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4-10-30 17:30:5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1

  安娜与伏伦斯基那次著名的邂逅,描写相当精彩。恰如一阵呼啸而过的旋风,一抹浓艳的云影,一场急飒飒而下的阵雨。在我们眼前飘过,在我们心里浮荡,给我们脑海一个很大的震动。如果我们进入角色,身临其境,我们简直如做梦一般。安娜当时的行动就如得了梦游症,她根本不是用眼看,而是用她的全部感官的整体去看,用她的整个躯体,她的第六感观和下意识去看。

  我们可以试着想一想,安娜心里当时有多大的震撼,尤其是在过惯了家里沉闷的生活之后。虽然当时可能并不觉察,作用还很幽微,但那注入血液里的毒药迟早是要发作的.。安娜后来的情况验证了这一点。

  也许有人会说,那只是一厢情愿,独自无聊时的幻想。但爱情又何尝不是恋人眼里的空中楼阁,何尝不是自己织就的一幅华美、致密的梦幻之网?说这话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甚至连伏伦斯基都很令人感动。他难道不专一吗?他不是为了安娜牺牲了很多吗?他抛弃了家庭和家产,也不顾自己的前途和事业,周围人的眼光和议论。他不是为了安娜的惨死而痛不欲生吗?我们能批评安娜不安分守己,永不餍足和道德败坏吗?她不是跟她选定的人在一起都感到惴惴不安吗?难道她怀疑过伏伦斯基,抱怨,牢骚,疑神疑鬼?吵架只是心里厌烦,亦或是良心上的觉醒?她因为怀疑伏伦斯基而卧轨自杀,理由不够充分。是否是她对生活和命运,对活着的意义感到厌烦和彻底的绝望了?我们可以留意一下安娜自杀前的行动和心理,这段描写至少可以与前面对邂逅的描写相媲美。这时,安娜俨然已经一个鬼魂一样的漫游者,一个幽灵一样的梦游者了。甚至,她的这种深深的沉迷和远离,彻底地从现实滑落入这种深沉的睡梦似的梦幻,已经与死亡之门相隔不远了。她就像一个孤魂野鬼在冥河边上踟蹰,犹豫,而死亡的阴影已经映入、潜入安娜的整个身躯,-她的血液,她的头脑。

  此处描写明显带有意识流倾向,前边弱些,后边渐次增强。它的流动,绵延的意识和心理,像流逝的绵延的河水,像持续不断地连续播放的底片,-里面的色彩却很晦暗,像做不完的噩梦和梦魇。

  不管这种手法是有意还是无意,可以肯定的是,此一手法却是描写安娜最后时光的最佳选择。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2

  她的故事或许在西方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爱情去大胆的追求,在中国相信大多数的人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我却有另一种理解。

  她的行为虽然还称不上是抛夫弃子,但也没有什么两样了。并不为她的斥责加以斥责,却也不会为她的结果感到惋惜。既然当初她选择了离开,那么她就是在拿她的下半生命运在,不幸的是,她输了,所以也不可以怨天尤人,她的自杀毁灭的终究是自己,既然他不爱她了,何来伤心。安娜很笨,有第一次的追求就可以有第二次,我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现在有很多人也像她一样,遇到了一些挫折就有寻死的念头,以为这样就可以解脱,留下的只能是给亲人更大的苦难。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死了之对不起的人实在太多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汉朝的司马迁,他活了下来,还名留青史,有什么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呢。当你生命结束的`时候你的一切都结束了,死是简单的,活却是艰难的。

  每一个人生命的道路上都会有歧途,有的很长,有的很短,如果你原路返回就可以沿着康庄大道一直走下去,走到生命的尽头。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安娜》读完《卡列尼娜》后感范文10-29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4-30

《小熊温尼》读书笔记01-09

凡卡读书笔记12-06

《凡卡》读书笔记12-06

《凡卡》读书笔记15篇02-12

《凡卡》读书笔记(15篇)12-15

《凡卡》读书笔记(集合15篇)12-16

手机卡补卡委托书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