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2-04 18:28: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说课稿 篇1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紧扣“奇妙”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科学知识,语言生动活泼,意思表达得深入浅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说我教授这节课的过程。

  一、说教材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将越来越来多。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人们密切的关系。

  2>感悟、体会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

  3>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它的工作原理、构造和作用,体会起奇妙之处。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选择了目标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用运多媒体课件。

  语文课,重在通过对语文文字的接触、揣摩,培养学生的语感,积淀语言。如何在说明性文体课上上出语文味,是一大难点。但本设计应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第一特性。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以读代讲,以合作探究代讲以图引文,图文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抓住文中重点句子体会互联网的奇妙。通过课前预习、读、疑、想、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到课文中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表达。

  三、说教学程序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开火车读)

  2)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上节课学了生字词,读了课文,这节我们做什么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3)出示课题齐读

  4)精读课文感受奇妙

  A、点击学习要求,按要求先自学,后小组合作学。(认真读每一句话从中能看出什么奇妙之处?可在句子边写简单的批注,如:大、快、多等)意在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

  B、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依次出示板书三个特点;大、快、多,学生很快找出相关句段。课件出示这些段落,通过读、想、议等方法让学生感悟互联网的奇妙,同时了解了互联网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C、拓展延伸

  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娱乐、交往购物提供了种种方便,功能太多了,真是奇妙啊!除此之外,能不能说说你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写文章,通缉犯罪分子,捐款,看病等)意在丰富知识。

  5)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我总结说: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们有什么关系这几方面说明了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但这只是网络知识的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还有许多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探索。

  6)课外作业巧布置,你把你的作业发送到老师的电子信箱,老师将在网上批改你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这应该是学生所喜欢的一种方式。

  四、说这节课的得失

  这节课有以下两个优点:

  1、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中,注意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之处:没能很好利用网络,让学生亲自感受作用之大、之奇妙。由于时间关系,没能点明沉溺网络的危害。

说课稿 篇2

  图形的位似是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图形的相似》第六节内容。《图形的相似》是属于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单元是整个图形与变换板块的基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图形的位似是图形的相似的延伸和深化,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图形相关知识和具备一定图形研究法的基础上,再来研究图形的位似,进一步对相似强化理解,更为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作了一定的铺垫。

  本节课的重点是:充分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并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从学生的认知过程角度来看,概念学习是接受一个新事物的起始阶段,也是后期应用的基础阶段,特别是对于图形的概念学习,尤其要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和基本含义。而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者缩小,本质上时位似图形性质的应用,它是一个集动手与动脑一体的活动,也是本课的技能目标,因此,确立本课重点为以上两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能根据位似图形的性质,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任意一个几何图形放大或者缩小。理由是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往往不能很好的抓住图形的性质特征,从而实际应用位似图形的性质将图形放大或者缩小的时候,就会遇到拦路虎。

  基于上述两点的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经历位似图形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探究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利用位似图形的性质,掌握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并学会对图形放大或者缩小,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下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导”和“动”,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从位似图形概念的得出,到位似图形性质的探索和应用,一方面做到放手让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讨论,交流,另一方面又时刻给予必要指导,从而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学生间合作和互动的过程。

  (2)设计三个清晰的教学板块

  第一个板块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位似图形。本板块中主要提供视频短片让学生从动态影像中感知位似图形,并让学生参与到位似图形的创造中。

  第二个板块 位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究。 本版块是本节课重点之一,在设计中,主要体现在通过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板演和投影动态展示的学生活动形式,对位似图形定义中的两大特征及性质进行探索。

  第三个板块 根据位似图形的性质,利用作位似图的方法,将图形放大或者缩小。本板块中涉及到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技能目标,位似图的作法和原理,同时也是难点所在,学生的手脑配合完成探索活动的能力就体现的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在这个板块中,也让学生感体会分类思想的运用。

  下面,我说下教学过程。

  (1)第一板块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生活中的相似图形。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较感兴趣的手影戏问题作为载体,播放手影戏表演短片并利用液晶投影的灯光进行模仿表演。这样设计的意图,主要是激发兴趣为主,学生参与到情境的创设中,印象肯定十分深刻。同时,在玻璃片上画一个三角形,利用投影灯光将三角形投影在幕布上,改变玻璃片与墙的距离,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用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实验活动,引入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新方法,并为进步研究位似形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图形变换与同学们已掌握的翻拆平移、旋转的不同.并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 第二板块 位似图形的定义及性质的探索。

  这个板块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探索位似图形的定义。第二个层次,探索位似图形的性质。

  第一个层次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因此在设计上主要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课本“实践”活动后的图形,进行两方面观察,一是观察△ABC与△A’B’C’是否相似,二是观察对应顶点的连线的特殊位置。学生从直观上很快就能判断出两个三角形相似,却不能说出相似的理由。在这里为了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理由,可以借助作图过程引导学生发现两个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成比例的特点,教学中尽可能采用板书形式给出相似的说理过程。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观察的两点说出相似图形的定义,并定义出位似中心和位似比。

  这个层次中,主要是教师引导为主,讲授为辅,对于引导过程中,始终把重点目光放在位似图形的两大特征:(1)必须是两个相似的几何图形(2)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同时又着眼于位似图形和相似图形的区别与联系,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变得深刻和准确。在评价方式上,对于学生自行概括的位似图形的定义要充分予以肯定,并且可以邀请学生多次更改已达到精炼和准确的定义。而在根据要求画图中,学生有可能出现对画图要求理解的错误而导致所作图形与原图形在位似中心异侧,在概念揭示后,可展示学生中间的此类情况进行辨析,从而能感悟到位似图形可以在位似中心的同侧和异侧。若学生中不存在此类情况,可教师进行点播。

  第二个层次,对位似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究。这个内容主要由学生活动探究为主。具体是引导学生回顾已有对图形性质探究的方法,即一般在定义的描述过程中,就包含了两个性质:(1)位似图形一定相似(2)各对对应顶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而对于第三个性质各对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比等于相似比,在充分理解了位似图形的定义后,引导学生回顾作图过程中 这一要求,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对应顶点到位似中心得比和相似比是一致的。在这个层次中,学生获得信息的过程是轻松和迅速的,在给出探究方向后,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计算中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在碰撞交融中,位似图形的性质自然浮出水面。

  (2)根据位似图形的性质,利用作位似图的方法,将图形放大或 者缩小。

  在学习作位似图的方法,是技巧性的知识,但也是位似图形的性质的.应用。作为本课的难点,在突破上需要作以下两点设计:

  一是对位似中心与图形的位置关系的分类,二是对作图方法模仿,归纳和总结。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探讨方式,首先给出一组问题交给学生交流讨论:①在实践活动中,如果位似中心点 O是一动点,则,点O与△ABC有几种位置关系,画出示意图。②分别以O为位似中心,按照2:1将△ABC放大。这个环节中,问题一得反馈方式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总结的过程,将成果展示给所有人,这样宏观调控后的自主创业法,对学生掌握图形分类思想方法和自我反思归纳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第二个问题,在教学时候必须在示范点O在△ABC外部时候的作图方法,并强调三步骤:一连接位似中心与三角形三个顶点,二根据位似比截取对应点,三连接对应点的图形,生成一定的方法后可由学生自由完成,这样的模仿对象一树立,学生在作图技巧的难处也迎刃而解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是辅导员,边扶边放,有的放矢,这样的方式学生更乐意接受,通过做中学,学的好,记得牢。

  (3)巩固与提高

  在巩固与提高环节,可以采用以下两组练习:

  ① 选取适当的比例,将课本图10--26①中的图形放大.

  选取适当的比例,将课本图10--26②中的图形缩小.

  本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作图的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者要帮助学生理清选择适当的位似中心和分清各点的联系.

  ②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四边形ABCDE 的位似图 形,使得新图形A’B’C’D’E’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比为2∶1,位似中心是坐标原点O ,并表示出A’B’C’D’E’的坐标。

  这是一个拓展性练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将坐标系中所学知识与位似图形的作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和对新旧知识的熟练驾驭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提高方面,可在学生解决了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育同仁:

  大家好:我来自于北安管理局龙门农场中学。

  今天,我就我们团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就是用SAS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节课的制作和使用向大家做一下说明,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一、设计的意图:

  现在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是新教材,新教材向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教学素材,新教材有些知识点较旧教材难度有所降低,但对知识的手段要求更高了,灵活性更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揣摩编者的意图,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要重新进行整合。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是结合具体的数学活动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和结构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去。

  二、的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化数学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内容具有丰富性,特别是在许多无法用实物教学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动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在数学教学中能克服许多常规教学中无法解决的困难,便于在短时间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知识,同时增大课堂容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传统教学中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把这一节课以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们,学生们在这些丰富多彩以及动感的学习环境中,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

  三、效果预测:

  我们的制作采用当今操作比较简单,应用比较广,省时、省力的POWERPORT软件,该软件动感也比较强,是非常易于操作的一个软件平台。

  首先,我们用激励性的语言和一只展翅飞翔的鹰做了一个片头,这为学生们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充满了自信,也很给力,同时使心情得到放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去学习。

  接着,我们用一个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导入这节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现实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现实生活。由于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物教学的,所以我们把这一问题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通过联想,眼前呈现现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同时,我们把其它的内容也制作成了幻灯片,来实现图形和文字等一些要素的结合,使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和学生更好地互动,并节省了一些时间,扩充了知识的范围,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优化了课堂教学,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在的制作上,我们把有的图形设计成动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更形象了,避免传统式枯燥的说教,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知识,同时,难点得到突破。并在文字的设计上,我们把关键的字和词配上颜色,加深对学生的印象,使重点得到突出,详略得当。

  四、的制作力求创新:

  我们对这节课的制作上尽量简洁实用,突出实效性,避免出现一些花哨的画面,干扰学生的学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使用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同时,我们并没有完全依赖于教学,还是以教材为主线,以为辅的教学理念充实课堂教学。

  以上就是我们团队的制作的相关信息,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题目是《追寻时间的痕迹》。《追寻时间的痕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有10节课,内容包括认识时间,了解时钟的发明,学会制作测时器等,本课作为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建立了科学的时间概念后,对时间概念的延伸。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础。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学生通过细心观察,能够找出生活中时间留下的痕迹。2、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传播信息的能力。3、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其中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部分,强调探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测,为了验证猜想,建立科学的概念,学生就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证据。获得证据的途径通常有观察实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而信息技术课则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设计时我准备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线,网络资源为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1、看动画片找出时间老人留下的痕迹;2、出示大树的年轮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3、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论证;4、再说说生活中时间留下的痕迹;5、最后用辨论的形式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找出时间老人的痕迹

  课的.开始,创设富有激情的情境:流星划过天空会留下美丽的痕迹,骆驼走过沙漠会留下深深的脚印,你们听“滴答滴答”,时间在流逝,流逝的时间会留下什么呢?这里为学生追寻时间的痕迹营造良好的心境和氛围。考虑到时间留下的痕迹的抽象性,我制作了一段动画片(出示课件),看完动画片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看出,随着时间的流逝,小树长成大树,种树的小孩也变成双鬓斑白的老人。接着让学生谈谈时间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迹,学生将课前收集的信息在这里交流,用实物展示仪展示出学生小时候穿的衣服,鞋子和出生已来的照片,脚印,找出时间老人留下的痕迹。

  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抽象的痕迹概念难以理解,我就以流星划过的痕迹,骆驼走过的脚印作为铺垫,再借助于动画片和一些形象的对比

  让学生直观地寻找到时间的痕迹。

  (2)出示大树的年轮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

  为了研究记录时间留下痕迹的方式,课文是从大树的年轮入手,大树的年轮记录了大树的生长情况,研究年轮的秘密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突破难点,我借助动画技巧,从树干中取出一幅年轮的照片,学生在各自电脑上进行放大观察,小组里边进行交流,让学生说出:对于年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仔细观察这张图片你又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让学生大胆地去进行猜测,猜想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

  这里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假设的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把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作出对问题的假设答案都列入科学研究目标之中。“假设”行为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前奏”,是准备。要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搞研究,“假设”要先行。没有假设,就没有探究;没有探究,也就没有科学的进步。遵照这个思想,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学生的假设行为,努力使学生充满问题。这也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3)说说生活中时间老人的痕迹

  最后让学生放眼周围的世界,提问:在生活当中,到处都有时间留下的痕迹,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里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再进行交流汇报。这样设计的意图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让学生探索的触角与身边的世界拉近距离,学生经过了形象直观获得直接信息和利用网络资源获得间接信息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对于生活中时间留下的痕迹以及记录时间痕迹的方式便不难发现。

  (4)用辨论会的形式辨别恐龙灭绝的原因

  为了让学生追寻时间痕迹的目光更久远,我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恐龙的灭绝原因,我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恐龙灭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大胆猜想,再根据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寻找证据,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设计了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恐龙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在这里设置了一个辩论的场景,用辨论会的形式进行辨论。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交流信息的过程,学生要根据获得的信息证实自己的猜想,还要根据获得的信息去反驳别人的猜想。这样预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定论,因为这样的辩论本身没有定论,但是这样没有定论的争论将会继续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也许是今后一段时间,甚至是一辈子,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科学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彩泥、树叶、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鱼和小鱼》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小雨沙沙》、《我心中的太阳》、《花式“点心”》等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表现画面,而《大鱼和小鱼》这节课是在此基础用“剪纸、撕纸、彩笔绘画、彩泥制作、综合材料”等方法来表现画面,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威武的狮子》、《我做的笔筒》等课主要是通过彩纸彩泥以及综合材料来表现画面,为此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认识鱼的大与小差异,并表现谁大谁小,同时用自己的方式来装扮鱼。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理解在一画面中,大与小局部间的彼此区别和联系。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大鱼与小鱼》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鱼儿。

  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鱼儿,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1、观察动画片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3、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4、示范制作方法。

  5、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呀?是啊,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当海面上波涛滚滚的.时候,海底却是另外一番景致。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游一番呢?”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播放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学生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大鱼与小鱼》,从动画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2、观察发现,感知鱼儿形状

  用图片展示一张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并问是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的?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学生直观掌握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稍作裁剪或装饰,再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能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海洋鱼儿来。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3、演鱼赏鱼,走进鱼儿世界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让学生戴着鱼的头饰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范画展示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学生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问学生:“你会用什么美术的方法来表现鱼儿呢?”“用彩色笔画;用彩色纸剪贴;还可以用彩泥做。”根据学生回答我归纳出四种方法:涂色绘画、色纸剪贴、彩泥制作、综合材料。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树叶等综合材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而采用上述方法。

  4、画鱼做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学生看着小狗潜水员和它的“鲨鱼号”潜水艇的卡通画面,提出“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现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现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创设情境将绘制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成坐上这艘潜水艇的注意事项,至始至终都让学生沉浸在所创设的海底世界这个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黑板上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有几个学生直接上去画。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做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课堂评价

  1、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材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2、散文欣赏,扩展延伸

  教师谈话:小朋友,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创造了海底世界的美,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用耳朵来感受海底世界的美,欣赏配乐散文《海底世界》。学生再一次领略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海底美景,将文学和音乐整合在美术课中,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怎么去保护呢?请小朋友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万以内的加法(二)”。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

  根据该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法则,能正确计算万以内的连续进位加法。

  2、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知识迁移类推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迁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难点:掌握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法则。

  设计思路: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了进修附小进行”慈善一日捐”的这样一个情景。出示各班捐款情况统计表。

  班级 301 302 303 304

  捐款 78元 85元 96元 129元

  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来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的问题都依次写在黑板上)

  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慈善一日捐,把熟悉问题从情境中提出,一方面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计算的实际意义。学会从熟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利用“慈善一日捐”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帮助人的良好品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301班和302班一共捐了多少钱?(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解决)

  交流反馈

  然后让学生重点说一说在计算这类题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以此来突破本课的重点。

  在这个设计中,我运用迁移,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因为之前学生基本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我采用尝试、讨论、比较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这样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解决303班和304班一共捐了多少?

  让学生先估算,再计算

  反馈:着重解决百位上是原来的1加进上来的1是2。

  B如果303班的捐款变成了196元,那么这题怎么解决(先估算再计算)

  生总结做题时的注意点

  在学生理解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后,需要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内化,所以让学生计算96+129和196+129,学生会根据法则计算三位数加法。接着让学生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要点,从而巩固进位加法的法则,并掌握新的知识。此外标准还提出加强估算,在计算时,我还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学生解决剩下的问题,一个人列式,两个人笔算,最后一个人说他们是怎么算的,再依次交换角色。

  2、练习四第四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枯燥的计算练习具体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单词的程序性训练,提高合作探究的群体性和有效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体验。

  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方面也进行回顾整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加深对教学重点的认识,促成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下面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珍惜学习机会》,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本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珍惜学习机会》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的第一节。本节主要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内容标准部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内容而设计。本节由“维护受教育权”和“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两个问题组成。通过本节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如何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和如何珍惜学习机会等知识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二、我与他人关系”中:“了解xx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目标和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觉学习的态度,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

  (2)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即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更对国家和社会有利。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

  (2)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3、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如何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和如何珍惜学习机会等知识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如何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和如何珍惜学习机会等知识点。

  2、教学难点:如何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和如何珍惜学习机会等知识点。

  二、说学情

  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但他们对义务教育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甚至在对义务教育的理解上存在很多误区。其次,从心理发展阶段看,初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面对繁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使他们难以正确的行使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正确理解义务教育的涵义、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据此,我采用了

  以下教学方法:

  (一)目标教学法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初二学生具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讨论教学突破教学重点,以教育的现象和时代热点话题作为材料,组织和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实际,探究课本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

  设计依据:初二学生在心理上有好奇、求异、感性的特点,我采用情景教学法来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视频创设情境。视频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从而掌握知识。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叶圣 陶老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同时在对时事材料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探究式学习法。(1)自主学习(2)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放牛姑娘的图片。设计依据: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再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这样的设置可以直切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我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突破教学重点: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承接小梅的故事,让学生自编小品。然后提问:“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怎么做?” 组织学生依据材料分组讨论,引出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这一知识点。其次,教师展示一张调查表,让学生填写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了解我国的国情。最后,教师展示你学到了什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材料,这是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一个提高,同时这也符合了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2、我运用讨论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学生阅读教材64页小刚的故事,思考回答问题:“假如你是小刚你会怎么做?”设计依据: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这是教师要关注的问题。结合材料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答题技巧。 其次,提出:小刚拒绝辍学,对自己.家庭.社会有什么好处?从而引出下一问题: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根据实际回答。第三,情景创设,巩固知识。最后,教师展示几幅图片,引出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进一步提出引出如何珍惜?

  (三)课堂小结:学生谈学习感悟。

  (四)板书设计:

  珍惜学习机会

  一、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

  二、履行受教育权的义务

  1、怎样履行受教育权的义务。

  2、如何珍惜学习机会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画龙点睛。

  (五)作业:同步练习填空题1-4,简答题2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