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冀教版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冀教版教案1
教学内容:
1.听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1.能安静地聆听音乐,并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要唱、奏国歌。
2.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人声和器乐不同的音色。
3.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能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唱歌。
教学过程:
(一)听赏《国歌》
1.引入新课。
教师简单介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歌。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反映该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唱、奏国歌时一定要起立。面部表情要庄重、肃穆,身体不能乱动。介绍完后,请学生起立,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赏一遍。
2.可向学生提问:在什么场合、情景下唱、奏国歌?然后播放有关唱、奏国歌的VCD、录像带或幻灯片及有关图片,再请一至两位学生补充。
3.介绍国歌的来历,并听齐唱和铜管乐演奏的国歌,使学生感受人声与乐器的不同音色。
4.教师启发学生简单谈谈,用乐器演奏和人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给他们的不同感受。
5.播放奏国歌、升国旗的画面,让学生知道奏国歌、升国旗的联系。
(二)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1.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国旗的形状、颜色、五星的排列、象征意义等国旗知识。
2.教师播放歌曲录音或范唱一遍,以引起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
3.教师带领学生将歌词按语言节奏朗读一遍。
4.学生跟着教师分句模唱歌曲数遍。
5.教师引导学生,以接唱方式熟唱歌曲,如教师唱“国旗国旗”,学生接唱“真美丽”……
教学评价:
1.是否能安静地听音乐。
2.是否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唱、奏国歌。
3.是否能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而不喊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 认识常用课堂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3.听赏歌曲《吹芦笙》。
教学目标:
1.能有兴趣地听喜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3.认识碰铃与响板,并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教师挂出中国地图和长江、黄河风景图,介绍长江、黄河,并请学生指出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2.教师将歌曲范唱一遍,或播放童声独唱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歌词、节奏和情感。
3.跟着教师有表情地分句轻声学唱。
4. 请几级学生集体演唱,并评出有表情且音色较美的小组进行表扬。
(二)听赏《吹芦笙》
1.教师播放歌曲《吹芦笙》,引导学生欣赏,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2.教师简单介绍侗族及其吹奏乐器芦笠的主要特点。
3.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接唱歌曲中的衬词。
4.在听赏几遍以后,可让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哼唱。
(三)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1.教师向学生展示乐器实物,演示基本的演奏方式,并让学生识别两种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
2.教师将乐器发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敲击方法。如乐器数量不够,可轮换进行。
3.教师出示卡片 碰铃 dang dang dang dang
da da da da da da da da
响板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习演奏。可分组交换练习,每两人为一组作乐器交换。
教学评价
1.能否区别碰铃与响板的音色,并能正确演奏。
2.是否知道《吹芦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儿童歌曲。
3.能否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
教学目标:
1.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用碰铃和响板为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伴奏
1.在教师指导下将歌曲集体演唱一遍,使学生感受节奏、速度和情绪。
2.教师给出节奏卡片:
学生分组按节奏拍手练习。
3.每两人一组发给碰铃和响板,按卡片上的节奏练习。
4.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分组为歌曲伴奏。
(二)歌表演《舞家娃娃真幸福》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听歌曲的录音。
2.学生四人为一组学习彝族集体舞的走步与拍手。
3.教师引导每组学生随歌曲跳简单的彝族集体舞。
4.教师请出跳得较好的学生作示范,并和自己一起跳,以鼓励其他学生。
5.要求学生回家后将所学的彝族集体舞的基本动作大方地跳给爸爸和妈妈看,并能在家里寻找一件能敲击出清脆声音的物件,制作打击乐器。
教学评价
1.能否正确地使用打击乐器并按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2.能否主动、大方地参加歌舞表演。
3.能否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冀教版教案2
单元整体感知:
本单元以“我的快乐生活”为主题,编排了《自己去吧》、《好奇的孩子》、《我和我的小伙伴》、《小黄莺唱歌》,以及一个综合学习和一个口语交际《我小的时候》。课文素材大部分来源于一个个生动而有趣的小故事,从不同角度启迪孩子们养成美好的精神品质,这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去培养:小猴、小鸭、小鹰学本领的经历告诉孩子们从小要学会自强自立;小木船和小禾苗得救靠的是小水滴们的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小黄莺的成功得益于它能够克服自卑与胆怯,变得勤奋又自信 ;爱迪生的成才源于他幼年时期就有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认字:正确认读四十九个生字。
2、写字:正确书写田字格里的二十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书写工整、漂亮。认识新偏旁“土字儿旁”。
3、阅读: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对读书感兴趣,在读中体味文章所含主旨,联系生活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2、在口语交际时能用普通话说一段连贯完整的话,愿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孩子自强、自立、自信、积极探索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品质,感受生活的有趣和快乐。
课时设置:
21《自己去吧》…………………………………………………… 2课时
22《好奇的孩子》…………………………………………… 2课时
23《我和我的小伙伴》………………………………………………… 2课时
24《小黄莺唱歌》…………………………..…………………2课时
口语交际:《我小的时候》………………………………….1-2课时
综合学习 五……………………………………………………………1-2课时
本单元共用去12课时,还剩余5课时用于扩展阅读,或做书写练习等。
21 《自己去吧》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拼读十三个认读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勇于实践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录音机;3、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直接导入
1、询问孩子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哪些小动物?知道它们有什么本领吗?
2、 生畅所欲言。
3、 示课题。
二、揭题引疑
启发质疑:如题目中的“自己”是谁?去哪里?去干什么?为什么要自己去等等
三、配乐听读感知,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 教师在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中进行范读。
2、学生自己读课文,勾出不认识的生字。
3、师指名读课文(2——3名)。
4、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自己不认识或认不好的字。
5、教师指名识字、正音(2——3名)。
6、小组检查识字、组长对全对的学生进行奖励,并说说不好认的字是怎样记住的。
7、小老师进行检查。(检查时个别字可让学生组组词、或说句话。) 四、再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师明确读文要求: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流利。
2、采用个别读、集体读、两人轮读等多种方式,力求读通畅。
五、精读体悟
在学生初步感知、感悟课文后,指导学生精读体悟第一段内容。
1、多媒体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妈妈,我要吃果子。”——对妈妈的依赖、请求;“树上多着呢,自己去摘吧。”——突出“自己”,表现妈妈的鼓励以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这样,小猴学会了爬树。”——突出“学会”,体会小猴经过艰难的`努力,终于学到本领的喜悦心情。
2、讨论小猴是怎样学会爬树的,理解自己亲自去做的必要性。
3、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如当妈妈要小猴自己去时,它是怎么想的?它又是怎么学会摘果子的?它学会后会怎么想等等问题,然后四人小组针对联想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果。
4、交流各小组联想内容。
5、小组同学合作学习第二、三段,然后全班讨论学习。
6、分角色朗读。配上音乐,使学生在读悟中受到“遇事要相信自己,勇于尝试,不要依赖他人”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六、作业
1、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认识的人听。
2、制作好你喜欢的文中动物的头饰,准备下节课表演课本剧。
第二课时
一、演读见悟
在经过精读体悟后,让学生带上自制头饰进行课本剧表演。整个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
1、自报角色。
2、角色定位(即把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揣摩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使之合乎角色要求)。
3、同桌或四人小组演练。
冀教版教案3
教材简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
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
关键处处理:
1.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
2.用直观的课件、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学生翻阅本单元教材,导课。
同学们,中国有两条大河,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两条河吗?
这个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介绍母亲河的文章。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内容,看看都有哪些课文,分别写得是什么内容。
二、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介绍长江,对长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多年之前,有一部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其中的主题歌《长江之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播放《长江之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
四、指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分男女生、同位朗读,全班齐读。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六、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
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
七、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引导学生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你的视角呢?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八、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课文。
1.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大声朗诵,试着背诵。
2.指名背诵。
九、欣赏并跟唱《长江之歌》。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并跟唱。
十、质疑问难。
十一、探究:为什么把长江比喻成母亲?
十二、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雪山走来
东海奔去
乳汁哺育
臂膀挽起
无穷的源泉
远古走来
未来奔去
清流灌溉
力量推动
母亲的胸怀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多方查找有关话说长江的视频资料没有找到,只找到了长江之歌的音频资料,在教学中是一个遗憾,如果有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
冀教版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朗读课文,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教学难点】
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搜集老舍的资料,特别是老舍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还可以推荐阅读老舍其他文章,在收集和阅读中丰富对老舍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本单元是以追寻现代作家老舍为主题的文学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五篇老舍的文章,大家谈谈对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在他的朋友汪曾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3.指名分段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自读课文,边读边梳理课文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可以列一列小标题。
(理清课文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生活的可亲,可爱和可敬。)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全班交流指导。
(1)第一自然段写了老舍先生的小院。
院中的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自侍弄”,常常“一身热汗”但仍乐此不疲,真是到了“痴迷成性的地步”。一个生活中与花为友的人想必心里也常是鲜花盛开。
(2)老舍先生品茶、闻杏、藏画,无一不流露出他的.文人雅兴。
“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老舍不仅有着文人的种种雅趣,还非常好客,这好客的背后,实际上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对朋友的尊重,怪不得“来访的客人不断”。
(3)每年还要约朋友到家中大聚两次——赏花、庆生日.
提问:生活中的老舍是什么样的?
生活中的老舍是多么的平民化。酒“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地地道道的北京风味,尤其是再普通不过的“熬白菜”却被老舍先生赞为“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4)第七至九段着重写了工作中的老舍,写了两件事,一是任文联主席关心解放前盲艺人的生活,二是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提案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工作中的老舍“常常会想着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他是真正关心艺术家的疾苦,关心老百姓生活的人,难怪文章结尾汪曾祺感叹“这就是老舍,北京人的老舍,平民写家的老舍”
四、拓展
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结合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这样使学生的交流更具有广度和深度)
五、作业
把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感悟写在小本本上,也可以办一期“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手抄报。
冀教版教案5
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到一只三角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资料卡片。
4、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提出有关运动的问题,学习查阅资料制作卡片。
教具准备:反映各种物体在运动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运动录像
谈话:风在吹、水在流动、人在走路、鱼在游泳,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给学习《运动着的世界》。(板书课题)
评:通过录像引起学生探究运动而你的兴趣。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你们还能举出那些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关于物体的运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上作出标记。学生思考,并且记录自己的问题。
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意识到关于运动有许多问题,也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够很好解决,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将会被发现。
评: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
指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运动资料的方法。
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运动的知识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搜集有关运动的资料。你搜集资料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讨论搜集资料的方法,汇报讨论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材料资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查阅资料的经验,把自己在报纸上说晚上和网络上查阅资料的经验与同学交流。比如,如何通过标题查阅资料,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教师要特别对学生如何在网上查阅资料、选择信息进行指导,并要提醒学生及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
你知道怎样记录搜集来的资料吗?你有什么方法?
评:知道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技巧。
教师指导:把自己才查阅到的资料记录下来并制成卡片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请你参阅书中的资料卡片和自己设计一个资料卡片,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看看谁设计的资料卡片最好!
学生讨论并设计资料卡片格式。
请你在下课后收集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且把它做成资料卡片,看看谁制作的资料卡片最好!谁的资料最完整、最准确!
评: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资料卡片制作的乐趣。
3、本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4、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有了问题之后,还要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已经找到了,那么该如何来实施呢?小朋友被难住了。此时小小的挫折与刚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落差,促使学生要找到验证假设的方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他们渴望教师给予帮助。教师在此时介入指导,对学生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会很珍惜这种帮助的,这比老师提前灌输给他们要强得多。
冀教版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懂得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人总会有情绪的变化。
2、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遇到困难不要悲观、失望、逃避,要勇敢的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处理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小学生乐观的情绪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小学生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在生活中找“乐”,做乐观开朗的人。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悲观、失望、逃避,要勇敢的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处理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幽默笑话,课上进行幽默笑话比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过哈哈大笑高兴的时候吗?你有过暴跳如雷生气的时候吗?你有过痛哭流涕、悲痛欲绝的时候吗?(生1-3)
师2:高兴、悲伤、生气等都属于人的情绪,人的情绪有七种,就是所谓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我们每天都难免会有情绪的变化,比如高兴、悲伤等,若长时间受到坏情绪的影响和刺激,就会导致身体生病,所以我们要从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个乐观开朗的.人。(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链接的有关资料,说一说自己明白了什么(针对故事中对待突发情况的两种不同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1、乐观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乐观能带来快乐、智慧与勇气。
2、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快乐人生的通行证。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交流,加深认识,丰富感受。
中心话题:如何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
1、自由阅读,静思默想,在书上写己的想法和认识。
2、小组内交流。几个同学为一组,口头交流。
3、全班交流。可以选一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发言,让学生的认识在相互碰撞中不断提高。
四、提升认识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令自己不太满意的特征,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不尽人意的事情,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不完美”呢?
五、教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如何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心态加上积极的行动,才会有快乐、智慧、有意义的人生!
冀教版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放大、缩小现象的过程,通过摆三角形等认识图形放大或缩小。
2.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3.对生活中的放大或缩小现象有好奇心,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教学准备:
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放大与缩小
1.师拿出放大镜,让学生说一说它的作用,并用放大镜把课本上的文字放大,引出“放大”概念。接着,让学生观察《教师用书》上的.课本同页内容,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引出“缩小”的概念。
2.提出“说一说”的要求,师生举出生活中放大或缩小的事例。
(设计意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学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让学生更清楚明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摆三角
1.提出“分别用3根、6根和9根小棒摆成三个等边三角形”的要求。让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全班交流。
2.提出“观察用3根、6根小棒摆成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3.交流学生观察、思考的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由第二个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第一个三角形的2倍,得出: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得到第二个图形。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并交流。得出:第一个图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后能得到第三个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摆小棒的方法来学习放大或缩小,不仅让学生清楚明白,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效果好。)
三、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讨论:每个图形的各边缩小为原来的1/2实际根小棒?然后再用小棒摆出个图形。
第2小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深刻理解两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概念。)
冀教版教案8
教材分析:
中国有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全一棵树》的作者巧妙地阐释了这句话,使之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一棵“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地成长,“比别的树更旺盛、更挺拔”;一个“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文章中,两条线索交织着,成为全文情节发展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有效地彰显了文章的主旨。本文寓意深远。读完这个故事,每一位读者的灵魂都会被深深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而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儿的自强不息与自信乐观,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的心。其实,成全就是爱。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自私且依赖性强,缺乏自立的精神。所以,这样一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心理很远。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需要懂得自强不息、坚强乐观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母爱不仅仅体现在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更重要的是母亲带给我们的成长,对我们成长的“成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成全”的内涵,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顺序,体会人物情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情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刘若英的歌曲《成全》。成全是所有汉语中最具有魅力的一个词语。你有过成全别人或被人成全的经历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成全一棵树》。(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刘若英的“成全”为出发点,既自然引出课文,又印发学生对成全的思考。】
二、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1。自读正音,检查指导。
2。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思考。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这时,她那腿有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的快要枯萎的小树苗。(起因)经过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茁壮成长,而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经过)许多年过去了,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结果)
【设计意图:既得出结论,又指导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迁移打下基础。】
3。探究线索,理清思路。
《成全一棵树》中,你觉得谁成全了谁?文中的“树”有几层含义?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孩子成全自我(板书)文中的“树”一指那棵树,二指那个孩子。
【设计意图:从文章标题入手,既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又能明晰作者写作的思路。】
三、研读课文,探究中心
1。出示中心话题。
孩子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孩子,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此中心话题能有效将课文的内容与线索整合在一起,便于学生整体探究,不致将课文肢解。】
2。结合课文谈感受,交流心得
(1)这是一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最终高大挺拔的树。
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一些枯萎。”(开始时,这棵树苗先天条件不好,无人重视,容易被人丢弃。)
b。“可是不久,那棵树苗……也长成一棵树了。”(小树的生存愿望很顽强)
c。“小树一天天长大了……赶上了他们。”
“春去秋来,那棵小树……更挺拔。”
“许多年之后,那几棵树已经有一抱粗了。”
(这棵树已彻底摆脱随时被人丢弃的命运,他已是一棵和其他树一样正常,甚至比其他树更高大挺拔的树。)
(2)这是一个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孩子。
a。“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
(这棵树苗和他同病相怜,它既是为树苗争取生存资格,也是为自己表达心声。)
b。“孩子高兴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他深知这瘦小甚至枯萎的树苗,如果赶上或超过其它树苗的话,除了主观上的努力外,客观上也需要大地母亲给予更多的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上了学的孩子还总是惦记……水塘和树之间。”
(这棵先天不足的树需要他更多的照顾,一如先天残疾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
(孩子既是为小树,也是为自己争取机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自强不息。)
d。“孩子背着书包……给他一个绰号:阳光。”
(虽然先天残疾,但是他依旧那样阳光,那样自信、乐观。)
(3)这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成全孩子的母亲。
a。“母亲望着孩子……母亲点点头。”
(母亲懂孩子的心。)
b。“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重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学校。”
(母亲从孩子精心照料小树的行动上看到了孩子那颗自强不息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相信孩子会像小树一样顽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
c。“母亲望着已到中年的儿子……偷偷地喂那棵树哇!”
(母亲当年没有说破秘密,就像当年孩子偷偷地喂那棵树一样,母亲也在偷偷地关爱着孩子。其实,文中的孩子就是小树,母亲成全孩子,就像孩子成全那棵树一样。)
【设计意图:从三个方面小树、孩子、母亲来理解课文,能比较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小树、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或学习了这一课,你领悟到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此篇课文,旨在让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能联系并指导自己的生活】
板书设计:
成全一棵树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
母亲成全孩子(暗)
孩子成全自我
冀教版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了解科学幻想家凡尔纳一生的作品及他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的故事,感受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和预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科学幻想之父”这一称谓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大胆进行科学幻想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凡尔纳的与众不同之处,明白幻想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海底两万里》呢?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2、你们在课下已经搜集了关于“儒勒.凡尔纳”的相关资料,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凡尔纳的相关资料,激发孩子们学习文章的兴趣。同时可以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了解“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其人及其作品
1、要求学生带着探究性的心理认真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解决。
2、读书汇报
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对凡尔纳知道多少?
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的哪些内容?
(通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关注凡尔纳其人。
1、再次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人们把凡尔纳称为“科学幻想之父”。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要求:既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又要注意表达的有理有据。
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
四、课外拓展
1、课下到图书馆找到你喜欢的凡尔纳的作品,认真读一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2、利用你学到的知识和搜集的资料为凡尔纳制作“名人卡片”。
冀教版教案10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感受孩子对自然的好奇之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纯真之爱。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用词精准、恰当。
【过程与方法】
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词语,自读、自悟体会情感,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准。通过师生谈话、生生交流等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孩子们将课文读得入情入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关爱以及孩子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纯真无邪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及“直到最后父母才交谈了几句”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关于“金翅雀”,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金翅雀”,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内交流易读错及不理解的生字词情况。
3.小组代表汇报遗留问题,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发现鸟窝——开始爬树——发现鸟蛋——亲吻鸟蛋——放回鸟巢(小金翅雀)
四、捕捉直觉
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孩子特别喜欢金翅雀;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
五、细读课文,感悟孩子对金翅雀的爱。
默读课文,找到孩子在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心境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发现鸟窝
“孩子高兴了,指手划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引导学生从“看呀看呀...终于”等词体会孩子的好奇心,从“指手划脚”体验那份高兴的心情。
2、开始爬树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抓住孩子一系列的动词如:贴、挪、抱等词语体会孩子爬树的艰难,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朗读。
3、亲吻鸟蛋
在高高的树冠,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没有?
抓住“情不自禁”“吻”体会孩子对鸟蛋的无比喜爱。
4、放回鸟巢
孩子为什么没有把小鸟带回家?
抓住“满怀怜爱”“心境坦然”体会孩子的爱心。
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葡萄牙著名作家米·托尔加笔下的《金翅雀》,还记得文中的孩子为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2、在讲述这件事的过程当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板书:饶有兴趣、心境坦然)
3、谁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样把这件事再给大家讲一讲呢?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天真无邪的爱)
在孩子的讲述过程中,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本,感受父母之爱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父亲、母亲的心境是怎样变化的?勾画出相关语句,认真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1-3)
“母亲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聚精会神的开始听儿子说话。”
母亲:抓住“瞪”让学生体会母亲从开始就关注孩子。
父亲呢?为什么一开始“心不在焉”?可能父亲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可能因为太累了。儿子太渴望父母一起倾听时,抓住“聚精会神”体会父亲虽累但为了孩子高兴也开始关注孩子。
小结:母亲总是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再小的事,总能牵动她的心,而父亲由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同样流露出对孩子默默的爱。
(5-7)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
抓住“吸、吻”体会母亲听得更认真,全身心的投入。
“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
父亲又开始吃饭可见父亲真的没有什么兴趣,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有没有让父母为你提心吊胆过?”
感情朗读,体会父母之爱。
小结: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父亲虽然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着、紧张着。
(10-11)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变化的?理解“战战兢兢”是什么意思,并与“提心吊胆”对比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精准。
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是真的停止吗?紧张、担忧到了极点,直至出现了幻觉,想象当时画面,你的心情如何。
冀教版教案11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了解神话传说中十二生肖的来历。
3、正确认读本课课后的十七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二、教学设计及说明: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自己的属相是什么?属相一共有十二个,也称为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设计说明:教学伊始,先让学生沉浸于传统文化氛围中,调动学生对生肖的认识,以激发学习兴趣。)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这里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
(二)认读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课文中的每个字认真听。(设计说明:欣赏故事的同时无意识记生字字音。)
2、学生自由认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看谁读得正确又流利。
3、指名分自然段读,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只作纠正,强调正确的,不强调错误的。(设计说明:多正面指导,目的是强化正确的读音,同时也避免挫伤学生的自信。)
4、认读单字:
将生字做成卡片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开火车认读,如有困难,可以请读得准的学生教大家认读。
(三)理解与朗读课文: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很快就能把课文读熟,还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
1、请同学们自己快速地读一遍课文,然后想一想,这课文讲了什么事?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那么十二生肖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下?
(设计说明:如果学生能够讲出故事梗概,就说明他已经理解了课文大意。)
小组内互讲,全班推荐学生讲听。
3、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读课文,指导朗读。(设计说明:此时学生正在讲故事的兴头儿上,趁热打铁指导朗读,将会事半功倍。)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教师再度出示六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王、母、住、万、足、定。
2、学生再次认读。
3、指导生字字形记忆:
(1)如:“王”字,三横一竖就是王;
“母”字,最后三笔“横、点、点”,先画“鼻子”后画“眼”;
“住”字,一个人做了房子的主人便就是住下了。
(2)还可以通过象形字演变的方法讲解字形,如本课的“足”字,教师可以把古文字中的“足”字写在黑板上,与今天的“足”字做比较。
4、学生书写,教师指导学生占格位置与整体布局。(设计说明:汉字的占格与布局也是一门艺术,把握汉字的布局,也就把握了汉字的形与神的审美统一。)
(五)扩展活动:
1、背一背《十二生肖歌》。
2、课后教师给学生推荐阅读一些有关生肖的神话与传说,如《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鼠怎么成了生肖之首》等等。
3、闹花灯活动,让学生每个人用纸制作生肖灯笼,开个灯会,也可以加入猜灯谜等活动。
冀教版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一、走进生活,准确建模。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上面几种物体,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缆车滑行和国旗徐徐上升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平移”,像直升飞机螺旋桨和风车迎风旋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板书课题)。
这样,我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演示课件)
师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通过勾连学生的生活实际判断数学现象,他们对平移和旋转运动准确建模就相对容易了。
3、体验实践,领悟特征。
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只要求学生能紧密联系生活去感知、体验、辨别。因此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的`特点。(放录象解说)。
师提问:“同学们,大家一起动起来,用你喜欢的动作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运动吧。”
孩子们在做一做、演一演的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平移是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点或一条轴转动。这也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4、探究生活,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当孩子们对这两种运动特征有了深刻的体验时,我再次引领学生回到生活中。
找出许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在生活中找数学,为生活学数学的基本理念。”
二、创清激趣,自主探究。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的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情境教学活动突破难点。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利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感受船上的小鸟向左平移几格,船就向左平移几格。从而概括出:看一个图形移动几格,只需看图上的某一点移动的格数就行了。
2、观察想象,拓展思路。
通过一道有趣的题目让孩子们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拓宽思路。
3、水到渠成,学会画图。
学生掌握了数图形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能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也就迎韧而解了。
通过交流,学生归纳出合理的画图步骤:先将平行四边行的四个顶点分别向上平移三格,描上点,再将平移后的四点用直尺依次连起来。
三、创造奇迹,应用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广泛应用于生活的精彩描述。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组这样的例子。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只有回归生活学数学,才能使数学展现出丰富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学到真实的、有活力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
冀教版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会读文中1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老师同学对珍妮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的之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生字头饰、奖励评价标志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
一 激情引入
师:(看看学生)同学们,今天你们有没有戴帽子的呀?老师发现一年级有个班全体同学都戴上了帽子,这是怎么回事呀?你们来猜一猜。(生猜)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帽子有关的文章。(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
1、故事中的小朋友们也都戴上了帽子,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想)那我们就赶快来读读这个故事吧,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多和生字朋友打招呼。
分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们的字音是不是读得很准确。(学生评价)
2、我们已经认识本课的生字朋友了,来,看看你们的收获大不大。出示课件:
(1)有几个生字朋友很淘气藏到了句子中,你们能认出它们吗?
(2)小老师领读词语。
(3)开火车读词语。
3、你们读得真棒!课文中还有好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找一找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你还不太懂?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理解词语,如:“郑重”可以老师重复说一段话,学生分辨哪次是郑重地说的。“妨碍”可以用学生表演的形式……
三 认读、书写生字
1 形近字记忆生字
极——级 妨——纺
注意字型和汉字的规律
2 书写生字
“级”是左右结构,要写紧凑
“班”是走左中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
“式”是半包围结构,斜钩没有撇
“乎”第一笔是撇不是横
3 描红
第二课时( )
一 、再读理解
1、词语都理解了,那课文你一定读得更棒了。先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注意听他们读得是否通顺、流利。(简单评价)
2、这个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答)
大部分同学对珍妮的印象深刻,课文中也有很多描写珍妮的地方,找一找,用笔画出来。
想一想,哪一部分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指出哪部分,教师随机处理)
欲设:
(1)对第一段的珍妮的描写印象深刻。
冀教版教案14
一、目的要求:
1. 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 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能按照要求制作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3. 能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得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
4. 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看法。
5. 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6. 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7. 能举例说明感冒时,应选择什么药物治疗,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
二、教学重点
1. 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 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原因。
3. 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三、教学难点:
1. 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白己的看法。
2. 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A.谈谈自己是怎样呼吸?
B.发现别人又是怎样呼吸的?
2.学习新课
体验呼吸
A.活动目标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3.能按照要求制作广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4.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丰要组成部分的作用。
B.活动过程
1.上课开始,先出示教材中健康肺和因吸烟而损伤的`肺的对比图片。
问:是否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器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虽然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但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对呼吸器官的保健问题引起重视。
2.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人能仔细观察.分析呼吸的过程。当学生明确肺是气体交换的最重要器官后,组织学生反复体验呼吸过程中胸部的变化。以吹气球为例有助于学牛观察胸部在呼吸时的起伏变化。
冀教版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议论、探讨、推测的活动中,经历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过程。
2、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知道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对“议一议”中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为下面的探索活动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索:
1、在“议一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1),让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注意巡视和个别指导。
2、让学生交流各组合作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用什么方法,我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以及是怎样算出的等。
3、师生共同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
4、呈现平均分成100份、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并提出教材中的问题(2),请各组研究。
5、在交流各组推算方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和字母表达式。
三、议一议:
全班讨论,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数、数数经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推算的。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二题,是本节课内容的变式练习,也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
第三题,让学生不摆,只算。若有的学生直接推算有困难,可先摆、画,再算。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冀教版教案】相关文章: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6-25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分数除法506-03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0-16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01-11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04-16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巴西咖啡06-06
《山谷中的谜底》第一教时教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