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7-06 14:30: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说课稿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说课稿范文

说课稿范文1

  一、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的知识、生活经验逐渐积累,他们对具体形象性作品产生了良好的兴趣。因为儿童天赋的直觉和敏锐的感受力,使他们容易与作品达到相通,又因为儿童(知识经验少,思维框框也少,当他们面对具象性作品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容易与作品达到交流和沟通。

  我为儿童选择了欣赏《奔马》。一方面,幼儿可通过观察马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因此,在整个主题活动设计中,我努力做到,扩充幼儿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增加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培养幼儿对艺术欣赏的敏感度。

  二、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幼儿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三、重难点

  依据教材和活动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幼儿对没得整体感受。难点定位于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奔跑的马。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视频《群马奔腾》;

  3、图片《奔马》、《群马》;

  4、油画棒、水彩笔、纸等。

  五、教法、学法

  依据幼儿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我准备采用直观演示法、活动实践法、谈话法组织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从而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可采取自主探究法、讨论法进行学习,鼓励幼儿多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强幼儿对美的感悟能力。

  六、活动过程:

  准备部分:认识马,丰富知识。

  1、视频《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幼儿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进行部分:欣赏《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3、讲述有关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是一只非常欢快,自由奔放的马儿,他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把马儿始终作为人才的'象征。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学学马儿在草原上欢快、自由的奔跑呢?

  5、绘画《奔马》,感受体验美

  (1)欣赏《群马》《奔马》。

  提问:

  ①马好看吗?你喜欢吗?你觉得马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为什么?(注意观察用灰墨画的身体,浓墨点的五官,焦墨扫的马尾)

  ②你们知道用什么样的笔墨来画马的吗?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到马的气势和力度呢?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用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

  (3)幼儿自由作画

  (4)作品展览

  儿童自由分析绘画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幼儿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

  结束部分:

  1、用收集来的图片,图书,放置到橱窗向全园幼儿展示,普及有关马的知识,学会对美的欣赏。

  2、鼓励幼儿尝试多种画马的方法,进行创作,将绘画作品向全园幼儿展示。

  七、小结

  这是一个整合性的美术欣赏活动,围绕着欣赏《奔马》进行,帮助幼儿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象、生动的教法帮助幼儿掌握知识。在准备部分,我采用视频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出悬念问题,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多种途径、方法,通过自身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在进行部分,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创设多通道感受、体验作品的条件,使之与作品进行交流,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审美感受,运用展览形式,幼儿将学到的淡、浓、焦墨的画法,运用到作画中去,不仅提高幼儿创作兴趣,也鼓励了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结束部分我组织全园参观展览,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美的理解。 通过我和幼儿的紧密配合,我相信这一节课一定能实现我所确定的活动目标,并突破活动重难点。

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缩写是人教课标版第十册五单元的习作内容。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学习缩写练习。所以教学的目标首先定在了对缩写的概念、重要性和缩写方法的指导上。本次习作的目标之二是通过练习缩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能力。

  二.说教法。

  1.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因为缩写这种文体不像以往的习作那样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想象或者有亲身体验,也不像看图习作那样直观,所以会觉得单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缩写的兴趣,能正确对待本次习作。我巧妙地借助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中的一个场景引入。让学生认识到缩写的重要。

  2.形象比喻,了解缩写。因为是首次接触缩写,所以首先必需給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区分缩写与改写,我用了压缩饼干这一形象的比喻,学生明确了所写的本质是让内容更精炼,但文义文体不能改变。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了缩写中的三不变原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缩写的认识。

  3.利用提示,归纳方法。当学生对缩写有了足够的兴趣和认识后,我引导学生阅读习作提示,归纳习作的方法,教给学生缩写的步骤,让学生知道缩写的前提条件必须是熟读原文、理解原文,缩写后必须保留主要内容,意思要准确完整,不可改变愿意,语句要通顺连贯。缩写后的xx仍然是一篇完整的xx。

  4.研读例文,感悟写法。教材中给出了《景阳冈》的缩写范文。阅读范文通过与原文的对比,学生知道要删除次要内容、次要人物,保留主要的内容和情节;知道为了使语言简练就要删去修饰成份;人物的对话可抓住主要内容改成转述的形式;还要用上一些连词使语句更通顺。

  5.表格铺路,实践练习。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学生听了这么多读了这么多,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要会写。为了便于知道,我选择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练习缩写。为了帮助学生回顾原文抓住重点,我设计了填表格的方式。 读懂原文

  保留内容

  读懂原文

  删减内容

  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主要内容

  次要内容

  先让学生口述,师生评议。重点指导怎样连。让后再动笔写,师生共同修改。

  三、说教学环节。

  本节课,要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因为时间有限,按照教学目标,我审计了四个环节: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分析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研读例文,感悟写法——实践练习,师生评议修改。

  所选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故事中的人物与本次细作相关,学生在质疑中明白了语言简练的重要,从而更好地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习作提示的分析一是帮助学生学习认真审题,而是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归纳所写的步骤和方法。通过板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为后面的学生习作、评讲提供方法依据。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完整清晰。前两个环节的教学方法使用恰当,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学生对所写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所写的方法步骤都很明确。教学井然有序。

  2、整节课虎头蛇尾、画蛇添足,教师扶得有余而放的不足,致使教学效果不明显。对例文的分析过于细致,教师的讲解繁琐,用时过多,以致第四环节的教学仓促收尾。在学生联系这一环节,教师的限制过死,学生习作会有千篇一律的可能。

  3、教师语言不够严谨,有些地方自相矛盾。修加强课堂调控、机智应变的能力。课前准本要充分。

  4、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教给学生说话的艺术,先要肯定别人的优点,再提出建议。教师首先要学会肯定,多给写生鼓励。

  总之,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考虑不多,今后需多从教学的时效性考虑,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当放开手脚,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锻炼时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构想。

  第一、二环节不变,研读例文时让学生找出缩写文与原文的不同之处后,直接进入实践练习。先让学生在原文上勾画,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再出示例文的相关片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可以自由的练习,才能达到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说课稿范文3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学习5个生字“忌 茵 仆 允 勿 毒”,重点理解并积累词语:“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的变化的原因,根据课文内容想像说话,了解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3、获得“分享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体会与别人分享快乐,将会得到更多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在阅读中理解并积累词语:“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2、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的变化的原因,感受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的含义: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

  教学媒体 图片资料

  课前学生准备 认识生字3个。区别形近词。学会用“如果……就……”造句。

  教学流程

  一、感知美丽,引出反差。

  1、 谈话引入:(板书:花园) 同学们,能简要描述一下,你所见过的花园吗?

  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是啊,花园是个吸引人的地方,那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是休息放松的好场所。可是有这样一个花园,却长满杂草,荒芜了,(补充板书:荒芜)那又是为什么呢?

  3、读题释题:文中是这样描述这“荒芜的花园”的。请轻声读读句子,说说对“荒芜”的理解。

  出示句子:几年后,有人再往这所花园去,却发现那里因为园子太大,走动的人太少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

  教师小结:“荒芜”就是指无人光顾、杂草丛生,因为没有人打理而长满了野草。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块来读读句子,感受这花园荒凉的景象。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究竟这花园为何会变成这番情景?请大家分节来读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读通课文。

  2、检查预习。出示词语:

  毫无顾忌 忘乎所以 望而却步

  提 醒 孤 独 寂 寞

  绿草如茵 杂草丛生 荒 芜

  指名分别读每一行的三个词语,说说每一行词语各写了课文中谁(什么)?(第一行写的是游客,第二行写的是贝尔太太,第三行写花园)

  (板书:游客 花园 贝尔太太)

  3、感知内容。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选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交流。

  三、细读体验,互动交流

  (一)品读赏析,感受花园的变化。

  1、教师过渡:是啊,这荒芜的花园原本可并非是如此景象的,它在几年前什么样子的呢?读读课文第一、二节,划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贝尔太太在城外修了座花园。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游玩。

  初步理解:毫无顾忌(词素分解:一点也没有顾虑)。

  联系课文:游客们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来玩了,不同的人又不同的表现:(引读第二节相关句子)年轻人,——,顽皮的小孩子,——,悠闲的老人,——,还有一些非常浪漫的人——

  深度理解:丝毫没有考虑到贝尔太太的感受而有所顾虑。

  因为花园的美丽,人们毫无顾忌,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一切!然而这却使贝尔太太却觉得人们真是有点——忘乎所以

  理解: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而忘记了一切,忘记了对花园的主人道谢、对花园的赞美)

  (二)研读重点,体会人物的心情。

  1、如此美丽,如此吸引人的花园又是怎样变得荒芜的呢?对,是贝尔太太想出的主意,是她想出的主意让人们望而却步。

  出示两块牌子上的内容并学习:

  牌子一: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

  (1) 学习生字“勿”,(提醒字形,和“匆”作比较)

  (2) 引读第二节最后一句话(这块牌子对游客不管用)。

  牌子二: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杂草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

  抓住“半小时”与“50分钟”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一旦遭蛇咬,必死无疑。

  (3)贝尔太太的目的达到了吗?引读第四节。

  2、几年前,看看自己美丽的大花园和快乐的忘乎所以的游客,贝尔太太的心情怎样?几年后,面对荒芜的花园,她又会说些什么呢?

  完成练习:

  贝尔太太看着花园内忘乎所以的游客,想: 。

  面对杂草丛生、毒蛇横行的花园,贝尔太太常常自言自语的说: 。

  四、放飞情感,升华文本。

  1、 回读课题:几年后,偶尔有人再往那所昔日充满快乐的花园去时,却发现——,一所快乐的花园变成了——荒芜的花园。

  2、 学生讨论:“荒芜”的仅仅是贝尔太太的花园吗?

  师小结,再读课题: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她的内心空荡荡的,犹如一座——荒芜的花园。

  3、 正如课文最后一小节所写的。

  出示句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1)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自由轻声读一读,想一想。

  (2) 种植——创造快乐,容得下别人的快乐。滋润——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和大家一起分享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那么一份快乐就会变成千千万万份快乐,那么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板书:种植快乐,拥有快乐。

  (3)指导朗读,齐读。

  4、作业布置。(语言直播厅)

  美丽的花园荒芜了,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会怎么想,怎么说?荒芜的花园还会恢复昔日的美丽吗?请你将这个故事续编下去。

  板书设计 5、荒芜的花园

  游客 贝尔太太

  毫无顾忌 忘乎所以

  贪玩 十分生气 (毒蛇计)

  望而却步 绝妙

  本课小结 1、 本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思想性很强的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以情感体验为切入口,接近学生的心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印象中花园的情景。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发言,激活了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诱发了他们的原有体验。

  3、 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贝尔太太心情变化的原因,设计这样一组填空:贝尔太太看着花园内忘乎所以的游客,想: ;面对杂草丛生、毒蛇横行的花园,贝尔太太常常自言自语的说: 。通过想象,学生们认识到了只有让快乐与别人共享,才能更快乐。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贝尔太太看着花园内忘乎所以的游客,想: ;面对杂草丛生、毒蛇横行的花园,贝尔太太常常自言自语的说: 。通过想象,学生们认识到了只有让快乐与别人共享,才能更快乐。由此,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强化,课文反映的价值取向也得到了挖掘,而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则将深刻地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

说课稿范文4

  各位专家、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诚信是金》。

  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 设计理念

  在讲理念之前,先给各位老师讲几个诚信调查问卷中同学们反映的问题:1有的同学借钱,说明天就还,但却一再往后推,甚至不还。2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流氓借钱,从来不还,为啥咱不能呢?3考场有人作弊,被老师发现,结果受到了纪律处分。4 与一位同学约好了星期天到公园玩,可我在公园门口等了他两个小时也没来,后来他说,他当时有不想去玩了。5某日,同学甲在桌子下面拾了一张50元的钞票,同学乙 看见了,但没有出声。下课后,老师问班里有没有人拾到钱,都没有说。乙说:“老师,甲拾到了” 甲 立即说“老师,我没有”以后,同学再也不理 甲了。 6有同学答应老师和家长不再上网了,结果还偷偷上网。 鉴于以上反映的学生思想实际,我确定设计本课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树立诚信观念,并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良好素养的人。

  二、说教材

  1.本框地位和作用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道德观念的深层内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创造信用社会、富民强国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竞争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诚信,是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做人、兴业、立国。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诚信内涵,诚信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判断分析能力。学会辨识各种情境下的诚信表现,增强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守法、守信的自觉性,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诚信内涵,诚信的重要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了解诚信内涵及其重要作用,才能指导人们的行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认识)所以确定此为重点。

  难点:辨析二难情境、缺乏他律的虚拟环境下如何保持诚信。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虽然知道、认识到诚信的重要,但在某些情境下,不一定能做到诚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世界是为了指导、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认识回到实践,螺旋上升)所以确定此为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基于本框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的“四步探究教学方法”:

  1、传美故事,巧妙导入

  2、感悟经典 导出概念

  3、合作探究,加深感悟

  4、两难情境,坚定信念

  2.学法:教学是生命相遇,心灵相会的过程。在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以上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新课程提倡的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等等。

  四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进行了一个诚信问卷调查。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对诚信问题的真实看法,生活中存在的诚信问题。对诚信现状加以了解,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 教学过程

  1传美故事,巧妙导入

  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曾参杀猪”导入,问题设计:这猪该杀还是不该杀呢?无论学生认为该还是不该,都会肯定杀猪起到的教育效果——教育妻子和孩子要守信用。

  巧妙的问题设计有利于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并通过思考和回答自然导入“诚信”这一课题,

  2 感悟经典 导出概念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讲述曾经阅读的',也可以参考书中的传美故事,感悟“诚信”内涵。许多学生读过“商鞅立木取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中有“一诺千金”的故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古训,还有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经典论断。在对这些传统经典的理解中,归纳概括出诚信内涵:“诚”就是内诚于己,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就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在感悟经典中,通过思考探索,重点得以突破。

  3、合作探究,加深感悟

  让同学分组讨论两种情况:“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哪些诚信事例,对个人和社会有何作用?有哪些缺乏诚信的事例,这些做法会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分组自由讨论,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发言,积极参与学习,使每位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在有争论的地方老师可适当引导,也可留给小结时解答。学生自己在参与过程中,丰富了思想,在讨论中澄清是非、明白诚信的重要作用。懂得 ⑴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⑵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是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实实在在做事是个人得以立足、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通过讨论活动,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开阔思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诚信---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4、两难情境,坚定信念

  认识诚信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诚信。生活是复杂的,在某些情境中能做到诚信是关键。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课前做的诚信调查,及生活实际, 我设计了一些两难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该如何看待与处理:1 你是学校四项检查小组成员,发现自己班级卫生不彻底,你是否会扣分?2 如果现在你手里有100元的假币,你会怎么办?3 家长和老师都不让你进网吧、游戏厅,你也承诺不进,你到底会怎么做? 4 你与同学约好下午到公园玩,而你恰好有事,不想去了,你会怎么办?

  分组竞赛讨论,能激发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与积极发言,并且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两难情境的设置增强了学生对诚信表现的辨别,对诚信本质的把握。让学生把诚信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紧密相连,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诚信事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对诚信的理解与把握,真正成为诚信的人。

  5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主要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诚信知识,把诚信知识内化,形成系统。树立诚信意识,坚定诚信行为。

  课后作业:

  1就自己关注的诚信问题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并写出调查报告。

  2就改变生活中不诚信现象,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3写一句关于诚信的宣传口号。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范文5

  《我的地图》一课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初步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初级阶段,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富于表现性。

  其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学会用情趣化的点、线、面去表现地图的方法;

  2主动探索、尝试、表现、拓展思维空间,掌握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的技巧;

  3,认识地图的真正的价值,在相互欣赏、交流、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课应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以欣赏、认识、平面表现为主,第二课时以想象、创造、立体表现为主,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其重点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表现力,利用点、线、面、色去创作地图,难点是学生在表现中如何能够画出地图的标是物,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一年级学生摄取知识的动机往往是兴趣所致或是满足自己的成功需要,间接兴趣多于直接兴趣,针对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我制作了形式活泼、卡通化的多媒体课件,把游戏、神秘的故事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令孩子感到新奇、快乐,从而在玩与交流的探索中增强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本课的导入环节,我运用了教参中设计的小游戏《问路》,问的是一条学生熟悉的路:从扬子三小到永利商场怎么走?孩子们由于空间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往往只能用向左走、向右走等比较模糊的语言来描述,这时教师应适当地帮助学生在描述的'路线中寻找一些标志性景物。接着,我播放了这条线路的实况录像,证实学生的描述,并引导学生观察路边熟悉的景物,让学生感受到有依据景物更容易找到方向。

  接着是自主释疑、指导交流,我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图在地理、军事、建设、治水、探险、航海、考古、艺术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如黄河图在治水方面的作用,某些地图中的山形地貌对战争的影响、古代的地图演变成中国传统山水画等等,这里珍贵的古代地图图片展示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欣赏了大量地图后,我选择了其中几幅实录性地图和本课要学画的情趣化的地图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两种地图有何区别?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这时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情趣化地图的表现方法,感受点、线、面的运用,指导学生根据地图中的标识物来认识路线。

  至此,学生基本上理解了情趣化地图的绘画方法,接着教师讲了一个让学生倍感神秘的故事:屏幕上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背着一包金银财宝,狡猾的狐狸总想偷出它的宝贝,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白兔悄悄背着包出门了,它想把宝贝藏到一个路线曲折、不易被发现的地方,故事说到这儿问学生:“你能帮小白兔设计一张藏宝图吗?孩子们被故事的神秘感吸引,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好主意,在小组交流后,请一位学生说,教师简单画出学生所描述的藏宝图,这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描述标志景物,突破难点。

  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我要求每一位学生为小白兔设计一张藏宝图,供小白兔挑选。孩子们跃跃欲试,十分投入,从学生的作品反馈看,孩子们的藏宝图想象力很丰富,非常有创意。

  作业展评环节,以集中评点、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形式进行,最后出示一些有趣的制作立体地图的材料,要求学生注意收集,为下一课作准备。

  以上内容就是本人对《我的地图》一课第一课时的总体把握和教学设计的构思意图,不足之处,还往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范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11课《比本领》第一课时。现在我分六个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比本领》是一篇童话,主要叙写了金丝猴和梅花鹿在比赛摘果子的过程中认识到合作是很重要的。本文结构层次清楚,故事的重点是梅花鹿和金丝猴合作摘果子的过程。另外,文章内容充满童真、童趣,便于学生阅读。而从思想方面,本文借有趣的故事,说明了合作的重要

  第二部分:说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结合文中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理解内容,能对比梅花鹿和猴子的想法与行动的语句,领会课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和别人合作的重要性,并教育学生愿意、学习和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随文识字,理解文中“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等重点词语。培养合作意识。

  第三部分、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部分:说学法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通过让学生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动手练笔等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培养合作意识,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五部分: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导入:今天动物王国的朋友聚会,看他们来了!(课件)图上都有谁?这次聚会的主题是:“我会什么”请小朋友快来连线吧。然后问一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什么?学生兴致勃勃,我适时引入主题:他们中间数金丝猴和梅花鹿吵得最凶,他们要来比一比谁的本领大。他们谁的本领大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名字叫《比本领》板书课题

  接下来我让小朋友说说您心目中的金丝猴和梅花鹿的样子,同时我借助图片《课

  件》简介梅花鹿和金丝猴。这样以图画的演示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的生动,同时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我努力将识字与学文结合起来,让读文为识字服务,让识字为更好的读文奠定基础,我这样设计: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圈画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同桌交流,然后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同学边听边订正字音,初步感受合作带来的好处。最后我出示课件检测词语认读: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指名读和开火车读,加深认识,并交流识字方法。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对课文的领悟我将分为比赛前、比赛开始、摘到果子三部分进行。

  (比赛前)

  我由“考”字引入找出大象伯伯出的考题,学生会找到(课件语句),我随机启发:大象长得什么样?他的话应读什么语气?学生说后我总结读出大象忠厚长者的语气,要读重一些、慢一些。

  听了大象伯伯的考题,梅花鹿和金丝猴有了什么想法?学生找到(课件)读一读,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会说:他们俩都很自信。那你又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学生会找到(一定)一词。我趁机鼓励学生带着自信大声朗读这句话去感受他俩的自信。

  2比赛开始部分 ○

  (1)先让学生找一找从哪儿看出梅花鹿跑得确实快?学生会找到相应句子(课件)。再让学生找到重点词语并圈画出来。

  通过指导(飞快、轻轻一跳、一口气)这几个词语,读出梅花鹿跑步的本领确实很大。板书:梅花鹿跑得快

  接下来请学生补充词语,指导读出对梅花鹿的钦佩。也能开阔思维。

  然后引出课文中形容梅花鹿的词语——得意扬扬,让学生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并指导朗读出得意、骄傲的心情

  (2)此时提问梅花鹿本领这样大,那他摘到桃子了吗?学生会说:“没有”那就请你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吧。(课件)补充词语并启发学生理解体会“垂头丧气”这个词语,学生会发现与得意洋洋是一对反义词。我顺势质疑:得意扬扬写出了梅花鹿高兴的心情那垂头丧气呢又是一种什么心情?鼓励学生去尝试读出梅花鹿因为不会爬树而没摘到果子时的难过失望的心情。

  再通过表演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在孩子对比读的基础上去体会梅花鹿的不同心情。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中以读代讲,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读

  及表演读让学生深入体会角色的心情变化。

  (3)这时的金丝猴在做什么呢?学生很快找到有关语句:(课件),他又是什么心情?哪个词看出来,你会读吗?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读。

  (4)最后我让学生轻闭双眼,想象当时出现这样一幅场景:梅花鹿面对着满树红彤彤的果子干瞪眼;小河边金丝猴过不了河,急得抓耳挠腮,这可怎么办呀?来让我们回顾大象伯伯的考题,(课件)其中大有奥妙: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明白,要想摘到果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3摘到果子 ○

  本段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学提示:)

  学生首先汇报摘到果子的办法:梅花鹿驮起金丝猴,过了小河,金丝猴很快爬上树摘到果子。可见(金丝猴的本领是会爬树)板书

  接着汇报为什么他们都笑了,体会到合作让他们成功完成任务。此刻我点拨合作与友爱的区别。合作更强调人与人之间在行为上的配合。

  当学生深刻体会全文后,此时让学生带着情感通过分角色的形式朗读全文,对全文做整体的回顾。

  (四)、拓展思维,总结升华

  学会合作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你知道还有哪些事情是要靠合作才能完成的吗?动物之间需要合作;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合作;国家与国家之间更需要合作呀!

  今天,我们参加了动物王国的聚会,你有哪些收获呢?(让学生说一说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有那些事必须要合作才能完成?

  更让学生知道我们该怎么合作,动笔写一些,让情感教育的目标实现的更好。)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一个好的板书可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

  一。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文中小动物及他们的特性,结合本文的主题“合作”,理解课文,升华主题。板书如下:

  比本领

  梅花鹿 金丝猴 跑得快 会爬树

  合作

说课稿范文7

  [说教材]

  《石榴》是国标本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说学生情况]

  《石榴》一课分二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学生能初步理解生词在文中的含义;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了解了课文大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说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新词在文中的意思。

  2.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品尝一种水果说一段话(机动)。

  [说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朗读练习,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课前板书课题:石榴

  2、了解学生生字词把握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出示本课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

  如: 嫩绿 郁郁葱葱 (叶)

  火红 热闹 (花)

  咧嘴 张望 (果)

  红白相见 晶莹透亮 (子儿)

  虽然生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但字词句教学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课时的一开始引导学生认读生词,有针对性地进行正音,为本课时阅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 分段教学,逐步感悟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叶子。(嫩绿、郁郁葱葱)

  2、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叶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红、多、像一个个活泼的

  小喇叭)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读出石榴生气勃勃的.劲儿。

  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运用朗读、想象、适当的表演等形式,最重要的运用了多媒体,出示了一些石榴叶、石榴花的图片。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感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展现漂亮的石榴生长的画面,以景激情,使学生对石榴产生美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个体悟,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对石榴有了更清楚、更形象的熟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书中的有关语句。

  (二)学习第三小节。

  1、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把握几个关联词的运用:先……逐渐……最后……。这里教师要加强用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看看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试着用关联词“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突出描写的方法是模拟了写人的方法,也就是拟人。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用拟人的方法仿写几句话,从而达到对这一写作方法的巩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重点句的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或读,或悟,或说,教师营造了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这样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渗透了“勤于观察”这一学习习惯的教育。

  (三)学习第四小节。

  1、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读读书中是如何写的?玛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都是对石榴子儿的描写。

  2、让学生品一品石榴,尝尝一下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并加强朗读的指导。

  3、(机动部分)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用这种方法说一说其他的一种水果,如桔子,写出它的颜色、外形、味道和气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

  以“看石榴”——“说石榴”——“尝石榴”——“读石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优雅、正确,初步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看图找找石榴子儿和玛瑙的相似点引导体会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体会其中的比喻手法。

  机动部分旨在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经历积累、感悟实践以后尝试运用。并自然地激发学生养成学会观察的好习惯。这一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使课内学得的观察方法迁移于课外,真正做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 总结全文,延伸教学

  最后教师用优雅的语言渲染,总结全文,引导学生从部分回归整体,在畅谈感受中激发喜爱之情。

说课稿范文8

  【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考虑到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设计理念:解决“抽象”这一难点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动手操作,我想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才是最易被学生接受的,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得来的才是真正理解不易遗忘的。结合我区数学教研组提出的“做数学”的先进理念,我在本课的设计中主要体现的是“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的两段式三维教学理念,意图放缓坡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笔描绘、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阐述五个层面的梯度性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之中对本知识点做到既能意会又可言传。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七册数学P64、65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直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类比较,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 “互相平行” “互相垂直” “平行线” “垂线”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用具:

  娃娃脸图片、图片卡、尺子、三角板、铅笔一支、小棒、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

  1、在一张可爱的娃娃脸上添上两根小棒,发挥想象,会变成什么样?自己试一试。

  2、学生动手摆一摆。

  3、把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4、为了便于观察展示在屏幕上

  二、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把目光盯格在两根小棒上,怎样摆放的用手比一比。

  2、如果按相交不相交怎样分?

  3、把所有小棒都看成直线怎样分类?

  4、把直线的两端无限延长分类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5、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三、认识垂线和平行线的特征。

  1、认识平行线。

  (1)、观察①和⑤号图引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对平行线定义中的“同一平面”、“不相交”进行质疑。

  2、认识垂线。

  (1)、四人小组动手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组成的角的度数。

  (2)、根据所量的角的度数,对相交的两条直线再进行分类。小组并且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说一说依据。

  (3)、反馈归纳: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引导学生在讨论怎样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基础上归纳的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时,要看相交是否成直角。

  四、巩固练习,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判断几组直线哪组是互相平行?哪些是相互垂直?

  2、找出主题图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垂直与平行。

  3、摆一摆。(教材P65页“做一做”第二题)

  4、说说生活中利用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5、 欣赏图片( 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

  五、总结

  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认为自己很棒的话,请给自己一点掌声。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们会继续学习和发现这有趣的数学。

说课稿范文9

  一、指导思想

  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掌握一些基本的健身方法。采用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思维、情绪、活动同教师的教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发展学生敢于动脑,大胆实践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翻滚是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技巧动作的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身体柔韧性,是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项目。同时也是生活中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的方法,碰到危险能及时地、灵敏地进行翻滚则能有效的保护自己避免伤害。前滚翻动作重点是翻滚时低头、含胸、团身、难点是动作协调,滚动圆滑。

  三、学情分析

  本堂课授课年级为三年级。根据小学生体育课程标准,三年级学生属于水平二的范畴,因此对于前滚翻还是第一次接触新鲜感较强但对于前滚翻这一技巧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本堂课的内容应是使学生建立基本概念能基本进行前滚翻的内容。三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好奇心和表现欲都很强,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组织教学。但同时三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教师在授课时对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挫折和自卑心理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对调皮不守纪律的学生在教育时要注意语言和方式,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四、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学习前滚翻,使学生了解完整的过程,知道翻滚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80%的同学基本能完成前滚翻的完整动作;发展学生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和控制身体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行为,感受互助合作的快乐,充分展示自我。

  五、教学方法

  教法:

  设疑激趣法上课时提问学生如果走路不小心拌到石头或凹凸不平的路面等向前摔跤时怎么办?下楼梯时不小心踩空台阶向下摔怎么办?如同学间开玩笑向后推你怎么办?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教师介绍翻滚的作用,引出本堂课学习重点:前滚翻。

  示范讲解法教师示范标准动作,讲解动作要点。教师标准、完整的示范动作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小学生具有超常的模仿力,教师示范,对于其学习标准动作有很大帮助。

  学生示范,同学标准的动作能激发自身好胜心,而示范同学动作中出现的一些错误,经过老师指出纠正后,也会引起其它学生的重视,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另外,示范的同学也能从老师、学生的建议中吸取经验,改进动作。

  3、观察评价法

  学生在示范动作或自由练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一些错误及时给予指正,并将一些典型错误在所有同学面前提出,以引起同学的注意,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也有助于学生增强学好动作的信心。

  4 、启发法

  教师对于在教学过程发现的一些问题,如有的同学翻不过去,有的同学翻过去后站不起来等一些问题可以启发同学寻找解决办法,例如在教学时可以提问学生,一个砖块和一个球进行赛跑,让学生思考谁跑的`快?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肯定能说出球跑的快,这时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为什么球跑的快呢?最后得出结论,因为球是圆的,所以我们在滚动的时候也要把身体团成一个球才能滚动,这样就解决了"团身"这一教学重点,使学生牢牢的记住这一动作要点,团身紧后蹬充分那就不会出现站不起来这样的问题了。另外,对于低头这一教学重点,也可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可能会想到在下颚夹一个东西,那样就不得不低头了,这时教师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海绵让学生夹在下颚进行翻滚,以强化"低头"这一动作要领。

  学法:

  尝试学习法在一次次的尝试改进中提高动作正确性、连贯性。

  观察法学生观察老师及同学的动作,从观察中领会动作要领,培养学生生活的观察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分小组后让学生自由练习,组员间可相互学习并相互指正对方动作中的缺陷,有助于动作的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六、教学过程

  1、课堂常规

  上课铃响后,由体育委员集合整队,学生成四列横队排列。教师检查课堂常规执行情况,体育委员整队完毕后向教师报告出勤情况,整个部分要求学生动作迅速、整齐、安静、精神饱满。

  2、热身部分

  按人体运动规律,人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课开始的热身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身体状态适应下面的课的运动强度,预防运动损伤。前滚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危险的技巧。如在练习过程中身体没有充分打开,不但可能对学习技巧造成障碍,还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特别是颈部、腰腹部容易造成伤害。因此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特点我安排了六节准备操,分别是头部运动、上肢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下肢运动、手腕脚腕运动。通过这部分低强度的运动,使学生身体充分打开,以适应下成课的学习。教师在安排好本节课内容后,学生在原有队型基础上,向两边散开,适当调节前后距离,左右对齐,教师在队伍前方讲解示范,提出动作要求并喊口令,每节四个八拍,学生随教师一起练习,完成后恢复到原队形。

  学习技能部分

  设疑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本课技能学习的兴趣。

  尝试练习 在学生思考或找到解决的方法之后,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给学生自由学习空间,让师生、同学之间互动学习。因此我安排4人为一组每组分配一个课前安放在指定位置的垫子,进行自由练习,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动作,组员之间也可相互观察、评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示范在学生自由练习,对于动作有所熟悉后,由教师示范标准动作,激发学生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心,而后讲解动作要点,即低头、含胸、团身、动作协调,滚动圆滚。并提出学生在自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没有低头、蹬腿不充分、蹬腿后没有及时团身等引起学生重视,并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量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示范后由学生练习巩固。

  学生示范小学生表现欲强,在尝试练习、示范后,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充分展示其学习成果,同时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予以适当表扬或鼓励。

  翻滚比赛分四组进行比赛,每组分配一个垫子,要求动作标准、迅速,队员间衔接连贯,教师裁判,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动作进行比赛,通过学习和比赛,使学生从中获取掌握动作技能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互助精神。

  障碍接力赛接力赛一直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对于培养学生团结精神,竞争意识有很好的帮助,本堂课安排的障碍接力赛规则如下:学生分成四路纵队站同一起跑线后,每队间隔2.5米,距每队队首5米处放置一个垫子,15米处放置一个栏架(高50厘米),25米处立一个木桩,以教师哨声为令,学生出发,前滚翻通过垫子,跨过栏架饶过木桩后,钻过栏架后再以前滚翻通过垫子回到起点,第二位同学在与第一位同学击掌后出发,完成相同动作返回,依次类推,直至所有队员完成,以每队最后一名队员完成的先后顺序为依据,进行排名,在组织好学生分组后,教师先讲解接力规则,然后指导一名学生示范接力过程,使所有学生明白接力规则,最后开始游戏,教师裁判,共进行两次,使学生在接力过程中,巩固所学技巧,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

  4、恢复身心部分

  学生经过上面的练习,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心肺功能都处在较高的水平,为了使学生的这种状态降下来,我安排以下放松练习

  原地小跳20次原地甩手甩脚15秒深呼吸5次在教师示范动作后,学生自由练习

  最后简要小结本课学习过程,感谢同学与老师积极配合完成一堂丰富的体育课,希望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应用到今天所学的技能。

  七、场地器材:

  垫子15张 木桩4个 栏架4个 小海绵快若干

说课稿范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教材作为高中有机化学的第一章,其地位和作用与初中绪言部分相当,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上好这一堂课,关系到学生今后对学习有机化学是否感兴趣,以及是否能很好地从无机化学学习转向有机化学学习的问题。对甲烷的教学,新课标中只要求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而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这在有机教学中尤为突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头脑中建立甲烷等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初步形成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甲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

  ②认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③了解甲烷的主要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②让学生体会由结构推性质和由性质推结构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已有知识顺利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自然衔接,消除学生对高中有机化学的不适应心理,并利用有机化学的入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③渗透实事求是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

  (1)甲烷的结构特点;

  (2)甲烷的化学性质

  4.教学难点

  (1)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2)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学情

  1、学生状况分析和对策

  从无机到有机知识的学习,从知识的学习模块上来讲好象是一种跳跃,但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甲烷的分子组成、部分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用途,只是对甲烷的空间结构和部分化学性质不清楚。通过模型演示,自主搭建验证,实验探究等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在无机物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深切地认识到“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能反映物质的结构”,这种思想自然而然地会迁移到有机物的学习上来,这是比较好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机物中不仅要注意其组成,还要关注其空间结构。在必修1中学生已学过氧化还原反应,对简单氧化、还原问题已经能够进行分析,这对甲烷还原性的研究有较大帮助。

  三、说学法

  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机内容的引入环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有机知识不仅是处于一个“静止”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教堂”变成“学堂”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理想、身心健康、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对于本节我建议学生采用如下学法:

  1、密切联系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审视与自我反思

  对于不同的事物,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自由讨论,相互审视和自我反思,既可以达到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增长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从学生的初三和高一已有化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结构、能力水平、思维品质作以详细的分析,以使本节课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目的

  四、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如果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那么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新的课堂教学强调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充分体现尊重、引导、帮助、赞赏、反思。因此,我主要采取了如下的教法:

  1、实验教学法

  本节内容通过甲烷的性质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在共识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

  2、活动教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中,活动教学已经逐步成为化学课堂的主旋律,其基本策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为主线索、以活动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基本形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和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探究的'内涵,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以便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设计

  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活动一:

  温故知新

  [思考与交流]

  到目前为止,你对甲烷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畅所欲言,基本能说出甲烷的分子式、存在、部分物理性质和用途。

  活动二:

  探究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

  [思考与交流]

  (1)甲烷(CH4)中C与4个H原子通过单键结合在一起,试写出其电子式和结构式,并猜想甲烷的空间结构,用牙签和橡皮泥将你猜想的空间模型制作出来。

  (2)若用另外一种原子(用X表示)来替换你所搭建模型中的H原子,请分析:

  ①若用1个X来替换,有几种情况?

  ②若用2个X来替换呢?

  (3)科学家发现用2个X来替换甲烷中的H原子时只有1种情况,那么你认为刚才大家制作的模型中哪一个更有道理? 让学生猜想并动手实践,可以加深对甲烷空间结构的认识。在(1)中学生大致会制作出空间正四面体型、平面正方形、四棱锥型等形状,然后通过(2)和(3)的分析,最终发现只有正四面体型才能反映甲烷的真实结构,进而通过模型让学生认识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活动三:

  探究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

  (1)甲烷与氯化氢、氨气都是非金属的氢化物,请结合这些氢化物猜想甲烷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设计实验方案检验你的猜想。

  (2)分析甲烷分子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猜想其可能具有什么性质,设计实验方案检验你的猜想。

  通过(1)的分析,学生猜想甲烷可能与酸或碱反应,通过(2)的分析,不难猜想出甲烷具有还原性,可能强氧化剂反应,联想到常见的强氧化剂有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那么甲烷能不能和它们反应,此时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发现甲烷不能与酸、碱、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进而说明甲烷的性质一般比较稳定。由“氯气也具有强氧化性,那甲烷能不能和氯气发生反应呢?”自然过渡到活动四。

  活动四:

  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观察实验,思考并交流]

  (1)实验探究:在倒置于饱和食盐水的量筒里通入20mL甲烷和80mL氯气,用强光照射,请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根据液面上升的现象推断反应产物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

  (3)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氢的氧化物,甲烷和氯气的反应跟甲烷与氧气的反应很相似,请你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反应方程式中用“→”表示物质的变化);

  (4)用不同于刚才的甲烷球棍模型中碳原子和氢原子颜色的橡皮泥,制作4个氯分子的球棍模型,用球棍模型来演示上述化学方程式;

  (5)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出甲烷中的氢原子逐一被氯原子所取代的过程。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养成善于透过实验现象看本质的习惯,更好地认识甲烷与氯气的反应,进而较好地理解并掌握取代反应。

  活动五:巩固提高

  (1)若1mol甲烷和足量的氯气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产物,则需要消耗的氯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的是( )

  A.甲烷分子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B.甲烷分子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C.甲烷分子的三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D.甲烷分子的四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说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存在、物理性质和用途

  二、空间结构

  三、主要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说课稿范文11

  一、教材分析:

  《小兔安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这部分知识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之前学生对除法有两次接触,第一次是在分一分,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第二次接触在《小熊开店》能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除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除法的意义去熟练解决问题。学会2-6的乘法口诀及其求商的方法、除法的意义、之后还会学习乘除法的综合运算,为以后学习分数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因此教学时,我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这节课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赛激趣”“动脑巧设计”等几个活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小兔安家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独立列出算式,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五、教学过程:

  比赛激趣:

  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第一组:()×( )=12

  第二组:12÷( )=()

  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可以互相转化。)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丰富多彩的主题图引入童话故事,引导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我先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用小棒当小兔,盒子当房间。(学生说出算式,在小组内说说想法。倾听学生的想法,并适应鼓励。) 之后整理板书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间)12÷3=4(间)

  12÷6=2(只)12÷2=6(间)

  让学生小组讨论:引导总结:

  两边式子都一样,只是单位不同。

  说课稿 篇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4篇课文《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土地的誓言》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

  二、说目标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为此我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 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3)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回顾历史、感受文本、促发情感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文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互动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紧扣教学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音乐导入,背景介绍:(导入的设计应很好的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先播放《在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怀。然后出示历史图片,老师用激情的语调充当解说员,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九`一八”的悲壮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整个课堂情绪上升到高潮。

  第二环节:采用四步分层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

  第一层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朗读带。同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并用用一句话说说听读感受

  2、让学生深情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提出不认识的字。教师收集后迅速正音,并让学生书空当堂记忆。

  4、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层次:品读课文。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设计了一下几个问题:

  ① 课文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② 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

  ③ __前后部分人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合作探究完成。然后老师分别收集观点,再提出一个问题: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自己对国土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让学生体会__情感的表达运用了这样的一些方法:大量色彩的词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还有呼告的运用,这些方法使得作者的爱国情感得到了宣泄。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时能同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再次品读:文中有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情感。让学生以四人为小组聊天的方式来聊感动。聊天的格式是:《土地的誓言》---------这一句让我感动,因为------。

  (这次品读是让学生在内容上再次感知文本。)

  第三层次:赛读

  回味__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四层次:延读

  为了把爱国情感教育推向高潮,完成__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朗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播放国歌,学生齐唱国歌

  3、拓展延伸: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第三环节: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家乡

  我的说课讲完了,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土地的誓言》说课稿的全部内容。

说课稿范文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数的世界》,首先,我谈谈我对本节课教材的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负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要结合现实的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在自然数(0除外)的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教材编排在揭示倍数和因数概念时,是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知识,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数学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在1-100以内找到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在找数学信息,分类,解决问题等活动中。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阅读课本,提高自学能力。

  3、在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对数的世界认识保持兴趣,给未来的数学探索活动增添动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我在课的开始通过猜数字谜语激趣,七上八下猜一个分数,不三不四猜一个小数,一五一十猜一个整数,这个小游戏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唤起学生对数的回忆,。然后出示“水果店”情境图,要学生从情境图中找数,教师板书:-3、2、6、4、5.8、3.6、5。师:今天淘气带我们走进一个数的世界,(板书:数的世界)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数的世界中还有那些奥秘,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数的世界里,体会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理解自然数和整数,。

  首先,带领学生回忆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数?又小数,分数,整数,负数,接着要学生根据学过的数将情境图中的数进行分类,通过回忆以前学的数,给学生提供了分类标准的指向,汇报后教师引导,关于小数和分数以后我们在研究,今天我们研究这些数,这些数是一些什么样的数呢?

  接着,要学生打开课本2页,读一读书上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板书:自然数,整数。阅读后,要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明确省略号的意思,并且引导学生对比这两句话,看有什么发现?自然数就是整数,整数有的不是自然数。

  这个层次通过对发现的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通过比较观察等思维活动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第二层次是: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首先要学生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千克苹果多少元?2*6=12 5千克梨多少元?5*4=20等

  接着,师引导学生,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些算式,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就在这里。刚才已经有了阅读课本的经验,继续读下去,你能看懂哪些内容。不懂的地方提出在小组内讨论。安排学生自学课本,自己通过阅读知道什么是倍数和因数,一改由“扶”到“放”的方法,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老师参与其中的一组,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汇报时要学生谈谈关于倍数和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算式,在小组中说说,里面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展示时,注意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比如:4×5=20,2×2=4,提出疑问:为什么4一会是一个数的倍数,一会又成了一个数的因数了呢?)

  总结出倍数和因数是两个数之间相互依存关系,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本环节设计小组自学活动,在小组内完成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生通过阅读、质疑,同伴交流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的迁移,自己写一个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让知识得到深化。

  第三个层次是: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这个层次的教学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有梯度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深入思考,想象,猜测,探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最后发现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我设计的问题有

  (1)“找一找”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2,7,14,17,25,77

  (2)你还能找到7的其他倍数吗?

  (3)写出100以内所有的7的倍数。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有条理的思考,然后发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再练习写出100以内所有的6的倍数。

  多样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下面我进行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教学

  学生经过一节课的探索和学习有些疲倦了。我设计了一个“给数字找家”的游戏重新在课堂中掀起**。每个小组一套卡片,在小组内操作。其中一组上黑板演示。把4的倍数贴在一个圈里,6的倍数贴在一个圈里。学生对其中的12和48一筹莫展。老师重新画集合圈,在两个圈中间出现共同的部分,直观的渗透集合思想。同时为学公倍数打下基础。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走进了数的世界,在数的世界里,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顾后,教师总结,在数的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只是采撷到数海里的一朵小浪花。以后,大家将领略到更多的数中奥秘。

  给学生时间回顾总结这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养成回顾反思的习惯。同时能正确评价自己,完善自我。

  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在设计板书时,主要了条理清晰,突出重点。

说课稿范文13

各位老师:

  中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登月之旅》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说教材 说学情

  第二部分:说教学目标 及教学重,难点

  第三部分:说教法与学法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一。首先,说教材 说学情

  本课处于《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知识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入,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作为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知识与技能探究为这个单元的后续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对于本课所探究的月球的基本情况,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与生活实践的体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对于月球上的具体情况,例如环形山的形成等问题还比较模糊,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应把握好重、难点,让学生对于本课关于月球的内容理解更加明了,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以上就是我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二。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年龄与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要求,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根据主体和主导,学习和探究之间的关系,我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通过科学录像设疑激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月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通过讨论,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现象,认识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教师的重点在于激趣导学,引导实践,指导分析。并结合谈话法,讨论法,探究,实验等方法更好地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学的方面来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要动手实践,亲自模拟环形山的形成,还要用心思考,得出结论。并且,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团结协作,培养自己严谨的实践品质和追究真理的探索精神。

  四。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首先,播放科学录像,看完后提出设计好的问题:在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关于月球,你有哪些疑问呢?继而逐步进入主题,了解月球的概况知识。

  [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提问设疑,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恰当的`导入为新课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2、了解月球,感触成就

  科学探究从未止息,因此这部分大家一起来认识人类登月后的新发现,从而让同学们体会科学带给人类的感动与鼓舞,意识到从小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3、实验探究,认识现象

  首先请同学们观察环形山图片,引出问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继而同学们一起通过做模拟实验,亲自研究环形山的形成。

  [设计意图:一位捷克教育家说过:一位坏老师奉送真理,而一位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科学学习,应该为孩子尽量多地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亲身体验探究,感受科学实践学习的乐趣]

  4、介绍人类伟大历程

  这部分可向同学们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月球。

  5。课后拓展,巩固学习

  最后,请同学们假想去月球旅行,引导学生回顾并综合考虑月球特点,激发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月球的资料和所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科学学习正是这样,强调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将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总之,科学学习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不仅‘会学,学会’,更要好学,爱学,这样,才有可能将科学课变为真正的科学!

  我的说课结束!

说课稿范文14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鞠躬)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背影》(板书题目及作者),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首先,我来说教材

  《背影》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叙事性纪事散文,xx记叙了作者朱自清几年前在浦口车站与父亲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掌握xx出现的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xx的整体思路,学习作者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xx中表现的父子深情,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三维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定为:领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教学难点为:把握xx关于背影的四次描写,找出它们所在的位置并分析其作用

  二、下面,我来说学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此,我对八年级学生作了如下分析: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各种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朗读探究法、问题引导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中心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另一方面我还将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运用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语言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朗读理解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提问法等自主、合作、探究性学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品位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趣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将出示《背影》相关配乐、图片,让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重视温故而知新,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

  2、探究学习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将根据钱梦龙老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下针对要讲的课提出问题并自答,并将要点板书)接下来我还将指导学生自己主动的提出问题,特别是那些有价值的问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充分交流、合作,并把问题提交全班讨论。此时,问题的解决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因为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质疑、对抗、生成,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正在形成。

  3、归纳总结这一阶段我将以出示反馈题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让学生代表总结这节课的收获,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后作业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分层训练法,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设计,(侧身将手指向黑板上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结构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理清xx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材

  《校园里的小动物》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以动物为认识对象,容易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探究活动的进行。

  二、说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他们从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我们就是要延伸学生的这份兴趣,把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学习目标:观察动物,并能用文字、图画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爱护动物、不伤害动物。

  4、教学重点:概括小动物的特征。

  5、教学难点: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

  6、教学准备:课件——动物图片。

  7、学生准备:小动物观察记录表

  三、说教法

  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新课引入,我出示了鱼、鸟、猫、兔等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的图片,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用开放的教学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是本课的主要教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来,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对个别同学给予适当的提醒和帮助。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

  四、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围绕教学目标,自己提出有兴趣探究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让学生根据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教师在此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程序

  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学过程比作婴儿的出生,教师的作用就好比助产士,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再好的教师也是教不会的。科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得到培养。根据“主导和主体”,“主动学习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思路:

  1、动物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们共同分享。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了动物的特征并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4、总结本课,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六、说教学板书

  校园里的小动物

  会运动

  会繁殖

  特征能长大

  要呼吸

  要吃东西

说课稿范文15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华师大版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 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力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力,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3. 教学目标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②知道压强的单位,知道1Pa的含义 ③理解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力,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力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科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分析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单位、公式. 教学难点:压力大小及方向的分析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5. 教学用具:压力小桌、小木板、海绵、钩码、铁块,铅笔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 学 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科学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 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教 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 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

  三、教法、学法:

  1. 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2)学会自主选择器材,体验探究。(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4)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通过小资料,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 (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 压力的教学 教 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为了借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 念,由多媒体课件出示三种物体对支持面的有没有作用力,分析下图中的几个力,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方向如何? 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通过多媒体把上面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从而给出压力概念。

  3. 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①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上,是有所依据的。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双手指顶圆珠笔笔尖和笔帽 实验二:用手指尖和手掌顶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钩码、铁块。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 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__ 有关 探究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次数 压力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探究压力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次数 面积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2)、实验结果 (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相同时,___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结论: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的探究结论,经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4. 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 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 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5. 压强知识的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受力越大,压强越大,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如:砖能承受的压强6×106pa,松木是5×106pa,花岗岩(120-260)×106pa。 根据一些已知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与大象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多少?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本节设计有一种图融的美。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课堂中学生所进行的探究。

【说课稿】相关文章:

口技说课稿07-21

《孔乙己》说课稿07-22

《跳水》说课稿07-22

荷花说课稿12-19

《氯气》的说课稿12-21

《将心比心》说课稿12-21

《翠鸟》说课稿12-07

《功》说课稿12-07

《爱莲说》说课稿11-30

《弹力》说课稿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