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0-01 15:39:4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六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六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

  “晒、池、浮、黑”

  四个字,会认读“碰、雹”。区别“落、打、飘”的词义。

  2、能说出水的几种变化形态,初步了解水的变化过程。

  3、激起小学生爱水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写有“云、雨、雹、雪”四块卡片,四个带有箭头的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谜语揭题

  1、学生猜谜:谜底是云、雨、雪、雹子

  2、揭题:我是什么

  激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

  1、请学生读课文,请给自己提提读懂课文的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己圈出生字,读准字音,标上段落序号,想想课文说了什么?)

  2、检查有几个自然段,再检查生字。会认读“晒、池、浮、黑、碰、雹”。

  自主确定学习小目标

  三、再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猜出了“我是什么?”

  (师在在黑板的左下角板书:水)

  2、你是怎么知道的?

  3、师:原来我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它还会变呢!你们愿意做小水珠吗?(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小水珠了。

  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四、精读其中一段(随机出示:)第一段

  1、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一段,看看我们能变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自由读)

  2、师:变成什么了?谁来说?那,是怎么变的?

  指名一生读,说说你喜欢云的什么?

  生:喜欢云的变化多端。

  生:喜欢云的美丽。

  3、反馈,多姿多彩的云朵被大家所喜欢。我们知道,当它穿着白衣服的时候,我们叫它

  (白云);穿黑衣服的呢?叫黑云;披红袍呢?(红云);红云出现在早上时,叫──;出现在傍晚时,叫──你知道天上还有什么云?乌云、彩云(高中低)。现在我们都变成云,,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漂亮衣服吧!

  (出示云的各种图片)

  4、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可以一人读,表演读,或几个人合作读。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谁能读出这种喜欢。

  5、自由读──指名读。(评价:一般:谁能读这种喜欢。好:从你的朗读中我想你一定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很得意。谁愿意挑战他?特别好:瞧,你读得乐滋滋的样子一定很喜欢。

  6、学着他们的样,自由再读──男女赛读──大家齐读。

  积累词语

  自主选择学习形式

  五、精读第2段

  1、随机出现第2段中的1、2句、第3句或第4句。

  师:老师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看课件理解,学生练读。

  3、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出不同的语气、速度等。)理解:“落、打、飘”。

  4、指导读雨落得温柔,冰雹打得野蛮。雪花飘得轻逸。

  理解、朗读相结合

  六、根据课文第一、二小节,再结合板书说说水的变化

  小结:看,雨、雪、雹子回来后又将变回水的模样,水就这样不断地循环变化着,现在你明白,雪孩子为什么能化成云,云里为什么能落下下雨了吧?不过,要想真正认识水娃娃,了解水娃娃,咱们还得去它的家看看,还得去熟悉它的脾气。这些,大家可以在下节课再学习。

  再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选择学习形式。

  七、写字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冲、晒、池、浮自己读一读。

  2、交流写字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

  3、老师范写。

  4、生写,老师巡视。

  八、(机动)出示与生字有关的文章让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

  九、作业

  水还有哪些变化?课后画画,再写上几句话。

  把课文内容和说话练习结合在一起,既理解水循环的线路,又激起新的疑问。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操作)、先总后分(计算),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会找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1、看到黑板上这几个圆圆的圈你想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就把它看做一个靶子,来做个游戏好吗?

  我们先来制定一个游戏规则,投中这个靶心的得10分,投到第二个圈的得9分,投到第三个圈的得8分,投到第四个圈的得7分,投到圈外边的得6分。如果投到线上怎么办?我们就看投到线那边的多一些就算那边的分,但是如果你连 黑板都没投中就是0分,同意吗

  我们从中间一分为二,这边算一组,这边算一组。我们给这边起个名字叫第一组,这边叫第二组(板书)。第一组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第二组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

  我们每组选5个代表参加游戏,请大家排一队交错站好。(给每人发一个沙包)好,比赛开始。

  板书: 第一组 第二组

  []+[]+[]+[]+[]=[] []+[]+[]+[]+[]=[]

  下面我宣布胜利队是第 一组,欢呼一下吧!

  看大家玩的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参加这个游戏。我想参加你们组,你们欢迎吗?那我也来投一次好吗?现在第二组的得分是[]分,我重新宣布胜利队是第 二组。

  你们什么想法都没有?对这个结果有意见吗?(采访第一组)你们说这样比公平吗?

  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 ([]+[]+[]+[]+[])÷6

  =[]÷5 =[]÷6

  =[] =[]

  那组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第二组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下还可以再比。

  第一组这个“5分”是谁投的?

  这组中最多的是几分?最少的是几分?5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小结:可见,5分既不是第一组的最高水平,也不是第一组的最低水平,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

  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想怎样把它们移一移。和身边的同学商量一下,台上的3个同学也互相商量一下。

  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板书)的办法。

  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

  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1+3+5)÷3

  =9÷3 =3

  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2、 估一估:

  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彩带,请你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

  请你在本上列式算一算。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3、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怎么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小刚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4分,小刚的数学成绩一定是94分。( × )

  (2)、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小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高。(× )

  (3)、三名同学的年龄之和是42岁,这三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14岁。(√ )

  (4)、小明星期六做了20道题,星期天上午做了12道,下午做了7道,小明平均每天几道题 列式为:(20+12+7)÷3 = 13(道) (× )

  4、想一想、说一说

  有危险吗?课件展示:游泳池和小明的问题。

  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生讨论是否有危险。说说理由。

  5、出示1—9九张数字卡片

  下面请你把1—9九张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在桌子上。卡片上都写着几? 下面做这样这样一个竞赛:

  (1)请你从所有的卡片当中任意取出2张,让这两张卡片的平均数是5。

  还有吗谁能把所有的答案都说出来?

  为什么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5?到前面展示。

  (2)再做这样一个竞赛:

  随便拿出几张卡片,三张、四张、五张或更多张都行,要求这几张的平均数也是5。 到前面展示。 再多点还有吗 都用上了平均数还是5。

  (3)下面请你去掉几张,平均数还是5。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 、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第二课时内容(教材113页)。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教学难点:

  运用学过的知识有规律地排列事物,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学具袋、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引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吗?

  2.出示手机号码前8个数字,剩余3个数字需要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才能获得。

  3.提出数学问题:

  ①用数字1和8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②你们猜猜哪个两位数是老师手机号码前两个数字?

  ③给出学生手机号码中间5个数字后,再给学生3个数字3、7、9,并告诉学生手机号码后三个数是这3个数组成的所有数当中从小到大第四个数字。提问:数字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4.学生猜测回答。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事物的排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学习要求:

  ①拿出数字卡片,2人一组合作。

  ②一个同学负责摆数字卡片,另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字。

  ③在摆的过程中思考要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学生合作交流摆数字,教师巡视。

  3.小组板书展示本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4.全班观察交流讨论,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摆法及原因。

  5.师生一起总结得论:

  ①用3个不同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三位数。

  ②可以用先确定个位或者十位或者百位上的`数字,再按顺序 排列组成三位数,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也可以按照数字的大小,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来 排列,也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6.提出问题:用数字7、0、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学生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说出结果。

  7.学生汇报结果。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在有0的情况下,3个不同的三位数只 组成4个不同的三位数,因为0不能放在数的最高位。

  (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体会数的排列顺序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问题。

  1.拍一拍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寺庙,3个徒弟想要拍照 留念。提出问题:他们可以拍多少张不同位置的照片?请3 个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一个同

  学扮演唐僧给三个徒弟摆站的位置,其他同学是摄影师负责拍照拍照。

  2.猜一猜

  唐僧也要和徒弟拍照留念,他们能拍出多少张位置不同的照片?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体会。

  2.老师小结。

  (让学生主动体验学习,从中获得快乐,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 不重复

  不遗漏

  百十个位位位 9 7 39 3 7 7 9 3 7 3 9 3 9 7 3 7 9

  3×2=6(个)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概述

  《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本诗语言流畅、优美,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过描绘画面、品味语言、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我校是一所城镇中学,学生对 学习语文较感兴趣,但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语感较差,语文素质参差不齐。

  2、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级两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具有初步朗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生具体的学习写景的抒情诗歌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朗读全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以读促悟、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 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描绘图画、品味语言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3、根据教学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课前教师下载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2、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媒体播放美丽的秋景图画。

  2、导语: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 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3、媒体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范读音频。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4、学生齐读全诗。。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 示自己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出示思考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图画描绘:出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的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 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4、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b.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5、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及课堂的表现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写清楚的。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仔细看图,展开想象,能力,想象能力。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前3自然段的生字新词,读懂荷花美的句段。 3·练习用 "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前3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人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那你知道大作家叶圣陶老爷爷喜欢什么花吗? 有一种花,古人曾赞美它《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叶圣陶老爷爷喜欢的花—荷花。你想跟老师一同去欣赏那满池的荷花吗?。

  二、观察画面。

  1·从整体人手,观察画面。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并有层次叙述。锻炼学生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2·完整复述。 说说这幅图画,再谈谈你看了这一池荷花的真实感觉。 (不要强求意见的一致。)

  三、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注意:"胀"是翘舌音,要与"宝藏"的"藏"区分开。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挨挨挤挤 — 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展开 — 张开,铺开,伸展。本课指荷花开放。 饱胀 — 饱满得发胀。本课形容即将开放的花蕾。 翻翻起舞 — 形容轻快地跳舞。"

  3.逐段读文,理清层次。 这么美的'课文,老师读课题,谁愿意读哪个自然段,就站起来读。

  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出了画面的内容,剩下的内容写的是什么?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语。

  1·荷花有香味吗?你怎么知道的?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 (读出看花的急切心情。)

  2·小组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 先自由读,喜欢哪个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然后小组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就说什么。 (培养组内同学的合作精神。)

  3·引读第2自然段,试着背诵。 (本环节紊在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4·讨论式学习第3自然段。 理解重点句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讨论申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分析力、表达力。)

  5·指导朗读。 本文清新优美,要读出文章内在的韵味,受到美的陶冶。

  五、课堂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7-29

教学设计方案10-31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10-14

教学设计方案(热)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04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11-02

【通用】教学设计方案11-27

(精)教学设计方案09-19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8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