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教案

时间:2024-11-12 19:05:0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中班音乐教案合集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音乐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中班音乐教案合集九篇

中班音乐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中2种不同的形象,合拍的模仿熊走,运用神态及动作自由表现小熊喝蜜时的满足感以及躲避蜜蜂的恐惧感。

  2、根据游戏情景,借助角色的暗示,知道“蜜蜂”追捉时,小熊应躲避不动。

  3、乐于参与游戏,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自己,体验游戏的快乐。

  4、使幼儿学会用肢体动作配和游戏的玩法。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海琼斯小夜曲》

  2、课件、图谱

  3、红包、狗熊妈妈胸饰,蜜蜂胸饰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

  二、演示课件,了解游戏的故事情节。

  1、出示图片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是谁呀?(熊)这个呢?(蜜蜂)

  小熊和蜜蜂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课件演示

  师:熊和蜜蜂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完整欣赏乐曲,进一步感知乐曲的旋律和节奏,理解每段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节

  1、师:这件有趣的事藏在一段音乐里,我们一起来听听,哪里是熊出来了?哪里是小熊喝蜂蜜,哪里蜜蜂飞来了?哪里小熊跑回家?

  2、完整欣赏乐曲

  3、师:开始的时候是谁来了?什么地方你听出来了?

  四、分段感知乐曲,创编角色游戏动作与图谱。

  1、师:如果你是小熊,肚子饿的时候是怎么走路的?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走一走?

  (幼儿自由行走)

  师:让我来看看小熊是怎么走的?刚刚有几个熊宝宝走的很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他是怎么走的?有这样走的,嗯,还有那样走的,肚子很饿,能不能走的快?

  师:我们一起跟这个小熊学一学。

  师:走不快,一下一下的,我们跟着音乐,看着图谱,一起来做一做

  师:熊宝宝,我们去找一找吃的

  2、师:走了半天,瞧!好大一罐蜂蜜呀!熊宝宝,你们怎么喝的?还会怎么喝?

  师:啊!小熊喝了蜂蜜,感觉怎么样?)

  师:我们回忆一下,小熊喝蜂蜜,做了哪些动作?

  师:我们跟着音乐来做一做。

  3、师:哎呀!不好了!蜜蜂来了!小熊该怎么办?

  师:只能蹲在那儿不动,但是蜜蜂飞来飞去,(他心里会怎么样?(很害怕)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熊宝宝怎么表示害怕的?

  师:熊宝宝们~你们听……

  4、师:熊宝宝们,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逃回家?

  听好,(蜜蜂打哈欠啦)~让我们一起逃回家吧!

  5、回忆4个游戏环节,完整做2遍动作

  1)师:刚刚老师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画了一张图谱。我们听好音乐,看着图谱,在座位上做一做吧!

  2)师:这一次不看图谱能不能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如果你不记得动作了,可以看看(图谱)

  五、分角色表演完整地跟随音乐做游戏

  师:这是个好玩的游戏“熊与蜜蜂”,小熊在玩的'时候,如果最后被蜜蜂蛰到了,就要去做小蜜蜂。明白了吗?

  1、师:嗯,坐了半天,肚子好饿,宝宝们,快跟熊妈妈找东西吃吧!(完整游戏第一遍)

  2、师:哎呀~这个熊宝宝身上怎么多出一个大包?(被蜜蜂蛰了)哎,我可怜的孩子。

  3、师:其余熊宝宝要注意了啊!好像没吃饱,我们再去找点吃的吧!(完整游戏第二遍)

  4、师:真难过,又有一些小熊被蛰了,这次出去找蜂蜜可千万要保护好自己啊!(完整游戏第三遍)

  5、师:今天被蜜蜂追了那么多次,这个小熊都气喘吁吁的了,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休息会吧。活动中利用图谱帮助幼儿合拍表现熊走以及创编记忆几种表达喝蜂蜜满足感的动作。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之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图谱、胸饰等手段加入本身趣味性就很强的音乐游戏活动,但是确显得热闹有余,有效不足。

  在分段倾听音乐时,幼儿基本能将故事情境和音乐相匹配,在做熊走路等动作。,除个别幼儿能用动作恰当地表现出啤酒桶的缓慢、笨重以外,大部分幼儿都是千篇一律,本来充分发挥想象和表现力的环节变成了幼儿重复动作的机械表现。

  我想我在事先没有对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做恰当的认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适合的教育指导策略。虽然孩子都知道小熊走路时会缓慢,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缓慢,在活动之间熟悉幼儿的时候,我没有丰富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而且在活动中,也没有及时将幼儿的一些动作更夸张的反馈给他们,导致小熊走路时千篇一律,且动作表现力不够。

  如果我采取适当的指导策略,如“想想小熊他肚子饿了走路会是什么样子?”激发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从而迁移到本次活动中,同时教师用自身夸张、大胆的肢体语言对孩子稍做提示,效果可能会更好。

中班音乐教案 篇2

  一、目标:

  1、熟悉旋律及歌词,唱准××××的'节奏。

  2、初步学习看简谱歌唱。

  3、创编小黑猪叫的节奏及动作。

  4、体验合作扮小黑猪歌唱的愉快。

  二、过程:

  1、律动:《哈巴狗》

  2、练声:《小动物叫》

  3、歌曲:《一群小黑猪》

  (1)、故事:《小猪住新房》

  (2)、教师范唱新歌。

  (3)、幼儿看简谱跟着教师有节奏地念歌词(集体个别)

  (4)、幼儿跟随教师歌唱。(可配合动作)

  (5)、幼儿合作歌唱。

  (6)、启发幼儿创编小黑猪叫的节奏并歌唱。

  三、环境材料:

  歌曲《一群小黑猪》简谱图一幅。

中班音乐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歌曲中浓郁的民歌风格特点。

  2.让幼儿了解小蜘蛛能吃苦爱劳动除害虫等优良品质。

  3.掌握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表达对小蜘蛛的赞美。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为幼儿讲小蜘蛛的故事,让幼儿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性丰富幼儿经验。

  2.画一张蜘蛛织网图

  活动过程:

  1.出示蜘蛛织网图唤起幼儿的已知经验,说一说小蜘蛛的生活习性,引起兴趣。

  2.请幼儿欣赏歌曲〈小蜘蛛〉,听听与以往的歌曲有什么不同,感受民歌风格。

  3.教师分句教唱,幼儿逐句跟唱,以便于幼儿掌握节奏及旋律。

  4.教师领唱,幼儿合唱,增加兴趣。

  5.待幼儿熟练后,可以请幼儿领唱,合唱时呦呦可以处理为下滑音,用以加强趣味性和民歌风格。

  6.饱含对小蜘蛛的赞美,有感情地演唱,增强幼儿的表现力。

中班音乐教案 篇4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

  森林木屋

  活动目标

  感受乐曲、理解乐曲内容,有表情地表现歌曲内容。

  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重点与难点

  这是一首叙事性歌曲,要让孩子有表情地表现歌曲内容,理解歌词是重点,这首歌的歌词讲述的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但是故事中角色的形象却相当明显(小鹿是善良、热情、可爱;小羊是可怜的)。幼儿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才能体会角色的情感,真正来解决歌曲的难点:有表情地表现歌曲内容。

  准备

  1.图片三幅(注三幅画时画出小山羊和小鹿表情)。

  2.若干积木拼成的一幢房子

  3.小鹿、小羊头饰。

  4.录音磁带《森林木屋》。

  设计思路

  对中班幼儿来说在一首歌曲中有表情地表现歌曲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幼儿的表现力如何最主要的是来源于对于生活的理解,因此熟悉歌词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讲讲故事、看看图片、看看老师的`表演才能真正体会到角色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地引导才会真正让幼儿有表情地表现歌曲内容。

  1.看图片讲故事。

  在教室的一角挂上三副图片,有空的时候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图片。

  ①教师可以有空闲的时候请幼儿来看图片,和幼儿一起说图片,能说出故事的幼儿也可以做“小老师”讲给大家听。

  ②图片可以出现一段时间,让每个人都能去看看。

  ③在引导和观察图片时,可以提醒幼儿观察小鹿小山羊情绪变化,常常问问幼儿“这是为什么?”

  ④教师可以在有空闲的时候经常播放录音磁带,让幼儿熟悉旋律,熟悉歌词。

  2.看老师表演。

  可以组织全班幼儿着二位老师来表演“森林木屋”,通过老师的有表情地讲叙故事和歌表演进一步理解歌词,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

  ①老师的歌表演和老师的故事讲叙必须有表情。

  ②老师可以在演出之前再次提醒幼儿观察表演中角色情感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在老师演示之后可以让幼儿将自己的思考在集体中讨论,进一步体会角色情感变化。

  ③歌表演时应有场景布置、应带头饰。

  ④在老师表演时,会唱歌的幼儿可以和着录音唱歌曲“森林木屋”。

  3.集体活动。

  ①老师和幼儿分角色表演歌曲“森林木屋”,如老师做小山羊,小朋友来做小鹿边唱歌曲边表演,表演之前再一次和幼儿共同回忆小鹿的情感变化:大清早起床在窗口笑眯眯地看森林看见小羊被追赶着急地听小羊求救,救下小羊又愉悦地和朋友抱在一起,并且请幼儿大胆表演。

  老师在幼儿表演过程中要时捕捉多一些表演得好的幼儿,使她发扬光大,务必请其他幼儿也学学。

  ②老师和幼儿交换角色表演歌曲“森林木屋”,如教师做小鹿,小朋友做小山羊,大家边唱歌曲边表演。

  表演之前再次和幼儿共同回忆小羊的情感变化;被猎人追赶的着急状以及被小鹿救下后欢喜状,老师在幼儿表演过程中要及时捕捉多一些表演得好的幼儿,使她发扬光大,务必请其他幼儿大胆学学。

  ③设置小舞台请愿意大胆表演的孩子上台表演。

  鼓励幼儿在表达情感、表现歌词的时候能与别人不一样,如小羊着急的样子可以是紧皱眉头,可以是急急敲门,可以是吓得抱住头,可以是急得直跺脚等等。

  4.表演角里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有表情地表现歌曲。

  ①表演角里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有机会参加活动,这首歌曲在表演角里延续的时间可有一个星期左右。

  ②教师在表演角里除了鼓励引导幼儿有表情地表现歌曲内容,最主要的是激发幼儿根据自己想法来表现,发现有不同于别人的表演应及时肯定,还可以通过讲评让它成为大家的东西。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中班音乐教案 篇5

  目标:

  1、通过扮演角色及看图谱节奏能进行有节奏的对话。

  2、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准备:

  PPT课件,音乐,猫叫录音,歌曲伴奏录音。

  过程:

  1、谈话交流:

  --"今天吴老师呀,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观看PPT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这是谁的家?小老鼠在家里干什么呀?"(小老鼠打电话)"打电话找谁?找朋友来干什么?"(找个朋友过家家)"打电话需要知道什么呢?电话号码是多少?""小老鼠是怎么拨号码的呢?"(电话本呀手中拿,五四三二六七八)2、学看图谱节奏:

  --"老师们还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歌,你们听一听有哪些内容?"播放PPT课件图谱节奏:

  (1)教师边播放图片边引导幼儿熟悉歌曲中的对话节奏。

  (2)教师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并带领幼儿根据图谱做节奏动作。

  3、角色扮演游戏:

  --"现在请你们来扮演小老鼠和猫,好吗?"--"那猫来的时候,小老鼠们可以怎样做不让猫发现呢?"(引导幼儿"蹲下",反映较慢的小老鼠会被猫捉走)

  (1)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游戏。

  (2)男女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游戏后互换角色。

  4、延伸:

  --"小老鼠为什么会招来猫?我们小朋友做事时能像小老鼠一样粗心吗?为什么?"小结:真是一只粗心的老鼠,差点丢了性命,我们小朋友可不能像小老鼠这么粗心,做事情时一定要认真和仔细。

  活动反思:

  歌曲《小老鼠打电话》是一首比较欢快、诙谐的歌曲,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歌曲内容简单易懂,情节生动有趣。

  对于新歌的`教学,幼儿对歌曲的结构和歌曲的内容会出现困难。在活动过程中,我和配班老师,先以情境的方式表演故事情节,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熟悉歌词,为了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我制作了图谱,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和记忆。对不易理解的歌曲内容也迎刃而解了,彻底消除了无目的反复练唱和记忆歌词所带来的枯燥感,使幼儿边看图谱边唱,轻松地记忆歌词。

中班音乐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在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很容易外露,而且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因此,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更注意游戏化和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欢快、轻松的游戏中自娱自乐,在玩中学。

  《小乌龟》是一首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的歌曲。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在动作模仿和游戏情节中学习。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我借助图片和动作,让幼儿理解歌词,并且在教幼儿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还设计了让幼儿学小乌龟爬山坡的情节来帮助幼儿反复体验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从而体现“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活动目标:

  1、借助图片和动作理解歌词内容,并学会歌曲。

  2、在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力创编替代“乌龟”以及“面包和糖果”的歌词。

  3、体验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积极愉快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

  背景图;动物图片若干;糖果和面包若干;小乌龟图片;龟壳每人一个;磁带音乐《小乌龟》。活动过程:

  1、发声练习《在农场里》。

  2、出示图片“小乌龟”,指导语:“看看还有谁也来了?”

  3、观察背景图及教师演示教具,在教师语言启发下对歌曲产生兴趣。

  教师边演示教具边说:“今天天气真好,你们猜猜小乌龟要去干什么?”

  4、听教师范唱,理解歌词的内容。

  (1)、听教师范唱第一乐句,在观看教师表演中感受歌曲旋律及情绪。(教师一边唱,一边演示教具)。指导语:“小乌龟要去干什么呀?”“它爬的时候发出了什么声音?”学念“小小乌龟爬山坡,嘿嘿哟,嘿嘿哟。”

  (2)、听教师完整的范唱,提问歌词内容,指导语:“小小乌龟带着什么好吃?”“小小乌龟爬山坡很累了,又发出什么声音?”学念“带着面包和糖果,嘿嘿嘿嘿哟。”

  5、完整地学唱歌曲。

  (1)、小结歌词,引导幼儿边拍手打节奏边念歌词,指导语:“我们用我们的小手为小乌龟加加油吧,声音拍的越响,小乌龟就会更有力爬。

  (2)、幼儿听着磁带音乐用好听的声音跟唱一遍,指导语:“那我们现在用好听的声音把它唱出来吧!”

  (3)、听着音乐和教师边做小乌龟爬山坡的动作边唱歌,指导语:“我们也来学学小乌龟爬山坡好吗?”

  6、创编歌曲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创编小动物以及第三乐句的歌词,并演唱。指导语:“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去爬山坡?”“那它最喜欢吃什么食物呢?”

  附:歌曲——|345|||

  小小

  带着乌龟爬山坡,|345|面包和糖果,嘿嘿哟,嘿嘿哟,|1—||嘿嘿嘿嘿哟!4323

中班音乐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的诙谐情绪,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2、能根据歌词内容及蕴涵的'情绪有表情地进行演唱。

  3、学习歌曲,能较好地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图谱、相关图片。

  2、幼儿经验准备:见过三角衣架。

  活动过程:

  一、运用游戏帮助幼儿感受歌曲中的主要旋律与节奏。

  二、幼儿欣赏歌曲,熟悉歌曲旋律,掌握歌词。

  1、幼儿完整欣赏歌曲。

  提问:你在歌中听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

  2、幼儿再次欣赏歌曲,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曲。

  歌里还唱了什么?(教师引导幼儿按歌曲节奏说唱)你觉得冬冬是个怎样的小朋友?他半夜起来遇到的是妖怪吗?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胆小鬼》这首歌曲和你原来听到的歌曲有什么不同?

  三、幼儿学唱歌曲,教师引导幼儿运用两声部演唱歌曲。

  1、幼儿尝试与教师一起边看图片边完整演唱歌曲。

  2、教师与幼儿进行两声部演唱。

  3、教师将图片递减,幼儿尝试独立演唱歌曲。

  4、幼儿分组进行两声部合唱,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评价。

  四、幼儿自由地边歌边舞出活动室。

中班音乐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生长在海边的人,“船”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传统的“赛龙舟”“划船比赛”,却已经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孩子们更是无从知晓。特别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劳动号子的音乐,幼儿较少接触过。为了进一步让幼儿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学会用雄壮有力的歌声、动作来表现歌曲的'特点,我选择了中班音乐活动“划船”,引导幼儿感受劳动号子的音乐风格,体验歌唱的乐趣。

  活动目标:

  一、感受具有劳动号子的音乐风格,学习用雄壮有力的歌声、动作来表现歌曲的内容。

  二、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尝试创编动作。

  重难点:

  1、重点:初步学唱歌曲,引导幼儿感受具有劳动号子的音乐风格。

  2、难点:理解劳动号子在划船比赛中的作用。

  活动准备:

  电子琴、自制图片、图谱、划船比赛的VCD、一面小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看划船比赛VCD,感受划船比赛时你追我赶的气氛。

  1、教师提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是怎样划船的?(引导幼儿学做划船动作)

  2、结合练声,气息练习,引导幼儿用 “嘿呦!嘿呦!嘿嘿!”“加油!”的助威声为划船比赛鼓劲儿,同时感受劳动号子的作用。

  二、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学唱歌曲的兴趣。

  1、教师有感情地清唱歌曲。

  提问:在歌曲中你听到了些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结合图谱引导幼儿学唱歌曲第一段。

  提问: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唱这首歌?(引导幼儿用雄壮有力的声音唱歌)

  3、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尝试创编动作。

  4、初步学唱歌曲第二段,尝试创编动作。

  (1)提问:哎呀!不好,起风了,风浪越来越大,小船摇摇晃晃的,怎么办?

  (2)引导幼儿创编多人合作划船的动作。

  (3)幼儿跟着老师学唱歌曲第二段。

  三、 进行勇敢、团结的品德教育。

  四、 完整学唱歌曲,并进行表演。

  1、分组进行表演。

  2、教师敲小鼓,幼儿听鼓点进行表演。

  五、 幼儿做划船动作出活动室。

中班音乐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挪威舞曲》的曲调,通过小树生长及小精灵游戏的情节、动作、初步感知乐曲的曲式结构和音乐性质。

  2、创编小树生长及小精灵游戏的动作,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树、小精灵的头饰 魔法笔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

  1、听乐曲"小树和小精灵"

  2、师讲述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3、再听乐曲,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乐曲的结构和性质。

  4、请个别小朋友贴出小树跳舞的部分和小精灵跳舞的部分。(出示图片小树小精灵)

  二、分段欣赏,创编动作

  (一)欣赏A段乐曲(小树生长)

  1、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创编各种生长姿态,如:用身体表示躯干生长,用受臂表示枝叶生长。提醒幼儿小树长大了可以随风摆动

  (二)继续欣赏A段,继续生长

  (三)欣赏B段乐曲(小精灵游戏舞蹈)

  1、引导孩子说说精灵出来的样子(可以跳,飞,转)

  2、创编游戏,舞蹈,抚摸,浇水等动作。

  四、合作完整表演

  1、男女分角色表演。

  2、自选角色表演。(发头饰给小朋友)

  五、活动结束天黑了,小树,小精灵要睡觉了

  反思:

  对于初步接触外国作品的我班幼儿来说,要通过乐曲的快慢节奏来分辨小树和精灵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节奏的快与慢,只能意会不能用语言表达,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节奏呢?在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时,我用点头,晃动身体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孩子们通过我的.提示,马上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有的用小手做波浪动作来表示慢的节奏,有的用小脚快速踏地表示快的节奏,在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的过程中,孩子意会了乐曲中的快慢不同,分辨出了A段音乐小树生长和B段音乐精灵游戏的不同意境。

  总之,对于孩子来讲,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中班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音乐教案08-19

中班青蛙音乐教案11-06

中班音乐教案范文08-08

实用的中班音乐教案07-26

【精华】中班音乐教案08-01

中班音乐小鸟教案12-11

中班音乐教案(精选15篇)11-06

中班音乐教案(15篇)07-30

中班音乐律动教案07-21

中班音乐教案15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