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2-01-15 11:31: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数学说课稿初中汇编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初中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数学说课稿初中汇编六篇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1

  一、本课数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从问题到方程》是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方程思想也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这节课设计的主要意图是想让学生意识到方程的出现是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为后面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铺垫,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从数学学科本身来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从数学教学来看,它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用方程描述;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②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并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②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题意,寻求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2、让学生初步感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问题诊断:

  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的。

  在(一)“体验问题,感受方程魅力”环节中,我现场用学生的年龄和老师的年龄编题,并设置了两个问题:

  问题(1):算老师的年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借此拉近老师和学生情感上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2):没有立刻解决,而是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了本课课题:从问题到方程!

  最后通过天平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感受方程是表达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天平”,让学生对方程有直观的感受。

  在(二)“解剖问题,建立方程模型”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排球联赛的题目:

  这道题目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不急于告诉学生是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而是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体会方程解法的优越性。

  关于学生对问题(3)的解答,我预设了两种情况:

  1、如果学生只会用算术方法,就继续让学生思考能否只列一个式子就能把问题解决,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如果有个别学生用方程解法,就因势利导,让他和算术方法比较,感受方程解法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更简便,体会方程解法的优越。

  排球联赛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感到用算术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困难,体会方程解法的优越。

  问题二:试一试的题目:

  这是一开始上课时设置的疑问,通过对前一个问题的剖析,让学生尝试用方程来解决刚才设置年龄问题的悬念,体会到用方程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简单易懂。同时师生共同归纳出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几个关键步骤,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在(三)“探究问题,领悟方程内涵”环节中,我设计一道有关气温变化的题目。用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我的预设如下:

  1、这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时,可能思路不同,得出的相等关系不同,从而所列方程也不同。只要是正确的,我都会加以鼓励,让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这里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理解“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0度”。我利用动画演示当海拔升高100米、升高200米、…升高xm时气温下降高度的变化,从而分化难点。

  3、师生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问题到方程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为后面用方程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在(四)“运用模型,实践方程作用”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实践方程作用。

  学生可能会直接列方程而没有设出未知数,也可能在间接设未知数时不知道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所以本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规范解题格式,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经历列方程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再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在学习感悟的环节中,主要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目的是明确知识,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最后以数学大师笛卡尔的名言小结,“夸大”方程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名人效应,对今后方程的学习与应用更加充满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法进行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在教学设计中,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和归纳总结,进而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的目的。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个欣赏数学、探索数学的平台,渗透给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这一过程中蕴涵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利用多媒体和动感天平演示来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新的尝试:

  1、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本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与列方程这两种主要方法进行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2、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让学生展示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经历合作探究新知的过程。

  3、渗透方程建模的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4节《数据的波动》(第一课时)。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与标准差。

  2.地位作用:

  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与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与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与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与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与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评判,通过学习分析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发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

  2.比较法。在极差与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还是难以准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

  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熟练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与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绩,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 “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现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然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与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观察分析法: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把环(用眼),关注收集的数据,积极思考,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动脑),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动手)。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2)引导比较鉴别法:在教学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导学生读,二是解释关键词语,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

  (3)引导练习巩固:注重“做一做”的练习中强化、观察、切入公式特点、计算、分析、判断的方法的巩固,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与知识。

  (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与标准差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3>、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3>、引进概念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与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P—235随堂练习(1)(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P—199(1)(2)(3-选作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便于比较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3

  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北师版初中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的第一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对三角形已有的认识的基础上,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探究出几何模型的过程,科学认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等操作活动来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重要体现,是对三角形认识的深化,也是今后继续系统探究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基础性,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理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视频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的过程,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数学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同时树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3.教学重难点:

  由于学生在小学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所认识,生活中也看到不少的三角形模型,也有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能并不是特别困难,但对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几何模型,"数学生活化"思想的理解,以及建立模型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由众多特例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

  ①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基本要素及表示方法。

  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理解。

  4.教材处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做了部分调整,以"猜谜、摆图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活中的三角形"为切入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理念。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之后的实验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在练习题上巧设坡度,降低难度,弱化学习障碍的影响。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程序设计

  板 书 设 计:

  代数式的值

  四.评价与反思

  新课标要求我们合理选用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选用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并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忠实于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在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对于课堂和课外练习一部分取材于课本,而概念的引入却有别于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教学方法合理化,不拘泥于形式。在教学中,通过问题串与活动系列,实施开放式教学,随处可见学生思维间碰撞的火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代数式的值》一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5

  一、教材分析

  1、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看:

  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 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基础上的拓展和创造性应用;

  ⑶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第一种归纳、总结;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范例。

  ⑷它应用十分广泛,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更是今后学习因式公解、分式运算及其它代数式变形的重要基础。

  2、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角度看:

  ⑴ 学生刚学过多项式的乘法,已经具备学习和运用平方差公式的知识结构;

  ⑵ 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乘法公式,认清公式结构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

  ⑶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情感都是本节课较好的教学资源。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计算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示,从而体会数学的简捷美、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教学关键:“认清结构,找准a、b”。

  二、教学程序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活动2:自主探究 归纳发现

  活动3:解释运用 解决问题

  活动4:反馈练习 拓展应用

  活动5:反思小结 布置作业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透视:

  (1)有利因素:

  学生已经具备了导出平方差公式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有了对整式运算“快”,“准”的积极心理;

  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正逐渐养成。

  (2)不利因素:

  两个多项式相乘的形式复杂多变,学生较易被假象所迷惑;

  部分学生对多项式相乘还不够熟练和细心,学生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

  2、学法指导:对于数与代数的学习来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模式、发现规律、而不是死记结论,死套公式和法则。[]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懂得公式的.意义,掌握公式的应用。而且通过探究公式的活动,可以提高探索能力,也有利于掌握数与代数的运算和规律。因此通过创设“速算”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自主探究:指导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大胆发现得出平方差公式,学会探索,学会学习。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2)合作交流: 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中构建和谐,民主的气氛。

  3、教学构思:

  (1)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是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探索归纳出平方差公式,领会a,b 的含义,从操作活动中探索公式的几何背景,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反思等,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这样不仅能够理解、归纳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而且充分感受到数学演绎的过程和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学会进行有条理的表达。使教法、学法和谐统一,形成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设计说明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家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在教学设计时,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辅助手段,突出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自主探究、举一反三、语言叙述、推导验证、几何解释、应用巩固等活动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始终注意:

  (1)以问题为活动的核心。在组织活动前,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更好地使用教科书,创设问题情境。

  (2)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在对比中学,在对比中用,在对比中再进行比较,从基本类型的题目到变化多端的题目,从单一题型到复杂题型,从式中的位置、符号、系数、指数、项数等逐一对比,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抓住公式、法则的实质,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让学生认知内化,形成能力。

  (3)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的目的。数学教育要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出发点。因此,本节课组织上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意让学生在参与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推导、归纳证明、解释应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代数推理能力、表达能力、与人合作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等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我紧紧抓住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突破一个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注意符号问题;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节课的关键:识别完全相同的项a和互为相反数b;精心选择练习题,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通过这节课我认为今后的教学还需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要深挖),设计好自己的教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渗透数学想方法,把握好知识的发生过程,不是机械的记忆,简单的叠加,而要做到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符合认知规律的重新构建,设计时注意要有阶梯,且要适度,提高自己的点拨技巧,为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懈努力。

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6

  各位评委: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八年级____教科书。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____ 年级 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____ 的基础上,对____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____ 等

  知识奠定基础,是进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____,对____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____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三、 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__是本节课深入研究___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__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 对比反馈

  (8)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谢谢!

【数学说课稿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说课稿02-22

初中数学说课稿15篇02-17

有关数学说课稿初中汇总8篇02-08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初中汇编9篇03-03

数学说课稿08-01

初中物理说课稿11-24

小学数学说课稿03-29

人教版数学说课稿06-11

小学数学说课稿11-24

关于数学说课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