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14 11:33: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说课稿锦集六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前天上的是《我国的外交政策及构建和谐世界》这一框内容,它是高三《政治常识》的一节专题复习课,现在就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如下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外交政策及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归宿是高三《政治常识》第五课第三节的第一框题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复习过“国际社会”相关内容,这为本框题的学习做起到了铺垫。又对《国际社会》整个专题的知识起到了高度的浓缩与概括。因此本节课成第五课知识的落脚点和归宿。

  本框题的高考考点共有5个,而且从近几年的高考知识分布看,他们所占的分值比例很大(附图)。因此搞好本专题的复习,对于备战07高考就显得特别重要。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思想政治课必须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结合往年政治学科高考命题特点及趋势,本节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立足点和基本国国策等五个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并学会灵活应用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理去分析我国近期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自主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建构知识网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国际重大政治现象,认清本质的能力;第三是提升生学解题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力量的观念,支持我国政府按照国际法则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国际关系和维护国家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活动。

  3、谈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我国外交政策的五大基本点。

  确立依据:它是07年高考考点之一。高考中无论考查什么社会问题,考题都离不开理论的分析和解释,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是解答好问题的基本保证,因此在备考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怱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恐固。

  教学难点:讲解热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确立依据:高考一直是在关注着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直面社会重点、热点问题,以其特有的方式引导着素质教育的实现。因此高考中的综合考查能力既表现在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现实热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渗透,更表现在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查,即不仅考查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考查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基本态度和价值观等。因此讲解好热点,做好针对性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

  重难点的突破策略:

  要突破“我国外交政策的五大基本点”这一重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的方式建构知识网络,解读知识考点。并通过师生、生们的设问、讨论、举例、案件等实践角度给予佐证,以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在解决“讲解热点,进行针对训练”这一难点时,我主要采用热点背景材料解析,高考题训练者学形式、以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透视”热点能力以及“获取材料信息”能力,以提升人文素养。应该说,这样处理既紧扣教材又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尝试实施开放式教学,课堂以活动为依托,采用多媒体展示法、案例分析法,说议练试法等,师生组成“学生共同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以学生为本”的这一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三(1)学生,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具备有一定的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基本上能适应探究为主导策略的教学模式。

  2、学法指导:根据学情分析和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以学生为本”的这一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方面的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归纳法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 :

  教学思路:回顾基础知识,建构知识岗络——探求命题规律——讲解热点问题——进行能力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四、具体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设地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课时

  (2-3分钟) 展示:20xx年中国外交图片,引入课题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通过图片为上课设置基本情境,使学生在课前对上课内容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认识。

  (35分钟) 一、明确考点,分析考情,探求合题规律

  (5分钟)

  (1)明确考点 (2)近三年考情分析、

  (3)、探求命题规律,寻求复习策略

  二、知识盘点,构建知识网络(10分钟) 自主构建: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网络。

  (在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本框的知识后)

  师生互动、质疑、讨论、举例

  三、知识——社会热点链接(10分钟)

  1、蓝色国土(10分钟)展示:(南沙地图)

  设问:

  ①面对南沙现状,我国政府如何有效维护蓝色国土?。(学生分组、引发讨论) ②“主权属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基本点。

  2、和谐世界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10分钟)

  展示:和谐世界材料

  思考:

  ①我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设想,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内容?

  ②我国为什么要努力构建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

  复习中首先需要告知学生的是高考究竟考什么?究竟怎样考查? 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知道学什么,怎样学。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只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才是信息加工的主本,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自主探究性活动强调的`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个人感知和经验,让学生在追溯与体味知识的过程,掌握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及理论体系的构建复习。高者是综合能力测试,而知识又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是解答好问题的基本保证。

  近高考的命题趋势之一:就是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直面社会重点热点,知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蓝色国土”是一个新概念,它对21世纪的中国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如何有效维护,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最大难题之一。同时这方面的肉客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建立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观念。

  3、20xx中国的和谐外交

  (展示:20xx年中国外交图片)

  四、走近高考

  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为适应国际社会转型的重大趋势,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力促和平发展的战略构想,并瘵二者结合起来,而谐世界正是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学生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分析,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注热点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就是以与我国有关的热点为有直接关系的热点,重点关洋国际上与我国有直接关系的热点;对于与我国没有直接关系的热点,则做冷处理。

  从价值 观的角度,学科价值 就是一学科对于社会的贡献。 政治学科的价值 功能就在于它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帮助人们获得正确的认识方法。这种价值主要表现在其功能上和人文上。具体就是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获得透过现象的能力,获得一些理性的思维习惯,基本认同一些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宽容、利他、双赢的观念等。 (即和谐观念)

  通过高考题型的了解和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对高考的考查方式、重点的了解,同时又能使基础知识得到应用。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五、课堂小结:

  1、主干知识:

  ①我国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

  ②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点

  2、社会热点:

  ①蓝色国土

  ②和谐世界及走和平发展道路

  ③20xx中国的和谐外交

  六、强化训练,培养能力。

  设计构思: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构建知识能力,给学生提供复习建议

  设计分层次练习,达到:

  ①直接考查基础知识,强化对基础的理解。

  ②考查基础知识的迁移和转化使用。

  ③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五、课后练习:

  遵循突出思维性、基础性、差异性的教学原则,适量的练习题作为课堂检测,反馈本堂课的学习效果 。

  六、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理解掌握。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繁忙的大街》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4课内容。本课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及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通过看看、听听、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繁忙的交通景象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现代的城市随着生活的进步,交通愈来愈繁忙,让学生学习本课,既可以让学生认识马路、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引导学生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或演示,采用多种手段进行造型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马路、汽车是重要的交通方式。

  2、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采用画、撕、剪、拼贴等多种手法进行造型活动。

  3、引导学生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利用各种材料,通过画、撕、剪、拼贴等多种手段进行作品创作。

  教学难点:大胆想象,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各种车的.图片、一张简单街道图、剪刀、胶水等。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

  五、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对老师交给的任务非常热心,努力表现,不甘落后。但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挑战授课的老师,没有生动的教学无法把他们吸引过来,而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一年级的学生观察力较弱,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设计游戏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理想的环境中体验与学习。

  3、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七、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教师活动:播放马路上车来车往的视频。 提问:“这是哪里的情景?什么多?”

  学生活动:视频吸引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学生学习积极,回答出马路上车多人多、交通繁忙的特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本课学习充满期待。

  ·教师活动:让学生说说马路上的所见所闻。揭示课题《繁忙的交通》。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对交通的认识及所感所想。

  设计意图: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

  (二)实施阶段

  ·教师活动: 出示各种各样的道路和汽车图片。在黑板上张贴各种车的图片。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积极交流所见所想。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繁忙的交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活动:开展“听一听、猜一猜、学一学”游戏活动:播放各种车的声音,让学生猜一猜都是什么车?你能模仿哪些车的声音?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模仿惟妙惟肖,充满童趣。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自主表现能力。

  ·教师活动:出示简单的街道图,街道上有几条马路。师:“这条马路太冷清了,你能想办法让它热闹起来吗?”

  学生活动: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想到可以增加一些汽车和人。动手实践:将车和人物的图片张贴在街道图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繁忙的交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活动:提问:今天我们要来完成一幅表现繁忙交通的画,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繁忙的交通?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动脑,踊跃交流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出可以用画、撕、剪、拼贴等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交流及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进行造型活动可以用多种方法。

  ·教师活动:教师示范作画。先画宽阔的街道和马路,再用画笔画出各种交通工具,撕下或剪下张贴在马路上,有时间还可以画些风景。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看教师作画的全过程,可以自主提问,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别人创作的过程及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师活动:提出作业要求:大胆地想象、创作一幅表现繁忙交通的图画。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满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作,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评价阶段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作业,出示评价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评价表的内容进行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学生互评或自评,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能从中吸取更多的经验和学习方法。

  (四)拓展阶段

  ·教师活动:播放儿歌《红眼睛 绿眼睛》。“红灯红,红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停一停;绿灯绿,绿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向前进,车子向前进!”

  学生活动:学生听一听、唱一唱,自由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还可以小组合作进行律动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对学生进行交通法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孩子。

  五、学生绘画制作,老师指导。

  六、学生自评、互评。

  七、课后拓展

  让学生通过想像自己设计未来的道路和汽车。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中,教材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后例举实例,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讲述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实例。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地看问题。

  三、重难点:

  能说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体验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1、分析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所扮演的角色,思考如果没有它

  自然界将会是什么状况?

  由学生分析回答。

  2、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的辅助下,探讨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板书)作为分解者参加物质循环

  3、由学生课后培养的腐烂的水果和长毛发霉的面包,具体分析细菌和真菌是怎样分解面包、梨等物质的。最终的产物是什么,意义何在?

  4、从学生身上或学生身边所发生的细菌和真菌使人或动植物致病的例子说起,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指导学生积极预防。

  (板书)使动植物和人患病

  5、通过一些实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共生的现象和概念及共生对动植物、人和环境的好处。

  6、指导学生阅读课后材料“以菌治虫”,并结合共生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板书)与动植物共生

  7、引导学生讨论和评价三个实验方案,选出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并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或不可行的道理。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XXX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河流地貌的发育,它是选自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次说课适用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五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本节以河流地貌发育为案例,剖析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从教材安排上看,体现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3、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设计和陈述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鉴于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说出河谷演变过程;

  ②知道流水堆积地貌类型,描述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③理解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分析

  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分析,解释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分析

  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欲望,体会学习地理的成功感

  ②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观

  4、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情,我制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河谷发育过程中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分析。

  ②在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二、教法、教学手段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倡导学生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理念,再结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体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视听冲击力强,信息承载量大的特征,在结合本次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和情景创设,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版图版画实验用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三、学法分析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考叶注重于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现象能力的考查,同时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考察,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发现法,实验操作法,读图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珠江流域上游峡谷,中游河漫滩、河口三角洲以及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图,分别让他们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再问学生这些地貌形态是怎么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

  一方面起到温习旧知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一个引出课题的效果。

  (二) 体验新知

  版块一 河流的侵蚀地貌

  通过多媒体播放《河流侵蚀地貌》的视频,同时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并且要求学生拿出草稿纸或者作业本记录下关键词

  设计意图: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作用过程,并且达到一个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这个版块里面存在着一个难点,就是连续河湾出现过程中对凹岸和凸岸的分析,我主要采取对比分析法

  给出北半球平直的和发生弯曲的河流以及河流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让学生分别分析河流的凹岸和凸岸,通过平面图分析得出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这样一个结论

  通过对剖面图分析得出凹岸和凸岸坡度的区别

  并且设置这样;两个情景,如果要是你要去淘金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如果是建港口又会选择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平面图和立体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重点理解凹岸和凸岸的`区别,通过趣味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学会对凹岸和凸岸的运用,并且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版块二 河流的堆积地貌

  1、学生看书

  给出三个问题 三种堆积地貌的类型?分布位置?形成的过程?

  把学生三个小组,每组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派出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加强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做实物演示实验,冲积扇的形成

  设计意图: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

  3、展示实际地貌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熟悉常见的河流地貌形态

  总结提示: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某个阶段有可能以某一种外力作用为主。

  版块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出示一幅既有高原、山地、平原地形的聚落分布景观图

  学生看图分析

  聚落分布的位置?聚落分布的形态? 聚落规模的大小? 聚落分布的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以基本掌握本节课所要求的内容,此时他们缺少用武之地和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把学生们带入到课堂训练环节

  (三)课堂训练

  依据综合性,思考性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课堂联系题目,力求体现个知识的纵横联系,也让学生尤其是中下层的学生找到学习地理的成功感

  (四)小结归纳

  小结归纳不应该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习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的同时,强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起到回顾知识的作用

  (五) 布置作业

  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设计意图:力求体现分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提高的目的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

  本课时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知道了乘法各部分名称、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这一计算技能的基础之上。本课时的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多位数乘法,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打好基础。

  教材创设了生活中的实际情景,从解决问题入手,这也是体现了计算的实用价值。通过让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掌握算法。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算法即分步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透过两种算法寻找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另外教材安排了做一做三道有层次性的对比练习,既为了正确书写竖式,同时也进一步巩固笔算的方法。练习十六共4大题,既有对笔算方法的巩固同时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体现了计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其中,第4大题乘加(减),使学生综合计算能力得到了训练。由于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存在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

  二、说学习目标: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笔算策略的探索过程。

  2.通过算法提炼,帮助学生清晰理解乘法竖式的各步含义,逐步建立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3.凭借贴近生活的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计算活动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品味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说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

  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笔算策略的形成过程。

  四、说课堂教学结构:

  基于以上的分析以及对计算教学的认识,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四)总结归纳。

  五、说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我通过看国庆期间文昌遭遇洪水灾害的视频为素材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景。出示信息:3只冲锋艇,每只坐12人,让学生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一共能坐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3=?从而引出新知的学习。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分以下几个层次教学:

  1、让学生先试着算一算,并把算法与同桌说一说。这样设计既是对学生起点的把握,同时也能让每个学生能充分暴露自己的想法。

  2、反馈算法学习新知。学生的算法可能会出现书上提及到的口算和笔算两种。我先让口算的学生说算法,要求学生说清口算每一步的算法、算理,我想这是为笔算服务。同时板书计算过程。

  当学生出现笔算时,我接着学生的话引入课题。同时顾及全体学生的想法。因此教师还是有必要对笔算进行规范地书写,我想这也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使学生明确:因数的位置按上下来书写,并且第二个因数3应与个位对齐,积写在横线的下面。虽然这些看似不重要,但是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是有帮的。然后重点探究笔算的算法,也是本堂课的重点。

  然后,教师说笔算乘法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12中个位上的2得6,表示6个一,把6写在个位上,接着用第二个因数3乘第一个因数12中个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把30写在6的下面,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是12×3的积。接着介绍简便写法在这里我强调2乘3得6个一,所以6写在个位上。2乘12中十位上的1得3个十,所以3在十位上。然后用两个竖式比较,从而联系到生活中我们做事情都选简单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竖式的'方法我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以上的讲解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由于,本堂课作为笔算课,所以为了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我将通过指名说计算过程、达到对笔算方法的熟练掌握。

  当然,通过计算课单有语言思维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动作思维即大量的笔头练习。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作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为了让计算不枯燥在做练习时我设计了情境,也是让整节课都贯穿于文昌遭遇洪水灾害的情境中。

  1.我安排先做“做一做”中的第1.2小题和练习十六的第1题。是为了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也是和前面的情境想呼应。接着完成课本74页“做一做”第3小题。我用创设情境导入。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讲清乘的顺序、积的写法。接着比较“做一做”3道题。做后进行比较,总结出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是一致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到四位数乘一位数、五位数乘一位数等。然后总结出笔算乘法的方法: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乘起,3、乘到哪一位上积就写在那一位上。

  2、做练习十六第2题下面的3道题。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讲清乘的顺序、积的写法。

  3、做练习十六第4题我用创设情境导入,接着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提问2是哪来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轻轻轻松做数学。

  4、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是对还是错,并说错在哪并改正。通过判断,加深学生对用竖式乘法的认识。

  5、做拼图题。

  全班合作把题完成。这道题我设计题的下面有天安门前美丽的景色。和前面文昌重建家圆相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现实情境。通过全班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

  让学生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在学生总结的同时,教师用规范的语言复述笔算乘法的计算的方法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乘起,3、乘到哪一位上积就写在那一位上。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结构。

  课堂是富有生命的,说课设计毕竟不是现场上课,所以面对课堂上的生成我们还需要作出灵活的应对,我想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内容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

  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这部分主要在第二课时完成。)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之前扫除阅读障碍,使学生能更好的感悟文本。在学习课文时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读中感悟、启思中说写、促使学生在言和意的体会中进行感悟、内化、转换。在教授课文时,我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大意后,体会老汉的不简单;再细读文中,感悟老汉的伟大。使老汉的形象一步一步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从而使老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情感生发,激起了对老汉的敬佩之情。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主要内容)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四)三读课文,品析文章主要人物。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2.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3.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

  (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4.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5.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文章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发放声读7——22自然段。

  (五)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教后反思: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认为我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说课稿】相关文章:

《秋天》说课稿02-02

《寓言》说课稿01-31

比尾巴说课稿04-12

《狼》说课稿04-07

口技说课稿07-21

《孔乙己》说课稿07-22

《跳水》说课稿07-22

《回声》说课稿07-26

《小屋》说课稿07-27

《太阳》说课稿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