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汇编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1
近来有幸学习了《弟子规》,它用独特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民族精神典故,展示了充满智慧的中华文化,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为我们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读了《弟子规》后,我觉得职工素质培养与教育孩子有相类似的道理,因此如何把握这个“度”很重要,制度即“规”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对于孩子而言,他将在此约束下,逐渐矫正不良行为,健康成长;对于成人而言,他将在此约束下,认真工作,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回报。
一、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
在《弟子规·入则孝》这部分中,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弟子规》,站在企业的角度,把父母换做领导,那么《弟子规》就可以看作是领导对职工的一种教导。它告诉我们:要尊敬领导,对领导交代的任务要及时完成,如果有事外出,一定要向上级报告请假,回来后要及时销假。和领导发生矛盾冲突,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当面冲撞,这样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如果能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带着关爱去处理问题,那么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会处理得很融洽。
二、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
在《弟子规·出则悌》这部分中,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可以看作是如何处理同事之间关系的指南。它告诉我们: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果上级领导有事找别的同事,而如果他碰巧没在,我们就应当主动去承担他的工作。如果这样去做,就有利于构建成一种和睦而轻松的上下级和同事关系。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三、正确培养职工品德,提高素质
《弟子规·信》这部分,是讲做人的道理,教育孩子不要讲没有根据的话,不要轻易许诺;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不要与人攀比,要重视自己品德、学问、业务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就是要求我们养成良好的节操;如果不小心犯了错误,就要勇敢去承认,并且努力改掉它。从企业职工素质培养的角度看,这部分也很有现实意义,是在提醒职工要加强个人修养,要在个人品德才能的提升上不断努力,清醒而正确的把握住自己的发展方向,坚决拒绝邪门歪道的诱惑。
四、正确交友、把握为人处事的原则
在《弟子规·泛爱众/亲仁》这部分,讲的是同样是人,可是良莠不齐,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各有不同。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而仁慈博爱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样的人往往身正行正,特立独行,如果能够接近他,向他学习,那么过错就会减少,品德就会增长。反之,接近小人,就会堕落,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对职工同样具有警示作用。
《弟子规》读后感2
像被上了发条的机器般的生活,遗忘已成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永不回头看已走过的路。而今天,我们却被拉了回来,回过头看我们曾经留下的印记。
——题记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向世人演绎着不败的神话在世人面前树立着礼仪之邦的称号,可是这一切都成为过去,而今天,《弟子规》中所讲述的礼义孝悌却成为我们现代人的追求,重新追寻礼仪之邦的佳话,检讨我们现在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中所讲述的孝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切以父母为中心,就过最早的考经也说过“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是多么的重要啊。
在古时,我们有用“乌鸦反哺之情”来比喻人的孝心,讲述一个人的孝情,以此来激励我们。
大舜,处在一个极度压抑的四口之家中,他承受着家人对自己的迫害,却仍然怡色柔声,希望父母有一天能改正行为,经过一番努力,许多年后家人改了恶行,家变得和睦和乐。这是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有纯诚目有高度智慧的孝行,改变了顽嚣的父母而今天的.我们,把父母的叮咛说成啰嗦,不能容忍父母对自己的一点小批评,父母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时,就说父母的不是,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你不是当官的爸爸,而是一个农民,一个每月几百元的工资的穷父亲”在我看来他是在侮辱他自己。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也在向更高水平发展,可是我们为什么忘了那最初的自己?就连最基本的孝也变得那样的难。
不仅是“孝”在退变,就连“礼”也开始瓦解。
《弟子规》中“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直”的简介说道“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可知道礼的分重。
古人最注重礼节,礼节的周全是对对方的尊重,有敬意之礼,先人们一点点积累的名声,响彻世界的“礼仪之邦”的代号——中国,却渐渐地被我们一点点的抛弃。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书本上的两三幅旅游警示牌,那可是外国的风景区,在他们的警示牌用两种语言写着同一句语言:“请别乱扔垃圾”一种是英语,而另一种却是醒目的中国字,可见我们的国人到他们那儿去旅行时,是多么的不讲文明,为什么总是忘记,真的是时间的巨轮滚动得太快吗?我们一定要丢掉“礼仪之邦”的美好称号吗?
读后《弟子规》我们感悟,我们反醒,我们应该重拾那已被遗忘的记忆,找回那最初的自己,我们将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是我的信念,找回是我的目标。
《弟子规》读后感3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年暑假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受益匪浅,一部古代儿童教育的启蒙读物,区区一千零八十个字,就把儿童从小到大要遵守的规矩,概括的几乎无微不至。我这才知道,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矩,而且这些规矩有些我以前不知道。如果一个人严格的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肯定会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人。
首先作者用了二十四个字,作为总叙,说明弟子应该遵守的规矩有哪些,从哪里来的,规矩有:孝、弟、谨、信、仁爱,和余力学文,这些不是作者自己胡编滥造的,而是圣人的教诲。关于孝顺父母、长辈,有几点我的感受最深,“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前两句可能容易做到,也好理解。后两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而后者才是真正的孝。“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让我明白:孩子不管是身体有病还是品行不端,都会使父母受伤害,所以作为儿女,不仅锻炼好身体,而且还要品行好,这样既对自己有好处,又是孝顺父母的具体表现。
关于弟道,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和睦了,父母亲就少了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之操心。所以,兄弟姐妹们要和谐相处,父母看到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这也是儿女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关于谨。说的也非常符合现在的.生活实际,也说得很详细,从穿衣戴帽到饮食起居,从坐立行走到处事接物,都说得非常清楚。比如: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在别人面前出丑;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等等。
关于信,也说得很具体,“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是叫孩子们不要轻信别人的言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样做会减少许多是非,也能使自己更加成熟。“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是教孩子们,做事要有分寸,做不到的事不要轻易对别人承诺。另外对于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对待自己的优缺点,也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该和别人比什么和不该和别人比什么,都说得很清楚。不过文中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好像不太妥。
总的来说,一部弟子规,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过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好呢?我觉得必须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必须从小事做起,必须从现在做起。只要你懂得了这些,而且能落实到行动上,你的品行就会越来越好,你的品位也会越来越高,你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4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弟子规》,老师让我们回家背诵。同学们没有一个有怨言,因为这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名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接待人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是启蒙养正,教育弟子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这本书是依据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然后做到了这些还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有益的'学问。
看了《弟子规》,我发现,有很多的要求我们都没有做到,出必告,反必面,现在很多学生偷偷摸摸的出门去网吧,不告诉家长,让家长非常着急。放学回来,又不和家长说一声,直接把书包一扔,就急冲冲的去写作业了。从来不守孝道,而这又违反了“斗闹场,绝勿进”的规则。所以做任何事时都要先考虑一下后果,否则会犯下大错。
其次,是信,任何事,都得以诚信为先。“诚交天下客,信从誉中来”。诚信是经商得到的基础,更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还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政治老师总是对我们说:“一个人有了信誉才能获得名誉;如果失去了信誉,也许他今天可以欺骗他人,甚至获得利益,但迟早会身败名裂!”是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一些奸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往往忽略了诚信,用尽了一切奸诈的手段,骗取了很多不该属于他的钱财。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人丢了“信”——小吃中查出了地沟油,甚至连奶粉中都有了对婴儿不利的激素……他们都忘了“信”。而世界上如果人人都少了诚信,那我们该怎么生活?那些制造奶粉的奸商有了孩子,还会放心让孩子和自己制造的奶粉吗?不会的,想都不用想,他是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喝的。因为,他已经没有了信。
一个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名誉,首先要爱惜和尊重自己的名誉,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遵守承诺。
无心非,名为惜,有心非,名为恶。知错能改,错误就能慢慢减少;若掩饰,则错上加错。希望那些“丢”了诚信的商人,吧诚信“捡”回来,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瑾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几点将铭刻我心,永远不忘!
《弟子规》读后感5
《弟子规》,全文不过360句,计1080字,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这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而《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教导大家如何修养品德、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节。
从《弟子规》中我们更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就是教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只有在能够做好这些之后,才“有余力,则学文”,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古人的这个教育原则,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文”上,却忽略了做人教育。所设的品德课、政治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北国之后之后就是水过鸭背,什么也没留下,更别提深入骨髓的东西了。不得不说,这是我们现代教育最大的失误。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家长,我们担负着教育子女、教育学生的重任。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能重来一次。首先做人父母者,就要为孩子的生活起居、家庭教育等负责,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我们做父母的不仅仅要教给他知识,也应该教给他生活的道理、做人的修养。当然,这要求我们自己就应该有一份积极的.人生态度。另外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外,更重要是深入挖掘教材,对学生应更多一些情感抚育、人文教育,继而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因此,不论是教师、家长哪种身份,我们既要教会孩子懂得“长者立,幼勿坐。长着坐。命乃坐”“过犹待,百步余”的礼节,又要让学生拥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良好心态。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能让我们进一步明白对待工作和生活应该在把握节奏的同时要保持正确的态度;“话多说,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诫我们言多必失,做人应该谨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们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做到德才兼备,而绝非什么御人之术。
“谨、信、仁”三点告诉我们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么事情都要时刻谨慎,而且要遵守承诺并且要对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诚相待。立身处世谨言慎行,做人处事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从容面对各种工作和压力,从而感受到快乐。
《弟子规》读后感6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涕,次谨信……”听着低年级小同学朗诵的《弟子规》,我不禁联想到了五年级夏令营时,老师要我们背《弟子规》时的情景。暑假里,李老师每天抽出一节课时间,让我们练习背诵《弟子规》。不到两个星期,我们便背得滚瓜烂熟了,圆满地结束了假期的经典诵读活动。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我们又回到了学校。中秋节的前夕,我们六(3)班一部分同学去戒毒所慰问演出,我们为接受戒毒的哥哥姐姐们表演《弟子规》。他们看了我们的表演,热烈鼓掌。我心里得意洋洋,为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兴。其实,我当时并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内涵,只是为背诵而背诵,为表演而表演。
记得在一次月假时,奶奶从绍兴回来了。爸爸见我闲着便叫:“文文,我们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烂,里面还有一股莫名的臭味,还是别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还有事,你们去吧。”爸爸妈妈走后,我便看起电视来,完全把老师在学校说的话抛到脑后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来到一年级教室旁,我听到低年级同学在读《弟子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开始,我还没在意,可当同学们说:“对待爷爷奶奶,绝对不能抱有讨厌、嫌弃的态度。”我的脸顿时红了。记得在一次月假时,奶奶从绍兴回来了。爸爸见我闲着便叫:“文文,我们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烂,里面还有一股莫名的臭味,还是别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还有事,你们去吧。”爸爸妈妈走后,我便看起电视来,完全把老师在学校说的话抛到脑后了,压根就没想起还有什么“弟子规,圣人训”之类的古训。我越想脸越发烧得厉害。他们,似乎在嘲笑我对爷爷奶奶的不尊敬。我羞愧地低下了头,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规》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奶奶正在打扫院子,我看见了,连忙过去帮忙。奶奶见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我还给奶奶端茶送水,嘘寒问暖……
回到家,妈妈叫我做家务,我正在看书,便不想回应,更不想去做。可当我一想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便立刻去做。从此以后,虽然我有许多事不愿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规》的教诲,我便努力做到。
想当初,我只把背《弟子规》当做一个任务,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规》有更深一层的道理。《弟子规》,一本讲道理的'书,一本能让人明辨是非的书,一本能使人进步的书。《弟子规》,我的老师,我成长的好伙伴,我人生的导航仪!
《弟子规》读后感7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涕,次謹信……”聽着低年級小同學朗誦的《弟子規》,我不禁聯想到了五年級夏令營時,老師要我們背《弟子規》時的情景。暑假裏,李老師每天抽出一節課時間,讓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不到兩個星期,我們便背得滾瓜爛熟了,圓滿地結束了假期的經典誦讀活動。
時間如流水,轉眼間,我們又回到了學校。中秋節的前夕,我們六(3)班一部分同學去戒毒所慰問演出,我們爲接受戒毒的哥哥姐姐們表演《弟子規》。他們看了我們的表演,熱烈鼓掌。我心裏得意洋洋,爲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興。其實,我當時并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内涵,隻是爲背誦而背誦,爲表演而表演。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爸爸見我閑着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别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說的話抛到腦後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來到一年級教室旁,我聽到低年級同學在讀《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開始,我還沒在意,可當同學們說:“對待爺爺奶奶,絕對不能抱有讨厭、嫌棄的态度。”我的臉頓時紅了。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爸爸見我閑着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别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說的話抛到腦後了,壓根就沒想起還有什麽“弟子規,聖人訓”之類的古訓。我越想臉越發燒得厲害。他們,似乎在嘲笑我對爺爺奶奶的不尊敬。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規》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奶奶正在打掃院子,我看見了,連忙過去幫忙。奶奶見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盛開的菊花。我還給奶奶端茶送水,噓寒問暖……
回到家,媽媽叫我做家務,我正在看書,便不想回應,更不想去做。可當我一想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便立刻去做。從此以後,雖然我有許多事不願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規》的教誨,我便努力做到。
想當初,我隻把背《弟子規》當做一個任務,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規》有更深一層的道理。《弟子規》,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讓人明辨是非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弟子規》,我的老師,我成長的好夥伴,我人生的導航儀!
《弟子规》读后感8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理解,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理解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职责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期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忙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好处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那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个性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但是,我们此刻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此刻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个性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就应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读后感9
在寒假里,老师让我们通读《弟子规》,开始我觉得没什么意思也看不懂,后来,妈妈让我上网看了《弟子规》电脑版说明,让我读一句看一句注解,慢慢得我终于明白了。这本书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是约束儿童的行为,明确道理的规范读本。这本书无论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为等方面都给予了正确的解说。主要是让我们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好事,摒弃不良行为。
第一部分“守孝悌”。这三个字看似很简单,其实内容很丰富。这里包含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师长”这里指“长辈”“老师”及“兄长”。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作为人更应该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不热爱自己的家人,长大以后就谈不上热爱故乡,热爱祖国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结合我的生活,我发觉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够,当妈妈爸爸批评我的时候,有时我明知道不对也要反驳;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有时我会对他们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通过了解此句的真正含义,我明白这是对父母的不尊不敬。
其次,这本书还讲述了日常起居的行为规范。比如“衣贵洁,不贵华”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可以了,无需高档、华丽,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谁的衣服及用具贵重、奢华,这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这也是我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的,学生要以学习为主,互相攀比对我们的成长是无意义的.,只有害而无利。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即使遭到斥责或打骂,也应该拿出勇气面对。“过能改,归于无”,只有知错,才能改错。不能因为掩饰犯下的错误,就撒谎,而犯下另一个错误。我从小妈妈就教育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长大以后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牢记妈妈的教诲,牢记古人的尊尊教导。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本书还在道德方面教育我们明辨是非的观念。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不能私动,私动是可耻的行为。我记得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曾经说过: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因为那不是自己的,如果喜欢回家跟妈妈爸爸说,我们给你买。至今这句话还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不会忘记。“不如人,当自励”、“见人善,即思齐”,如果思想、学习上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应当努力下功夫赶上,以好的榜样激励自己。上学期我的数学因为不认真、马虎,成绩不理想,得100分的时候很少,于是我暗暗下决心通过努力我一定要得到提高。
这本书产生的时代毕竟是封建社会。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我们要站在现今时代的高度评判学习这本书。有继承,有摒弃,传承健康的历史文化精髓,维护民族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弟子规》读后感10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每天的清晨,这种琅琅的读书声总能在校园的上空回荡。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全校师生共读《弟子规》的活动。每天早上,当美丽的朝阳把光辉尽情地洒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校的音乐也随之响起。这时,同学们个个捧起国学诵本,跟着音乐专心致志地大声诵读《弟子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日复一日地诵读,渐渐地,我感悟到了许多道理,学会了做人的根本,也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并下定决心把这些坏习惯改正过来。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孝从古流传至今,可是,我们这一代人却因为父母的溺爱、呵护,忘记了孝。
《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以前,妈妈叫我帮忙做一些事时,我总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愿,妈妈叫我动作快点,我还是拖拖拉拉;练琴的时候,妈妈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却是置若罔闻,还觉得很烦;犯错时,妈妈责备我,我还经常顶嘴,直到衣架在妈妈手中时,我才害怕。想想过去的自己,真是觉得非常惭愧。自从学了《弟子规》之后,我经常用里面的话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现在,妈妈叫我,我就会赶紧到妈妈身旁,并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妈妈教导的时候,我不敢再顶嘴了,而是低头反省,虚心接受。我的这一改变也让我尝到了甜头,不但妈妈说我懂事了,变孝顺了,而且自己的各项学习也进步了许多,这可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啊!《弟子规》中还说“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可以前的我呢?吃饭的时候,老是很慢,有时还会挑食,食量总是不多。可是,如果有一天太饿,吃了很多还觉得不饱,再吃,到了最后,感觉肚子多快要撑破了!以前的我很瘦,还经常生病。去年,我就是因为生病,所以“艺术节”的很多活动都不能参加。现在,我不断地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努力做到《弟子规》里面的要求。渐渐地,我的身体变健康了,今年还在“校运会”上获奖了,真得感恩《弟子规》!从《弟子规》中我学会了感恩他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等许多做人的道理。
心情不好或者脾气暴躁的时候,我会想一想《弟子规》,心里自然而然就平静了许多。《弟子规》虽只是一本几百个字的小本子,却有着神奇的力量,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人生的指明灯。指导老师评语:“书香浸染气质”,在日复一日的经典诵读中,在《弟子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作者成了一个能孝敬父母,不挑吃穿,懂得感恩的人,这就是《弟子规》的魅力之所在。文章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真挚朴实,不由让人产生共鸣。
《弟子规》读后感11
《弟子规·千家诗》是一本将《弟子规》与《千家诗》编合在一起的国学书籍,其中包含《弟子规》部分经典语句的解读分析以及《千家诗》中诗歌的赏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整本书中“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的观念,为学生制定了行为规范。《千家诗》是明清两朝带有启迪性质的格律诗选本,所选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包含“七绝、七律、五绝、五律”四卷。
这本书《弟子规》部分对于提升人的品德修养、普及礼仪常识很有帮助,《千家诗》部分则给人以韵律、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千家诗》部分中,有几首诗让我随诗文游览了四季变换、西湖美景。
如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诗写了诗人驾舟游春的情景。本为春雨,却以烂漫的“杏花雨”代替,本为春风,却以柔情的“杨柳风”代替,细雨沾襟、清风拂面的春之美感从诗句中一下了迸发了出来。又如唐末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首句看似平平无华,仔细品味,却又不得不停留在“阴浓”二字感叹诗人的'深意。阴浓,不光是树叶茂盛以至树荫浓郁,更给人夏天烈日当空,全被遮挡在树叶之外的感觉。将波光滟潋的池塘水面比喻成水晶帘,更因帘动而骤觉微风,闻得一院的花香,夏日虽酷烈,却因这微风、清香而使人觉得舒爽、心醉。真想前往这千年多前的山亭当中度过苦夏呀!再如宋朝刘翰的《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玉屏空,夜空如洗,玉色空明。这秋夜的天空,这皎洁的月光,美如玉色屏风。这秋意何处寻觅?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映着月光,原来就在眼前、身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政治意味或许多过景色描写,但只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便将西湖的山水楼台青山叠翠、楼宇繁华的样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再加上重读了为人们所熟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真不禁让人对西湖心生向往之意。
《弟子规》读后感12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我们从小就在背诵的《弟子规》入则孝篇的内容。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这句话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很受用,一直以来,入则孝篇的内容我一直牢牢的记在心上。
父母对于我们有养育之恩,在孕育我们到出生后的辛勤教导他们费心费力,不厌其烦的对待要传授给我们的每一件事。小时候不懂事,经常会觉得父母重复的话实在是繁琐无味,但长大后细细品味后才发现,他们说的话全部都是为了我们好,为了我们的成长也为了我们以后的道路走的顺畅。对于这样的他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爱他们,让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
虽然现在说拥有美好晚年这类的话有些早,但是爱他们是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像前文我提到的那句,在父母呼唤我们时,不应该拖拖拉拉,行动迟缓,应该快速的应答。哪怕有任何事情也要放下,因为他们呼唤我们很有可能是需要我们的帮助或者是有事商讨。在我们小时候,只要一哭闹,他们不管在做什么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来看我们。而现在他们需要我们,我们也要像他们那样快速的赶到他们身边,然后询问发生的事情。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顶撞父母这种事是我们中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包括我在内都不敢说没有顶撞过父母(在反省后要真诚道歉)。上面提到了父母的批评和责备,这正是如今我们与父母争吵的导火索。在我看来,父母很多时候的批评和责备都是冠以“爱”名的,他们因为很爱我们,希望我们可以更加优秀,才会对我们的一些行为举止进行批评和责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而不是与他们争吵。父母毕竟大我们很多岁,在人生道路上也有许多经历和经验,有时我们也应该借助这些经验。就算不借助,也要当做一次难得的教诲记在心底,方便传授给需要的人。
其实有时我们和父母的爱是相互的,只有相互爱对方,家庭才能更加和睦美满。这就是我从入则孝篇中得到的。
《弟子规》读后感13
我学《弟子规》了
寒假生活结束了,我觉得我的假期过的很有好处,因为老留的作业是背诵并理解《弟子规》。这跟我们平时的家庭作业不同,因为不仅仅锻炼了我们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潜力,更主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尊敬师长和父母,怎样和兄弟姐妹融洽相处,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做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句,主要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召唤,回答不能迟缓,对于父母的命令不能迟迟不去行动。可我以前不是这样父母叫我做事时,我总是假装听不见,学了《弟子规》后,我意识到我错了。
《弟子规》中还有"置冠服,有定位。"这一句,是告诉我们自己的物品摆放要有明确的位置,不要太随意,而一向以来,我的物品经常随处摆放,需要用时,经常找不到,所以在这个假期里,我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其中就有打扫屋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摆放位置,此刻我的房间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妈妈眼里的"小猪窝"了,我自《弟子规》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收获,比如说,在学习上,不要拖拉,爱护书籍上要做到,尊敬师长上等等,很多很多。
《弟子规》对我的帮忙很大很大,今后我必须把他背的熟熟的,作为我以后行为的'量尺,相信在这个好朋友的监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必须会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小学生!
成功要不断积累——读"孟母断机"有感沈阳市南京十校二年一班郭万达指导教师姜崇艳
这天,我背了《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具体意思是:父母的教诲,必须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必须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理解。"孟母断机"是关于这四句话来源的故事:孟子小的时候读了一些很深奥的书。有一天,他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孟母看见了他,立刻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孟子恍然大悟……
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事情,如:爸爸怕我累,不同意让我补习英语,但是我还是坚持学了。因为我想:成功源于不断积累。只有学习的外语知识多,接触外语知识的面广,我才会比别人积累更多的东西,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还有很多例子,在那里就不一一道来了。
透过读这个典故,我悟出了一条道理:成功=1+1……+1!
《弟子规》读后感14
学习《弟子规》有些年头了,记得第一次接触《弟子规》还是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我认识的字有限,只是按照幼儿园老师的要求死记硬背,虽然背诵得比较流畅,咬字也算准确,但对于《弟子规》的内容我根本就参悟不透。
小学一年级开始,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讲解,同时也看了相关的动漫剧情,加之自己开始识字,懂得逐字逐句去慢慢体会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到现在,已经读三年级的我,终于明白了《弟子规》上所阐述的内容。
一年级的时候,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督导下,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按照《弟子规》“谨”章节中所宣扬的内容,来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和作息,慢慢地去体会“时间”观念,懂得了人生只一世,匆匆几十载的意义。在不浪费时间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玩耍、休息时间,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地去学习。通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能够在不需要大人的监督和催促的情况下,自己起床、洗漱、就餐、着衣、上学。付出必有收获,这一年我受到老师和亲友的多次表扬,学习成绩也非常理想。
二年级的时候,全部的《弟子规》我可算是倒背如流了,我开始慢慢学习并按照《弟子规》中“入则孝”和“出则悌”章节中所宣扬的内容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如果说能做到“谨”的规定需要的是坚持,那做到“入则孝”和“出则悌”这两章的内容,需要的就是培养自己有一颗爱心和孝心,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其贯彻实施。像“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些对于我来讲,都能够做得非常好,但“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一句做好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打小我就爱感冒,为了我这看似壮硕,实则体虚的小破体格,十年来,可没少让我的父母忧心。我的班主任邵老师给了妈妈一个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闭上嘴,迈开腿!”虽然我没能减肥成功,但二年级这一年的时间,我的体质明显比以前好了许多,这与我“迈开腿”有很大的关系。锻炼多了,我身体也就越来越好了,身体好了,“贻亲忧”的问题当然也就迎刃而解啦!
三年级了,我很高兴我的班主任还是邵老师!这一个学年,我会将《弟子规》中“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四个章节的内容,身体力行地做到并做好,争取秉承圣人训,做一名新时代至孝、至亲、至礼、至信,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1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弟子规》读后感作文600字。”读一本好书,不仅能让我们增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真真正正能从中收益。初读《弟子规》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在定岗实习学校,开展以《弟子规》为核心的新八德教育,我再次接触到《弟子规》,对它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弟子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山西绛州人。清康熙年间秀才,以教书为生。李毓秀根据当地童蒙教育需要,结合教书实践,写成《训蒙文》。后经清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全书列举了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礼仪,三字一句,浅显易懂,音韵谐美,知识丰赡,是目前社会大众开展道德教育、规范言行、防邪存诚,培育忠厚家风的德育读物。
在迫切需要加强道德建设的`今天,《弟子规》对帮助现代人传承中国文化,养正人格品行具有重要价值。不可忽视的是,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的同时,也要求家长必须按《弟子规》的要求,身教在前,率先垂范,成为子女效仿的楷模,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作文600字》。所以,《弟子规》是一本全民道德教育的经典读本。在学习《弟子规》中,让我的心灵得到三次进化。
第一次净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昨晚接到通知,明天去三中,由教育局王宝寨局长为我们做讲座。在讲座上,王局长赠送了每一个实习生一本《弟子规》。我拿到手里如获至宝,当局长讲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终于发现我做错了什么,当即用手机给父亲发了一条认错短信。以前父母责斥我们,我都会去反驳,让亲心伤,可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父母的话,不管对错都不应该去顶撞,不可以让父母伤心,就才是孝道!
第二次净化:“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许多孩子在课上管不住自己,这时教师用体罚,用责骂是不起丝毫作用的。不但不能使孩子改正缺点,还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任何惩罚不如去给孩子讲道理,重德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在课上我尝试着用这种办法教导学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次净化:“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句话本意是教导孩子不能让父母担心,出门回家都要和父母打招呼。同样是教导学生,出教室一定也要告诉学生,回学校也要和老师见一面,这样才不会让老师担心。
许多事情,可以用经典给大家讲明白,不需要老师批评指责或当面惩罚。用真心去感化学生,才会以德服人,才能真正为国家培育人才。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的读后感01-02
《弟子规》读后感(精选15篇)04-03
《弟子规》读后感15篇02-05
弟子规读后感15篇02-09
《弟子规》读后感(15篇)02-05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15篇)02-21
《弟子规》读后感通用15篇03-20
《弟子规》读后感集合15篇03-27
《弟子规》读后感(汇编15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