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愁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愁教案 篇1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梅花魂》是一篇情感非常深沉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孩子们很难理解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特别是老人读诗情到深处的无声落泪和不能回到祖国的失声痛哭,孩子们更是很难理解,这都将给课文的学习带来较大的障碍。于是,我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注意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用心去寻找那座学生与外祖父情感交融的桥梁。在学习“读诗落泪”这部分时,我就以文中的三句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愁、爱国之意。
案例描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细细品读每个句子,每个词语,说说你能读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的?
生1:“每当读到……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我从这句话里读出外祖父很思念祖国。
生2:外祖父每当读到这些诗句就会流泪,说明他非常想念祖国。
师:外祖父为什么会落泪?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诗?
生读。(毫无感情)
师:读得很流畅!还记得这首诗吗?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了王维在外地,每到佳节时加倍思念亲人。
师:外祖父像王维一样漂泊异乡,读到这样的思乡诗句,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生1:由诗想到了自己,心里很难受。
生2:外祖父也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生3:想起自己的祖国。
师:可是当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像外祖父一样的华侨们却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们只能隔海遥遥相望,在心中默默地思念……现在,你就是外祖父,你会怎样读这句诗?
生1读。(有些投入)
师:我感受到你思亲,但没有感受到倍思亲,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生2较有感情地再读。
师:你动情了!是的,诗的每一个字都拨动着老人那颗思乡的心,老人是怎样在流着泪读每一个字的?
生3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我仿佛真的听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在读诗!
(教师循序渐进地评价、引导,将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逐步走入人物内心。)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略有沉重)
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请一生读。
师:读出了你的感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明年春草绿的时候,您能回来吗?
师:是啊,野草尚且有一岁一枯荣,而外祖父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祖国。此时的外祖父就是一片从树上落下来的叶子,他多么想落叶归根哪!这种回家的渴盼你能读出来吗?
一生深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扣人心扉!谁想像他一样读一下?
生齐读。
(有了前一诗句的铺垫,学生很快融入人物情感)
师:可是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齐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比前一次沉重,较有感情)
出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师:想一想,外祖父那轻似飞花的梦是什么梦?
生:回国梦。
师:外祖父又为什么而愁?
生:不能回国。
师:这种愁绪像无边的丝雨飘满外祖父的心田。你能读出来吗?
一生入情朗读。
师:老人的情感已经融入你的内心!而年幼的我懂这一切吗?
生:不懂。
师:所以,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
生(读):莺儿,你还小呢,不懂!(声音沉重,感情深沉)
师:我不懂什么?
生:我不懂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
师板书:思念。
乡愁教案 篇2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 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 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走近作者
三、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出 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 诵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 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 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 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 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 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 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 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七)把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乡愁教案 篇5
《乡愁》
——教学设计
福安市德艺学校初一语文组廖素合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 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 初读感知
1、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 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 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童年 邮票 家愁
(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 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啊中年 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老年 海峡 国愁
(游子与大陆分离)
乡愁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乡愁教案】相关文章:
乡愁教案四篇12-16
乡愁教案汇总5篇12-31
《乡愁》教学设计11-08
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推荐10-17
教案06-23
大班健康教案快乐娃娃教案11-27
朋友的教案08-21
《哈姆雷特》教案12-07
科学的教案08-01
aieiui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