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词人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此词怀古抒情,苏轼先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这对于人生阅历不足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主要针对“知人论事”进行讲解,期待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苏轼的旷达和对于历史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考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方法理解诗情。
3、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为: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教学难点为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环节设置以下两个教学活动:1。老师进行配乐朗诵,要求同学们听清生字读音,画出朗读停顿。2。大声朗读本词,思考:本词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在确定朗读方式的同时,有助于理解本词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本环节设置为结合苏轼及其他文学家,理解“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哲学思想。以期同学们能够真正理解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先贤们的身上的闪光点为己用。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习得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本词豪放的语言风格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引导学生讨论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此种作业形式:试比较柳永与苏轼在意象选择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
你们好 ! 我说课的题目是 《地球的内部》 。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体系,内容
《 地球的内部 》 、《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 选自苏教版《 小学 科学》教材 六年级上册 第 二 单元《 我们的地球 》。《 地球的内部 》 属于“地球与宇宙”中“地球的概貌”部分。 《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属于“地球的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其他地球运动所引起的变化,如:“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被安排在三年级上册 《 关心天气 》 单元, “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白天和黑夜》单元,它们都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 和《探索宇宙》 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 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 从人类 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分为 《 地球的形状 》 、 《 地球的表面 》 、 《 地球的内部 》 、 《 火山和地震 》 、 《 地表的变迁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 地球的内部 》主要研究 地球的内部构造 , 《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地球的内部》 有三个教学活动( PPT ) ,其中认识地球内部构造是本课的重点。 《火山和地震》 有 六 个教学活动( PPT ) ,其中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是重点。《地表的变迁》有 六 个教学活动( PPT ) ,其中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是教学重点。
下面我就分下来说一说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先看第三课: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
情感与态度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 教学重点 : 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
4, 教学难点 : 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
5,教学安排 :1 课时
6,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幻灯片,暗盒,沙子, 玻璃球 , 泡沫 , 熟鸡蛋, 橡皮泥等 。
学生准备: 橡皮泥 。
二,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 在 学习本课前,学生对 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 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几乎一无所知 。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 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从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这对 六 年级的学生,并不困难。
根据 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了 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法: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并补充材料;
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课堂教学中,不是 教 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 教 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 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现象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合理的假设;
动手实验:通过动手制作“地球构造模型”让学生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
本课继续运用 “ 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 ” 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四个步骤:
(一) 情境导入 ,探究暗盒
1、 (出示书上的问题) 老 师要 请 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讲台上有三个盒子,里面分别装了 沙子、 玻璃球 、 泡沫 ,不打开盒子, 你们 知道每个盒子里装了什么 吗 ? 请 几名学生尝试 分辨 。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 前几个同学只能猜测, 于是我多请了几个同学,并提示允许他们将盒子拿起来, 而且把钻孔的钉子放在旁边, 学生很快便通过 摇晃、钻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2,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
3, 提示 : 其实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
[ 设计意图 ] : 这里设 计了 老师请学生帮助 解决问题的环节,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又 让学生明白了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研究 地球内部构造 做准备。
(二) 讨论 , 认识地球内部构造
这是本课的重点,着重探究 地球内部的构造 ,我打算分四步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1 、提问: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2 、 我们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样, 人类无法深入到地球深处,科学家是怎样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
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提示钻井、地震波等也是进行地球内部探测的方法。并把刚才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上。
3, 预测。
学生根据以上的现象讨论 ,交流, 大胆猜测,并画在记录表格上。
[ 设计意图 ] : 这 部分 我教学以后 调整 了 一下顺序,把第2、3两步对调 了 一下,原来的第2步让学生毫无根据漫无目的的进行预测没有必要,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先让学生看火山等图片, 因为这些学生很少见到, 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 像科学家那样 来推测,更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由现象到本质,也符合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下面让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将科学家的预测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不足的可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反思,一致的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提问: 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
先让学生 阅读书上第21页的内容 ,形成 简单的认识 。 接着出示图片,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补充材料: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腾堡发现地下2900多千米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分别将其命名为“莫霍面”和“古腾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
名称
范围
物质的组成
厚度与特征
地壳
地表到莫霍面
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
平均厚 17 千米
大洋底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最薄处不到5千米;大陆较厚平均40千米,最厚可达70千米(青藏高原)
地幔
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
铁,镁 , 硅酸
厚为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近于岩石的熔点,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活动的发源地。
地核
古腾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铁
厚347 8 千米
内核:1278
外核:2200
5,师:其实地球内部就像一个鸡蛋,你能用鸡蛋作一个类比吗?
[ 设计意图 ] : 这一部分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作大胆的预测, 接着通过阅读书上的资料和观看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录像材料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庐山真面目,整个过程虽然有许多的知识讲解,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他们讨论、交流,大胆猜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并通过主动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内部, 完善认知结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老师适时补充了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丰富了课堂资源, 学生 兴趣盎然 。
(三)拓展, 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出示教材插图)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知识,知道了地球的构造,你能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吗?
2、 (出示老师做好的模型。)这就是老师做的,你们想做吗?你打算怎么做?小组可以讨论。
3 、讨论交流方法,确定方案。(重点说清作时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的确定、各部分的厚度关系等)
4 、分组合作。(提示如果小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够,可以和周围小组调换颜色)
5 、指导切开模型,展示评价。(主要从外形、内部颜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几方面来评价)
[ 设计意图 ] :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学生了解 地球内部的构造 ,而且还要 通过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先 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 ,学生讨论后 制定实验方案(确定 先后顺序、各部分颜色,计算各部分的厚度 ),然 后 学生分小组制作 , 最后切开评价。 从理论到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巩固了对 地球内部构造 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 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
(四)总结,课后延伸
1, 总结 :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结合板书, 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 , 进一步加深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
2, 作业
课后请大家查找资料 ,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
[ 设计意图 ] : 我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知识以后, 要能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地球内部的秘密 。科学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不懈努力, 勇于探究,我们都是科学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的内容,主要有三个子目,分别是农业技术的提高、数学成就、书法与绘画。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刚刚接触历史,对历史充满兴趣,但是缺乏历史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累历史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以及书法与绘画等方面的成就,了解这些成就的价值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成就,培养史料的概括、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绚丽的文化艺术,培养民族的自豪感,树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书法与绘画成就。
难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书法与绘画成就。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多媒体教学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复习导入。
我会带领学生共同复习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成就,在学生回答出翻车、地动仪、汉赋等答案后,我将进一步提问: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又将取得什么样的发展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两汉时期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同时也建立了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
首先,我会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学生结合教材认识到北方农业生产水平相对领先。之后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齐民要术》的史料节选,引导学生了解贾思勰编写《齐民要术》的经历,体会贾思勰的著作精神,明确“齐民要术”的涵义。接下来,我将分别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和《齐民要术》的史料节选,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得出《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农、林、渔、副等方面,并且提出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的主张。最后,我将讲授《齐民要术》的意义,明确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其中的一些农业技术现在仍然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的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概况、总结、归纳能力。
(二)数学
我会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对祖冲之进行简单介绍,对于学生的介绍将给予肯定评价。在此之后,我将展示《缀术》的史料节选,请学生归纳出这本书的`内容,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重点讲授祖冲之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重要知识点,明确这一成就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资料的搜集和介绍,可以增强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三)艺术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将展示《兰亭集序》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并且明确《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紧接着,我会请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简单的介绍王羲之,给予学生的介绍肯定性评价,并且强调王羲之“书圣”的称谓。接下来,我将展示《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图片,带领学生了解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特点。在此之后,我会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关于顾恺之绘画的故事,加深对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术的了解。最后,我将播放龙门石窟的旅游宣传视频节选,请学生感受龙门石窟的雕塑特色,并用讲授法讲解龙门石窟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课后搜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下节课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魏晋南北朝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另外,“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深化了主题。
【教学目的】
1、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
2、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3、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优美,感悟语言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采取了三个步骤:
1、设计一个填空:“平时大家怎样形容土地?”尔后,围绕课题质疑:这片土地指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这片土地?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解决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学生明确了全文可分三大部分──先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接着告诉人们要善待土地,保护好河水、空气、动植物。最后强调,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要保护好她。
3、品读课文前三自然段。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向他们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让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感悟哪些内容让你感到神圣?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提到,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神圣的。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帮助大家再显那耕地纵横交错,植物绿如海洋;山脉连绵起伏,群山环绕,河水清澈见底的画面。让大家通过优美的语言想象美丽的画卷,然后通过诵读,把自己感受到的温馨、美丽、富饶、和谐的情怀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不仅仅文字优美,适合引领学生想象,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同学想象到田地肥沃、植物茂盛;有的想象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有的能够想象出一幅天空蔚蓝,远处群山连绵,近处炊烟袅袅的完整画面。而且,只有充分体会到这片土地的神圣,激发起学生的神圣感,才有助于后面内容的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印第安人视土地上的一切为自己的兄弟姐妹的深刻含义。所以,这一节课,我不惜花大气力,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为后面更好地理解: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做好了铺垫。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地启发还做得不够,讲课的语言也缺乏足够的激情。板书也需要调整一下。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诺贝尔。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我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锤、械”的写法,学习一个多音字:“摩”。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语言材料了解诺贝尔奖设立的依据以及诺贝尔的成就,初步感悟诺贝尔的精神。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说过程
我的教学环节大致是这样的:激趣导入,对题质疑——初读感知,解决字词——再读课文,理清条理——个性朗读,初探形象——结课存疑,留下悬念。
在上课开始时,我和学生从聊一聊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谈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然后由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红高粱》引出莫言——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公民。泱泱中国有十几亿人口,而在诺贝尔奖设立100多年以来,莫言是第一个,看来要想获得此奖并非易事。接着让学生质疑,带着疑问开始探究之旅。
第一遍读课文,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在检查反馈时,针对生字词,我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只对重点的字词进行了指导。
理清课文条理时,我采用抓重点事件的方法,这样避免了一贯用的“给课文分段”这种做法,也不至使学生谈分段就头疼,在潜移默化中交给了学生分段的方法。
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诺贝尔研究炸药,我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让学生找最感动自己的部分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展示,使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形象初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最后再次让学生质疑,留下悬念,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功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
四、说学法
这学期教育局提出了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读、写、说三种能力的教学目标。其实细细想来,语文课无非也就是读、写、说。在本节课上,我也是围绕这一中心目标来展开教学的。语文教学专家指出:“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在开始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对照自己认真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这一目标。只有在读通、读顺、读准的基础上才能更顺利的理解文本。针对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大胆地展示个性化的朗读,在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人物的形象。此外,这节课上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环节,学生读的形式,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大声朗读,有默读,有浏览;有齐读,有个读,有小组读。而且每一次的读学生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写的教学除了在初读课文后检查字词时有体现,而且让学生用笔在书上划一划诺贝尔研究炸药的过程,把自己心中存在的疑问写到书上等都是落实“写”这一目标。
说得教学就不多说了,每一节语文课都离不开学生精彩纷呈,充满个性的表达。
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公开课中不是很常见,我也是第一次尝试在公开课上讲第一课时,课堂上有许多欠缺,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这是第七册第三组教材的第二篇课文。通过本篇的教学,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揣摩作
者的叙述顺序,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
这篇课文是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上的景色特点。开
头结尾相呼应,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主要部分则按照不同的观察点,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同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在先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涵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再没,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美的感悟的一篇好教材。本文语言表达流畅,生动优美,针对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重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描写颐和园景色优美的语句,透过语句认识景物的特点。学习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二、说目标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
的教学方法。
为什么选这种教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教材内容不难理解,不必细细分析,讲解,破坏语言美感,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全文与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每自然段讲了什
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给学生充分读,整体感知的.空间。
2、精读课文,理解优美词句,揣摩表达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描写每一个景点的部分,引导学生读,理解。结合
课后思考练习1,组织学生交流,品读、感悟景的美,语言的美。并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和顺序。结合课后练习3练习分段。
3、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爱美情趣,
游览时的愉悦,对古代建筑的赞叹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另外,教学中借助录象、图片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说学法
这节课,可指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分段的学习方法,还可指导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学
习方法,着重指导学生掌握以朗读来理解,以朗读来领悟观察和表达的学习方法。
为什么选用这种学法?主要依据课文的特点,优美的语句,只有多读多感悟来体会语言的魅力,体会可以如何表达,再现出颐和园的独特、迷人的湖光山色。
1、初读课文,细读,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方法。
3、指导有感情朗读。(品读、赏读)颐和园为什么这么美?
五、说教程
本课语言优美,重在读与感悟,并无生涩的词句,不难理解,而且文章的篇幅也不长。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写字。
第二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激发情感。
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写了颐和园的几处景色?它们给你流下了什么印象?
二、细读课文
1、导读第二段
①观看录象带(图片),你觉得长廊怎样或你体会到长廊有什么特点?
②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③再读一读,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④自由练习读,读出长廊的美。
2、学习第3、4自然段
导:长廊美,还有比它更美的,更别有洞天的,我们一起再去看看。
3、引导学生按刚才的学习方法自由读。体会
4、在学生充分自由读的情况下,交流汇报:万寿山——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美
在哪?怎么美?读出来。(结合理解词语)
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昆明湖
的绿、静;十七孔桥的三多;运用比喻等方法。)
(先讲佛香阁 排云殿,再讲远眺的景物。)
三、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1、读你认为最美最美的段落,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评议。
3、教师范读。
4、颐和园为什么这么美?(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全文。
课文介绍的只是部分景点,“说也说不尽”更让人向往了。
五、课外延伸。
暑假里去过的地方,选一美景写出来,学习作者的方法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09
铁的说课稿08-18
完整的说课稿10-11
《观潮》说课稿11-22
《咬文嚼字》说课稿10-24
诗歌说课稿11-23
猫的说课稿09-16
排序说课稿04-10
设计的说课稿04-28
《背影》说课稿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