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美术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术教案 篇1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班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教会统治了人的思想,垄断了社会的文化和教育,推行愚策,宣扬“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一切以神学为中心,《圣经》被视为最高的权威,别的都成为异端邪说。
导入
请同学们认真比较、欣赏这两幅画
在作品内容、表现形式、绘画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椅中圣母》《哀悼基督》
导入这两幅画都取材于圣经故事
《椅中圣母》《哀悼基督》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首倡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着重空间透视和人物的坚实造型,画面绚丽、人物健美。
这是中世纪督教美术的作品,主要功能在于塑造礼拜像,利用偶像来引导他们的.信仰,画面死气沉沉,充满非自然的神性而无人性。
教学内容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二、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三、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1、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2、作家与作品鉴赏
﹡佛罗伦萨画派
代表人物:乔托、马萨乔、多拉太罗、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威尼斯画派
代表人物:乔尔乔内、提香…
※佛罗伦萨画派
乔托《犹大之吻》乔托︽逃亡马萨乔《失乐园》马萨乔《纳税钱》多拉泰罗《大卫》《加塔梅拉塔骑马像》波提切利《春》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达·芬奇
达芬奇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天才不限于艺术,在数学、机械工程、地质学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代表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这幅作品一反在此以前人物画那种刻板、冷涩的构图和把人物描绘的与环境无关,情绪紧张,拘束忧虑的模式,而是给给予人物心理和生理双方面以人的活力,奠定了人文主义肖像画的不朽地位。
《最后的晚餐》画面的构图体现了具有典范意义的“多样统一”的原则。运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焦点透视法。
《岩间圣母》达芬奇使用明确的几何结构来安排人物。
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博罗纳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雕刻、绘画、建
筑方面都有着伟大成就的艺术巨匠。代表作品《大卫》、《摩西》、《创世纪》《摩西》
他观察自然,探究透视、光影、色彩,观察人体,写生并解剖尸体。基本风格:巨大的热情和运动感,以及无穷的力量。
他的作品迸发着一股悲愤壮烈、骚动不安的反抗情绪。
拉斐尔
拉斐尔被誉为文艺复兴盛期巴意大利的艺术推向高峰的杰出人物之一,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意大利三画家。
代表作品《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
《西斯廷圣母》
这幅画是为意大利一个很不出名的小镇的西斯廷教堂画的上祭坛画,是拉斐尔最具人道主义精神魅力的作品。在这幅作品里,他充分表现了女性的美,尽情歌颂了母亲的伟大和尊严,一三个人物的关系表现了人间深刻的哲理。
2、威尼斯画派
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
乔尔乔内《田园合奏》
提香《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提香《花神》
美术教案 篇2
这是我的教研课,感谢来听课指导的校长和老师们,给予我宝贵的意见。 《提袋的设计》是“设计。应用”领域的.一课。
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提袋的结构设计与制作方法,并能发挥想象力,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美观的手提袋。 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对提袋的解剖、观察,了解提袋的结构,紧着这教师示范提袋的折叠方法,学生动手跟着制作一个普通的方形手提袋;通过欣赏造型新颖、装饰精美的手提袋,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对于提手方面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有两几种形式,然后通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自己手中的方形手提袋进行添加或减少改变其形状,并进行装饰。 本课的教学环节流畅,教学中从易到难、学生创作由个人到小组合作,教学设计较有层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本课的重点是提袋的结构、造型新颖、装饰精美,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前两者都能达到,但在装饰方面由于时间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在欣赏时可抓住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提手部分可省去,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提手的设计并不难,应尽量节省时间,让孩子去创作。
美术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
1、 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 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 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
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练习活动:
1、 学习评价:
(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
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2、 课后随想: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
(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课后准备:
搜集有关“9、11”事件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第二课时:创作练习
一、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一段“9、11”袭击美国纽约的录象。“9、11”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让我们学习毕加索,以“9、11”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二、 练习活动:
创作一幅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
学生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如:格尔尼卡、毕加索
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如:沉重、灰暗、凌乱、
恐惧等。
简单回答
如:背景、内容、方法、
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页
请一同学阅读。
学生略答。
仔细观察作品,学习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
在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导状态。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
学会思考和表达。
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思考
搜集资料
以“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教师活动
引出问题
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
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欣赏作品,你想从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呈现图片资料:
《蒙娜丽莎》
《哭泣的女人》
以感官感受画面,对作品进行描述。
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
这些人和物画的完整吗?
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
这件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出示课件:
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
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作品吗?
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提高技法上的指导。
美术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画、撕、贴、卷的技按步骤做出可爱的小猫。
2、能借助工具让小猫站起来。
3、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学具:
一次性拖鞋人手一只、蜡笔人手一只、
教具:
各种材料,示范图、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动画导入、激起兴趣
师:今天有一位你们非常喜欢的动物明星来看你们了,我们喊1、2、3把它请出来。(播放视频)
二、认识操作工具,了解操作步骤
师:看米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次性拖鞋)
师:米奇交给我么的任务就是用它做成一只可爱的小猫,去参加一个小动物展览会。
师:做成一只小猫会用到哪些工具呢?(出示工具)
师:米老鼠偷偷告诉我们,想要做成一只小猫,我们要按照步骤来。(了解步骤)
三、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价
1、分享成功的'秘诀
2、探索让小猫站起来
师:你有办法让你的小猫站起来吗?(提供工具,让幼儿自主探索)
五、结束活动:米奇妙妙舞
师:今天我们宝宝动手动脑都取得了成功了,是时候跳米奇妙妙屋了。(一起跳)
让我们带着小猫去参加展览会吧。
美术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在贝壳上装饰与绘画。
2.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贝类海鲜
2.各种贝壳,水粉色,彩笔幼儿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贝壳的兴趣。
1.图片演示
通过各种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种贝壳。
教师:这些贝壳多么漂亮呀,你们看看,贝壳都有什么形状的'?有什么颜色的?
2.让幼儿互相说一说多彩的贝壳。
二、幼儿介绍自己的贝壳
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贝壳的形状,颜色,并发挥想象说出像什么。
三、幼儿绘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我们把这些漂亮的贝壳不错一幅幅美丽的贝壳画好不好呀?
要求幼儿大胆想象动手创造。
2.染贝壳
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任意涂染贝壳,使其成彩色贝壳,并欣赏贝壳的美。
3.画贝壳
在贝壳上画自己喜欢的东西。
4.贝壳组画
将不同的贝壳组成一物体贴在纸上,拼摆成为一幅贝壳画。
四、互相欣赏、分享成功的喜悦。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于展示台,请幼儿互相欣赏,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07-21
中班美术教案10-02
大班美术教案05-11
【优】美术教案01-07
(荐)美术教案11-12
美术教案[必备]01-29
美术教案(通用)11-20
美术教案(实用)07-31
美术教案【精品】07-30
[荐]美术教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