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材说课稿

时间:2024-08-27 14:30: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语文教材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材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语文教材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教材说课稿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解说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下面我先就今天的解说流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的解说流程是:1、体例安排。2、编写特点。3、编写意图。4、教学策略。

  一、体例安排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共12个单元,其中第7单元为开放单元,其余为主题单元。每个单元都安排了2-3篇主题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语文天地里面又包括,日积月累、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笔下生花、金钥匙等5个部分。

  二、编写特点

  像前七册教材一样,第八册单元“主题鲜明,体现了时代特色,颇具育人的针对性”。每单元有主体2—3篇主体课文,课文“选文丰富多样,文质兼美,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有新意。其中新选篇目占一定比例,且有不少优秀作品,富有儿童情趣和感染力。”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北师大版教材在低年级的基础上,主题单元虽然减少了,但文章的篇幅变长了,内容深奥了,这就为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略读和默读能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选材上,完成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认知的过渡;在体裁上,更加丰富多样。有诗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寓言童话故事、新闻等,体裁的多元化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的阅读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三、编写意图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所在,北师大版教材的选文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充满趣味性。主题单元里的每一篇文章,就像一方方神奇的土地,孕育着多彩的希望。

  实践证明,大量诗歌韵文的熏陶,很上口的有节奏感的语感积累,极富语文韵味的语言启迪,对孩子语文素养的形成有极大的作用。大量的发散思维的训练,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教材中无论主体课文还是“语文天地”都精心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学生的想象创造了广阔的空间;“金钥匙”的安排,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片共同成长的天地。从学习习惯,方法策略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日积月累”为孩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一版块告诉孩子:语文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处处充满语文。

  (二)、注重语文学习的过程和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金钥匙”是北师大版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以简短的提示,或是通过丁丁冬冬的谈话,向孩子们展示出来。适时的给孩子们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太阳”这个单元就有两把金钥匙:一,阅读时,想象当时作者在做什么,体会作者的心情。二,与同学交流批注笔记,可以受到启发。交流讨论后,要修改补充自己的批注笔记。一个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便于孩子们和教材和作者对话,一个侧重于讨论方法的指导,便于孩子们交流读书感受。这两个方法安排在四年级下期,既是对中段阅读教学“理解感悟”的一个指导提升,也是对“评价质疑”的一个铺路奠基;指导方法呈现出多角度,多元化。

  另外,除过金钥匙提供的阅读指导之外,每篇文章都有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课后题。它既有“整体感知”的成分,也有“精读感悟”的体验,既有概括能力的指导,也有表达能力的品析:教材通过方方面面的指导,灵活的给孩子们提供了多种学习的渠道,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强调积累,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册教材内容、形式精美,符合小学中年级学生教学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内涵。诗歌与散文、现代与古代、中国与外国,主体课文与自读课文保持适当比例。有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敢于怀疑,不断探求新知识的《语言的魅力》、《沙漠之舟》等;有感染力较强,能启发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文艺作品,如《三月桃花水》、《太阳的话》等;还有培养学生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学到一些哲理的《跳水》、《挑山工》等。而且几乎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有一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由此看来,教材中蕴藏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很多很多,从各方面实现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四、教学策略

  “激发兴趣,文化积累,整体推进,学会学习”既是编教材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积累,而不过多地费劲“深挖洞”;重视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而不追求记忆标准答案;重视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不是围绕阅读的结论下功夫。

  (一)、整体感知,激发兴趣。

  每一个单元,只是围绕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创设的学习周期和具体情境,因此教学时,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分以下三步进行:以《花》这一单元为例——

  1、围绕“花”让学生想开去,说开去,充分发挥,大胆想象。在培养发

  散思维的同时,唤起了学生主题单元的兴趣。

  2、浏览交流,提升略读默读质量。

  畅谈结束之后,让学生浏览本单元内容,着重对主体课文《古诗二首》、《种一片太阳花》、《花之咏》及拓展阅读课文《朱德与兰花》进行略读和默读,捕捉课文的主要信息,而后在小组或全班对文章的内容等方面的收获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对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比较中强化主题概念,同时提升略读和默读的质量。

  3、顺势选文,排列教学课文的顺序。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兴趣的价值取向,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文作为单元首选讲读课文,并依次进行阅读排序。“花”这一单元为例,学生可能对《种一片太阳花》比较感兴趣,可以排在第一位,同时可以调动喜欢《花之咏》、《古诗二首》的同学,采用自己的方式向孩子们推介文章。这样能充分调动起学习所有课文的兴趣。总之,以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选文,发掘教材潜藏的兴趣资源。

  (二)、以读为主,交流提升。

  1、用好“金钥匙”指导阅读。

  (1)质疑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提、梳理问题,逐步学会提问、善于提问,进而培养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2)、解答问题的'能力。细致阅读四单元“手”的课后题及金钥匙,不难发现《手上的皮肤》要求解答课后题,其中课后还有金钥匙“第4自然段从三个方面说明指纹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课文上用①②③标出”进行指导,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给据金钥匙的提示来解决问题。第九单元“太阳”,还可以用本单元《海上日出》一课中出现的第一把金钥匙“阅读时,应当想象作者在干什么,体会作者的心情。”作为《太阳的话》和《海上日出》两课的朗读教学策略,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捕捉共性方法,来引领阅读教学的自主体验,从而完成有感悟到运用的过程。

  (3)、做好批注笔记。批注笔记是个性化阅读的外显形式,更是个人阅读经常采用的形式,所以不论是从教学上,还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终身发展的需要上看,都应该抓好。古人留下“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实际上就是写批注笔记。四年级的阅读教学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自己思考、质疑、批注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人物心灵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后题的不同侧重来进行阅读的个性感悟过程。在整体把握阅读教学的“从整体入手,部分品析,再到回归整体”感悟流程前提下,我结合课后题选择每篇课文的感悟侧重点。如《丝绸之路》一课,先引导学生理解“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抓住“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品析张骞勇敢、机智、和忠诚。通过品析“日夜兼程、不露声色、人迹罕至”等词语理解张骞的探险精神。同时理解张骞在外交史上作出的伟大贡献。这样,在每一课的教学当中,心中有数的强化某些方法的演习,宽松的鼓励个性方法的使用,让学生有机灵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学会学习。

  3、提升感悟质量。在原有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在相互比较中提高认识,总结意见,完成感悟的交流和提升。如在教学《种一片太阳花》这一课时,课上让学生围绕“我们院里的劳动者为什么喜欢种太阳花?”经过小组交流、班级交流这些环节后学生们也认真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再把自己和别人的想法加以整合,便完成了感悟的交流和提升。

  (三)、强化积累,全面发展。

  1、听说读写相结合。听、说、读、写兼用才能完成语文上的积累。

  2、集中分散相结合。阅读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我的摘录笔记,这个体现在平时的阅读中,随读随摘;另外一个是语文天地里集中提供的词、句、或是古诗词。通过这两种途径,孩子们既养成了一种长期的积累习惯,也在短期里拥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3、课内课外相结合。学习《我们的手》时,可以给孩子们介绍作者西渡,介绍他的诗歌,激发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太阳》可以引发孩子们阅读后羿射日的故事……通过这些拓展,把阅读积累引向课外。

  4、知识能力相结合。学完每个文化单元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小结,可以从个人的认知方面,可以从表达方面谈,还可以以小结的形式进行自我认知的评价,也可以对本组所有人员的讨论进行评价总结,完成小组之间的互评。让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都有一定的收获,达到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就像一簇簇火苗,点燃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新的憧憬,也点亮了孩子们心中一盏盏求知的灯。面对她,我深感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学习她丰美的内涵,去追随她广袤的外延,我想,在北师大版的引领下,不只是孩子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就连我自己也在她的熏染下,更加热爱教育、热爱语文、热爱生活!

四年级语文教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课文讲述了一个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心痛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给别人,而决不留给这种儿子的失望心情。接着讲述了母亲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最后只好劝儿子自己去挣一枚金币,以及老人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验证这枚金币确实是儿子挣来的故事。全文有两处“受不了”,前处是老人眼见长大成人的儿子不愿意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非常失望痛苦。后者是儿子看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而被羞辱,伤心与气愤使他难以忍受。课文的重点放在最后这层意思上,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意义。

  简单完整,层次分明是本课的结构特点。先写老人有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是整个故事的起因,接着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一枚金币的故事。课文人物对话串联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过程与方法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珍惜父母劳动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分别为: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读出感受。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三、说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学策略。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教学时我以“一枚金币”为线索,围绕儿子三次把一枚金币交给父亲的情节进行教学,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教学措施。

  a加强朗读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感情的重要方法。结合本文对话多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螺旋上升的感情朗读指导。

  b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谈感受。

  在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受不了了”时的心情时,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交换角色,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道理。

  c、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本节你我主要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⑴、抓重点词语进行学习。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课文内容,如文中“懒惰、省吃俭用、当牛作马、两俄里”等词语,让学生明白这些重点词语对于表达文章中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⑵、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来体会儿子与老人三次对话来帮助学生理解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四、说教学教程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向学生展示百元纸币,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起走进“一枚金币”的故事。这种导入让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拉近了他们与文本的距离。

  二、交流感悟,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1、自由读课文,看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主要了解儿子与父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2、学生再次读课文,先找出父亲如何面对这个儿子的感受的词,即“受不了”,体会出父亲的无奈,再找出另外一个“受不了”,引出儿子如何对待自己挣的这枚金币的态度,重点学习儿子第三次将金币交给老人的情况。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说出儿子看到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时的反应,重点进行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学生通过读来理解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最后再和前两次进行对比,说明了儿子明白了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懂得珍惜。3、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再一次欣赏文章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三、联系实际,激情导行。

  你怎样看待父母给你的零用钱?你打算怎么用他们给你的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不仅要珍惜自己的劳动所得,也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四、作业布置。

  最后两道作业,其一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复述能力,其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正在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精练,突出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年级语文教材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

  下午好:

  刚刚我执教的《古诗二首》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语言表达精警含蓄,意味无穷。《课程标准》强调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鉴于这二首古诗都是送别诗,在句式和表达上有很多相同之处,结合四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我把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定为学习二首古诗,并确立了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修养,习得能力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采用阶梯引领,自主感悟的教学策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

  一、直面精典,反复诵读。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音、明意、悟情三步学习阶梯的构建,使学生在多次与文本接触,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读出层次,读出情致。

  在知音环节重预设,抓学情,重点强调多音字的正确认读,使学生初读古诗环节能达到文通字顺,字正腔圆。回归语文简单教学本位。在明意、悟情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体验作者的情感。《送》一诗中,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人王维对朋友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我选准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酒情更深、远行情难舍、触景情更浓”、三大环节,使学生全心融入文本,在对“更”“尽”等字的推敲中初步感悟好友之情。然后,通过巧抓文中空白,调动学生情感体验,“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呢?”孩子们对文本各有解读:悲伤的酒,离别的酒、祝福的酒——,教师相机引导,带着你的独特感受,再来读读古诗,在学生或伤感或动情的朗读中,读出你的感受,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致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我打破学科界线,适时出示中国版图,让学生了解安西与渭城之间的距离。大家看到,当我“3000多公里”几个字落笔之时,一句句惊叹发自学生们的口中。此时他们满心,满眼都是对友人的担心与牵挂。此时,再读文本,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充分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我适时引导:放眼窗外是什么景物更勾起了他们离别的悲伤?那青青的杨柳,化做挽留朋友的手臂,沙沙的细雨宛若为分别而撒落的泪滴。在全心的诵读中,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静止的诗文变成了灵动的情感。那一句句动情的朗读告诉我们,此时的课堂已经实现了人本合一。达到了其言出于我口,其意出于我心的境界。

  二、习得能力,自主阅读:古代教育家朱喜曾说: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鉴于第二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句式与表达上与第一诗很相像,所以我把这首诗作为学生由“学会”迈向“会学”的台阶。通过运用已得的方法,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当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二首诗的共同之处,我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一番情意在心头?当学生通过景物,“烟花三月,一只孤帆、滔滔江水”的描写体悟到了朋友情深,再通过换位体验感受诗人对朋友的难舍情意,使学生凭借诗文当中的语言文字,形成了感悟语言的能力,发展了思维,同时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一个既有潜心研究,质疑交流,又有思想碰撞,提升感悟的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学以致用,多元表达。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培养学生习得方法,形成能力之外,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文的表达方法,两首古诗的送别形式分别是以酒相送,以目相送。我又适时的引导学生积累其它送别诗,如感受古诗文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抓住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40分钟的时间虽短,但是在与孩子一次次平等对话、悉心的交流中,师生已经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当我说出:之时,一只只小手迁不及待举起,有的说:灵动的火花闪烁其间。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让学生感受表达的快乐,尽情享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幸福的栖居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让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快乐。

【四年级语文教材说课稿】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04-23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01-15

语文说课稿11-21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06-11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11

四年级语文《触摸春天》说课稿12-12

小学语文《草原》说课稿12-16

《白鹅》语文说课稿11-11

《蜜蜂》语文说课稿01-08

小学语文说课稿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