的怀抱,共同探讨“春天”的话题,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生命的美好。同时,也为后面理解盲女孩安静对生命的渴望与对美好的追求打下了很好的铺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二、搭建对话的平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1、自读自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月光曲》中描写盲姑娘想象的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怎样,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结合文本想象月光曲的旋律与节奏的变化。为了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把文本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我特意设计了一个练习题: “当我读着‘ ’时,仿佛听到了‘ ’的音乐。”这一练习把语言文字与音乐紧密结合,安排充实的时间让学习自读自悟。于是,学生说:当我读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时,仿佛听到了轻柔舒缓的音乐;当我读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时,我仿佛听到了“高昂激荡”的音乐。学生通过这一感悟,间接体验了贝多芬琴声的旋律变化。然后,我再让学生把这一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
2、共读共悟,尊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如《匆匆》一文,文字优美、流畅,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与珍惜时间的情感体验不是老师可以分析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品读文字,感受文字带给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如果注重分析,必将破坏文章的美,淡化情感,因此,在学生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就引导学生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感悟,悟出作者的情感,获得自己的体会。如:文中开头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是排比句,学生在朗读时,有的越读越慢,因为他们希望时间能慢一点。有的把每一个分句的后半句加强,是为了强调万物更迭,时间轮回。也有的读得热烈,是为了与后面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的无奈与伤感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的体验在交流中不怕碰撞,不仅展现了阅读的个性化理解,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拓宽对话的空间,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1、补白,引导学生想象
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空白之处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教师要善于发现作者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可以驰骋想象的空间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如《月光曲》中用省略号省略了皮鞋匠的联想,我抓住这一省略号引导学生补白。我想:《月光曲》真是太美了,它使皮鞋匠陶醉,也使我们陶醉,课文中用省略号省略了皮鞋匠的联想,然而,贝多芬还在忘情地弹奏(媒体播放音乐),音乐还在继续,画面还在继续,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呢?学生情趣高涨,想象丰富。有的说,看到浪花在奔跑;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月光和浪花在追逐……这一补白,使学生的情、音乐的情融为一体,不断产生碰撞,产生灵感,在美的欣赏中感悟文本,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2、角色转换,激发学生的想象
《画家和牧童》是二年级下册的教材,课文通过描写牧童向戴嵩指出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表现了牧童天真质朴,敢于挑战权威,戴嵩谦虚谨慎,勇于面对现实的精神。编者编写这一课的意图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懂得其中的'道理。我想: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活动,让学生扮演或者担当教材中的角色,教学会变得生动、形象、真切。学生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于是我设计了三个假设,引导学生想象:1、“假如你是牧童,看出了这幅画有错误,却又听到大家的赞叹声,你会怎么想?2、“假如你是戴嵩,当你听到牧童说画错了时,你会怎么想,怎么说?3、“假如你是画中的那头牛,当戴嵩把你的尾巴画错了,你有什么感受?这三个问题的提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如有的站在牧童的角度说,“戴嵩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画家,而我只是小牧童,我说出的话大家会相信吗?算了,还是少管闲事吧!”还有的说:虽然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但他不一定真正了解牛,我天天与牛做伴,对牛的习性了如指掌,所以他的画不一定就是完美无缺的,我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学生的这些回答不是空想,而是对文本的理解与升华。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张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画家和牧童》的教案09-17
《牧童》教学设计04-28
(合集)《牧童》教学设计06-27
玲玲画教学设计12-03
画汽车教学设计12-01
画杨桃教学设计01-24
《玲玲的画》优秀教学设计06-08
《牧童》教学反思04-05
《画》教学反思 04-08
《画杨桃》教学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