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

时间:2024-05-27 18:33:19 教案 我要投稿

《陋室铭》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

  【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课前准备】

  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

  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四、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五、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 师生竞赛 学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

  A(学优生):默写

  B:(中等生):朗读并背诵

  C:(后三分之一学生):朗读并背诵

  反思:

《陋室铭》教案2

  课件简介: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

  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座右铭

  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xīn

  鸿儒hóng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解释下列字词

  名:有名望。

  惟吾德馨: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陋室铭》教案3

  简要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浅易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他产生敬佩,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解读课文时先把中间直接写陋室部分让学生理解,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经历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明白为什么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在这个基础上,回到课文中,感受文章中隐含的那种“豪气”,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教学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体地表现出来,为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张本。而以往教学此文时,为突出“陋室不陋”这一重点,一般设计的题目为“陋室环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况怎样?陋室主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提问琐碎,学生也不明白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何在。而改动后有力地突出了重点,也解决了难点。

  2、“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方可体现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因此,课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讨论:“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做法?”这个问题的设计应是学生最有话说的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些怯场,我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一起参与学生的讨论,导致学生没有充分讨论和大胆发言,这是我的失误。

  3、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质疑发问的环节,鼓励学生从读书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因为留的时间相对充足些,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何以《陋室铭》为题?”“为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结束语?”“为何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何将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视平民?”等等。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的目的。

  4、语文课上应有琅琅读书声,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散读、齐读,乃至背诵,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陋室铭》课堂实录

  金华四中?郑永威

  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

  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

  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

  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

  生齐读。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

  生1:铭文

  生2:刻骨铭心

  师:很好

  生3:铭刻

  师:不错

  生4:座右铭

  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5:铭记

  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

  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

  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

  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

  生:鸿儒。

  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

  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

  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

  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

  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

  生:素琴

  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

  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

  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

  师:哪一种音乐啊?

  生:第二种

  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

  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

  生:阅金经

  师:“金经”什么意思?

  生:佛经

  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

  生:悠闲

  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

  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

《陋室铭》教案4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手法。

  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ppt图片: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伟大的人一样,他被誉为“诗豪”。他就是唐代刘禹锡。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吧。

  (二)初读课文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是歌功颂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中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学生齐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3)、教师范读,读出感情。

  疏通文意

  (1)同桌合作,翻译全文。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品析课文,欣赏陋室

  1、提问:作者心里的陋室如何?

  (陋室不陋)

  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用“我从文中 可以看出陋室不陋,因为它写了 ,表现了陋室 的特点。”格式作答。

  (1)陋室的环境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赏析

  【明确】

  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

  “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

  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板书)

  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

  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交往人物——贤良儒雅(板书)

  问:你怎么看待作者的交友之道的?

  正反两方面作答均可。

  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日常生活——高雅脱俗(板书)

  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

  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类比手法的使用。

  3、文章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赏析开头的作用

  【明确】运用类比的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揭示的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

  赏析结尾的作用

  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四)细读课文

  深入探究,感悟陋室

  1、情景再现——县令驾到

  想象知县到了和刘禹锡的对话。

  2、装扮陋室

  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物件,供你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在刘禹锡的陋室之中?选择之后,请说出你的理由。

  (1)文房四宝

  (2)虎皮太师椅

  (3)官府的

  (4)佛经

  (5)不加装饰的琴

  (6)锦衣玉食

  (7)先秦诸子散文

  (8)金碧辉煌的牌匾

  小结:在刘禹锡看来:金银于我若粪土,名利于我若浮云;斗室一间,简陋异常,但是有青苔碧草、知音相伴,如此惬意之境,正是我刘禹锡的钟爱啊!

  3、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赞美陋室,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五)研读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

  托物言志

  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

  教师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相信:刘禹锡的陋室情结,刘禹锡的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刘禹锡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莲花一般的纯洁,都将深深感染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也将随着《陋室铭》的代代传诵,而继续感染着后世,成为永不凋谢的奇葩!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表现出来。

《陋室铭》教案5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 “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陋室铭》教案6

  复习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复习重点:

  l、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解释。

  3、体会作者借陋室抒发的感情,学习古人不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复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整体回顾。

  1、本文主旨句:全文点睛句:

  2、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作者在文中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7、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____的情趣。

  三、课堂练习。

  1、文章的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____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2、解释加横线的`字。

  鸿儒()无案牍这劳形()()()惟吾德馨()调素琴()有龙则灵()斯是陋室()白丁()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教案 篇7

  一、字句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关键字:名:有名,著名。灵:有灵气(显得灵异)

  句译: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神仙就有名了。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蛟龙就有了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关键字:斯:这。惟:只。馨:原指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句译: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关键字:入:可译为“映入”。

  句译:绿色苔痕爬上台阶,青青草色映入门帘。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关键字:鸿儒:大儒。鸿:大。儒:读书人。“鸿儒”此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白丁:原指平民百姓,此指没有学问的人。

  句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往来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关键字:调:弹奏。素:朴素的,不加装饰的。金经:泛指佛经。

  句译:在这里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关键字:丝竹:泛指音乐。乱: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句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关键字:云:说。

  句译:(我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内容理解

  1、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铭,古代的一种文体。

  2、全文以“惟吾德馨”统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类比,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第二部分(“苔痕……劳形”)从居室环境、来往客人和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陋室及陋室生活,具体表现主人的“德馨”,揭示“德馨”的内涵:——环境清幽自然,反映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交往之客博学而德高,反映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日常生活悠然闲适,充分反映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不与权贵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第三部分(“南阳……何陋之有”):以古贤人的旧居作类比,引用孔子语,点明“陋室不陋”,表明自己“君子”之志。首尾呼应

  3、中心归纳: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美,抒发自己安贫乐道,不与权贵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 视频范读全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

《陋室铭》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茅崖《陋室铭》。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感受古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此外,本课还涉及相关的文言文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陋室铭》的内容和结构,并能够正确理解歌词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典故。

  2.明确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和语法规则。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更加熟悉我国的古典文化。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文言文知识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情感目标:

  1.启发学生对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和境遇的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涵。

  2.促进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拥有的生活。

  三、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法通过与学生讨论方式,激发学生对《陋室铭》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下一步课程展开奠定基础。

  2.引导思考法利用教师提出问题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深入探究诗歌文本内容,拓宽学生的思路。

  3.决策式教学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和决策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和创新性。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现相关的`音频、视频和图片等素材,有助于学生形成直观感受,并加深对文言文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及设计

  1.前置任务

  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茅崖的生平及发表《陋室铭》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对茅崖的生平和发表诗歌的背景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陋室铭》所反映的精神面貌。

  2.新课呈现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陋室铭》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诗歌,深入思考和解读其中的含义,理解其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3.探究诗歌结构和用词

  通过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用词、典故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原意,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用法。

  4.课堂讨论

  通过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找到问题答案,自主探究,达到把握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5.小组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深度讨论和辩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和观点,积极互动和共同成长。

  6.教学效果评价

  结合课堂上的表现和所做的笔记和题目,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和鼓励。同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对自己的表现和进步进行回顾和自我评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五、教学后期

  1.课后作业

  老师留一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写作练习等作业。

  2.巩固复习

  在课下,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习题,并组织模拟练习和课堂演讲等活动,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和掌握。

  3.拓展学习

  要求学生自己搜索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文言文诗歌和文学名家,或者观看相关的电视、电影和纪录片等,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本次文言文诗歌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文学的鉴赏和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分组合作、诗歌解析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略诗歌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文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课后的巩固复习和拓展学习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文言文的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因此,可以说本次文言文诗歌的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陋室铭》教案9

  课标要求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5、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学法点悟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这篇文章的“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自己的心志和情趣。

  整体感知

  “陋室”,简陋的房子。“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解惑: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质疑:文中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

  解惑:用山、水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耐人寻味。既然山之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室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质疑:《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请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质疑: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

  解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然而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这样的`陋室,试想主人还会觉得“陋“吗?

  质疑: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解惑: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语言揣摩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怎样理解丝竹乱耳?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在陋室中谈谈古琴,心无旁骛,作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氛围,不失为一种清净的世外生活。丝竹,借代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作者来说是很嘈杂的。

  研究课题

  1、相关链接:刘禹锡(772~843),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和同时代的柳宗元交谊深厚,曾受柳宗元遗托,编就《河东先生集》,为《柳河东全集》的古本。同时,他和白居易都是造贬,有很多唱和的诗篇。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呢?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例如,如果你觉得你的家很温暖,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如果你喜欢做画,请给你的房子取名为“碧丹”。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学习本文,首先应把握“铭”这种文体的特征;其次要反复朗读、背诵,读时要读准字音;最后还应掌握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陋室铭》的作者是,代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本文作者和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二、字音字义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鸿()牍()

  蜀()苔()调()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⑴有仙则名:

  ⑵惟吾德馨:

  ⑶斯是陋室:

  ⑷谈笑有鸿儒:

  ⑸往来无白丁:

  ⑹无案牍之劳形:

  三、语言积累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

  四、朗读背诵

  1、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

  答:。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什么?

  答:。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问题探究

  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作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德馨”的: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六、欣赏评价

  1、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赏析。

  提示:

  ⑴从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从陋室主人的情趣上:“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⑶从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⑷引用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和引证,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么规律吗?

  (提示:文章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加之文章一韵到底,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可见“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七、拓展阅读

  熟读精思(节选)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

  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

  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甲:乙:

  4、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

  5、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

《陋室铭》教案10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设想

  1.疏通文意与对内容、写作的分析结合进行。

  2.可由《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课上尽量多给学生朗读时间,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内容,点拨写法。

  2.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解题

  1.引入 提问:我们曾经读过莫泊桑写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的宿舍和刘禹锡的陋室,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 归纳:都很简陋:福楼拜的“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刘禹锡住的“斯是陋室”。他们都有很多高尚博学的客人:那一篇写了几位大文学家;这一篇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者表达了相近的情趣,但写法不尽相同。前一篇描写细腻,是写人的散文,后一篇是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请找出本文的韵脚。 归纳: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二、分析课文。

  1.范读全文,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提问: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 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3.讨论、讲析。

  全文八十一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1)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指名背诵第一层。全体背诵第一层。

  (2)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指名背诵第二层。全体背诵第二层。

  (3)请学生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的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指名背诵全文,全体反复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背诵。

  2.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陋室铭》教案11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根据文章特点,赏析文章的能力。

  3、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对文章的赏析,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情;还有一间陋室,那里芳草青青,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学生:选后者,因为……

  老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位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就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还是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二、释“铭”解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是用韵的。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间在当地造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目的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

  三、走进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曾多次被贬官降职,与柳宗元交情深厚,著有《刘宾客集》。

  四、追溯背景

  刘禹锡因革新失败被贬。按规定,他应住在三间三厢的房子,可是策知县是个小人,他多方刁难,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在房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将刘禹锡的房子从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读书作文,策知县都要气炸肺了,这回他又为刘禹锡寻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这铭文是被气出来的。

  五、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句子的断句、语气、语调。

  2、下面的时间我要留给同学们来展示风采,哪位同学先来?

  找二名同学分别读,教师要有点评。最后齐读。用心领会并指出本文有哪些押韵字?有什么作用?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作用: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节奏之美。

  3、让学生分小组结合书下注释和大屏幕上重点实词疏通文意,不懂的提出来共同解决。最后指一名同学疏通文意,其它同学纠正补充。

  着重强调下列词语:

  名:出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入:映入。

  上:长到,名词用作动词。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使动用法,使……扰乱

  六、整体感知

  1、在理解文意之后,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明确:是要突出“陋室”不“陋”。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讲的,而“不陋”是说室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就不觉其陋了。“陋”是物质,“不陋”是精神上的。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

  七、合作探究,分析文章

  1、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①、教师讲解:文章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山水写起,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这里作者以比喻起兴,点明题旨。说明陋室不陋。

  ②、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

  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教师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意思,并顺势突出句子的个别意思及修辞方法,并分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写陋室不陋的特点?相关句子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明确: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这里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对这句话进行赏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明确: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里是写室中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明确:从正面实写,写出生活情趣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明确:从反面虚写,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不陋原因: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呼应了惟吾德馨。

  2、作者所居住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一样,这是类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子云亭简陋吗?为什么?

  明确:不陋,因为室主人不凡。

  3、引用孔子的话目的何在?(引导学生分析结尾孔子话的.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睛之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

  4、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明确:安贫乐道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品质

  5、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用孔子的话,画龙点晴,总结全文。作者借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

  八、适当迁移,正确引导

  学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言之有理即可)

  九、思维拓展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表现出来。

  (提示:粉笔、石子、落叶等)

  十、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同学们,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拥有充实的人生!清贫的物质世界也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作业:

  ⑴抄写常用实词

  ⑵背诵并默写全文

《陋室铭》教案12

  1、教材简析

  《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纳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通全篇,极力抒写“陋室”别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联系日子,着重培养普通的阅读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日子内容编排。第六单元学习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反映的内容为古代日子。《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部分“阅读”中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明白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大纲规定古诗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上升为30%,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语文能力。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册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办法,背诵名篇佳作,积存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教学目标

  依照新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事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刘禹锡,记住其所处时代及文学地位;认识生字、新词;熟读背诵全文。

  ②基本能力目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明白内容;掌握赏析古代诗文的基本办法:反复吟诵──疏通文意──品析语言。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再者,该文抒写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这含而别露的思想感情别读难以领悟。所以,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诵读全文,体味其感情内涵;指导办法,当堂背诵全文。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珍宝,极说究铸字、炼句,力求“以一当十”,“一字传神”。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别仅能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能别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品析语言是赏析古代诗文的关键一环,而学生却难以把握。所以,我把该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自个儿最喜爱或以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析并作简要批注。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咨询题”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猎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便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示式和讨论式,鼓舞运用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据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纳以下办法举行教学:

  1、突出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突出诵读并别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办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地:一是读得准确。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2、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的教学法。

  布鲁纳以为,教学过程算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觉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举行学习,强调要自我考虑和探究事物,亲自去发觉咨询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具发觉者。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一种探索和发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过主动的探究,发觉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和推断,从而增进考虑力和制造力。

  3、摹仿创新,以读促写的教学法。

  对初一学生来讲,写作还处在摹仿时期,因此该课采纳读写结合的办法,指导学生在摹仿中创新,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教育部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批注学习法。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符号和批注办法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记下转瞬即逝的心理感觉和思想火花,养成别动笔墨别读书的良好适应。

  2、自主探索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学生学习的一具突出特点,算是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该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纳“寻疑式”探索和“品味式”探索的办法疏通文意,品析语言,培养学生发觉咨询题、分析咨询题、解决咨询题、主动猎取知识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

  采纳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经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相互妨碍提高自主探索式学习的有效性,并共享资源与成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用具:⑴计算机多媒体⑵运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唐代闻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铭自励,抒写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赏析这篇久为传诵的名文。

  (二)解释题目

  (出示课件1:题解──陋室,室名,即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个儿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普通基本上用韵的,读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明确了题目的含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白全文。

  (三)品味赏析

  1、反复吟诵

  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适应。

  诵读文言文别同于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的办法,突出层次,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地:一是读得准确。达到这一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随时正音。二是读出节奏。要达到这一层次,关键在于办法的指导。三是读出感情。那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则需在明白文意的基础上达成。具体设计如下:

  ①学生各自朗读全文,划出读别准的字。

  ②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③学生齐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④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

  关于本文的朗读,仅做到读准字音远远别够。本文使用了大量骈句。(出示课件2: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正确朗读骈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体味节奏、韵律的音乐美。怎么样朗读骈句呢?(出示课件3:朗读骈句:一要注意节奏。三字句普通为12式;五字句普通为212式或23式。分不举例。二是韵足要适当拖音。列出韵足。三是相邻的两组骈句间要较长停顿。举例。)

  ⑤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味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出示课件4:显示全文内容,句中节奏用歪竖线标出,韵足“名、灵、馨、青、丁、经、形、亭”下加点,表示要适当拖音,两组骈句间有长停符号。教师伴随舒缓优美的古筝朗诵全文,学生听读。)

  ⑥学生自由读,比赛读,反复练习。

  2、疏通文意

  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养成随时积存语言材料的适应。我引导学生采纳“寻疑式”探索和集体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办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独立疏通,提出疑咨询。

  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讲出每句话的似乎意思,讲别通的地点,用咨询号标记,预备质疑。

  ②集体交流,合作达标。

  要求学生当堂提咨询,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③学生自测,经历巩固。

  (出示课件5:显示文中重要句,关键字、词已加上着重符号。学生讲出加点字、词的含义,依照自测事情着重经历。)

  ④朗读全文,体味文意。

  ⑤教师设疑,学生回答。

  △本文题为陋室,可结尾为何讲陋室别陋,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

  优秀获奖教案整理

  一咨询题?讲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并未浮现在文章开头,作者是怎么样引出这一主旨的呢?读前三句,讲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课文是怎么来表现“陋室别陋”这一主旨的呢?读中间四句,讲出大意并作简要分析。

  最终三句作者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巧结全文。这是文章的难点。学生考虑、讨论后,我适时点拨:作者以古贤自比,一具是隐居南阳而胸怀天下,后出山辅佐刘备,在政治上功效卓著;另一具是在简陋的房子里写下闻名的《太玄经》,在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作者以他们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最终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⑥表情诵读,体味情感。

  要求学生在明白文意的基础上饱含感情地诵读全文,体味作者身居陋室却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

  3、品析语言

  此程序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细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采纳“品味式”探索的办法。具体设计如下:

  ①反复诵读,选择自个儿最喜爱或以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味并作旁批。

  ②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独立品析所得。

  ③选择小组代表发言,各抒已见,共享成果。

  (四)小结全文

  为使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整体认识,我设计了如此的结束语: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设喻引题,颂扬陋室。中间四句经过描写陋室清幽环境及其人物交往、日子状况,极力表现“陋室别陋”。最终三句以古贤居室自比,引孔子语结束全文,再次含蓄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背诵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按四层意思,理清文路,快速背诵。

  (六)能力迁移

《陋室铭》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A层: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B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C层: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诵读要求

  A层: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B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层: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想:

  1、学习文质兼美的古文,不宜琐碎地串讲字词,以破坏其美感。可通过听说读等多种方式,利用实物投影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及深入学习。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通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画一幅画。

  3、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大家翻开书P176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

  1、问题设计:⑴、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的对象是什么?(陋室。)

  ⑵、“铭”是什么?(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2、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3、全班朗读课文。

  教师点评并过渡:若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靠我们深入学习,请大家看我们的学习任务。

  4、[电脑屏幕:教学目标]

  (三)整体把握课文,检查A层目标的达成情况

  1、问题设计:⑴、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陋室。)

  ⑵、什么是陋室呢?(室名,简陋的房子。)

  ⑶、是谁给它起的名字?(刘禹锡。)

  ⑷、他是何许人也?(唐朝的诗人哲学家。)

  ⑸、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馆”“含芳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让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3、过渡语: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先生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会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

  4、[板书:陋室的很,你看。]

  5、过渡语:陋室是什么样的呢?我想经过这些同学的一番描绘,大家头脑里的画面更加清晰了。然而我觉得介绍陋室单靠嘴巴来说不够形象也不够生动,要是能看到陋室那该多好啊。幸好我们的同学已经在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陋室画下来了,让我们来欣赏欣赏。

  (四)深入品味课文,达到B层目标

  1、[投影:五幅学生的绘画作品]

  2、分层要求:A层: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教案四》,来自网!

  观察并指出画面上的内容

  B层: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其绘画所依据的课文上的语句。

  C层:指出画面中较有创意的地方,点评绘画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3、针对每一幅画,教师可提供思考的问题:

  ⑴、请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东西哪些是课文里提到的,哪些是通过想象加上去的?

  ⑵、画中桌上放的是什么?架上摆的是什么?是公府文案吗?

  ⑶、这幅画的主色调是什么?它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不把陋室画在繁华的街上而是放在竹林里?

  ⑷、这画比较有创意的地方在哪里?画上的人是刘禹锡本人还是他的农民朋友?

  ⑸、画里的人都挺高兴的,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在干什么?

  4、小结并过渡:通过作者的描绘和大家的图画,我们可清晰地看到这么一幅画面:青苔使陋室的台阶生绿,碧绿的草由于光的映照透过陋室的帘笼使屋内呈现青色,这真使人悦目;室主人或邀客谈笑,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可以乐而忘忧,舒胸吐臆,寻求那超凡脱世的真谛,这使他爽心。陋室有如此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的知音与爽心的雅事,这真让人喜爱呀。

  如果你是刘禹锡先生,你将以怎样的口吻来向别人介绍你的陋室呢?(怀得意喜爱之情)请大家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感情。

  5、[放录音:陋室铭]

  6、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总结提高,达到C层目标

  1、问题设计: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陋室?(环境人物室中事)

  ⑵、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不陋。)

  ⑶、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惟吾德馨)

  ⑷、像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是“陋”还是“不陋”?(当然“陋”。)

  ⑸、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⑹、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2、总结: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六)回顾所学,背诵课文

  1、[电脑屏幕:课文板书]

  2、让各层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要点。

  3、指导学生依照板书的提示背诵课文。

  4、先齐背,后抽背。

  (七)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14

  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 学生合作翻译。

  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导语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邪,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

  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锅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胜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符的房子人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腼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1)读准字音,如“馨”、“牍”。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索怀的心态。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品味剖析——领悟意境美

  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

  (1)“苔痕上阶级,草色人帘青。”学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语言描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台阶上长满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环境的荒凉冷落。“上”字写出了苦舞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说什么。“入”字则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把苔薛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倩。

  (2)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

  明确:“鸿儒”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金经”也不可换为“五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2.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

  (五)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骄句。骄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本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骄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2.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

  3.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的对

  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六)迁移运用——体会鉴赏美

  1.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心得。

  明确:主题上,两支都表现作者法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莲说》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陋室铭》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河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莲说》对“莲”进行人格化,《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启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相关文章:

陋室铭教学设计08-03

陋室铭教学反思01-08

《陋室铭》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07-12

大班健康教案快乐娃娃教案06-08

比的应用教案07-02

小班的教案07-16

《清明》教案06-22

《除法》教案06-15

合唱教案07-29

《寓言》教案07-31