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5-10-07 10:03: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化学说课稿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化学说课稿3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以实验设计为载体、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酶,包括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以及酶的3个特性。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建立酶的概念、知道酶的特征,并能初步用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探究中学习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体会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学习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本章的学习即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实验设计原则”的思想,又为后面学习新陈代谢打好基础,尤其是〈第三节呼吸作用〉、〈第四节光合作用〉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说出酶的化学本质。

  ②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原因。

  ③解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

  ④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撰写实验探究性活动的实验报告,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2).技能目标: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方案和别组同学的方案,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酶的高效性

  (3)酶的高效性

  2)、教学难点

  (1)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活动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需要学生自己决定和判断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探究的方向,设计实验的步骤,选择实验的材料,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检验结果……等等,无疑,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应该成为本节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酶的特性,不能只局限于了解的层次,应该通过分析和引导,将学生的知识上升到理解的层次,才能达到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所伴随着的能量转换,领悟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细胞进行其他生命活动的基础的水准,达到课标的要求。这需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1)他们对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了解很少,但对无机化学反应却接触较多,对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2)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探究经验,习惯演绎式教学模式。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常识走向科学,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实验探究教学法——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现象记录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尝试改良实验设计,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来深化科学探究思想,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直观教学法——教材中活化能概念的文字叙述很抽象,虽然加入了卡通式插图和图解,但仍然是平面的、静止的,很难实现知识迁移。而Flash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并且能够展示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情况,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学习方法指导:

  1)、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

  3)、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老师展示的动画,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酶在细胞中的作用和酶的本质

  第二课时 高中生物学实验设计

  第三课时 酶的特性

  设计理念

  实验是学习生物的手段和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新课程倡导: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在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必须让学生追求过程的体验。并且每年高考都有对生物学实验的考查,而且比例越来越重,而学生的失分比例大,主要在于他们没有完整的生物实验设计模式,考虑问题欠缺,本节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整讲述高中生物学实验设计,是以学生在第一课时和前面探究实验接触的前提下,完整体验生物实验设计模式,为后面学习探究实验打下基础,也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1) 教学流程图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细胞代谢→问题探究,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掌握科学实验方法→酶的本质,运用方法,自主归纳获取新知→小结练习,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新课→实验设计的类型→实验方案的内容→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设计实验方案的一般思路→实验设计的常用方法→练习巩固。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温和→练习巩固

  六教学评价

  实验记录和评价表、课堂小结和练习、课后实验设计。

化学说课稿 篇2

  教材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同时;又为必修5中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等理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实质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在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烷烃和乙烯的知识,知道了烷烃和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在组成和结构上差异,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但是苯的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苯的`结构和性质,难点定为苯分子的结构特征,对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2、 掌握苯的分子组成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3、 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并能书写出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阅读书本、搭建分子模型、观看影像图片等方式学习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观察、归纳、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引领学生对苯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

  2、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生活中两起有关苯污染的事故的新闻,同时对苯的用途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此一来由苯的两面性——用途和毒性,引起学生的关注。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苯。

  然后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待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后,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验收: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一——苯的物理性质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苯样品以及课本内容,能容易的归纳出苯的物理性质。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二——苯的结构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借助苯的发现过程的化学史视屏以及学生自己拼出的实物模型进行讲解,这样就使得讲解更加直观形象。那么如何证明苯分子中是否存在单双键交替这样的结构呢?学生通过回忆前面所讲的烯烃的性质能想到可向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对其验证,实验现象一出,自然否认了凯库勒式的科学性。苯分子实际结构中的碳碳键有何独特之处呢?学生根据课本图3-11苯分子的模型及我所提供的苯中的碳碳键与碳碳单键和双键之间的键长关系能得出以下结论:

  苯分子中六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C-C与C=C之间的独特的键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三——苯的化学性质

  学生通过比较烷烃、烯烃、苯中碳原子之间的成建特点,能够得出苯应具有部分饱和烃和不饱和烃所具有的性质——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然后借助模型及FLASH动画展示

  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机理,并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苯还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呢?引导学生从分子组成分析得出苯属于烃,则具有烃的一般性质:能燃烧。并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从含碳量角度分析苯燃烧产生浓烈的黑烟的原因。

  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反思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化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设计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重点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与乙醇性质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节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苯酚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OH和苯环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环相连)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本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 “动脑想”、 “动手做”、 “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2.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3.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4.学法指导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一段新闻:塑料奶瓶含有双酚A奶瓶会诱发儿童性早熟,引出双酚A的结构式(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由此引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借助对比醇的定义判断是醇还是酚,让学生学会区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情景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

  展示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地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学生实验:

  (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

  回顾情景二,提出问题1: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放置时间过长色泽变红”, 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那就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说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

  提出问题2: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说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二】苯酚的酸性

  (1)验证苯酚是否具有酸性?

  提供试剂:石蕊试液、pH试纸、苯酚饱和溶液(约为1mol/L)。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约在5-6,且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既然是酸,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师演示实验:向苯酚浊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现浑浊,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盐酸的弱。接着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变红,说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将苯酚钠转化为苯酚?这样自然地过渡到CO2与苯酚钠的反应,此时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Na2CO3还是NaHCO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确定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与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通过相同浓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结构简式对比分析,对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质,得出结论苯环对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探究实验三】苯酚的取代反应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OH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OH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探究实验四】探究苯酚的显色反应

  请学生演示FeCl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这也是区别于醇的另一种性质。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

  【情景四】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但其对人类的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轮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情景五】学以致用,整合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通过酚类废水处理的流程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布置作业:

  1.教材P55课后习题1、2 、 3 、 4

  2.家庭小实验:遇到FeCl3会变色,请查阅资料,制取蓝黑墨水。

  四、说板书

  第三章 第一节 醇 酚 第二课时 苯酚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化学性质

  1、易被氧化:

  2、弱酸性:

  3、取代反应:

  4、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三)、结构决定性质

  (四)、用途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9-13

化学键说课稿07-30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07-04

高一《化学键》化学说课稿10-10

高中化学说课稿12-07

高中化学说课稿11-25

高中化学说课稿08-21

高中化学说课稿06-22

初中化学说课稿09-25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